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音乐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教育前进的步伐,因此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论文范文范文一:浅析市场经济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向

庞大的中国市场只要你能创造出关注,就能带动消费拉动经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作为音乐教育机构,我们当然愿意看到按照我们的教育方式输出的人才或音乐作品为大众所喜欢及关注,但这不能够脱离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目前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多元需求的社会,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通过一种形式能在短期内引导老百姓提高到我们所希望的层面,当前要做的只有去遵循这种形势,逐渐引导,何况我们培养的学生们还需要就业。谈及引导,也只有通过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让他们走向社会创造出更多带有专业音乐修养并能让老百姓喜爱的音乐作品,才能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回归中逐渐引导大众。

教育观念转变

目前包括音乐教育机构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各大院校都多多少少存在着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所培养出的人才毕业走向社会后经常是感觉到无所适从。延安鲁艺在创建之初曾经走过一段关门造车的弯路,师生们只专注于音乐,而忽略了社会,所幸是鲁艺发现了问题,并积极通过教育实践进行了改变调整。处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而我们的教育体制确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着,所以与社会脱节现象就在所难免。作为今天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和尊重社会变迁的需求。作为教书育人授技传艺的我们要做的只有更好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的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音乐人才、创造出更好符合时代的音乐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找准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在市场经济高快发展的今天,几乎我们中国的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因为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持是万万不可的。而大学本身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类似于企业的一个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面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不能不受市场的左右。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产品,生源是我们的市场。今天一所大学的兴衰就如一家企业一样决定于育人的质量(产品)、学习成本(价格)、影响力(促销)、传播途径(渠道)等环节。这里所要谈及的大学文化系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论及的校训,它是一个偏向服务于市场的精神纲领组成。没有这套文化系统,我们将会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迷失,酒再好是要靠吆喝的,音乐学院也是一样,纵然你有再好的硬件设施再优秀的师资力量,如果不能够在潜在目标生源决定报考哪所音乐院校之前告诉他们我们的优秀所在,就很可能失去这些生源。所以通俗的讲一套文化系统就是我们学院自身优势的提炼集成,并把这套优势集成以一个或几个有效的途径传播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和“市场”是同义词,我们关注市场其实就是在关注社会。那么一所音乐教育机构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而又适应市场的大学文化系统,首先要做的先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放眼全国到处是综合类艺术教育院校,而真正有着自己准确定位又有多少,即使是有自己的定位,而在社会上清楚这个定位的人又有多少。整天关上门说我们在培育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却不能把这些优势当作重要工作向社会传播开来,纵然是你具备这种优势也清楚自己的定位,那也形同虚设。一所大学如果能科学清醒的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化系统,立足于今天的教育市场将会事半功倍。

高等音乐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艺术机构和共和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有必要去深入的研究音乐与社会、音乐教育与市场的关系。看清楚今后的发展趋向,使教育机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更多的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音乐教育论文范文范文二:音乐教育美育状况探讨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怎样使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朗诵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感情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向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而言之,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不只学生要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更加巩固地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本身做到了对音乐的了解、想象、发挥、创造才使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对艺术作品想象的空间。音乐教育对美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用心与音乐交流,学生有丰富内心世界,才会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从音乐手法中延伸思考、强化审美体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仁慈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人。符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宗旨,最终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美”的力量。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音乐】热点

【音乐】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