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应届生就业难的原因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读文网小编导语: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尤其严重,解决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正确归因,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首先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其二,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就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金融危机造成当前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益加剧,整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四季度,工业、出口等关键经济指标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6.8%的季度经济增长率更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经济形势下降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冲击最为严重,据统计,大体上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100万人左右。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将达610万,再加上2008年毕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00万人,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大学生总计710多万。因此,金融危机使得当前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浏览量:1
下载量:0
时间:
读文网小编导语: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就业意愿分析,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很明显,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浏览量:1
下载量:0
时间:
读文网小编导语: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高校扩招导致的。其实,这个说法似是而非。研究者曾以23—25岁的个体为对象,考察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差异。调研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不上大学,其失业率会更高,劳动参与率会更低。也就是说,高校扩招并没有使得个体就业状况变得更糟糕,相反,它改善了青年就业的状况。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十几年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一直偏弱,仅占国民经济比重的40%多,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低端制造业对人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就业主力军自然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无法为受过更多教育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岗位。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研究表明,国内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70万个就业岗位。近几年,媒体屡屡炒作大学生就业竞争不过农民工,其根源不在于大学生,而在于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农民工,而非大学生。这从反面说明,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第三产业,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又到了一年中的毕业季,很多大学生出来找工作,但是多少大学生人认为工作不好找,这是怎么情况?下面读文网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十大原因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1、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2、市场预期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转型的步伐比较缓慢,受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得已实施低价竞争策略,部分企业过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二是部分企业对近期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急于消解成本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三是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3、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4、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就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间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
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叫做“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这样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过择业良机。
5、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应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党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
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国家每年都出台了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协调、安排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经济的突起,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更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用武之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就业项目有“预征入伍”、“部队士官招聘”、“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另外,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大形势,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准商机,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怎样做
1.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2.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3、转变就业观念。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抛弃“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二三线城市急需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民营中小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我们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西部地区锻炼成才,步树立起“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职业选择策略,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大学生就业难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以下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看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读文网小编导语: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生的人数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四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数目。不仅在数量上,这种差距在结构和质量上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还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话虽如此,但所有人都如此想的话就另当别论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这方面的人才供应趋于饱和,就业竞争激烈,热门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冷门岗位没人去,学不能致用的后果,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读文网小编导语: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很多学者和研究员都撰文分析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观点不外乎如下一些: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娇生惯养,吃不得苦,在就业上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制度已经完全变味 ,被什么官僚主义市场化污染了,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鞭剥得体无完肤,等等。还有一些人口写手把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原因归咎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真服了他。本来一个社会学问题也 难定正确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充满争论也在所难免。但有人一味地在媒体上发表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来哗众取宠,不脚踏实地调研分析问题,则决不是一个合格社会研究员的行事 风范。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根本原因在于大学里学的那些专业知识都是些纯理论的脑力劳动活儿,而脑力劳动的成果是可以拷贝复制的。正是这个简单的复制、粘贴动作才是造成了千千 万万大学生失业的罪魁祸首。举例说明,对大学里的理工科专业来说,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程序员,编好了一个程序。那么只要对这个程序复制,顷刻间便可以生成千千万万个同样的程序,那 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这个优秀的程序员害得千千万万其他程序员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失业了;同样,一个有才华的电气机械设计者,设计出一款完美的机器设备的时候,通过复制图纸也就 等于设计出了千台万台同样完美的机器设备,因为剩下的只有体力劳动的组装活了,而高校里其他那些学电气机械设计的毕业生就很容易失业;一个有经验的教授做完一个成功的实验之后, 教授只需把这个实验的程序,要领,注意点整理固化成理论知识,教授于他的学生,也就等于他所有的同学都做了一遍这个实验。对于文史哲等学科,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家同样可以通过媒 体和网络,把他的思想和论文成果快速地复制转载到社会上的角角落落。如果后来者无法做出超越前辈的成果,那么他同样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由于其劳动成果的唯 一性,没办法进行复制拷贝,只能是一个人干一份工作。我们不能让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挑一担砖,然后通过复制他的劳动成果,使得千千万万担砖头不用费力地被挑走。所以,现在社会上过 剩着很多想从事体面优雅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同时工厂企业非常紧缺体力劳动者,原因盖出于此。故大学生就业难,是脑力劳动成果可以复制和体力劳动无法复制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客观规 律决定的,人类只有遵循她而无法改变这个铁律。不穷究病灶盲目地开单开方,就是把大学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天翻地覆,完美无缺,大学生头悬梁锥刺股般地努力学习,也无法改变毕业后大 学生就业率低下这个现实,除非大学生都去干体力劳动的工种。一些摸不着门道的评论者只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一味地攻击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和批评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实在让人 汗颜。
和各种正规大学不同的是,处于中等专业和技工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较高,原因也在于中等技工类学校里面讲授的并不是纯理论知识,里面包含了很多需要动手操作实践和经验性 的东西,比如维修机器等,加之中专生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份量,已经做好了干半体力劳动的思想准备,他们的劳动贡献往往不容易被复制去,故中专生的就业率经常高于正规的大学生。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科技知识也是爆炸性增长,入门的条件越来越高,一般本科学历及以下的大学生连进入到理工医类科研门槛的资格都没有,这个时候,大学四年学习 的专业知识基本上这辈子就用不到了,很有可能要白学。所以大学生要认清现实,摆好心态,转变观点,从事一些适当带体力的劳动工作,不要被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思想迷惑,一味地追求 体面高薪的工作。另外,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可增加一门社会学的就业心理课程,要让学生明白:大学里的知识,应当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宽阔人的视野,端正人的心态,陶冶 人的精神情操为首要目的,一个有渊博知识的学者和一个文盲,就好比是常人和瞎子一样,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以说文化是人的社会眼睛。第二才是用学到的知识来作为谋生的手段, 参加工作。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就业现状,培养良好正确的就业心态,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大学生若要找脑力劳动的工作,那就业率就必然低下这个社会无法改变的客观无情现实,要让 大学生做好从事体力劳动者的准备,只要大学生能放下身段,工作还是很容易找的。这样既能增加大学生就业,又能稳定社会。
劳动虽然分脑力和体力,但劳动从不分贵贱,体力劳动者同样光荣至上。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读文网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有1500万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可喜可贺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摆在了每个毕业生的面前。
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0万,到去年7月为止,毕业就业签约不到50% ;2004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50万…… 。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五个人抢一碗饭。要“饿死”人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读文网小编导语: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本文从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及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1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
随着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括起来,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被逼迫停产、缩减员工、停止招聘等都影响到就业人数,打破了经济增长与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人数长期建立起来的平衡,而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许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缩小,甚至关停导致新增岗位减少;第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严重不足,特别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递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使毕业生扎堆低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就业,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就业人员匮乏;第三,社会失业人员比例小断加大,这给大部分欠缺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压力。
1.2高校扩招使得毕业人数增长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我国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2009年突破五百万关卡达610万,2010年,更是达到了631,而2013年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00万之多,加上之前待就业、因参加两项计划等需再就业、留学回国的先就业人员,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尽管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学校专的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现象,直接导致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一些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明显,专业设置普遍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脱离实际,对于热门学科专业,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一哄而上,而一些从国家长远来看很重要的学科专业却门庭冷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师资不足,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由于各高校哄抢有限的热门学科高校师资,造成人才资源的分散。
1.4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近年来,在大学牛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也成为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一个因素,转变就业观念很重要。当前,很多人单位抱怨找不到理想人选,很多大学生却遭遇就业难;基层大学生严重匮乏,但又有大批毕业生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下基层,种种怪相都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希望所从事的行业大多为工作环境好、工作薪酬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福利高和受社会上大多数人所羡慕尊重的行业,大学生对职业惊人的趋同展现了很多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安心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不菲的收入,而忽视了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第二,大学生就业过于功利化。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现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想法越来越突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这也是造成国家公务员和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报考数量巨大、竞争惨烈局面的原因之一。 第三,大学生就业过分过分强调专业的对口。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还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接轨,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完全统一的理想局面,但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过分注重专业对口,不愿意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第四,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从众心理、盲目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受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多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用人单位要求而进行恰当选择,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没有因市场需求而调整就业观念,从而影响就业情况。
1.5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是高校师资紧张、教学资源紧张,不能很好的满足扩招带来的学生规模的增大,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支持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自主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等。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还在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缺乏就业能力。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2.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2.1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合理的专业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无法及时把握社会和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对自己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也没有完整的就业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分析,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高校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才能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自身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专业结构、培养内容等,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为原则来进行专业设置,时刻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调整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把战略重点、工作重心放在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2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全体中出现就业预期过高、就业能力缺乏等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高校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把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很好地统筹起来,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毕业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性等方面资料,通过科学手段观察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趋向。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进行职业分析,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目前,各高等学校的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指导内容呆板、指导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服务内容单调等。因此,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择业能力等,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要利用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校报、网站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向学生介绍求职的程序、原则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格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投入,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要加大对专业队伍的培训,要丰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推出针对个人的就业指导服务等多样化的新型服务形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
2.4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目前,国家政府为了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参与西部计划颁布了很多就业政策优惠措施,高校要在毕业生中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时,高校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不仅有利于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读文网小编告诉大家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吧!
1.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1年的660万人,10年来增长3倍多。从整个国家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待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2.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以前,我国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设置专业课程,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很多高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结果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3.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与素质和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而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是,受我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口太多,而且高校招生每年都在扩招中,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下面读文网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1. 在人生舞台上,从不给落伍者颁发奖牌。
2. 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长相,因为能力不会写在脸上。
3. 一个人只有亲眼看到自己伤疤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对与错。
4.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5.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6. 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摘自:
7. 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8.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9.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0. 要无条件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
11. 命运,你残忍的诉说着我的悲痛。
12. 望着别人幸福的笑容.心里总觉得不安!
13.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14.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15. 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
猜你感兴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每年我们国家总会出现求职难,就业男的问题,为什么国家就业压力那么大呢?以下就是读文网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1.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尤其是被大多数大学生青睐的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近年来,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招聘考试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可见就业竞争之激烈。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就业趋势。是因为传统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或从事一份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天经地义,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若干次激烈的竞争,最后进大学校门之后,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人上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挑剔,导致就业困难度的上升。
2008年以来,大量海外高端人才和出国留学人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纷纷学成归来。这些人才被“求贤若渴”的中国内地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持续引进,无形中给国内的高校毕业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中国家庭父母不惜本钱培养子女成才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的人生目标,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大学生子女有较高的就业预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家庭和经济比较困难的城镇家庭,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家庭的殷殷期望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呈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在量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其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没能得到同步提升,在质上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行政化色彩太浓问题,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落实不到教学实践中。“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还不能转化为市场对学生们所期望的能力。由此,大学生自身存在就业方面的素质欠缺和准备不足,加上国家不包分配的政策,加重了其就业的压力。
4.用人单位因素分析
目前,大多数国有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困惑:他们特别需要的人才招不进来,不需要的人却因人情关系出不去,人才流动滞缓。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人才录用的标准是来则能用,缺乏较长远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机制。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一级造价师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一级造价师一共有4个专业,分为土建、安装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与水利工程专业四个专业类别,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级造价师的就业前景,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1、《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和《建设工程计价》:单选60道;多项选择题20道,满分100分。
2、《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土建:案例题5道,满分120分。
安装和水利:案例题6道,满分120分。
交通运输:案例题7道,满分120分。
3、《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建:单选60道,多项选择题20道,满分100分。
安装:单选40道,多项选择题20道,选做题20道,满分100分。
水利和交通运输:单选60道,多项选择题20道,满分100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九九重阳节为什么登高(原因)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有许多习俗,登高就是其中一种,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九重阳节为什么登高(原因),欢迎参阅。
1、吃重阳糕,要有所顾忌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孝顺的子女们总会在这一天给老人买上几块重阳糕。不过,由于越来越多的老年病缠上了我们的长辈,吃重阳糕也要有所顾忌。重阳糕作为一种点心,不宜空腹食用。重阳糕是一类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蛋白的食物,空腹食用后,会促使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泛酸,甚至烧心等情况出现,尤其是胃病患者,更易诱使发病。在制作重阳糕的过程中,为了使糕香甜可口,通常会放入较多的糖甚至猪油,而常用的材料糯米,又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很多人就不适合吃重阳糕。
2、饮食清淡,预防秋燥
重阳节前后,秋燥明显。由于“秋燥”的影响,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应对秋燥,可用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润燥,比如用石斛煲汤。预防秋燥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过于油腻、甘甜、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并适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秋燥,除了多饮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饮料外,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青菜、柿子、蜂蜜、黑木耳、银耳、百合、香蕉、橄榄、葡萄、梨、核桃、芝麻、红枣等柔润之品。
3、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如果秋季适当早起,便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除了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外,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来补充。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秋季仍然昼长夜短,人们往往晚睡早起,午睡不仅能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都好好休息,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肌梗塞。据调查,每天午睡半小时,可减少30%患冠心病的可能性。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奶粉引起宝宝拉肚子的原因_如何避免奶粉引起宝宝拉肚子
拉肚子会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失衡和营养不良等,严重时需要立即就医。拉肚子通常会伴随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并非所有症状都会出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奶粉引起宝宝拉肚子的原因,供大家参考学习。
当宝宝出现拉肚子时,我们应该适当调整饮食来帮助宝宝恢复。首先,在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并且避免高纤维、高脂肪以及刺激性食物等。其次,在喂食方面应该采取小而频的喂食方式,以减轻消化负担。
总之,当宝宝出现拉肚子时,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来缓解症状,并且注意预防。同时,在给宝宝补水和调整饮食时需要注意,不要滥用药物,并且遵循医生的建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宝宝拉肚子的原因分析_如何帮拉肚子宝宝恢复
针对拉肚子,医生可能会开出抗生素、止泻药、补液盐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消除炎症、减缓肠道蠕动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宝宝拉肚子的原因分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如果孩子已经拉肚子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他恢复:
1.保持水分摄入:拉肚子会导致身体失水,因此应该及时添加水分。可以给孩子喂一些淡盐水或者果汁等易消化的饮料。
2.饮食:拉肚子期间应该孩子的饮食,避免喂给他油腻或者刺激性的食品。
3.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宝宝恢复。
4.及时就医:如果孩子的拉肚子症状严重,伴随发热、呕吐等其他不适感,应该及时就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全国交通安全日设立在12月2日的原因是什么
全国交通安全日旨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增强交通安全文明意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那全国交通安全日设立在12月2日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小编整理了全国交通安全日设立在12月2日的原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1、指挥灯信号的含义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
(2)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3)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4)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2、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3)不准穿越、倚坐道口护拦。
(4)不准在道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列队通过道路时,每横列不准超过2人。儿童的队列,须在人行道上行进。
3、横穿马路注意事项: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4、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6)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7)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5、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上街。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3)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再继续前行。
(6)骑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