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汇总2篇)

转眼间学期即将结束,大家又学习了不少知识,又到了检验大家的时候了,接下来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罕 炽 锲 2.D

3.(7分)(1)野渡无人舟自横;(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含月的诗句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分)高尔基, 外祖父

5.(1)(3分)一定是书中出现过的人物名和相关事例(1分),言之有理即可。

(2)(1分)如美德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仅供参考)二、现代文阅读

(一)最后一课(节选)11分6.钟声意味着学校法语学习的结束,或最后一课的结束。不能删除。“忽然”表现了师生最后一课时学习法语的专注,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3分)

7.表现了他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2分)

8.首先祖国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就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去赶走侵略者。(4分)

9.略(符合人物心理和当时情境,语言通顺即可)(3分)

(二)(12分)

10. (3分)小虫在手上爬 蜣螂滚粪蛋 蚂蚁搬干虫

11. (2分) 参考示例:A“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慢慢悠悠”写出小虫爬行的悠然自得,反衬出“我”嘲笑虫子的自以为是。

B 从“牵”、“咬”,到“腾”、“抡”“扇”,一系列的动词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蚂蚁打架的激烈,情趣盎然,也暗示“我”给蚂蚁帮的是倒忙。

12. (4分) 呼应的语句有: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又想错了。我又搞错了。(写出其中两句即可,2分)本文主题:本文揭示了人对自然生物的无知与隔膜,反思批判人类的自以为是。(2分)

13.(3分) “三只虫”只是点明观察对象,而“走向虫子”,则有主动地接近它、了解它、理解它的意味,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4分)

14.(1分)明 15.(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二)(10分)

16.(4分)①跟从;②旧,原来;③像狗一样;④神情或态度

17.(3分)另一只狼在柴草堆打洞,想要从洞中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18.(2分)对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会胜利。

(三)(6分)

19.(1)曾经 (2)听说 (3)他,指求药者 (4)离开(2分)

20.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把握重点词“异”“故”的意思)(2分)

21.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2分)

看过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的还看了: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汉字。(3分)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感受到作者在人迹hǎn( )至的百草园里捕鸟的乐趣;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chì(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以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来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母亲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流出了,流出了。

A.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3.古诗文积累。(7分)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赵翼《论诗》中表明代代都有影响后世人才的两句诗是 ▲ , ▲ 。

③古诗词中,有许多与“月”有关的句子。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 ▲ , ▲ 。

④《孙权劝学》中句子“ ▲ , ▲ ”告诉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

4.名著阅读(2分)

▲ (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外祖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而 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关心他成长。

5.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5分)

嘉兴电视台《校园零距离》栏目组正在进行《我也追“星”》专题采访。假如你正接受采访,你会怎么说?

(1)问:“步入初中,你从课本中一定认识了不少名人,其中,你最崇敬的名人是谁?结合事例来说说你从这位名人身上学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3分)

(2)以“美德”为陈述对象,仿造下面句式赞美你崇拜的名人。 (2分)美德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寒冷无助的人感到温暖; ▲ , ▲ ;美德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最后一课(节选)(11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6.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7.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深刻内涵,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3分)

9.“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一句中韩麦尔先生哽住了,请你发挥想象,把他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写出来。 (3分)

(二)走向虫子(12分)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

后腿使劲儿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儿,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我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 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很多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 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 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选自《意林》2007年第8期,有删改)

10.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本文写的三 件事。(3分)

11.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语。(2分)

A.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B. 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12.文末说:“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文章中有好几处与此呼应的句子,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据此谈谈本文主题是什么。 (4分)

13.本文原标题是“三只虫”,后来才改为“走向虫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3分)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田家

宋•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4.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 ”字尽现田园清朗意境。(1分)

15.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狼》 (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①一狼仍从 ②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暇甚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8.读完全文,你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三)(6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②饧:读táng,同“糖”。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 ) (2)闻一医家术甚高( )

(3)走而告之曰 ( ) (4)偶一求药者既去 ( )

20.翻译句子。(2分)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21.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2分)

四、作文(40分)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初一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个学期,你收获了什么?是幸福、坚强、感动,还是••••••请以“初一,我收获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热点

【七年级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