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主流新闻如何凝聚共识?

关键词:主流新闻


社会管理再次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主流新闻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主流新闻通过凝聚共识参与社会管理。本文拟讨论这一命题。视角兼顾理论和实践,既讨论“是什么”,也讨论“如何做”。


一、发展优先的价值阶


如所公认,主流新闻传播主流价值,以此作为讨论的起点。进一步问:什么是主流价值?它是普适的吗,特殊的吗?且引进“价值阶”理论,指特定条件下社会共同体对不同价值按照其受重视程度做出相对固定的排序。赵汀阳先生如此解释:“假定现在有一个价值观体系,里面有自由、民主、善良、学雷锋,诸如此类,很多的项目。我们有时候老争吵,说应该哪些项目进入这个价值观。我觉得,这个是次要的问题,排序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几乎所有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就它的项目而言是大同小异的。人们说好的那100种东西,在另外一个社会,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所谓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区别,就是排序的区别,你把什么东西排在一个更优先的位置,这才是重要的”。①


这理论较好解决了价值的普适性和特殊性,就价值元素而言,很多是普适的;但对这些元素的排序——价值阶,那绝不是普适的,它取决于社会共同体的特定条件。主流新闻传播主流价值,关键是呈现和维护特定时代的价值阶,高阶价值优于低阶价值,这样它才能“引导”、“协调”、“规范”、“整合”、“社会化”、“遗产传承”等等,这都是我们谈论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所熟悉的。


马上转入实践,什么是中国的优先价值?后者与社会共同体的生产生活无法分离,它要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套说得好听、看起养眼的光鲜话语。优先价值具有正当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它被实践证明管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其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二是它为大多数人共享。发展使国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更高的全面小康迈进。三是它指向未来。全面小康即中国式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多方比较,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主流新闻传播主流价值,首要在呈现和维护“发展=全面小康=中国现代化”这个优先价值,优先一旦确定,价值阶就纲举目张。


二、六大领域的发展地图


新闻传播价值寄寓于所报道的事实。随之就要问:主流新闻重点报道哪些事实?美国学者比尔•科瓦齐等把新闻工作比成“为公民画出探索社会的地图”。“像地图那样,新闻工作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全面和均衡”,“均衡和全面是做到准确的关键要素。这超越了孤立地评判某一篇报道。”②引申这个比喻,主流新闻重在画出全面均衡的发展地图。


如何画?发展=全面小康=中国现代化,且回首30年,重温我们如何一同走过。周恩来说:四个现代化,重点在经济;邓小平说:两个文明一起抓,扩展到文化;江泽民说:三大文明全面推进,扩展到政治;胡锦涛说: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扩展到社会;然后是五位一体建设,重视生态环境。加上马克思早就重视的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小康或中国现代化包括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我们在分阶段地重点推进。主流新闻,就是对全面小康六大领域的报道。具体说就是此时此地的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合起来绘制一幅当地及中国的发展地图,既不能有区域缺失,也不能区域之间比例失当。


别以为这只是纯理论推导,卢因说: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有用。只说刚过去不久的新中国60周年报道,好多媒体都花了大力气,提前半年就开始策划,但出来的精品不多。不少媒介在做“60年60人”,或60事、60书、60问等等,老是这个思路,80年要做80人,“祖国万岁”要做1万人!——不在乎人数多少,而在“60人”已出现一个突出问题:一些领域人挤人,另一些领域又人迹罕至!按发展地图论,这张地图有区域缺失(漏报),或比例失衡(报道过度与报道不足)。


“多少年多少人”,最早来自中央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专题片——“20年20人”,出场就惊艳。到改革开放30周年,一些媒体做“30年30人”,已有炒冷饭之嫌;到“60年60人”,更多媒体把冷饭一炒再炒……其实,六大领域的发展地图是更好的思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00年11月,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深圳商报》推出160版的大特刊——《经典深圳》。以10大栏目凸现深圳发展20年:《听当事人讲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政治发展,笔者注,下同);《听先行者讲决策的故事》(政治发展);《听亲历者讲敢闯的故事》(经济发展);《听创业者讲奋斗的故事》(经济发展);《听外地朋友讲深圳的故事》(社会发展);《听新老客家人讲移民的故事》(社会发展);《听特区人讲新词语的故事》(文化发展);《听市民讲新生活的故事》(社会发展);《听弄潮者讲大海的故事》(深圳的出口贸易,环境发展);《1000名深圳市民1000个真诚告白》(个人的成长、感受、祝愿等,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在深圳发展也即深圳现代化的六大领域中选择突出了10个方面,来讲述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这10大栏目后来被一些媒体零星模仿,其实,如果我们把握其原理——“六大领域的发展地图”,就能超越单纯模仿,在六大领域重新选材,做出此时此地“新一版”的发展地图。


回顾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中国现代化的脚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脚步在提速!如珠三角,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三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到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华社报道:2011年5月1日,胡锦涛在天津考察工作,对天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寄予厚望。再看地级市:广东东莞: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浙江宁波:十二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百分之百的小康社会;西藏林芝:2018年,提前两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都见于各地的“两会”报告——“率先”、“提前”、“建成”……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高频热词。时代呼唤主流新闻绘制“新一版”全面小康的发展地图!


#p#副标题#e#

三、与非主流新闻竞争


看过主流新闻的内部结构,再看其外部生态。有主流新闻,就有非主流新闻。非主流新闻也报道事实,因此不同于谣言、流言、虚报报道。区别在于主流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地图的局部、价值阶上的占位;非主流新闻的特征是对孤立事实的报道。


报道孤立事实并非一概而论的“不好”,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的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协调并存,非主流作为主流的必要补充。网上有标明“非主流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好多就是娱乐搞笑,这让整个新闻领域更多样化,充满生机。二是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常回家看看》唱道:“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被指责为“歧视妇女”。目前的主流是“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但随着女权的普及,谁知道呢?也许新闻真会强调:“工作的事情向妈妈谈谈……帮爸爸洗洗筷子、刷刷碗……”这可不是搞笑!21世纪被称为“她世纪”,向妈妈谈工作妈妈多扬眉吐气,代表社会的进步嘛!三是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激烈冲突。


第一种情况皆大欢喜,第二种就复杂了,留待以后专题讨论。现在要说第三种,因为我们往往像驼鸟一样回避,其实它值得认真对待。且举个美国例,1963年肯尼迪遇刺之后的几小时,电视新闻网的主播和记者不断指出,这个国家并没有陷入恐慌。事实上他们担心可能的恐慌,立刻寻找那些能够指明没有任何恐慌发生的新闻。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慌,他们还报道了约翰逊有条不紊地接任总统职位。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还大费精神驱散关于苏联将乘虚而入发动战争的谣言。③仅仅按“透明度”衡量,这些新闻很不透明!因为当时有恐慌,而且不轻!——“在最初的一个小时里,普遍认为,凶手背后有一个大阴谋。”甚至有谣言说继任总统参与了谋害前总统,在社会上下层都流传。④这“阴谋论”一直延续到现在,版本有几十种,有专著、有电影……网上搜搜就能找到。


这件事放到现在更复杂了,电视不报,网上肯定炸了锅!微博、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社交网站、手机群发……对谣言可以辟谣,对“恐慌”没法辟谣。而且,报道人们如何“恐慌”,只要它是事实,5个W齐全,你还不能说它是“假新闻”!——它是新闻,但会误导公众,它是与此时此地社会重大利益相悖的非主流新闻。这时候,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就处于激烈冲突之中。这冲突早就被论述,1947年,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就指出:“对一个孤立事实的报道,无论它本身如何准确,也可能具有误导性,到头来就是不真实的。”“可信地报道事实已经不够了。现在必须报道关于事实的真相。”⑤——重新诠释这段话,简单地说,非主流新闻报道孤立事实,主流新闻报道事实的真相——在新闻背景中对事实准确定位。


对非主流新闻(特指与主流新闻激烈冲突的,下同),1960年代可以“不报”,断然“消音”。新媒体勃兴的现在,没法消音,要靠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在竞争中胜出。与战争的“两军厮杀”不同,新闻竞争的重点是争夺第三方——受众,那是争夺受众人心的斗争。主流新闻被受众普遍认可,非主流新闻就边缘化,没有多少人认真对待,最多当个娱乐谈资,聊聊肯尼迪被刺后的“恐慌”,当个酒余饭后的甜点——无害了。

四、“网络巴尔干化”的危险


主流新闻竞争失败,后果很严重。我们还得面对一个新现实:“网络巴尔干化”。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恩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于1997年提出的,指互联网分裂成无数小群体,各群体的成员几乎总是在网上阅读或传播仅吸引本群体其他成员的材料。宏观看是“网络巴尔干化”,微观看就是“信息茧房”。小群体的人只选择自己偏爱的交流领域或信息,只与兴趣相投的人聚谈,茧内声音被放大,茧外声音被压低,结果就是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对社会发展动态或重要问题共同理解的衰落。


非主流新闻不等于假新闻,但进入信息茧房交流放大,与流言、谣言、猜测、臆断结合在一起,就转化成危害极大的假新闻。茧内人持“需求逻辑”——只看我喜欢的,我不高兴的不看、不听,茧内交流促成“群体极化”,比交流之前更加坚信小群体的偏激看法,假新闻被“真诚”相信,其影响就极难消除。只说2010年底浙江乐清的“钱云会案”,传统媒体经过翔实调查,拿出铁的证据,证明这只是一起交通事故,坚持己见的网民依然嗤之以鼻。并且,网上茧房与生物茧房不同,它是既封闭又向全球开放,极端见解总能找到天涯海角的知音。个人错误不仅被复制,而且被放大,这是一个“种下小错、产出大错”的过程。


这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危险。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后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渐次出现的社会矛盾,也在我国集中而尖锐的呈现。各种“两难”选择和深层次矛盾突出,医疗、教育、社保等改革都进入攻坚阶段;国际货币战、贸易战刀光剑影,中国周边外交难题接踵而至。我们急于消化这些矛盾,信息茧房却往往“种下小错,产出大错”来激化矛盾。网络巴尔干化把多元化、去中心化推向了极致,所谓人人有个麦克风,众声喧哗,人家早就反思了。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公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埃德尔曼说:“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⑥


我们这儿好像较少这样想,对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多持浪漫的热情赞赏,像美少年在阳台下诵情诗……且给情诗吹点冷风:所谓“众声喧哗”,按常识判断就是谁也听不见谁,除了距离极近的人或嗓门特亮的人。按学理判断就是:缺乏共识的“意见自由市场”,只会“真理越辩越昏”!一个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多元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愈是众声喧哗愈需要凝聚共识,总得对重要次要有些基本认同。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开篇即强调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实”:翻看世界地图,全欧洲和南北美洲住着10多亿人,这10多亿人生活在大约50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10多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他说:“这个惊心动魄的事实,全世界中学生都是熟悉的,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对它的涵义做过分析。”⑦——别的学科我不知道是否还“迄今为止”,新闻传播学倒让费正清先生说得脸红得像红苹果……那就尝试略加分析,这个惊心动魄的巨大时空统一体,假如只有两难选择、深层矛盾;假如只有众声喧哗、去中心化;13亿人有13亿个“真理”,还“越辩越昏”,给人混水摸鱼,中华民族将陷入万劫不复!


好在中国一直有与多元化同行的强劲中心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心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心化。在新闻传播领域,舆论导向、主旋律、正面报道为主、主流媒体、主流新闻……也是中心化。现在强调社会管理,仍然是加强中心化的努力。社会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大致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系统、协调社会关系系统、促进社会认同系统、秉持社会公正系统、解决社会问题系统、化解社会矛盾系统、维护社会治安系统、应对社会风险系统等,主流新闻的凝聚共识就从属于——“促进社会认同系统”。

#p#副标题#e#


五、凝聚共识:机制与功能


看过主流新闻的内部与外部,最后要问:共识是怎么凝聚的?新闻竞争——与非主流新闻、与假新闻、与网络流言、谣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争取受众,如何争取?新闻是公众话语,主流新闻把时代发展地图与主导价值阶凸现在探照灯下,把个别人和事通过报道转化成公共资源。报道蕴涵的知识、信念、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是要同受众分享的,新闻事先假定媒体和受众共享一个知识数据库,否则新闻无法理解;而每条获得受众认同的新闻,都是对这个数据库的持续更新。这样看,主流新闻不仅记录历史,更在“生产现实”,最基本的“生产”就是与时代同步,每时每刻凝聚共识。它发挥了什么功能呢?


首先,共识建构公众常识。个人的日常生活受常识支配,常识代表“一向如此”和“一致认为”看待和理解现实的方式,它决定大多数人对现实的感知。当共识成为公众常识,那些“一向如此”、“一致认为”的看法是不易受到争议的,既没有争论的必要,主流媒体也不提供争论的场所。与常识相悖的观点最多进入小众媒体或边缘媒体,为搏眼球可能成为“惊悚新闻”或“怪异新闻”,但大多数人不认真对待或不予认同,它就自然边缘化。


其次,共识钝化分歧争论。愈来愈多元化的社会有愈来愈多的分歧,如对自由和秩序的关系、平等还是效率优先、公平的准确性等等,人们都有不同看法乃至激烈争论。除极少数例外,主流新闻不直接介入这些争论,甚至尽可能“不争论”。主流新闻维护主导价值阶,当然对这些争论有自己的看法,但新闻的本份是报道事实,是提供超越争论双方的、站在“中间地带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发展事实。


举其小者,中医、西医网上争论很激烈,《江西日报》记者到江西边远山区的修水县何市镇采访,偶然发现这个小镇的村卫生室,中医门诊人次达60%;三天的中草药处方,平均收费仅10元。进一步了解到,修水县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鼓励农民选用经济实惠的中医。以中医药为主的乡村医生,每年可以领到政府1200元补助,还能免费上县里培训。深入采访写出消息:《土郎中“入室”中医药“登堂”——修水因地制宜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之忧》,引得不少外地到修水取经。新闻在分歧之外报道“不必争议”的事实,凝聚争论的两个极端的“中间地带的大多数人”的共识,从社会整体角度“钝化”争论双方的歧异性。


再次,共识应对边缘挑战。前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中边缘挑战不可能消音,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还指出,其因网络而延长寿命,并容易放大。“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在一般情况下会烟消云散的观点,在互联网上可能会大量存在,即使它们在大多数社区中都被看作奇异的、站不住脚的,甚至是怪诞的。正如马克•塞奇曼所写道的:‘我们假定世界上的一小撮人共同持有同样一种奇怪的信念,比如说月亮是绿干酪做成的。通过一个自选过程,他们会发现彼此来到同一个论坛。……很快他们就会假定人人都持有这种信念,因为只有真正的信徒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余的人则保持沉默。’……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上尤其严重,因为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对只有一小撮人(他们怪诞、思想混乱或者十分可恨)所坚持的判断的支持。”⑧这就是前面说的信息茧房“种下小错、产出大错”的过程,即新媒体可以把任何微小的边缘放大,对共识提出质疑或挑战,忽略其挑战,边缘增加认同就会侵袭共识。这意味着,凝聚共识并非一劳永逸,共识需要不断投资,根据挑战而更新、改进、保卫与重建——这就需要主流新闻一而再、再而三每时每刻不停地凝聚。


最后,共识不断吸引新人。共识是相对的,总有人无论如何都不同你共那个“识”。共识又是动态的,曾有共识的人也会分裂,甚至拼命反对。共识的生命力不在不出现异议或反对者,或能说服他们。发现量子论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自传中讲到物理学的发现:“一项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说服它的对手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一真理,而是由于它的对手最后都死了,而熟悉这一真理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了。”⑨——共识的生命力在不断吸引新人(包括年轻一代、国际社会)的认同,争取他们理智上的赞同、情感上的接纳和行动上的支持。


宏观地看,现代社会是靠三种力量整合的,一是制度,包括法律、规章;二是组织,包括企事业、社区;三是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主流新闻又是新闻舆论的先锋。这么一个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凝聚共识到现代化发展上不是轻松的事,而接受这项挑战,承担好这项使命,笔下有雷声,日照大旗红,中国新闻界就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


[注释]

①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169页,三联书店,2008

②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1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4),1411、1422页,商务印书馆,1979

⑤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⑥转引自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16页,南海出版公司,2010

⑦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⑧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104页,新华出版社,2010

⑨转引自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15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新闻传播学】热点

【新闻传播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