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三篇)

教学反思的总结和整理对教师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有读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让学生对它们的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少,且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本身就较生疏。为此,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例如:3.5英寸软盘、钟面。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的方法,与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出来。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

3、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

4、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所有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课时还未减退,他们拿着笔、纸在操场上寻找图形,当他们又找到一个平面图形时,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说:“庄老师,我已找到了10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就会学有成效。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将它看作是一种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一些自然感知认识和书本上的初步了解上,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初步掌握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名称,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一些模糊印象和具体教学用具,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由易到难、先具体后抽象的教学程序,大量运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让学生去……感知,用眼睛去……观察,用学具尺子……量一量,用长、正方形画片……折一折,同桌……互相议一议等方法进行全面结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设计一]: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他是谁” 的游戏。

教师描述某生的外貌特征,学生猜。

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呀,这就是他的特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况投入到整堂课中,同时对“特征”有了客观形象的理解。

[设计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猜测: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推理能力方面要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数学思考方面要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以这课我运用了这样的想法,把数学猜想这种理念用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设计三] :让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名称的时候?我这样设计:我们每个人多有自己的名字,长方形、正方形边也有名字,你能在书中59页找到并告诉同学他们的名称。

学生回答: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课本是我们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依据,数学课本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练习题,更重要的是有完整准确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叙述,典型例题的规范化解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现在的问题是,多数的学生与老师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做题,两者都根本忽略了阅读的作用!我以为在学习新课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书本是我们很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先猜一猜,并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听了陶校长和俞老师的点评后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错: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特征这一环节。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去想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

2.在学生进行正方形的特征这个环节。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正方形的边多一模一样的,4个直角多是直角,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而是希望学生的回答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以后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找一找”、“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学习方法指导】热点

【学习方法指导】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