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政工论文

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论文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慕课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全文如下:

摘要: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慕课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的变革,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在慕课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自2011年秋天起,慕课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这场最初发起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

一、慕课的提出

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意指大规模在线课程。“M”代表Massive,表示慕课注册人数多,规模大,它与传统课程教学中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习者不同,慕课拥有大量的学习者,规模可上千上万,甚至史无前例。第一个“O”代表Open,表示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慕课以学习为导向,只要注册账号人人都可以参与学习。第二个“O”代表Online,是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实现的。“C”代表Courses,所指的是讲授主题的提纲、教学内容视频、布置的作业以及学习注意事项。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这场风暴始于2011年秋,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1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随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呈现出了井喷之势,高等教育领域的三大慕课联盟相继成立,分别是Udacity、Coursera、edX,三大运行商为学习者系统提供大规模开放平台。慕课与传统的在线课程、远程教育不同,它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

在慕课的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过程、师生互动过程能够被完整地、系统地呈现。慕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解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再简单停留在工具和手段层面,而是直接影响到更深层次和更具实质性的教育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慕课通过碎片式的知识呈现方式,以短小的视频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实际掌握的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可以快进跳过,也可以反复观看。课程视频中还穿插着一些小测验,学习者只有答对问题才能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种“通关”设计不仅可以让学习者长时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还可以避免学习者知识的断层,夯实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慕课还整合了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学习者在观看视频中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虚拟讨论区、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方式展开讨论,或者在线向教育者寻求帮助。

在答疑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完成了知识的理解和初步建构。学习者在慕课平台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观看视频情况、测验情况、社区讨论情况,这些数据被服务器详细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教师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究,全面地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特点,更加及时、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学习者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改进学习方法,凸显个性化学习。

目前,我国慕课教育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Coursera,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在线课程,并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名校共建全球最大的在线网络课程。同时,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同打造中国的慕课平台。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表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借鉴 MOOCs经验实现教育模式和方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二、 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向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各级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但从总体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即使一些高校也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的地位张力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偏低仍然有负于社会的价值期待。

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体现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的主动态势和支配地位,即具有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主体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确立自我,实现自我的主体地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高校教师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要求组织实施教育的活动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自身内在需求,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的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活动过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大学生以认知、情感、体悟等方式潜移默化,积极主动地构建和内化,自由感受、选择、判断、内化和践行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断追寻人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生命成长。但由于受理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为社会政治服务工具理性,忽视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需求和内在的人性需求的冲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现象严重,普遍认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是可以通过道德认知推及而来,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把人性窄化为理性,用对待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将毫无生命的绝对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主观体验被漠视,学生淹没在抽象化、符号化的科学世界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分析、论证等理性认知活动将本应包含知、情、信、意、行于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知识化、抽象化的知识条目和论证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成了知识训练的封闭场。最终,本应促进人的生命完整和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压抑人性、埋没个性、桎梏灵魂的一种训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是一个知识的、理性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曾说:“所有的异化都是一种遗忘。”[2]对学生的漠视与遗忘导致了原本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真走向了异化,陷入了软弱无力的状态。

慕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慕课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彻底解构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教育者将客观认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知识内化是教育者将外部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其中,前者是前提、铺垫,后者是目的、归宿。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则发生在学生的课后作业或者课后实践中。

而事实上,知识内化是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形成的关键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问题,如果教育者在学生发现个性化学习问题和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提高。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内化,学生在知识内化阶段很难得到老师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这就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甚至产生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而学生则产生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慕课提供了教学改革的可能,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更关注学生的态度、个性、行为。

学生将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期望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择和支配学习过程,在课前完成了知识传授过程,知识的内化过程发生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师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把问题的探究引入更深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其知识意义的构建。师生之间建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彼此间进行着知识、情感交流。教师和学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终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防认为:“在‘慕课’面前,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慕课’这种方式不在于优质资源分享,而在于教学改革,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3]慕课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改革注入了新元素。但慕课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将其绝对化,试图用其完全取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系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适宜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翻转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前,教育者首先下达任务单,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方式完成线上听课。微视频短小精悍,时间长度约5-8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视频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而成,每个微视频聚焦一个知识点,目标明确,主体突出,内容精炼,点拨难点,突出重点。

微视频可以同时使用文字、动画、图片等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思辨的概念形象化、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这些微视频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室、图书馆等校园网覆盖的任意角落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的进度学生自己掌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真正实现了按学生自己的步骤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课前对基本的知识点的学习,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知识的时间,增加了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在学生观看微视频中,由于各个学生各自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同导致了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平衡性。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回顾的方式,对微视频中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和强化学生在线上所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学生在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观看微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向教师提问,与教师展开对话,或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思考,合作探讨问题,教师走进学生的讨论中,融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必要时给予帮助答疑。这种先学后教的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符合90后学生追求个性化的特点。

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尽管他们掌握这些知识花费的时间有所不同,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随后在课堂讨论中有了发言权,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先驱亚伦和伯格曼认为,翻转学习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视频,而是如何充分使用好课堂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创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四、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改革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主阵地和多阵地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率不仅要着眼于课堂中,还要着眼于课堂之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将主阵地与多阵地相结合。慕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加高效。

(二)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

社会需要意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个体需要意指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接受教育的过程。为此,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体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在传统班级授课教学中,教师按照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个性需要。慕课建立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将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体需要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新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的目标。慕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无论是课前的微视频学习,还是课堂中的师生交流,都是旨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在自主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合作学习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为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一起合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或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学生在自主探索阶段,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学习将知识引至深处,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与同伴交流中,将知识拓展加深,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政工论文】热点

【政工论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