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语文卷子【精选2篇】
7年级的语文卷子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7年级语文卷子试题的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语文卷子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1.B。
2.①何人不起故园情。②落花时节又逢君。③黄梅时节家家雨。④马上相逢无纸笔。⑤宾客意少舒。
3.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③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①在“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后加上“举办”。④去掉“多”或“近”。
5.①京剧、黄梅戏。②豫剧、《花木兰》。③示例:写意性、虚拟性、综合性、技巧性。6.高尔基,阿廖沙。
第二部分:一、7.清、蒲松龄。
8.①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②打洞。③假装睡觉。④这里指神情、态度。
9.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0.D。
11.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二、12.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13.① 以此纪念舍己救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14.插叙。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得更加清楚。
15.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
16.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的英雄壮举……感悟到了“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感悟到了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舍生忘死;感悟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情情无价;感悟到了什么叫人道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此题两项,感悟到一两点即可)。
三、17.示例: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意正确也可得分。)
18.示例:“蹑手蹑脚”一词形容“我”走路时脚步放得轻松,怕惊扰午睡的父亲,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我做人方面的影响。
19.示例:(6)段“读”出轻轻的掩门声告诉我们,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和体贴”。(7)段“读”出轻轻的掩门声告诉我们,这些人“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用自己语言或文中语句,表述清楚完整即可给分。)
20.示例:内容:表达出作者成年后真正感受到了父亲做人方面带给自己的影响。结构:回扣(呼应)文题;与文章开头照应,升华文章中心。(评分标准:内容理解 1分,结构三点中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语言表述1分。)
21.示例一:每天上学前,父母都会在我的书包里装一袋牛奶,这虽然只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却让我每天都在感受着温暖的父母之爱。示例二:每天放学后,即使我不是值日,我也会将椅子放在书桌上,以便值日生更容易打扫卫生。能给他人带来方便,是我一大快乐。
第三部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看过7年级语文卷子的还看了:
7年级语文卷子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确凿 ( zuò) 倜傥(tǎng) 阔绰(chuò) 懊( ào )悔
B.驯(xùn)良 遒(qiú)劲 祈(qí)祷 悲怆(chuàng)
C.疮痍(cāng) 义愤填膺( yīng) 归省 (xǐng) 阴霾(mái )
D.亢(kàng)奋 冗(rǒng)杂 庇(pì)荫 怂(sǒng)恿
2.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5分)
①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 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稍稍正坐。(林嗣环《口技》)
3.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6分)
①《木兰诗》中概述岁月漫长、战争残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赵翼《论诗》中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马是画家的爱物,也常走入文人的笔端,在许多古诗词曲中都留下了马的足迹,请从中选取你所熟知的含“马”的一组完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有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2分)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
②这项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
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
④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
⑤有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是教育主旨以人为本的回归。
第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7分)
①你知道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吗?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面是一则戏曲的选段,你能辨识它出自哪一剧种哪一曲目吗?(2分)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从下面的资料中,总结出中国戏剧的几个特点。(至少三点)(3分)
资料链接: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的另一地点。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在表演方面,戏曲有许多虚拟的动作。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走进名著。(2分)
___________(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童年》中塑造了___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第二部分(7-21题,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7.甲、乙两文都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__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__。(2分)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
①顾野有麦场 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 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意暇甚 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11.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6分)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救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⑸一⑾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4分)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到我床边掩了褥被,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耳边传来了一息低低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若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了吗?”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了。那一声清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7.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⑤段中写到“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文章⑥⑦两段说说作者“读”出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2题,50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人生的旅程中,你已经走过了十三、四个春秋。在这十几年里,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请自选角度,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②要有具体的情节。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