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阅读>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6个(热门6篇)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故事中,主人公或许真实存在过,但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它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存在部分虚构情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短篇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短篇历史故事:飞必冲天鸣必惊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可是在他登基的头3年内,却毫无建树,不理朝政,昼夜游戏,猜谜作乐,不听臣子的意见,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么个愚顽的国君怎么得了!

看到这种状况,有个叫成公贾的人决定冒死进宫规劝楚庄王。楚庄王对成公贾说:

“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怕死来提意见呢?”

成公贾说:“我来,不是给你提意见的,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解闷,猜猜谜语玩。”

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我猜。”

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

“有一只大鸟,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动、不飞、也不叫。大王您说,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

“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3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丰满;它3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

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和对大臣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5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10个奸狡无能的大臣。楚庄王的决定和处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短篇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的故事

为政之道,唯在人才。如何用人历来是关系社稷安危和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大计。中国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的问题。

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夏朝末年的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昏庸残暴,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商汤决心顺乎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但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他还缺少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材辅佐。为此,商汤食不甘味,睡不安寝。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商汤的妻子有一个陪嫁的奴隶伊尹,担任厨师之职,平时还算尽心尽职,这几天却一反常态,做的饭菜不是淡而无味,就是咸得发苦。商汤十分恼火,便派人把伊尹找来大加训斥。伊尹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知道做饭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这几天我做的菜时淡时咸,其实是有意借此提醒大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愠不火,恰到好处,方能如愿以偿。”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做饭的奴隶竟能说出这番道理深刻的话,而且还深谙治国之道。

商汤略加思考,愈发觉得此人肯定很有来历,便暗中了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惊喜地发现,伊尹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还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只是由于莘国灭亡,伊尹才辗转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要实现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权的宏伟蓝图,伊尹正是难得的栋梁之材。商汤大喜过望,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

从此以后,商汤根据伊尹的建议,先是广造舆论,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号召那些被夏朝统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归顺商国;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出兵讨伐,予以消灭;对夏朝的羽翼,如韦、顾、昆吾等等,则各个击破,使夏朝孤掌难鸣。同时,商汤也采纳了伊尹的统战策略,对部族中的某些人网开一面,促使他们改邪归正。这样一来,商汤美名远播,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于是,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发表宣言,挥师伐夏,终于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短篇历史故事:商汤和伊尹的故事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短篇历史故事:张献忠智勇双全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传(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这是张献忠农民军战胜明军的围困追击后,欢庆胜利时唱的歌谣。邵巡抚指清朝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指廖大亨,杨阁部指杨嗣昌。他们都是明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将帅,其中的杨嗣昌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崇祯皇帝亲自委任的督师。但是,这些人都不仅没能消灭张献忠的农民军,反而被农民军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杨嗣昌最后被迫自杀。从这首歌谣不难看出张献忠是位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农民领袖。

张献忠作战非常勇敢,每次战斗都是亲临前线指挥。1639年冬天,张献忠作战接连受到挫折,被明军围困在白土关,形势危急。张献忠对将士们说:“现在是敌众我寡,敌锐我疲。我们只有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否则都要成为俘虏了。与其死在官吏手里,不如死在战场上。”他的一席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张献忠迎着敌人的箭雨,亲自率领将士与明军浴血奋战。农民军勇气百倍,很快就把几万明军消灭了。由于他作战勇敢,武艺高强,身材魁悟,声如巨雷,面色微黄,起义军还给他起了个浑名叫“黄虎”。

张献忠不但有勇,而且有谋。封建统治阶级旧史书里,异口同声地说张献忠“用兵最狡”。这正反映了他在对敌作战中的足智多谋。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在谷城驻扎期间,谋士徐以显曾教他孙吴兵法,他认真学习钻研,还率将士操演,大大提高了农民军的作战能力。在许多战斗里,张献忠都是以智取胜的。

例如,他在1635年和高迎祥一起攻打占领了明朝中都凤阳城,就是智取的。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有重兵把守。那时候正是元宵佳节,守城的官吏没想到农民军敢来攻打,都在纵情淫乐。张献忠和高迎祥就秘密派遣三百名军士,化装成商人、车夫、和尚、道士和乞丐等,混入凤阳城,作为内应。然后再出动重兵攻城。混入城内的农民军战士在四处放起火来。城外农民军乘机攻入城内。明军来不及抵抗,就溃逃了。凤阳城迅速被农民军攻取占领。

1642年,张献忠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也是以智取胜。庐州是明朝东南的战略重镇,城高池深,设有重兵防守,历来被称为“铁庐州”。各路农民军多次进攻,都未攻克。张献忠先通过投降的明朝官吏了解了庐州的地势,又派人化装潜入庐州埋伏起来。后来,他探听到朝廷的学使将要去庐州,就派人化装成商人埋伏在城内。等到学使的信牌到来,这些商人就截取了信牌。张献忠又派人化装成书役迎接学使,在中途把学使刺杀。而后,张献忠扮成学使,自乘高车,令精兵身着青衣,头戴儒冠,化装成迎接学使的诸生模样,跟随在后。他们大模大样地向庐州城进发。庐州守官听说学使入境,急忙打开城门出迎。张献忠和手下的将士顺利地进了庐州城。进城以后,欢迎的号炮连响三声,张献忠和“诸生”掀开罩衫露出甲衣,抽出短刀砍杀了迎接的官吏。庐州的明朝守官惊惶失措,立即四散逃跑。原先埋伏的将士也纵火响应。大批农民军疾驰入城。“铁庐州”,竟在一夕之间被张献忠攻克了。象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张献忠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十分注意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每攻下一座城镇,他都命令起义军释放狱中的囚徒,散发府库的钱财赈济穷苦百姓。在湖广地区,张献忠提出了“三年免征”钱粮,“一人不杀”的政策。在武陵(今湖南常德),他还针对明朝后期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严重的现象实行“霸占土田,查还小民”的措施、这些都赢得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张献忠的队伍军纪也很好。张献忠的部队不掠夺百姓,甚至很少入民房居住,晚上就在布帐篷里安营。即使进入城市也是这样。这同纵兵大掠的官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许多地方的农民听说张献忠的军队要来,立即“焚香杀牛摆酒迎接”。封建史书也不得不承认,人民“喜于从贼”。穷苦人民更是纷纷参加起义军。仅麻城一地,就有五万多人参军。军民关系好,这是张献忠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

在张献忠入川建国的同时,全国形势起了急骤的变化。李自成起义军退出北京,清军入关。张献忠的处境愈来愈坏。至1646年11月,清军在叛徒刘进忠的带领下,突然进入大西军的腹地西充凤凰山。张献忠闻息立即穿上梅花披风,拿上乌花宝弓,纵身上马出营探看。刘进忠认出了张献忠,让清军对准他放箭。张献忠没有防备,中箭落马身亡,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张献忠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史上智勇双全的农民英雄。

短篇历史故事:刘伯温的隐与显

在追随朱元璋以前,刘伯温一直过着隐居或半隐居式的生活,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研习兵法、天文、文学等。

这年,朱元璋手下一个叫胡大海的人听说处州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命人去请,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伯温。其他几个人一请就到,唯独刘伯温不肯来。胡大海又派人去请,刘伯温还是不到。于是胡大海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朱元璋听后很感兴趣,虽然他做不到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但他对人才同样求贤若渴,他立即派了孙炎再去请,还带了许多礼品。谁知这个刘伯温不知好歹,硬是不给朱元璋面子,为表决心,他还回赠了一把宝剑。孙炎可没有胡大海的耐心,他给刘伯温带了一句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若自己再端着,恐怕只能做刀下鬼了。

要说刘伯温没有野心,这肯定是假话,要不然,他也不会多次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也不会尽职尽责地当了五年的县丞。其实,他蛰居乡野,一方面是为了观察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等待机会。当时,江浙的义军有三大阵营,分别为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其中,陈友谅的势力最大,朱元璋的势力最弱,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因此,他不想这么快就做出选择。

投靠朱元璋后,刘伯温一直很少发言,这其中主要有几个原因,一则,自己初来乍到,人微言轻。二则,尚未取得朱元璋的信任,锋芒太露只会引火烧身。三则,没有大的战事,不足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刘伯温这样做是对的,朱元璋手下的谋士没人将他放在眼里,自然也没人排挤他,陷害他。当然,刘伯温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显露做准备,他追求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机会终于来了,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精锐大举来犯,以朱元璋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应天(南京)城内一片慌乱,朱元璋急诏手下谋士,商议破敌之策。平日里那些自诩才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谋士,此刻都没了主意,他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但就是没人主张御敌。面对陈友谅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要说那些谋士,就连朱元璋本人也十分忌惮。

就在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他大声地斥责道:“那些主张投降或逃跑的人应该抓来杀掉,敌人未到,你们就被吓成这个样子,也太丢主公的脸面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刘伯温,心想,难道这人不怕死吗?刘伯温没有理会他们,又接着说道:“陈友谅虽然强大,但他骄横,且不擅陆战,只要诱敌深入,再以伏兵击之,陈必败。”这是一个大冒险,谋士输不起,朱元璋更输不起,何去何从,实在难以定夺。刘伯温见大家都不吱声,只好叹息着说:“如果失去应天,我们又能去哪儿呢?要走你们走,我誓与应天共存亡。”

都说患难之时见真情,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刘伯温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并做出这样一番表态,怎能不让朱元璋感动呢?更何况,刘伯温的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个要饭的和尚奋斗到今天不容易,逃,就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与其这样,不如放手一搏。刘伯温给了朱元璋勇气,也给了朱元璋信心。后来,朱元璋依照刘伯温之计,果然大破陈友谅,从此,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备受尊敬和恩宠。#p#副标题#e#

短篇历史故事:禹出生的传说

关于大禹出生目前有两种常见的传说。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禹的父亲崇伯鲧擅长治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鲧死后,禹继父志,逐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并联合其他部落,在伊洛河一带进一步展开治水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各部落首领及百姓的支持与拥戴,从而取代了虞舜的地位,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古神话中有关禹的出生颇奇诡,《山海经》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复生禹”一处按照现在的说法是说禹是从父亲鲧肚子里生出来的;《归藏.启筮》中也说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禹。”

另有一种记载说:“……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竹书纪年》中云“禹母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即吞神珠而生禹”;《帝王世纪》也说禹母“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无论何种神话传说,几乎都与禹治水有关,而且说是尽心尽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使百姓得以平土而居,天下划为九州而治。相传他得九州后,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以示他统治的九州。九鼎不仅是夏的传国之宝,至商亦然。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泗水,余八无考。


看过短篇历史故事6个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历史故事】热点

【历史故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