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复习笔记【热门2篇】
对于笔记的复习,也会让你收获新的知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考研政治复习笔记以供大家学习。
2016考研政治复习笔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通过这种融合,国家集中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同时,国家垄断资本又通过金融、生产、商业和财政等渠道,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利用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生产集中程序的提高,生产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垄断资本统治的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形成国际垄断,生产社会化达到更高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却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变得更加激烈。当私人垄断资本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时,资产阶级国家便不得不出面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这时私人垄断资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大规模的生产建设,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都需要巨额的长期投资。这就遇到了单个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限制。而国家垄断资本的参与,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生产迅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加深,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家单靠自己的力量已无力克服,要求国家采取危机措施,如国家采购、社会福利政策、出口补贴等。国家的干预对于扩大总需求、缓解市场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起到了不同缺少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已经离不开国家的调节和政策干预。
再次,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单靠个别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个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以缓解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而是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经济实体,在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资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以国家的面貌出现,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大部分生产资料仍掌握在私人垄断资本家手中,特别是极少数金融寡头手中。国家垄断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以及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结合,提高了当代垄断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私人垄断资本。因此,以私人垄断资本占有制为基础的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优然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国家垄断资本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干预,实际上是作为全社会总资本家的资本来运用和发挥作用的,因为它受垄断集团所支配,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投资兴办的国有企业,主要宗旨在于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产阶级国家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理想的总资本家,与私人垄断组织的狭隘眼界不同。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必然要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在社会范围内积极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以缓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各种矛盾,必要时它还会对私人垄断组织的某些垄断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但其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之适应于生产社会化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发展又为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016考研政治复习笔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让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出比他预付资本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劳动者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了劳动者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使用权。如果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这胜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那么,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中生产的是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剩余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直接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实现了价值增殖的目的。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新产品的价值之中。正是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所以把它称为不变资本(用 c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增殖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即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因此,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就是:m'=m/v
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被工资这一现象掩盖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者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工资。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在资本家同劳动者的买卖关系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是理解工资本质的关键。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形态,科学地揭示出工资的本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而为正确认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就叫做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其他企业也会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其他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这时,只有采用更先进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使所有企业都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只能依靠延长劳动日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