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思考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自开展三十年以来,已取得显著成绩。但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虽然还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这种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存在诸多不足,社会实践模式亟待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7年扩招,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全国毛入学率已经到25%左右,部分省市接近或超过50%。急剧扩张之后将进入一个平台期。我们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速发展以后进入的平台期及大众化的后阶段,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却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差,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不能适应后大众化视域下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域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及不足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均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培养计划,学生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分方可毕业,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社会实践组织体系和操作程序。在参与途径上,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学校组织和学生自主实践为主,部分高校建立了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每年能提供一批实践的岗位。在实践内容上,大学生主要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挂职服务和科技咨询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在指导措施上,主要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在部分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中会选派专业教师随队参与指导。在评价体制上,以学校和社会联合评价为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填写《社会实践登记表》,学校根据学生提交的有实践单位签章的《社会实践登记表》和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或调查报告确定其考核等次。

应该说,目前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在促进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层面,现有的社会实践形式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尽管每年各高校都确定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所学专业脱节,无法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还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此外,由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项目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因而不能调动起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所有这些均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学校组队和学生自主实践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数量较少,对学生的覆盖面较小,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回到家乡或在高校所在地自主进行社会实践,但自主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和监督,不少学生往往把参与社会实践作为获得必要学分的一种手段,随便拼凑一篇总结报告,然后再找个单位盖个章即算完成社会实践。同时由于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考评措施,不少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一般只有字数规定,而没有过程考评和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这使得不少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搞得好坏与否没有多大的差别,难以真正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指导措施不够到位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列入培养计划,但具体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并不是教务部门,而是高校团委或学工部门,这导致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配置上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教师一般为团委工作人员或学生辅导员,而较少有专业教师参与。即使有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其性质也是义务帮助,而没有工作量可计,因而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不少社会实践活动多停留在表面,形式大于内容。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大学生现行的模式基本上是“主题式”,这种模式指由上级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各高校据此召开动员会,在暑假中组织“示范队”到全国各地开展活动。这种模式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假期在集中时间里开展社会实践的做法,使本应在全年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做法既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在时间上的量的积累,又违背了教育效果要反复强化的规律,影响了大学生良好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养成以及素质的内化。

第二, “示范队”的做法使本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这种与大多数学生相脱节的社会实践既违背了面向全体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和底线,又无所谓质量而言。

第三,学校对大多数学生的“一般性”号召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原则,使每个人的社会实践效果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通过查看社会实践单位证明信来检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否及其效果的做法,既对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又不能兼顾每个大学生的特点,也不能从机制上保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将社会实践限定在校外以及集中在假期的做法,加剧了社会实践岗位和资源的紧缺。

为此,当务之急要建立起一种新的模式来克服现有模式的局限性,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化、长期化、日常化和多元化,让每个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成长成熟。

#p#副标题#e#

三、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探索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社团模式和项目化模式两种创新模式。

(一)社团模式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才干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不仅是社团内部人员的交流,同样它能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大学生社团的从无到有,从成立到发展,从弱小到壮大,这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独立完成,它有利于锻炼学生包括创新力在内多种能力。不少同学参加协会的活动后,克服了交际障碍,促进了性格的转变,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社团活动中,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这个团体中,成员间有一种平等、和谐的良好关系,这有利于学生交流真实的思想,畅谈个人的真切感受,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社团模式有着相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绝大多数大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一面,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不仅在同社团内部他们有竞争,有比较,在不同的社团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这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可以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成功,可以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2)以各学生社团为单位去设计和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4],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人翁意识。避免了“主题式”、“一刀切模式”等带来的实践人员搭配不合理现象。

(3)可以更好实现素质教育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各社团根据实践内容,要求各社团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定时完成相关的实践内容,可以制作学生实践鉴定表,要求学生每参加一次实践活动,由接收单位给予一次综合表现鉴定意见,然后组织社团成员参加社团答辩,经考察后评定成绩,最后由团委在其素质拓展证书上进行盖章加分认证。这样既可以定性、定量的完成实践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


(4)有利于形成考评及监督机制。保障社会实践质量必须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实践活动有规章可循,有制可依,有内容可考,社团模式可以凭借社团对其成员的考评,实现了全程的跟踪、考察,来解决传统模式中通过实践结束后交纳社会实践报告,通过报告质量来评价实践成效的问题,解决了只看结果,不看实践过程的片面性问题。

(5)可以形成良好的指导创新机制。以社团模式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可以有效解决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社团一般都配有指导教师,必要时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加配专业教师予以指导,形成一种有效的、良性的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运行机制。

(二)项目化模式

项目化模式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一种趋势。项目化模式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化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

(1)项目申报。扩大范围,各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均有资格进行项目活动申报。甚至范围扩大,可以班级名义或以小团体名义申报。

(2)项目审批。统一负责,由校团委牵头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统一负责活动项目审批项目评审委员会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申报活动项目的负责人不得进入该项目的评审委员会。

(3)选派指导教师。因势利导,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教师可以由参加实践学生所在系的任课教师担任。在学生立项同时将指导教师情况随立项申请一起报送校项目办,也可由校项目办帮助实践课题组选派指导教师。

(4)活动执行期管理。管理严格,项目执行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审批的范围和权限开展工作。项目负责人有权调动一切组织分配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并对活动负责。

(5)活动总结与评估。项目结束,对活动经费进行决算,列出决算清单,凭收据报销活动经费。评估分两个阶段:一是对实践报告及相关实践成果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的评定;二是评估专家听取各课题组负责人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情况的报告,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分析论证,最后根据评估情况给出相应得分,从而确定最后的结果。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域下,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亟待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2]左杨、孙晓明、翟杰、魏振波.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0(8):51-52.

[3]全思懋、高彦征、周权锁、丁广龙.基于“三化一制”的资源环境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0(1): 79-81.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热点

【高等教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