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试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的调研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的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在中国,随着“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很大的变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原因;对策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从而“专业不对口”现象随之凸现出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人才市场、各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大学生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的现状和企事业单位对于现毕业大学生非本专业化的招聘录取情况以及面对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难度大的情况下,怎样规避原有专业限制寻求就业突破口,以达到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调研结果

(一)企事业单位考虑用人成本,倾向综合能力素质强的学生

1、应届毕业生供过于求,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有工作经验者成为了各大企业优先考虑的对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员工正式上岗的时间,也节省了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的预算。据调查数据显示,94.12%用人单位都是比较注重应聘者是否具备专业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2、各单位注重综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训

调查显示,相对于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有76.47%的用人单位支持此观点,只有23.53%的企业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在他们认为,综合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更容易适应企业里的工作调配等有关任务。

(二)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多种矛盾

1、大多数大学生表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现今的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24.49%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大,57.14%的大学生并不看好就业形势会朝向良性发展,仅有18.37%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报以良好的态度。

2、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了解途径少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招聘会来了解就业信息,所占比例竟高达63.27%,而希望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信息的人数占31.43%,其余也有希望通过求职网站等途径了解就业信息的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校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信心不高,有44.90%的人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就业信息作用不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信息的掌握效率。

3、专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矛盾性

调查发现,有61.2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是成功取得工作的最有利武器,因此,在培养专业技能这一方面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29.43%的大学生认为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修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 9.35%的大学生认为现如今就业更取决于家庭背景,无关乎什么样的专业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p#副标题#e#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调研分析

(一)注重综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训

调查显示,相对于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除却有工作经验者,大多数的企业都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工作流程、业务技能为主,因此,大多数企业认为选拔综合素质好的新员工,能够更好的掌握工作有关内容。但是,长此以往,由于人才的就业分配出现问题,导致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到对口”。

(二)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高校毕业生存量越来越多,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较于10年增加了近30万人,呈逐年递增形势。随着大学生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三)就业信息渠道过于狭窄,积极搭建更多吸引大学生就业平台

大学生普遍认为,招聘会聚集了多方企业,更能提供较为全面的就业信息,同时也更能直接反应出社会对于不同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大学生更直接快速的了解企业信息,同时也更有机会得到好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招聘会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接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空有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求职路上战斗力的下降。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的一种体现。从另一方面剖析,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降低了综合能力所占的比重。而且认为只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能有利于自身发展。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也是当代大学生较普遍的一个心理误区。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误区,以及许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导致社会人才错位,形成了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

(五)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评估存在错误

目前许多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自我评估存在错误,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接受低于“内心标准”的工作。许多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因此出现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这一普遍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分配和安排。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专业不对口”问题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应立足于高校,科学选用人才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是吸收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这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作为提供专业舞台的用人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改变对专业对口的固执坚持,从多方面考虑大学生的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聘用合适的人才。此外,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的综合能力,只要通过对工作内容的短期培训和实践即可正式工作,这样科学选用人才才是企业招聘的基本原则。

2、加强与高校的交流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吸收方,高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两者不仅是合作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应该加强两者的联系。如今,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而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可以让用人单位加入到办学中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互通空缺岗位信息,合作办学、联合开展社会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在就业上也可以实行“先乘车后买票”,即先通过学生毕业前的实习,让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捷足先登,找到对口的岗位,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专业不对口的压力。

(二)高校建立科学培养模式,立足于就业市场需求输送人才

1、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从打破了用人单位仅仅以文凭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这种传统的用人方式后,现今,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广博的理论性人才,更需要有一定技术水平,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应改革培养人才的策略。在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管理以及实践能力等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基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专业的设置不仅仅是对兴趣的培养,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充分调查和研究就业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迅速的调整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向,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再者,高校要根据自身资源以及社会需求,不可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以防热门专业供过于求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供不应求。同时,以我国依附型产业结构的需求为依据,减少趋同专业,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外,政府也应给予支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创造更多与毕业生专业相匹配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观念,一专多长

1、培养能力,加强实践

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尤其要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如组织管理、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实践、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各种才能来吸引对方的“眼球”。同时,大学生还须加强实践,抓住一切机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累实践经验,以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征服对方。

2、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避免择业时的盲目。再者,一些大学生应当及时转变对于低薪工作的看法,改变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日趋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专业不对口”问题也将越演越烈,同时,作为在校大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面,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以及政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才能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热点

【高等教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