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汇总两篇)

复习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考试的来临前,同学们要如何复习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山东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答案:

1.A(B.“处分”的“处”应读chǔ;C.“调查”的“调”应读diào;D.“差事”的“差”应读chāi。)

2.(1)随—绥 (2)佛—拂 (3)慌—皇[纠正和防止出现错别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3)分辨形似字与同音字的意义。(4)记住少数带多数。(5)不随意简化。]

3.C(A.“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处处顺利,有时也指圆滑,向各方面讨好。成语运用不当。B.“栩栩如生”原意是生动的样子,好像活的一样,形容生动逼真。使用不当。D.“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议论纷纷。用在此处不恰当。)

4.B(“过于自信和自尊”既是老头子的缺点,也是老头子的优点。在作者笔下,这句话赞扬多于批评。)

5.示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关于战争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课文中或课外我们读过的诗句都可以。平时要加强积累。)

6.(1)轻烟迷远树,楼头夕照,几声渔唱足忘尘。(2)您认为举办这次“花卉园艺博览会”对我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不会,我们应该了解一点我市经贸文化交流的情况;顺便也可以当做一次郊游,放松放松,缓解一下学习压力。[(1)对对联时注意,上下联对应的词语要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平仄对应。(2)对市长提问要紧扣博览会的主题,回答市长的话要主题鲜明,语言流畅,条理分明。]

7.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理解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填写词语。)

8.天地与人同哀。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7000人的哀悼。(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9.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结合诗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10.排比。表现了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亲人的怀念,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语句“年年不间断地”“没有仇恨,没有愤怒”“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进行分析概括。)

11.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感情。(中国人民也是法西斯战争的受害者,在感情上与南斯拉夫人民是相通的。)

12.“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当年被杀害的人,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凄风苦雨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注意结合史实分析什么是“悲哀”的,什么是“美丽”的,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荒谬”的。)

13.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英雄。我们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抓住关键词“不记仇”“不能忘记”作为突破口。)

14.本文通过叙述一位苏联中年妇女给德国战俘面包的故事,赞颂了苏联人民的宽容和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告诉人们:在战争中,不论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可从文题与具体情节描述中分析概括,必须抓住核心词“宽容”。)

15.更有力地反衬中年妇女宽容、善良之举的高尚和伟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反衬手法的作用。)

16.因为从这个重伤者身上她看到刚刚战死的儿子的身影,她感到这个年轻战俘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需要人们的关心和爱护。(先在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再分析中年妇女产生这种举动的原因。)

17.这些战俘与自己死去的亲人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也有亲人,也盼望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联系文章的主题来感悟理解。)

18.思路点拨:本题是以“感恩”为话题的话题作文

从选材上看,不要局限于家庭、学校中的故事,要学会放眼全社会,可以写写敬老院、医院、田野等地方的故事,放眼历史,展望未来,可以得到更多的写作资料。

从语言上看,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感恩”要发于情,情感的真实、丰富与否,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写作时可以寄情于人,也可以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寄情于事,要用心描画出动情的细节,在铺垫到位的基础上恰当地抒发情感。

从主题上看,要深化文章主旨。通过对比、逆向解读等方法,实现文章立意的深化。

例文:

学会感恩

当第一缕阳光斜射在黝黑的大地,崭新的一天便是对阳光最透亮的感恩;当爬山虎攀附上栅栏,那片诱人的绿便是对栅栏无言的感恩;当羔羊跪地的一刹那,眼里的温情脉脉便是对母羊的最真切的感恩……

学会感恩吧!感恩是一缕阳光,照亮世间最阴暗的角落;感恩是一丝和风,吹散聚集在额头的阴云;感恩是一盏明灯,在为他人照亮道路的同时也点亮了自己的爱心之火。

学会感恩吧!感谢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抚平了你褶皱的心,吹醒了蕴含希望的蓓蕾;感谢夏天里的惊涛骇浪,驱走了你的倦意与愁云;感谢秋日里的一场甘霖,带来了收获的希望;感谢冬天里的皑皑白雪,给了你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学会感恩吧!因为在你跌倒时,朋友一句安慰的话语给了你阳光般的温暖;在你迷惘时,老师的亲切话语给了你星光般灿烂的鼓励;在你失落时,母亲的满心疼惜给了你清风般的慰藉;在你无助时,父亲强健的臂膀给了你劈波斩浪的勇气……

学会感恩吧!当朋友“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递上友情燃烧的火焰,在黑夜中为他寻找光明;当老师为了你日夜操劳时,送上你最真切的祝福吧,那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当母亲灯下缝衣时,为她穿上那根情丝般的线吧,它会带着你的感恩春水般汩汩流淌,流进母亲的心田;当从父亲手里接过暖衣时,道一声“谢谢”吧,因为那会给风雨中等候已久的父亲一丝安慰……

学会感恩吧!感激帮助过你的人,因为他引你走向成功;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意志;感激夸奖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自信;感激嘲笑你的人,因为他唤醒了你的自尊;感激支持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走下去的信念;感激追赶你的人,因为他激起了你的斗志……

学会感恩吧!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吧,我相信感恩的风帆定会引领我们驶入新的港湾。你说呢?

点评:本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人生处处要感恩,人生处处有感恩。感恩使人生更精彩。文章结构上采用并列式和递进式相补充的方式,层次清晰,内容上层层深入。读了本文,相信我们定会懂得感恩。

看过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的还看了:

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积累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处置(chǔ) 强调(diào) 差别(chā) 记载(zǎi)

B.处分(chù) 调解(tiáo) 差遣(chāi) 载重(zài)

C.处所(chù) 调查(tiáo) 差数(chā) 转载(zǎi)

D.处理(chǔ) 声调(diào) 差事(chā) 装载(zài)

2.下面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3分)

(1)随靖 寒噤 锐不可当

(2)悠闲 佛晓 转弯抹角

(3)箱箧 制裁 张慌失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李晓明是校园网络高手,别看他平日里沉默寡言,但一谈起网络来,他就滔滔不绝,左右逢源,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B.五一劳动节的天安门广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厂子里缺料,你手里有积压,做成了这桩买卖,岂不是两全其美?

D.今春的绵阳,那真是热闹非凡,沸沸扬扬,科博会在绵阳召开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工作者来到了绵阳。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灭绝人性的本质。

B.“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是对老头子的批评。

C.《蜡烛》一文塑造了一位爱憎分明的南斯拉夫母亲的形象,刻画这位母亲时,作者没有运用语言描写,只运用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

D.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5.本单元是一个讲述战争的单元,请你写出两句关于战争的诗句。(2分)

6.综合实践。(6分)

假如你所在的城市正在举办“花卉园艺博览会”,你们班组织同学们前往参观。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博览会的景点有一副对联,下联的字掉了,请你按正确的顺序将其复原。(3分)

上联:垂柳掩长堤,江上晴波,一叶扁舟堪入画。

下联:

掉落的字、词是:楼头 远树 轻烟 夕照 几声 渔唱 忘尘 迷 足

(2)你们参观游览时正好碰见市长,并获得了一次与市长对话的机会,你可以问一个问题,并回答市长的问题。(3分)

你问市长:请问市长,

市长:你们来参观博览会,会不会影响学习?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亲爱的爸爸妈妈》选段,回答问题。(23分)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7.填充文中空缺处的四个词语是: 2分)

8.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3分)

9.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3分)

10.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1.作者为什么会“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4分)

12.文中的“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4分)

13.结尾一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每小题4分)

给仇人一块面包

寒心血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负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地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再遭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者,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者,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在这个年轻伤者稚气的脸上,她看到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者的面前。年轻的伤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的手中,他才如梦初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看到伤者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伤者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痛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14.你认为文章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15.文章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篇幅描写苏联人民对战俘的激愤?

16.中年妇女看到重伤者饿成那个样子,为什么“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伤者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17.文章结尾说“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人们醒悟了什么?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乳羊跪母、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去记录你的情感历程,用你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美。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热点

【七年级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