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化学

2016最新高三化学复习教案【推荐3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下面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三化学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教学案例(1)

酚的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 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实验1) 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讨论。

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实验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3) 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 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实验4) 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小结】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时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板书】3.苯酚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

取苯酚的浊液2mL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浊液将变澄清。将得到的澄清液分到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滴加稀盐酸,另一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本实验的二氧化碳气体用石灰石和盐酸现场制取。

实验现象:苯酚乳浊液中滴加NaOH溶液会变澄清

▲注意:苯酚的酸性极弱,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剂变色。

师:苯酚有杀菌能力,有毒,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用热水还是用 NaOH溶液?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都不好。因为热水会烫伤人的皮肤, NaOH有很强的腐蚀性,会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用一种对人体没有危害并且能溶解苯酚的试剂,可以用酒精洗涤。

【板书】(2)苯酚的取代反应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此反应成功的关键溴水过量。

(实验2)请推测此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请设计探究方案证明你的推测。下列方案供选用。

A. 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导电性变化

B. 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

C. 查阅资料。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苯酚与溴水反应

【板书】★比较苯、苯酚与溴反应的异同:

【板书】(3)苯酚的显色反应

【活动与探究】取少量的苯酚溶液,加入1%的FeCl3溶液。

实验现象:溶液由 无 色变成 紫 色 。

▲注意:该反应常用于检验酚类。

【本课小结】 苯酚分子中,苯环由于受羟基对其的影响(活化苯环),更易 取代 ;同时,羟基受到苯环对其的影响(苯环是吸电子基团)使羟基具有了一定的 弱酸性 。在它们之间的影响下苯酚能够被氧化,能发生聚合反应。

酸性 取代反应 显色反应

【创设情境】我们去医院,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是医院用于环境消毒的来苏尔水的气味。来苏尔水是一种酚类物质的稀溶液。酚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少量时起到了消毒作用。但量多了就成了一种污染。被列为须重点控制的水污染物之一。环境工作者常常要对水体进行酚类的检测。这当然就要利用到酚类的性质了。关于酚的应用我们下节课再来细讲。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去探究推导结论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全面性;通过比较苯酚和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的不同,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苯酚的性质,回忆复习了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

[案例评析]

1.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确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 严守《教学大纲》、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备大纲、备教材 )。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优化整合,和谐统一。适当放缓进度,以高中知识点为切入口,强化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有利于有意义学习。

3.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学生的差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虽然让学生讨论,仍然有部分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变成主动的学习。

(2)本节课以学生实验为主,时间安排应紧凑,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实验浪费太多时间,知识点传授太少;再者让学生实验前应作好充分的指导工作,比如:苯酚量取的多少,滴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苯酚的取用方法等,以便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今后的随堂实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高三化学教学案例(2)

【案例课题】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背景】

本章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

【案例描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

2.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能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移动。

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启发引导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电解质:

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比较

2.练习:下列物质中

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 ⑤CH3COOH ⑥NH3·H2O⑦SO2 ⑧乙醇 ⑨水 ⑩CaO

____________ 是电解质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_________ 两者都不是

【思考】: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你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实你的想法?

提示学生从生活情景题思考: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

[设计意图] 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中,从感性知识的认识中,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做好知识的铺垫。

新课引入:

活动与探究:

1.醋酸和盐酸是常见的两种酸,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是否一样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写出实验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3.完成教材第40页实验3-1并记录实验现象。

(1)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的盐酸和醋酸的pH。

(2)如图3-1所示,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 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影响此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2)当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否相等?怎么判断?

(3)为什么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H+浓度却不同?

结论:

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不同;盐酸全部电离而醋酸部分电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氢离子的电离程度不同,初步了解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二、强、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其离子无 分子化倾向)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其离子有分子化倾向) 。

[教师] 请同学们小结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2.归纳:

记住:

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

弱酸:CH3COOH、H2CO3、H2SO3、H3PO4、HClO、HF、所有的有机羧酸

强碱:KOH、NaOH、Ca(OH)2 、Ba(OH)2

弱碱:NH3·H2O Fe(OH)3、Al(OH)3、Cu(OH)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类别与强弱电解质的关系,并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3.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下列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

CH3COOH、H2S、 NaOH 、Cu(OH)2 、 CH3COONH4、K2CO3、KHCO3、KHSO4、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小结电离方程式:强等号、弱可逆、多元弱酸分步写、多元弱碱一步完

4.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l 电离程度不同: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部分电离。

l 溶液中存在微粒不同:强电解质溶液中微粒只有离子,弱电解质有离子也有分子。

l 电离方程式不同:强电解质电离不可逆,弱电解质的电离可逆。

l 物质类别不同:略。

【科学探究】实验:取上述盛有剩余溶液的两支试管,在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加入0.5克NaCl 晶体,在盛有醋酸的试管内加入0.5克CH3COONa 晶体,充分振荡后,测其溶液的pH

现象:在盛盐酸的试管中加入NaCl晶体,溶液的pH没有明显变化;在盛醋酸溶液的试管中加入CH3COONa晶体,溶液的pH明显变大

结论:由于c(CH3COO―)增大,导致pH明显变大,即c(H+)明显减小,所以醋酸分子电离为离子的过程是可逆的。

[讲]综合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其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也与可逆的化学反应一样,它的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最终会达到平衡。即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其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弱电解质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这就是电离平衡。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讲]在醋酸电离成离子的同时,离子又在重新结合成分子。当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的建立过程,同样可以用速率—时间图来描述。

2.速率v —— 时间t图(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

[讲]请同学们根据上图的特点,结合化学平衡,说一下电离平衡的特征。

前提:弱电解质的电离;①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②动态平衡,即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反应并没有停止;③达电离平衡时,离子和分子共存,其浓度不再发生变化;④指电离平衡也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外界条件改变,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3.电离平衡的特征:

(1) 等--V电离=V结合≠ 0

(2) 动--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3) 定--条件不变,溶液中各分子、离子 的浓度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4) 变--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注意:1、与化学平衡一样,电离平衡也是动态平衡。

2、化学平衡原理也适用于电离平衡,当浓度等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提问】哪些条件改变可引起化学平衡移动?

[让学生讨论后填写] 在氨水中存在怎样的电离平衡(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向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NaOH溶液、NH4Cl溶液以及升高温度,对平衡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讨论后填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运用勒夏特列原理来分析研究电离平衡的移动。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通常电解质越弱电离程56度越小。

外因:①温度

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 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当电离达到平衡时,加水稀释向电离的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增加弱电解质浓度,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但电离程度减小。

思考:弱电解质稀释中电离程度如何变化?其溶液的中离子的浓度如何变化?

用水稀释冰醋酸时离子浓度随加水量的变化曲线。

③同离子效应

加入同弱电解质电离所产生的离子相同离子,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化学反应

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时,使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书写及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及实验得出结论,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化学的兴趣。

【案例评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材是在三方面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中化学中的溶液导电实验、高一教材中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和上一章所学的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今后内容特别是盐的水解知识的基础,十分重要,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征必须认真掌握。关于弱电解质的平衡的影响因素即电离平衡的移动,虽然课本中没有具体说明,但教学中应该依赖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讨论,在研究中学习。

(二)案例评价

1.充分利用已有的旧知识去认识新知识

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再加以应用。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归纳,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认识、学习理解新知识。

在课例中,电离平衡是本节的一个知识点,首先和学生回忆化学平衡与弱电解质的定义等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归纳,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建立电离平衡的新知识。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建构新知识

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是使化学学习变得容易的一条途径。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去讨论、探究、创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与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师进行合适的、合理的、科学的引导,才能使得一堂课成功的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学生的差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交流意识不强,虽然让学生讨论,仍然有部分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变成主动的学习。

(2)本节课以学生实验及复习归纳总结为主,时间安排应紧凑,否则会导致学生实验浪费太多时间,知识点传授太少;学生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课前做好预习。

高三化学教学案例(3)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 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铁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反应的规律。金属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图画和讨论等途径逐步引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验探究,如钠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等实验,让学生感知较活泼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观察总结、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小刀、镊子、酒精灯、火柴、三角架、泥三角、坩埚、烧杯、玻璃片、小试管、滤纸、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金属钠、蒸馏水、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实录

【引入】现代社会是金属的世界,金属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从坚硬无比的铜墙铁壁,到柔弱无骨的水银,以“不怕火炼”而为人类痴迷的贵族金属铂和金,到见光就能放出电子以“娇柔美丽”著称于世的铷和铯,你会感到不同金属在性质上有天壤之别,你们想更多了解关于金属的知识吗?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的世界,共同来探索它们的化学性质。

【多媒体】金属样品图片展示

【板书】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导入】表演化学小魔术:“滴水生火”(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

【设疑】从来都说水能灭火,这里为什么水能点燃酒精灯呢?

【追问】使物质燃烧需要哪两个条件?

【生1】物质燃烧的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生2】水能点燃酒精灯可能是水能与某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且该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

【解答】我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了一小颗金属钠。

【结论】金属钠可以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设疑】从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铁、铝等金属不仅常温下与水不反应,加热条件下也很难反应,但金属钠却能与冷水反应,解释这一实验事实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是钠比其它两种金属都活泼。

【讲解】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金属?钠与水究竟是怎么反应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设疑】展示一瓶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钠为什么不直接放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类物质里呢?

问题2:根据钠的保存,试猜想钠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

1、钠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

……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分工合作,选择上述一个“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多媒体】

实验目的: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揭示物质性质;通过观察,认识钠的颜色、质地、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认识钠与氧气反应和与水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实验步骤:

①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切面颜色、光泽及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会不会发生变化?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③在小烧杯中加1/4杯水,将一绿豆粒大的钠放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④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教师强调】合作学习、关爱自己和他人;注重实验安全性!

1、钠的取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

2、煤油要用滤纸吸干

3、切割在玻璃片上进行

4、实验中剩余的钠必须放回原瓶

5、进行反应的钠不宜太大,绿豆粒大小即可。

6、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在烧杯上盖上一个玻璃片。

【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对应原理。

1、钠较软,能用小刀切割;

2、新切开的钠表面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会后表面变暗,说明常温下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钠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3、钠受热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4、将钠放入水中:

【板书】一、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态金属,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设疑】钠与水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

【分析】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生成物可能是氢氧化钠,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的角度分析,还可能生成了氢气。

【演示】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板书】(2)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现象:浮、熔、游、响、红

【设疑】从分类的角度说说该反应分别属于什么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

【知识的迁移应用】

【多媒体】新闻资料: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

2002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赶来凑在一起,紧张地调查爆炸物的性质及研究“水雷”的处置对策。

设疑:

1、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发生爆炸(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

生1:引起爆炸的物质可能是钠,因信息中“窜起亮黄色火苗”是钠元素的特征焰色反应。

生2:发生爆炸应该是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氢气,氢气燃烧从而发生爆炸。

【知识拓展】爆炸原因分析:

由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自然界的很多物质到会发生反应,尤其是当它遇到水的时候,会释放出氢气,氢气的着火点相当低,大量的金属钠在水里迅速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所以必须用煤油在储存罐里做隔离层。在珠江水面上发生爆炸的桶装金属钠就是因为在铁皮桶里起隔离作用的煤油泄漏,引起金属钠与空气和水接触造成的。

防治爆炸的实际做法:消防队员找来一个竹制的箩筐,在上面固定好缆绳,用来打捞铁桶。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设疑】根据钠的性质思考以下问题: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2、怎样保存金属钠?

3、.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实验室钠着火应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

二、钠的存在及保存:

1、存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很活泼

2、保存: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3、实验室中Na着火:用干沙土扑灭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五、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讲解钠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自主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对其性质和探究方法的理解也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三化学】热点

【高三化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