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音乐的作用和意义议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钢琴表演要准确地揭示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塑造相对鲜明地音乐形象,必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觉角度出发,通过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高度理解,进行一场创造性的演奏。
在钢琴演奏乃至在所有的艺术表演过程中,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应该把激情的创作和冷静的自我形态有机控制并结合起来。纵观国内外每一位伟大的钢琴家,都是遵循情感和理智相互统一的音乐艺术美学原则的。比如演奏家在弹奏巴赫的赋格时,如果过分使用对音乐的热情和精力,有可能会出现控制不准各声部之间的均衡情况,不能保持各个声部之间的音准旋律。所以说,如果要创造一项完美的音乐艺术,我们必须坚持遵循情感和与理智相互统一的音乐艺术美学原则。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1]。还提倡“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2]。音乐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历史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音乐导入法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进行论述。
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音乐的魔力,是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很多歌曲,其歌词往往是历史的缩影,深究其创作背景,更能发现很多历史信息,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历史的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感性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正在形成,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川教授的讲座《民族史研究与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策略》[3]用歌曲《大中国》导入,谈如何认识民族与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也正生动的体现了音乐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如在讲授《经济体制改革》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并以《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设置问题:“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播放完歌曲后便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几句歌词提到了哪三首歌?一首歌标志一个时代,标志一代领导人,哪三代领导人?“当家做主站起来”,中国人民何时当家作主的?如何取得当家作主地位的?“改革开放富起来”,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中国人民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高举什么旗帜?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热烈讨论并回答,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音乐歌曲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著名歌手韩红演唱的《天路》,全曲抑扬顿挫,悠扬动听。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时,就可以播放《天路》导入。“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描绘的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播放完音乐后,教师可以针对部分歌词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巨龙”、“天路”分别指什么?(火车、青藏铁路)“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又是指什么?(交通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接下来,学生就会联想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火车的出现和进步,紧接着,与铁路同是陆路的公路的发展状况、水运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都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来了。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
可见,音乐导入法对于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音乐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有助于学生性情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映山红》、《七子之歌》、《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国》、《国际歌》等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仿似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歌叙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轻松的节奏传递了当时的历史信息,展现了国家发展进步的各个场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在音乐欣赏的愉悦中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类似的这些音乐作品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讲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时,就可以播放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七子之歌》,由此导入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进而引出香港、澳门是怎样实现回归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是什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台湾问题是否得以解决?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概述等一系列问题。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得出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这一结论。
此外,历史教学中利用音乐导入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运用音乐导入,还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历史的魅力。把音乐歌曲适度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历史的魅力瞬间就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总之,适当的应用音乐导入法对于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选取适当的音乐,值得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研究。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鄂伦春族世代居住于我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准确的说,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对鄂伦春族进行大规模的研究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采风编写了《鄂伦春人》,从那时开始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对鄂伦春族的各项研究开始滥觞开来。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研究现状与意义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研究现状与意义
生活在祖国东北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从森林里走出来的鄂伦春人具有勤劳勇敢的品质,在与大自然相伴的岁月里,衍生出许多朴素自然的原生态文化,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传统技艺、曲艺、民俗、传统音乐等4类6项。其中音乐类包括莫苏昆和赞达仁。鄂伦春原生态音乐这一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往对鄂伦春音乐类型的划分,本人在研究鄂伦春族原生态音乐的同时,通过学术界对于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的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对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自原生态音乐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我国学术界分别从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原生态音乐进行较为系统的挖掘、抢救和调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原生态音乐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原生态音乐研究方面,对云南原生态音乐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且最为系统。其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张兴荣所著《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一书按语言系属,分民族阐述。而对于鄂伦春音乐的研究成果有《鄂伦春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一书,包括了鄂伦春族“生产”、“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民俗和音乐,把鄂伦春族的民俗与音乐详尽而系统的进行了论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鄂伦春族的音乐文化与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一书从整体上对鄂伦春原生态文化进行了研究。著作虽然没有对鄂伦春族原生态音乐进行专门论述,但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鄂伦春族其他原生态文化,从中寻找关于原生态音乐的种种相关的内容。这些研究或从原生态文化的大角度进行阐述,或单纯就音乐进行研究,甚至没有人在研究成果中提出鄂伦春原生态音乐这一概念。
(一)国内研究现状
鄂伦春族世代居住于我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准确的说,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对鄂伦春族进行大规模的研究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采风编写了《鄂伦春人》,从那时开始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对鄂伦春族的各项研究开始滥觞开来。在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黑龙江省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抢救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组,他们深入小兴安岭的密林中,与鄂伦春同胞同吃同住,收集了大量关于鄂伦春民族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随后在黑龙江省民研会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文学》上陆续刊登出来。20世纪80年代又通过实地调查、查阅古文献、翻译外文文献等方式编写了《鄂伦春社会的发展》、《鄂伦春族社会变迁》、《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等著作。以上著作对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形态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都为以后研究鄂伦春族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文学作品的出版,带动了鄂伦春研究团队的不断扩大,不仅民族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各个专业领域的学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始了专业研究,为鄂伦春宗教、音乐等其他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能。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相继出版了关于语言方面的《鄂伦春语研究》、《鄂伦春语汉语对照读本》、宗教方面的《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地域文化方面的《淖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文学方面的《鄂伦春族文学》、民俗方面的《鄂伦春族风俗志》、民族方面的《黑龙江鄂伦春族研究》、《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等一系列作品。其中《鄂伦春语汉语对照读本》一书对鄂伦春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研究鄂伦春各个方面的工具书。
由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出版的《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对鄂伦春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说唱、叙事诗、谚语、谜语等进行了刊载,其主要表现内容都与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他们的信仰、狩猎、婚姻、生育,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人类起源的猜测,从不同侧面揭示出了鄂伦春人的历史发展情况,让我们了解到了鄂伦春人的民风民俗、审美意趣以及崇拜信仰。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音协主办,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把中国有史以来各时期、各民族口传心授的民间小调编辑成系列丛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其中“内蒙古卷”和“黑龙江卷”为我们研究鄂伦春民族音乐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此外,供职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陈恕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2001年度课题《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也为我们研究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鄂伦春民间文艺研究组对鄂伦春传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书,这些民歌不仅曲谱完整,而且还有鄂伦春语和汉语双重释义。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鄂伦春民众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传统民歌,另外一小部分是进入新社会时期人民传唱的新民歌,这些民歌的搜集整理为保存鄂伦春族音乐文化遗产和推动鄂伦春族民族音乐的研究做了重大贡献。著名作曲家暴侠为了抢救、保护鄂伦春民歌遗产,经过几十年的收集,采录、整理了几百首鄂伦春族民歌,很多已是绝源的珍品,编写出《鄂伦春族民歌选》一书。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对鄂伦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解放前,第二阶段就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第三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其中在第三阶段对鄂伦春族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这期间对鄂伦春进行研究的各方面学者都在不断增加,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关于鄂伦春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民歌的收集整理上,并对音乐的类型、题材、风格等进行了归纳研究,但是有关于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的记述并不多见,把鄂伦春原生态音乐作为对象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选取鄂伦春族原生态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希望能够深入阐释其文化内涵,以期对鄂伦春族的音乐研究、文化研究做有益的补充。
(二)国外学者研究的情况
在当今越来越强劲的全球化浪潮中,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重重危机,这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反思与反省,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性的“生态浪潮”不断掀起,无论是环境保护运动还是生态批评,都在寻求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途径。在上个世纪伊始,欧洲很多国家就出现了一种保护各自乡土文化的活动,被称为“活态博物馆”运动。活动理念是将原始乡村整个保护起来,原汁原味的将其看做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
在这个博物馆里,它的手工作坊、节日庆典等都是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以及非物质的。到了上个世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开展了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保护运动。自此,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一些伴随人类产生、发展的原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从微观上看:
黑龙江地区民族众多、习俗多样,这样也就使得黑龙江的本土文化比较多姿多彩。自古以来,满族、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许多民族都生活在这里。白山黑水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鄂温克等民族的萨满、歌舞和桦皮艺术,赫哲族的鱼皮工艺,朝鲜族的民族风情,满族的剪纸、刺绣等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各少数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是黑龙江流域巨大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鲜明的龙江特点和龙江气概。龙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是黑龙江提升文化软实力,成长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宝藏,是黑龙江实现科学成长的丰富根本。研究和传承以鄂伦春原生态音乐为代表的黑龙江文化,是当代黑龙江人不容推卸的神圣责任。
(二)从宏观上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建设从工业化到信息网络化的转变,音乐文化从港台到日韩潮流的冲击,民族音乐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所处的位置也日益边缘化。但是当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有一种文化的原始回归,在音乐方面也需要这样一种“返璞归真”,以改变社会音乐文化格局失衡的局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原生态音乐”如纯净的氧气慢慢在我们周围弥漫开来。
近年来,研究者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原生态”一词来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范畴的一个专门用语,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现普遍用于各类媒体之间,特指那些未受到人类太多涉足的,基本上处于原始状况的自然环境,而“原生态音乐”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心口相传的民歌或小调。“原生态音乐”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原汁原味”并不仅仅单一的反映在曲调上,更多地体现在少数民族或民间艺人现场清新质朴、真实自然的即兴表演上,这也正是原生态音乐鲜活性的根本所在。
原生态文化的研究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往往都和各自的的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研究势必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文献与中国原生态音乐田野考察结果,通过对鄂伦春原生态音乐文化研究成果的梳理,进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研究。
原生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原生态文化研究的多学科性,这和原生态文化产生、发展环境密不可分。它萌发于人类对自然社会最初的认识,在那个时候没有完整的文化形态,更谈不上某种文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何种高度,原生态文化的说法也只是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当今社会、环境等做出的反思与回归。然而作为原生态文化本身的存在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人类自然而然发生的最简单朴素的行为,与艺术文化无关,仅仅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鄂伦春族虽然在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但它的历史、文化、音乐等却在新社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鄂伦春原生态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鄂伦春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鄂伦春原生态音乐的功能多样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由四大基本要素组成: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这些基本要素按照特定的审美标准形成有序的规则的音乐组织形式;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美学相关论文:音乐美学素养在钢琴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音乐美学素养在钢琴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音乐是一门集欣赏和演奏、演唱为一体的艺术。作为音乐表演中具有代表性的钢琴表演,应该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去加以诠释和加深理解。钢琴演奏家的音乐素养对钢琴表演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宽广的音乐艺术修养是现代钢琴演奏家自身技艺的提升法宝。音乐美学素养在钢琴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美学素养 钢琴表演 美学原则 美学本质
论文正文:
钢琴表演要准确地揭示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塑造相对鲜明地音乐形象,必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觉角度出发,通过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高度理解,进行一场创造性的演奏。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由四大基本要素组成: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这些基本要素按照特定的审美标准形成有序的规则的音乐组织形式,例如不同的音高在连续的时间中就构成了美妙的旋律,声音在有序组织下就构成了固定的节奏,在同一个时间之中同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就构成了相应的和声。如果把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看成是音乐艺术形式的近景,那么这项音乐艺术形式的基本组织就是它的中景。然而音乐的本身就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当它们按照特定的法则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整体音乐的全景,这便是音乐艺术形式的美学法则。
这一法则和人的听觉以及心理是密切相关的,美感是人的感性需求,因为人的听觉和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喜悦、犹豫、矛盾甚至憎恶都将会纳入在人的感性对象里面,所以相对的音乐艺术表演所表现出的追求也是相当复杂,钢琴弹奏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美学素养,只有在深刻理解钢琴作品所蕴涵的美学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来掌握作品的音乐情感形式,把握体验音乐内涵,音乐时代风格以及音乐流派特征,用心诠释音乐所带给我们的美学情感。
在钢琴演奏乃至在所有的艺术表演过程中,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应该把激情的创作和冷静的自我形态有机控制并结合起来。纵观国内外每一位伟大的钢琴家,都是遵循情感和理智相互统一的音乐艺术美学原则的。比如演奏家在弹奏巴赫的赋格时,如果过分使用对音乐的热情和精力,有可能会出现控制不准各声部之间的均衡情况,不能保持各个声部之间的音准旋律。所以说,如果要创造一项完美的音乐艺术,我们必须坚持遵循情感和与理智相互统一的音乐艺术美学原则。
1、学习和积累音乐理论知识,提升对钢琴作品的深层认识
优秀的音乐演奏是建立在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基础上的。因而,要想提升钢琴演奏的水平首先就要学习和积累更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深化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加强对钢琴作品的理性认知。钢琴作品的欣赏与品读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钢琴作品的分析主要的着眼点在于钢琴乐曲中的节奏、节拍、和声、复调及织体等方面。在这些音乐要素中,支撑音乐作品的关键在于曲式结构。和曲式结构存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的和声功能以及调式分析在宏观分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语言中其他的相关要素所进行的分析都属于微观分析的范围。加强音乐理论知识除了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记忆乐曲,提高自己学习新乐曲的进度。
2、积累钢琴作品的审美知识,提升对钢琴作品的感性认知
知识是获得钢琴作品理性认知的关键所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就要注重音乐的感性样式的建立。一个钢琴演奏者的脑海中如果缺少鲜活的音乐样式,那他在演奏技术的调动方面就缺乏指向。一名钢琴演奏人员,其内心存有什么样的音乐样式,就能转化出什么样的感性样式。
除此之外,钢琴演奏者还应该不断地积累演奏技巧方面的知识。注重学习名家的演奏音像,揣摩不
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听觉能力,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水平及艺术鉴赏能力。比如在演奏一首乐曲的时候,可以找到这首乐曲的各种演奏版本,通过认真分析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钢琴表演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都需要深入的体验和认真的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
3、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提升对钢琴作品的诠释能力
音乐是通过感性的形式来表达的,但是在这个表达过程中却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钢琴于1709年由意大利人巴特罗梅欧·克里斯多佛利发明,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特色,至此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钢琴文化。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钢琴演奏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为全面的去诠释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意图及蕴含在作品中的浓厚底蕴。可以这么说,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将各艺术之间的的文化现象和感受相融合,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将音乐的实质及灵魂展现出来。
钢琴表演是内在与外在听觉完美结合的一项审美艺术活动。因此,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应该深谙音乐美学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的音乐美学素养,从而更好地迈向音乐艺术的殿堂。
[1]田琦.小议情感与理智在钢琴演奏中的平衡[U].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1):67—69.
[2]张银生.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Ⅱ[M]时代文学,2008(12):128—129.
[3]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59.114
[4]刘晓静.浅谈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M].艺术教育,2008(12):9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具有 纪实性,证实性,实感性等特点。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时代下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意义及作用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新闻图片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以现实的新闻人物和事物为对象的绘画创作。抓住其瞬间动态形象速写成画,以传播新闻信息。特点是绘形,不能将新闻人物和事物完全还原成本来面目,且不能采取绘画的典型创作手法。
新闻报纸上用于传递信息的符号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片、色彩及版面结构等视觉性符号。其中,图片以其丰富的信息量、简明直观的表现形式及生动美观的视觉效果,成为众多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佼佼者,同时,新闻图片因传递信息更直接、迅速,且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而被看作报纸版面设计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报纸媒体市场化改革之后,“图文并重”的办报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闻图片早已不再单单以装饰或点缀的形式存在于报纸版面,而是与文字语言优势互补、并驾齐驱。此外,当代的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摄影器材、印刷技术及图片优化处理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这为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作用创造了有力条件。
新闻图片相当于报纸媒体的眼睛,是报纸版面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图片读者能够清晰了解到新闻报道背后的真实场景。图片运用合理,不仅可以美化版面、吸引读者,还能与文字相得益彰、增强版面宣传效果。可见,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已占据着不可比拟的地位。
1.1 图片与文字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文字新闻描述虽具体、详尽,但阅读起来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对读者的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图片新闻传递信息更为直观、鲜明、快捷,且对读者各方面要求不高,但表达的信息量有限,不能完全展示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因而,文字和图片在报纸版面上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是确保报纸版面质量的重要途径。
1.2 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新闻图片作为最通俗易懂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不仅能够直观、生动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大体场景和状况,也能向读者展示一些文字无法描述的细节信息,从而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达到切身体会和深入了解新闻内幕的目的。同时,一定质量的新闻图片还能调节和美化报纸版面的视觉效果,让版面内容更突出、更容易吸引读者。
1.3 图片与文字两翼齐飞是读图时代对纸媒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长篇大论的文字报道已无法适应人们快速获取新闻讯息的阅读需求,而包含高品质图片的媒体才是满足人们“快餐式”阅读追求的新闻媒体形式,再加上印刷、摄影、图片处理等技术的高度进步,读图已成为新时代新闻读者的惯性作风。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不断升级、市场竞争急剧“白热化”的今天,报纸媒体要想突破竞争压迫局面、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必应改变“重字轻图”的传统观念,将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巧妙结合,以更好适应读图时代对报纸版面的质量要求。
新闻图片在广义上主要包含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及新闻图表三大类。其中,新闻照片是新闻事件的真实再现,具有传播新闻信息的作用。有些美术价值较高的照片,还可以用作报纸版面的美化设计;新闻漫画,是借助绘画作品来表现或表达某个社会现象反映出的一些倾向及意见,通常具有幽默、讽刺、批评等作用;新闻图表则融合了文字、数据、图形符号等元素,可以对新闻内容作补充性解释和说明。综合以上几大类新闻图片的特点,可将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作用归纳如下。
2.1 新闻图片能让版面内容更具纪实性和证实性
新闻图片能让新闻事件某个重要时刻的人物、细节、场面得以保存和再现,因而是新闻事件最真实、准确的历史写照。此外,正所谓“眼见为实”,图片的直观性和纪实性无疑让文字语言更具说服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版面内容的阅读价值。
2.2 新闻图片能使版面更具美化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一张(组)高品质新闻图片,既有协调、鲜明的色彩,也包含丰富、醒目的新闻信息,灵活应用于报纸版面设计中不仅能增强版面的美化效果,还能让版面内容更加活跃、生动。例如,插入漫画可以对文字报道进行点缀、添加照片可以衬托文章标题、穿插图表可以进一步解说文字稿件等。可以说,新闻图片的有效利用是报纸媒体走向高品质化的必备条件。
2.3 新闻图片可以丰富报纸版面表现形式、增加新闻受众
新闻图片由于具备直观形象、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等特点,因而容易被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将其灵活穿插于报纸版面中可以大大提高新闻受众的覆盖范围。并且新闻图片是对文字报道的补充说明,能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其定格的画面有利于读者发挥想象和细细品味。
随着报业改革浪潮的推进,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及作用会越来越显著,如何将新闻图片的功能特色发挥到极致,让报纸版面更加光彩夺目,是值得各大报纸媒体深入探讨的问题。新闻图片的主要作用是对文字语言补充说明以及增强版面视觉效果,因而在应用形式上应推崇简单明了,并立足于服务文章、服务读者、服务社会,力求实现版面多元化视觉表达的功能。具体需做到:
1)选择正确的新闻视角,进而合理选择相对应的新闻图片,确保所选图片切合新闻主题,同时具备较高的新闻性及可读性。
2)顾全版面全局,切勿过多依赖图片,应遵循准确、简洁原则,着重凸显文字表述无法完整呈现的新闻信息,实现图文完美结合。
3)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丰富的想象力,以培养先进的版面设计观念与技巧,并注意广泛收集新闻图片资料以满足各种新闻题材的不同需求。
综上所述,新闻图片以其通俗易懂、简洁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为读者创造了富有感染力的新闻阅读形式,灵活将其应用于纸媒中能使报纸版面更具新闻性和可读性。报纸媒体要一改过去“重文轻图”的办报理念,充分重视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意义及作用,并依靠正确的观念和技术指导,发挥好新闻图片的功能优势,以适应读图时代新闻受众对“快餐式”阅读方式的需求。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中学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意义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中学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意义全文如下:
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商代就存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活动,随后建立起来了“乐教”的教学思想。音乐教育是在20世纪之后才成为一门专设学科进入课堂教学,随着多年来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中学的音乐教育逐步发展成熟。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学科,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想象力被激发,塑造学生开朗大方的性格,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礼乐国度,在古代的《荀子?王制》一书中就提到过音乐存在的教化作用,其中谈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对于社会教化的推广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处在人生的快速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学生的塑造性是非常强的,一些学生的逆反心里比较的强,情绪容易波动,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学生道德素质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人生。中学的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之间向学生展示了声音与艺术、音乐与人性的美,全面的培养和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展现自我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平复学生内心的躁动不安、稳定情绪,让他们知道要用自己美好的一面去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认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这样长期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客观认识世界与自我的心态,尊重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自主创新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音乐因其强烈的节奏感、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谐悦耳的和声、错综复杂的曲式与织体结构,有着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学习特点,所以相对其他的学科而言,音乐的教学和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想要学好音乐这门学科显然不是那么的容易,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有长期的坚持,坚强的毅力和耐力。例如,对于乐器的学习,开始的时候是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逐渐地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与规律。然而,对于一种乐器的熟练掌握必须是长期的训练加上经验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弹奏出美妙的曲子。在这个长期的坚持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主的去探索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好的学习习惯也会自然地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的各科学习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不要被自己所束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很好地训练,长期地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必将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中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世界的认识还不是那么的全面,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看到更深远的东西,在这其中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例如,在声乐学习、舞蹈动作的模仿课堂中,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肢体表现等都会得到发挥和锻炼,同时身体的触觉反应力变快,大脑的记忆力变强,学生的思维得到综合提高。古今中外的许多人才都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人生的影响非常的巨大。所以,我们相信中学音乐的教育会对学生智力的综合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种优越的生长环境容易造成学生性格的敏感和孤僻、自我,不愿与他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中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他们的自尊心无法承受一丁点的打击。中学音乐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在舒畅的旋律中静下心来,敞开自己的心扉,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音乐的交流当中,他们会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逐步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沟通,性格就会慢慢地活泼开朗。例如,在歌曲的合唱当中,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团结协作和共同的努力,他们需要事先进行一些好的交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任务,要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要配合他人,实现良好的对接和转换,在这其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与人交往的欣喜感,学生的性格必将必将变得乐观开朗,乐于助人,亲和友善。
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歌曲都是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拼搏奋进的爱国精神,其中的歌词都是非常的经典的。领会其中的内涵,可以教会我们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实际的生活中分辨是非,用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我们讲述了前辈的英勇故事,慷慨激昂,在学生的内心回荡,久久无法平静,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地珍惜现代的幸福生活。
展望社会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中学的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想象力被激发,塑造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中学音乐教育,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论中学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意义】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刍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音乐课是每一个初中学生喜爱的课程。但初中音乐课如何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使之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和理解音乐是每个初中音乐教师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 参与意识 多媒体教学 活动教学
作家雨果曾把音乐比作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音乐对于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与肯定,而学好音乐,兴趣是首要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中,每教一首歌,从简谱视唱再到完整歌曲,笔者都采用竞赛的方式,先教后练再比赛,并当场给予评价,所以从一开始,学生们就热情高涨,全神贯注的认真学习,生怕遗漏。比赛采用小组中个人之间、组与组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现场比赛,看谁唱得声音宏亮,看谁音唱得准确。每当这时,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浓烈,其他小组比赛时,准备参赛的小组内也在不断预热,跃跃欲试。小组比赛过程中,对于唱音不准确的小组或个人,其他人还不时进行纠正,大家互相学习,相互纠正,合作学习。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多媒体凭借它的活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等将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作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音乐,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唱《大海啊,故乡》时,笔者用投影仪打出一组画面:天空一碧如洗,蔚蓝的海一望无际,在平静的大海中,有几只小船在游荡。大海像贤慧的母亲,用双手轻轻地将小船托起,送向远方。海边上,微风吹起,细浪温柔地舐着沙滩,发出一种几乎是听不清的绵绵絮语般的声音,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激起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恬静而又近于陶醉的感情。接着,大家情不自禁的跟笔者轻轻哼唱这首恬静的歌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起到强化认知、增强感受、画龙点睛的作用。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多媒体在这里对音乐的演绎自然贴切的恰到好处,而且在整个教学中完全让学生从看中想、想中悟、悟中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巴甫洛夫情感结构理论认为,情感是人脑皮质下的居于中心地位的复杂的无条件反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就得使之产生清楚的形象性的知觉、表象,因此必须借助于电视、电影等活动片段或者是学生自身的活动诱发学生地情感体验。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唱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时,让一小组男生在台下唱,选出十个男生十个女生扮演红军,到台上表演红军艰难通过雪山草地的情形。学生们逼真的表演,让大家身临其境,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既温习了歌曲,又对学生们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在欣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一边放音乐,一边让一个普通话非常标准的男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这首诗歌,大家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听同伴朗读,纷纷进入意境而轻轻哼唱歌曲。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中的重头戏,可根据不同的歌曲,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讲故事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来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苏武牧羊》一课的歌词时,将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听:我国古代西汉时期, 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大家听了如痴如醉,纷纷被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所感染,因此歌唱起来,歌曲的那种悲愁愤闷的气氛油然而生。
(二)绘画
音乐与文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首好的歌曲,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幅绝美的图画,更能激起人们的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遐想。在音乐课上,笔者不仅利用歌曲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大意,领会歌曲的意境,同时还根据各区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制自己心目中的美好景色,更充分更形象地理解歌曲。学《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时,笔者请学生根据歌词来描绘一下所歌中的景色,大家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了心中的美好的图景:有长满高大树木的山谷,有歌唱的小鸟、有打着队旗、排着队伍穿行在山谷的孩子们……因此在歌唱的时候,大家带着憧憬和渴望的心情来唱,此课上得异常顺利。
(三)律动
律动是学生们百玩不厌的活动。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孩子们有规律的表演各种动作,或拍拍手,或悄悄课桌,或站起来跳舞,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乐感,还能提高学生地听辨能力,在实践中能准确区分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节奏,从而进一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激发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在音乐教学中,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能面对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新颖独特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学生地智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施展,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刍议】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培养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最有条件的后备力量。因此,他们的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塑造是新时代呼唤的最强音。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大学生并不缺乏书本知识的培养,但缺少实践的磨炼,其心理素质也需进一步培养和完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贯彻至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学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挑战社会实现自我的前提条件。本课题旨在论述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办法——引入音乐教育协同心理素质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协同作用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类群。在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习的进行、生活的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内在条件,与感情息息相关,而音乐是能通向灵魂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大学音乐教育现况
依据学生需求分类可以把音乐教育现况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个层面。
专业音乐教育自不待言,这是成体系的教学系统,非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其它专业学生德育、美育与音乐相关的选修课程。课题追求的是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
大学音乐教育停滞于专业知识教授是最为值得关注的现况。对非音乐专业生而言,教育目的止步于此,大学生的音乐课程所获实在有限,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的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当代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应当如何描述?儒家以“八目”作为君子的一生行为标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主要阐示两个方向,修身与治用。 借用这个体系课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解是:以修身论,应当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应当有判别事非的自主性,应当有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应当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以治用而论,应当有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应当有和谐环境的处世能力,应当有自我价值体现的影响力,应当有敢为人先的行动意识,应当有渴望成功的进取之心,应当有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
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挑战的应对方式方法实在令人堪忧。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概述无一不将目标指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层面上。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如何解决应当引起大学从教者的高度关注。
音乐已经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有着富足的外延与内涵。音乐学既是感性的科学又具有理性的思考,大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依托印证心理素质问题的起源与解决方向。
(一)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心理作用
情绪多由客观刺激引起,是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体验。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常时间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势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重的影响。情绪产生有刺激源,我们无法预知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那么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产生也就无法控制,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控制情绪,或者是调适情绪。
1.音乐调适情绪首先表现在表情与达意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表演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自由联想,体验情感,表达情感。高校音乐欣赏课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中外名曲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思维。激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人“挑战与反抗命运”的联想,闲适的《田园》交响曲能给人“放逐自我于天地间”的宽阔。
2.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表现在诱发与感染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情感体验与情感感染他人是人类的特殊属性。音乐就是情感的载体,就音乐的产生而言,《乐论》这样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物而动,故行于声”。借由音乐能激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体现在宣泄与释放
心理素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音乐能够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所搭载的情感正好可以浸润干涸的心灵。节奏欢快明亮的音乐可以解除忧郁,节奏平缓清新的音乐可以镇静安神,节奏激扬亢进的音乐可以坚强意志。
(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音乐审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音乐的审美功能体现在题材多样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给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美的氛围。大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美的认识。
2.音乐立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如果说审美是美的欣赏,那么立美就是美的创作。立美是在审美的基础上构建自身对美的理解。审美偏向共性,立美偏向个性。切实重视立美教育,要将学生培养为审美主体,美自身,通过自身再美人。
3.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陶冶大学生良好情操
音乐取材于文化内涵,传递的情感正是文化内涵间沟通的信息。音乐的文化传播属性让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或者任务,而是在大环境中的一种共同追求与理念,起到相互印证与提高的作用。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主要总结并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的跨越度空前,为诸多学科相互印证、类比提高架设了桥梁。这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也拓展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授方法的空间。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协同
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确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创作讲求尊重传统但不墨守成规,要有基础地创新。而创新思维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音乐表演讲求展现自我,突破自我。进取心的培养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难点。
1.音乐协同创造心理
创新是一切发展之动力。音乐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的追寻,都穿插着体验接受与创新的过程。用心体验音乐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体验,那么体验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就源自于思维的多端性与灵活性,这是创造性心理的发端。
2.音乐协同进取心理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后盾,积极进取的结果能够培植更坚固的信心。进取与自信都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分。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励引导学生进取心理。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领悟理解能力不一致,对于音乐基础差的同学,要寻找突破口为他们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对于音乐基础好、天份突出的同学,要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最大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培养学科自信,将进取心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3.音乐协同协作心理
音乐是世界的财富,是人类交流最好的语言。音乐欣赏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音乐可以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形成一幅形象的图画,通过交流可以丰富唯美这幅画卷,并找寻学生彼此的认同感。思想的碰撞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为集体增添凝聚力。老师从旁指导与监督,指导学生观点的指向,促进集体的和谐交流,指引学生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
音乐实践活动是参与感极强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合唱,声部之间的协作,男女声的协作,指挥与演唱的协作。参与这些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体会集体的力量,促进同校情谊,增强集体荣誉感。
就目前而言,大学音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心理素质培养功能。课堂内力求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情绪动向。课业教授不仅从老师方向考虑要上完规定的内容,还要从学生方面考虑知识接受与掌握度的问题。除了满足这种课业基本要求外,音乐课的附加价值比如心理素质培养功能也要跟进。其实音乐实践活动也是音乐教学方式的一种,而且在实践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需要氛围的,而这个氛围仅仅只是课堂上的热烈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这个大课堂要充分利用起来。以求每个学生都能分享音乐教育带来的美妙与裨益。协同学理论确实可以搭建任意学科交流的桥梁,但是音乐是全世界的财富,是每个人精神补品,利用协同学理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品质最佳搭档学科还是音乐。音乐教育附加价值的追寻虽然不是从这里开始,但也不会从这里结束,这是音乐工作者未来工作的方向与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社会弱势群体。自产生以来,留守儿童数量急剧上升,2005年底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预计该数据在今后20年仍将不断攀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因群体数量庞大且成长环境特殊在受教育机会、营养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安全、行为与学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而生活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因其居住地可利用的生活、医疗和教育资源更为匮乏,而成为留守儿童中更加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及途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议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及途径全文如下:
【摘 要】本人结合音乐教育实践,试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和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途径等方面,谈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作用;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用音乐治疗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针对那些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记录卡(包括心理问题产生时间、主要表现、原因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在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尝试用音乐治疗他们心理疾病。音乐治疗分为聆听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三种方法。在聆听式治疗中,我们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音乐乐曲的内容,达到放松肌肉、启发联想、安抚心灵、宣泄感情、缓解稳定情绪、释放减轻压力目的,引导他们将消极生活状态转变到积极的生活状态中来。如用柔和优美的音乐治疗抑郁症、以轻快活泼的音乐消除自我封闭症状。通过在校园播放音乐,改善学习紧张的气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在再创造式治疗中,让留守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使自身心理在音乐活动中被同化和感染,身心和谐,达到改善治疗其心理生理的目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以鼓、铃鼓、木琴、三角铁等为工具,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即兴演奏各种节奏,在团体的演奏中重塑自我,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建立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健康的目的。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同样担当重任。我们音乐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音乐教育把每一位儿童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尤其是非钢琴专业的高中生钢琴教学中,钢琴演奏技术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音乐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在钢琴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钢琴教师尤其要注重在教学中对音乐心理学的运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学习钢琴的浓厚兴趣,最终达到钢琴教学的教学目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音乐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只一味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表现力及节奏感等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到了整体教学质量。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钢琴教学中充分运用音乐心理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现今的钢琴教导学习中,钢琴教学以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为基本任务,最先值得注意的是钢琴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相对较好的技术含量,同时还得具有科学知识,但是两者相结合后并不完全是钢琴教学决定性教学内容模式,它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心理上的一种引导,并结合技术和科学,这样才能成为一种比较合理的钢琴教学。我们经常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音乐也是这样,而在学习中,同时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对于这点有很多教师是做不到的,要知道仅仅通过语言是不行的,还要结合音乐心理学课通过心理课了解学生学习钢琴的心理特征,使用以往完善的理论知识和老师言传身教的演奏技巧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在学习中掌握钢琴基础知识理论,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心理上一定程度的接受钢琴,音乐心理学课的加入对学生学习钢琴起到很重要的的作用。
(一)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角度及理论意义来钻研音乐与小我之间的各类征象及之间相互关系的进修课程,它以生理学理论知识为根本,包括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相干理论知识连系而成的从生理方面举行深切明白并感知的一种进修模式。
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音乐对人的心理的刺激及产生的效果,包括对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才能和音乐创造等方面的研究,仅仅从这些方面了解和研究学习的各个方面,来解决各种问题。
(二)现代学生学习钢琴的具体状况
现在学生家长的前卫思想使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在计划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有各项才能以保证将来有好的生活,其中便有让孩子学习钢琴,钢琴本身意义上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性格,还可以陶冶情操,更有助于气质的提升,但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习钢琴及原因,家长都不得而知,而现状则是:1.学生对钢琴学习没有兴趣,认为这是一种负担。2.开始学习还不错,后来越来越不想学习,转向其他感兴趣的事物中。3.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学习,都是为了家长要求在学习,结果就是学不到心上。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有信心与乐趣学习一种事物在一定角度上说已经是学习成功的基本要素了,“乐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教导员”从心底发出了热爱,才能更好地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无形中超越自己。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而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心理上不接受,音乐心理学的课程则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方式,由于钢琴的学习本身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在传达上要从理解、感觉方面做文章,这种无影无形的概念对于传播相当不容易,所以音乐心理学便发挥了作用,也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对钢琴产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
(二)音乐心理学对开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作用
音乐心理学能通过音符描述心里向往的事物,如“静谧的田野林间,广袤宽阔的海上奇景”,置身音乐中,可以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与激情,使学生在感受美好自然地同时迸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想要达成目的的积极性,都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但是不是学会了钢琴等乐器就能对音乐的表现的收放自如,它不仅需要正确的演奏方式,更需要表演者的心理状况,心理状态是决定并陪伴整首表演进程的重要因素,状态的好坏对作曲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所以进行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一方面从心理上将学生带入自己创作的冲动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感觉方面更加突出,感知能力更强。
(三)音乐心理学帮助因材施教
学习钢琴的过程是艰巨而复杂的,所以需要学生不断地刻苦努力、积极勤奋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得知学生成长差距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进行不同教育体制的指导。根据学生气质的不同,在心理学上有不同的划分,对于理解力强又灵活的孩子应该将学习重点放在前面修学习,应该以一些抒情性的曲子或者慢曲调让他们学习,对于磨练他们的耐性有积极作用;对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学生,要经常性对其加以鼓动,进行启发式讲学,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便是音乐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好处,它可以使老师对于不同的孩子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使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自己钢琴的学习生涯,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学习。
本文通过对音乐心理学各种优势的了解与研究,并从其中找到音乐心理学与钢琴教学的关系所在可以得出:音乐心理学与钢琴教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从上述问题也得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学习技术和理论,学生学习不仅需要实质性的教学,更需要心理上的平衡,心理上的安慰。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和责任心对学生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对钢琴教学有积极意义,它的价值所在不容小觑。音乐心理学的出现,对学生、老师、家长都产生了莫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了学习音乐心理学的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学的帮助,更好的运用所学,完美演绎属于自己的音乐,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专业学生课外音乐教育的社会实践中是不可缺少的,结合笔者自身在课外音乐教育的实践阐明未来音乐教师掌握一定的音乐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音乐心理学的普及对音乐教育事业将起推动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是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音乐心理学是将音乐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对音乐的各个方面展开探析,对音乐才能、音乐创造等维度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可以说,音乐心理学有效地分析了各种音乐现象,归纳了音乐的内在属性,对于音乐本身的发展和传承、创造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类音乐活动、分析具体音乐功能、促进音乐发展的科学,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及探究中,音乐学树立以人为主的理念,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一点。研究音乐心理学的作用对促进音乐成果在研究领域的扩大,起到一定帮助,掌握音乐心理学与音乐学之间的纽带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挖掘出音乐心理学和音乐学等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历史音乐学的研究中加入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模式,能促进音乐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暂新的局面。国际上的音乐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开展史学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以心理学的视角观看音乐流派和风格的形成;根据音乐家的不同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分析其创作特点和表演形式;按照音乐家的心理学思想对音乐题材和音乐发展以及对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密切关注。
著名研究学者王洪生曾强调过心理学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应该站在心理学研究角度分析音乐史不同特点。在何乾三的代表作《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作曲心理过程》中谈到音乐是想象的根源,借助潜意识的理论阐述了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缘由,从史学家的角度剖析了这部作品的另一个视野。
音乐心理学与体系音乐学中的音乐美学以及音乐社会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1.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关系。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的撰写者于润洋特别提出,研究音乐美学赢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展开进行。在心理学层面分析音乐创作的风格和形式,人们将自身情感运用到音乐作品当中去欣赏和体会。心理学的发展是音乐学研究的奠基。张前被问及这个观点时将哲学中的传统形而上学与实验科学成果相结合,促进美学研究成为音乐实践的指导标准。《音乐学概论》中指出,音乐美学的论证,在音乐心理学的实验和经验中加以证明,能使得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以上几个观点论述了音乐心理学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2.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的关系。音乐社会学主要关注音乐和社会的互动以及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进步,社会对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社会这个大背景是以人的心理结构来对音乐进行审美的。所以,研究音乐的社会心理,必须在人的音乐活动中才得以彰显,进而分析出社会心理与音乐家审美心理的问题解释,并对音乐社会学加以补充和丰富。因此,很容易发现,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之间的交融已经逐渐形成了音乐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形成直接影响了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性。
三、音乐心理学与音乐研究学
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有了实际意义,两者互相支撑,互相扶持,都在音乐学研究的运作困难中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为音乐教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音乐心理学的成果大规模在音乐教育学中得到运用,并推动了音乐教育学在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音乐心理学有关音乐才能、音乐教学和音乐心理的研究都和音乐教育学紧密联系。甚至,研究音乐教育心理涉及方面广,学科之间的互相交融,不但产生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彼此的繁荣和昌盛。在《音乐才能心理学》中提出了“音乐才能的含义记评估”“决定音乐才能形成的因素”“音乐才能和人脑的联系”等观点,作者根据综合比较,提出能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借助音乐才能测评问卷分析其中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并认真从事音乐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掌握相关文献资料之后,认识到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与利弊,也让音乐教育人员对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怎样才能在教师精心涉及的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展,让学生在音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进步,发挥学生独有的创新能力。
音乐心理学不管是从哪一个方面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逐渐提高,音乐心理学与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都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音乐心理学已经深入到音乐其他学科的内部,音乐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补充和渗透为音乐的整体研究规范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只要有了确切的研究目标的研究道路,广大音乐工作者不断努力,音乐就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造福社会。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与电影结合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音乐配合影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音乐是影视作品艺术的重要载体,音乐的使用对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音乐可以为影视作品奠定基调。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电影、电视剧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影视作品的质量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也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些音乐呢?只有画面不行吗?答案是可以的,但是,缺少了音乐,一部影视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活力与感染力。音乐可以做影视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贯穿主题,它也可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它还可以挖掘故事情节深处的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环境。
《银河护卫队》――8月1号在北美上映的漫威年度大作,全球票房突破7亿美元收官。知名影评人评价,这是2014年不可错过的电影。它之所以这么成功不仅仅是精美的制作,精细的人物刻画,精致的特效,整部影片的一大亮点,就是音乐。电影大量的采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曲做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那么音乐具体在影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0世纪初,爱迪生先生向世界公告了他的最新发明――有声电影,这项发明打开了人们电影认识的大门,把影视作品从仅可以“看”的艺术媒介变成了既能看又能听的感官艺术。20世纪20年代,一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片发行了,它就是《爵士歌舞》,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音乐和影视其实是不相同的两种艺术,它们有着不同的特性,但也有着共性。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个要素,在和其他要素相结合时作为综合艺术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例如围绕贯穿着整部影视作品的主题音乐,它不仅能高度概括作品的内容,更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带到特定的文化、历史以及不同情绪的大环境下。下面,笔者就来具体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有哪些作用,以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子。
主题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没有主题,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了,而主题音乐它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主导,必须要具备影视作品的审美作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主题音乐的画龙点睛、烘托渲染,往往就会撼动观众的心灵。由许镜清作曲的《西游记序曲》作为《西游记》的主题音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曲子是没有歌词的,没有歌词的曲子在揭示剧情方面不占优势,需要观众视觉、听觉结合的联想。但是这首曲子不一样,《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有很大一部分读者观众,他们了解剧情内容,怎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主题,吸引观众?
《西游记序曲》不仅有着浓烈的民族风格,又有20世纪80年代的摩登感,有很多种配器,结合了打击乐、电子乐、民乐、交响乐等很多要素,混搭却不混乱。开篇就是音效,开门见山,结合原著的联想,给观众的感觉就像猴子蹦了出来,拉开了整个影视作品的序幕。第37秒的时候,动感的打击乐以及电脑制作的音乐特效伴随着主旋律的浮出,配合着画面以及原著基础,观众可以感受到这部影视作品的总基调了,是悲伤是忧郁?是大气磅礴还是小家碧玉?观众感受到的是唐僧带领着三个徒弟历尽艰辛取得真经的坚定不移!是他们服妖降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背后的辛酸苦难!脱离原著,观众只听音乐看电视剧,这个音乐也可以把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当中。《西游记序曲》作为主题音乐,在剧中也多次的出现,形成了贯穿发展的延续性。
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有很多,人物可以通过例如面部特征、气质、语言、思维、道德倾向等等塑造表现出来,这些是可以借助外力的,例如选角、化妆以及演员的表演。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个人物形象活起来?音乐可以弥补,因为在影视作品中如果没有音乐,观众就没有听觉上的感受,无法丰富对人物的认识。一些音乐是可以概括剧中人物形象的。在《西游记》第3集“大圣闹天宫”中出现过两首插曲《大圣歌》、《生无名本无姓》,这两首歌曲就刻画了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形象。《大圣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哈……腾云驾雾,追逐闪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大圣齐天。说什么,艰险磨难,怕什么,鬼怪神仙。扯开如意金箍棒,打他个地覆天也翻!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
《生无名本无姓》的歌词是这样的:“生无名本无姓,天造地就有精灵有精灵,来无影去无踪,千锤百炼见真功见真功。闯东海,闹龙宫,鬼神惧,天地惊,身披旋风,火眼金睛,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两首歌短短的几句歌词,高度概括了孙悟空的形象,他聚天地精华而生,天性烂漫淘气,但又历经八九载,求学好问,练就一身的本领,这也为他接下来的降妖伏魔做了铺垫;他率性而为,追求自由,他任意妄为,不受势力的束缚,所以他大闹天宫,抢走定海神针;他正义大胆,爱恨分明,不惧艰辛险阻,不怕妖魔鬼怪,所以他三打白骨精,就算唐僧误解他,就算取经之路漫长危险,他也一路陪着唐僧走完了。孙悟空这个形象所带来的正能量,也是整部影视作品所突出的重点。在电视剧第7集“计收猪八戒”中的插曲《猪八戒背媳妇》歌词诙谐搭配着四二拍欢快的曲调。这首歌曲虽然不如刻画孙悟空的两首插曲般鲜明,但是从曲调、风格方面可以突出猪八戒既荒.唐滑稽又可笑可恨的形象,他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整个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在影视作品中所谓的情感戏也很难掌握,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很隐秘的,要自然而然的情感外漏,毕竟有别于舞台剧,演员过分夸张的表演会让作品看起来“假惺惺”。怎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呢?音乐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人物的情绪外化,通过观众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联想表达出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其实就是在抒发人的感情,在影视作品中,跟具体的故事情节相结合,把人物的情感丰满起来,暗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让观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
在《西游记》第16集“趣经女儿国”中,插曲《女儿情》反复出现过。唐僧取经时路过女儿国,女儿国的国王在大殿与唐僧有了一面之缘。歌曲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国王的梦中,与唐僧策马奔腾,优美的曲调暗含了国王的情愫,表达了她的愿望。在影片第33分钟时女儿国的国王携唐僧游御花园时第二次出现了这首歌曲“……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就是这样一首歌曲,借助歌词来“直抒胸臆”唱出了女子的情义,唱出了对唐僧盛情款款的告白,歌手甜甜的嗓音配着婉转的曲调,结合着御花园的美景,浪漫动人。第三次出现时是国王邀请唐僧去她寝宫,女王的盛情难却,唐僧的竭力自制,都在这乐曲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直到唐僧的最后四个字:若有来生……就是这样一首乐曲,暗含了许多种难以言喻的感情,有一些话,有一些情感直白的表达出来会使作品觉得庸俗,而用音乐去表达会更加的合适。
气氛,是人们在环境中某种特定的感觉的精神表现或者现象,在影视作品中,音乐可以使气氛更加的浓烈。在快乐的情节中配上欢快的乐曲,悲伤的情节中配上忧伤的乐曲,这就是渲染气氛。如果少了这些音乐,只有画面,那影视作品会显得苍白无力、平淡乏味。同样的,音乐对环境的烘托,也会影响画面的基调。音乐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把一段合适的音乐加入画面中,就会使画面活起来,效果会更加出彩。在《西游记》第24集“天竺收玉兔”有一首很出名的插曲《天竺少女》,这首插曲出现的时间段在唐僧与天竺少女成亲之时,曲调是非常欢快的,前奏采用了很多动感很强的短节奏,旋律部分起伏跳跃,让观众的心情也跟着跳动了起来。
当然这首歌不仅仅是渲染了快乐的氛围,它更烘托了环境。“天竺”是古代的时候中国对印度等国家的统称,“天竺收玉兔”的故事就发生在唐僧西天取经路过的天竺,而“沙里瓦”在印度语中是语气词“啊”的意思,《天竺少女》中反复出现,配合着歌曲的曲调,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到了古时候的天竺。不同风格的还有在《西游记》第4集“困囚五行山”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这首歌在一开始时速度缓慢,音色低沉,令人压抑,悲愤,五百年的斗转星移,猴子就这样被压在五行山下182500个日日夜夜,随着歌词和曲调的变化,观众又可以感受到猴子坚定不移的信念,饱含了向上的力量,如果在影视作品中把这首歌曲拿掉,观众只是一味的盯着猴子压在五行山下,那么感受到的氛围一定不会那么浓烈。
音乐之所以能和影视作品相结合,也正因为他们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的先后而出现;它们都是运动的艺术,影视作品没有了运动,那只能称为一幅画或者摄影作品,而音乐更是通过音符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运动展示着情绪。在影视作品中,音乐就像一条线索,连接了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跳跃的、不完整的情节补充完整。音乐通过和画面的结合,影响着作品,丰满着作品,使作品看起来不那么空洞苍白,假设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了音乐,只剩下干巴巴的人物对白与动作,那将会是多么无聊,就像无声电影一样,被称为一个“伟大的哑巴”,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声的遗憾。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5.浅谈声音在影视创作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罪己诏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和“内圣外王”的道德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罪己诏的政治作用与意义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罪己诏是中国古代皇帝下达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政治文书,其历史几乎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对于掌握基本不受约束的封建专制权力的君主来说,能够下诏罪己,对天下布告自身的过失,是封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章首先考察了罪己诏的概念与内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其政治作用及意义,对封建帝王下诏罪己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略作梳理和探析。
罪己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夏禹和商汤,“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而严格意义上的罪己诏则是由汉文帝颁布的,由此延续近两千年,成为中国封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传统,构成中国传统政治资源的一部分。研究罪己诏的内容、性质、作用和意义,给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诸多面相提供了一个视角,也给对比当今中国的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一面镜子。
所谓罪己诏,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下达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政治文书。“罪己”意即引咎自责,频繁见诸于古代经史子集,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的开创者夏禹。范晔《后汉书》中提到:昔禹巡狩苍梧,见市杀人,下车而哭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魏文帝黄初二年(222年)六月发生日食,有司奏请罢免太尉,文帝为此下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贞观年间魏征曾上书唐太宗希望他能够“采尧舜之诽谤,追禹汤之罪己”。
可以在诸多古籍中看到,禹汤开罪己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皇帝往往以禹汤作为榜样,臣子也常常援引禹汤的罪己行为的例子劝诫君主规范自身行为。
所谓“诏”,本为动词,有“召而与言”的意思,后又引申为“教诲”、“指导”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规定将皇帝下达的文书称为“诏”,此后为历代所沿用。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写道:“按刘勰言,古者王言,若轩辕、唐、虞同称为命,至三代始兼诏誓而称之,今见于《书》者是也,秦并天下,改命为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汉初,定命三品,其三曰诏后世因之。”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而言,禹汤并非是罪己诏的开创者,而是仅仅是实行罪己这一封建君主的特殊政治行为的第一人。在历史上,颁布罪己诏的第一人,是汉文帝刘恒。
汉孝文皇帝二年(前202年),发生日食。这种自然界的异相,汉文帝颁布诏书,直承自己施政的过失,承担天降灾异的责任,其诏曰:
“……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大德矣!今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 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囤戍,有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汉文帝的这篇罪己诏,言辞恳切,态度谦恭,成为中国封建史上严格意义上的第一篇罪己诏。
罪己诏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天降灾异、祸乱和自我反省。
所谓天降灾异,主要是指日食、月食、彗星、地震、瘟疫、洪涝及其他在古人看来十分诡异神秘的自然现象。因为儒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往往将这些所谓的“灾异”现象附会为上天对于统治者的警示或惩戒,赋予这些自然现象以浓厚的人文色彩。
如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发生地震,汉宣帝颁布罪己诏 在这份罪己诏中,汉宣帝直承“甚惧焉”,他表现出诚恳的求直言的态度,“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并对自己的施政进行了深刻反省,“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
祸乱主要是指流民起义、悍将叛乱、宦官或外戚专权、朋党之争等造成封建统治不稳的“人祸”。祸乱的产生,与封建帝王自身的执政能力息息相关,封建帝王对于祸乱的产生往往要负主要甚至全部责任。通过对自身执政能力、个人品德、施政方针的深刻反省,改变专制权力的傲慢态度,卑以自牧,笼络人心,改变以往的错误政策,以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以自我批评与反省为主要的内容的罪己诏,往往是因为封建帝王为神秘的自然现象所摄,或者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在臣下的强烈要求之下颁布的。
罪己诏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和“内圣外王”的道德要求。
在“天人感应”的理论影响下,封建帝王要对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神秘诡异的天文现象以及其他罕见的自然现象的出现负责。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天”,对于“天”的神化,赋予它至高的权威等一系列的魅化行为,实质上是对封建皇权进行“加魅”。而封建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代理人“天子”,那么对于“天意”的顺应就成了构成其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样,摄于“天”的威严,同时出于对封建统治合法性的维护,封建帝王下诏罪己也就不难理解了。
儒家学说不仅仅是一套为封建统治秩序进行辩护的政治学说,同时也是一套道德学说。封建统治者把儒家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其精致的理论形式为封建统治论证合法性的同时,也给自身套上了道德要求的枷锁,给整个封建统治施以一定的道德压力。封建君主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权威,与此同时还必须是一个道德权威。所以,儒家意识形态对于封建帝王及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始终保持着严格的道德要求。中国古代帝王下诏罪己,展示作为一个儒家君子所具有的自省意识,是封建君主满足儒家学说提出的道德要求的直接表现。
罪己诏产生的现实基础,是权力的表演性和封建政权的合法性流失。权力通过表演来论证自身的正当性,其依据就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和社会成员对于统治政权的审美期待。按照儒家学说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表演,表现出权力的自省意识、责任感并由此获得道德优势,给权力披上一层道德的面纱,是封建统治政权在合法性流失的情况下挽回合法性的一种策略。
四、罪己诏的政治作用和意义
由汉文帝开创的封建帝王下诏罪己的传统,是中国封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有其特定的政治作用和意义。
对于封建统治政权而言,罪己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权合法性,巩固封建统治。尽管罪己诏是封建统治者对于自身的批评和反省,但是这一点并不构成对王权的损害,恰恰相反,它将巩固、强化封建统治。原因在于,在封建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封建制度下的人民的人格大大萎缩,封建统治阶级施以人民的一点点恩惠都被感恩戴德,那么封建帝王下诏罪己,表现出谦下自省的态度,改变以往引起民怨的政策,缓解阶级矛盾,往往会赢得民心,收到加强国家统治根基的效果。同时,按照儒家学说,封建君主如果没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圣德”,也不足以执掌最高权力。皇帝下诏罪己,体现出其卑以自牧、朝乾夕惕的个人品质,这就又论证了其执掌最高权力在道德上是合法的。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下诏罪己所带来的道德资源构成其“克里斯玛”的一部分,有助于其将个人权力转化为个人权威。如马克斯?韦伯所述,如果一个君主不对其施政进行反思,那么将造成其个人魅力的流失;相反,如果君主能够下诏罪己,对自己的施政进行反省和自我批评,那么无疑将增强其个人魅力,获得道德上的优势,从而将个人权力转化为个人权威。
对于封建专制权力而言,罪己诏传统对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制约。汉文帝开创了封建帝王下诏罪己的传统,并使之于汉代滥觞,这种罪己诏的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对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构成一种压力。也即是说,封建帝王在天降灾异、祸乱及为政失当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下诏罪己,那么就将挑战“君主应当对灾异、祸乱和施政失当负责”这一传统规则,势必将造成其政权合法性、封建帝王的个人魅力、道德资源的流失。从这个角度说,罪己诏的传统对专制权力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哪怕这种作用系于君主的个人修养,是微乎其微的。
对当下的执政者而言,罪己诏传统是值得挖掘借鉴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不可否认,罪己诏有其虚伪性和欺骗性,但是对于处于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下的专制权力集于一身、“乾纲独断”的封建君主而言,能够作出躬身自省的姿态已经十分难得。在现代社会,政府根据契约产生,如果不能履行与人民的契约,不能尽其所能履行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那么人民有权利批判、甚至是更换一个政府,所以政府对于其施政不当、管理不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都应该有一种“罪己”意识,这不仅仅是根据契约所产生的义务,也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所应有的一种道德意识。
罪己诏的政治作用与意义研究相关
浏览量:8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现最早的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几千余年的历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作用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电影音乐的含义
电影是一门视听合一、音画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而“听”和“音”,就是指电影中的音乐元素。具体来说,所谓电影音乐,就是依附于电影而存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既可以是一些经典音乐的直接运用,也可以是作曲家针对影片的量身定制,虽然电影音乐仍然保留了音乐基本的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但是其艺术构思、情感表现等都会受到电影的制约,并对影片的气氛渲染、情节发展、形象塑造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作用和价值也是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艺术,是当代电影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当代电影音乐的作用和功能研究
(一)环境渲染
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下徐徐展开的。也就是说,音乐能够使所要营造的环境更为突出。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渲染时代环境。每一部电影都是时代的产物,也自然会受到时代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所以当切题的电影音乐响起后,很快就能将观众带入到那个特殊的时代中。如影片《茉莉花》,整个影片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对应不同的时代,所以主创方特意选用了能够彰显时代特色的音乐。如茉的故事中,选用的是民国时期在上海十分流行的西洋爱情歌曲;莉的故事选用的是建国初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喀秋莎》,而花的故事选用的则是改革开放前后耳熟能详的《小城故事》。即便是抛开影片,仅凭这几首歌曲,也能够精准的推算出故事发生的年代。其次是情感环境的渲染。影片在表现过程中,会形成如高兴、寂静、沉闷、悲伤等多种类型的情感,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情感反应。而在将这种情感反应传递给观众的过程中,音乐则是最佳的选择。比如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在德国人捕杀犹太人的那场戏中,就响起了长时间的节奏短促、旋律单一的音乐,与之相匹配的则是每一个犹太人脸上惊恐和不安的表情,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近乎窒息般的压抑,这就是音乐的神奇力量。最后是对地域环境的渲染。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代表性的文化。通过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则能够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如《骆驼祥子》中的京韵大鼓和三弦、《秋菊打官司》中的秦腔、《黄土地》中信天游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在环境渲染和气氛表现方面,音乐正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
(二)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塑造是电影表现的一个重要目的,且因为电影中的形象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分别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应该予以有针对性的刻画和表现。除了常规的电影手段之外,音乐则是一个重要的帮手,其能够以听觉的方式准确诠释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有时候甚至某一段音乐一响起,就立刻会让观众联想到某一个人物形象。如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每当花木兰出场时,响起的是一段慷慨激昂的交响乐,从而使花木兰这一巾帼女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当皇帝出场时,响起的则是一段管乐,刻画出了皇帝那种威严的形象。而当匈奴士兵出场时,响起的则是众多低音乐器,给人以诡异之感。每一种类型的人物形象都有与之相契合的音乐相配。《教父》中的主人公维克多里昂,从外表上来看,其掌管着整个家族,并有着众多追随者,可谓是一个另类的成功人士。然而其内心是十分孤独和压抑的,对此导演特意选用了一段略带伤感的旋律,由大提琴、圆号等较为沉稳的乐器奏出,由此刻画出了一个坚强而孤独的教父形象,并对其悲剧的命运予以暗示。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麦克里昂,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避难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爱人还是遭遇了不幸。这时候则响起了《柔声倾诉》这首委婉凄美的歌曲。麦克也想做一个正常人,也想和自己的爱人生活下去,但是在现实面前,这种想法注定是一种奢望,刻画出了其孤独无助的形象。可以看出,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塑造是有着独特功效的,很多经典电影形象之所以能够长存于观众的脑海中,正是得益于电影音乐的巨大帮助。
(三)情感表现
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情感的抒发,电影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在电影音乐的帮助下,电影中的情感能够以一种高度概括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有效激发起观众的想象、联想和回忆等,并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如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经典之作《燃情岁月》,被誉为“人生一般的音乐”,因为影片本身可谓是一部史诗,而经典配乐则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让人们通过音乐,看到了片中人物并联想到了自己的出生、成长、壮年和老去。出生的时候,旋律是单纯而清澈的;成长的时候,旋律中似乎带有几分不羁;壮年的时候,则是雄壮的交响乐;到了老年的时候,音乐则慢慢地趋于平缓,仿佛陷入了沉思之中。音乐和电影情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触和思考。电影版本的《玉观音》,安心为了让杨瑞忘掉自己并开始全新的生活,主动选择了消失。此时响起了两人都十分喜欢的那首《比我幸福》,“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再痛也不说苦,爱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我能成全你的追逐”,正是安心此刻所思所感的真实写照。伤我的痛我的我的最爱。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也是人在感情中的可悲之处。心存一份美好、一段回忆,愿他比我幸福。可以看出,在很多时候,仅仅依靠画面的力量,是难以使情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的。唯有通过音乐,才能将这种情感作用于观众的内心,让观众通过影片联想到自己,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联想激发
电影画面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事件表述,总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不可能事无巨细、完完整整地都呈现在画面中。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则可以予以有效的补充和延展,通过对观众想象和联想的激发,获得“笔不周而意周”的效果。正如波兰音乐学家丽萨所言:“由音乐而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够给视觉观察以丰富的补充,两者共同完成情感的体验和建构。”比如《活着》中,主人公富贵正愉快地走在大街上,并响起了广播中播放的歌曲。虽然观众并没有在画面中看到喇叭,但是却丝毫不影响想象的展开,观众可以从中联想到富贵此时此刻的心情,而自己的内心中也有了相应的反应。张艺谋《菊豆》中的主题歌《铃儿歌》,原本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但是却被著名音乐家赵季平进行了灵活的改编,其节奏放慢了一倍,然后用民族乐曲埙进行演奏,每当这段低沉而凄凉的旋律响起时,虽然画面中并没有出现菊豆,但是观众很快就会联想到菊豆那苦难的身世和悲惨的命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曾多次运用了古典音乐《乡村骑士》的前奏曲,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时,这段音乐就会适时地响起,由此营造出了一个带有梦幻氛围的色彩,并由此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的初恋和那段懵懂而迷茫的记忆。可以看出,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画面表现是一种主动的给予,而通过电影音乐激发起观众的想象和联想,则是一种观众主动的建构,并由此获得了更加深刻和真切的体验。
(五)情节发展
当音乐融入电影之后,就会受到电影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去。如国产电影《立春》,讲述的是王彩玲这个小地方的音乐教师,执著追求自己声乐之梦的故事。尽管自身的嗓音条件和物质条件都十分有限,但是其仍然梦想着“唱到巴黎歌剧院”去,所以几首艺术歌曲,就成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一开始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暮春》,以音画逆行的形式呈现在影片中。歌曲的大意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暖风中吹过自然而清新的味道。”但是画面中的表现却完全与之相反,立春后的这个北方小城,还笼罩在萧瑟之中,天空中的灰蒙蒙的雾霾,都和歌曲中描绘的意境有着天壤之别,由此体现出了王彩玲的另类和她在艺术道路上的艰辛。第二首《为艺术为爱情》,出自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代表作《托斯卡》,歌词大意是:“我对爱情和艺术如此的虔诚和执著,为什么上帝却总是对我冷酷无情。”其出现于影片的中间,当时王彩玲正参加广场演出,但是突然下起了大雪,人们纷纷离去。此时的王彩玲在大雪中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第三首《月亮颂》,出现于影片的后半段,这是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作品,歌词大意是:夜空中的银色月亮,你的光芒照耀远方,请告诉我我的爱人在哪里。”此时的王彩玲刚刚受到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来到小酒吧里买醉。一边哭着一边还要继续踏上去北京的征途。通过这部影片可以看出,整个影片的情节发展,与这几首歌曲是紧密相关的,几首声乐作品,使其既是影片的配乐,又是影片的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也是充满了创造性的。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大发展,电影音乐的作用和价值也得到了凸显,不但成为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影片进行艺术表现的得力助手。所以作为观众来说,要在电影研究和鉴赏中对其有充分的重视;而作为电影和音乐工作者来说,则要在充分尊重电影和音乐本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影片实际需要,创作出更多精彩和优秀的电影音乐,真正让两者珠联璧合,比翼双飞,成为两种艺术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听的音乐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与思维力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歌唱或者演奏或者是倾听,都蕴含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悠扬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缓解人们的身心疲劳。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可以表达人们的所思所想。文字也是一种符号,通过文字可以表达内心感情。将音乐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进入“假消极状态”,让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更加的集中注意力,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与思维能力。例如《荷塘月色》的宁静,《我的空中楼阁》的那种静谧,《祝福》之中的哀婉,《孔雀东南飞》中所蕴含的缠绵凄楚等等,这些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秦桑曲》或者是《梁祝》,通过其中的缠绵凄楚的曲调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让他们能够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还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涤。
二、通过配乐朗诵,帮助学生体会文中意境
很多时候在教学一些离现代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时,由于学生对相应的历史环境已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在感情上很难引起共鸣,带着一种“我只是看客,一切与我无关”的感觉,在朗诵的过程中很难将感情投入到朗诵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配乐,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由于这是苏轼所写的两首《赤壁赋》中的前一首,作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这个时期作者拥有十分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朗诵这首前赤壁赋时可以选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因为这首《赤壁赋》当做表现出了作者比较乐观的精神,通过高山流水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文中。
三、运用音乐进行课堂导入,渲染气氛
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很多情境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都遇不到,造成了学生很难体会到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过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在学习《鸿门宴》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当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四、利用音乐引导写作,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特别是音乐所提供的广阔的情感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音乐几乎突破了一切的时空限制,可以让你的思想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教学的过程中,作文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很多学生都视作文写作为洪水猛兽。在作文课上播放相关主题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写作主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写作。而且音乐所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主题的理解也会不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同时音乐所包含的旋律与节奏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正因此通过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例如为学生布置以“母爱”为主题的写作时,在讲述的过程中配合播放一些充满柔情的并能表达母爱的曲子。讲述完后再播放一首满文军的《懂你》在凄婉唯美的旋律感染下,整个堂课都笼罩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这时再让学生开始写作他们的母亲。在这样的充满深情的音乐感染下,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弦都会被拨动,从而写出更加充满情感的文章。
五、结语
不喜欢音乐的人很少,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同时音乐所能产生的力量又是难以估计的。将音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满信心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教育前进的步伐,因此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庞大的中国市场只要你能创造出关注,就能带动消费拉动经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作为音乐教育机构,我们当然愿意看到按照我们的教育方式输出的人才或音乐作品为大众所喜欢及关注,但这不能够脱离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目前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多元需求的社会,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通过一种形式能在短期内引导老百姓提高到我们所希望的层面,当前要做的只有去遵循这种形势,逐渐引导,何况我们培养的学生们还需要就业。谈及引导,也只有通过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让他们走向社会创造出更多带有专业音乐修养并能让老百姓喜爱的音乐作品,才能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回归中逐渐引导大众。
教育观念转变
目前包括音乐教育机构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各大院校都多多少少存在着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所培养出的人才毕业走向社会后经常是感觉到无所适从。延安鲁艺在创建之初曾经走过一段关门造车的弯路,师生们只专注于音乐,而忽略了社会,所幸是鲁艺发现了问题,并积极通过教育实践进行了改变调整。处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而我们的教育体制确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着,所以与社会脱节现象就在所难免。作为今天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和尊重社会变迁的需求。作为教书育人授技传艺的我们要做的只有更好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的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音乐人才、创造出更好符合时代的音乐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找准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在市场经济高快发展的今天,几乎我们中国的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因为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持是万万不可的。而大学本身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类似于企业的一个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面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不能不受市场的左右。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产品,生源是我们的市场。今天一所大学的兴衰就如一家企业一样决定于育人的质量(产品)、学习成本(价格)、影响力(促销)、传播途径(渠道)等环节。这里所要谈及的大学文化系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论及的校训,它是一个偏向服务于市场的精神纲领组成。没有这套文化系统,我们将会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迷失,酒再好是要靠吆喝的,音乐学院也是一样,纵然你有再好的硬件设施再优秀的师资力量,如果不能够在潜在目标生源决定报考哪所音乐院校之前告诉他们我们的优秀所在,就很可能失去这些生源。所以通俗的讲一套文化系统就是我们学院自身优势的提炼集成,并把这套优势集成以一个或几个有效的途径传播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和“市场”是同义词,我们关注市场其实就是在关注社会。那么一所音乐教育机构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而又适应市场的大学文化系统,首先要做的先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放眼全国到处是综合类艺术教育院校,而真正有着自己准确定位又有多少,即使是有自己的定位,而在社会上清楚这个定位的人又有多少。整天关上门说我们在培育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却不能把这些优势当作重要工作向社会传播开来,纵然是你具备这种优势也清楚自己的定位,那也形同虚设。一所大学如果能科学清醒的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化系统,立足于今天的教育市场将会事半功倍。
高等音乐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艺术机构和共和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有必要去深入的研究音乐与社会、音乐教育与市场的关系。看清楚今后的发展趋向,使教育机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更多的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怎样使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朗诵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感情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向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而言之,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不只学生要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更加巩固地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本身做到了对音乐的了解、想象、发挥、创造才使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对艺术作品想象的空间。音乐教育对美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用心与音乐交流,学生有丰富内心世界,才会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从音乐手法中延伸思考、强化审美体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仁慈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人。符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宗旨,最终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美”的力量。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