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音乐教育科研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坚持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贺绿汀(1903-1999),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是我国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引导了正确的方向。近年来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我国中小学生了解优秀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爱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多元化教学内容中强调民族音乐的地位,从而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真正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贺绿汀;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中小学
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在为我们留下大量钢琴声乐以及电影配乐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之一,贺绿汀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办学观方面首创“一条龙”的音乐教育办学体制,为高等音乐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贺绿汀不仅重视专业音乐文化教育,而且在全民音乐文化培养方面强调普及意识,注重音乐对于普通群众素质所起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现代中小学虽然已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美育仍然是有所缺失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界的老师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过分重视智育而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贺绿汀曾说,“高度发达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有宽厚的塔基还要有坚实的塔身和高耸的塔尖,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亦复如此”。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音乐教育就是金字塔的塔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发展智育、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同时还为金字塔塔尖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高等音乐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
一、民族音乐遗产丰富但受重视程度不够
在民族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贺绿汀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其民间音乐遗产之丰富,世所罕见”。民族音乐从古至今都应当是受到重视的,它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就目前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不完善的,首先相比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类所谓“主科”来说音乐只是“副科”,一周的课时只有两节(小学低年级)甚至一节(小学高年级、初中),课时安排量比较少。再有,在进行音乐课教学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不多,且相对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没有兴趣。笔者曾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你喜欢民族音乐吗?希望对民族音乐有进一步了解吗?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民族音乐?”学生中只有少数学习过乐器(钢琴、二胡、古筝等)的孩子喜欢民族音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苦于接触民族音乐的渠道很少,难以了解到相关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觉得民族音乐听起来很“俗气、土气”。这些孩子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反而有很大的兴趣,认为那是动感音乐,听起来很“酷”。导致这情况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主流,学生容易被大环境影响形成“追星”的风气,而民族音乐爱好者则寥寥无几。
二、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贺绿汀的办学思想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音乐是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自然就会热爱我们的国家,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贺绿汀做出了大量举措来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如对民间音乐进行汇集整理;重视保护民族音乐遗产;面对外来的音乐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以及为民族音乐教育准备师资及教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所占比重在新课标改革后明显增大,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接受和欣赏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给学生一个学习音乐的基础平台,了解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我们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应该时刻思考如何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兴趣的、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笔者曾教授过小学与初中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分别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游子吟》和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银杯》。在《游子吟》的教学过程中,因没有多媒体设施无法展示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部分只能播放音频,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学时运用钢琴进行教唱活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内容枯燥无新意,学生积极性很低,不愿意开口唱,在欣赏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且介绍古琴这一乐器,希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古琴曲兴趣不高。而在《银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导入环节播放流行音乐《乌兰巴托的夜》视频资料,视频中的“呼麦”和歌词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教材内容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有关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是一首祝酒歌,同时给他们介绍蒙古人民的信仰和风俗,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感兴趣愿意自主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愿意开口学唱,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非常高,自觉要求分小组展示所学成果。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取有趣又生动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视频、影像资料,适当的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民族音乐。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族音乐教育落实
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困难不仅是学生兴趣不高,从老师的角度看,有一些音乐老师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较低,对于有关民族音乐的单元重视程度低,教学过程也是按部就班,这同样是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的阻碍。贺绿汀提出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的高低,要想提高国民音乐文化水平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为全面的音乐工作者队伍。其中首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如果教师的音乐知识丰富,有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了解、学习与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去感化学生;其次,必须钻研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真正地爱上民族民间音乐。贺绿汀就“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建设”这一问题曾提出“两个关键”和“两个基础”,要求师生“丰富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每人掌握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在建国初期,他曾在课堂上亲自用板胡教唱民族歌曲,这样的直观示范,能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要求每人必须掌握多种民族乐器演奏,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同样应当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文化修养,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笔者认为用民族乐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多接触多认识民族音乐,同时又能起到丰富民族音乐感性认识的作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对于我们国家传统的音乐有一定认识,帮助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也能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不至于到最后被流行音乐湮没导致“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触和欣赏到民族音乐,培养其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其喜欢上民族音乐,这样才能与音乐大环境中占极大比重的流行音乐“抗衡”。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纽带,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感情,有力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成长。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及其理论是关系到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并得以切实的实施。因此,我们应当遵从贺绿汀的民族教育思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钻研民族音乐教育的新途径,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姜瑞芝.论贺绿汀[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4]史中兴.贺绿汀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建.贺绿汀的民族化音乐实践与音乐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文艺学,2008.
[7]王蕾.论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2004.
摘要高校实施音乐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展现大学教育的美育功能。音乐教育在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和实践性功能未充分发挥出来。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囿于智育与美育功能,过分注重基本音乐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忽略了德育与应用功能的传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进行深度拓展,形成制度化、灵活性、应用型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能促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大学生就业梦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大学生就业;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高校在经历大规模招生后,逐渐陷入人才急需与人才过剩相互矛盾的发展怪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局便是高等教育病态发展的例证所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高校需要在理念、职能、规划、治理上作出回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身教育功能的僵化问题,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的理性拓展是打破其功能僵化困局的发力点所在。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的现实逻辑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社会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其变化同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1]有学者将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归结为德育价值、智育价值、美育价值。[2]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指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对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力,包含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应用功能等,是促进高校凝聚文化内涵、大学生拓展素质的作用力。时至今日,社会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音乐教育要随之作出必要回应,进行一定的功能及制度调整。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拓展受其本身发展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自身功能的僵化是首要因素。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僵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定位不明确。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临“边缘化”窘境,部分高校只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定位为课程教学、审美教育,其道德教育、应用教育的功能未能发挥,甚至被忽略。二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单向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过于重视教师自上而下的音乐知识与技巧传授,忽视学生自下而上的交流与应用,只有教育传输功能,而没有教育反馈功能。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的外部驱动力。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被冠以“最难就业季”。2015年,大约有749万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庞大的就业群体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需要教育功能作出必要的调整,需要培养计划作出必要的改变。当前高等教育仍受应试教育辐射影响,许多大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获得奖学金,延续了高中的学习方式,高分低能现象突出,导致毕业后难以有效就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拥有艺术特长的毕业生可以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增加一点优势。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的理性拓展
“大学在转型之前需要一个理性的前设———理性的论证分析、理性的决策、理性的运行。转型的理性,显然首先需要转型理念的理性、转型精神的理性,进而达到转型决策的理性和实践操作的理性。”[3]高校音乐教育功能的拓展和大学转型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稳健、有层次、分阶段性进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拓展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理性支撑。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的前提是对公共音乐性质与地位的理性认识。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性质和地位认识的不到位,将导致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使其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国家高校艺术教育政策的笼统化和地方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导致了公共音乐教育功能的有限性。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国家虽已出台了不少文件,但这些文件大多是纲领性文件,一些细则尚未制定。各高校依据文件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导致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情况良莠不齐。部分高校领导者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忽视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认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无非是教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因此在教师聘用上偏重教师的理论素养,轻视其教学实践能力。加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公共音乐教育不能给学校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而且短期内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成绩,因此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要拓展高校音乐教育功能,高校领导层要强化对音乐教育的理性认识,明确高校音乐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所在,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其功能拓展的有力抓手。高校在实施音乐教育过程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音乐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艺术,对学生听、视、音、唱、作都有一定的要求。高校音乐教育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不影响课时计划的前提下,根据普通大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厅,在现场感受音乐的独特之处,深入感悟音乐名作中蕴含的艺术,提升艺术情感体验。器乐技能课可考虑购买一些经济、便于携带的小型乐器,如吹管类的乐器,这种经济实惠的乐器,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自备,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另外,由于普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各有不同,对一些音乐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因材施教,提升他们的音乐技巧能力,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与社会实践性强化是其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抓住高等教育转型的有利时机,实施音乐艺术教育与社会应用相结合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将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人格完善紧密结合,将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将校内音乐教育和校外音乐活动紧密结合,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实践是锻炼能力的最佳手段,是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应用能力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实践应用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都是空谈,单纯的理论灌输和浮光掠影的音乐音像播放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功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在课余继续加强音乐艺术的训练与实践。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一面接受道德教育,一面提升音乐技能。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鼓励那些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演出,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制度衔接
大学生就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大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高校课堂作为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在增强学生文化知识、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公共音乐课堂承载着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传授大学生基本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任。当代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会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增加一抹亮色。另外,除课堂学习以外,大学生还可以在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课外实践中,提前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心理素质,为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当然,大学生就业状况各有差异,不是说高校音乐教育的功能拓展了,每个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就业,而是说此举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助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需要通过制度衔接起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的拓展是一种教育改革行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支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至今日,已经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体系,但是还存在尚需完善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功能向德育和应用性功能方面拓展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保障。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已经实施多年,已经建立起一定的音乐教育制度,在管理制度、师资制度、课程制度、教学制度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需要的是将现有的制度建设经验与当前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起来。当前,随着应用型大学的转变发展,以及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与变革,在优化原有高校音乐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在管理制度上,高校领导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本校实际条件,形成由副校长主管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摆正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使公共音乐教育获得更好地发展。在师资制度建设上,高校要建立公平、透明、竞争性的师资引进、评价、晋升制度。教师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的执行者,其素质、能力与积极性提高了才有可能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功能的有效拓展。在课程与教学制度上,在遵守国家关于高校艺术教育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高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化、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教材。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要在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上多下功夫,了解当前的音乐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做一个想教、会教的教师。此外,在高校内部治理中,高校应尽快形成理性、高效、协调、执行力强的治理体系,以促使高校音乐教育功能拓展的顺利进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拓展需要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部门等其他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而言,形成制度化、灵活性、应用型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模式,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梦顺利实现的一种方式。当前,在高等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充分挖掘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隐性价值,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建如.社会变迁、教育功能多元化与教育体系的分化:全球的视野[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3-8.
[2]司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如何体现教育价值[J].大舞台,2014(01):197-198.
[3]杨光钦.大学转型的理性与自觉[J].中国高教研究,2015(02):75-7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教育做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具有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的审美功能与效应,还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多种非审美功能与效应。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古筝作为使用者较为广泛的一种演奏乐器,古今中外都倍受欢迎,成为了全国艺术院校中的热门专业。本文以古筝演奏技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变,辨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别流派中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点,阐述其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乐器;古筝演奏;演奏技法;音乐教学
古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备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古筝的弹奏技法为了适应音乐审美的变化,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流派发展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曲《庆丰年》开创了双手演奏的古筝演奏技法之后,我国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始不断创新发展,进行不断的尝试。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得古筝演奏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要求。
(一)古代古筝演奏技法。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古筝的表演形式,是战国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所写的:“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说到的“筝”就是古筝,意思是边弹着古筝,边拍着大腿、唱着歌,让人耳目愉快,说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这句话虽然没有确切地说古筝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从中得知,在那个时候,古筝并非是纯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时候的伴奏乐。在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表演活动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古筝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础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关。
(二)近代古筝流派机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会,古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音乐形式和戏曲的音乐伴奏,其表现形式有许多呈现,如杭州的滩簧、山东的琴书、广东汉乐等。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曲谱加上个人的改编,再加上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鲜明的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如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从不同的古筝流派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及发展和其发展地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息息相关,而这些,在古筝演奏技法的运用中也得以反映。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传统的音乐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古筝演奏技法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又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演奏乐器的优势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演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一方面,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在古筝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点、揉、吟、颤等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凝聚了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筝演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之上,还加以革新。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虽然各具特色风情,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了。因此,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现代演奏技法进行发展创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
(二)对其他乐器的吸收和借鉴。
古筝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演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其本身的特点和音乐总的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善和丰富自身使古筝演奏更富传承性和包容性,古筝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对于琵琶,古筝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扫弦法,此外,还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在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最基础的传统指法以外,还发展形成了如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艺术特色,兼容了传统和现代化,使得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显现了更丰富的形式。
三、古筝演奏技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是古筝艺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筝教育一方面为古筝演奏事业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然会在音乐教学运用中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古筝学习的入门基础,教师在一开始就会向学生介绍关于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其发展概况。这是古筝学习中所必须了解的,其余还有关于弹奏手势、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础的理论和技巧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和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势和指法。其次,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教授新曲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旧曲目的复习和巩固。在进行新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更要分层练习,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个章节和阶段之后再进行总体的练习。而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曲目,教师也要安排好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古筝演奏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的讲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除了日常的练习以外,还要定期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并通过练习和表演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在古筝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的培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内涵的培养和重视。现代社会,学习古筝的学生从小是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中,流行化是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认识基础,而这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古筝演奏的魅力没有足够的体会。目前,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都更重视对古筝技法的训练,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从技术层面达到演奏的正确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演奏的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过少。针对古筝专项练习的训练,专注于曲目的经典片段和节选的技术练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古筝这种乐器和音乐本身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游离于单纯的技术练习,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进行的练习往往导致所练习的技法风格也是单一的,本身虽然无害,但同时也导致了古筝演奏失去了它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将演奏技法和古筝的艺术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古筝演奏在新时期能够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筝并能真正热爱古筝,热爱民族音乐,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思考如何让古筝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1]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10.
[2]戴晓.中国现代筝乐发展及美学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14.
[3]徐丽鸿.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宋经苑.《溪山琴况》表演艺术理论在古筝演奏中的指导意义[D].山西大学,2013.
[5]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
摘要:音乐心理属于人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将客观的音乐事实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出来。音乐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音乐心理学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再次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针对性的儿童音乐教学改进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音乐乐曲欣赏。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响辨别能力(节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二是歌曲演唱。运用发音器官,表达与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与旋律能力的培养,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内涵的把握等。三是乐器演奏教学。主要是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四是乐理知识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概念、五线谱识别、音乐简谱学习等,掌握识谱、用谱的技巧,为今后独立学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础。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伟伟.浅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
[2]侯丽.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2015,(06).
[3]周星雨.试析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0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音乐教育亦然,音乐教育也伴随人类音乐诞生之日便产生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举国上下在贯彻落实中共提出的“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下,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各高等院校也正努力开展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旨在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生,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既要考虑地域文化资源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需求,合理取舍,对地域文化内容做好“度”的把握。
一、改革教育内容
对于地方文化艺术在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中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获得地域文化资源基本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和认识文化资源的方法和过程,形成正确的地域文化情感、价值观,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及教师所提供的可能性。在音乐课程中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是以地方为特色,学校为基地,教师为开发主体的,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次,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育资源都是可能会限制的因素,所以对艺术教育中地域文化内容的选择要有考量,如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西安鼓乐,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但是它结构复杂、乐队庞大、曲目众多,并不是一般高校所能开设的,这样的内容最好是谨慎选择的,最后还要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二、改革教学模式
地方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沉淀和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地方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它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与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而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正逐步成为高校美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专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诸如地方音乐学,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并将“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向学生授予学位,可以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已卓显成效。对于改革教学模式而言,地域文化课程的讲授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实践能力,主要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和以活动为中心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文化资源就采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比如在学习秦腔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预先设计好问题,中国古老的剧种有哪些,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剧种又有哪些,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有了这些准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有的内容两者结合起来,学生亲身实践会取得满意效果,如对陕北秧歌的学习,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条件就可以安排学生到陕北切实感受一番,真实体验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对艺术的影响。
三、改革教育机制
突出陕西地域文化特点,突现艺术教育特色。根据对本区域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文化史料、历史传统等因素全面分析,找出其优势与特色,然后根据区域综合优势,确定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机制,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和文化优势。同时,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促进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形成。通过有关地域文化资源课程的开设,在学校形成特色学科,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陕西地方高校建设因有特色而具有强大生命力,使课堂内容充实,气氛活泼,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祖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增强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校园地域文化的建设推动高校所在地区域文化建设。加快高等音乐教育改革步伐,尤其是把地方文化艺术纳入改革之中,对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教育机制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发现和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教育部门要努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营造一个可供学生亲自参与进去的优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通过新的教育机制来获取新知识,进而达到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协调发展。基于地方文化艺术内容的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不但要了解音乐学科的新成果、新问题,还要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根据时代的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以适应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校园创意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将校园创意文化纳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体系,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从整体来讲,同处于校园空间范围内,校园创意文化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恰好给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反过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进步,将对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服务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
1.校园创意文化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音乐教育体系来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素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高职院校本身在师资力量、音乐设备、教学观念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营造上表现出很多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最终使得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率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的情况,虽然很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不如人意。校园创意文化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标志,如果校园创意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主流的话,势必会成为扭转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文化氛围缺失的局面。具体来讲,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音乐等艺术活动,形成良好音乐素养,这恰好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二,校园创意文化的推行,有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尤其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能力将在此过程中得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不断锻炼;其三,校园创意文化的执行,有利于教学内容、课程和考核体系的调整和进步,随着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将把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中的缺陷暴露出来,并且校园创意文化会成为解决这种困境的重要途径;其四,校园创新文化的进行,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校园创意文化的压力下,教师为了保证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势必会积极接触创意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培养;其五,校园创意文化的推动。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音乐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使得其朝着社会化、职业化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说,校园创意文化势必与外界市场需求产生广泛的联系,在校园创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多,由此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职业化发展。
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为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
通过对大量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其校园创意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发展更加快,产生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刻。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需要文化素养高的学生、教师,还需要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益比较理想的高职院校。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成为校园创意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良好契机。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其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势必使得学生的音乐理论体系不断健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进行音乐创意的时候,就有更加夯实的基础开展各项工作,并且最终成为促进校园创意文化发展的一份子。其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构建专业化的教师教学团队和学生社团,在这样组织化的引导下,将使得校园创意文化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其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学生势必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创意文化活动中,也将成为校园创意文化不断发展的不接动力和源泉。其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在完善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制度的背景下,校园创意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更加顺利,对于促进创意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校园创意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融合过程中的缺陷
提出将校园创意文化纳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体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很多的高职院校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虽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依然难以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音乐创意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受到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于校园创意文化和音乐教育之间关系认识不清所造成的结果;其二,音乐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的认识不一致,音乐培养目标不清晰,难以实现专业化音乐人才的培养,也使得校园创意文化发展处于滞后的状态;其三,音乐课程设计存在失衡的情况,随意性、变动性大的情况下,使得课程结构中创意文化主体课程和产业服务课程比重过轻,难以为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其四,音乐创意型师资力量存在不足的情况,无论是从教师数量、教师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音乐创意教师成长途径来看,创意教师师资力量都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其五,音乐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很多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发展滞后,忽视了音乐的实践性,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单调排烟模式,从而导致校园创意文化氛围死气沉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四、正确处理校园创意文化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1.改变观念,树立高职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整个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关于培养创意人才明确的分工和规划。对此,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应该切实抓住这样的机遇,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应用型、创意型音乐复合人才为高职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界定在创意工作者上。其二,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将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意识到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其三,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创意人才交流会、研讨会,针对目前自己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切实开展关于创意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后期建立培养音乐创意人才的教学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注重师资,打造专业化的创意型师资队伍
作为校园创意文化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倡导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成为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析:其一,制定切实的创意人才培养教师的准入机制,对于创意文化理解不深刻,自身教学能力有限的教师,不得将其纳入音乐创意教学体系。其二,积极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将校园创意文化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纳入其中,使得教师在深刻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三,积极将教师创意文化倡导工作的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实际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以实现创意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
3.改善教学,建立健全创意式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工作: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准性,逻辑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系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有宏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脑、手、口、耳全都动起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多样、想象丰富、机敏主动,鼓励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其次,强化创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将头脑风暴法、逆向思考法、希望点列举法纳入实际教学工作,以实现创意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4.夯实文化,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其一,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让学生长期处于创意文化环境下,这将成为创意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点所在。其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营造校园文化创意氛图,提供给个人重新塑造自我和重新表达的机会,有效地组织校园文化创意活动,引导众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意氛围,积极地在第二课堂中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其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和改善。综上所述,校园创意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联系,积极采取各方面的措施,使得两者朝着有利于彼此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才是实现我国高职音乐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中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工作一直属于“尾大不掉”的地位,音乐教学更多地属于从属教学工作,可有可无。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反作用。
(一)重视音乐技巧,忽视内涵知识
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在教学进度安排上,音乐课程也被摆在了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其他主流课程的教师还经常挤占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这些都使得音乐教学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长久的开展。即便部分高中开设了音乐课程,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合理调试了音乐课程,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因音乐课程大多每周一节,所以音乐教师更加注重音乐技巧的培养与提升,而忽视了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的音乐教育课程,其关注点往往仅仅停留在认识五线谱、认识音律等技巧方面,对于音乐如何产生、音乐如何发展等内涵性的东西涉及不多。学生也只是掌握一些皮毛,难以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丰富魅力。还有因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而转攻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音乐等艺术专业或艺术院校,这部分学生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提升音乐素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功能。
(二)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音乐课程的安排较少,如果增加实践的内容,教师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还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高中音乐考试也主要停留在闭卷或开卷考试,没有实践考核的环节。
二、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特别是优秀的经过历史检验的音乐作品,在作品当中,包含着创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只有饱含思想的音乐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高中生在享受这些美妙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静心享受,屏气聆听,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也能从音乐中,与创作者“隔空对话”,在聆听的过程中,高中生的聒噪的心态会得到放松,世俗的想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能够舒缓身心,减少压力,在感受与体验中,高中生能够在美好的情感享受中,学习创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不断的学习与聆听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感知音乐中的美好。高中生涯是人身的关键阶段,为了冲刺考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学生的心态会变得急躁,享受音乐从音乐中,静心地感知美好的情感,学生能够感受到欢快与愉悦,从而提升其精神面貌。从音乐传递的情感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养成健康的心态对应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二)高中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音乐的来源与发展,积累丰富的音乐励志故事,并将这些励志故事运用到自己身上,激励自己不断攀登,不断学习。如贝多芬在听力消失的情况下,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交响曲,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这些音乐大家身上的勤劳刻苦。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乐器的演奏,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乐趣演奏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需要学生手、脚、精神等高度集中并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功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三)高中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想象力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是综合型的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需要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处事心态,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想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项美好的听觉过程,在享受美好音乐时,学生能够感知到音乐对美丽的形容,能够幻化出一个美好的画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音乐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升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有序开展的今天,重视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摘要】
古筝作为使用者较为广泛的一种演奏乐器,古今中外都倍受欢迎,成为了全国艺术院校中的热门专业。本文以古筝演奏技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变,辨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别流派中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点,阐述其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乐器;古筝演奏;演奏技法;音乐教学
古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备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古筝的弹奏技法为了适应音乐审美的变化,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流派发展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曲《庆丰年》开创了双手演奏的古筝演奏技法之后,我国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始不断创新发展,进行不断的尝试。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得古筝演奏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要求。
(一)古代古筝演奏技法。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古筝的表演形式,是战国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所写的:“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说到的“筝”就是古筝,意思是边弹着古筝,边拍着大腿、唱着歌,让人耳目愉快,说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这句话虽然没有确切地说古筝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从中得知,在那个时候,古筝并非是纯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时候的伴奏乐。在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表演活动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古筝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础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关。
(二)近代古筝流派机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会,古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音乐形式和戏曲的音乐伴奏,其表现形式有许多呈现,如杭州的滩簧、山东的琴书、广东汉乐等。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曲谱加上个人的改编,再加上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鲜明的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如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从不同的古筝流派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及发展和其发展地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息息相关,而这些,在古筝演奏技法的运用中也得以反映。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传统的音乐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古筝演奏技法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又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演奏乐器的优势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演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一方面,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在古筝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点、揉、吟、颤等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凝聚了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筝演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之上,还加以革新。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虽然各具特色风情,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了。因此,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现代演奏技法进行发展创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
(二)对其他乐器的吸收和借鉴。
古筝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演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其本身的特点和音乐总的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善和丰富自身使古筝演奏更富传承性和包容性,古筝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对于琵琶,古筝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扫弦法,此外,还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在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最基础的传统指法以外,还发展形成了如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艺术特色,兼容了传统和现代化,使得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显现了更丰富的形式。
三、古筝演奏技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是古筝艺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筝教育一方面为古筝演奏事业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然会在音乐教学运用中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古筝学习的入门基础,教师在一开始就会向学生介绍关于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其发展概况。这是古筝学习中所必须了解的,其余还有关于弹奏手势、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础的理论和技巧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和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势和指法。其次,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教授新曲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旧曲目的复习和巩固。在进行新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更要分层练习,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个章节和阶段之后再进行总体的练习。而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曲目,教师也要安排好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古筝演奏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的讲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除了日常的练习以外,还要定期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并通过练习和表演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在古筝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的培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内涵的培养和重视。现代社会,学习古筝的学生从小是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中,流行化是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认识基础,而这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古筝演奏的魅力没有足够的体会。目前,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都更重视对古筝技法的训练,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从技术层面达到演奏的正确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演奏的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过少。针对古筝专项练习的训练,专注于曲目的经典片段和节选的技术练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古筝这种乐器和音乐本身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游离于单纯的技术练习,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进行的练习往往导致所练习的技法风格也是单一的,本身虽然无害,但同时也导致了古筝演奏失去了它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将演奏技法和古筝的艺术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古筝演奏在新时期能够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筝并能真正热爱古筝,热爱民族音乐,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思考如何让古筝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1]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10.
[2]戴晓.中国现代筝乐发展及美学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14.
[3]徐丽鸿.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宋经苑.《溪山琴况》表演艺术理论在古筝演奏中的指导意义[D].山西大学,2013.
[5]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音乐画面转化为动态的、有声音的,以此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马儿奔腾、羊儿吃草的景象,再加上美妙的音乐伴奏,让学生有神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彰显音乐的独特性
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活动,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例如,在进行《动物狂欢节》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象、松鼠、狮子、老虎、狐狸”等动物狂欢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环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感染学生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创新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调整,同时也对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时,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入新的知识,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一堂有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由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多样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认真聆听,并在此基础之上想象茉莉花的外形特征。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中茉莉花的生长特征为学生作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这首音乐作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或者学生之间进行对唱,借助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
三、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挥音歌曲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切实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鼓励学生评价,开展创新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二)采取互动式评价,进行创新教学事实上,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能够从认识其他同学的优势和缺陷时,及时的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立足于全班同学的音乐学习基础来看,把握住没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需要提高对创新教育的重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创新评价机制,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的学习。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渠道不断拓宽,开始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而中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也在大众音乐文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走向发展的正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人民对音乐的认知时间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加上客观上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条件还未成熟,使得初中阶段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实践锻炼
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呈现发展的不成熟性。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学;另一方面。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长,导致学生无法对新旧知识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音乐课堂的效率低下;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课堂的效果,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自我揣摩的过程,而是直接教唱学生歌曲,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对音乐课堂的学习也只是一个歌曲学唱的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使得初中的音乐课堂枯燥而单一。
(二)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忽视
初中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和定位还不够准确,可能会盲目的把音乐课归为副科,对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不是很明确,导致他们在音乐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较少。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他们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评价上的要求较少,所以,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表面上音乐课堂上学习气氛很活跃,但是音乐课中的知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达到教学的最初目的。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
近年来,虽然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可能在音乐、美术、体育等传统小科方面推进的速度比较慢,各个方面的措施并没有持续更进和落实。所以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音乐课本可能还是陈旧的,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音乐课本中理论讲授少,歌曲曲目多,这些歌曲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所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音乐课本中的很多作品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去巩固,所以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
二、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构建初中音乐课堂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人们受到来自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冲击,对音乐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甚至会盲目的学生学习歌唱等,忽略了音乐的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对传统的音乐课堂进行改革,真正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的认知水平,在音乐课堂初期,先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理论的教授,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准确的宏观的认识,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音乐实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虽然音乐课堂在各个初中都已经开设,但是很多都只是名义上的存在,实际上学校对音乐教学的效果和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监督,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要求上相对放宽了条件,这就使得音乐课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存在问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且正常的课程进度也很难按计划推进。长此以往,导致音乐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是很关注。所以,要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在职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和引导,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某一学科上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对象时全体学生,所以在音乐课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重视学生当前所能够达到的实际水平。将音乐教学的曲目与学生日常接触的音乐种类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把常规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课堂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有科学全新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音乐素养差,音乐基础水平低,所以,要设立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人民相比过去,对音乐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认知,但是也由于各个方面的引导存在问题,使得初中音乐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忽视、内容设置的不合理等等。本文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为前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等等,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在当前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保证初中阶段音乐课堂的高效运作,同时为提高人民大众的音乐素养提供一些借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下,对其发展方向有了更为客观、理性与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音乐课,无非就是学习简谱、试唱、音乐欣赏等等。而且,由于近几年音乐教师的缺乏,大多数音乐老师均为兼职的而非专业的教师,有的甚至连弹琴和识谱都不会,音乐课完全的改成了录音机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这些都是违背音乐教学模式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情况,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所缺音乐教师招考和现有音乐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实现音乐教学的美感教育。首先,为了实现音乐课教学的美感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的发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课堂教学。其次,在信息时代,教师不要仅满足于教程,要通过网络不断的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上课时能提供最大的信息量为标准进行授课。再次,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理念,善于采用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真正实现实践与学习的双向结合。可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
二、在学科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除了基础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音乐欣赏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把握住教材和学生,使两者在时代气息的指引下能够形成较好的和谐。
1、乐理知识学习中的美感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在美中学习音乐。比如在简谱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每个简谱都是由阿拉伯数字构成,但其发音却完全不一样,这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迅速的记住简谱的发音,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听力练习,使得其对不同高度的音符形成潜意识,以免造成基础不牢而影响后续乐理知识的培养。而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记住这些音符,教师不妨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模仿,使得学生们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记忆。
2、线谱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相对于简谱而言,线谱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得法,那么线谱的教学也会变得简便。首先,我们可以以蝌蚪游动的模式来像小学生们传授,比如说小蝌蚪在第几线,游到了第几线,音符的高度就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可以形象的让学生们记住这些音符,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还有,在传统的线谱教学中,我们主要的是采用以手为媒介,通过口诀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点在新的音乐课程中是可以借鉴的,但如果教师能够更好的运用游戏的方式,生动的教授这些比较死板的乐理知识,那么,音乐课就会成为学生们彼此乐级的科目了。
3、拍节的学习中的美感教学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拍节的作用至关重要,拍节不准会使整个音乐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拍节训练时,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拍节。比如,在向学生介绍拍节时,我们可以举钟摆的例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拍节,还有,高跟鞋走路的声音,这也是一个拍节,再通过课程的要求,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们用手和脚配合,这样,拍节的训练难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4、音乐欣赏课中的美感教学
与以上所说的音乐课程教学相比,音乐欣赏课是最能够体现美感教学的。众所周知,不同音乐可以表达不同境界,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震撼的,还有的可能是行进的。这样,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美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程的主体,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播放音乐,教师讲评的方式,个别的也会有学生的猜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打破,所以,教学变成了,先由学生去猜想,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索是否是某种规律和境界。比如,在进行《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曲子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验到河中的情景和两岸的景色;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战火硝烟的场面;在进行《好汉歌》的欣赏时,学生们是否能够体会到梁山英雄的那种粗犷和豪迈呢?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美感能够真正的培养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美感教教育,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的,也是有利于学生美感的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利用网络与媒体,为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美感的培养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学习中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个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来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音乐环境自己编一套动作或者让学生模仿音乐中小朋友的动作等。这样在同学们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师教授有关《春秋花月夜》这篇音乐欣赏课之前,可以提前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篇音乐课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短片等素材,并将这些音乐素材做成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待正式上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这些素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时期,其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教师课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更加侧重于教授学生的唱歌方式,这样很自然地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与教材的授课内容相结合,以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军队进行曲》部分内容的时候,待学生听完之后在其脑海中会形成哪种形式的场景画面,是游泳、跑步的场景还是跳舞、走路的动作呢,无论哪种形式的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授课内容。此外,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将想象转换成抽象思维,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束缚,努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对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才可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开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多媒体是现代新兴的教育工具,能够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对外界的敏感度很高,对新兴教育工具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不断地用多媒体教学给他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生成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和诠释,这种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转变更加开阔了小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2.美感教育的融入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融入强化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情境,自由地想象发挥,把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更好地表达出来;在产生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师生共同分享,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保持了学习热情,而且学会了交流,体验了学习乐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问题探讨
1.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给了我们轻松的教学环境,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会让教师忽视教学的根本。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符合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而制订,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对待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努力完成,不能因为教学课堂的轻松而有所松懈,在轻松教学的同时完成每一个目标,让我们和学生都能更好地发展。
2.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多媒体的应用会给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往往会让我们忽视教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关键,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接受和表达音乐的内容,培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把复杂的话用简单的知识讲述出来,把教材知识用到音乐的情感中,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知识水平。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高。只有教师不断地接受更高的知识洗礼,学生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会增加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绝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便捷就忽视教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专业的备课内容,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自己的同时更好地教学。
4.丰富音乐教学的方式
音乐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式,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多学习、多创新。例如,在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得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平竞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法,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度,利用他们的敏感度打开思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度,提高了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的不断革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某种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逐渐以审美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素质教育,对这种素质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塑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美感教育的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在不断创新的路上积极发现错误,积极改进,让现代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体现自身意义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指将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将培养一种创造型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学生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具有自身十分鲜明的特征。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小学生自身的弱点。如果教师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十分巧妙地利用创新教育的优势,就能够有效地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小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以及观察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小学生学习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学习音乐就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十分不科学的。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美化音乐教室其实就是一种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刚刚步入教室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再加上对优美音乐的欣赏,学生会更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从而大大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师必须要勤于动手和动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来布置小学音乐教室。比如,教师可以改进原来横平竖直的座椅排法,设计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半圆形、方形以及圆形的排法,这些排法具有更强的美感。音乐教室的墙壁上也可以张贴一些山水画或者著名音乐家的画像等,从而使小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拥有一桶水,小学音乐教学同样如此。想要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不间断地加强自身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只是安于现状,多年来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这也就从本质上阻碍了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事实上,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所谓的创新精神就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方法、技能、信息以及知识,提出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的精神。而要想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不能墨守成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开展,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学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的问题分析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进行结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下面就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其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过大。教师利用网络去搜集相关内容,在课堂中展示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这是十分可取的教学行为。但过多的展示,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得不到体现,也无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师的语言与行为都被多媒体代替,教师成为课堂中的课件播放者,没有创新性与独立性。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反而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无法体现。小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受到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认知还处于形象阶段,对于一切生动的事物有着强大的追求欲望。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资源的展示,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但是,一些小学生往往会沉浸在多媒体课件中不能自拔,在关注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同时,忽视了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内容,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过于丰富与鲜活的课外材料会导致小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而要再次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则是十分困难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指导不足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不仅仅是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更要让小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自主利用网络或者其他现代技术去搜集自己喜欢的课外资源,从更多角度去学习音乐知识。但是,教师很少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去讲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在课下,小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进行资料的查找,也不知道如何去选择音乐知识,还有可能会沉迷于网络中。因此,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2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的方法分析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结合,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升级的重要手段。开发正确且丰富的结合方法,对于小学生音乐学习快乐感的提高十分重要。下面就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方法进行分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过去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一直被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当代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小学生音乐技能的形成,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全面提高,加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小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给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音乐学习材料,小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满足自己胃口的音乐作品,从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音乐学习、欣赏以及交流。在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视频与动画,促进画面与音乐的结合,让音乐学习内容可以在动静结合、声像结合中得以表达,会让学生享受音乐学习。比如在讲解《玩具兵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玩具的图片或者播放《玩具总动员》的片段,让小学生关注音乐作品描述的主体。之后,让学生聆听音乐,在有效的情感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这样一来,小学生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音乐教学方法完善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提供丰富的资源的同时,也给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多便利之处。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如果已快速地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家及其作品,更能从音乐主题出发进行相关视频或者动画的搜集。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活泼生动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更多的小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欣赏他们喜爱的音乐作品,也能通过这些资源的欣赏去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促进小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加强教学方法的完善,会让小学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像在引导学生学习《闪烁的小星星》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小星星的图片,最好是星星闪烁的动态图片,让学生去模仿小星星。之后,为学生播放一个相关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进行律动,在课堂中动起来,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作者的背景知识,利用竞赛活动去考察,促进课堂质量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音乐教学活动针对性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对于教学活动的全面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在小学音乐学习方面的不同需求,利用分层教学去促进全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一起提出三个层次性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迷惑。而教师如果利用课件提出三个问题,并将三个问题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则会显得更加清晰。比如在讲解《过新年》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歌曲分为三个部分,根据难度分给学习能力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习得歌曲,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加强课堂参与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作品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利用音乐去表达情谊,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学的模式也得到了有效更新。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体验音乐、欣赏音乐,可以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音乐观。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启迪阶段,现代教育技术让音乐的魅力更有效地表现出来,有利于高效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
一、创新型的小学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小学音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型教育在音乐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根据,不断深化小学音乐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改革,使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达到飞跃式的进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音乐老师采用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创新型的小学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关于美的艺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音乐乐理知识外,提升音乐艺术的审美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着积极作用。小学生好奇心较重,特别善于模仿事物,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应用到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转化为带动学生学习氛围的示范表演,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例如,老师在讲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可以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在生动地范唱这首歌曲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歌曲表达的生机勃勃的意境。另外,学生还可以在理解歌曲意境的基础上发挥联想能力,自主拓展想象空间,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密切师生关系
目前的教学模式早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音乐教学问题上,素质教育模式成了教学界的主流方向。所谓的素质教学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以记忆书本知识和应付考试测验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念深入贯彻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创新精神,强化他们动手创造的能力。要彻底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践中,老师必须增强教学主动性,多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互动。例如,教学《拉钩钩》这首歌时,老师首先鼓励大家根据歌曲的对应节奏,组织全班学生演示拉钩的游戏活动,并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培养学生听觉、肢体动作、口头表达等多方位的能力。老师在设计音乐活动类游戏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参与空间,引导他们展开对音乐艺术审美的讨论,培养创新型思维,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突出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
3.结合高级的科学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小学音乐课堂上已经不再局限于音乐书本教材、录音机、电子琴等相对陈旧的教学设备。在电子图书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渠道发展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步走进小学音乐课堂,这些以高科技为主的教学资源设备无疑会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教育创新模式。教师结合图片、音乐音频和视频、电影等多种多媒体手段,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刻板方法,避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遭到禁锢。另外,老师如何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普及,但是音乐课堂上老师只是单纯地播放歌曲给学生们欣赏,这会逐渐背离音乐艺术欣赏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无从谈起。
二、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音乐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为日后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坚持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1.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想象以及理解。音乐的感知为音乐审美最初的阶段,是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所以,要了解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就必须使学生了解音乐里的情感。音乐的审美是无法脱离想象的,但必须要以音乐的情感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促使学生在音乐上的欣赏能力不断地提高。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我们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了解它的美。“听觉”是学生了解音乐美的唯一途径,能够通过听觉来判断音乐中的感情是音乐所特有的思维能力,而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这也是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作者通过音乐将情感进行传递,听众通过听觉去了解作家创作时的情感,彼此达到共鸣。所以说,音乐的教育本身是审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来获取音乐中的情感。在音乐的表演中,表演者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升华和表现。随着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逐渐将感情投入到音乐中。所以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音乐情感。
二、音乐教育的内容
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感受和鉴赏。其中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体裁、音乐的情绪和形式,音乐的流派与风格等。第二,音乐的表现。主要包括演唱、表演和演奏等。第三,创造能力。包括探索音乐与音响、音乐创造和即兴创作等。第四,音乐文化的普及。包含音乐和社会生活、音乐和其他学科、音乐和姐妹艺术等。
三、对学生的个人培养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敢于进行创新,进行个性化教育。
1.个性化的欣赏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可能各不相同,当学生的理解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大相径庭时,教师不可以否认学生的认识,反而应该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因为音乐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一种传统的课堂教育,因为音乐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情商以及心理上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打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充分地发挥想象。
2.个性化地演唱
演唱歌曲对学生凸显个性尤为重要,作为老师,要习惯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多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想法和才艺进行展示和表达。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基础上,对于流行的儿童音乐进行教育,不能像传统的音乐教育,学生学了一学期的音乐课还是唱《数鸭子》,鼓励学生在台上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可以针对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趋向的个性化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唱法演唱歌曲,在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们带来了乐趣。
3.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能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的特长进行不同地分组,例如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天赋将学生分为舞蹈班、声乐班、乐器班等。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通过不同小组定期对音乐的探讨可以拟定不同的班内音乐活动和总结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拟定更为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
小学音乐教育要从学生的音乐心理出发,传统的音乐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更多的是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享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因此要摒弃苦练音乐技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音乐充满热爱和兴趣才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关键。
由于科学的发达,技术水平的进步,许多新材料、新的制作手段取代了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音乐作品采集、录制等工作。这种现代化专业生产模式很大的改变了原来技术水平低的生产模式,使之更趋于新朝、时尚的音乐艺术形式。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作品不再只是民族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成为了各种各类歌厅、酒吧等粗制滥造的复制品,没有了任何情感性和艺术性。这些严重滥造和大量复制,不但影响民间艺术品的传承,更大的是威胁着地方民间艺术品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各级政府社会专业机构有意识并努力采取相应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共同合作,但由于面过于大,力量对比有限,民间艺术的生存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歌王或老艺人无人继承,各种相传发展艰难,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面对困难如何继承、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丰富民族感情与文化内涵才能很好的保护与发扬。
民间艺术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西方文化大量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动漫画、科幻、歌(明)星、网络等是中小学生最迷恋的,甚至在思想审美、价值观、文化品味等都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有的家庭和学生连饮食口味、生活方式和语音习惯都追求西方化,以时尚的新朝的外来东西。这些社会现象在占领中小学生思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而对于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感到土里土气、陈旧陌生。民间艺术特色与中小学生距离越来越远,学生中可能不知道“壮族春锣”“京族唱哈节”是什么?可没人不知道“米老鼠爱大米”,更没有人知道民族乐器“口笛”制作与由来。这些社会环境将影响到民间艺术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思想因素。
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社会、学校和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共方面,民间艺术是社会和民族的希望,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方面得到满足,同时,社会上认可这些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大力鼓励和支持研发民间艺术成果,成为奉献给大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方面,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存在有许多困难和阻碍,主要表现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升学压力等。由于学校重视的程度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制约,农村山区学校轻视音乐教育,更不用说民间艺术教育了,大多数都没有按照音乐教室的要求完善配备,由于教学设备和场地的制约,使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很难与学生见面,甚至了解机会极少。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原因认识不深,使得在音乐课堂上照本宣科,毫无意义。许多学校领导把音乐课当作“调剂课”,音乐课形同虚设,没有按“课标”实质性的给予学生的内容与知识。从家长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村家长对于基础教育中音乐课教学,对开设民间音乐教学的认识不深,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等教育都缺一不可,许多家长深刻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独生子女家长期望成才的心切,导致轻视了像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教育。更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的是各种钢琴、民乐、舞蹈、体操等学习班,不顾实际、急功近利、迫切希望孩子成名成星的思想驱动下报名,不了解这些教学机构的办学资质、办学质量、师资水平,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的情况。其实,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歌节”活动,大型艺术节活动,参加现场与民间歌手合唱或对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浓厚兴趣,远比报名参加两三次兴趣班更有效果、更有收获。
在现实中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各自的原因,制约或阻碍了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环节,受影响的同样还有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这种情况在边远山农村、办学水平低的学校表现由为突出。而这些地方更具有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条件和机会。可惜的是这种特殊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引起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思想重视。很显然,造成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流失并不是客观原因,而人们主观思想原因而导致我们轻视和浪费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才是重要原因。
民间艺术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渗透乡土民间艺术内容与形式,具有现实的时代的重要作用。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多彩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音乐史宝库中晶莹灿烂,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华夏文明史涌现的名作与多种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就有民俗、山歌、戏曲、曲艺、历史等,这些就是华夏民族的历史缩影,灿烂的文明和优秀的传统,在它们中蕴含着无穷无尽光彩照人的文化艺术源泉。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地方民间艺术来自华夏灿烂文明历史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早就为之准备了,并全部给予了人类。为农村山区学生提供无价之宝的财富,是学生审美教育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全部含盖着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追寻更高一级审美的自然需求。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努力诱导民间艺术,一是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保护,二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实质;是社会发展新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全人类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力推广普及地方民间艺术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世纪末,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后现代的转向和哲学家的呼唤中逐渐重视行为的参与,将音乐定义为听觉艺术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作为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感动人的心灵,可以跨越种族、跨越文化背景,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轻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通过音乐产生共鸣。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国家的音乐的学习,学生开始学会体会到他人的幸福,感受到他人的伤感,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音乐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智力。有助于提高敏锐的视觉能力,启发思维,开发人类的右脑,活跃人的思维,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志士都会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音乐显然已经成为开发人类更高智慧,使知识结构得到进化的一种原动力。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受到启迪,就会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产生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体体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的时候,跳舞的时候都锻炼的体育功能。音乐调节了人的身心,调节了人的精神、心里、情绪,促进了身心健康,音乐与体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也有着相得益彰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怎样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性的音乐课堂。其次,要在音乐课过程中创设新颖的音乐教学情境。第三,改变枯燥老套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实效显著提高。第四,让学生感知音乐与艺术之间密切关系,使学生加深对音乐本质的认识。
1.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参与性课堂
在原本的教学原理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被动聆听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有促进,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音乐的灵魂。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学也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2.音乐教师要学会创设新颖的课堂情境
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优美的情境中,学生会增加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情境中,学生渴求审美,注意审美,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懂得体会到审美的效应。教师要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音乐的情境,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情境,用优美的歌声将学生引入情境。
3.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音乐教育要在美好的艺术的氛围中进行,要舍弃原有的枯燥和乏味,改变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被影响,被感化,采取被更多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创作,大胆表现,让整个音乐课堂在活泼健康的氛围中进行。这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以往的死板教学,虽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很多的音乐知识,但是往往学生吸收的只是少量的,大部分已经随着下课时间的到来就流逝了。学生更希望通过轻松的氛围感知音乐,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领悟能力,这样,音乐教学也就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效。
4.音乐教师要教会学生感知音乐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音乐的艺术性在于使人们通过音乐来感知世界的丰富性,认识知识的全面性,拥有丰富的情感,使他们眼里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抚慰着每个人的情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和更多的情趣和色彩。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拥有了艺术的人生,也将是五彩缤纷的,音乐教师一定抓住学校里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有机会去接触音乐,有机会去接近艺术,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敏锐,更有观察生活的洞察力,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运用音乐这门艺术。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音乐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音乐通过自身的艺术性使学生学会领悟人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提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音乐是源于生活的,具有很强的亲和性,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共鸣。音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得到舒缓和休息,发挥了它抚慰情感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品味,使学生拥有了理解和尊重多元世界的能力。音乐促进了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变得有追求,有希望,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音乐有利于学生感情的激发,有助于培养富有情感的全方位人才。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效的途径。对于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于学生完美个性的养成都有着很好的促进功效。与此同时,素质教育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给了音乐教育一次发展和腾飞的机会,音乐教育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善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变成有特色的课堂教育,给学生的素质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为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给学生做好榜样。
一、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满足了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西周时期的诗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人懂得欣赏音乐,通过听音乐来开启人们的心智,提高人的教育文化水平。
二、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一方面,音乐能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各种美育节、聚会等集体活动中,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育与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音乐对于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1.音乐教育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学校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升学率和分数,认为音乐就是副科,可有可无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很强,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推行教育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音乐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先行先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教育与艺术相结合,推行艺术性教育。
2.音乐教育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当代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遵纪守法。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项文化娱乐活动,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国际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年代涌现了无数的振奋人心的优良音乐作品。音乐的教化作用,使人们充满精神动力,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引导着学生继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续奋斗。
3.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和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是提高人才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要培养人才群体的开创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或音乐表演,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而想象力就是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能力。古往今来,知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无一个都是充满想象力、富于创造力的人。音乐教育中的一段曲,一首歌,都能净化人的心灵,带来美感,使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素质教育中进行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分层要求与分层测试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对待所有学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这里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清晰吐字发音,分辨出不同的声乐或器乐作品;第二层,能表现作品歌唱、演奏、视唱等,分辨合唱中发音、音色和各种乐器,分不同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测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利用自唱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进行歌曲培训时,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节奏、节拍、音准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开始可以由一组大声演唱旋律,另外一组小声唱歌词;接着两组转换角色,反复演唱,有失误的地方可以及时指出纠正,直到把这首歌唱好为止;最后两组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划节拍,第二组打节奏,第三组演唱旋律,第四组演唱歌词,不断循环,共同学会这首歌。这种自唱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愉悦的的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为学生培养个性特长提供了舞台。因此,青年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要抓紧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例如课前可以全班合唱歌曲,或者加上一个指挥的模式进行,或者独唱。事实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有效途径。五、结语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音乐教育者要及时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音乐教育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推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行为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音乐作为可听、可感、可思、可参与的艺术,它与精神和行为结合成一个永恒不可分割的整体。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研究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1.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毋庸置疑他们嘴里哼的,耳里听的几乎都是港台、外国流行音乐或是网络歌曲,很少见到有热爱民族音乐的。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和对民族音乐的冷漠在不同的高校都是存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曾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94人中有354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191人识简谱,14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177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139人,占78.53%。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2]。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转移成对歌手的追捧,甚至从衣着形象,行为举止模仿歌星本人,似乎很新潮时尚,然而很多歌手的素质、德行是让人大皱眉头的,“艳照门”等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道德败坏造成的堕落不能不让教育者深思。这反映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理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实情况,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对社会甚至世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用优美、动听、健康、积极的音乐教育学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课题。
2.民族音乐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3]。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人们才会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才能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从古至今音乐对人的德育教化功能就一直为社会所重视。我国古代周朝“礼乐治天下”,而周朝又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存在最久的朝代。这充分说明礼乐能够正人心,行教化,从而天下大治。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在《乐论》中曾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十分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音乐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具有思想性、精神性。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善于激发人的感情,每个音乐作品成功创作的背后,都有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情感故事,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的生活写照,它往往很容易把人带到某一种境界,它以高低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丰富美妙的和声及其特有的亲和性、感情性打动人们,使人的情感得以释放,抚慰人的心灵并寄托人们的追求,还会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减低人的欲望和贪着,把人从迷茫和痛苦的状态中调整过来,重新拥有振奋的力量。音乐欣赏是欣赏者自身情感与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在交融中获得对音乐情感内涵的体验。乐曲如《高山流水》,《喜洋洋》《黄河大合唱》等优秀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勤劳质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与生活信念,大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愉悦了心灵,并受到熏陶,达到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表达和深化思想感情,并能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增强与困难、艰险斗争的信心;优秀的民族音乐以真善美的力量塑造大学生的品质,激励、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动。因此民族音乐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培育,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民族音乐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欣赏性,使它具有的德育功能避免了直接、枯燥的说教,深刻的思想内容能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并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德育是把人从障碍的品格拉回正常的轨道,音乐对于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庄重的音乐能使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使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使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使人充满力量。优秀的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人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追求,增强了自信和奋斗的力量,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俄罗斯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只要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谚语表明了音乐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学生完美的品质人格,让他们具有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乐观积极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良好适应,因此,音乐教育尤其是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意识,形成报效祖国的决心,为祖国人民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在今天世界文化交流的时代,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代表,是外国了解中国的窗口。正如一位著名国际音乐人在听到《二泉映月》后,匍匐在地,泪流满面,他说这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听才能接受啊!我们的民族音乐为陶冶世界民族的情操做出了贡献。
近二三十年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为音乐教育理论创新营造了科研的氛围,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材料”。从音乐教育应该以什么为核心的讨论、到器乐进课堂的实施;从“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演变为“唱歌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天地观点的确立;从参与性音乐教学的实践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音乐教改实践中的热点课题。所不同的是:音乐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是多样化的。它可以是国家颁布的有关音乐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也可以是某项课题成果;可以是一本专著,也可以是一篇专题论文。而重要的是:音乐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必须要具有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的内容,既不是重复他人的已有成果,也不是自己原有成果的复制。必须具有这种“新”的品格,才能引发并提升人们对音乐教育以新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音乐教学行为方式,以推动整个音乐教育的进步。由此可见,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既来自音乐教学实践,但经过理性升华,又反过来指导了音乐教学实践。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辨证依存关系。
当然,音乐教育理论的创新并不是脱离已有成果而构筑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奇思异想。它的合理性正来源于对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音乐教育文化)历史积淀的科学继承。所以,对在原有音乐教育理论成果扬弃基础上萌发的新理念、新思想,是创新的又一品格。没有几十年对音乐教学法的构建和运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音乐教育学;没有一系列音乐教学大纲的建设,也不可能出现今天的《音乐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以往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要善于在传统的沃土上,萌生出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幼苗。这种成果的品质既有别于脱离历史和现实的空想,也不同于对文献资料的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一种超越。
音乐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操作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构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有着文化艺术品格的体现,也具备惫识形态的诸多特点。从一首歌的教唱、一首乐曲的演奏,到一件音乐作品的欣赏,无不都渗透着多种人文学科的因素,而从本质特征来看,它们又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不同显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在所难免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决不是“音乐+教育”的总和,音乐教育的理论创新自然更不应该局限于音乐和教育这块狭窄的思维天地,而应该把目光投放到整个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以宏观的文化视野来审视和思考音乐教育现象,这样所产生的新成果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等,正是基于上述客观现实所提出的一些新理念。把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虽是一个在理论上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是面对“以人为本”的21世纪的诸多现实,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任务,音乐课人文属性的回归和重新定位,颇有现实意义。“多元文化”本身既有哲理性,又有包容性,它虽然已运用在其它学科的理论表述,但移植借鉴到音乐教育理论中,仍然具有创新的因素。“学科综合”是对上述理念的实践转化,更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内容、新方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音乐教育理论创新不仅要贴近时代,以更好地为现实的音乐教育改革服务,而且还要开阔视野,广征博采。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术信念,不仅着眼于整个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范畴,而且也应该组涵着对全世界音乐教育文化的有分析地借鉴和吸收。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我们先后引进和学习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和铃木镇一等有影响的国外教学法,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思维,对推动音乐教学改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作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借鉴,则令人感到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研究工作比较薄弱,成果也不够丰硕。应该说,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在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之后,今后面临着理论研究介人我国现实的出新任务。
当然,在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成果方面,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音乐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不仅总结了我们学习国外音乐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经验。而且还参考了一些国家的音乐乃至艺术教育文件。在其指导思想中明确了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介绍和引进”为前提之一,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某些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些开放型的研究思路,对我们今后的音乐教育理论创新还是很有启发指导意义的。从人类的音乐教育发展史来看,理论创新永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以强烈的事业心对音乐教学实践不懈地进行思考,以科学的态度对音乐教育大胆地进行理论探讨,无疑应该成为21世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承是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其相互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和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与时俱进构建完美课堂
(1)把握“审美自由”
所谓“审美自由”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接受学习作品的来源,风格等的自由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也导致了,对部分作品喜好的分歧。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去审美理解学生喜好的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学生喜欢的歌星与作品,教师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而后根据歌星的作品去寻找鉴赏作品的共性,或者相关的音乐文化。比方时下很流行“凤凰传奇”,教师可以把其作品与草原风格的音乐做一比较,阐述新民歌的魅力。学生崇拜周杰伦,教师也可以收集周杰伦的作品让其体会“中国风”,如把流行音乐与中国京剧的结合,《霍元甲》就有所体现。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发如雪》等作品是把中国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样既能投其所好激发兴趣又能达到审美的目的。总之,审美教育不仅在于教学的内容更应注重其过程与目的。“审美自由”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审美时对某一作品的理解观念上的不同。音乐的抽象性在于通过节奏旋律的特点表达其主题,因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也会受鉴赏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作为教师此时应从形式、情感来感受艺术的魅力,尽量少加个人理解的因素,以免干扰学生创新和想象力。
(2)尝试“技能的培养”
一直以来,许多人把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对立开来,认为在追求技能即放弃了审美,熟不知审美教育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有利于技能的展现,如要弹奏好一首完美的乐曲首先要想象丰富,才能把所要表达的场面或者情感展现与作品中。同时在技能培养上我们应该做一伯乐善于发现人才适当鼓励,给予那些学生展现的舞台。
二、多方着手构建有效评价机制
有效的教学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材的完善使用和学与教成果的有效反馈,其作用是更有利于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学习习惯,有效学习策略的养成等,同时也把审美教育化“抽象”为”俱象”更加直观化了,也是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某一阶段结束后进行的,这样会错过评价的最佳时间段,也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以我们因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去构建评价的方案和手段,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注重技能的提高也要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1)方式多样,适者即用
评价的方式多样,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虽然方法很多但也要注意其实效性,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要素来决定,从而达到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审美情趣、艺术技能提高。如果把评价具体化,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端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能力,活动能力,常规教学时的反馈等。终端评价一般以总结性为主可以由面试(音乐技能展示)和笔试组成。今年上半年一名为《中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音乐省级课题吸引了本人,于是就终端教学评价机制作了简单研究方案现结果如下:评价形式:笔试年级:高一年级分值100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论常识部分一般不屑一顾,而对于记忆性的常识正确率较高,对于简单的音乐点评能力也较差,结论可见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面过于狭窄对课堂上音乐理论知识的接受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更愿意死记硬背缺少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以上数据是农村学校的情况,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城市进行研究,故仅作平时教学反馈之用。
(2)积极主动争取多方配合
音乐课在课改的今天虽然也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只做表面文章,有时会拽着审美教育的空洞性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领导不关心,家长很无奈,评价机制的建立不光是音乐课堂上应具备的,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音乐评价机制,如果光看几个特长生或者艺术节精彩的节目来评价这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的话,那我们艺术教育的改革的成效也许会原地踏步。所以,不管是重审美还是偏技能当,前的音乐要改出成就来,教师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育部门也应关注非考科目,全民关注我们的音乐教育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用巧妙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师生节奏问答
这个练习要在节奏接龙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敲击基本拍四拍,然后每人创编一条四拍的节奏,依次接龙。在进行节奏问答时,可以先复习四拍的自由创编,然后教师拍问句节奏,其他人分别拍出答句。先用简单的节奏型进行练习,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由易到难。
2.利用皮球巧学节拍
在教学中可以用皮球拍出节拍的不同,如四二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四三拍:第一拍拍,第二拍击,第三拍接;四四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第三拍向上抛,第四拍接。随后,教师分别演奏三种拍号的乐曲,突出节拍特点,学生跟随音乐的拍子拍皮球,学生根据动作特点总结出强弱规律。之后,教师即兴演奏三种节拍的音乐,交替进行,每次变拍子前给出相应拍号的固定音型,学生听到这个固定音型迅速变换拍球动作,做到与音乐的拍子相吻合。
以多种形式体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没有相应的审美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音乐美、理解音乐美、体验音乐美、表现音乐美。
1.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对歌词的理解,歌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进而体验到歌曲之美。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包括歌唱能力、演奏能力以及综合表演能力等。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但仅仅唱会歌曲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使学生会唱歌、唱好歌,这样才能体验到歌曲的旋律美、意境美。合唱是训练学生音准的途径,很多教师认为一定要把单声部唱准再进行合唱,其实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唱准,合唱进入得越早效果越好。越早进行合唱训练,学生的能力提高得越快,学生能够参与唱出和声效果的美好享受是无可替代的。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创造力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如用动作表现音乐;创编简单的节奏、旋律,用学过的节奏乐器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伴奏,用色彩、线条表现乐曲的情绪、内容等。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只有最好的才是刚刚够好的”,即给孩子的音乐最好才刚刚合适,千万不要给学生粗制滥造的音乐。所以,教师要精心挑选,把学生爱听的、没听过的、听得懂的经典名曲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音乐之美。将美育融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淡化技能、鼓励参与、培养兴趣,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愉悦和美的享受。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与补充,成为了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唱《国歌》时,在介绍这首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的同时,用多媒体创设出视觉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感性环境,让学生在庄严的气氛中感受到《国歌》的雄伟与号召力,就更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不断深化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感受到作者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坚强的报国之志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音乐教育具有开发智力、增进思维的智育功能
一个人的智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深刻、完整的程度,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与质量上。智育,则为启迪发展智力的教育。音乐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发展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记忆、注意、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音乐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纯的感观活动。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教育能开发人的智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符合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音乐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科学家爱因斯坦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他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在音乐中获得很多灵感,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大脑的兴奋点得以激发,才有了他的一个又一个的科学构想。爱因斯坦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音乐教育具有使人身心愉悦、促进健康的体育功能
音乐的体育功能表现在它能对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施以影响和调节,进而达到音乐健身和音乐治疗的目的。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情绪失去控制的病人,听了优美的旋律就会心醉神迷,于是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他们好像受了医术冶疗似的”。而唱歌时,胸腔扩张,口、鼻、喉运动,头部和颈部运动以及演唱时的表演动作都具有直接的体育功能。当今,音乐已成为普及体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体育运动中有时作礼仪音乐之用,有时作伴奏和背景音乐。各种体育比赛的开幕式、闭幕式、迎宾式、颁奖式、入场式、退场式等都要奏各种相应的礼仪音乐,给运动员和观众以隆重、庄严之感。伴奏音乐和背景音乐的作用更为显著。广播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都有相应的伴奏音乐,否则就会使人感到枯燥单调、缺乏生气、无节奏感、引不起激情。
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感化人心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对美的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我国音乐教育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在教学观念上已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教育完成美育教育目的的途径、方法与一般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识别美与丑,而不是通过理性认识去服从客观必然。当然,在进行美学理论、美学知识的教育时也免不了以抽象的概念范畴为媒介,但这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法。美育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审美娱乐和精神享受中完成,也就是常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音乐教育之所以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还在于音乐是情感的世界,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心理产生共鸣和同感时,使人产生一种美好的享受、一种高尚的、正义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在对音乐的陶醉中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美好的音乐是心灵之魂的流淌,是人类至情至性的高度升华。它渗入人的心灵,以独特的方式延伸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优秀的民族气质,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用“弹钢琴强迫性杀人”来形容药家鑫连续六次的杀人动作。她认为所有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其早年经历,药家鑫那被扭曲的心灵正跟他从小练琴时的不愉快经历息息相关,并指出药家鑫的杀人行为有深刻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心理抚养缺失的背景。青年钢琴家朗朗是典型的中国式音乐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成功范例,他谈起幼年练琴旧事仍心有余悸:“没有童年只有钢琴,练琴练到要自杀,整个家庭差点崩溃,甚至为练琴父子争执逼迫其自杀。”《傅雷家书》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傅雷的自责。傅聪的童年都是在琴声和父亲的责骂中度过的,因为练琴和父亲有很多的争吵。这种遭遇与药家鑫的童年何其相似?而可怕的是这不但没有引起琴童家长的警醒,反而被奉若瑰宝,争先效仿。
许多家庭从4、5岁开始带着孩子周末背着沉重的琴和谱去学琴。每每把朗朗、傅聪的成功经验作为自己教育的摹本,压榨孩子所剩无几的童年和自由。在“琴童没有童年”的说法下,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不情不愿的坐在琴凳上机械的练习,从指法练习开始,到能弹奏简单练习曲已经开始厌烦,枯燥乏味的技巧练习花去了无数属于发展儿童天性的时间。至于考级,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含金量极低。笔者对此有切肤之痛:为考级,每天坐在钢琴边上苦练数个小时,手在弹,心在飞,如置牢狱、如坐针毡。小时候写日记:“讨厌父母,讨厌钢琴,恨透了。”那成年累月练习的几首曲子,虽然熟练却根本不说明孩子真正的琴艺水平和音乐发展前途。最终的后果只能是“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1]。
事实上,也有许多琴童的家长都明白诞生音乐家的概率犹如中百万大奖,于是美其名曰增加艺术修养,若有客来也好奏一曲助兴。然而通过学习音乐来陶冶情操,增加艺术修养是否一定就要掌握一门乐器呢?精通乐器演奏就一定能养成良好情操吗?其实不然,我们最易犯得错误就在于将两者等同起来。考级场上不少技巧娴熟的考生分不清大小三和弦的区别,更遑论乐曲的结构、发展手法。不少艺术团体的专业演员无法理解何为古典主义艺术,什么叫浪漫主义艺术,更何谈艺术修养。即使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如果几个月不练琴,客人来了也是洋相百出。一个非职业的成年人,天天练琴几乎没有可能,90%的琴童在放弃练习半年后,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奏不出了。其实要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倒不如更多地让他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了解中外音乐的创作理论、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多看画展,多听艺术讲座,做HIFI发烧友,加强其理解音乐、品鉴音乐的能力。陶渊明曾把“无弦琴”作为抒发内心情感抱负的乐器,心中有乐胜过不知所云的手中之音。把众多精力放在技巧练习上未必能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反而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极有可能会造成儿童的个性压抑,在逆反心理下憎恶为他带来负担的乐器与家人,养成偏激狭隘甚至是充满攻击性的性格。音乐因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性被视为儒家德行熏陶的重要手段。儒家倡导“寓教于乐”,使其知之、好之、乐之,通过音乐的浸润获得心灵的和谐,进而达到“涵泳人格”的目的。[2]从某种程度上说,欧洲古典音乐固然高雅,但由于文化背景有别,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较复杂长大的曲目。稚嫩懵懂的儿童只能机械的按教师的要求反复练习,何谈知之、好之、乐之?也就更达不到“涵泳人格”的目的了。
借鉴儒家“美善并重”选择作品对道德人伦进行塑造,调节技能训练式的教育内容对心理、生理的伤害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情感,用听觉来感受的一门艺术。人们不由自主受到音调节奏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变化,这也是音乐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原因。而一旦进入乐器的学习,不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往往所有注意力都被各种技法所吸引。学乐的目的应是用音乐调节情绪、修养性情。在这方面中国儒家乐教中重视人伦精神的培养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礼记•乐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在《乐记》中声、音、乐处于不同的审美层次,乐属于最高层次[3]。知声、知音、知乐是道德人格养成的不同阶段。知乐,意味着不仅能够欣赏乐的艺术形式,同时更能够体验乐的人伦内涵。通过对乐的欣赏和思考获得人伦内涵的审美体验,既是对道德人格的塑造,也是乐教的最终目标所在。但现实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有意无意地对儿童学乐的目的产生偏差。攀比于考级的等级和比赛的成绩,导致其接触作品风格和类型的单一狭隘与对技巧的过度追求。表面上看来儿童学会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技能,实际上在其内心丝毫没有对曲子内涵,对音乐情感的审美体验。此外,在常规的器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所选用的教材内容严重脱离了儿童发展的心理、生理特点。过分重视曲子的技术难度,追求长、难、大,冲突对比过于强烈,而不考虑儿童的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教材永远是《汤普森》《拜厄》《车尔尼》,枯燥乏味的训练既难以引发孩子的兴趣也无法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音乐教育往往沦为纯技能训练;有些音乐会成了体育竞技般的赛场。许多国内外音乐教育家曾屡次批评这种现象,日本山叶教学法创始人川上在其著作《儿童是最好的老师》中严厉的指出:“用一种和独奏家、职业演奏家竞争的错误雄心来研究音乐,是一种绝对应该避免的事。”
而儒家在乐教过程中对于作品的选择则是非常严格的,以“尽善尽美”作为选择和评价音乐的标准。即适用于进行音乐教育的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旋律形式,又要有善的思想内容,二者须完满统一。《论语》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虽然《韶》和《大武》都是周代重要的大型宫廷乐舞。但《韶》乐由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因而为孔子倍加推崇,当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而《大武》虽然艺术形式也很美,但由于思想内容反应武功征伐,故而不能成为典范。且音乐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当时风靡天下的“郑卫之音”,由于太过刺激不加节制,易使人亢奋,不利于人格修养,社会安定,他便提出了“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论语•卫灵公》),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厌恶。千年来,在儒家文化的信仰下,中国音乐崇尚清静平和,音乐旋律音调如歌,乐音衔接紧密,线条优美流畅,节奏宽广自由,强弱对比不大,并特别注意避免小二度半音连接产生的强烈倾向性和尖锐效果。这些特点使得欣赏者的心理节奏运动也随之相应自由,呼吸细微绵长,连贯平滑,心态自然宁静淡泊。在养成国民善良仁爱、内省自律的性格品质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以说儒家乐教对作品内容的严格筛选正是其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质的“君子”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应该借鉴的精华之一。
借鉴儒家强调情感体验“重意轻形”式的教学手段,改善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依然有很多教师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学生真正学到多少、学到什么,带有浓厚的强制色彩。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儿童技能的训练,要求的标准往往是“熟练”,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和人格塑造。大部分学琴的儿童普遍认为在演奏这些音乐作品时没有任何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中,只是在把谱面上的音和演奏记号表现出来而已。《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十日不进。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己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4]孔子学习音乐,演奏《文王操》,并不停留在对一般的演奏技法和普通内容的理解上,而是重在情感体验。他从“习其曲(熟悉乐曲)”、“得其数(熟悉技艺)”仍不满足,一直到“得其志”(领会人文意蕴)“得其为人(感通人格生命)”方肯罢休。他着力体会的是乐曲所表现的文王的情志和“为人”,并且把自己的情感沉浸、融合进去,“穆然深思”,“怡然高望而远志”,使他的古琴演奏达到可以从琴声中想象出文王这个人的形象来的境界。由此精神境界得到陶冶并不断提升超越。音乐蕴含的人伦内涵得以全部敞开,最终“艺术世界”与“人格世界”合而为一,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5]。从这段记载,不难了解孔子在乐教时不会仅仅是让学生练熟乐曲,学会些演奏技艺便就此作罢,而是一定要让他们进一步“习其志”、“得其为人”,把情感的体验和性情的陶冶作为整个教学的重点。其评价的标准是重“意”的体验多少,而不是只停留在外“形”的熟练。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产生丰富的想象,才能在演绎音乐的同时,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在头脑里产生对美的联想,在性格上养成美的情操,而不仅仅是一架演奏机器。李玫瑾教授曾痛心疾首的呼吁:“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难道与当今社会中许多将艺术变成机械行为的教育无关吗?”
当全球化时代降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持续增大,内心容易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纷争容易丧失信任;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在社会各个领域,引发了种种冲突,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威胁。“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6]而这也是药家鑫之类悲剧产生的巨大推手之一。音乐之美好无须多论,音乐之功能毋庸置疑,只是在不当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扭曲下不但没有完成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反而成为了摧残人格、扭曲人性的工具。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过于重视技巧化、知识化、盲目“崇洋”,推崇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教学模式,这种机械浅薄的音乐价值观对于人性养成的作用可想而知。学生在这种教育下,学的越多反而精神越紧张、人格越异化。而儒家乐教“美善并重”的评价标准、习乐修身的教育目的、情感体验式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学内容的严格选择均是围绕着“人伦教化、修身育德”这个核心,以音乐教育为依托,以仁为标准追求人性的完满,实现从人的个体完善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这对于我们如何调整今天音乐教育评价标准以及内容和手段,培养社会需要的“完善的人”,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不无启迪。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和教育二者之间自古以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发展较快的地方其教育水平要比音乐发展较慢的地方高的多。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1、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就作为我国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贯穿于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环节之中。音乐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基础教育,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与众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总体来讲,音乐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欣赏和理解技能以及演奏相关乐器的技能等为主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教育活动。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使人们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或者乐器演奏能力,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音乐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审美性,审美性是音乐教育基本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以及乐器演奏水平进行适当地提升。
素质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理论道德水平。对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定义,各国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目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不同需要,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导向,注重开发人的基本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代化教育。人的基本素质具有多元化特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与之相对应,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在国外一些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对素质教育的分类也更加地详细和具体。
2、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生理医学认为,人类的大脑由两部分组成,即左半脑和有半脑,两个大脑半球有着具体的分工,共同承担着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工作。一般来讲,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具有阅读、计算、逻辑推理等功能,而大脑的右半球具有处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较为感性化的信息的功能。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的传统教育普遍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学科,而对于美术、音乐、文学等学科较为轻视甚至是忽视。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呈现出左脑功能开发充分,而右脑功能开发严重不足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广大学生的思维过于严谨和呆板,缺乏有效的创新,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富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音乐教育的方式总体来讲属于一种感性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反复训练,但是有效音乐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训练。同时,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仅仅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对相关音乐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再进一步对音乐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调动包括手、脑、耳朵、眼睛等在内的各种人体器官和组织,极大地锻炼了人体各部分的综合协调能力,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右脑和左脑同时得以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观察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2.2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众所周知,音乐可以有效促进身体放松和精神愉悦,对于陶冶人们的高雅情操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对身体起到积极的保健作用。据有关组织研究表明,当音乐通过耳朵传入人们大脑后,极大地刺激了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促使人的身体器官分泌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理化学物质,这些生化物质能够有效地消除身体疲劳、帮助人体器官进行食物消化,而且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于排解体内的毒素也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是一门高雅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对感性美的集中体现,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借助音乐发现生活中所隐含的各种美好事物,当然,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展现出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音乐具有流畅性、结构对称性、节奏规律性等特征,可以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从美学意义上来讲,悠扬的音乐可以使人们的大脑产生兴奋和共鸣,积极消除人体由于外界压力所形成的紧张感和不适感,使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一个相对比较安逸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外界压力所导致的各种心理或者身体疾病。旋律宏伟博大的音乐可以极大地振奋人的精神,帮助人们摆脱消极的精神状态,使脆弱的心理变得坚强,重新唤起人的斗志,而积极向上的心理对于身体保健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2.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所谓创新能力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从另外不同的维度对相关事物进行发展和延伸,使新事物既具备原有的特性,又具备新的特性。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各种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声音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完全是一种创新的产物,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极大地扩展人们的思维活动空间,激活人们内在的潜力,进而激发出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音乐作品来培养自身对新型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通过对乐器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对于开发左右大脑半球的综合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创新思维即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感性的思维所激发出来。
3、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进音乐教育的若干策略
3.1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教育普遍将重点放在数理化等理工学科方面,强调培养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但是,这种片面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在正处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各行各业正在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全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不断被社会公众所重视,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实践贯彻不足等问题。因此,有效推进音乐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只有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3.2加强学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高水平音乐教师。由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轻视态度,导致大量音乐教师的岗位处于空缺状态,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音乐教师,而这些教师不论是在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还是在教学态度方面都缺乏专业性,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现有的专业音乐教师的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全面掌握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对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地引入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使自身的师资队伍处于不断扩展的状态,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3.3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下,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般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音乐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有效地将自身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因而使音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质的提升。学校应该积极改革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时,教师应当扮演教学指引者的角色,及时地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积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同时,音乐教学还应该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将音乐教学从课堂中扩展到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正确方法,不断地通过音乐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时至今日音乐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铺开,音乐修养的提升能够教会我们辨识身边的善恶美丑,并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物价值的认定。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对保护与传承音乐的贡献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2.积累素材,发展创新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素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将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与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创作出一种将音响作为传播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响,把音乐的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自由转换,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期安排田野考察的实践课。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民间采风,将所学知识与音乐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某种音乐做田野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2003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关于我国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等,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类课程的指示。由此可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高校音乐教育为切入点,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教育趋势,重要且势在必行。将本土音乐引入高校特色音乐教育,必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走进全国人民的艺术生活中,最终走向全世界。
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和传统应试教育进行比较,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作用非常显著,使得音乐教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其自身集实践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等优点于一身,因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智商和情商
弹奏钢琴是一项通过复杂的手指活动以及音乐心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运动,它能够更好地对人的右脑进行开发。在生活当中,我们通常更加习惯于使用右手拿东西、写字以及吃饭等,左手很难获得充分的训练。而弹奏钢琴的时候需要左右手的良好配合,使得两手一样灵活,或者分工合作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在右手演奏大提琴的连贯声音的时候,要求左手演奏跳跃的、陪衬的声音。或要求一个同时手演奏两个不一样的表情声部。在脚控制踏板的同时,眼睛阅读琴谱,耳朵分辨音乐。通过身体器官的同时参与从而使大脑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让人的脑力获得了良好的训练。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的诸多创造灵感都受益于演奏乐器使左手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所以,音乐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而弹奏钢琴则能够将该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提高自信心并培养高尚情操
通过学习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和克服困难以及战胜挫折的信心,通过学习肖邦的音乐作品则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曲目都是讲述着与爱相关的故事,比如热爱祖国、人民、家庭以及热爱自己的母亲;往往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世界和平、没有种族歧视;蕴含着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品质等等,通过了解这些曲目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家生平事迹,从而能够获得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除此之外,弹奏钢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钢琴的初学者,他们都有自己崇拜的钢琴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并弹奏出他们所敬重的钢琴家的音乐作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努力、持之以恒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以及表现力,当他们成功完成一些音乐作品时就会获得强烈的幸福感以及足够的满足感。通过长期的艰苦付出以及所获得点滴收获,得到了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自信。
三、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在学习钢琴过程中必须运用到各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成功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钢琴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的熏陶以及在听觉、视觉、记忆力与大脑的注意力等各个方面的锻炼,学生将会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思维能力、较好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以及出色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是确保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也是我们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钢琴教育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四、如何提升钢琴教育质量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不断提升钢琴教育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进一步深化钢琴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是必须从素质教育入手从而让钢琴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提升钢琴教学质量必须遵循如下几点:
1.因材施教。和其他教育相同的是,钢琴教育也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来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在当前招生数量日益增加的情形下,怎样使集体钢琴课尽可能体现“一对一”钢琴教学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等优势是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集体钢琴课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2.与时俱进。尽管教材、教学设备并非决定教学质量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却会对教学质量的产生非常的影响。应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钢琴教学进行辅助,选择那些和适应时代主题的教材并积极交流、探讨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最新的相关资讯。
3.重视引导。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造成学生难以分辨优劣,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他们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尽管本土文化并非全部是精化,而外国的文化都是糟粕,必须通过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分辨优劣美丑,优秀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携手前进,优秀的外国文化也同样可以和本土文化相完美结合。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学习钢琴能够有效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钢琴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普及与推广,当然仍然存在诸多对钢琴教育十分片面以及极端功利的观点。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当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音乐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教育,需要全面共同努力普及并推广钢琴教育。从而使得钢琴教育将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21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范唱是进入歌唱教学的开端。教师正确、完整、表情充沛地将所教歌曲示范性演唱一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样板,使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歌曲聆听欣赏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范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唤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学唱、表现欲望,树立教师高大优美的职业形象。所以教师应通过完整的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再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作品背景、分析表现手段及风格,提出演唱上的处理要求,使理性认识得到了直观感受,产生了应有的美感魅力。切忌不可范唱两句,或只说不唱,同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感知一致。
通过对歌唱曲目在审美活动中反复琢磨、识记、理解,愉悦的情绪就自然会调动学生认知的欲望,产生对演唱技能技巧的追求。所谓从易到难,就是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一步步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到声乐作品完整练习。针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先解决音准、节奏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再从呼吸、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去要求,最后达到准确流畅地演唱。声乐教学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总体把握和塑造,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感悟歌曲的风格,同时启发学生能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创造性把歌曲内容和审美意境抒发出来。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创新,不要一味地模仿,找到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声乐课应该充分利用歌曲这种饱含艺术美的情感载体,激活学生的学唱心理,使他们通过歌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首先,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范唱、教唱、艺术处理、伴奏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他们自然投入情感、进入角色。其次,在教唱过程中,要充满热情,通过歌声这一审美媒体,传递和交流情感,使声乐教学能够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审美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歌唱都是饱含深情的内心表达。“声情并茂”是衡量声乐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通过声乐教师教学投入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平等互动。寻求声乐美的开发,感受艺术美的表现,得到应有的审美教育。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般要求学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还必须具备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并按照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性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会学生掌握从事普通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能力。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涉及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知识技能面广,综合性强。音乐课必须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歌曲演唱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教育能力。
1.学习掌握歌唱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爱好唱歌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歌唱自然成为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音乐审美的规律进行歌唱教学。少年儿童的嗓音音域、变声期嗓音保健、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常识及音乐欣赏的内容等等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练就过硬的范唱本领。如前所述,范唱是声乐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尤为重要。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教师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很快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范唱,同时重视学生单独演唱能力的培养,从集体辅导到个别指导,从单独自己演唱到上台面对众人演唱,有步骤地进行独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合钢琴伴奏课的学习,练就学生边弹边唱的本领,这种能力不仅用于范唱,对于教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的声乐审美评价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声乐鉴赏就是聆听一首歌之后,应辨别其艺术上的优劣,能够根据客观的审美标准,对其演唱的内容及各种声乐表现手段进行审美评价。这对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评价和指导孩子们歌唱是极其重要的。
4.进行音乐教学实践。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实践来实现的。所以声乐课所学的技能技巧必须到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学和活动中去接受检验、经受锻炼。通过音乐教学的见习、实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声乐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可以实际体验和操作声乐课中的审美教育的实施,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音乐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任务。这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音乐教学呢?对此我有如下体会。
一、引入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积极的认知倾向,是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试想如果学生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会对音乐学习产生一种消极的认知倾向,会把音乐学习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没有学习激情与动力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苦与累,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本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重要科目,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音乐课被上成了说唱课,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激情消磨殆尽,而将音乐看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休闲课,到了高中阶段,对音乐课的兴趣更是低下。如何扭转这个局面,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重新点燃学生心中那颗音乐的种子,让学生重新爱上音乐课,以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洗涤学生的心灵是素质教育下高中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职高生的特点与音乐教材的特点,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音乐的内在美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如我们可以引入流行元素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动机。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现行的音乐教材做了很大的改进,大胆地引入了一些生活元素,将流行歌曲也收录其中,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教材上的内容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流行音乐以轻快的旋律、优美的节奏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在教材与流行歌曲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以流行元素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爱上音乐学习,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偏重于乐理知识的学习,侧重于识谱技能的掌握,注重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忽视学生其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很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创新表现定为不遵守课堂纪律、扰乱课堂教学的不良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树立三维教学目标。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要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这些都是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是学生创新的萌芽。我们要因势利导,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学生由于自身音乐基础、生活阅历与审美能力的不同,对一些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课堂中我们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想,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表达出来,使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更具个性化,从而使学生在认识与理解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将创新教育贯彻落实,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分学科的,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也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
(一)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舞台剧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既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舞剧,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舞台剧的编排,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互助精神与合作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成功。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将音乐置于广阔的文化中进行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的文化内涵与意蕴,同时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激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激情,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意识。如《梁祝》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它吸取了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在教学时我们要突出它的民族性,提高学生民族素养,使学生改变对民族音乐的看法,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中来。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教育前进的步伐,因此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庞大的中国市场只要你能创造出关注,就能带动消费拉动经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作为音乐教育机构,我们当然愿意看到按照我们的教育方式输出的人才或音乐作品为大众所喜欢及关注,但这不能够脱离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目前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多元需求的社会,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通过一种形式能在短期内引导老百姓提高到我们所希望的层面,当前要做的只有去遵循这种形势,逐渐引导,何况我们培养的学生们还需要就业。谈及引导,也只有通过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让他们走向社会创造出更多带有专业音乐修养并能让老百姓喜爱的音乐作品,才能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回归中逐渐引导大众。
教育观念转变
目前包括音乐教育机构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各大院校都多多少少存在着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所培养出的人才毕业走向社会后经常是感觉到无所适从。延安鲁艺在创建之初曾经走过一段关门造车的弯路,师生们只专注于音乐,而忽略了社会,所幸是鲁艺发现了问题,并积极通过教育实践进行了改变调整。处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而我们的教育体制确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着,所以与社会脱节现象就在所难免。作为今天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和尊重社会变迁的需求。作为教书育人授技传艺的我们要做的只有更好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的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音乐人才、创造出更好符合时代的音乐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找准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在市场经济高快发展的今天,几乎我们中国的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因为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持是万万不可的。而大学本身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类似于企业的一个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面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不能不受市场的左右。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产品,生源是我们的市场。今天一所大学的兴衰就如一家企业一样决定于育人的质量(产品)、学习成本(价格)、影响力(促销)、传播途径(渠道)等环节。这里所要谈及的大学文化系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论及的校训,它是一个偏向服务于市场的精神纲领组成。没有这套文化系统,我们将会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迷失,酒再好是要靠吆喝的,音乐学院也是一样,纵然你有再好的硬件设施再优秀的师资力量,如果不能够在潜在目标生源决定报考哪所音乐院校之前告诉他们我们的优秀所在,就很可能失去这些生源。所以通俗的讲一套文化系统就是我们学院自身优势的提炼集成,并把这套优势集成以一个或几个有效的途径传播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和“市场”是同义词,我们关注市场其实就是在关注社会。那么一所音乐教育机构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而又适应市场的大学文化系统,首先要做的先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放眼全国到处是综合类艺术教育院校,而真正有着自己准确定位又有多少,即使是有自己的定位,而在社会上清楚这个定位的人又有多少。整天关上门说我们在培育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却不能把这些优势当作重要工作向社会传播开来,纵然是你具备这种优势也清楚自己的定位,那也形同虚设。一所大学如果能科学清醒的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化系统,立足于今天的教育市场将会事半功倍。
高等音乐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艺术机构和共和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有必要去深入的研究音乐与社会、音乐教育与市场的关系。看清楚今后的发展趋向,使教育机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更多的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怎样使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朗诵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感情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向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而言之,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不只学生要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更加巩固地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本身做到了对音乐的了解、想象、发挥、创造才使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对艺术作品想象的空间。音乐教育对美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用心与音乐交流,学生有丰富内心世界,才会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从音乐手法中延伸思考、强化审美体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仁慈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人。符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宗旨,最终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美”的力量。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教育做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具有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的审美功能与效应,还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多种非审美功能与效应。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深化,综合的观念已深人人心。从教学心理学机制来看,综合课程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强化,学习效果将得到加强。“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ps)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音乐和艺术的价值,建立不同学科之间融合渗透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符号在材质与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美术是空间的,音乐是时间的,两者诉诸于不同的感官,看似互不相干,然而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都是“心灵鸡汤”,是覆盖着具有联觉的人类感知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美妙织体。由于音乐与美术在意义、色彩、旋律、节奏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选择相应的实施策略,利用美术手段辅以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辅助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利用音乐与美术的链接点,分析音乐作品
教育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促进人的发展,如何促使学生点状的音乐学习活动迅速发展成为网状的音乐知识?作为艺术的两大门类,音乐与美术之间有诸多链接点,比如色彩、节奏和线条等。应用这些链接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自觉地分析作品,使知识要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得到巩固。
俄罗斯十九世纪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就是以绘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为了悼念画家、建筑家加尔特曼,他用乐曲“描绘”画展中亡友的十幅遗作,表达其深深的怀念之情。组曲以“漫步”的乐段,把观赏者在画廊中漫步的形象连接起各个乐段,像是人们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一幅幅精品佳作。接着,分别以不同的色彩、节奏、旋律描绘出这些精美的作品,其中《侏儒》中跳动的音型、缓慢而又不平衡的节奏,使人们看到一个矮小、畸形的人,正步履瞒姗艰难地行走着,让人们不禁对其生来不幸、遭受屈辱的经历油然而生同情;《牛车》那沉重缓慢的声调,低沉浑浊的音色,以及由弱到强又逐渐转弱以至消失的节奏变化,使人感到负载沉重的牛车缓慢行进、由近及远的踪迹。
对《两个犹太人》的描写,一个主题在低音区,带给人的色彩感觉灰暗、阴冷;强有力的五度音调,抑扬格的线条走向,刻画了犹太人的趾高气扬;频繁的休止符和保持音奏法,深沉、稳健,表现了妄自尊大的傲慢神态。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利用弱奏的高音,使色彩感觉显得苍白无力,令人不寒而栗;颤音的旋律线条反复蜿蜒下行,描绘了另一犹太人卑躬屈膝的哭丧表情;细碎并带有退缩感的节奏,则表现出一种慌张、忙乱。听众似乎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画中一富一穷、一胖一瘦的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在色彩、线条、节奏上的鲜明对照,与原作画面富人的肥胖骄横、穷人的消瘦寒酸的两个犹太人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关系。如果教学者能把握好这些直观的链接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强化,对于学生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和艺术创作都将有无穷的收益。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互渗的操作平台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呼唤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和教育仓嘶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音乐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本身,将视觉艺术同步(特别是绘画)融人到音乐作品的欣赏、理解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交融的教学清景,在刺激和兴奋学生的感觉和听觉器官的同时,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结合音乐课的规律和特点,用现代化手段(如:Flash、powe印oint、Photoshov、三维动画等形式)将美术形式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音乐内容。如我们在欣赏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时,利用电脑将其做成Flash动画,分别用不同的场景表现“春天”:主题“群鸟的啼鸣”“泉水叮咚”“暴风骤雨”“雨后天晴”四个插部,再辅助以对音乐本体元素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听的时候,感受到音乐与不同画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为直观深刻地理解到音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意义。
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在音乐与美术的有机融合方面起到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如果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推动音乐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
三、视觉图象刺激音乐想像,激发创造力
想像是思维的花朵,艺术的精灵,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一切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像。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像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强调以即兴创作为手段,以想像、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一所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看一幅画,该画描绘的是一座教堂面前流淌着小溪,阳光透过弥漫的雾打在小溪上,水面波光粼粼。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何种乐器来表现相应的景色,学生结论:用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颤音来表现小溪上弥漫的烟雾和波光,用圣咏的合唱来表现小溪对岸的教堂,然后学生随即尝试着用自己的想像来即兴演奏这幅画。最后,教师告诉大家,有一位作曲家正是根据这幅画写了一首作品。当教师播放这一作品时,全体参与创作的学生都怀着极高的兴致听赏着。令学生惊奇的是,作曲家的思路和他们的想像竟是如此的相似。同样令学生兴奋的是,他们领悟到色彩斑斓的画面完全可以用奇妙的音符来表达。正是由于联想和想像,使音乐形象脱离了原有的形态,得到升华,形成一种超然的新形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利用视觉图象刺激想像,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的音乐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过程中激发联想,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的音乐教学活动,通过与美术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形象思维,以此来增强综合思维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真正体现音乐学科的促智功能。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2](P9),联系美术及其他姐妹艺术进行教学,将是拓宽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体现学科综合的同时,有些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听过某地的一节音乐公开课—《七子之歌—澳门》(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教材)。在教学中,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澳门的绘画、风光图片(大三八牌坊、澳门大桥、澳门夜景等),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图案及其含义,并让学生用笔画出来再涂上颜色。然后,教师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与代表作品,朗诵《七子之歌》组诗中的《澳门》,叙述七子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用彩笔勾画出来。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占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这七个地方?澳门是哪一年被葡萄牙侵占,又是哪一年回到祖国的怀抱?甚至还在小组之间进行有关“澳门”知识的抢答赛(此块教学内容用了近半个小时)。课堂热热闹闹,而到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部分时,时间已所剩无几,学生只在教师简单的“来一遍,再来一遍”的要求下迎来下课的铃声,可以说,这堂课师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双边活动,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分析音乐本身所孕育的内涵,如A、B两个乐段的旋律、力度、情感的变化:A段旋律平稳,在中音区,力度为中弱,表达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并进人高音区,在歌曲的结束处出现了对母亲多次呼唤的音调,表达出一种孩子盼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样“综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可见,教学需要创新,更需要思考。“提倡学科综合”是要找准相关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各门课知识简单相加,形式上的“活跃”不是音乐课的最终目的,从传统的重知识灌输和技能学习转向公式化和机械化,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迷失;只注重课堂的活跃,与美术以及其他学科僵硬结合,过于注重课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目标,忽视音乐的本体,那将只能造成一锅大杂烩。这都是我们在音乐与美术的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甫夫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思维自身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身属性及内外有机联系,在思维内容、形式上具有新颖思考,或从事他人没有而本人独有的新的思维构建,形成新的观念、形象体系;第二,从思维类型来讲,创造性思维不是独立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整合运用;第三,从思维成果和人类已有的成果比较来说,创造性思维突破了自然和人类已创造成果的局限,在创造领域开创新局面,新成果是一种思维动力。①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才主要是指运用创造性思想实现革新、创造的人才。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具有两种功能。
(一)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开发形象思维最直接的动力
今天,基于发展创造能力的需要,“全脑开发”已成为时代越来越强烈的呼唤。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配里揭示了人体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他的实验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同知觉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情感、综合以及几何空间的鉴别功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得加•富尔在报告《学生生存》中便指出,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右脑形象思维能力。音乐是具有表情和造型性的艺术,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过多重视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寻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而在音乐创造教育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更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人们自身也在寻求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美国在1994年通过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位置的成败关键。②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力、饱满的创造热情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和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可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现代教育家的探索及现状分析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中外教育家们对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各国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题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定的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尼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对以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达尔克罗兹认为,在教育中应同时对学生的理性和感觉进行训练。他采用体态率动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在训练中采用即兴创作来开发培养学生的直觉理解和意识创造能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而音乐上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③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达尔克罗兹的教育体系有益的部分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灵活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要的是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活动非常强调发现式教学原则,即教师并不做太多说明,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获取。这些教育观念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以其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要求。他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以学生的“唱”为主要手段,并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体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德国,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他的教育体系中,节奏训练、率动、歌唱、语言节奏和即兴创作是主要教育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即兴音乐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中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奥尔夫将游戏引入其中,通过即兴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由于其极富自由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性拓展了空间。④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也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宋代的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思维的论述,虽尚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音乐教育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培养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影响;朱工一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⑤目前,我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状况,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课题。
三、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即是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领导和教师都应意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时代国家文艺振兴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将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渗透到各学科、各门课的教育中去,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
(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真正全面面对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求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以往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指出,在我们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遵循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5.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⑥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三)变授受型教育为授受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讲,基本为授受型,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有充分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设想。
1.探索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将音乐中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音乐作品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并在学生自由思考后,再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和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2.形象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景——生情——投入——知能并获,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和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教学内容。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可先将欣赏作品主要情节和情景氛围进行设计,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意图,教师再稍加讲解即可;也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3.合作模式
教学过程为诱导——共鸣——探讨——获得共识,教师先在基础知识之上诱导性地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并获得共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瞬间灵感,进一步提高兴趣。
4.潜在模式
教学过程为暗示——渗透——移情——得到熏陶,将课程的目标潜藏于教学之中,渗透于模式中间,使各种教学目标交叉,具有感应力和移情作用。⑦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掌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主要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进行创造性教育中,应科学掌握二者的平衡。在注重形象思维的同时,绝不能走极端,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但绝不是非理性的自我发泄。综上所述,当我们强调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置于领航地位的同时,绝不是忽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真理超越一点,便成谬误。结语在21世纪的教育旅程中,面对全面素质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否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引入思维科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改革现有的专业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