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成果确认和扩展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具有四大属性:信息性、舆论性、宣传性和商品性,这从侧面指出了新闻传播是手段,不是目的,即让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都知道新闻的内容,都知道新闻中说得对、说得好,只是工作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作为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新闻传播最终是要取得公众的支持和响应,尤其是新闻传播主体最需要的支持响应和最长久的支持响应。否则,公众的好评只是客气,只是应酬时的一种礼貌。
因此,发行量、点击量、知名度、美誉度等指标仅仅是评价传播活动过程的数据,而不是组织开展新闻传播活动的目标,如果仅仅局限于新闻传播的过程,而忽略了要实现的目标,就不免会造成功亏一篑的结局。当新闻信息传播出去之后,传播主体就不仅仅要关注新闻传播的广度,更要注重其深度,及时收获成果,实现新闻的宣传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三效合一”的目标,这既是新闻传播成果的确认和扩展,也是其价值所在。
界定新闻价值
一则新闻发布以后是否有价值,主要取决于新闻传播能否满足传播主体的工作需要,达到主体传播的目标,比如一则新闻相对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群、一定的时间段是有价值的,如果换了另外的地域、人群、时间就有可能毫无价值。判断一则新闻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时效性。时效性指信息的发布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使公众了解到所发生的事情及事件的影响。比如在对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体都密切关注灾情的发展,不断在第一时间更新发布最新消息,其及时、有效、公开、透明的报道,在告知公众事件发生经过的同时,也杜绝了谣言的传播,使公众消除掉各种疑虑,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民抗震救灾中。
现实性。现实性指新闻工作者甄别所报道的新闻的资讯价值与可靠程度,依据事实,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公众所关注的社会实情。因此,新闻资讯传递要做到真实可靠,增加可信度。
指导性。指导性指新闻传播有计划地把公众引向预期的目标。由于新闻媒介可以反映和代表舆论,在新闻报道时,要避免片面舆论、极端舆论;要求新闻传播组织能够用新闻事实影响和改变受众的认识,运用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弘扬主旋律,为社会舆论提供正确导航。
群体性。美国学者塔罗指出:媒介越来越鼓励人们将自身分割为越来越专一的群体,并且发展为独特的观看、阅读和收听习惯,而这强化了他们所在的群体和其他群体间的区别。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新闻资讯传递沟通中,阶层的形成越来越鲜明,他们代表了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新闻传播要实现传播目的,更要在传播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群体的差异性,尤其是大众媒体。
新闻传播的核心工作目标,从常规意义上看,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的公众形象建设上,通常要计算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指标,并对传播活动实施前后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如果有显著提升,就可以认定是完成了传播任务。本文认为,通过界定新闻价值,明确传播主体的传播需求和目标,继续进行新闻的成果确认,才能在宣传效应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所需要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这才是新闻传播的终极目标。
确认新闻传播成果
新闻传播可以让人们知道组织、赞美组织,但当组织需要公众以实际行动支持,产生进一步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时,还需要再采取必要的行动,对最终的成果目标给予确认。从战略角度上来讲,信息传播是贯穿于整个组织战略始终的,成果的确认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确认的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及时确认型。组织信息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与成果确认收获工作同时展开,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得到了公众最及时的支持。这种确认方式往往适用于自己宣传实力有限,难以持续开展,从而有可能被对手赶超时;或者对自己宣传活动的基础即组织实质缺乏自信,抱着“收到一点效果是一点”的心理开展。
宣传活动由于公众的心理难以把握和竞争对手的不可预料,今天见到的效果明天是否还存在往往是中小组织极为担心的问题。面对遮天蔽日的信息潮,“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的心理常促使他们把公众的实际支持早早落袋为安,至于急功近利的色彩是不是会影响到日后的长久形象,只有暂且忽略不计了。
延迟确认型。新闻传播取得初步成效后先不忙着收取实际成果,而是继续培育形象,直到组织形象稳定地建立在公众心中,再慢慢寻求公众的实际支持。或者在计划获取公众支持之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宣传沟通,让公众知道自己的组织形象。
实力型组织如果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眼前的实际利益就不能急于收获。这种急急忙忙地收取眼前利益,无论怎样掩饰,都不免给人以利用公众的感觉。像组织刚做了点公益活动,就忙不迭地在所有的销售场合大肆宣扬“我们为灾区捐款多少多少元”,功利色彩极为明显;而“买我们多少产品就捐多少钱”的做法更是有先收钱再付货的痕迹。
为避免公众反感和以后可持续地获取公众的支持,组织会放慢获取公众支持的脚步。新浪网一开始并没有在页面上布满广告,而是隐忍数年亏损,靠免费且优质的新闻、微博等服务,赢取到足够的注意力后,方才成为互联网一方巨头。
隐性确认型。获取公众支持是信息传播活动的实际目的,但为获取公众支持的传播活动又常常因为其功利性而为公众所反感,因此,如何把获取公众支持做得隐秘就成为信息传播的一项高层次工作。
西周初年周公辅成王,面对种种流言飞语,并没有用手中掌握的强大宣传工具为自己树立空头形象,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勤勉工作——“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最终赢得了包括成王在内的人民的支持与爱戴,甚至被孔子尊为圣人。
扩展新闻传播成果
无论以哪种方式获取公众的支持,都只是传播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但这仍然只是战术上的内容,是一时、局部的成果。而新闻传播开展的持续性和收效的滞后性与累积性,决定着传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如果满足于眼前收获的成绩而止步不前,这点成绩随时都可能在下一阶段丧失殆尽。
利用公众现有的支持,向他们证明组织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进一步巩固组织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进而赢得更多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成果,并循环往复,使得成果最大化,这才是战略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说到做到,做好实质工作,让公众满意。
公众接收了组织的信息,并付出了支持行动,组织也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这就要求组织必须积极善后,全力以赴做到宣传时作出的承诺,或者至少让公众感觉到尽最大努力在做了。如果公众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了,不仅会把自己的支持加上“利息”要回来,而且再也不会付出了,就像三鹿奶粉不可能重整旗鼓一样。
第二步:创新或者改进传播活动。
首先,公众已经知道了宣传内容和形式,重复就意味着机械刺激大脑皮层、意味着审美疲劳、意味着公众反应的迟缓,也意味着组织对公众知觉的不重视,甚至不尊重,公众不像以前那样给予重视也理所应当。其次,对手也知道了宣传内容和形式,针对性的措施早就严阵以待,传播手段没有创新或者改进就是死路一条。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环境和公众心态总会有一定的改变,原有手段不一定依旧合乎时宜。因此,传播活动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第三步:成果扩展。
公众越来越喜欢组织了,也给予组织越来越多的支持,组织就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方式获取公众的支持,形成支持——服务——更多的支持——更好的服务,如此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和公众的双赢,达到新闻传播的战略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庚:《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约瑟夫·塔洛[美]:《分割美国:广告主与新媒介世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哈罗德·伊尼斯[加]:《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亚当·哈尔腾[美]:《别再专注于核心业务了》,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