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枪手”替考、简历注水、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
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3、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信用保障体系。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使讲信用的人、受到褒奖和赞扬,使不讲信用的人受到约束和惩罚,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4、加大惩戒和监督力度,营造诚信氛围。
严格考试纪律,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对于作弊的学生要按照学校规定处理,不可姑息;对于抄袭作业、论文的同学也要及时批评、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我们还要积极开展诚信建设的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习道德理论!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对策全文如下:
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和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仅仅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社会所需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这些优秀人才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尊重个体差异,开展有效互动和合作等培养出来的,高校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胜利提供强大的支持。
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作为思想上的先锋者,其接受文化思潮的能力和水平远远高于普通群众,可以说,作为未来人才的高校学生的思想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全球各种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消极思想在高校学生中滋生蔓延,比如“读书无用论”、只论“钱途”的拜金享乐主义等,导致出现高校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课堂学习为主,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要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精神,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观念和思想,净化高校乃至社会风气,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观念和意识方面。一方面,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思潮多样化,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却有待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范围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实行灌输式教育法,缺乏互动,生动性不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乏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不能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导致学生的思想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视度,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滞后。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应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应创新手段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1. 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
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以新媒体为载体带来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传播,特别是通过镶嵌在一些娱乐游戏产品中,隐含在手机电子阅览、民生热点评论、政论时事导读里面的所谓正义、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必然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冲击和判断选择的混乱;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开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的社会化的广播论坛,而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浮躁心态,形成“游戏人生”的网络态度、“戏谑、调侃、娱乐、抹黑”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群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和渗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办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代永建认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通过QQ、BBS、博客、手机短信等载体进行人际交流更平等、轻松、自由、保护个人隐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同时,新媒体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成长的需求。徐海鑫认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会缺少理性辨别能力,带来思想和价值观的迷茫、人格的异化和道德的滑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等问题。
1. 利用新媒体“随拍随传、转播点评”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随着百度贴吧、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青年新媒体群的日益壮大,打造资源共享、服务至上的新媒体阵地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微观点、微话题、微就业、微招领等板块,在学生中发起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开设身边的雷锋、校园美景、感动人物等微原创版块,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魅力。此外,可以发挥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在各班团组织建立微信群,学生工作者将通知等内容直接“说”给每一位学生,只要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及时“听”到信息。这种方式既快捷、高效,又增强了互动性,效果也明显强于传统方式。
2.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抓手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抓手。这就需要从大学生最常用的通讯交流工具入手,通过QQ、飞信、微信、微博、博客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通讯交流工具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打造学生班级QQ群。大学生是QQ的主要用户,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QQ号。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积极利用QQ这一通讯工具,建立班级QQ群,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平常的交流聊天中,这不但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通过交流思想、谈心聊天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打造学生班级飞信短信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飞信短信这一信息传播工具,将飞信短信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情感纽带,及时了解和洞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教育者要及时通过飞信短信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也可以通过飞信短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通讯交流工具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激发队伍工作动力,增强话语数量
一批数量可观、政治可靠、掌握过硬新媒体技术、熟悉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但是,这样得力的工作团队并不能自发产生,有赖于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该摸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通过认定工作业绩、评优评奖、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事迹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从教育者的视角,加快培养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主要包括高校思政队伍的构建、素质的提升、教育方法的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政工作者必须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提高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高校应加强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并开展丰富多彩、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各项活动,邀请相应的媒体机构与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如重庆市教育工委开设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讲座,对高校部分思政工作者就网络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培训。
5.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型教学理念的消解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快捷的获取信息,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依赖程度大大下降,比起传统的“接受式教育”,大学生更倾向于“自我教育”。而且新媒体环境的无中心、无权威和自由平等等特性也促进了大学生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觉醒,不愿一味顺从和接受思政课教师的观念,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造成了传统的教育权威被消解,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自我挺立”的新媒体时代的逐渐失落,在削弱了思政课教师信息和理论权威角色的同时,也消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型的教学理念。
6. 整合智力资源,丰富话语内涵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信息和智力资源,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智力资源是“全员育人”目标在虚拟空间实现的有益尝试。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跟踪观察、分类整理、重点推荐、即时转播等方式将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精彩观点、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群体。得益于这些智力资源,一方面,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和形式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其自身拥有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取得实效。
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应该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抓手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取向的新兴学科,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相互促进的作用。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同时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
概括起来,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积极心理学把“二战”以来的心理学从性质和价值认定上概括为消极心理学,认为消极心理学无法体现心理学本体价值的全貌。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消极心理学感兴趣的不是人或社会,而是人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只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自然就形成了消极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心理学的理论导向会营造一种消极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使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此外,消极心理学侧重观察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如果你过度专注身边人的缺点,你就会发现他越来越多的缺点,最后达到无法接受的程度。消极心理学除了关注问题外,还过于强调矫治修补功能,把心理学本该有的促进每一个人主动发展并幸福生活的功能丢到了一边,却让消极的影响不断出现在我们脑海中,影响我们本该幸福的生活。
相比而言,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把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本身的目标,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对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积极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让它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解除消极心理学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二)强调研究个体的积极力量
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是有规律可寻的,有规律自然就说明它们是相似的。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希望等,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同时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积极力量,人只有拥有了以上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人。基于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人具有的积极力量。[1]毕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积极力量,需要我们去发现与了解。
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积极力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积极情绪可表现为满足、满意、骄傲、成就感、快乐、主观幸福感、希望、乐观、自信等积极体验。[2]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积极情绪和体验的重要维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核,强调要满意地接纳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建设未来。
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有其独特的分类标准: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人格研究的重点。
三是集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人格特质的同时,也强调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社会环境系统的探讨,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3]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你是选择积极的理解,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好的一面,还是选择消极的解释,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坏的一面,这个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选择不同,我们在生活里所获得的体验也就大相径庭。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自己去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积极的解决方案;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只有消极的影响,或许你换个角度进行思考,将发现这个问题积极的一面,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偏窄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还没有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我们却没有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考虑的重点,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只是一味地把一些比较普遍的、抽象的理论观点外在地灌输给学生,而没能调动学生自己获得相关知识以形成有效互动、融合和升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传统心理学和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如何寻找学生的错误、纠正错误上,侧重对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质、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批评、惩罚与化解,不注重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培育,未能有意识地引导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等等。
(二)缺乏积极情绪体验的培育,忽视积极人格的塑造,教育方法僵化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一般都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劣势为主要教育手段,往往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的认识引导。这种教育方法带来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在人格塑造方面偏向消极悲观,不利于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困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从关注学生自身劣势的视角转换为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积极人格。此外,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进入大学后仍然存在,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不重视甚至漠视,只关注学生成绩,教育方法单一僵化,理论灌输说教成分多、育人成分少,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只会导致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业压力,消极厌学,甚至反感教师,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引导,教育实效性差。因此,如何转变教育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利用知识,塑造积极人格,促使其勇敢积极地面对追逐理想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险阻,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这是留给我们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道思考题。
(三)家校沟通渠道不畅,教育环境消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自杀、残杀或者故意伤害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人格、心理不健全发展造成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人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化的环境的熏陶。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塑型期,在这个时期里塑造成积极的人格还是消极的人格,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化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
一方面,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所处的大背景,由于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诱发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扭曲的价值观会滋生堕落的思维习惯和扭曲的行为方式[4],部分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吃喝玩乐、谈恋爱上,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现象屡见不鲜,教育环境消极;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校园的不断扩招,生师比越来越大,学校管理模式的改变,也让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以及家长与学校的交互等沟通渠道进一步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年轻的理论,自2000年从美国兴起并发展至今仅有15年的历史,但是其崭新的、正向的思想很快就获得了教育学领域工作者的接纳与认同。过去10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课程迅速进入很多国家的大学课程体系。仅在美国,就有数百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哈佛大学等高校,积极心理学课程甚至一度超过经济学导论等成为上座率最高的第一热门课程。以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为标志,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也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之中。如何依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目前的重要课题。
(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俗话说,行为改变,思想先行。针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困境,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人为本的积极的人性论,把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本身之目标的理念,努力纠正传统心理学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偏重个体心理疾患、心理缺陷和心理损伤治疗的弊端,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探讨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重点关注学生所拥有的积极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全力调动学生参与个体优秀人格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培育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不断挖掘和彰显学生的积极品质和道德自豪感,使学生成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以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正能量”,这个原本隶属物理学科的词汇,如今逐渐延伸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使人不断追求、让梦想变成现实和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是一个让人备感温馨的词语,也是一匹迅速蹿红网络的“黑马”,更是老百姓口中运用火爆的词汇。这个词之所以被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和认可,原因之一是这是国家领导人层面提出的一个通俗化的语言,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这个词的提出比较契合当今的社会大环境。
当代社会,网络和其他传播媒体充斥着大量消极的、畸形的思想,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人们的情绪呈现出的是负向的、消极的状态。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威胁;从大的方面来讲,当社会被这种不良的情绪所笼罩时,社会的治安状况将出现显著的恶化。研究表明,与负向的情绪和气氛相比,正向的情绪和气氛更加具有能量。换句话说,正向积极能量是驱散负向消极能量的最有力武器。这是“正能量”这一词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国家领导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正能量”这一概念的深层次原因。面对当代社会中所充斥的大量消极负面氛围,我们必须及时扭转这种局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们成为释放正能量、驱散负能量的社会一员?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挖掘和培育现代大学生正能量的基本理念出发,探讨大学生自觉地以积极人格和心理去主动地获取先进思想理念和文化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活动机制。在这个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以及积极人格理论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为新颖、更为丰富的教育方法。
其一,运用积极人格理论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学会挖掘、肯定学生个人?A积极品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尊,增加学生归属感,营造安全感。 其二,从乐观型解释风格出发,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失败或挫折时做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理解,使他们运用这种方法使自己从负面的心理环境中解救出来,从而更阳光、更健康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研究表明,很多在乐观特质测量方面得分较低的学生在面对非消极事件时也倾向于用消极的思想和态度来解释事件。比如说一个学生在一个测验中得了86分,其分数的百分等级是90%。如果这个学生是悲观型人格,他就会责备自己为什么没得90分,这种解释个风格一旦形成便很难自行改变。这时教师就要对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进行扭转,告诉学生,他已经很出色,因为他的成绩已经超过全班90%的学生。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如何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事物,使学生不再用灰暗的态度看待世界,从而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有力量。
其实这种引导教育方式,源自于积极心理学现有的心理治疗法――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ABC来自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Activating events)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s)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Consequence)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起因。[5]正如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所说的一样,“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学会挖掘、肯定学生个人?A积极品质,培育学生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意义重大。除了挖掘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学生乐观的解释风格外,积极心理学中很多理论和观点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更具正向能量的学生服务。比如说积极心理学关于自尊的重要性及其强化方法,关于希望的重要性等等。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不仅注重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正面特质的培育和养成,同时也非常重视积极的组织系统的建构。关于积极的组织系统的建构,它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Williams等人的很多研究证实,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友爱、幸福的环境中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缺少对积极教育环境的营造,要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势必要打破思政教育仅限于校园的固有意识,让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出积极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环境。就学校而言,在理念渗透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联合管理层,学会整合学校资源,强调“德育为先”,并将此理念渗透到所有课程、所有环节,全方位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育人”理念,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师生关系的营造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情感的交流,积极采用“无痕教育”,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
就家庭而言,思政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交互平台以及特定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开展感恩活动,千方百计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帮助家长与学生间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创建积极正向的家庭文化氛围,赋予学生更多积极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与家庭形成积极的联动环境,让合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慕课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的变革,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在慕课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自2011年秋天起,慕课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这场最初发起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
慕课(MOOCs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意指大规模在线课程。“M”代表Massive,表示慕课注册人数多,规模大,它与传统课程教学中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习者不同,慕课拥有大量的学习者,规模可上千上万,甚至史无前例。第一个“O”代表Open,表示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慕课以学习为导向,只要注册账号人人都可以参与学习。第二个“O”代表Online,是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实现的。“C”代表Courses,所指的是讲授主题的提纲、教学内容视频、布置的作业以及学习注意事项。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这场风暴始于2011年秋,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1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随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呈现出了井喷之势,高等教育领域的三大慕课联盟相继成立,分别是Udacity、Coursera、edX,三大运行商为学习者系统提供大规模开放平台。慕课与传统的在线课程、远程教育不同,它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
在慕课的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过程、师生互动过程能够被完整地、系统地呈现。慕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解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再简单停留在工具和手段层面,而是直接影响到更深层次和更具实质性的教育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慕课通过碎片式的知识呈现方式,以短小的视频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实际掌握的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可以快进跳过,也可以反复观看。课程视频中还穿插着一些小测验,学习者只有答对问题才能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种“通关”设计不仅可以让学习者长时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还可以避免学习者知识的断层,夯实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慕课还整合了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学习者在观看视频中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虚拟讨论区、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方式展开讨论,或者在线向教育者寻求帮助。
在答疑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完成了知识的理解和初步建构。学习者在慕课平台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观看视频情况、测验情况、社区讨论情况,这些数据被服务器详细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教师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究,全面地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特点,更加及时、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学习者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改进学习方法,凸显个性化学习。
目前,我国慕课教育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Coursera,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在线课程,并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名校共建全球最大的在线网络课程。同时,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同打造中国的慕课平台。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表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借鉴 MOOCs 经验实现教育模式和方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向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各级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但从总体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即使一些高校也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的地位张力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偏低仍然有负于社会的价值期待。
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体现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的主动态势和支配地位,即具有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主体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确立自我,实现自我的主体地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高校教师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要求组织实施教育的活动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自身内在需求,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的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活动过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大学生以认知、情感、体悟等方式潜移默化,积极主动地构建和内化,自由感受、选择、判断、内化和践行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断追寻人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生命成长。但由于受理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为社会政治服务工具理性,忽视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需求和内在的人性需求的冲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现象严重,普遍认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是可以通过道德认知推及而来,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把人性窄化为理性,用对待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将毫无生命的绝对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主观体验被漠视,学生淹没在抽象化、符号化的科学世界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分析、论证等理性认知活动将本应包含知、情、信、意、行于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知识化、抽象化的知识条目和论证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成了知识训练的封闭场。最终,本应促进人的生命完整和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压抑人性、埋没个性、桎梏灵魂的一种训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是一个知识的、理性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曾说:“所有的异化都是一种遗忘。”[2]对学生的漠视与遗忘导致了原本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真走向了异化,陷入了软弱无力的状态。
慕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慕课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彻底解构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教育者将客观认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知识内化是教育者将外部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其中,前者是前提、铺垫,后者是目的、归宿。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则发生在学生的课后作业或者课后实践中。
而事实上,知识内化是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形成的关键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问题,如果教育者在学生发现个性化学习问题和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提高。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内化,学生在知识内化阶段很难得到老师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这就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甚至产生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而学生则产生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慕课提供了教学改革的可能,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更关注学生的态度、个性、行为。
学生将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期望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择和支配学习过程,在课前完成了知识传授过程,知识的内化过程发生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师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把问题的探究引入更深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其知识意义的构建。师生之间建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彼此间进行着知识、情感交流。教师和学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终实现了教学相长。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防认为:“在‘慕课’面前,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慕课’这种方式不在于优质资源分享,而在于教学改革,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3]慕课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改革注入了新元素。但慕课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将其绝对化,试图用其完全取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系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适宜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翻转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前,教育者首先下达任务单,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方式完成线上听课。微视频短小精悍,时间长度约5-8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视频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而成,每个微视频聚焦一个知识点,目标明确,主体突出,内容精炼,点拨难点,突出重点。
微视频可以同时使用文字、动画、图片等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思辨的概念形象化、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这些微视频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室、图书馆等校园网覆盖的任意角落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的进度学生自己掌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真正实现了按学生自己的步骤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课前对基本的知识点的学习,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知识的时间,增加了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在学生观看微视频中,由于各个学生各自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同导致了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平衡性。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回顾的方式,对微视频中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和强化学生在线上所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学生在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观看微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向教师提问,与教师展开对话,或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思考,合作探讨问题,教师走进学生的讨论中,融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必要时给予帮助答疑。这种先学后教的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符合90后学生追求个性化的特点。
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尽管他们掌握这些知识花费的时间有所不同,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随后在课堂讨论中有了发言权,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先驱亚伦和伯格曼认为,翻转学习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视频,而是如何充分使用好课堂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创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改革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主阵地和多阵地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率不仅要着眼于课堂中,还要着眼于课堂之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将主阵地与多阵地相结合。慕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加高效。
(二)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
社会需要意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个体需要意指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接受教育的过程。为此,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体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在传统班级授课教学中,教师按照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个性需要。慕课建立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将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体需要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新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的目标。慕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无论是课前的微视频学习,还是课堂中的师生交流,都是旨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在自主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合作学习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为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一起合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或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学生在自主探索阶段,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学习将知识引至深处,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与同伴交流中,将知识拓展加深,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21世纪的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涌现出微信、博客、微博等各种新媒体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很大影响,尤其体现在高校大学生身上。新时期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人物应积极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主要结合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新媒体对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为社会的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目前新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中。其中,新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大学生,新媒体的应用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阔,学习到的知识更为广泛,但是新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由于思想观念尚未成熟一味的沉迷于网络,忽略了现实社交,导致人机关系处理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因此,新媒体下,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的良性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个人生活休闲时间较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平台,人们可以以QQ、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和他人交流。大学生常常会通过这些新媒体媒介获取各种信息,而且也会通过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中间环节较少,具有扁平化的特征,一般是点对面或者点对点传播,因此具有传播效率高、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但是网络发言并没有设定门槛,加上缺乏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导致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质量低下,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一些劣质信息的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更多。首先,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组织班会、讲座等方式向大学生们讲解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同时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或者可以尝试在寝室文明建设工作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加生活化,使大学生能够在寝室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其次,辅导员应做好网络信息管理及监控工作,一方面应实时跟踪监控网络信息,并且全面分析这些网络信息是否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及时做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信息发布情况,时刻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共同建设一种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
2.新媒体进一步拓展了辅导员的工作平台
以往高校辅导员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或者是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联系、交流,进行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发展后,进一步拓展了辅导员的工作平台。辅导员可以更快、更好地和大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流失,提高在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因此,新媒体的推广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带来了福音,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布信息,提供及时的服务、教育、管理。
3.新媒体发展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更高
传统的媒介传播一般都是真实可触的方式,新媒体传播虽然加快了信息传递效率,但是缺乏真实性,这种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机关系危机、信任危机,使大学生出现现实人际交往障碍。目前,很多大学生宁愿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交流,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面对面交流,刻意回避现实人际交往。另外,近年来网络诈骗案越来越多,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通过网络获取他人的信息安排诈骗活动,使很多大学生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型的重要时期,思想并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网络平台上的一些不良舆论会使大学生对是非判断的标准发生歪曲,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大学生甚至会自甘堕落,因此,辅导员应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1.充分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下发生的变化,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和大学生建立一种互助、互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大胆抒发自己的想法,做到敢想敢干,这就要求辅导员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引进新的媒体工具,并且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开发新媒体内容,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向大学生传播一些正能量信息。
同时,在推送信息过程中,辅导员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另外,最重要是引导大学生养成强烈的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网络应用理念,在新媒体平台上不随意发表任何不负责任的信息,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2.学习网络语言,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也兴起了网络流行语言,如果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够合理地应用这些网络语言,会使大学生倍感亲切,顿时拉近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大学生的信任。比如,辅导员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平台,在博客上及时发布一些国家最新出台的就业政策等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可以使大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就业形势,掌握全面的就业信息,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又如,可以安排辅导员进行网络值班,定期、定时通过网络平台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学生们可以匿名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也有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加强网络监控力度
辅导员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力度,并且积极组织网络文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共建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同时,辅导员应以监督、承诺等方式严格审查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以及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情况,全面筛选出网络毒素,提高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质量。
综上所述,新媒体下,基本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加入了网民的行列,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应用新媒体,构建一种文明、健康的新媒体网络环境。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信息表现出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性。信息交流发生的各种变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亟待我们做出应对。为此,积极思索新媒体下思想教育的新对策,从理念、制度、技术及内容等方面改进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模式,才能适应新媒体变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新媒体的时效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发生着改变,通过分析探索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成长轨迹产生的影响,并对新媒体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探索,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对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7年“新媒体”一词首次出现后,频繁的被用于学术界及大众社会。但是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是在继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杂志这四大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第五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新兴媒介为依托。不同于传统媒介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向,新媒体信息发布与接收界限不再那么明显,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反馈信息,信息传递是双向或多向的。诸如微博、qq、facebook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进行双向交流,具有很好的交互性。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接收、反馈,而不像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严重延时。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机构通过新媒介分享生活、心情、工作及其他信息,即使不在同一城市、不通过电话也能即时了解到最新信息、资讯,信息传播即时性大大增强。
2.海量性与丰富性
新媒体的产生,打破了以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的格局,信息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形态等特征。新媒体就像信息的海洋,作为一种目前最常用、覆盖面最广的新的交流载体,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个多种形式媒介,形成了融合多种感知功能的文化载体,而各种载体都承载了大量信息。新媒体涵盖的信息来源于各种不同方面,而各种不同类别的信息造就了信息的丰富性。诸如数字报纸、网站等媒体作为官方媒体,迅速地传递官方信息;社区平台、facebook等作为工作、生活分享交流平台展现出人们生活点滴;qq、微信等新媒介,被作为实时通信工具使用。这些无疑增加了信息的来源,促进了信息的丰富性,使得信息呈现出丰富活泼多彩的形势,信息的海量性与丰富性的特征也使得新媒体迅速被普及。
3.个性化与社群化
在信息骤增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多元化。新媒体充满了各种不同元素、不同导向的信息,人们思想情感等也多元化、个性化。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像旧媒体时代,所有人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信息,有着明确的思想导向和固定的思维模式,人们的表现越来越个性化,有了自己的特有思维模式,信仰也趋于个性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由原来被动获得信息转变为主动搜取,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查找、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人们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小群体,与特定人群进行交流互动。目前各种群、贴吧、论坛的诞生也证实了新媒体下社群化的发展。
1.拓展教育新平台
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给高校思想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在传统媒体情况下,思想教育工作平台较为单一,只能通过刊物、广播等传统平台以正面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现在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对新媒体性能的充分发挥,拓展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融合文字、声音、视频等各种特质,透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传播平台以更加新颖,更加生动,更易接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更大地拓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
2.开启教育新模式
相较于旧媒体以“天”计的传播速度而言,新媒体以“秒”计的传播速度直接秒杀旧媒体。在现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新媒体以他实时性的传播速度迅速攻占媒体的大壁江山,特别是在以关注信息的新鲜度的高校学生群体中,新媒体呈垄断之势。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94.6%的高校学生拥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根据这一情况,现在各高校纷纷通过微信、手机报、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实时向学生宣传学校、学院的最新动态,发布的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事迹以及最新的招聘信息等,这些都无疑开启了教育新模式。
3.增强师生平等性
新媒体图文并茂、声情融汇,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人们能够实时的互换信息,即时的交流沟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交流也具有更好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营造的愉悦、轻松的互动环境,学生在新媒体中的角色加重,这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参与度,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的互动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授课、讲座;互动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面谈、电话;互动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寝室。师生的互动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教育感染力。同时,由于固定时间以及束缚空间的格局被改变,学习不再是一尘不变的“填鸭式”,或者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有了更为频繁而平等地互动。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可以与教育者一起,寻找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携手和交流中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四、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虚拟交流,现实与虚拟的平衡
新媒体交流都是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实现的,在信息自由化的网络海洋中,学生几乎可以任意表达其想表达的。正因为网络的自由性,人与人的交流不受性别、年龄、地域等的限制,也不用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下宣泄自我情绪、表达任意思想、畅游于虚拟的世界中。但是也是由于学生长期在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而减少了现实生活中与人的相处。生活在虚拟世界时间太长,学生会很容易变得不知如何在现实中与周围人相处,会面临人际关系冷漠,现实交流受挫的现象。在聚会场合,一群人埋头发微信、微博的场景充斥在各个地方。如何平衡虚拟交流与现实沟通的平衡问题,如何在利用新媒体便利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能将人情味等现实因素充分调动利用起来,是值得思想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2.海量信息,信息选择辨识困难
在信息承载量如此之大的新媒体下,如何去伪存真,避免负面信息以及负面思想所带来的不良导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一直处在校园这片净土之中,一直处在老师家长的保护之中,思想单纯,在面对复杂海量的信息,同时新媒体下网络媒体平台上交流互动愈发强烈频繁的情况下,在有的时候,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选择某些信息,可能出现消极思想、负面情绪等不良现象。把握对信息的审核,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做出正确明智有利的导向工作,是思想教育者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3.多元价值,主流思想面临挑战
新媒体在逐渐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无形之间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多种价值体系的出现,人们在思考何去何从、最终目标等重要问题的时候,也不再拘于一格,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让主流思想受到了挑战,不再具有统一完备的导向作用,学生有了更多样的价值体系,有了更个性化信仰和思维模式。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冲击着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有的在优化丰富着原有价值体系,使得整个大集体呈上升进步趋势,但也有一些价值体系,与原有价值体系相悖,挑战破坏腐蚀着主流思想。如何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正确的选择,真正建立起既能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反应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价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问题。
1.更新理念,新旧媒体相融合
主流思想的引导,正确思维的建立,良好氛围的营造,需要新旧媒体的相互配合。首先,不应把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相反,我们应该去利用它的优点,用于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在新媒体的先进性、多元性、技术性等特点下,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的进步。以此为平台,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在新媒体下,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正确,同时又能体现民主和谐的良好局面。
2.健全制度,打造专业化队伍
在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化,信息真假混杂的情况下,增强相关监管力度,保证传达信息的即时性、导向性等,尽力创造相对纯净安全的信息环境。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队伍,不仅具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辨识度、还需要熟悉新媒体特征、新媒体技术,从专业的角度打造与思想教育相符合的教育平台、信息传播平台,并从专业的视角来审视各种信息,应对不良信息,做出正确引导。总之,通过增加专业化队伍的打造,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为思想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3.保障技术,提升教育的效率
新媒体以快捷而优势显著,但是同时,科技日新月异,技术的更迭也是愈发迅速。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升信息的及时性,这不仅包括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也要保证沟通交流的及时性,同时,更要保证出现信息失误甚至错误时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不断开发合适的交流平台,从技术层面上增强信息及时性,提升工作效率。
4.创新内容,增加信息引导力
在信息量巨大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混杂,而各种形式的信息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以及接收抵触情绪。如何在信息的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接收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主动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并且深究的问题。因此,要增加信息针对性,对不同性格不同层面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同时,要增加信息的渗透力,扩大有力信息以及正确导向的引导力,保障正能量的传播;最后,要确保信息的合理性,避免荒谬缺乏逻辑的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新媒体整个环境的相对纯净性。
新媒体的出现及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新媒体影响着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新媒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高校学生则是新媒体的最大的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是受新媒体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这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如何更好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新空间、新思路、新途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实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割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往往呈现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自尊与自卑并存、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等特点,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贫困生群体的重视度不够、重物质轻精神、方法单一等问题,最后结合贫困生特点,提出了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还要加强三观教育,突出感恩教育,创新工作方法等对策。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的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负担学费困难的群体。课题组在调研的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八所高校发现,多数贫困生对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能够积极正确的面对,做到自强自立。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面临经济生活压力,精神负担沉重,心理脆弱,多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业、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因此,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摸清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找到解决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当前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1 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 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 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 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1 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1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 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3.3 突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贫困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逐步培养贫困生真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贫困生理解今天学习机会的获得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的结果,教育贫困生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节假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义工等社会实践,让贫困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恩行为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前进动力。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渠道之一,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进行研究外,还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提升活动,除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外,还应大力拓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与网络教育第三课堂。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典型人物采访、素质拓展等,可以使贫困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社会、他人及自身的正确认知,让正能量的传递真正感染贫困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比如开通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网站等,并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态,让贫困生通过网络平台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强烈冲击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想教育工作急需进行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且具有青春和活力,是社会和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性人才资源。对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以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国外的腐朽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当今世界是具有开发性的,只有积极地同外国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在带给中国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外国的腐朽文化和思想意识乘虚而入,强烈冲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期,外国的腐朽思想极易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中国进行思想侵略,不断利用“民主”“人权”等借口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自然成为了西方分裂势力进行思想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其次,网络消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近些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其国际性和开放性而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反动的信息内容,这些不良信息正慢慢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着腐蚀。有的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将虚拟社会当成了躲避现实生活的避风港,渐渐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和隔阂,思想意识歪曲,社会交际能力减弱,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团队合作埋下了巨大隐患。再次,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受到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具有严峻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相对比较安逸的社会环境中,使其对家庭和学校具有很强的依赖感,一旦步入社会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加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其在思想方面存在巨大的压力,极易引起大学生对社会的敌对心理和不平衡心理。因此,就业问题所引起的消极心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首先,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科学定位。中国正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和谐不仅在于生活方式的和谐、产业结构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和谐,更在于人们思想方面的和谐。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学生本身,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现阶段存在着走形式等问题,没有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在教育工作上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核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发展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线,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使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贴近生活并且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教学更加人性化和民主化。高校应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处于中心地位,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和讲解知识,缺少必要的互动和交流,使老师不清楚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学生也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种单调和乏味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研究热情,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只是应对期末考试,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高校应该积极建立开放的和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对老师进行角色转变,使其从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将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到学生的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领悟这门课程所蕴涵的知识精华。
再次,积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为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或者其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理论意义上的广泛性,包括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科研设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书籍资料等等,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现实社会扩张到了网络虚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还可以分为传媒资源、法治资源、行政资源等等。
相关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相关时期的一些主要讲话与重要文件的相关精神。但由于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性质、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下就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探究。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要从主观上意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切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工科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通过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和新想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二)融洽师生关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在教育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提出建议不断改善学生的缺点,在整个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让大学生通过组织与参与活动,从而更为了解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重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会在高校整个群体中做出榜样,高校都看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普遍都会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结合相关时期的主要讲话和重要文件精神的主题,可以通过不同模式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高校大学生一般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但是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不够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可有可无,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在引领大学生思想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更为关注的则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的讲座、相关学术性论坛和专业类比赛,亦或是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文体活动。
(二)组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类型较为单一。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组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提升班级整体综合素养和同学们的团结性,而部分学生认为这个是遵从学校指示,完成任务,许多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多数均以开班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去开展。部分高校大学生并不能体会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分多个阶段,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能够深刻挖掘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内涵,从前期策划到活动开展再到后期总结都能做到条理清晰,主题深刻突出。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继承与发扬,需要创新与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够。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在宣传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一般只是通过海报、横幅或网络宣传,不注重对其内在思想的深度挖掘。往往只是结合相关重要文件精神进行教条式说教,简单号召学生学习,也不注意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宣传。而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宣传栏、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校园新闻网、论坛、QQ群或者微博等来接收信息,这些途径都较为分散,从效果来看,说教味、灌输味太浓,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强大、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力度,跟不上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收效未如理想。
(一)结合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活动,以赛促学。高校大学生一般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其更为关注的则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的讲座、相关学术性论坛和专业类比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是结合一定阶段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不同学生专业开展结合其专业知识的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如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主题漫画比赛,通过一定的专业类比赛,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学习,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其思考,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不脱离专业知识,又可以更好地组织与参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
(二)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更细化分工,充分结合各年级学生相关特点分阶段开展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来进行:
1.大一新生。要重点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入学适应教育、规章制度的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加强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主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大学生自我设计和立志成才的勇气,开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行为习惯。
2.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是专业课的学习。要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其学习的一部分,主要结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真正运用在一年级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有效通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学习相关重要文件的精神。
3.大三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主抓素质拓展、社会礼仪、就业创业教育和考研,故我们需要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业”和“考研”成为学生关系最多、谈论最多的话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考研录取率也是高校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引起学生关注考研。
4.大四毕业生。主抓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此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校园招聘会等一系列专门的工作,广泛动员毕业生,把活动开展到每一位学生,让毕业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学习到更多对就业有用的知识。
(三)加大宣传力度,注意持续性。在宣传媒体上,主要依赖学生干部的通知、教师说教和海报宣传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通过多种风格,多种方式手段进行多层次的宣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接受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加大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和持续性,打破传统的简单灌输和说教,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 中国梦 视野下,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厚的平台。用 中国梦 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当代 90后 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以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更为理性、科学和务实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梦”视野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梦”视野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全文如下:
摘要:“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梦”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个人三位一体的体现,本文针对“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探析,并提出“中国梦”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
“中国梦”由在2012年11月29日《复兴之路》的展览活动中首次提出来。自此之后,中国掀起一股“中国梦”的热潮。“中国梦”实际上是根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所高度凝练出来的理想蓝图,它是凝国家、民族、个体的共同理想于一体的科学内涵,是优秀的共产党人依据历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所积淀出来的时代思想。
“中国梦”的三个组成部分,“国家富强”是根基。在这里,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指代一个国家财富的多少,更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国防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即所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与文化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一个前进的动力,“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也代表着一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只有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才能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说:“‘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同时也是个人的梦,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
(一)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得到愉悦之情和满足感,进而得到精神上的充实。“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要求人才的涌入,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需要,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明天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人们的行为总是受思想活动的支配,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调整坚定正确道路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选择力以及政治参与积极性,形成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从而更好地把握政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意识的树立与培养,“中国梦”的深入开展,引导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上进、积极进取。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学生理论教育相对滞后所导致的大学生思想与学校管理机制的脱节、不一致现象。针对这种不利情况,就要求授课者根据当前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整,并突出理论教育的影响力。
“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提升了思想理论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梦”的提出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理论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个人梦想、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的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要注重个人梦想的实现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一)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教材中体现“中国梦”
大学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形成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我们要利用好大学这个大讲堂,为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普及时代的最新热点,引领同学们在第一时间接触时代的脉搏。思政课程大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主要内容,直到现在,“中国梦”的内容还未出现在思政教材中,作为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我们要力图采取新的形式与手段及时有效地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之中。首先,就要求授课者要吃透“中国梦”内容的主要精神,明确其内涵以及“中国梦”的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阐释。“中国梦”也是当代话题的一个引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有效地理解“中国梦”的内容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进一步推动时代的发展。同时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有效地批判,以期将中国梦“的相关理论与思想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完美的结合。
(二)增大师生沟通的频率,提升“中国梦”的教育平台
思政教育的实践体现于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的沟通与互动之中,事实证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较好的提升同学的注意力以及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授课老师在交流的同时涌动出新的教学要点,正所谓教学相长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一方面经历集中、理解度提升,另一方面,老师不断闪现新的知识储备吸引更多的同学拓宽思维空间,这一刻两方都已达到授课的最高水平,从而对授课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梦”正是由于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重大的实践意义成为高校思想教育课堂上沟通与聚焦的话题之一。在课堂上,授课老师要根据当前“中国梦”最贴近同学们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有趣的分组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授课老师要起着一种带头、引导的作用,不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以更有效的推进活动。
(三)在校园中普及“中国梦”,积极创造学习交流“中国梦”的空间,不断践行“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入课堂,还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为“中国梦”的传播提供更多实践和实现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广工作与“中国梦”合理地结合起来,让在校大学生不仅只是听说过“中国梦”,还应进一步理解与践行“中国梦”。
授课老师可以将授课对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将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以“中国梦”宣传册的形式在校园中进行发放,提高同学们对于“中国梦”的关注度。也可以以采访的形式使“中国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同学们在说出自己心中“梦”的同时也能够意识到“中国梦”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实现不了的“空想”,它是能够实现并且能够推动时代和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想使“中国梦”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可以举行关于“中国梦”的宣讲会,通过宣讲者所谈论的话题,使听众将“中国梦”与自身结合起来,纠正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理论的不解、误解等不良现象,从而激发同学们对于“中国梦”的认识并为践行“中国梦”提供可靠的指导方向。
任何理论的提出与执行都离不开实践者,大学生是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主力军。“中国梦”作为一种时代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梦”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老师要紧跟时代的需要,对大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还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提升同学们的理论素养。授课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要将“中国梦”的理论精神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同学们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进而感染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践行“中国梦”精神。
相关文章:
7.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探索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与增强的客观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得到一定提高,给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受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存在有效性弱化现象,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应对措施,以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效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育主题方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是教师,但是,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显示,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弱化。与此同时,教师没有对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活动多元化给予高度重视,根本达不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最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学生情绪方面
目前,较多高校学生都不太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的抵制情绪,从而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时保持一种敷衍式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部分学生主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乏味、空洞,从而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最终影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三)教育内容方面
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较多内容都存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价值观和利益观等存在不合逻辑的情况,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弱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也没有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等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无法与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等产生一致性,从而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高校学生严重排斥的现象。
目前,高校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自我控制意识和提升意识等都不够强,在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影响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的弱化情况,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关怀和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各种问题,选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通过合理开展教育活动,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情况下,新课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必须确保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在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高,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情况,注重“教育监管和理论灌输”原则的有效落实,才能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有更正确、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课堂与实践的联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真正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需求,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新课改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课堂与实践的联系,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在结合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提高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料等的有效利用率,最终达到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中,因此,想要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现状,就必须注重新媒体保障机制的有效构建,真正加强课堂与实践的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个人观等,从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在实践过程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握主动权,从而避免社会各种不良信息给学生思想、行为等带来影响,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优化。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并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才能真正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力的标志和体现,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都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内容,它的有效开展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成为了教学当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试着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现状;教育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全社会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市场经济给思政教育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一些负面的享乐主义或者拜金主义等社会消极现象发生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这些主义的驱使下,不仅会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必要地损失,更严重的是其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地形成。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认为自己应当独立,有的却错误的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整个世界,所以在其价值观真正形成的这一阶段,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和价值体系。
(二)信息时代给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网络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地冲击,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样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在网络虚拟世界当中,除了有用的、积极的信息外,还存在错误的、有害的信息,它们同样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地影响。
(三)新课程改革给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就是教育体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有模式产生冲击。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成分也变得极为复杂,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变得非常得复杂化。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扩招之后并未及时地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难。
(一)加强党的领导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战略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入党培训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同时党的知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党的基本内容、基本路线以及基本纲领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此外,要积极利用党对于学生培养的作用,加大对预备党员的重视力度,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过长时间地发展,逐步形成了非常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更凝聚了几代人的思想结晶,所以将党的历史以及党的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将会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大多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个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枯燥,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所以教学当中要注意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仅仅单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讨论。充分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网络媒体作为切入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的结合,最终实现实际和理论的高度统一。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队伍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教学质量水平,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其一,加强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侧重于提升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制定清晰明确的培训规划,学历教育同在职教育要同步进行。同时还可以增加国内培训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建立起多元化的培训格局;其二,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定期举办研讨会,互取所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地提升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他们的成长蜕变来说,非常得重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现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措施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帮助大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建立。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互联网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际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对新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内容单一、队伍不专业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建立新的工作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要聚集地。在新形势下,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最主要的领域。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但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文章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也面临着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科学分析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刘梅于2000年2月份在其论著中明确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传播学理论和思想宣传理论,通过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依托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具有一下鲜明的特征。
(一)网络所含内容广泛,传播迅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通过书籍、报刊等文字传播,由于版面有限,所含内容只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关注,影响力较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于网络新媒体来进行传播的,其传播方式不只是文字这一单一的方式,还配有图片、音频、视频等,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随着网络的迅捷发展,人们经常使用QQ、朋友圈、微博等工具传播,其不断更新、数据变化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与隐蔽性
网络是一个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信息的共享虚拟平台,它具有开放性的鲜明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不受信息传播途径和范围的时空界限,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得到共享,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家庭、社会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也十分明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课堂中进行的,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讲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受这一形式的限制,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师生间没有身份、地位上的差异,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轻松的氛围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互动性强
网络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网络教育的权利,其中就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在虚拟环境中实现的传播过程。在虚拟环境中,受众所接受的一切均是网络所提供的,内容以及方式由教育者所制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师的主导地位很明显。但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导性弱化很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把关者”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高校通过学校网站、论坛等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网络使得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意义的单方面灌输向双向、多向交流和互动转变,这种转变,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
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尚浅,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更没有优秀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范本,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没有进行理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深入研究。(3)没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很多网站只是单纯的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书本内容照搬到网络上,完全忽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即使一些高校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的交流平台,但缺乏创新,更新滞后,网络优势的在线交流等网上互动更是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养欠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专业和计算机技能都有较高要求,但高校存在着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不擅长计算机技能,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若两者不能较好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照搬书本,不能在线与大学生实行互动、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工作。
(四)网络监管不力,不良信息充斥网络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发布的渠道较为广泛,而平台内容又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增大了对网络平台监管工作的难度,网络平台能控率较低。网络内容不规范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监管不力造成的。网络立法滞后,缺乏完整的网络立法体系,网络监管缺乏法律依据。目前,我国网络监管软件发展水平不高,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是一些黄赌毒不良信息充斥网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导致大学生的人格扭曲,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心里发展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理念。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还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来说,都应该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是俱进的需要,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目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何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式的教育,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是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进行宣传,也要对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事例进行宣传,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树立正确的意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单纯利用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内容,只会使大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手段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将理论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加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力度,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良好的网络操作能力。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地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增强对网络技术知识的了解,具备较好地网络操作能力。此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审核,优化网络内容,提高信息质量,对大学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四)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这些特征导致了网络世界会出现一些不良信息,单靠大学生的自觉性进行约束,是无法从根本上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对抗网络不法行为的。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虽有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仍没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法律法规,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空白。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立法,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校应当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通过网络技术手段阻止有害信息的进入。加强大学生对网络法制的认识,宣传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往中避免发生网络不良行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学时欠缺等问题,集体备课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总结独立学院集体备课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对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独立学院集体备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真阅读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所以,集体备课就是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来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正是解决独立学院思政课诸多问题的需要。
1.1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需要
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往往来源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也有高有低。集体备课就为协调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研讨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教学漏洞、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学学时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多数独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的要求,把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际上,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几门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学时和学分减少的问题。在教学学时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1.3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经验不足的需要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体备课把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老师安排在一起,为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教学技巧提供了机会。集体备课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综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制定
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缺乏、管理经验相对落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在没有政策支撑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们只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全凭一个人的力量从事教学研究。有的学校尽管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少对备课效果的检查与监督,导致集体备课很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2.2教师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来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解和认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学校采取的“轮着来”的备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一人一次,就是轮着的人备,没轮着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师们参与备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2.3备课模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虽然集体备课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但大部分学校都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备教案方面。在许多学校看来,集体备课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则很少纳入到备课的范围,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很少涉及。具体到如何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备课就更不重视了。年复一年的采用单调乏味的集体备课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模式探索
传统的备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必须突破这种单一的备课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备课模式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
3.1专题型备课模式
专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时预先选定一个专题,大家围绕这一专题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学参考书,搜集、选择教学案例,补充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在集体备课会上展示自己的专题教学内容,由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特别适合教学学时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独立学院。通过专题备课,教师团队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2案例型备课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喜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典教学案例。案例型备课模式就是教学团队以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为教学核心,大家一起挑选、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研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合力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库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3.3问题型备课模式
问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的备课模式。传统的问题型备课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仅仅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某一知识点的作用。从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分析,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问题型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首先应该是备学生目前的思想问题,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想法及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最后才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知识点的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解决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种集体备课模式,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视频学习型、文件学习型、优秀教师示范讲座等模式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创新。
总之,独立学院通过创新集体备课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院,2009,(3).
[2]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3]姜勇,朱新翔.拓宽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内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地开展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分析和验证高等教育阶段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果表明:融合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融合
0引言
在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欠缺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快速提升,但个人职业素质修养则不可能通过集中训练而在短时间内得以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同样也对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发展承担责任,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不失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1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现状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刘兰明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1]。刘玉梅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2]。”黎光明认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从业者具有的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3]。”职业素养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外化素养主要指资质、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技能、英语技能等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获得的素养。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它主要通过阐释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通过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的品质,从而去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符合社会期望的理想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品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一般以集中培训和岗前操练为主,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实施全程覆盖式的教育,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适合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展感悟内化活动等渗透式培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达到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形式,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二者各司其职、分别行动,没有在人才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1.3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现状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均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增加,此外还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等,就业队伍庞大。这样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部分高职学生不仅不立志图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团队精神匮乏、诚信淡薄等问题。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放弃专业和理想,“大城市、名公司、赚钱多”成了唯一标准,目标功利,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此类表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的缺失,二者的融合根本无从谈起。
2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鉴于当前高职教育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2项重点任务,实现它们的融合势在必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4]。
2.1融合的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内涵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都致力于学生的成人成才。职业素养的基本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二者完全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创新,实现融会贯通、互通互补,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通过主流政治、道德、法律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明白个人规划必须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因此,将两者资源共享,吸收彼此先进的教学经验,必将发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2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目标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教育有益于社会和人民。搭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堂内外及学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平台,也是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实力。
3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开展二者的融合
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两者的融合。学院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设置培养方案,大一新生的六字诀是“唤醒-导入-内化”,大二学生的六字诀是“引导-体验-完善”,毕业生的六字诀是“技能-角色-实践”,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体现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的交叉融合,践行“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5]。
3.1大学一年级的“唤醒-导入-内化”
刚入学的新生正在进行角色转换,不宜开展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大一学生全覆盖开设了融合职业素养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课程体系参见表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新闻播报等方式认识国情,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介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不同专业的社会定位、就业现状和职业前景等,渗透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中得到职业启蒙,知识转化为能力、他律变自律,自觉行动并养成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2大学二年级的“引导-体验-完善”
大学二年级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概论”课),将专业技能课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概论”课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职场团队,引导学生完成研究性课题并汇报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机会,体验“准职业人”的岗位感觉。结合实际对大学一年级确立的职业目标进行修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素进行探索,校正和完善自我,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常规考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职业好习惯助力。“概论”课的学生团队是以项目为载体、研究型学习任务为驱动,每个人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分享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
3.3大学三年级的“技能-角色-实践”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三学生解读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对学生就业前的价值困惑和心理焦虑进行疏导。开展岗前教育,对学生进行择业、面试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职业适应性准备。本阶段学生的专业课课堂学习即将结束,已进入实习就业期,所以,应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4职业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很多人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全部靠学校和老师,事实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密切关系人对其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也很大,如在专业选择、就业倾向方面,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同学、朋友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深远,他们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非常现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树立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分工合作的意识,学校侧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专业教育和部分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并整合家长、企业、校友等各种社会资源,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辩证关系,职业素养教育是实现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提供了教育方向。融合了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合理性和必要性,必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43.
[2]刘玉梅.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3):122-123.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5-127.
[4]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8-62.
[5]隋灵灵,刘国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职业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12(6):54-5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还明确指出了他们身上的不足,可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教育战役能否取得成功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国家、社会、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探讨的新成果,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所在。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从以下五方面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以家庭教育为根本、“两课”教育为基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体现了三个层次:一是强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强调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三是强调学校内部要做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体化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是学生除家庭环境外,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应在各门学科中进行渗透。尤其是进入大学后,由于青年特定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阶段,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自觉,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理性的基石。
因此,应以“两课”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两课”的内容和形式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基本要求,以入耳、入脑、入心为教育目的,使学生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风气形成免疫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针对特殊学生进行专题座谈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在上进心。新生入学后,逐步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克服心理障碍。作为教师要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上进心,形成“给予信――赋予机会――及时肯定”的良性教育程序。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网络。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为心理咨询信息员作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三级网络组织。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3.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省、自尊、自立、自强。
三、以qq、微博、校内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主动走入网络世界,以理性的态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现时代,大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网络思想的传播者和继承人,从一定程度上讲,网络的出现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架构和丰富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对于这种特殊、虚拟化建构的知识获取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和操作者,不能对其“照单全收”或“全面否定”。而是应该追求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一线的教师和辅导员对于网络更应尽早建立理性的甄别态度和独立的思考方式。以大学辅导员为思想内核的互动机制从而建立起来,例如在向同学传达消息时,运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语言;“亲”,“有木有”等等,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平易近人的交流态度,也会因为使用了大学生问候的流行语言更及时、高效的解决同学的问题,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因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以学生为本更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面对新形势和新特点,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有序、成功的开展下去。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积极心理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章摘要】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达到切实解决问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体系。这套体系,根源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高职版”高职院校实施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面临着深层次改革的必要。过去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显露出不少的弊端和问题,这些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基本要素上,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
1教育者缺乏实践经验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育者思想状态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由专职和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其中专职教师是骨干+在课堂教学之外,主要由学校专职和兼职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之后,过去的教育模式出现几个问题。第一,思政课教师由于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授课时很难深刻分析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具体问题,使得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空泛。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些教师在大学读书期间,很少接触社会实践,他们在授课时联系的实际事例,往往是通过电视、报刊和理论资料所得到的,这种间接的材料,一般是比较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经过了收集者的整理和修饰,但教师本人并没有亲身的感受。因此,教师讲授时很难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第二,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准确培养学生岗位敬业精神的新问题,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自身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在培养学生岗位敬业精神方面,往往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教育学生强化责任、遵守纪律、优化作风、提高技能等,很难入木三分地身传言教,使学生在教师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当学生在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中遇到具体问题请教老师时,老师也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指导。
2教育内容相对滞后
教育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内容,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三个偏差:第一,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存在偏差。由于教师的教学依据主要是教材,而教材的出版又由于编写和出版过程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现象,因此教材的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第二,教育内容与企业管理实践存在偏差。由于教材的普遍性特征,它很难体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虽然教师也会努力因地制宜地备课,力求缩小教材和实际的差距,但由于教师本身存在社会接触面不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欠缺等先天性不足,教育内容很难满足现实需要。这种状况,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等产生不十分满意的感觉,从而会对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3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中,原有的教育方法很难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第一,难于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现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往往局限于理论的互动性,即对于一个理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虽然也讲究联系实际,但实际上是“纸上谈兵”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在尽量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主观想法,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获得一定的启发,但由于那时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一般限于假期的“三下乡活动”等,因而他们提不出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对思政课教师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情况则不同,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问题,教师往往没有经历过,没有与学生一样的切身体会+教与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距,教学相长之间,也就存在着难于接轨的状况。第二,难于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中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思想来自于生活实际,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学生的“活思想与原先单纯的”在校学生差距甚大过去幼稚懵懂的学生,已经日益具备了社会人的属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业已成为“明日黄花”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性转变。因而,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不可能达到相互弥补的优质效果。而且,在某些问题上,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结论会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在这些问题上,师生之间不是互补,而是对抗。
4教育环境校企参差不齐
实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第一,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大大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时量,是国家教育部有明文规定的,不能减少从各个高职院校的实践情况看,必须采取部分课时实行实践教学的方法,这种实践教学应该如何把握,值得研究。第二,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怎样准确发挥二者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比较高雅,讲究意境与激情;企业文化比较通俗,追求实用与效益,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绝非易事。第三,当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企业就业要求的时候,会产生多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当如何加强引导和培养?与普通高校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较高,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性较强+但是,也总是存在部分学生就业不理想,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这方面做好工作,取得效果,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庞志伟.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审视[J].华中人文论丛,2010.
[3]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微博”[J].科技教育,2010.
摘要:从现代性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应对现代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性欲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助性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性功能,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
“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
(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8]张夫伟,娄立志.现代性语境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