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美式民主虚伪性相关论文范文

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有其显著特点,但是并非完美无缺。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美式民主”虚伪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式民主虚伪性论文篇1:《从美国大选看美式民主的虚伪性》

【摘 要】2008年美国大选产生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而这一看似是民主进步的结果,实则仍然从多个角度反映出美式民主的虚伪。本文则从美国大选的选举程序及选举活动分析美式民主的虚伪性――金钱政治、传媒操控、制度缺陷、政治闹剧、强权政治。借由对美式民主更深刻的认知和剖析,以期为探寻属于我国的民主之路提供更多理论和历史经验

【关键词】美国大选;美式民主;虚伪性

2008年有黑人血统的民主党人奥巴马(Barrack・H・Obama)当选美国总统,对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可谓众说纷呈。有人认为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没了,“美国梦”真的实现了,更有甚者说这是美国文化的胜利;也有人说是美国共和党执政八年负资产太多以及金融危机的产物,是选民希冀民主党能作出改变的选择。通常认为,以美国选举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制度即美式民主。今天的美利坚帝国对其美式民主深以为傲,把高政治附加值和高文化附加值的美式民主作为精神“军火”贩往全球。但是,美式民主果真如此完美、适用全球吗?答案当然当然是否定的。

一、金钱政治

美国宪法规定凡出生在美国、年满35周岁并在美国居住满14年的美国公民都有参加总统选举的权利。而事实上,任谁都无法否认,无论美国人如何吹嘘和推销他们的民主,每一位总统的当选都必须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实力之上。30多年来,美国总统选举耗资逐届膨胀,广大选民对此强烈不满,以2008年的美国大选为例,在美国深陷次贷危机泥沼的背景下,总统候选人的竞选经费却刷新多项历史纪录:在从2007年开始的整个选举周期中,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筹得的竞选经费高达15亿美元,是上届选举的2倍,是2000年选举的3倍;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筹得6.2亿美元,创下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个人筹款纪录。此次选举亦创下美国总统选举耗资之最,选举花费总额高达24亿美元之多。

二、传媒操控

竞选活动将大量的资源花在电视广告上。广告有很多用处。它们可以被用来提高候选人的知名度或者改善候选人的形象;它们可以着眼于竞选议题,并将目标锁定为选民中的某个群体;它们可以被用来吸引媒体的注意;它们也可以被用来攻击候选人的对手。在美国大选阶段,媒体宣传是两党候选人最大的一笔开销。在美国这样一个新闻高度发达的国家,两位候选人都明白通过媒体攻击对手、为自己造势的重要性,因此也投入大量资金在电视台、网站、电台和报纸杂志上做广告。

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政治倾向的媒体来说,它们往往会致力于传播有利于本党候选人或不利于对手的信息。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美国主流媒体几乎一面倒支持奥巴马。毫无疑问,报纸公开偏向一方,有违公正中立的新闻原则。美国总统选举中报纸立场有所偏倚构成了美国一道不自然的选举风景,也演绎了不少政治闹剧。即使有时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媒体会说竞争还在进行。媒体和候选人相互依赖,媒体希望有新闻可报,候选人希望得到正面报道,于是候选人的选择总是同媒体的解读相互作用。如此一来,媒体就和没有直接信息来源地选民一样,在它们自己创造的大潮中浮沉。

时至2012年美国大选,无论是想要操控媒体的总统候选人,还是对选民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都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无所不用其极。我们不禁要问,在总统选举中有多少准确真实的政治信息?总统究竟是选民的选择还是媒体渲染之下仅仅是对两个虚拟形象不断猜测和幻想做出的选择?这样的选举是否或多或少透露出了美式民主本质的虚伪性呢?

三、制度缺陷

美国一向标榜,美国总统是全体美国选民选出来的,代表全体美国公民。但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大选的程序却仍可以清楚地表明:美国总统并非美国全民选举的总统,美国总统的代表性严重不足。

一方面,由于许多美国人厌倦了美国政治家的各种表演,看破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因而对政治越来越漠不关心,导致在美国大选中总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放弃选举总统这一参与美国民主政治的非常重要的权力。当选总统奥巴马得到了6325万张选票,占选民总数的53%,占全体美国公民的32.6%。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巴马仍然只能代表不足人口总数1/3的少数美国人的选择,而不是许多美国政治家所标榜的是全体美国人选出来的。许多人认识到这种选举制度是不公平的,它体现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非多数人的民主。

另一方面,美国特有的选举人团制度使得选举团人的选票比普通大众的选票更有价值,从而使选举建立在不平等的选举票上,这就违反了民主政治票票等值的原则。所以由于在总统选举中,实行“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一人一票”的平等投票原则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并不能得到真正实现,获得全国普选票少数的总统候选人可以因获得过半数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为总统,而2000年布什(Gorge W・Bush)的当选就是如此。

四、政治闹剧

在竞选活动中,或早或晚地,政党们都会释放出关于对手一方的负面宣传。尽管研究表明选民们更愿意看到正面的、信息丰富的、更具公正性的广告,但负面广告却是达到一些竞选共同目标的工具:污蔑或为一个不太知名的对手“定性”,把选举的议程集中到对手的弱点上,让公众注意对手的一个尴尬的错误。由于媒体对于实质问题并无兴趣,选民也一样,攻击对手成为候选人争取媒体宣传的重要手段。

2008年希拉里与奥巴马争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曾在得克萨斯州投放一段电视广告。广告画外音说:“凌晨3时,你的孩子们享受安全,正在熟睡。这时白宫电话响起,你希望谁来接这个电话?”暗示奥巴马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经验。这段广告效果明显,希拉里从经验问题入手攻击奥巴马,一举拿下得克萨斯州预选。

攻击甚至嘲笑对手在道德上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不用说这样的广告中究竟掺杂了多少为诱导选民而蓄意虚构的内容。为了选举的胜利不择手段,这样的选举就是美国人标榜世界的民主么?

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奥巴马与罗姆尼(Mitt Romney)也进行了三场电视辩论,长于辞令的奥巴马取得了胜利,为他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然而,总统辩论本质上不过是电视上的一场作秀,与候选人领导国家的能力的联系微乎其微。这样的辩论与其说是为选民提供政治信息,不如说是候选人寻找对手失误的机会。接受到这些扭曲加工后的讯息,选民又如何能做出所谓“民主”的选择?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之一,其美式民主必然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式民主亦有其不能根治的痼疾,甚至处处透漏着虚伪。除了以上所述与真正民主的冲突之处,今天的美帝国其实已经把推销民主作为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接口。无论是狂轰滥炸阿富汗,还是至今仍驻军伊拉克,美国不顾自己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孤立的地位,一意孤行于其所谓民主的普及道路。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美式民主。既不要被它光鲜的世俗外表所迷惑而全盘吸收,也不要因其深层的虚伪性而一一否定。在面对美式民主时选择“扬弃”的态度,仅为中国民主道路的发展作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心树著.选举的困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美】纳尔逊・波尔斯比 艾伦・威尔达夫斯基 等著.总统选举――美国政治的战略与构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M].南海出版公司,2007.

[4]李道接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商务印书馆,1999.

美式民主虚伪性论文篇2:《从美剧《纸牌屋》看“美式民主”虚伪性》

摘 要:所谓的“美式民主”是典型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它主张“宪政”,倡导“民主、自由”,推崇“公民社会”和“普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制度先进性。它一向自诩为“民主的典范”,不断向世界兜售其民主模式,。但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美式民主”的资产阶级本质和固有缺陷,不盲目崇拜、做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应声虫”。近期火爆国内的美剧《纸牌屋》讲述了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党鞭通过玩弄政治,一步步爬向权力巅峰的故事,虽然为了剧情需要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依然生动、深刻地揭露了“美式民主”表象下存在的一系列虚伪本质:明争暗斗的党派政治,低效无能的议会议案、虚假欺骗的新闻自由、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到处充斥着肮脏的政治和金钱交易。可见,“美式民主”不是世界民主的典范,更不是模板,当今社会,世界一体化和多极化的趋势齐头并进,各国理应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合本民族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一心羡慕、照搬照抄他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关键词:美国民主政治制度虚伪性《纸牌屋》

一、“美式民主”的特点和意义

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有其显著特点,它依据宪法设计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主要是:政治体制上采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制,中央与地方实行联邦制,行政体制上实行总统制,立法体制上实行两院制,政党制度上实行两党制等。这样的政治制度设计,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较好地避免了权力寻租和腐败。其中的两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美国的两党是指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淡薄,两大党的成员较为松散。他们以组织和赢得选举为主要功能,从总统、议会议员到地方最基层的行政长官,均由选举产生。三权分立制度是指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互相独立,三者之间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消弥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风险。

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民主设计具有先进性,在人类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值得肯定。首先“美式民主”,以捍卫“人权”为已任。美国通过两党制的直接选举实现了形式上的选举民主,倡导建立“有限政府”,不过分干涉人民自由,较为充分地保障了大众的民主权利。在宪政体制下,美国民众的诸如生命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的有很好保障,联邦和地方政府都提供满足民众需要的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次,“美式民主”使美国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等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短短200多年,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是历届统治者不断调整与变革的结果,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变化的结果,更是人民积极斗争的胜利成果。

二、“美式民主”的虚伪性

在看到“美式民主”历史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它的阶级性与历史局限性显而易见,充满虚伪性。从美剧《纸牌屋》中,即可窥见一斑。

第一、“金钱”是“美式民主”的第一要素。阶级属性没有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依然是统冶阶级,广大的无产阶级依然因为金钱地位的低下而无法充分有效地政治参与,不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金钱不是政治,但金钱能够买到政治。“美式民主”缺乏真正的实质民主,所谓的“民主”在实践中的扭曲和欺骗昭然若揭。首先表现在金钱决定选举上。“美式民主”倡导的“一人一票”选举自由,实质上是“美元投票制”的翻版。一方面,普通选民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投票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的操纵,受金钱选举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竞选者要想当选也需要极其雄厚的财力支撑。看似公平的竞选与投票,彻底沦为有钱人的游戏,甚至连美国总统因竞选需要大量经费而接受非法政治献金的事也时有所闻。《纸牌屋》中总统沃克就是依靠财团和个人提供竞选资金上台的,事后他还曾对相关集团和个人予以了关照。其次,表现在金钱影响政策上。《纸牌屋》中出现的围绕政府游说的多个利益团体,哪一个不是有钱人的俱乐部?他们通过游说影响政府决策,为本集团谋取超额利益,而政府的决策往往考虑的是财团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可见,金钱在“美式民主”中占有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第二、“虚伪”是“美式民主”的最好注脚。所谓政治民主,只不过是一场明争暗斗的政治游戏,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的遮羞布。《纸牌屋》中,党派斗争、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游说集团等多方利益交织在一起,权力、欲望、阴谋错综复杂,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美国政治课。“安德伍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多项政治交易的幕后推手:他在大选中鞍前马后,帮助加里特•沃克成功登上总统宝座,同时他为了私利不动声色地拆总统的台,将对手一个个扳倒。这一出出政治阴谋,哪里有什么“民主”而言,只是实现个人图谋虚伪“游戏”而已。美式民主的虚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选的空头支票。选举时,政客们为拉选票做空洞的许诺,愚弄选民,当选后以各种借口违背承诺。这种空头许诺和食言与其说是司空见惯,不如说是无一例外。比如《纸牌屋》第一季里当选的议员“彼得”,他竞选时承诺为选民而战,但在军事委员会有关船厂的听证会上为了讨好安德伍德,没有坚持立场放弃了答辩,导致船厂被撤,选民失去工作。

2、倾轧的党派政治。在美国,议员参政主要是提出各种议案,而任何法案都需要经过所有议员讨论,然后投票,两党制的地位区别导致党派斗争十分激烈。看似民主的投票完全是从政党私利出发,而不是从政策本身,议会完全沦为两党的斗争场所。剧中“安德伍德”时常操纵投票,“拿纪律送人情、用权力作交易”。在党鞭办公室里有一个人名牌,计算投票时的票数,遇到投票激烈时,他为了保证投票成功,就采取各种手段威逼利诱议员就范。在提高领退休金年龄的法案表决时,安德伍德利用掌握的多数票,拘捕议员参会强行通过议案捞取政治资本;另一个人物“杰姬-夏普”竞选党鞭的时候,她的对手为赢得投票承诺事成之后给另一名议员筹款委员会的主席的工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3、劳民伤财的议案。利益团体和议员为了利益和政绩不断地炮制名目繁多的地方议案来愚弄选民,从中渔利。这些议案经过精心包装,措辞隐讳,而反对方则会尽各种能事对其断章取义、恐吓选民。剧中“安德伍德”党鞭一上任,为了重新获得了新总统的信任,使用各种手段抢到了讨巧的教育法案,而“克莱尔”尽力全推动的有积极的强奸法案也为了后来的利益却主动放弃。等等,这些打着为民旗号的议案更多的是捞取资本的一种手段。

第三、利益团体是“美式民主”的致命“毒药”。在美国国会、行政当局和利益团体之间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的“铁三角”关系。这些资产阶级利益团体政治参与的程度非常深,在渗透美国政府方面的能量很大。比如近年来“全美步枪协会”对政府枪支管理改革的阻扰,几任总统因为忌惮背后利益团体的势力都不敢触动这一块。大体来说,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方法一是通过政治捐款,支持国会议员和总统当选,进而影响政府决策;二是对具体问题向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游说,并借助媒体广造舆论,使得一项政策被通过或被拒绝而符合本集团利益。《纸牌屋》中“游说交易”场景证明游说交易在美国司空见惯。剧中“雷米-丹顿”是利益集团安插在政府部门负责游说的一名说客,他在服务“安德伍德”过八年时间,后来转投“桑科”。他赞助“安德伍德”老婆“克莱尔”的NGO事业,以换取与“安德伍德”讨价还价的筹码,同时对支持有利于“桑科”政策的候选人提供选举经费。另一人物“塔斯克”也受“冯”的指使通过PAC(一个独立个人或者组织建立的专门为竞选募款的机构)给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捐钱和提供企业赞助,进而影响政府决策获得利益。

第四、新闻媒体沦为政治斗争的“枪手”。美国一向标榜自己的是个新闻自由的国家,并以此为招牌,在他们每年一部的世界人权记录报告中,肆意攻击别的国家人权和言论自由。不可否认,美国宪法修正案为美国的新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记者、编辑的工作空间都很大。但是,新闻媒体却常被多种势力利用,沦为为了政党、权力的“枪手”,“新闻自由”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

剧中女记者“佐伊”与“安德伍德”的关系,无疑是美国新闻媒体与政治权力的缩影。任职于《华盛顿先驱报》中不安于现状、希望出人头地的女记者佐伊,为了挖出新闻猛料,不惜出场肉体,成了安德伍德可资利用的媒体工具,佐伊事先得到了内幕消息,而安德伍德则利用佐伊的独家报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彼此各取所需、相互利用。安德伍德透露政敌的教育法案,只是为了将法案推倒,而换上自己的方案;他透露总统眼里的国务卿人选是“科恩”,只是为了将科恩打倒,而换上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凯瑟琳•杜兰特。似乎佐伊也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一个新闻界的菜鸟,迅速成了电视屏幕上的新宠,新闻战场上一颗冉冉升起、耀眼的“明星”!但结局她却落得个被谋杀的命运,得到的全部烟消云散,让人唏嘘。这就是佐伊们无法逃脱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新闻从业者的悲哀。

三、综述

“美式民主”自身存在的固有缺陷告诉我们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只是世界多种民主模式中的一种,它不是世界民主的典范,也不是评判民主制度先进与否的标准。世界不需要固定的民主评判标准,更不欢迎美国那种以“上帝选民”的姿态输出民主的方式。世界各国理应根据各自的历史、国情、人文特点选择适合本民族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实现本国的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纸牌屋>,戳到西方政治的软肋》.《环球人物 2013年第27期.

2、郝雨凡、张燕冬.游说政治――美国利益集团如何影响政府.《无形的手》.2013、07.

3、宋小川.从“占领华尔街”看“美式民主”的非民主本质特征.政治与社会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美国民主论文

#p#副标题#e#

美国民主论文:《浅析美国民主推广的困境》

【摘要】:二战后,美国认为世界各国的行动应受美国政治和道义原则的指引,极力向世界各国推广美国民主,但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美国民主推广困难重重。

【关键词】:美国民主;推广;困境

美国在建国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来处理全球事务,回避任何共同防御同盟。但二战后,这种被称为"光辉孤立"的格局被打破,对外推广美国式民主成为美国历届政府的笃定信念。其原因之一是战后美国对德日民主化道路的改造获得极大成功;其次是苏东巨变被美国看成"和平演变"的赫赫硕果。此外,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增强,美国更加确信世界各国的行动应受美国政治和道义原则的指引。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所宣称的,"在世界按照应有的方式运行方面,美国应担当领导。"美国对外推广其民主有自身道义和现实的思想渊源。正如美国学者施密特所言,美国民主向外推广既符合美国文化价值中"道德理想主义"的对外政策倡议,也契合美国"政治现实主义"的主张。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是指美国人认为他们负有一个特殊的使命,美国在民主政府和资本主义方面的实验将为人类提供尽可能的美好生活,并为其他国家提供榜样。美国有使命将其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这一观点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政治现实主义"则将世界看作各国为自身生存和利益而斗争的危险之地。故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在不考虑道义的情况下,符合其国家利益。另外随着冷战的结束,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格局因恐怖主义的长期威胁而加剧,美国的安全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对外民主推广被美国认为是确保美国安全的唯一途径。

1. 美国对世界民主做出的贡献

撇开意识形态不论,不可否认,美国的确给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首先,美国民主建立伊始,在体制上追求的是宪政、法治、共和;在价值上追求的是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为最高目标;在制度上追求的是司法独立、分权制衡、有限政府、多元政治、代议政治、违宪审查、地方分权自治等。美国建立共和代议制民主后,为当时混乱的欧洲提供了一个政治典范,使欧洲看到了一种理想的政府形式和一种不同的社会生活观念得到实现。欧洲的民主派在美国的制度中看到了希望并给予起高度的赞扬。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到:"昔日创制的民主原则,在美国正完全取得统治地位。它以最直接、最无限、最绝对的形式在美国得到了实现。"此后,美国的共和民主代议制被西方国家逐步借鉴和采用。其次,"二战"后,美国采用用占领军的方式,迫使德日两大法西斯战败国,彻底放弃专制政权,转变为民主制政府。 同时,发起大西洋宪章、成立联合国,各国在联合国的框架下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决定国际局势,从而使世界避免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提高了全球公共安全的(尽管美国也搞霸权和双重标准)。

2. 美国民主推广的困境

虽然美国一直想按其文化价值观来建立一个美国世界,在推行美国民主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但现实是美国的民主推广却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以非民主的方式推广民主,民主推广方式带有侵略性。历史上,美国民主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其文化价值中的"道德理想主义"的要求,在美国本土实践美国民主,给世界各国树立"榜样",希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他国产生示范效应。这种方式的最大成果表现在美国建国后采用的共和民主代议制已被西方民主国家普遍采用;二是根据美国国家利益之需而采取强制方式推行美国民主。这种方式的最大成就体现在二战后对德国和日本民主政治的成功改造。目前美国民主推广主要采取第二种方式,即以"非民主"的方式推广其民主,推广方式带有侵略性。按美国的设想,如果世界上所有 "非民主"的国家都按美国价值建立美国式民主,美国的安全就会得到保障。因此就有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此后的"过渡政府"和民主选举。然而正如一位西方民主问题专家所指陈的,"外国干预和军事占领往往破坏了真正的民主实践,因为它会导致反抗、民主主义甚至极端主义,而这些将妨碍民主的发展。它还使得自认为的救世主事实上变成别人眼中的撒旦。"目前伊拉克的混乱局势及驻伊美军频遭袭击无疑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困境之二:美国民主推广后的民主异化。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民主政体意味着自由民主--这套政治制度不仅有自由、公正的选举,而且有法治、分权、保护基本的言论、集会、宗教、财产自由权利(后四大自由也称为宪政自由主义)。宪政自由主义作为捍卫从生命到财产的个人权利和宗教、言论自由的保障而得到发展,为了保护这些权利,它要求限制政府的权利。但是,我们在美国苦心孤诣推广其民主的国家看到的景象却是民主政体方兴未艾,宪政自由主义却岌岌可危。1991年以来,撒哈拉南非洲45国中的大多数国家举行了选举(仅1996年就有18个),但许多国家的自由却遭受挫折;

在中亚,即使在美国看来是在相当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选举(如吉尔吉斯斯坦和哈撒克斯坦),结果却产生了强大的行政部门和软弱的立法、司法部门,而且极少公民和经济自由。写《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在观察欧洲战后的新民主时,曾经说,徒有民主的架构是不够的,因为填到架构里头去的,还是你自己的传统的文化。如果传统文化长不出民主的新精神来,那个架构是没多大用的。将民主形式强加给一个国家是容易的,而要促进一个社会的宪政自由却困难重重。真正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是渐进、长期的,选举仅仅是其中的一步。民主推广的目的应该是民主政体与宪政自由主义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在这些国家借助民主选举建立一个合法的亲美政府。因此,美国应该考虑的是这些国家在民主选举之后,其经济是否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是否改善,人身、财产、言论等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和落实。

困境之三:美国式民主生存条件的缺失。回顾整个近现代民主的发展史,惟有美国在建立一种新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在享受到了民主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避免了社会的混乱。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更加雄心勃勃地要将其民主实践的经验推广到世界各地。但美国民主建立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它是一个"特例"?还是具有普世价值?对于这个疑问,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作了经典的解答。托克维尔认为,影响美国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三项:

一是,美国得天独厚环境和物质条件。首先美国没有强邻,因此不用担心战争、金融危机、入侵和被征服,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巨额税收和庞大的军队;其次,美国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尚未开垦的土地很多,这些使得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是,"法律"。即对各种活动起作用的制度。托克维尔认为这一因素对维护美国民主起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如下:一是美国采用联邦政府形式,它使美国把一个大共和国的强大性和小共和国的安全性结合起来;二是乡镇制度,它既限制着多数的专制,又使人民养成爱好自由的习惯和掌握行使自由的艺术;三是司法权的结构,即通过法院来纠正和引导多数的运动而又不禁止这种运动;

三是,"民情与民俗"。所谓"民情",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精神面貌",它"不仅指通常所说的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对于美国的民情,托克维尔认为他们在自己的母国已经养成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享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人身自由;还从英国的贵族那里取来了关于个人权利的思想和地方自由的爱好,并能把这两者保全下来,因为他们用不着与贵族斗争。同时在美国的民俗中,有着结社自由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因为在托克维尔看来,只有"使国内的各个构成部分享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生活权利,以无限增加公民们能够共同行动和时时感到必须相互信赖的机会",才能"治愈社会机体在民主时期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且危害极大的疾患。"

从上述观点可见,美国民主的生存和运行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性。把在美国诞生的民主移植到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国家中,诞生的还是美国式民主吗?至少在目前看来,除了德国、日本民主和美国式民主还有几分神似之外,在美国着力推广其民主的那些国家似乎很难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条件不同,其结果当然也不同。如果硬要追求相同的结果,那美国首先要做的不是推广美国的民主形式,而是首先推动那些所谓"非民主"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熏陶他们对自由、宗教、道德、传统以及习惯的民主态度。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的末尾所说:"平等将导致奴役还是导致自由,导致文明还是导致野蛮,导致繁荣还是导致贫困,这就全靠各国自己了。"

3.结语

回顾民主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民主在西方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英文中的democracy(民主)一词源于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os(统治),因而字面上的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多少人的统治"。民主政治在古希腊的某些城邦,特别是雅典得到了充分发展。它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行的制度,是民主、法治和自由理想的最大实践。后来的民主都是从古希腊民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西方形成了两种民主模式。一是在人性唯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模式,认为掌权者不值得信任。麦迪逊的名言指出;"如果人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另一种民主治理模式是建立在法国大革命基础上的法国模式。法国模式相信人性向善,认为一旦人民是权力之源,权力就不应受到限制,因为人民能够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

而在西方民主之外,20世纪民主发展的一显著成果是亚洲式民主或称为威权式民主, "亚洲式民主"的根本内涵之一是把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放在个人权利和民主之上。它认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远远高于个人利益。他们把个人主义视作是对社会繁荣的威胁,也是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威胁。因此,认为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限制个人权利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在他们看来,民主不是超越其他社会价值之上的一种政治选择或终极目的。相反,民主是实现社会秩序和经济福利等更高目标的手段。[5]综上可见,美国民主只是人类追求民主发展中的一种模式而已,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不同的民主模式。如果不顾历史、地理、文化的不同而强行推广某种固定不变的民主模式,肯定不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美]施米特, 谢利, 巴迪斯. 〈〈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3] [美]扎卡里亚(F.Zakaria)著. 张铭,朱德米, 译. 非自由民主政体的崛起, 美国《外交》杂志, 1997年第6期.

[4]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 李路曲:论"亚洲式民主", 战略与管理,1999(6).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形势与政策论文】热点

【形势与政策论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