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拳的特点介绍(两篇)
《大悲拳》风格突出,内容充实,动作讲解规范意念引导清晰,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易学易懂有益于健身,去掉了原传统套路中过多的重复拳势动作,集中了传统套路中的主要结构和技术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大悲拳的特点介绍。
大悲拳特点
其特点:动作缓慢、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挂、托、穿、搭、搓、戳、削等。
大悲拳,因一直在佛门中口传身授,故无文字记述。1937年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李瑞呈执笔,由奇云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练照片,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是对该拳最早的文字记述。
奇云和尚解放前收的弟子为云庵和李瑞呈(大兴武术馆馆长),解放后收的弟子为崔雅斋法名“觉钵”法号“宏慈”、李玉民和刘世河、吴宝力。六十年代曾在中山公园传授该拳,从学者有马有清、李秉慈、苗新民、孙尚儒、段毅培、徐风俊、李道中等人。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简称“大悲咒”)为依据,按照全经(梵文音译)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护法神相的姿势与变化,编撰而成,其内容以传统63式为主要代表套路。有新编的普及套路21式,比赛套路42式和传统套路改编的84式,128式以及创编 的“大悲功”、“大悲剑”等内容。
大悲拳练身亦练心,且练心胜于练身。行拳中口诵真言、心观想。手结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于63段动作,拳式结束静立默诵后21句,全套拳结束。该拳特点一是柔中带刚,刚而不僵,抻筋拔骨,内圆外方。二是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形意相随,轻柔松缓。三是舒展大方,端庄优美。
现任该拳研究会会长顾明1938年生于山东蓬莱,1972年从师孙智义习大悲拳,后随蒋玉方学杨氏和陈氏太极拳等。1974年随李道中再修大悲拳械。1982年获北京市职工武术邀请赛太极拳组(大悲拳)第二名。在孙智义老师支持下撰写了《42式大悲拳》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90年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大悲功》教学带,曾与《健康之友》合办《大悲功》函授班。还多次到广东、青海、内蒙古、山东等地传功,为该拳的推广做了一定工作。
大悲拳
大悲拳是中华武术大拳种之一。始传于北京,流传甚广。大悲拳兼有太极、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收臀、沉肩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