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民族舞蹈知识(精选2篇)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民族舞蹈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关于民族舞蹈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传统舞蹈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使我国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建国60多年来,由于兄弟民族间的团结友好和相互交流,各个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香飘四溢的民族大花坛更加鲜艳夺目、更加富有诱人的神奇魅力。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能与信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如果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祭祀(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而倍受人们喜爱。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那一场场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令无数外乡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的眼光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以致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终身伴侣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方方面面。

蒙古舞

草原上的“安代”和《安代舞》

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由于语言系属、生活地域和民族历史的多种原因,在蒙古族的广大民间自古流传着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的原始萨满教。“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艺术殿堂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得以了解。在过去古老的岁月中,草原人民为求得生活的安定、畜牧的丰产与疾病的痊愈,都是通过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巫师“萨满”举行沟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仪式,来获得万物诸神的保佑。蒙古族的原始萨满教,由于历史的更迭、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入和民间百姓为获取不同目的、需求,而出现了相应不同程序的仪式,因此也相应地出现了对巫师“萨满”的不同称谓。其中,“安代”便是在萨满教神职人员中,偏重于为年轻女子因包办婚姻和其它有关婚姻问题不愉快而忧郁成疾,导致“精神疾病”者进行医治、祛病消灾的特有称谓。据说,东蒙草原上有名的“安代”季米叶老大爷,就曾治愈过数不清害相思病和忧郁症的年轻媳妇。那么“安代”与《安代舞》,《安代舞》与患“精神疾病”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几者之间不但有着十分紧密与微妙的关系外,还有有关“安代”称谓来源,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老艺人季米叶就曾经讲述过:很早以前,在一个叫郭尔罗斯的地方有一位老汉,早年丧偶,晚年只有一个女儿与他相依为命。老汉把自己所有的爱和清贫生活中的一切都给予了女儿。这个女儿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正处二八妙龄、俊美而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女儿,虽然生活清贫但也充满着幸福与欢乐。一天,这个如花似锦、充满欢乐的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她不是不吃不喝就是吃喝起来没有停止;不是长时间地不说不笑,就是一说笑起来便没有尽头。老汉为此急得各处寻医、拜佛,但没有人能治得了宝贝女儿的病症。眼看着女儿一天天憔悴下去的样子,老汉心急如焚痛苦得每日落泪不止。这时突然听说,在很远的一个叫蒙古镇的地方,有人能够医治这种怪病。为了女儿的康复,不管是真是假老汉抱着这一线希望立即套上勒勒车,拉着女儿踏上了遥远的求医征途。谁知,好不容易到达蒙古镇后,不但没有找到能治这种病的医生,就连知道这种病的人都没有。无可奈何的老汉只得又拉着女儿奔赴他乡求治。老汉千辛万苦拉着病况日下的女儿在来到库伦旗时,突然车轴断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老汉完全陷入了绝望。他痛苦地围绕着辘辘车,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不停地挥泪顿足、放声恸歌,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遭遇。老人的歌声慢慢引来了远近的人们,大家听后也极为同情地跟随在老汉身后围绕车子顿足悲歌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曾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的姑娘竟然慢慢苏醒过来,走下车子跟随在人们后面悄声歌唱着。也不知围绕车子边唱边走地转了多少圈,累得姑娘浑身发汗湿透了衣衫,但病情却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此后,父女二人在乡亲们的建议下便在库仑旗定居下来。后来这种以绕圈、唱歌跳舞进行治病的方法,从库仑旗传向了广阔的草原。此外,也有“安代”是一种妖孽的名称,哪里的年轻媳妇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的传说。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妖孽,治愈精神病症的萨满,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特殊称谓“安代”。有意思的是,这些“安代”在长时间为患者进行思想疏导和劝慰之后,当病人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活动身体、吐故纳新,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一环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艺工作者把蒙古族这种载歌载舞的《安代舞》经加工、提炼,作为表演舞蹈引入了艺术殿堂,才使更广泛的舞蹈爱好者,欣赏到如此欢乐和优美的蒙古族《安代舞》。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在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其中不时夹入好似呼号的蒙语,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歌声、笑声中,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地进入最后的狂热阶段:老“安代”和为舞蹈添加乐趣的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图2],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来到了草原。这种发自众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复良苦用心下的歌舞,无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动。也许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获得治疗成功、驱走妖孽的秘诀也正在于此。#p#副标题#e#

壮族舞

妙趣横生的壮族《火猫舞》

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绝大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和柳州4个地区,少量分布在云南省的文山一带。壮族的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百越”部族中的“西瓯”和“骆越”两个族群的后裔。自从秦代统一中国,势力直进入到岭南后,大量汉人从中原到达两广地区,并在与“越”人的相互贸易、交往和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成为今日的壮族先民。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铁质农耕技术和器具传入的影响,壮族以捕鱼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转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生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使壮族所崇拜的神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为了获得稻谷的丰产,在那听天由命的日子里,人们最为渴求的就是适时充分的雨水。因此,壮族人民从立春伊始,就有祈求青蛙神保佑壮家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为期长达近一周、内容丰富、仪式繁缛的“青蛙节”;时至插秧之后若逢天旱,那就要全寨出动对雷神的儿子—天公少爷—青蛙神举行极为虔诚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期雨水的降临。届时,人们在以歌舞祀神的同时,将敲响鼓面上铸有铜质立体青蛙塑像,音色洪亮而厚重的铜鼓,来象征青蛙神代民请求父神鸣雷降雨。经过壮家的辛勤耕耘,肥硕的稻穗随风摇动,无边的稻田满目金黄、丰收在望时,人们一面将兴高采烈地做着收割的准备,一方面已开始准备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丰收和祈求稻谷粒粒归仓等方面的祭祀仪式。稻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稻谷安然无恙,集聚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壮家便要举行独特的祭祀仪式《火猫舞》,来求助猫神为人们消灭鼠类、捍卫丰收果实。届时,扮演众“猫咪”的20来个青年男女,身着颜色鲜艳、饰有层层流苏似花猫毛皮的衣裙,头戴用稻草扎成的头箍和延长下来、垂于身后,形如猫尾的长稻草辫子,并在“从头到尾”的稻草辫子上,插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额上方再缚上一张事先绘制好的面具“大猫头”。

在众猫咪队伍前方,由一位头插银钗、身披花团锦簇、下坠流苏绣花披肩的女子率队、后随两名手提书写祈求吉祥语句六角宫灯的妙龄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组成祭祀行列前导,在一旁锣鼓乐队轻快、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和曲调悠扬的号角声中,沉浸在香烟缥缈中的众猫咪在仙女般的前导女子带领下,款款步入表演场地。猫咪们开始表演了,它们在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的过程中,模拟猫咪行走跳跃、扑捉活食、伸腰耸背、舔毛搔痒、相互嬉戏等多种姿态,真令人有犹如进入“猫王国”之感。

接下来,众猫咪又模仿着人类祭祀神灵之态,在背后插满燃香的点点豆光和烟雾缭绕下,双手抱拳频频作揖祭拜,请求天界的大猫神下凡,为民根除鼠害。在众猫咪围成圆圈翩跹起舞以娱乐猫神之际,一只由两人装扮,前者双手举黑白花纹“猫头”、后者扮“猫身”、“猫尾”身披纯黑色“猫皮”的肥硕大猫登场了。它忽而闲庭信步地观察着四方,忽而攀枝上树爬上竖立在圆圈中的一根高秆,向远方瞭望搜寻着大小鼠精们的隐藏地。随后跃下树来在一旁悄声闭气地等待着大小鼠精的出现。

这时,众猫咪开始表演起模拟人们丰收后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收粮入仓的舞蹈。就在为获得丰收而充满欢欣进行舞蹈的同时,一只头顶尖嘴“鼠头”身披灰色“鼠皮”的大老鼠精,以四处窥视、鬼头鬼脑、悄手悄脚的夸张舞姿进入屯粮的场院后,看到座座粮仓放置于静寂的场院内无人看管,便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地准备立即开始破仓盗粮。就在大鼠精得意忘形时,隐蔽在一旁的大猫神伴着一声大吼蹿了出来。本企图负隅顽抗的大鼠精,一看来势凶猛的硕大猫神,求饶不成便立刻仓皇逃窜,企图能逃出天敌猫神的利爪,求得活命[图3]。在场外越发激烈的锣鼓声中,一场决定生与死的猫鼠大战把《火猫舞》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终于在场内众猫咪的狂舞和场外观者的齐声呐喊,在喧天锣鼓和喇叭的鸣响和大猫神威风凛凛一鼓作气追穷寇的奋力下,凶神恶煞的老鼠精终于被按在了大猫神的利爪之下。令人倍感亲切和充满美好希望的《火猫舞》,最后结束在人们的尽情欢呼,众猫咪的跳跃旋舞,以感谢猫神为民消灭鼠精,庆贺丰收成果不再被掠夺的高潮中。

看过“民族舞蹈知识“

民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传统土风舞

传统土风舞通常称为传统舞,系源自于各地的节日或是祭典仪式需要所产生的,如印度或马来西亚的祈雨舞;或是与生活作息有关的如夏威夷的捕鱼舞,以色列的水舞;也有为了驱邪(驱虫)的意大利铃鼓舞等等。

现代土风舞

现代土风舞仍然保有各国音乐特色以及步伐技巧,如东欧舞蹈的击鞋,中国舞蹈的身韵或功夫拳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舞,并逐渐加上编舞家的创思。近来的土风舞爱好者亦多方采入不同的舞蹈如探戈、华尔滋、现代舞、爵士、流行舞(欧美的Macarenadance,日本的ParaPara),使得土风舞的定义较以往模糊。但基本上土风舞属于一种全民舞蹈,随着时代变迁,所产生的舞蹈内容也不断改变,广泛的说,由一群人所共同展现的肢体舞蹈可以称之为土风舞。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百科知识】热点

【百科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