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2017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规律题【通用六篇】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们来说,多做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最好方法,也是总结考试经验的有效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规律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规律题(1)

1、填空

4元=( )角 60分=( )角 5角=( )分

3角5分=( )分 7元8角=( )角

0.36元=( )元( )角 2.56元=( )元( )角( )分

2元3角+6元5角=()元( )角 16角=( )元( )角

2、.一个乒乓球5角钱,一根跳绳9角钱,买一个乒乓球和一根跳绳一共用( )角,合( )元( )角.

3、小林买一个12元的小熊,还剩9元,小林原来有多少元?

4、小军有5张一元和2张两元,他要买一个5元的文具盒,可以怎样付钱?

5、小龙拿2元钱买一把小刀,售货员找给他1元5角,一把小刀多少钱?

6、小丽付给售货员1元钱,买一个8角的橡皮,应找回多少钱?

>>>下一页更多精彩“一年级数学的内容”

#p#副标题#e#

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规律题(2)

一、填一填,算一算。

▲▲▲ ○○ ▲▲▲ ○○ ▲▲▲ ○○

▲▲▲ ○○ ▲▲▲ ○○ ▲▲▲ ○○

6 4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3)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按规律填数。(22分)

1. 1,3,5,( ),9,( )。

2. 2,4,6,8,( ),,12,( )。

3. 20,30,40,50,60,( ),( ),( ),100。

4. 20,25,30,( ),40,45,50,( )。

5. 1,4,7,10,13,( ) ,19。

6. 5,10,( ),20,( ),30,35,( ),( )。

7. 3,6,9,( ),( ),18,( ),24。

8. 2,6,10,( ),( ),22,( ),( ),34,( )。

9. 35,30,( ),( ),15,( ),( )。

10. 50,40( ),( ),( )。

11. 65,60,( ),( ),( ),40,( ),( ),( )。

12. 5,15,( ),( ),( ),55,( ),( )。

13. 95,85,( ),( ),55,( ),( ),25,( ),( )。

14. 22,20,( ),( ),( ),12,( ),( ),( ),( )。

15. 10、 9、 、7、 、 、 4、 、 、 。

16. 65 、 、 55、 50、 、 40、 、 、 。

17. 38、35、32、 、 。

18. 40、 50、 、 、 80、 、 。

19. 22、 24、 、28、 、 、 、 。

20. 11、21、31、 、 、 、 。

三、找规律填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规律题(3)

1. 准备以下物品:弹簧一个(带挂勾),木板一块,1 克的砝码10个(带挂勾),直尺一把,小指针一个。

2. (1)将弹簧的一端(上端)固定在木板上,并在另一端(下端)加上小指针,拿着弹簧固定的一端并拉起,使弹簧与地面垂直,记下此时小指针指的位置,记为刻度0。

(2)在弹簧的下端挂一个1克的砝码,将弹簧的上端拉起,使弹簧与地面垂直,记下此时小指针指的位置,记为刻度1,并量出刻度0到1之间的距离。

(3)在弹簧的下端的砝码下再挂一个1克的砝码,将弹簧的上端拉起,使弹簧与地面垂直,记下此时小指针的位置,记为刻度2,并量出刻度0到刻度2的距离。重复上述过程,并得到刻度3,4,5,6,…,10。

所挂砝码与到0刻度的距离的关系

3. 自己和小伙伴们自制一个简易的天平称,并利用它测量一下实物的质量。(记录成统计表。)

数和数字一样吗?

我们学数学,整天和数与数字打交道,那么数和数字是一回事吗?你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了吗?你知道吗,小兰和小华还为这事吵起来了呢。事情是这样的,数学兴趣小组的张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讨论题: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是相同的?小兰不加思索地说:“当然相同。”张老师说:“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小兰很快地说:“1、2、3……可以说它是数字,也可以说它是数。”

小华不服气地问:“那么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吗?”

小兰说:“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

小华说:“你说的不对,69是一个数,是由6和9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小兰和小华互不服气。这时有的同学同意小兰的意见,也有的赞成小华的说法。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一直统一不起来。

张老师看着大家的认真劲,笑了,他说:“数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或排列顺序;数字是写数用的符号,也叫数码。我们用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按一定数位顺序排列来表示数。用它们可以写出任意一个数。”

听了张老师的话,小兰点了点头。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再者是对易混概念的分析,这样能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故在复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一年级数学解题思路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

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例2: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思维方法:图示法。

思维方向:先比较面积,再比较周长。

思路:作条辅助线。图甲占的面积大,图乙所占面积小,所以“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是正确的。线段AD比曲线AD短,所以“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是错误的。

一年级数学解题方法

1对照法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比较法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例4: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3公式法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5: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运用乘法计算法则

=2950……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4分析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推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叫做分析法。

依据:总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

思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总体,先把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开来,再分别对照要求,从而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就是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种解题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图”进行图解思路。

例6:玩具厂计划每天生产2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6天,共生产1260件。问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必须知道: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和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已知,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有告诉,还得求出来。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玩具,必须知道:实际生产多少天,和实际生产多少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已知。

5分类法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7: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6综合法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推导和一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通常把各个题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经过对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分析,逐步推导到题目要求,所以,综合法的解题模式是执因导果,也叫顺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数学题。

例8:两个质数,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它们的和即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写出适合上面条件的各组数。

思路:11的倍数同时小于50的偶数有22和44。

两个数都是质数,而和是偶数,显然这两个质数中没有2。

和是22的两个质数有:3和19,5和17。它们的差都是小于30的合数吗?

和是44的两个质数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吗?

这就是综合法的思路。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阅读答案】热点

【阅读答案】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