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五篇】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它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系统内容充实、招法灵活多变、技击性强、利于实战。因其风格特点独具一格,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三、“宗徒雨散”

清代是少林武术的衰落时期。明末清初,由于少林寺僧兵听从明政府的调遣,疯狂地参与了镇压农民的起义运动,因而遭到当地农民的沉重打击,再加上满族入关朝前扶明抗清,建朝初期又反清复明,因而激起清王朝对少林寺僧的防范进而来严加管束。少林武术曾一度被禁,少林寺则“已久经劫火,法堂草深,宗徒雨散矣”。后来清朝出于借助中原文化加强其统治的需要,也开始修复寺庙,礼佛崇禅。虽几度重修,也不像原来那样兴盛大。但传入民间的少林武功,声名较前尤盛。清朝是武术流派发展的一个时期,相同技法特征、相同风格特点,相同类别的拳种被归为较大的拳系流派。少林武术被归类为外家拳。再到后来乃出现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少林派”。

民国年间,是少林寺走向衰败的时期。清末,少林武术已失传大半,虽然在近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武术开始向科学化、规范化演进,但是,其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民国战乱,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文物古迹、经书、拳谱毁于一旦,僧众具多流落民间。

总之,少林武术的发民是不孤立的,也并非一人所创,它凝聚了千百万僧众及民间诸家的智慧和心血,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自成一体,仍不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中华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四、空前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党和国家非常关怀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现状,曾多次拨款对少林寺进行修缮,少林武术也随着国家对武术的重视和推动,而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给社会武术带来了生机。1982年国家又专门召开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为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武术活动带来勃勃生机,由于允许民间开办武术馆、校授拳传艺等政策的贯彻,充分调动了广大社会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全国掀起了群众习武高潮。崇山脚下的有志武师率先垂范,抢抓机遇,各种形式武术馆、校、社、站等应运而生,随后影响到全国、乃至国外。使全国范围内的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开展起来,到少林武校习武的青少年逐年增多,国外也经常派人到少林寺进行学习。这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未有过的局面。

今日少林武术的新形势下得到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才辈出,不仅提高了少林武术的知名度,而且为少林武术走向世界,为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为有力地促进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为增强人民体质和增强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一、崇佛治乱有关

首先,建少林寺与统治者崇佛有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两晋建立政权较短时间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并先后建立了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各民族的武术相应的得到了发展与交流。世族和地方豪强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和自卫,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因而练兵习武在民间也得以逐步兴起和推广。自东汉起传入的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朝廷大建寺庙,规模宏大,多达千所,僧尼十余万。至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由平城迁都洛阳后,更是大修寺庙。印度高僧佛陀扇多(亦称跋陀)深受孝文帝的宗信。于太和十九年即为佛陀禅师的嵩山建寺。因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于少室山阴茂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其次,寺庙习武是社会的需要,时至南北朝末期,社会更加动荡,战乱更加频繁,尚武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需要,因统治者崇佛,对寺庙多有赏赐,以致寺院拥有大量财产。为保护财产,须建武装,僧人习武已成为需要。寺院间也常为争夺地盘和财产而械斗。更有甚者,个别僧人参加反叛动乱。至魏太武帝时,怀疑僧人作乱,曾下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为民或充服兵役。文成帝即位后,又大崇佛法,一些被充军还俗的和尚复归寺庙。由这些在军中或民间复归的和尚中不乏武功高强者,对推动寺庙习武又起了促进作用。第三,少林寺习武与择徒有关。少林寺建成后,佛陀首先收了两个身手不凡的弟子。从而也看出佛陀甚重武事。据《高僧·佛陀传》载:佛陀一日在洛阳市见:“沙门慧光,年方二十”,在天街窄狭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异而视之”,佛陀表示:“此小人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总欲引度”。佛陀所收另一名弟子僧稠,更是武艺高强。“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向东飞数百步,又跃首到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马骁武,动骇物听……”。可见,少林习武应与少林寺始于同时。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二、从显明到极盛

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显明时期。其显明,始于隋末唐初。隋朝虽然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中国。但不久就天下大乱。因民不堪徭役、兵 之苦,纷纷起兵反隋。在隋文帝开皇年间,曾把离寺五十里的柏古屯地一百顷给少林寺作庙产,于是少林寺成了拥有万亩土地的大地主庄园,因而少林寺也就成了起义军的进攻对象。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少林寺护寺武僧曾帮助太宗李世民抗拒王世充,并擒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刚,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立了大功。太宗继位后,大加封赏,封少林和尚为五荤和尚,准许吃肉饮酒;准许建立兵营、招收僧兵;赐地四十顷、扎碾一具;特别是对参与讨伐王世充的十三棍僧,因僧人不愿受官,均赐紫罗袈裟等。因此,少林名声大震,各方武术名家慕名而来,相互交流促进,在拳法、兵杖、功法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雄厚的基础,逐渐发展成为少林武术体系。

二是发展时期。由于唐代武举制度的设立,社会上习武之风盛行。上到唐王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身体力行,尚武之风甚炽,少林寺已成为武林的集散地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心。

至宋代,仍沿袭唐代武举制度,并有所发展,民间以习武为荣,武术组织遍及城乡,流派亦多,武勇之人倍出。在此“气候、土垠”中,少林武术也广为流传。相传少林福居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术名家入寺传艺并将各家之技艺,加以汇总抄录,经多年的钻研、取舍、汇集成册。《少林拳谱》曾对此有过记载:“夫短打者(长拳)原自少林福居禅师册集也。”“习学诸家之法多年,乃得真传……”这“诸家之法”指的是“太祖的长拳,韩通的通臂拳,郑恩的缠封手,温元的短拳,马籍的短打,孙恒的猴拳,黄佑的靠身拳,绵盛的面掌,金箱的磕手通拳,刘兴的勾探手,潭云的滚漏手,燕青的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孟胜的连掌,崔连的炮捶,杨滚的捆掠手,王郎的螳螂总敌,高怀德的摔掠硬崩”等。从以上武术名家看,虽有个别不是同时代人,但足以说明是历代僧众结合民间诸家之法,教研、总结,兼收包容,发展成为少林武术体系的。

三是兴旺时期。至宋代末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战争接踵而至,民间出于正当防卫,于是结社继续增多,自相团结,自相推荐社头,百姓“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在一系列战争的推动下,这些社团组织不仅活动范围扩大,而且组织严密、训练精良、亦日趋成熟、军武典籍理论,相继出现。武术已向多样化发展,已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少林武术也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是中兴时期。金、元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权,强化民族压迫。为防止反抗,禁止民间结社习武。至元顺帝至正五年间,多次制定严禁汉族民间私藏武器及习武的禁令,多次收缴民间武器,更不准制造和收藏兵器,凡违此禁令者,则处以“没收家财、杖笞、处死”等刑。一时间,民间武术受到致命的摧残,当时少林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只得由公开转入地下习武。这时,觉远和尚出家到少林。他深感寺内武艺传习不佳,于是辛苦出游,访师拜友。得知山西太原人白玉峰,武技精进,授徒洛阳,延聘少林寺,与寺僧切磋武艺后皈依少林佛门,法名“秋月”。在研习少林武技中,他不断吸取精华,融入旧法,创“龙、虎

豹、蛇、鹤”五行精拳,以及后来派生出来的“少林十三抓”等。秋月师父后传于觉远和尚。觉远深究拳艺后,又远走他乡,遍访名师。嗣后又延聘中州名叟到少林寺传授大、小洪拳和擒拿术等。虽然元王朝有禁武令阻碍了当时武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在秋月和觉远和尚的努力下,影响很大,相对讲他们对少林武术的中兴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是极盛时期。到了明代,少林寺已成为武功著名的名刹大寺。相传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曾得到少林寺僧徒的帮助。天启年间,朝延经常征调少林僧兵出征御敌平叛,因而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民间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器械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初始于宋代的“十八般武艺”有了新的概括,已有了记载完整套路和图谱的典籍。这时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达到了极盛时期。据《五杂俎》记载“河南少林地拳法,天下所无。其游方者,皆敌数十人”。研练和交流频繁,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入寺传授临阵实用棍法。俞大猷当年曾写道:嘉靖中,他奉命南征,路过少林寺,‘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现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棍术)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于是他“携其僧之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俞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后来俞大猷又将其棍法专著《剑经》授予宗擎,后把所学之技授予众僧,如虎添翼也。

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少林武术的发展和形成,首先是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代统治者的倡导与支持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和历史背景。它经历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它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武术基础】热点

【武术基础】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