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钢琴艺术发展史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钢琴艺术伊始,国人大多推崇国外的一些钢琴名家、名曲,并将之作为钢琴艺术学习的典范来推广。尤其是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海顿、李斯特、柴科夫斯基、肖邦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钢琴名曲,简直被奉为钢琴界的神明。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艺术理论论文: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之思考。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之思考
我国的钢琴演奏家们在汲取了西方钢琴文化艺术的精华后,结合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将中国钢琴艺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文化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当中国的钢琴演奏技能达到世界水平的时候,中国民族文化也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首先,我们能够从整体上发现中国传统的民族气息和民间特色,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标准在钢琴艺术中的体现;其次,西洋乐器本身所带有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中国的钢琴艺术必须在本土的审美要求中融入能与本身印记相适应的内容,这是钢琴自身艺术特点对其要求。在中国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我国的钢琴艺术形成了能为人们所接受的特点。从西方来说,它们吸收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美学意境和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钢琴艺术的继续发展不能秉承一成不变的美学思路,我们必须思考: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冲击下,钢琴艺术中的美学观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只有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才会快速地向前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特征的显现主要表现在演奏风格、钢琴曲目和文化推广三个主要方面,与欧美钢琴艺术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差别,并逐步向中国式钢琴艺术过渡和演变。
1、演奏风格特征
以殷承宗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该曲本是古筝曲,改编成钢琴曲后,依然不失古筝如泣如诉的悠悠之意,体现出了民族化特征。这只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中国钢琴曲目大多如此,在钢琴演奏中显现出更多、更明显的中国民族艺术特征,这是五千年造就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元素。
2、钢琴曲目特征
在诸多以民族文化特征为主的钢琴曲中,尤其以中国古代曲目和民族曲目居多,而这些钢琴曲作的出现,充分展现了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风,例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刘晓耕的《撒尼幻想曲》、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等,不胜枚举。这些中国民族与古典的融入,足以展现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特征。
3、文化推广特征
钢琴艺术伊始,国人大多推崇国外的一些钢琴名家、名曲,并将之作为钢琴艺术学习的典范来推广。尤其是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海顿、李斯特、柴科夫斯基、肖邦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钢琴名曲,简直被奉为钢琴界的神明。大凡学习钢琴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他们的曲目,并以能够熟练演奏这些曲目为骄傲。后来,随着国内钢琴艺术、钢琴曲创作、钢琴曲目的逐渐成熟,中国钢琴曲目也就融入钢琴学习中成为必备学习曲目。尤其是古典曲目改编出来的钢琴曲更是比较突出。随之,以中国古代曲目改编的钢琴曲成为钢琴文化推广的领头羊,并为该领域的文化推广开启了先河。
1、与民族渊源的融合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就是民族渊源的融合。钢琴艺术传到中国之后,中华民族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为拓宽钢琴艺术题材内容提供无穷无尽的创作之源,显现了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渊源的融合。另外,由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为钢琴家在创作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2、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融合,钢琴艺术已经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逐步演变成中国音乐大家园中的重要一员。其中以《牧童短笛》为例,该钢琴曲目是融入中国元素最多并且成名最早的。这一作品是中国老一辈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虽然作品在刚刚创作时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就当时而言,用钢琴曲来创作中国民族音乐是一种新的尝试,而这种尝试恰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3、与民族乐器的融合
我国的民族乐器众多,主要包括磬、缶、铃、萧、笙、琴、瑟、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近百余种乐器。而这些乐器在实际的演奏和使用中,正逐步与钢琴较为完美地融合起来,形成了钢琴为古筝演奏、为琵琶演奏、为笛子或箫演奏的合作曲目,而且随着钢琴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挖掘,现代钢琴已经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以古琴、古筝为首的中国乐器的声音,虽然仅仅是形似而神不似,但这已经足以显现中国民族乐器与钢琴的有机融合。
例如,现代音乐家谷娜创作的《彝寨风情》中的《月下》就是用钢琴代替传统乐器葫芦丝演奏出来的。虽然钢琴相对粗犷一些,但依然以委婉的音调呈现出了彝族青年月夜相互依偎的美好场面,让人们在钢琴曲的演奏中仿佛看到彝族青年月夜的歌恋情景,这一演绎是成功且玄妙的。
现代钢琴艺术语境受不同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境差异巨大。语境是听众感受钢琴艺术的重要方面,所以,应该在某种程度上顺应时代潮流,促进钢琴艺术的融合,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当今的中国钢琴领域中,优秀的钢琴人才必将会越来越多。而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目也会与日俱增。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钢琴教育工作者去共同努力、探研,从而把中国钢琴音乐推上一个又一个巅峰。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德国作曲家舒曼――第一位真正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全面贯彻浪漫主义美学理念的音乐家,其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在于作品主题的隐喻性、内容的文学性、形式的独特性以及风格的幻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迥异于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主要艺术特点。
关键词:舒曼;钢琴音乐;隐喻性;文学性;独特性;幻想性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00-02
在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黄金时期。一方面,由于钢琴制作工艺的成熟,使得钢琴的价格下降,同时钢琴的表现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从此,钢琴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乐器;另一方面,由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普遍地钟爱钢琴这件乐器,因此创造出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中众多的优秀作品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瑰丽图景。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从此,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并延续至20世纪初。通常人们普遍认为,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第一批开拓者,他们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也共同反映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于幻想及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由于他们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程度的联系,使得他们的作品中还具有着比较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气质,比如,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都明显地体现出了古典主义的形式法则,在音乐气质上,舒伯特接近于贝多芬,而门德尔松则更加靠近莫扎特。这些都说明了,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初期,古典主义的音乐因素作为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仍然在发挥着其效应。而第一位真正在其钢琴音乐创作中全面贯彻浪漫主义美学理念的音乐家就是本文将要作深入探讨的德国作曲家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于1810年生于德国,1856年去世,一生只活了短暂的46岁。但他却是第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浪漫主义思潮是19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潮流,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美学追求在于打破古典主义艺术的既有形式,用艺术家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思想感情。这其中情感的自我表达是核心,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当时普遍的创作理念就是要做到“我曲表我心” [1],这样的话,乐曲中丰富而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就成为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第一个明显特征。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音乐普遍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的结合。西方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其音乐语言已高度的发达,这使得它具备了表现文学性内容及绘画性内容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深入地挖掘音乐的表现能力,作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将音乐与文学及绘画等艺术进行了结合,这就显示出了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独特性,此一方面的突出标志就是标题音乐作品的大量出现。
当时,德奥属于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中心地带,舒曼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由于舒曼的父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经营书店的同时也作书籍的出版工作,舒曼从小就在父亲的书店中博览群书,因而他酷爱文学。他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及小说,这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有歌德、拜伦、让・保尔和E・T・A・霍夫曼。深厚的文学修养极大地提高了舒曼的想象力及艺术品位,他日后创造出的成功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内涵。除此之外,舒曼与克拉拉曲折的爱情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当中,舒曼是第一个具有明确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作曲家。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之前作曲家社会地位的低下(通常被看作是奴仆)使其无资格去从事这些当时主要由哲学家来从事的学术研究;第二,之前作曲家相对低下的文学水平和迫于生计而必须完成的繁重的创作任务使其在主客观上都无能力去进行音乐美学问题的探讨。而在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以上情况都出现了改变,具有了独立社会地位及学术素质的舒曼就成了作曲家中第一位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音乐评论家。
笔者在此将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概括如下:
首先,他认为音乐要有高尚的思想及充沛的情感。其次,舒曼在音乐艺术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再次,舒曼积极地倡导音乐的民族主义和音乐的世界性意义,这其实也就是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以上三点就是舒曼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明确地体现在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中,表现出了他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四大特色。
第一,音乐主题的隐喻性。由于舒曼独特的个性――沉思、幻想与热情、冲动的结合,以及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这使得他爱在自己的作品中隐藏一些个人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多半都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蕴藏着需要经过缜密的研究才能够得知的引证和隐喻,这些隐喻常常由隐喻字母所对应的音符构成,了解这些是理解他作品的第一步。比如舒曼的《阿贝格变奏曲》(ABEGG Variations)op.1,其中的ABEGG是舒曼在一次舞会上遇到的一位女士的姓,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即采用ABEGG这五个字母作为音名。又如《狂欢节》的调性基础是bA-C-B,来自舒曼早年的一位女友居住的阿什小镇“ASCH”(德文“H”在音乐中为“B”)[2]。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这类以猜字谜式的音乐游戏构成了舒曼的第一个钢琴音乐特色,这也是理解他钢琴音乐作品的关键。
第二,舒曼钢琴音乐的第二个鲜明特点在于其音乐内容的文学性。舒曼大部分的钢琴音乐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舒曼自小形成的深厚文学修养,这使得他的音乐创作不断地受到来自于文学灵感的刺激与影响。另外,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学潮流――音乐的文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舒曼的音乐创作,使得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标题性。比如他的钢琴套曲《蝴蝶》(Papillons)op.2,是根据舒曼最喜欢和敬仰的德国作家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而创作的;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利偶记》(Kreisleriana)op.16,是舒曼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霍夫曼小说中一位怪诞而极有天赋的音乐家克莱斯勒的形象的启发而创作的。可以说舒曼是第一个将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状态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曲家。
第三,音乐形式的独特性。舒曼的作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学来完成的。由于较少地受到来自传统的专业作曲家技法训练的束缚,舒曼在创作形式上表现出了很大的灵活性,他的作品形式几乎完全是由表现内容来决定的。也正因此,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独创性[3]。比如他的《交响练习曲》(Etudes-Symphoniques)op.13,在形式上就兼有练习曲与变奏曲的双重性质;再如他的《C大调幻想曲》(Fanlasie)op.17,在创作技法上运用了奏鸣曲的形式加上回旋曲和变奏曲的创作手法,构成了他极富独创性的自由曲式。这部作品既有令人神往的即兴幻想性,又有着严整而和协调的结构。此外,舒曼还喜欢用小型作品组成松散的套曲形式,并冠以各种富有诗意和文学性的标题,这是舒曼的一个显著的创作特点。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幻想曲集》等。
第四,舒曼钢琴音乐第四个特点在于其音乐风格的幻想性。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就像是他自身心灵历程的日记一般准确地记录了他的精神历程。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文学作品的强烈影响,舒曼富于幻想,这种幻想性也自然地带到了他的音乐创作中去,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幻想着理想的实现。如在《大卫同盟组曲》中幻想着“大卫同盟”对于音乐界的非利士人――庸夫俗子的斗争并胜利;他还幻想着自己的爱情如《#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表达了他对克拉拉火热的爱情;还幻想过童年,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对童年的情感体验,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幻想性是其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
综上所述,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其主题的隐喻性、内容的文学性、形式的独特性以及风格的幻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迥异于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主要特点。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充满了理想与诗意、爱情与痛苦、热情激昂的情感与梦幻沉思的风格。他一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这些充满创造性的钢琴作品以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为钢琴音乐文献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就像他受让・保尔小说的启发而构想出的佛洛列斯坦(个性张扬)和埃塞比乌斯(沉思幻想的性格)这两个人物一样,舒曼兼有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也反映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他的钢琴作品丰饶而富于诗意,情感内省同时又具有宏伟的气象,同时又充满了亲密温馨的情感。舒曼的钢琴音乐是一种飞扬的音乐,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舒曼认同他的崇拜者让・保尔的一句话:“生命可以在我们身后枯萎凋谢,我们神圣的过去可以灰飞烟灭,但有一样东西是不朽的,那就是音乐。”音乐是一门神秘的艺术,是在诗的语言终止之后响起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舒曼就是文学家让・保尔在音乐中的化身。
[1]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98-199.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0-121.
[3] 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册[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1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严谨求实的作风,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指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加强,就此,职业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但其理论构架在各专业的应用还未取得系统的成果,各专业的教学体系还处于研究与探索状态。当今艺术设计专业也是经历了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成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重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教学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艺术设计专业关于项目教学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学生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因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是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订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得到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并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
在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在对项目的设计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各类设计风格,促进个性设计的发展,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学能力。2.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掌握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能分析、制作各类设计效果图,通过“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敬岗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促进学生实现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实际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我们高职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岗位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为应对设计行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必须将设计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并按照其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课程,再将各岗位、能力课程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因而,也就要求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协调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通过“小组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流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公司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公司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发挥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教师要用激励、理解、提醒的教学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改变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做法,一般采用以下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围绕真实项目安排学生具体任务,在工作任务书中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程序、完成时间。2.现场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教学。如丈量作业现场尺寸,进行市场调研等。3.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搜集项目方案的案例,并分析研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设计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启发引导法:教师将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对学生的思考或不完整的答案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应执行“公司化”的考核机制,按照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考核。1.工作任务评价本门课程的工作任务,涵盖了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所有内容,在单项评价中,对于主要知识点、技能点都有合理的权重设计,所以,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在各单项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2.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考核按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快题设计作为主要考试手段,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进行全面考核。3.工作过程(出勤情况)考核按公司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考勤制度。4.总成绩计算实践教学占总成绩的60%,理论及大作业占总成绩的40%。总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民间美术是民间的人民群众依据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自行创造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将生活实用性和精神审美性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人民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的一种寄托,且具备延续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它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性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只有根植于民间美术这一源泉,才能够使设计出的事物体现出物质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现代设计只有在应用民间美术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民间艺术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归属感的真正艺术品。下面,我主要从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来引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相关性,进而进一步探讨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哪些启示。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
1、民间美术的生活实用性
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生活实用性,这种民间艺术品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因为在我国古代长期小农经济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多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在这种观念引领下衍生出的民间艺术,也多是和经济适用性具有相关性的生活用品,只是这些生活用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流行趋势不相吻合而逐渐没落,但是其中蕴含的是古代人们的艺术精神的结晶,其中的很多元素已经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元素。比如,古代的小孩子穿的鞋子样式就有很多种,虎头鞋、无毒花鞋等,都是具备了很多美好的寓意,但其主要目的还是讲究实用性,是实用性与少许观赏性的有机结合,这种民间美术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是民间美术生活实用性的典型体现。
2、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体现的另一显著特性就是审美性,但是这种审美性并不是贯穿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始终,只是在特定时代发展下衍生的产物,其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闲适状态,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其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影射。只有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有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以清代的青花瓷为例,当时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农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丰衣足食,也就有了闲暇在一些器皿上作出精美的图案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这种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生活实用性,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种美感而实行的专门性的创造性活动。
3、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我国的民间美术大多数都是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由民俗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大多都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因此,这些民间美术多有着其美好的含意,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物质性价值。比如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些象征性的事物,风筝、年画等,其制作材料并不是一些稀缺珍贵的资源,但是在式样成型后,却总能带给人们心理一种美好的感受,使人们的精神寄托。
4、民间美术的本原性
民间美术是由最初的本原进而发展到二元和多元的,也就是说,开始的艺术创造是不讲究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适应性行为,随着人脑的开化和生存环境的逐渐舒适化,人们才有了最初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模糊界限,将实用性和审美性明确分别开来又需要经过漫长的演变,进而才实现了最终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偏向和审美性偏向。民间美术主要通过物质形态表现一种精神寄托,寓意会产生变化,但是物质载体却很少改变。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
1、现代艺术设计的经济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作者为了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某种价值观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其只注重最终的形象传达,对于实用性没有要求。但是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便是能够产生实用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便利。这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无关联,艺术设计要想在注重物质化的环境下存活,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功利性特点,满足人们对于艺术品经济性的需求。
2、现代艺术设计的高科技性
科技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科技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也是一种常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灵感,各种高科技物质设施和设计软件的出现为艺术设计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高科技性也确实能够完成诸多人力无法完成的项目制作,因此高科技的使用已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长驻。
3、现代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社会性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无法规避的现实,因为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小众效应,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阶层的一种必需品,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楼梯的式样需要设计灵感的注入,现代意义上的楼梯已经超越了之前只注重实用性的时代,注重的是一种美感,要能体现出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用当今社会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一种“设计感”。一个简单的楼梯对于设计的需求尚表现如此,那么扩展到整个社会需求,可想而知,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无法规避社会性这一倾向了。
4、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性
现代艺术设计不能规避的一个问题便是文化性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对于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不尽相同的,甚至会对一种文化符合的使用产生完全相反的含义。以此,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时,就不得不考虑到这种状况。比如,许多国家是很喜欢绿色的,认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但是在日本、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人们认为绿色是不吉祥的,是灾难的象征。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这些文化因素都要被考虑在内,否则就不能实现理想范围内理想程度的传播。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表现形式上看似毫无关联,许多人也认为民间艺术已经不能展现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风采了,是一种过时的艺术。但是,只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稍有研究的人,便会明白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间美术艺术灵感上的激发,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共同的民族和心理起源,民间美术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
1、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关系的误区
有许多人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甚相同,因此民间美术是一种过时的艺术,并不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灵感上的支持,给予民间美术创作出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必将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必然是一种艺术上的失败品。这是一种对于艺术设计不甚了解的错误言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不管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演变,也不管社会主要形式发生了多少变化,只要是中华民族儿女,在民族心理认同感方面是有着无法改变的统一性的,民间美术相对于当今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必然吸收了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美术设计还需满足国际上对于设计美感的接受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想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绽放不朽光彩,也一定要立足于民间美术,立足于民族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现代艺术设计无本之木的尴尬局面。
2、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同源同宗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不管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创新发展,其实两者都是由同一个艺术源头泛化出来的,我们暂时称之为原始美术。原始美术的产生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给其物质资料以装饰作用,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大前提下才会考虑到精神美感的需要。而且反观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都是将实用性摆在了首要位置,审美特性虽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它还是实用性的附属品。所以说,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相同艺术源头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同源同宗,现代艺术设计是可以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大量民族文化营养以增加自身文化积淀性的。
四、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流传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经典俗语,从这一观点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民族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中坚支撑作用,没有了民族化的东西融入设计中,设计就相当于没有归属,也自然无法使人们对此作品产生共鸣,那么这种设计产品也是五意义可言的。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以服装设计为例,我曾经在日本一家高档百货大楼里看到过一件日本民族服饰与现代流行装扮有机结合的衣服,这件衣服充满了现代感,又可以使人在第一感觉上就能知道是融入了日本文化在其中的,为流行加入了沉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件衣服也吸引了众多人的驻足观赏,由此可见民族特点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多么重要。
2、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人性化发展道路
民间美术十分讲究人性化,在情感表达与审美外形出现冲突时,其会不惜舍弃原定的审美外形,而力求将主要的情感表达完整展现出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者来说,人性化是必须遵循的一种设计理念,外形的表现力是掩藏不住其蕴含的真实情感传达的。
五、结语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蕴含着无限的民族文化宝藏,现代艺术设计不能脱离民间美术这样一个具有长久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文化源头。现代艺术设计应对于民间艺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借鉴方法,将古代审美灵活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以求更好地展现出现代设计的现代美感,这两者并不是相冲突的,只是在民族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所差异,其最终效果都是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设计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重要一员,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以现代设计理念作为基本的理论支持,而现代装饰设计更不能脱离传统工艺美术来发展和生存。从传统实践中汲取营养,融会古今,并通过高校地方特色艺术文化与社会的交流,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促进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水平的提高。下面本文主要围绕传统工艺美术在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探讨。
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于手工业时代,主要以实用和美观为特征来进行物件的设计,其特点是手工技艺性强、传统型突出、艺术性强,具有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常见的例如剪纸、风筝、木雕、陶瓷等。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与中国现代装饰设计作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将两者理性的糅合在一起,就能够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并更好的弘扬民族精神。
一、关于传统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相关的艺术。它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欣赏性。从用途上分,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制作上分,有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包括现代电子生产;从材料分,有陶瓷、金工、木工、漆器、染织等。工艺美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并直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这是它在艺术领域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点。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过程,即它不只是纸面上的美的图案,而且要通过工艺材料,制成具体的物质成品。在现实生活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往往与个人的思想情感、情趣爱好以及感性的经验相结合,重点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审美作用。而选择大批量生产、标准化操作、统一化管理的现代设计工艺品更多的融入了一些功能美和技术美。正是对于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加工,所以它的物质功能是第一的、基本的,美观则是第二的、从属的。
二、传统工艺美术应用于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生态理念的创造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态关系,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也要重视生态教学。现代社会中,很多设计作品都存在在商业动机驱使下以“设计创新”的名义而进行的过分包装设计的问题,导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更有必要提出和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下创造性设计观念,并可将其作为创造性设计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可见其教育的生态价值。
2.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物质性特征的实践价值
所有的创作都是由人进行的,而人参与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则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鉴于此,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实践活动获取能量。再加上现在高校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这与其以培养设计创造能力和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质相结合的人才教学目标相违背。传统工艺美术包含从学习到亲自动手制作的的全过程,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生产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因此重要的实践教学价值,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推进了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脱离实践的重“学”轻“术”教学现状的改革进程,进而顺利实现艺术设计教学长远发展战略目标。
3.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文化遗产的性质,是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特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和技术内容,既是物质文化又具有非物质文化成分,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窗口,可见其文化价值,除此之外,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如何将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装饰艺术设计教学都必须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其装饰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具有民族性特点。首先,美术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艺术作品与创作心得,并对这些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为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提供丰富的基本素材。其次,教师需要对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各项再创作元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在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当中提供更多的范例与理论依据。再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讲座、咨询等活动,既能够使教师总结更多的教学经验,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心得[6]。最后,需要对美术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美术教师对传统美术元素的认识水平,从而保证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更好地融入传统元素。
四、总结语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今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对于新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装饰艺术设计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以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作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着大量的可用价值。高校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可以结合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充分利用和借鉴其文化价值、创造价值和实践价值,从而更好的推动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当代艺术设计中人性化思维与对于受众的情感共鸣的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中的“User-Research”用户研究和“Human-CenteredDesign”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简称HCD),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关注点。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交互性”的概念和范畴更加接近“交互”概念的本质——“互相”“彼此”,艺术设计的“交互性”也由此拓展到以受众互动反馈为主体的交流范畴。
关键词:艺术设计;交互性;受众
“交互”作为一个舶来之词,译为“互相”。这一概念在计算机应用中比较广泛,其意思主要为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面互动。在其他研究领域,“交互性”(英语译为interactive)所定义的范畴与内容较为广泛,在不同的研究范畴交互性的意思也有区别。百度百科对这一概念进行如此解释:交互性主要运用于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第一,“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Interaction,简写HCI):是研究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计算系统以及有关这些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1]第二,“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Interface,简写HCI):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文中,“interactive”的意思是互相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艺术设计的“交互性”随着传播学科的概念而引入,最早出现在软件与网页设计领域的“交互性”概念,其核心内容——交流性、相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被广泛采用。借助于现代艺术设计语义学对于设计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设计“是对符号与符号结构的组织,是‘编码’过程,是赋予物以‘意义’,使用者则被看做‘解码’者,这样,‘意义’便从解码者通过‘物’到达解码者,设计是‘施语者’‘书写者’,用户是‘受语者’‘阅读者’,就如同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一样”。[2]
实时性参与交互程度与受众的参与意愿和艺术设计的组织程序密切关联。从整个流程上观察艺术设计作品的生成,具有以下发展的路程:艺术作品的设计者通过作品向受众发出消息,并依据受众(接受者)对于消息的接受程度来判断设计效果;受众(接受者)要接受设计者的消息,并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决定对于消息的接纳程度和反馈意见。通过这样的发出-接纳-反馈路径,设计者要通过作品的“交互性”与受众建立起联系,其联系的层面一方面呈现为物质关系。以作为物质关系的艺术设计作品手表为例,艺术设计者在创作时首先要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把握作品表带与使用者手腕、作品指针与使用者眼睛角度等元素的匹配程度,使用者也就是受众通过使用过程中的行为互动与作为物质的设计作品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层面是精神关系,它是劳力士?还是欧米茄?还是上海?是国外的?还是本土的?这些要素使其在精神层面与受众(接受者)建立起不同的联系和不同的对应意义,这种意义、价值与情感切合了视觉炫耀性消费对于消费者的身份认定,是精神层面的。因而,广义上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结应理解为:当“施语者”“编码”赋予的“意义”被“受语者”接收并加以反馈,那么整个艺术设计流程才能称得上大功告成。设计的“交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左右艺术设计本体的功能性,更能够拓展设计的外延。例如,艺术设计的人本——注重人的感受的交流;艺术设计的观念与文化——注重精神表达的交流、注重艺术设计的本土文化表达与交流;艺术设计的生态与发展——注重与大自然交流与表达、注重与未来生活的交流等。由此可见,“交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及其表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表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艺术设计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现代艺术设计参与性和体验性需求核心在于,在艺术设计规划中为受众预留参与性体验的符号和空间,其参与性体验的符号和空间具体为:
1.1感觉参与体验
在《收买感官,信仰品牌》中马汀•林斯壮曾言:“借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理解品牌,甚至可以直接决定消费者潜意识的购买行为”。[3]在艺术设计领域中,设计者的作品与受众感觉、参与体验感触交流的越多,其作品与受众越容易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就越能够赢得受众的认可,其艺术设计的价值与艺术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受众的感觉参与体验多少有着直接联系。因而,以视听体验、触感体验、味感体验为主打的参与性体验符号是当下艺术设计“交互性”表达不容忽视的部分。
1.2互动参与体验
以受众体验为中心,并与受众在交互产品设计预期上达成广泛一致成为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体验成为艺术设计的中心要素。吴卓浩曾在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活动中提到: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与用户一起做设计的新时代,这昭示了现代艺术设计要注重受众的互动参与体验,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艺术设计打造参与性体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直接参与让受众充分领略到沟通感和互动感,成为艺术设计的积极回馈和参与者。例如,越来越多的参与性互动橱窗展示设计、博物馆与展馆中的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等。因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受众与艺术设计作品的充分互动和沟通交流,更能充分实现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表达。
1.3情感参与体验
艺术设计者需要通过作品的“交互性”内容设计与受众建立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在作品设计中考虑“情感”层面的要素,并在设计中注重情感共鸣的建构,通过注入情感参与体验激发受众的共鸣心理,使受众在情感参与体验中产生情绪与情感满足进行情感交流与表达。正如ZIBA总裁梭罗•凡史杰所认为的那样,伟大的设计作品在于其能够在人们与其感情间搭建联系的桥梁,设计伟大的作品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联系的桥梁的过程。通过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建立广泛的情感基础与交流,能够促使受众在使用中增强对设计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像Google、腾讯、百度在界面与首页运用受众对于节假日和传统中国节日的情感关注进行封面内容设计,以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共同归属感的情感交流,拉近了与受众间的关系和距离。
2注重与未来的交流
艺术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致力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领和导航,它不仅是对当下生活方式给予的思考,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求。现代艺术设计与未来交流的核心在于解决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融入创新性要素,进行创新性艺术设计。创新性艺术设计是以新的设计思维思路,结合艺术设计者的创造能力,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相关科技与技术成果进行构思与创造,设计出符合当下人类生活的新颖、科学、实用的艺术者及作品的设计实践活动。创新性艺术设计来源于人们对于问题和生活的思考,它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依托,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引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点在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Eames)与蕾•伊姆斯(RayEames)的设计作品中显而易见。从长躺椅到多功能的玻璃纤维一次成型座椅,查尔斯•伊姆斯与蕾•伊姆斯的设计改变了20世纪人们“坐”的方式。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伊姆斯所倡导的坐及其方法也就是每个人所遵从的坐的方法。
3注重与本土文化的交流
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还体现在注重对于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发掘与关注。随着国际设计风格受到受众的质疑与抵制,以强调个性化、民族风和文化认同的艺术设计成为设计的理念。本土文化在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中融入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情结,各个地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孕育了特有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了独特的地域和本土化特征,这些鲜明的本土性格、精神和认同是每个人拥有的情感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各地区在面对国际文化冲击中更加注重民族本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另一角度看,艺术设计即有生命的文化,在视觉文化冲击的时代,艺术设计下的作品更多地通过与受众建立起共鸣区域,在共鸣的交流中实现对视觉本土文化的消费。例如可口可乐从2005年起就在其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回家过年的团圆元素,直至现在在艺术设计中推出新年特辑——“团圆就该这个味儿”“三招搞定三姑六婆春节拷问”等都在艺术设计中既实现了人本的情感因素,又极大地融合了本土文化。因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通过与本土文化建立有效的“交互性”表达,能使艺术设计凝聚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注重与自然生态的交流
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与传承、未来生活进一步发展可能与空间的思考,从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关注与自然生态的交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可能。与自然关系的交流源于人们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传承思考,其核心出发点基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入绿色、生态环保概念和要求,以环境性能作为关注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一句话:“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当下,人类生存竞争下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环境及能源缺失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从而更加促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注重与自然关系的“交互性”交流,并使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和主流原则。综上所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交互性”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由注重艺术设计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注重与未来的交流、注重与本土文化的交流、注重与自然生态的交流建构的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成为艺术设计者与受众建立良好关系及广泛联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人机界面[DB/OL].http://info.machine.hc360.com/2009/10/28142868248.shtml.2009-10-28/2016-2-14.
[2]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2004:72.
[3]品牌经营要找到品牌的生命力[DB/OL].http://www.yingsheng.com/pxzx-zjlbd/29863.html.2009-12-24/2016-2-1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打造优秀设计人才的开拓性前期教育。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是通向专业设计学习的桥梁,更成为了设计师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的关键。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概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现代社会数字化越来越普及,数字化的艺术设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艺术设计向数字艺术设计的转变有必要性,但也有负面影响。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为设计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为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新元素,但也为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教育造成了许多弊端,本课题就是围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对中国艺术设计和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新媒体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基于数字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方面,是高新技术与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新型的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正确认识
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在质疑和改善中不断发展的,数字化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有利有弊。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师们使用电脑进行设计,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史上设计方式的一次大革命,它标志着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但是,对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让我们的设计师们进入了一个误区,让我们的设计师们过度的注重数字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领悟,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了软件应用能力很高,但设计水平良莠不齐。艺术创作中的数字技术固然重要,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不仅仅能“再现客观”,更能“虚拟现实”,能为设计者带来更广阔的设计思维,更有效的设计方法,更独到的设计表现,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即使这样,数字技术也不能成为艺术设计中的主导,艺术设计的灵魂还是在于设计,在于创意,而数字技术只能作为创意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现在很多设计师局限于对数字技术的追求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已经融合到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科学的去认识和平衡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时代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不仅要适应时代,更要引领潮流,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必然要创造更新的设计文化。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设计师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在数字技术中融入传统设计文化、传统设计思维,并把传统的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表现出来,以超前的设计意识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1、设计思维能力得到了延伸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替代设计师完成了大部分理性工作,给艺术设计的造型语言、设计观念、组织方式、工作方法、表现形式、设计效率等方面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其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深远。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设计,设计对象和心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与现代化科技有关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传统设计的产品也不断吸纳现代信息的元素,使设计出的产品在产品本身和制造方面都带有了智能化的色彩。设计的产品更具人性化,冷冰冰的产品拥有了人情味,使人们在科技包围的环境中不再感到陌生,这也成了现代设计的准则。数字化技术除了让我们有了一个便捷聪明的工具以外,同时使我们的设计思维得以延伸,设计思路更为大胆,设计触点越发广泛。开启了设计师原本无法触及的领域和长期封闭的灵感边缘。
2、设计内容形式得到了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其在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在设计的理论和平面视觉创意法则方面是相似的。在设计和表现的内容上是相近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型学科。
3、设计手段方式得到了提升
在传统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是靠手工来绘制设计方案,。设计与制造由不同的人来完成。当产品完成之后,设计者再根据产品、静态图来讨论设计的功效。而使用者与产品之间是动态的,是多种感觉的一种直接交互的使用过程,这与设计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不同,设计者还得依靠使用者的反馈才能了解设计的成效,这造成了设计与使用的不连续性。新媒体艺术设计,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展示了其存储方便、修改容易,设计效果稳定等优势。消除了设计与使用之间的不连续性,使设计能在模拟真实使用的情景下完成,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设计手段的局限,使构思、设计、制造和使用更具连贯和一致性,使产品更人性化。
三、数字媒体艺术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变革
随着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教育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史、艺术学等学术型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要通过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创造的能力来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地创作出艺术作品。这样的教育体制是不完善的,导致了很多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学生放弃了艺术设计。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教育也同样如此,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那些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数字技术,在艺术修养和数字技术两者之间平衡发展,教育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型的艺术人才。这样助于我们构建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学结构体系,是教育更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91页,西北大学学报,2008(6)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本文就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策略,以促进我国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创新。
【关键词】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策略
在有效结合各地区文化特色的情况下,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形成多种教育方法,并且有着独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最终推动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1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
对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过于注重高等包装艺术设计的创意,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艺术设计过程的重要性,最终影响学生知识面拓展、设计水平提升、综合能力提高等。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注重优秀设计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各行业对高等包装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对高等包装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程序、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设计理念,最终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促进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2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的策略
(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断提高。例如:在对高级香水的包装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注重每一款香水针对的人群、消费水平等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充分体现出独特性和新颖性,最终保障整个艺术设计的完美性。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设计技巧,最终促进学生艺术文化修养、审美修养、综合素质等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得以体现,才能引导学生快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的要点和重点,最终在优化艺术设计整体结构的情况下,促进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不断创新。
(2)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用,提高学生的时尚性、艺术性等,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最终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一般情况下,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商品的类型、系列组合性、商品文化、商品主题等,特别是包装材料的选择需要注重环保、生物、可再利用等,才能真正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内涵和思维方式,最终提升高等包装艺术设计的整体形象。在实际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反复练习、动手等过程中,发现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等。
(3)加强实践联系,培养创新意识。在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和完善,是引导学生系统性了解设计理念、设计程序、设计工艺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基础。以在了解包装机械、印刷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根据当前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情况,加强实践联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关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等,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软件CorelDraw、Photoshop、CAD等,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以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示各种艺术设计手法,从而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情况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能得到有效激发,是当前高等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
3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包装艺术设计需要艺术、技术、工艺等多个方面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最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品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综合能力等,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培养出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哲辉.三维数字艺术在包装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134-135.
[2]陈希.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艺海,2013,06:173-174.
[3]宋春艳.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目标体系的整合与构建[J].神州,2012,18:73-75.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迅速普及,其中艺术设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视频动画等行业,它以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促进人类艺术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迪与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加强改革与创新。本文首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我国艺术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各大高校中也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优化教学课程、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极为关键。基于此,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教改实践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设计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基础课主要是围绕着设计特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体现设计理念等。常见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速写等,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课程严重脱节,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明显,学生在刚刚接触艺术设计课程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设计能力得不到提升。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缺失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参与设计实践也较为方便。然而,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过度的使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较大的依赖性,扼杀了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失去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初衷。
第三,很多走向艺术高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选择艺术专业学习往往是由于想通过艺术课程走上大学。经过了高中时期的压抑学习后,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自由性,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的下滑,对艺术设计学习的兴趣降低,在学习中会产生厌学、枯燥等情绪,对高校艺术设计学习造成较大的困扰。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多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工作,具体措施体现在:
1、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针对性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用、实践的原则,满足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具体来说,第一,需要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第二,以学校操作实验室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在不断动手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提升动手能力,掌握设计的流程等;第三,针对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加符合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更加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传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问题,还需要打破传统基础课的模式,让基础课真正的为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坚持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基础课能够掌握应有的设计经验与技巧。具体可以将素描改为设计素描,而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同时适当的增加室外写生训练等项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第一,视觉反映能力。艺术设计需要具有视觉十分灵敏,能够灵敏的接收捕捉到的信息,并且及时的做出感悟反映;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创造能力,让学生对未知领域的事物充满求知欲望,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把握能力,让基础课成为专业课真正的基础;第三,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实用性。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3、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保证渐进性、连续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教学的渐进性。艺术设计是活动,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同时艺术设计涉及多个学科,是多科知识的融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很难把握固定的流程以及搭配关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得到艺术设计教学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在实施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专业必修课,起到强化教学实践的功效。同时,学校可以和校外的用人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让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为今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脱节、对计算机技术过度依赖、学生学习态度、教学方式等等,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造成较大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的优化教学课程设置,突出基础课的针对性,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强化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与渐进性,确保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嗅觉等得到提升,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秦琪.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4,26(9):125-126.
[2]闫雪.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装饰.2015,32(3):99-100.
[3]张胜全.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1):82-83.
摘要:面对资源不断枯竭和环境不断破坏的现实,人们意识到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领域开始加强生态性分析,希望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桂林愚自乐园这一中国现阶段唯一的文化艺术公益重点项目为例,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含义、特征及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从选址和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充分应用角度对桂林愚自乐园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桂林愚自乐园
前言: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取得较大进步,然而人类、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了对环境的设计,希望在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氛围的基础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得到有效应用的,该设计要求人们能够对自然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如土壤、阳光和气候等,并为维护植物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桂林愚自乐园是我国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典型,加强对这一典型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相对宽泛的内涵存在于环境艺术当中,在环境艺术当中,为了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会专门进行艺术品的设计,同时,还应当对地景艺术、偶发艺术等进行充分的利用。通常情况下,构成环境的因素较多,可以说,只要是人们视觉能够触及的事物都可以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树木、花草和山水等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环境艺术,而建筑、服装等是人为构建的环境艺术。在构建环境艺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自然法则进行,而这种自然法则需要建立在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背景之下,而且在构建过程中,还应当严格遵守艺术和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规则和顺序。只有这样,构建起来的环境艺术才能够符合当地人们审美和生活的需求,也才能够将美的规律充分展现出来。
2、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空间与外部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生态性理念,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够促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够同外部环境保护高度的一致;而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能够保证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和质量,并逐渐引导人们享受健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需的相关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之下,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能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的多样性、循环性、连续性和高效性。首先,多样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设计产品拥有多种形式和内涵,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种类的需求[1]。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对于保护生态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循环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保证相关原材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对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使用,在对剩余原材料进行分解以后,再将其投入到其他方面展开利用;再次,连续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园林等多种设计内容,需要对多种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良好的结构布局,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并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中拥有连续性的配套设施,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充分的利用;最后,高效性指的是,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严禁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针对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必须在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1、地方性
在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地质等多方面地方性特色。例如,在我国,多数地区是不可以对热带植物进行种植的,因此在日常农业发展中就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种植属于自身的植物。在进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地方性特点和设计原则,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这一原则要求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当地对环境、气候等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来完成设计整个过程。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充分的传播,需要结合当地的风土和文化习俗等。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还应当对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如水文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政治和经济等客观存在,保证这些因素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整而充分的展现出来。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保险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尊重,并在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启示,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作品。然而,现阶段,我国各地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可以始终沿用当地传统的设计格局和形式,还应当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鲜的体验[2]。
2、人本性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意识到主体是人,因此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关设计应当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此同时,还应当保证人们生活中不再对大自然和生态系统产生破坏[3]。在充分体现人本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既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也能够为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人类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同自然与生态产生了一定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应将环境艺术设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改善我国环境做贡献。
3、整体性
整体性是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积极从整体性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至关重要。从整体性出发,就应当综合考虑自然同人类的需求,促使构建的艺术作品能够形成一个自动循环的良性系统[4]。因此,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在大方面设计中牺牲一部分小的利益,并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综合思考和把握。因此将艺术与生态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当地的本土文化。植物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保证安排与构建的科学性,此时内部结构得以优化。
三、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实例分析—以桂林愚自乐园为例
1、选址
桂林愚自乐园于1996年始建,并由曹日章这位台湾企业家投资。桂林愚自乐园在构建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当代艺术的传承提供平台,并将我国的经典文化向全世界展现出去。而在设计过程中,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并在其中融入了保护自然的理念[5]。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设计能够将山水的纯美进行充分的体现,促使人们在踏入桂林愚自乐园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融入山水、被自然环抱的情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科学合理的选址。桂林愚自乐园能够促使自然环境同布局进行充分的结合,对桂林当地的青山绿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结合了地下天然形成的溶洞艺术,通过人工和现代科技的能力,构建了地景迷宫,灯光技术的有效应用,促使水底和溶洞呈现出千万种变化层次,同时,在波光潋滟的水景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仙境魅力,促使人们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6]。同时,通过对绿篱和矮树等天然和人工设备的应用,构建起了造型独特的迷宫,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受到盘旋和大自然的多种变化,不仅能够促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增强,还能够得到智力上的开发。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是应用和实现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将当地天然的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还需要设计师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将当地的特色与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独特而宝贵的艺术品。然而,尽管桂林愚自乐园进行了科学的选址,构建过程中,也对当地的山水景色等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但是,桂林愚自乐园的设计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积极邀请了世界各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师参与到了设计当中,并针对当地的环境、景观和地理位置等设计了不同的作品[7]。现阶段,桂林愚自乐园当中已经用过二百多件来自不同艺术家之手的雕塑作品,分别位于桂林愚自乐园当中的山脚下、松林中等不同位置,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境界。
2、对本土文化的应用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为了能够在我国市场当中占据优势,甚至运用外来文化来向我国进行倾销,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人民的本土意识。现阶段,我国很多公民日常生活中,一味的认为外来文化和产品才是最好的,这种行为和思想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被发扬和传承,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进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本土文化,促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我国文化的精髓和深刻性。桂林愚自乐园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能够将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传播。秀丽委婉可以说是桂林地区人们和山水景色的最大特点,因此在构建桂林愚自乐园的过程中,设计者们就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8]。在这种情况下,桂林愚自乐园在呈现出各国著名设计师不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设计理念。例如,桂林愚自乐园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根据当地地形和地质条件,在图纸中构建了露天剧场、艺术村、创作生活区等多个生活区域,充分体现了桂林地区人们细腻的感情体会。而根据当地山水的细腻,有设计了日观湖景区和甲漓水工程;同时,针对当地独特的洞窟艺术而言,又制定了专门的开发计划。这种设计方式,将桂林当地的本土文化充分的展现了出来,不仅为工程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能够创作出更加高尚的艺术。再如,桂林愚自乐园中的史洞窟的构建,依山而筑,一共拥有1.5公里的长度,其构建过程中,在当地自然景观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了浮雕和笔试等技术,在艺术洞窟当中,会邀请不同风格的艺术家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并最终将这一独特的设计掩埋与桂林山体的腹内,从而对当地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将古今中外的美术艺术进行了良好的保存和传扬[9]。由此可见,增加对当地本土文化的应用和传扬,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全国大范围的开展了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桂林愚自乐园是我国著名的文化艺术项目,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充分应用了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通过对桂林当地的溶洞景观进行开发,再加上艺术大师设计的雕塑,成功的为人们搭建了一座活的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和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唐果.基于生态性的衡山萱洲古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肖璇.论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D].湖南大学,2010.
[3]宋霞.基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5,02:78.
[4]郭威.珠三角地区中小城镇广场优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5]曲含怡.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6]刘征.生态审美范式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美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思考[D].北京印刷学院,2008.
[7]冯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8]宋歌.关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5,11:20+110.
[9]于冬波.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面向市场、面向全球化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艺术设计创作是具有两重的属性,一方面,是艺术设计创作属于艺术的范畴,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创作还具有实用的功能。因此,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达是表现创作者的一种对社会和对周围的感知过程。分析认为,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表现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也架起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色彩的表达也体现了色彩的情感需要,色彩的表现更是文化需求的一种诠释。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作;色彩表现;审美
所谓艺术设计创作其实就是用艺术表现的形式,通过审美的表现来结合社会、文化、市场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在设计中。一般情况下,艺术设计创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是具有审美的功能的,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其实还是具有使用功能。因此,作为艺术设计来说,是为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而服务的,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的结合,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的产物和过程。实际上,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色彩是通过人的眼睛,脑和大众日常的生活经验综合运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在光的作用下的视觉的效应。这种视觉的效应是创作者对周围感情的认知,也是对感觉的一种向往。创作者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时候,也需要通过色彩的表达来表现自身内心的感觉和自己内心的喜好,而色彩也是最好的一种表达内心的过程。实际上,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和表现就是一种颜色的搭配,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作中,这种艺术的表现是千变万化的,通过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把色彩表现出来,再通过大众用眼睛来体会周围的环境,色彩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人类的视线中产生相应的各种各样的效果,带给大众不同的体会,也会反映大众的美感认知、情绪波动和自身的审美的情绪。因此,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一、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风格表现
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和把握创造的精髓。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品,在创作设计中都是用色彩来体现风格的,作为色彩设计来说,就其自身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风格的,比如由鲜艳、强色的暖色调的色彩配成的艺术设计创作的风格表现和由冷色调配出来的风格就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暖色调的色彩风格都是给人以明快的感觉,也可以突出艺术设计创作的主题。其实,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生动的色彩设计可以诠释创作者那一刻的心情,以及呈现给观众,观众也可以了解作者的风格和作者想表达的主题,这种色彩的风格的体现是很直观的,直接在色彩的表现中表现了出来。另外,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内涵的体现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浓厚的色彩直接对创作作品的内涵显示就起到了重要的凸显作用。
二、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现实中,人们的感知的色彩是通过现实的眼睛来直观的反映和体现的,一般情况下,视觉器官在感知色彩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其他器官而产生的综合性的知觉和感觉的意识活动。所以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创作者使用色彩其实代表的是一个整体的形象和过程,包括了客观的创作者的印象、记忆、联想和情感的体现,只有综合的丰富这些元素和内容,才会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体现出良好的色彩的效应。比如,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作中,同一类的色相或者色调的配色方式其实在画面相一致和颜色相一致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但是如果色调反差很大的话,色调的落差又正好突出明显的颜色,画面是否丰富,色调是否统一其实带给观众的都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淡雅的紫色配上大雁的黄色,这样的情感需要其实就是一种色彩情感的体现。也体现了创作者当时创作阶段的心情,给观众也表达了自己的倾诉和追求。所以,色彩的配色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要特别关注色彩设计配色的反差和魅力,善用色彩的配色来赋予颜色的内涵和丰满颜色的内涵。
三、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文化表现
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不管是商业的设计还是个人的爱好创作,实际上都是一种流行和文化的反映,色彩的表现是一种模仿和流行,色彩可以带来追随和认可。实际上,艺术设计创作者在色彩表达的时候,可以把色彩和同一色调的事物明显的表达出来,比如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平面设计的色彩表达方式直观的反映色彩中的流行的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在思维上就可以演绎细微和微妙的色彩感受力。众所周知,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普通的魅力的颜色再加上黑白灰颜色,不同的颜色的搭配和属性就会呈现不同的创意和表现。在艺术设计创作者创作的过程中,在对色彩的感知过程中,实际上不能忽视眼睛第一时间的即视的感觉,要从文化魅力的角度来体现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的表现。文化是一种流行,也是一种魅力,色彩的表达是文化流行的元素,也是引领设计的一种新潮,色彩给人的文化表现,给人一种文化的流行,艺术设计创作的色彩一旦拥有了文化的气息,也必将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是流行的文化的体现。综上,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现力量是很强的,直接反应了创作者的风格和情感和文化力,因此,艺术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设计创造者最直观的视觉表达,突出了创作的表现力。在艺术设计创作者创作的时候,必须根据色彩的实际情况和创作作品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色彩的搭配和分析,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用色彩来感知创作者的思想和空间。因此,色彩是直接联系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的表现是直观反映创作者和观众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呈现。
参考文献:
[1]侯履晖,论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表现,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5月
[2]吴志华,色彩通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的价值,南昌大学,2012年8月
[3]徐燕,论色彩在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4月
[4]周小娟,浅析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色彩表现,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月
[5]杜森,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表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3月
摘要:文章重点针对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进行分析,以便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明清;环境艺术
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我国传统设计理念和西方设计理念,风格多种多样,有中式、欧式、简约、田园等,不同的设计风格彰显着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其中,我国的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因此,文章重点对明清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进行研究,这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指导意义。
一、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总体思想在于“道”,大到园林别院,小到客厅卧室,“道”之思想始终存在。古人云:“园总之奇在变化万千、独藏与道之衍一,虽穷变亦在气中,顽石水榭楼台阁角,无不与气通。”其中的“气”就是指“道”,这句话的总体意思是说虽然环境艺术千变万化,但是每一种都要与“主人的气”相互沟通,通俗来看这是因人制宜设计理念的表现。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理念在于“藏”,既能“藏拙于巧”,又能“藏灵于愚”,具体表现在“不漏”二字上。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唐代的夸张、宋代的活用,但是就“不漏”二字而言可谓登峰造极,最著名的莫过于皇家别院与园林的设计。每当我们看到故宫、天坛等设计,总会感慨其气象万千,但如果仔细挖掘,则能够发现其设计材料种类虽少却精、颜色虽少却重,总体设计理念并不张扬,但是在稳重的表象下藏着设计者根据皇家气象别具一格的“不漏”思想,既不让人感觉到夸张,又能衬托出皇家的威严,这是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简”的思想。明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方针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不同的设计。如,北京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大气,江南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别有洞天,西北地区的设计方针在于方便使用,因地制宜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设计理念,任何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地域风情、民俗习惯。因此,明清环境艺术设计针对不同的地域风格、人民生活水准、业主,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即追寻上述的“道”“气”“藏”“不漏”等思想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在1570至1620年间,由于当时民间思想更为开放,在这一段时间内基本打破了“士农工商”的阶级理念,建筑设计标准也随之被打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设计思想得到普及。明清的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在于与人结合、与“道”结合、与时结合、与地结合,不拘泥于形式。
二、明清陈设思想的内涵
与整体环境艺术设计相比,明清的陈设思想更为复杂。明代陈设在于“自然”,沈津为《长物志》写序说:“几榻有变,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明代的陈设布置根据主人经济状况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分,但是总体讲究“自然”,陈设摆放的位置、款式、数量都有一定的规格。如,明代的书房陈设标准要有长桌、笔格、笔筒、笔洗、古砚、水注、糊斗、镇纸等,根据文人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这些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款式规格。又如,明代的卧室陈设要有榻床、滚凳、小几、花尊、定瓶、鼎炉等。清代的室内陈设讲究简约,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设计理念上,设计者根据自身喜好可以对室内物品进行增减,其总体标准在于简约实用。同时,清代的汉族设计理念与满族设计理念相互杂糅,所以清代的陈设思想也融入了一定的少数民族风情,更贴近自然。明清两代的陈设思想有一定的不同,但总体而言,陈设与主人的地位相适合这一中心思想没有改变,室内的陈设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地位、品节、风格,如读书人的客厅讲究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室内外布置为“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讲究自然、情趣、意境。
三、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明清两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都以尊崇主人的地位、身份为根本,配合“道”“藏”“自然”等思想在细节上进行一定的变化。这一思想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设计根本在于衬托业主的气质,配合地域、民俗等客观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业主的个人品格和思想观念;第二,设计的根本在于结合当下社会风气融入艺术气息,因时制宜地进行设计变通;第三,设计根本在于在繁复中彰显简约、自然,自然含有素朴、本性、本质之意。一些人常常注重繁复的设计风格,却忽略了自然的特性,也忘记了从简单的事物中体验快乐的感觉。因此,要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则必须回归简单的设计风格。明清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将环境与人看作一体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因此,若想将这种自然的设计理念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则必须基于时代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受时代影响较大,并且受文人思想与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延续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将其设计理念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如此才能传承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思天,郝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陈设艺术.现代装饰(理论),2015(1).
[2]肖一倩.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赵杰.关于植物造景的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08(16).
[4]王朝晖.园林绿化与生态景观结合的意境美.黑龙江现代建筑,2014(14).
艺术设计论文论文开题报告相关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设计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高度文明的社会,艺术设计也同时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我国开始现代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间出现过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错误,但是都没有能阻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发展的步伐。今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能。趁着如今发展教育事业的机遇,应深入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学习设计教育大国的教育理念,探究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曲折而又艰辛,从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探索发展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路途,艺术前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时至今日,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也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在校学习设计的总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过于被动的教授,反而适得其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全面地培养人才,死板的教学固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但无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1]”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是依据着写实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但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和学生的能力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遵循教学与认知的规律,盲目的教学,最终只会逆水行舟,这种费力的学习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驰的。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深入的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图案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图案”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图案、北魏砖刻图案、敦煌莫高窟图案、唐织锦图案••••••无不鉴证了中国图案的辉煌;陈之佛先生的老师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主任岛田佳矣教授也曾经同他讨论中国古代图案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响了日本。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近代中国的图案教育却是从日本学来的。随着图案和图案教育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国图案教育的体系和框架。图案学的建立学科、振兴实业、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从学科意义上取代了图案教育,图案教育和图案的意义进入相对萎缩状态,然而图案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工艺美术教育所传承。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三大构成”
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图案”这个概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图案教育,但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图案教育并没有弘扬放大。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图案教育,但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它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并未能很好地接轨,甚至抛却了它本初的一些意义。当慢慢萎缩的工艺美术教育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次从日本和香港地区引进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当作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钥匙。“三大构成”在最初传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的时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甚至误认为它就是包豪斯学院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当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般极力推行“三大构成”。“构成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2]。其实“三大构成”在包豪斯并没有与它匹配的同等学科。只有近似对应的图形学、模型学和色彩学。当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传入日本后,经日本的总结、学习和发展,将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和系统的“三大构成”体系,并影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脱胎换骨为今天设计教育的前奏。”
(三)数字艺术教育阶段
三大构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几十年间“绘画基础+图案+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三大构成俨然发展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在艺术设计中体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在中国高校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发达以及科技的欠发展,使得我国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发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之中。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网页设计、视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艺术设计等许多新兴的艺术设计。之前中国艺术设计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几乎不再实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设计领域广泛深入的开发运用,使它从辅助性设计手段转向主体性设计手段和方式。电脑对设计数据储存的强大功能使设计的各种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满足人们取舍自如、利用随意的要求。时至今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与变革,发展了30多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日渐成熟。然而,高速发展的世界,致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的地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云集,我们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掌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未来
“‘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从艺术设计角度看,思考与创意,技巧与手法、知识的相互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借鉴。但比较不是单纯地比好坏,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别、比特点,比较要定出条件相近的可能性,绝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3]”这一段话是奚传绩先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的一段话。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应该如同书中所说,多去借鉴好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较,取长补短。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香港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内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追求过快、过大,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问题[2]。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死板,在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庞杂混乱。总之,教育是综合文化的传承,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管理和开发意识,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去了解,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我们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去发现,去解决。
四、结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未来。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理性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恪守定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必须时刻将设计理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此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系密切,要求我们在发展艺术设计的同时,更加尊重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设计伦理的要求和对艺术设计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体系,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寇焱.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之比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秦菊英.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长,报考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也持续增加,在新时期,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艺术类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对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提高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艺术设计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很高的地位,作为培养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设计创意教育思想,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改革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艺术设计应站立在经济建设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上,在开展艺术设计教育时应高度重视教育对象,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专业特点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为研究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思路和建设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鲜明性格,具有知识来源和知识面广、信息时代特征突出、善于思考、对于喜欢的事情有一定的激情、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及思想活跃等优点,与此同时,当代学生的个性比较强烈,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鉴于当代学生的性格特征,应该引导其进行创作性实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并结合艺术设计的社会应用型特点,让学生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展现自我,从而实现艺术设计实验特性与学生个性的相互协调。因此,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应该全面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兴趣,扩展艺术设计实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的特征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个性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自由的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活动。
2.艺术设计与实验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对于艺术设计,其本身是一门以实际应用为核心的学科,和现代艺术的价值相比较,艺术设计教育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觉悟,而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家的,只有让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的手、脑、眼相互统一,从而促进艺术、技术的统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类人才。而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培养学生有形的设计产品能力,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看,现当代艺术设计是以美术为基础,在不同的时期,艺术设计会不断与美术相互容纳、脱离,从而导致现代中国艺术设计始终与旧美术相互影响,无法真正获得独立。现代中国艺术设计要想实现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就需要在艺术设计应用、目标等方面体现出艺术技能、情感态度。在新课程标准下,艺术设计不能仅仅以理论研究为主,必须实现理论、实践的相互统一,这样才能全面促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3.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1)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应该明确改革目标,首先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逐步构建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逐步将艺术设计中的实验性课程剥离出来,设成独立的课时,从而将这些课时搬入实验室。此外,高校还应该组织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编制新的教学大纲,并将教学重心集中在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上。高校还应该适当的调整艺术设计类理论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之间的比例,并加强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的开发,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验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对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质量的控制,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学生学习体系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艺术设计实验操作技能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方位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应该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创新能力、实验态度,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有效结合。最后,要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艺术设计学科,受其专业性的影响,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对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可以将其融入社会文化创意产业中,高校可以积极的加强校企合作,将实验课程和企业融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加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性,还能在实验室设备推向企业的过程中,增加实验室动作资金,同时高校还能引入企业技术人才资源,实现高校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的有效互动。
(2)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对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应该仅仅围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进行,因此,首先要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会展设计等方面,对于这些专业,在课时设计方面,理论课时远远超过实验课时,这也就使得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质量比不上理论教学质量。在艺术设计学科中,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为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高校而言,创新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开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能优化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使得教师能更加形象、直观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有很大帮助。同时,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时,要加大知识信息的传播深度和力度,这样才能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应该积极的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实验的设计方案,更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创作,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课程的实验性。最后,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象,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创造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设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系统设计”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并积极的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方式更新实验教材,积极的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对于实验教学模式,应该注重与新技术的结合,尽量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以此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保证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还应该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4.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对于高校,应该结合艺术专业的特色,借鉴国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先进教学模式,利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打造艺术设计与市场有效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此,高校应该不断完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全面突出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特色,强调学生的艺术个性、实践操作、创新创造能力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兴趣,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内容的设计创新
对于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全面贯穿于艺术专业教学,并且在实验内容上应该体现出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内容上,应该认真的设计每一个层次中的内容、课程,对于实验内容,应该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逐级过度,最后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实验操作上升到主动进行实验设计,并且从单一的模拟练习上升到综合性实验设计方面。此外,还应该创新基础型实验内容,要让学生在基础型艺术设计类实验中,全面掌握专业的发展方向,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专业实验内容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验内容方面,还应该积极推进创新型实验,并鼓励广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探究,在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勇于尝试,并设置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新实验作品。对学生而言,通过创新实验能全面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能提高其思维意识,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实验内容改革中,要特别注重创新型实验的引入。
(2)实验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
为确保艺术设计类实验内容及实验手段的顺利实施,必须全面创新实验管理手段。在以往的艺术设计类实验管理中,以教学管理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畏手畏脚,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要从以往的教学管理转移到学生自我管理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活动平台,提供开放性实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得到提高。此外,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型实验服务,让学生在创新型实验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实验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从而保证实验设计、实施、结果等的顺利实现。
(3)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
在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以往的实验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材中,对于教材外的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很窄,难以及时了解社会最新动态,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弊端。对此,在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中,应该加强教学与项目、教学与企业、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结合最新形势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极大的帮助。
(4)构建“绿色”实验室
对于绿色实验室的构建,并不是指构建一个绿色的实验室环境,而是对实验室的环境设备、实验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从而实现实验室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在绿色实验室中,各种实验设备的配置都是最优,没有重复或者闲置的实验设备,在实验设备维修过程中,要做到简约、有效,没有过多的消耗,同时要注重节能仪器的使用,从而减少实验室的污染及资源浪费。另外,在构建绿色实验室时,还应该注重设备安全问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后,要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绿色实验室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原则,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设计实验场所。
5.总结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环境对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注重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的基地,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确保艺术设计类学生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磊,胡勇兵.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科技展望,2014(21):125-126.
[2]马才飞.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实践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63-64.
[3]朱翔,孙淑佳.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2):135-137.
[4]章顺凯.地方高校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策略研究[J].民生周刊(学术版),2014(09):132-133.
[5]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
[6]卢飞,彭晓辉.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实验项目设计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99-101.
[7]邓华,黄海英,周劲廷.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04):89-91.
[8]徐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艺术教育,2010(07):54-55.
[9]赵嘉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48-4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艺术教育,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发展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寻求对环境的改善,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对改善和创新的方式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环境艺术;生态性;安全性;舒适性
生态性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看法,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是指人们需要遵守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原则,对人们居住的环境和住房的构造进行艺术性的设计。但当今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大部分地区都应该加入到保护环境中来,应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以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把生态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来。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内涵
生态设计主要是指通过绿色设计的方式或者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来实现环境艺术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设计过程中坚持持续发展的循环观念。要想实现生态在环境设计中的良好应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该考虑到人的本性,环境艺术的根本任务主要是实现为人们服务的功能,通过对环境的设计来提高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主要实施的内容是在设计中找到设计理念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情况下,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功能。其次,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保持设计理念的整体性,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1。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
遵循自然性的原则是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如果设计师在进行环境雕琢中只注重展现虚实的美,那就导致设计结果的偏离,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最自然的状态,偏离了设计的初衷。所以,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自然的特性,与自然进行相互协调和亲近自然的感觉,实现艺术的美感。
(二)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需要遵循的是源于自然和体现自然的生态规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应该充分理解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生态性能,结合自然的固有规律,进行环保的建筑设计,使设计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美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融洽。
(三)艺术性原则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来进行设计的构造,这样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能和强大的感染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社会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社会性设计主要是指在进行作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功能,不要盲目进行艺术化的追求。当前社会的环境意识不容乐观,所以设计师应该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和文化模式作为设计的原则,设计出更多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作品。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设计效果忽略了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人们应该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的状态,来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例如,当今有一些企业或者电视台在举办活动时,盲目的进行活动效果的追求,使用大量的彩灯和灯光效果,对电能资源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不符合社会性的设计理念。
(二)安全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中的安全性设计主要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人身的安全和自然的安全。人的安全主要表现为环境艺术的设计应该坚持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注重人身的安全。如果在设计中存在安全漏洞的方面,这种作品将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自然安全主要表现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运用周围的环境来进行艺术创造,选择自然的环境作为创作背景,坚持造型以牢固为主的原则,尽量使用可以回收或者方便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区环境设计中,一些景观的设计通常会与停车场形成空间的重叠,所以就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所以设计人们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安全方面的因素,设计出安全性能高的作品。
(三)舒适性设计策略
进行环境设计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设计出人们更加舒适的环境,来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使人们的心情得到充分的放松,丰富人们的审美能力。例如,设计师在住宅上通过运用玻璃的形式,来保障充足的光照。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进行热水的使用,在房屋建造中使用无毒的材料,在屋顶和墙壁上进行保温处理等,这些方法的运用都体现出了舒适性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艺术化的追求,并且极大地促进了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的融合3。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创造财富时,无形中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在追求环境保护过程中,运用生态性的理念来实现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注重体现环境的生态性能,满足人们审美的同时,实现对自然的保护。
注释:
1.熊珂.解析思维方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导向性[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209.
2.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4.
3.李延俊.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摘要:微观科学基于对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究,启发借助科技在微观环境下的各种形态的艺术创作,将微观科学中的特殊形态和建筑设计的思维相互结合穿插,提供创新的设计理念。观察思考微观景象来启发和影响建筑艺术设计。
关键词:微观科学;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创新
一、建筑艺术中微观设计创意产生的来源
微观科学研究将以前肉眼不易感知到的微观世界的形态、色彩、功能、结构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促使人们从微观世界各种形态中寻找素材、获取创意,运用于室内装饰家居用品、绘画创作、摄影从事艺术创作。可以说微观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当前微观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领域已是一种趋势。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都在蓬勃发展,而微观艺术世界中这些微观的分子结构则正是(建筑室内外)最具创新性与可塑性的良好设计素材。通过微观科学机构中个体的形态,结构变形,有机的排列组合,生成一个较为具象的二维图形,再将二维图像升华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际造型的设计过程中,将重点研究下列几个方面的元素:微观世界艺术中的微观物质(离子•分子•单晶体•类细胞机理•微生物机理•几何学原理),相关文献的记载,空间设计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研究上述这些方面,找到一些规律。综合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方面理论进行新的设计探讨研究。
二、微观形态设计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微观形态的结构特征,可以最简单的划分为以下这三类的微观组织结构:
1.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2.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微生,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
3.自然形态中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二)微观形态特征的主观认识
1.微观形态的美感认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培养出的视觉体验。而今已然作为大众评判事物的标准。
2.微观形态的意象认知:微观形态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随机性,而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安放在这些形态上其所标到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意义。这种人的意识其实是对某种物的转移,微观形态本身不具有意象,当人们通过各种解读从而让他有了意象。如下图所示,不同的形态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这归结于人的意向认知。可以说,微观形态所带给建筑的启示也是依附于人的自我感官及审美能力范畴,最关键的是其自我的微观形态认知意识。
三、微观科学建筑案例分析
我们对微观科学中的系统的认知最基本的主要是理解微观形态给予人的视觉形式。有些是人的肉眼所能直观看到的,而另一种则是需要科学仪器设备来呈现出来。可把这两种形式称作大微观和小微观。大微观(及人眼所见的微观形态):
1.鸟巢体育馆。
2.蜘蛛网形态演变出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肥皂泡,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可见形态,水立方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形式。小微观(需要设备仪器所见的微观形态):
1).马鞍藻。
2).细胞骨架。
3).细胞质基质。
4).植物细胞。这些生物体形态在设备的研究下所获取的结构可作为建筑设计素材。在建筑艺术中借鉴微观科学发现的事物形态进行建筑设计,只要比现存的建筑具有优越性,值得设计师借鉴的微观科学发现的物质形态都属于微观形态设计的范畴。案例1细胞分裂与水立方建筑案例:北京奥运会设计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一个关于水的建筑,水是一个建筑的魂。设计的中心就是引入中国传统理念“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建筑师配合鸟巢的形式为场馆设计了一个方行盒子,其中布满了类似细胞分裂的多元化几何形结构。在微观结构中,肥皂泡沫的结构造型与水立方所呈现出来的不规则多边形结构高度的统一。而在微观图形意向中,泡沫的模仿度极高,它在生成堆积排列的过程给予水立方相同的衍生模式,在建筑群体中能到很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让观者第一时间联想到泡沫的缩影。案例2自然中的鸟巢与北京鸟巢体育公园建筑案例:自然形态中的微观鸟巢的结构性形态,通过架构的变形衍生出了新的形式。单体的树枝架构通过了有序的堆积排列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结构。从而演变出了新的建筑案例。案例3蜘蛛网与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从微观形象中所提取的元素模仿的是蜘蛛网的造型模式,由弗雷•奥托设计的德国馆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支撑膜结构技术。发散的造型取自平常我们很难注意的蜘蛛网,当这种微观的结构放大以后自然而然就更加稳定的与建筑空间所联系起来,所谓支撑膜结构实际上就是帐篷的放大,使得帐篷做的足够大且耐用。案例3马鞍藻与伦敦奥与会水上运动中心建筑案例:马鞍藻的犹如马鞍的形状,在微观镜像中的马鞍藻两头翅起,美感十足,如今的许多体育场馆也有相类似形象,因为造型的美观,结构之坚固这种常规的手法已经广泛应用。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在屋顶呈现出拉升扭曲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种恶劣天气等对屋顶和运动中心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场馆两翼的翘起与马安藻的外形结构神似。而这一发现也是对微观镜像中马安藻的结构形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案例4细胞骨架与PRADA旗舰店:要提到就是关于细胞骨架与服装店内部装饰立面墙的结构分析。洛杉矶新旗舰店的店中可以看到一面穿孔式的伪立面墙。它所运用的的结构模式与细胞骨架的结构类似。细胞骨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这种需要在电镜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孔均匀分布的排列结构。将这种特别的形式通过展开以后所得到的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其本身。微观世界中的某些镜像不仅仅对于建筑来说有着仿生和设计意义。若是把这种形式带入到室内空间中也可以成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案例5细胞质基质与台中大剧院建筑案例:台中大剧院用机的结构形式,对细胞的结构变化的利用引到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法路线。它对于细胞质基质的模拟是以分层次的结构形式。细胞质的没一个层都是建筑师对于功能区域划分细化,所以细胞内部的机体组织对在建筑功能场所、形态、空间组织上对建筑的设计有着特殊的实践含义。以上的建筑案例是比较突出的利用了微观形态来对建筑的改造所获得的实例,不管是外立面亦是建筑的整体外形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四、微观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1.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当今国内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设计依据,不论是设计思想,还是空间的形态、功能的组织、参数化的设计等,空间的设计不再是模仿,抄袭,没有新意的重复。
2.正对目前我国大多数盲目追求奇异形式与参数化的空间设计的行为提出不同理念,极度缺乏的想象思维。而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能为空间设计提供合理的形式与规则的模板。
3.在复杂性、智能化、可持续等影响下,未来的空间设计将走向非线性、智能、可持续,微观科学的艺术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种可能。
4.本文对论题的研究并非最终结论。微观科学中的微观物质繁多形态、复杂机体种类繁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不同的设计师(建筑师)的其它解读和设计,更多类型的微观科学物质还会为艺术领域提供更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冯路,李世芬.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J].2009(6).
[2]郑方,张欣.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J].建筑学报,2008(3).
[3]李保峰.仿生学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2(9).
[4]严钧,梁智尧,许建和.城市与建筑的象征意义仿生研究[J].新建筑论坛,2007(5).
[5]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2012(5).
[6]王洁,翁智伟.从细胞凋亡看建筑弱化[J].华中建筑,2008(1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生态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枯竭等自然生态问题都会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故而近些年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逐渐开始融入生态的理念,以期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变。本文就将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生态理念特征与原则,从而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意见与帮助。
关键字: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原则;方法
“生态”是近些年来各行各业各领域都不断提起的词汇,同时也是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中遵循的生态理念,其主要就是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原则,对人类居住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在20年代80年代初,西方艺术设计界就开始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在绿色设计中的应用。后来我国也开始逐渐引入这种设计理念,并且改变其传统的模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向着生态环境的方向更好地迈进,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相对综合的门类,其包含了环境、艺术、设计三个学科的众多知识。故而需要分别从这三个大方面着手,对其概念进行分析。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指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或者室内设计过程中,其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艺术学的特点。而艺术学包括社会学、美学、文化学、建筑学、光学、植物学等基础学科。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构图、色彩驾驭等多个方面。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其独特的特征,首先第一个特点就是高效性。所谓高效性,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资源或者材料的利用应该杜绝浪费,避免粗放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尽可能实现资源的长效合理利用。尤其在设计过程中选用了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更应该尽可能将其成本降低的同时,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这样才能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基础理念。
2、持续性持续性的特征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设计布局结构和相关的设施设计是否满足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要求。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应该为现代人服务,其应该满足当今人类基础的生活需求。并且在进行某一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切忌做有损后代发展的事,绝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进行环境设计。
3、多样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该注重环境艺术作品设计的多样性,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消费者形成主动消费动机,从而避免消费的无限扩大对环境造成的过多压力。
4、循环性循环性是与高效性并存的一个特征,尤其针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劣,资源日益枯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若想提升其设计品味,为更多人提供更满意的艺术作品,其本身更应该注重循环性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循环性包括对人工环境中常见的生产消耗原材料以及能量的循环利用,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解。而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如何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这样才是循环性的体现。比如利用废旧瓶罐制作出某一艺术景观用以包装点缀环境,其体现的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原则
1、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与体现生态理念,首先应该遵循其科学指导的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之下,可以有效地对一些高科技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同时还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营造出更高品质的生态自然环境。利用科学观念进行指导,可以实现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更可以使得艺术设计成果本身符合生态理念的内容与要求。
2、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时候就意境提到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本身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整体环境。故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这样一门独特的艺术,若将生态理念植入其中,更应该遵循艺术设计与艺术参与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时刻意识到利用现代艺术眼光去感悟环境艺术设计,并且尽可能创造出带有美感、艺术感的艺术作品,从而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使得环境设计过程中真正可以体现出艺术的内涵。
3、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实际上也是要求其不违背自然规律。因为大自然的发展不仅尤其独特的规律,同时大自然还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与自我维护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之前,需要先对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这种特性进行捕捉与了解,从而使得其生态性可以实现自我调节与恢复。当然在人工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可能帮助大自然增强其自身调节能力。因为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尽可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生态性。
4、最小程度干预原则
所谓最小干预原则,实际上就是指应该把外界干预降低到最小,从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最佳效果。一般而言,进行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相当完善的基础条件,比如场地。而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必然会对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故而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采用一定的手段对其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与利用,尽可能确保环境设计场地原有的生态格局与最初的原始状态没有差距,从而实现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目的。
四、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具体应用
1、利用天然材料
除了要遵循生态理念的特征与原则,还需要在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将其真正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将其作用体现出来。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对天然材料进行运用。设计师应该对各种各样的天然材料有所了解和把握,并且对其造型以及特征有所了解,在设计师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
2、设计环节注重环保
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环保已经是大势所趋。设计师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低碳的要求以及能源低消耗的问题。还应该明确如何将节能与绿色环保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唯一标准,以不损害人类健康与破坏自然规律为前提,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比如利用树木进行相应的家居环境打造,为了能够给人一种舒适的氛围与环境,许多设计师选用偏香的树木进行制作。这样的香味是树木自身所独有的为非后天添加的,故而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充分体现出环保与健康的理念。
3、注重天然生态环境的利用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天然的生态环境本身应该是最值得人们利用的。故而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与把握生态环境的天然基础条件,并且依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进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只要遵循自然发展要求,不违背自然环境,必然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优美的自然景观,从而提升环境景观设计的整体品位。
4、体现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宜居生活与环境,故而其设计最初的出发点与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要求与理念,并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要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生态环境。除了满足人们的基础物质生活之外,还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在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设计的标准应该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也应该对社会中弱势群体有明显的关注。比如在公园或者一些带有台阶的地方,应该同时设置一个坡道,目的是便于残疾人出行。还可以在相对危险区域设置一些相对较高的围栏,以免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不慎跌落。
5、注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许多传统能源在为人们提供相应能量的同时,更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积极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从而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将有效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建设,真正将生态理念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
五、结束语
在当下,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若不对环境问题进行重视,并且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那么其本身的发展也将受到抑制。故而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中应该遵循科学的指导,并且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同时,为人们打造出更高层次的生活环境,进而将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陈辉.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现代装饰(理论),2015,01:120.
[2]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398-402.
[3]何礼.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100-101.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51-54.
摘要:
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其能够实现应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空间特性、空间设计原则以及空间设计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为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带来一定的参照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空间设计;空间特性;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设计艺术手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作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推动艺术设计,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工作效率,对艺术设计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因此,对于其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特性
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是各种设备仪器与人员工作学习并存的小型公共空间,需充分合理的布置设计实验室空间,才能发挥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的优势与作用。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依赖其建筑空间本身而存在,其主要功能是为艺术设计的不同需求提供必要的相应空间,其空间应具有以下特性:首先是设备陈设。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如高性能工作站、计算机、服务机、三维激光测量仪、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高清录播一体机等设备,各种类型的设备由于操作方式的不同,在陈设时需根据其特性和先后顺序按照人体工学合理摆设,为设计实验人员的创作提供舒适的操作空间。其次是艺术氛围。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体现较为强烈的艺术设计属性,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和使用者群体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在其空间设计和艺术展示形式上应灵活合理地处理,在设计时应多注重实际使用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体验,有机融合历史和文化内涵,文化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文明和谐空间的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设计灵感。再次是互动交流。艺术创作是感性的创作,优秀的多媒体艺术设计更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个良好的空间设计有利于人员之间的信息互换与共享。一个具有包容、开放的实验室讨论区域,能够让使用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并接收他人的建议,使艺术设计创作过程得以顺利、轻松的完成。
二、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原则
1、功能布局“以人为本”原则
物理环境是实验室空间的物质基础。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所需的功能空间各异,若不能对实验室空间进行较为合适的布局安排,可能会导致空间功能和组织功能上的混乱,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一个实验室的合理布局,不但要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方式,也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喜好,通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使人们享受到舒适的工作学习空间,最大程度上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工作学习上带来的精神愉悦感。
2、空间比例关系协调原则
空间是由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光照、材质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好的视觉效果要求设计师对设计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处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获得更造型形态、空间结构和色彩的审美统一。在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中的空间比例关系,一方面是指功能区域空间比例的合理划分,它是一种开放、半封闭或封闭空间并存的空间形态,包涵了一种敞开式人际交流场所精神,如工作学习空间、公共空间、讨论空间等,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及实验室需求按照相应比例分配空间尺度。另一方面实验室空间过低会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过高会让人感到拘谨,这就需要根据室内空间的面积、顶棚的处理方式、门窗位置高低、采光等多种因素来整体筹划,从空间性质入手考虑如何组织放置办公家具及设备仪器,组织划分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理想空间设计,在功能和美学上达到协调统一。
3、安全性原则
实验室即进行实验的场所,是从事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的日常工作研究的场所。因此,除了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外,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的结构、布局、设备的存放位置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在设计时严谨求实,时时将安全放于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前将实验室中潜藏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设备仪器多为较精密的电子数码产品,电源的布设在满足实验室工作的同时,应尽量避开门窗、人员流动路线、水槽等区域,以免发生漏电短路。人员流动路线畅通,地面采用绝缘地板,墙壁采用绝缘吸音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仪器设备的陈设简洁,一些设备不用时可放于储物柜中,便于保存和打扫室内卫生。
三、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方法
空间设计可以看作比建筑设计小的概念,设计时可采用导向的手法是引导人们行动的方向,使人们进入该空间后随着陈设空间布置随其行动,从而满足实验室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法则构图,具有方向性的摆设作为空间导向的手法。此外,对于实验室空间划分,在功能区域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如遇临时情况我们也可以利用组合式家具、植物等来灵活处理室内空间,但要注意各空间之间要有明确的的区域和主从关系。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是光、色、环境、空间的综合考虑。利用视觉属性中的形状、尺寸、方位、采光、色彩等等也会影响到空间形态的塑造,将这些形态要素综合起来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设计时应注意统一中有变化,避免过于强烈的造型对比、色彩反差、超常比例等,造成较大的情绪波动,产生不佳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在设计中能够将四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处理好,就会设计出让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都满意的空间设计作品。设计改变空间,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只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室不应再是冷冰冰的设备摆设,它是严谨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现代设计,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人们感受到空间设计魅力的同时不断迸发创意与灵感,推动促进艺术设计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易,《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沈百禄,《室内设计元素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3]何镜堂,陈文东.高校集群化实验楼初探[J].建筑学报,2007.
[4]孔敬,马明.普通卨等学校交件空间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7(4):1-2.
[5]左言平等.建筑空间流动性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4).
[6]黄凯,张志强,李恩敬.《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商品包装体现了企业、产品的形象,现代包装艺术设计除了保护产品安全流通之外,还要对产品进行宣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鲜明的地域文化,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因此,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逐渐被广泛运用。本文简要的探讨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影响,消费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包装作为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除了要保证产品安全运输销售之外,还要促进产品的营销。产品包装的成本、环保、吸引力等因素,决定了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如何合理运用地域文化来塑造产品形象,让现代包装成为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当下包装设计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
1、地域文化的概念
由于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独有的语言、习俗、审美、文化等等,我们将其称之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是特定区域内人文与环境的结合,对地区的发展有着传承的作用。
2、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包装设计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流通、促进产品的营销为目的,通过图像、色彩、形体、文化、材料等手段来制作产品的包装。现代包装主要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种,产品的工业包装主要是为确保产品的安全运输,产品的商业包装主要以吸引客户消费为目的。作为一个复杂的专业设计概念的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是产品流通销售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包装设计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更是一个企业、产品的形象。
3、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设计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是设计表现的基本手段。现代包装设计是为了将保护产品的流通运输,突出产品的优点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单凭产品质量的优劣很难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达到销售的目的。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把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品包装风格展现给消费者并区别于其他同类型产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使产品具有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地域化等特征。此类型的包装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利于产品的流通销售,实现企业的盈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能传递产品形象和企业文化,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产品以及企业日后的发展做了品牌的铺垫,满足消费者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需求。
二、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应用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原理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或地方特色,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倡创新精神,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独一无二、易为现代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包装。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域都各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产品的地域文化,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并且要具有独特性、代表性,避免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在企业文化信息上产生混淆,尤其是对于一些地域性的特产,更应注意这一点。以黄山头酒的包装为例,企业将其定位为楚文化第一酒,所以在产品的包装上,融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设计师将黄山头酒瓶身设计为编钟造型,外包装和瓶身的颜色选用了传统的中国红,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完美结合。现今,黄山头酒已成为湖北酒业的代表,这与它在包装上的成功有着必然的关系。在包装产品的材料选择上,要结合产品本地的风俗习惯、产品特性,以凸显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同时考虑材料制作的技术工艺、制作成本、是否环保等问题。其中,若同时能在包装用料上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将会使产品更具有地域性。比如说,青岛的海产品包装时多在包装上印有大海,这与青岛临海的地域环境有关;景德镇的土产品多用瓷器样式来包装,这与景德镇瓷器在全国中有较大知名度有关;云南的过桥米线包装上多印有竹楼,这与云南的地域建筑文化有关。合理的选择材料还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就像我们不能用景德镇的瓷器去包装海产品一样。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时要尽可能的把制作成本降低,保证产品正常运输流通和达到宣传目的的要求下,控制包装成本就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更好的服务于民。现代包装设计应紧跟时代潮流,引领消费时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审美以及关注热点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把握流行时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而让产品顺利销售。在产品的包装形式上,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准确的表达出产品的特性、用途,凸显产品的性质。以“老君眉”茶为例,如果消费者从包装上把“老君眉”茶误认为是玫瑰花茶,那么不管产品设计多么精良,包装多么华丽,没有准确的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性质,就是一个失败的包装。另外在现代包装设计内容上,要注意不同的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表达的含义,结合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以及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产品包装。如回族人不吃猪肉,对猪有忌讳,那么产品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清真产品包装时就不能用猪的形象;如幼儿多喜欢卡通人物形象,所以在儿童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可采用以漫画、插画等形式来表现。
三、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1、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各国应用现状
传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包装设计,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的地域文化。我国产品包装设计师要更好地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我国独特的文化,展现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貌,需借鉴国外先进的包装设计经验,取其精华,融合中华特色地域文化,将其应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日本的现代包装设计一直是各国学习效仿的对象。首先,日本的包装提倡材料的环保性。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为保护仅有的生态资源,国家大力倡导环保,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日本产品包装,大到空调、冰箱,小到毛巾、茶叶,大多都采用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这种绿色包装已成为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标志。其次,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严谨性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日本产品包装大多没有浮夸的造型,但无论何种产品都有着严谨性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包装材料虽然朴实,却能通过设计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实现高品质。最后,日本的产品包装不仅很好的融合了现代包装的设计语言,还能赋予包装浓郁地域传统文化。现在日本市场上的产品包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国际时尚语言的包装,另一种是有着浓郁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传统包装。在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日本包装设计师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将日本传统文化用在产品包装上,而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消费者一方面能从产品包装中领略到日本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让日本包装设计走在时尚的前沿,在发扬日本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使产品包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欧美的设计引领时尚的发展,欧美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审美观点,所以在包装设计风格上各有不同。法国产品的包装展现了法式“浪漫”与“优雅”的包装风格,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和情怀世界闻名。在法国,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具有浪漫元素,例如:法国娇兰,创立于1828年,187年来,法国娇兰为世人带来不断的惊喜,并在世界上同类的产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顶级的化妆品牌,除了产品质量外,还与它的包装设计有关。对于娇兰而言,每一款产品都有着精致美丽的包装,其包装形式是展现产品灵魂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情绪,创造愉悦,彰显个性品味的体现。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点,法国娇兰的包装将法式的贵族气息和浪漫生活方式的融入到设计的美感中去,使产品的包装成为具有法国特色的时尚风格。德国的包装设计注重包装的严谨性,这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德国,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注重实用性,设计常以简练的文字、图形、色彩构成表达出产品的特性,形成了德式包装独有的极简风格。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德国人更注重对产品的保护,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造型美观大方又注重实用性的德国现代包装设计,值得我们借鉴,提升我国产品包装设计的严谨性。美国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多元化、多民族的美国倡导自由、轻松的设计理念,所以在包装设计上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幽默感和人性化。美式的诙谐通过电影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变得通俗易懂,他们追求的是可以轻松、自由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一地域文化特征在包装设计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美国迪斯尼电影里卡通人物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消费者看到这些形象在产品包装上出现,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并会对这一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国内应用现状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用的地域文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这个地区形象的展现。我国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实例有很多,在包装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能更好地展现产品的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特征。例如水井坊世纪典藏酒的包装设计为例,在酒的内部设计上,瓶身造型为水井的形象,突出了水井坊的名称,酒瓶底座的包装材料为四川特有的乌木,突出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酒的外部设计上,外部包装造型为古代编钟形象,且在外部包装材料选择上,采用了青铜合金,整个外部包装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来设计包装。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包装设计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部按照别国的模式来设计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应结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点,将中国地域文化体现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上。
四、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与环境的积累沉淀。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图形、材料以及文化的运用,都深刻体现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最醒目的体现。地域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温暖、祥和,过节团圆时中国人民都会张灯结彩,整个国家沉浸在红色的氛围中。但在欧洲国家,红色代表着恐怖、血腥,是不吉利的颜色。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结合当地风俗、审美来进行包装色彩的选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运用最能直观地展示产品形象。图形的设计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包装上的图案设计,经典的图形设计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所要购买的产品品牌。比如,消费者对海尔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两个小男孩的图形标志,在海尔的标志图形设计中加入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的元素,能准确展示出中国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材料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生态资源日渐匮乏,全世界都在倡导环保,倡导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加工成本,又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能更好的突出地域特征,如云南的特产的包装材料多为竹子,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认的竹类种质资源大省,用当地的竹子作为特产的包装既能体现云南的地域文化,又符合人们提倡的环保主题。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入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正统、稳重,所以中国人较含蓄、沉稳。西方文化讲究自由、浪漫、平等,所以西方的设计热情且富有创造力。产品包装设计师需要利用地域文化的侧重点,设计出具有地域特点的产品包装,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五、结语
地域文化可以通过色彩、图形、材料等方面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在我国,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更应该结合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还应肩负起活化传统工艺与地方产业的使命,包装设计需将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包装。
参考文献
[1]张杰,张伟.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美术馆.2008(02).
[2]陈欢.探讨地域文化在宁波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作家,2011(04).
[3]程立坷.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J].美术大观,2008(08).
摘要:目前,很多行业采用了数字科技技术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借助数字科技的数据分析功能,可调节设计方案的参数,还可借助新原材料的模型搭建来保证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安全性。因此,就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科技;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3D软件
数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对其调取后会发现大量的“0”与“1”的排列组合,因此,将其命名为数字科技。在应用方面,数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术模式,其可对任何数据进行转化和处理,可用于各类生产和设计行业,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领域外,还包括工程、电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数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软件制作设计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调节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优化配置,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试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误差的产生,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软件具有的自动检测和报错功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数据模型创建的合理建议。因此,鉴于数字科技自身强大的功能,以下对数字科技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③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使设计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并进行搭建试验,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显然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近年来,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因此,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健,张雪青.数字科技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刘岩,叶禄新,肖巳洋.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和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1).
[3]侯艳辉,孟繁博.数字媒体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就是创新,创造非凡是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就目前来看,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情况,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竹资源;环境艺术设计;实际运用分析
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古以来就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并且关于竹资源的艺术设计,在古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竹在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韵味,将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较好的装饰作用。本文在对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注重分析了竹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就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竹资源在装饰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应用,提供了有效地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梅、兰、竹、荷的审美感观,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候,竹资源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于装饰。例如利用竹子建造的房屋、椅子等等。竹在建筑行业中应用,具有一定的美感,并且随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竹资源也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底蕴。竹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够应用于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二、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加追求生活享受。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应用中,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例如以观赏的形式、使用的方式等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观赏作用分析
一般来说,应用于观赏的竹资源形式主要有观赏竹、竹竿、竹叶观赏型等。竹在景观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元素,其形态的特征,在审美感观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湘妃竹、金竹以及墨竹等,这些竹的类型,更加适合于观赏,能够给人在视觉感观上带来一种美感和享受1。根据竹的形式不同,人们在应用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竹,进行观赏。竹资源用作观赏时,会选择相应的配饰,这样一来,突出竹资源美感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一种较好地意境效果。例如在设置假山时,会将竹与假山进行结合,这种设计方法,是突出竹资源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广泛。假山与竹资源的应用结合,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心旷神怡的感觉,能够更好地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二)竹材的应用
竹材的应用,是竹资源在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同时,竹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审美性。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选择上,一些建筑材料对环境污染较大,并且对人们居住空间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改善,关系到了人们的居住安全和居住舒适度问题。竹材本身就是一种纯自然地资源,其对环境污染较小,并且并没有化学合成,对人的身体健康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竹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造价低廉,能够缩小建筑和装修成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竹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制作一些桌椅或是竹板,能够承担简单的装饰作用。同时,竹子的生长周期较短,成材时间较快,若是能够将竹材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
(三)竹资源根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竹资源根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于精神追求,这样一来,在进行家具装饰过程中,往往喜欢在家中增添一些饰物摆设,对室内空间进行更好地点缀。竹资源根部在雕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竹雕、竹刻等工艺品,都收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竹雕在进行实际雕刻过程中,主要是对竹子的根本进行雕刻,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性。同时,在皮雕、浮雕以及阴阳刻等方面,竹资源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竹资源的根本较厚,在进行雕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雕刻的实际需要,这就为竹资源根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笔者在对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注重竹资源的欣赏、竹材的应用以及竹资源根部的实际应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竹资源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竹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3。
三、结语
竹资源在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本文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情况,立足于竹资源发展的时代趋势,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详尽的探究。在利用竹资源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发挥竹资源的优势,更好地改善居住环境;第二,在对竹资源装饰作用应用时,要注重对衬托物的选择,达到更好地艺术设计意境;第三,要注重竹资源艺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竹资源优势,使之能够对现有建筑行业进行有效改善,更好地实现竹资源的有效利用。
注释:
1.方晖.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7):258.
2.杨嘉.解析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21):58-59.
3.刘畅.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技术与市场,2014(12):339.
摘要:
民间美术代表着崇尚自然之美,寻找简朴,富含原始意味的艺术,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该种艺术主要是保留材料本身色泽和机理,不会过于追求修饰和雕琢,进而充分暴露出质朴和纯真的趣味。现代艺术设计中缺乏返璞归真的气质,民间美术所具备的相应风格能弥补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如质朴、天真、大气等风格,同时,民间美术内在的简朴生活气息、性格,为人们内心向往。除此之外,民间美术是我国古代劳动者的创作结晶,并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启示。本文从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艺术;民间美术;设计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壁垒被逐渐打破,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融合交流,优势文化同化劣势文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艺术审美特征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现代艺术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民族文化备受人们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追寻稚拙和纯朴的情趣,追求原始艺术的真实野性以及神秘感。因此,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相互融合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一、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科技性
从第一次设计出现以后,设计就和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发展。设计的基础为科学技术,两者的联系十分紧密,设计和科学技术以生产实践为联系点,在实践中不断渗透、影响,同时,设计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媒介。原始社会开始,科学技术和设计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当时人们通过木、竹等植物天然弹性研究设计出弓箭;通过粘土和火结合化学变化设计出陶器等,进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现代设计能更进一步的显示设计同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万国博览会上出现的“水晶宫”为科学技术的艺术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设计应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信息社会逐渐到来,发展导致设计方法、手段和过程出现一定变化,进而进入崭新设计时代。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会找到相应的社会生活结合点参与设计,进而转变为精神和物质财富。对设计而言,没有科学技术支撑很难进行。因此,不管是新发明的出现还是新材料的使用,均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为设计的成果,两者之间共同发展不能分割。
2、艺术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充分显示爱美为人的天性,且这种天性从人类作为文化人就出现了。美为设计的产物,第一件石器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也是追求美的体现。在造型观念、视觉经验和形式语言等方面现代设计同艺术之间没有区分,但设计除了秉承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思维外,还受到了现代物质手段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目前,设计师和美术家具有越来越明晰的分工,人们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工艺美术和数码媒体等统称为视觉艺术,不单纯为语言为题,而是属于艺术种类混合体,且本质上具有相互联系特性。
3、文化特征
艺术设计是一种造物的文化、艺术,作为区分人与动物差别的重要因素,文化在被人类所创造的同时,也成就了人类,不管是艺术设计,还是民间美术,都是人类造物活动后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文化性质。艺术设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存在不仅证明了人类的理念,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并滋润和培养人类。艺术设计承载文化外在和内在意义,能将人类的生活习性、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反映出来。同时,艺术设计也是文化创造的一种产物,为社会历史文化沉淀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艺术设计的多元性决定艺术全面吸纳文化,并对文化各个层面进行整合。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艺术设计中包含制度物质和观念文化层,同时,吸收大量精神成果,同艺术较为相似。且艺术设计体现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深刻反映人们在文化创造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设计文化是人们理解人类文化的典型范例。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性
从外部形态和外在形式看,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之间没有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具有较多的共性价值。在民间美术中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大多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底层劳动群众,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很多时候民间美术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推崇绿色设计,而绿色设计的原则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品的回收利用,绿色设计倡导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这一点上看,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是存在共性的。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民间美术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艺术群体,优秀中华文化艺术就是从民间美术中发展而来的,同时民间美术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文化沉淀,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形态,均可以将中华文化中的心理素质、美学观、文化素养、民族精神体现出来,进而将中国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物体系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型艺术、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心理源泉。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间一词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但即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无法将人们内心对民族文化、民间美术的喜爱心理所取代,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民间美术可以看做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源泉,民间美术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很多艺术灵感。
三、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民间美术造型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造型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为人们提供无尽的艺术造型宝藏,同时,民间美术蕴含的气韵形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借鉴。在学习艺术设计时,可解构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元素,并根据现代设计中的审美原则,进行创作,同时为赋予新的象征意义,这样就能衍生出既能彰显时代理念,又有优秀民间美术韵味,还能体现出现代设计个性的现代艺术设计产品。对民间美术而言,蕴含的审美性、传承性、原发性能让民间美术形成一种独立的造型体系,从而将民间美术文化观念中的稳定性、传承性体现出来,使得人们在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在长期的社会演变、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造型符号。与此同时,民间美术造型具有异物同构特征,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典型的异物同构图形是龙,这是先民通过发散性思维将不同的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图形,加上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不同,创造出来的龙千姿百态,在中原地区主要为牛头、鹿角、蛇身等,显得尤为神秘,最后成为皇帝的象征。
2、造物观念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作为比较原始的艺术文化形体,民间美术是民间生产活动一体化的文化集合,而现代设计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通过经济论、功能论、唯科学论等理论,进行物品设计,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民间艺术中包含较多的人性化思想,对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一定强调,进一步表达对功利意愿和情感的追求。民间艺术造物原则来源于自然,并同自然相融合,进而使得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艺术需求的心理平衡。民间美术造物观念包含自然、人性化两种,作为一种民间造物艺术,充分体现人与社会、与人、与物等和谐道德伦理观念。同时,民间美术蕴含的道德观念、伦理关系和情感追求等为现代艺术设计中解决单调乏味提供良好借鉴和深刻启示。
3、美术色彩观念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色彩为庞大神秘的色彩体系,主要构成为“五色观”,即在黑白二色基础上加赤黄青三色,是继承远古先人单色崇拜,同时结合“阴阳五行说”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色彩主要包含主观性和装饰性特征,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一定主观观念,具体表现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展示。因此,在认知民间色彩艺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色彩感知,而应该深入体会民间美术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历史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民间美术色高纯度色相和强烈补色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艺术色彩原则的主要倾向,通过暴露装饰性色彩能有效地展现蕴含的深刻文化寓意。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朴拙、强烈、浓郁和真挚的特点,能强烈的震撼人们的心灵和冲击人们的视觉。这种粗放简练的方式强烈的震撼人们的视觉感受,对色彩的要求同现代设计一致,在当今社会具有别致的示范性和借鉴性。
四、总结
作为人类的造物文化,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虽然产生的背景、社会文化、人文习俗有一定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两者均是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体系,就需要坚持民间美术文化根基,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进而促使现代艺术设计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那迎渲,程振华.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文艺生活旬刊,2015(4):135-136.
[2]李铭扬.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3):98-99.
[3]谈玲.试论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艺术品鉴,2015(07):192-197.
[4]张莹.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艺术时尚旬刊,2014(11):136-137.
[5]侯仲贤,张芷毓.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3(05):35-37.
[6]洪琼.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4(05):28-29.
[7]田娜.浅谈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鸭绿江月刊,2014(03):18-19.
[8]莫文婕.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研究[J].艺术品鉴,2015(07):24-25.
[9]王明辉.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世界家苑,2013(05):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教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理念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程度日益提升,“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那么,具体到声乐艺术教育领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先天条件,判断他是否是这块“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师,面对缺乏必要嗓音条件的培训对象,也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偏好,选取合适的教材,既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二)专能互动,发挥合力
所谓“专”,取“术业有专攻”之意,指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所谓“能”,则有广义、狭义两解。广义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切与“人”的本体性有关的要素,狭义上的“能”主要指与声乐表演艺术相关的人文领域内的才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专”与“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声乐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想到声带的训练、气息的控制。但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正确理解“专”与“能”的辩证关系,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检验一名声乐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重要标志。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曾经对音乐教师的标准做出明确界定:“除音乐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演唱技术的训练本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层面的困难;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修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的“能”的范围越广阔、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动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旋律,而非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声演唱方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犹如同一根脉中绽放出的两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样风华。不论是浑厚的“美声”,还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仅可以称为“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便开始在“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上进行有益尝试,后继探索者从未间断。当代中国,已经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与国际社会紧密接轨,我们的声乐艺术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离所谓的土洋之争、民美之争。声乐指导教师更要勇于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舒适、可持续的发声方法,结合每一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与技巧手法,设计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狭隘的艺术观限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中西方艺术精华,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推动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中践行、完善理念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国家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祖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不但要站得到高处、看得见远方,更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发展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育美学标准的设定,来源于教学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将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并从不同的接受、反馈过程中,提炼共性化的规律,丰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养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迎来中国声乐艺术豪杰辈出、光彩夺目的美好景象。
1实践性教学在理论课堂中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艺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作品最终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生产实习就是让同学们到实际的社会中去工作体验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企业资源优势让学生们学习到一些,学校书本中,甚至连教师在社会变迁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乐趣。相对于一些大学专业老师而言,因为长时间的在课堂中教学实验而欠缺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会与环艺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想脱离,使老理论知识与实际接不上轨。带领学生们社会实践的这个机会,老师们也得得到充电,知识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环艺艺术学院来说,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为了以后环艺实践教学做好铺垫。也为学生们毕业后投身社会工作中打下基础,快速融入社会,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类大学生既有作为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艺术专业特征的个体特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
1、思维活跃不僵化,自由想象力丰富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受其专业影响,思维大多活泼跳跃,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相对而言则不够重视现实,或者说是忽略现实,沉浸于天马行空的理想世界。和普通大学生相比较对事物更加敏感,却看得不如普通大学生有深度。热爱专业艺术,但很少关心现实尤其是时事,更有甚者缺乏现实世界常识。热衷于创造设计,行事往往比较自我。
2、情感丰富充满热情,艺术生大多性格直接,情绪表现明显,有领导力
艺术类学生比起普通学生更加遵从内心喜好厌恶,常常感情用事不够冷静理智,无法理智的看待事物。正因如此,艺术生不喜欢被约束,很难正确的去看待一些管理条例或者规章制度,不能理解老师管理的一些做法,冲动的感情就会促使他们直接对抗管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有专业特长但文化课相对薄弱
文化素质的薄弱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文化底蕴的艺术生既无法创造出富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品,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虽有艺术专业特长但知识的匮乏的艺术类学生也常常会形成不喜爱甚至厌恶文化课的心理。许多艺术生踏入高校校园后,都展现出比较好的综合素养,并且相对普通学生更加优秀引人注目。而其中一部分创新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走出校园,利用社会资源在社会中开展各种活动工作,丰富课外生活。
二、艺术类学生特点产生的原因
1、社会影响
相对于文化课艺术专业更注重实践,艺术生的课程也更倾向社会,更早的受到社会影响的艺术类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独立,有主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规划或有期许。但是丰富的社会经验也使他们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比普通大学生更加早熟的艺术生更早的见识到社会上一些灰暗的东西,对心理造成一些影响。
2、受国家招生政策影响
高考时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艺术生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上,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内大大缩减,当然不排除因为前期无法跟上中学时期的文化课程,后期差距拉的更大以至于很难弥补的原因。
3、受环境影响
艺术生性格影响,所处环境和普通学生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是艺术生明显区别于一般大学生。所拥有的才艺使他们有表现欲的基础,环境造成性格更加直接。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参加许多艺术特长班,在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能力。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和表演,培养了勇气和能力。
三、艺术类学生管理对策
综上所述,艺术类学生所独具个性特征使得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重大挑战,不同于对普通大学生的管理,如何管理引导艺术类学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专业技能和提升自身素质,已经成为管理工作亟待研究的一个特殊问题。
1、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需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政治建设学习
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刻跟随党的步伐,严格要求自身。要发挥学生党员和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团共努力,形成好的班风,养成好的纪律。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专业、班级之间可以组织开展班风、学纪等方面主题班会,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作为管理学生的直接负责人,辅导员的责任与使命相当重大。身为艺术类学生的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明灯,用自己善良的品格、优秀的能力、亲切的交往、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树立榜样,好的辅导员在某些方面甚至会成为学生努力地方向和目标。身为辅导员,在适当的处理学生各项事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学习进度以免与社会现状脱节,也不会与学生产生代沟难以交流。身为辅导员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熟悉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法学、健康等多方面知识,更好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身为艺术类学生辅导员更需注意,艺术生更加的敏感和情绪化,好的辅导员至关重要。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文化课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心态,使学生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改变被动为主动,代替老师行使职能,这样学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辅导员老师加以辅助,学生自主管理使管理制度更容易推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当学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也会更加理解老师的管理和理解制度的合理性。学生通过成为管理者,进一步增加了对班级、专业的责任感,服务同学的荣誉感。对身为管理者的学生干部应当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真正融入同学内部。切忌形式主义,做到真实真诚的对待同学,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和学院老师之间的桥梁,真正做到解决同学困难困惑;针对艺术生文化课薄弱的现实状况,加强文化课培养,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并将文化课中学习到的知识融入到本专业领域内,创造出有内涵的新作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入艺术生专业,可以适当带领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展览等。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自习,自主学习文化课知识,安排自习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
3、拟定建立规章制度,配合人性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是管理,必定要设置规章制度。只有在确定了的规章制度下,才能够奖罚分明,违反规矩就要受到惩罚。规章制度管理下的艺术生们才会是平等的,公开的制度才能保证公正才能使学生信服。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管理学生,使习惯于自由散漫的艺术生不逾越底线,遵守大家共有的约束条款;在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时应注重人性化管理,事出必有因,不能一味的按照条例执行,要究其原因,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如果学生违反条例不要急着处罚,将事情查清楚才能更好的管理,若是错的找出原因从根源改正杜绝,若是情有可原应当酌情处理,人性化的社会应当运用人性化的管理。过度的依靠规章制度只会引起学会的逆反心理。
一、艺术类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困境的原因
1.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
因为高考艺术类的招录成绩相对较低,一些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弱而选择了艺术类特长。在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考取了学前教育(艺术类)专业,到大学后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很难在短时间形成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普遍表现出文化课成绩较弱,对学习理论层次较难的课程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困难,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较差,在学习越来越难的困境下逐步陷入了越学越差、越学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2.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偏差
有些学校用比较严苛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约束,如查课。虽然将学生拘于课堂之中,却导致不少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课堂的学习更注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控和学生的自我学习,但艺术生本来理论基础较差,上课更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面对高校教师一节课推进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因此,在此种状态之下,形成越学不会越不愿意学习的状态,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3.教育合力的影响表现相对较弱。大学的环境与高中不同,学生缺乏教师与家长相对严格的约束,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后开始放任自流,如果学校管理严格还能稍微约束学生脱离课堂的行为。有的学生管理层与教学层对学生管理不统一,经常会出现学生打完考勤之后再逃课的行为。有个别家境较好的家长,未积极鼓励学生安于学习,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本人,甚至还会影响班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学习。学生平时对就业的意识淡薄,在就业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明显不积极。
二、学前教育艺术类师范生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上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时,只有遵循国家出台的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促进师范生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师资力量。
1.从思想上引导,夯实理论知识的学习
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在思想上对学生引导与教育,要增强艺术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学生只有喜欢、热爱教师职业,并且认为自己适合从事该职业,才会对职业产生认同感,由此形成的认同感才是稳定和持久的。因此,要做好艺术类师范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兴趣的引导,让其了解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对工作都有基础作用。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2.加强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技能
在校期间要加强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如声乐、舞蹈、钢琴等艺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大学期间还应分阶段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强化练习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重视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实践类课程则应注重教师技术训练,行为获得,可采用讲解示范法、行为训练法、微格教学法、模仿法、自评他评法等,并列举教学实例,使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在转化为学生有效教学行为上起到较好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开拓幼儿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组织参观与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教学能力。
3.发挥教学与管理的双重指引作用
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应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彼此之间形成的教育合力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针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情况,教师要合理组织、调节教学内容,注重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逻辑体系的分析讲解,教学的实施不仅是完成教学计划中各项内容的规定,更重要的是面对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如果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只成了“教”,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学”,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
4.做好就业指导与规划,调整就业期望值
高校除了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外,还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指引作用。要对学生讲明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荒废学业的利害,学生经历未来就业的可行性分析,摒弃来此专业只为获取毕业证的念头,本着安然、平和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提高自我判断力,并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高就业和求职的能力和技巧。要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心态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的就业期望更加理性,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此外,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到需要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岗位去工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处于发展瓶颈时期,各高校美术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法不系统、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评估不合理等几个较为显著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院校为了拓展教育领域,实现与其他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一致性,在教学目标不甚明确的情况下,盲目开展美术教育,丝毫不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美术教育成为一个形式化的空壳,未能体现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特殊意义。还有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弱化了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创造内涵,一味强调迎合主流文化市场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丧失了艺术创作的能力乃至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美术事业的延续都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内容较为单一和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差,与社会脱节比较严重。这些院校的美术课程大多重技而轻道,仅向学生传授单纯的绘画技法,而不进行系统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与之相对,当前社会需要的美术人才恰恰是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和专业创作才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够将新技术、新文化、新内容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绘画人员。所以,要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科学而合理地设置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这可以说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中之重。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均未形成有机系统,教学方法传统而老旧,教学模式保守而单一。在高校任教的教师大都是美术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他们的理论知识积淀颇为深厚,艺术创作才能也比较突出,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参悟不深,很多人便套用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有些甚至盲目照搬其他院校或者其他教师的教学模式,导致其教学方法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与现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大脱节,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另外,大多数高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缺乏实践练习,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讲解与技巧分析之上,学生学习宛若纸上谈兵,在社会市场上完全不具备竞争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勤加练习,让学生不断地临摹指定物体,尽管提升了学生的写实能力,却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和美学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然后,在教学设施方面,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硬件与软件设备均不充分。一方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关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外出写生、参观、定期举办画展等是此项教育的必备项目,良好的绘画场所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条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作为支撑。然而,在很多学校中,由于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也不够科学,导致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远远达不到这项学科的正常需求,再加上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经费更显欠缺,很多必要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提供给学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软件方面的配备也没有到位。在许多高校,美术仅仅是作为边缘学科而存在,学校在硬件设施上一再限制,在师资配备方面同样不甚重视。很多美术教师只具备一般的美术学习和教学经验,与美术领域的骨干型人才差距极大,还有个别学校办学仓促,招聘的美术教师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教学能力之薄弱、教学观念之落后更是不言自明,导致学校的美术教学始终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最后,在教学评估方面,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评估指标仍不够明确,评价体系仍不够健全。现今,我国对高校教学的评估大多围绕教师和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来进行,美术教学属后起之秀,没有深厚的学科积淀,自然也没有现成的评估经验可以参考,于是美术教学便向其他学科靠拢,在评估方面,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美术教育是关乎艺术创造的学科,与其他文理工学科有着显著不同,它的创造性与美学效果体现在酝酿良久的具体美术作品之中,并非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言尽。同时,美术工作者大多善于创作、疏于言表,以论文为一大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对他们而言是极不合理也极不公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美术教学的学科特色,并且能够集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于一体的评估体系,方能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对高校美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美术发展面临的五个现实问题,笔者分别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美术的科学发展,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应当明确新时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找准高校美术教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市场中的定位,积极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把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美术人才作为核心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学生打造成为既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与时代相接轨的其他方面知识及能力的优秀美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艺术发展的要求。例如,在美术教学的色彩使用部分,教师首先应当细致地讲解关于色彩使用及搭配的基础知识,明确不同色彩所传达的内涵及其相应的表现手法,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物体进行临摹及适当的艺术再现,等学生完全掌握了用色技巧以后,则应当鼓励学生在符合基本用色要求的基础之上,依照内心的创作理念进行独立自主的色彩搭配,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意识。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当牢牢把握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现阶段的经济文化市场为设置引导,秉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调整并完善专业课程安排,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兼备的美术人才。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应由传统的纯理论型教学过渡到实践型教学,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增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强调创新力,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空间、色彩、形态、材料、技巧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自我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针对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综合交叉学科,将美术知识的教授延伸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接触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学科融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尝试开设新学科、新专业,将学生培养成为跨领域、跨学科并且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践创作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当积极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与专门的艺术工作室或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促使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成为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专业创作型艺术人才。同时,应当改变老旧的授课模式,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增大教学信息量,增强理论知识的感官性,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设备方面,教育部门和各院校都应相应增加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宣传的力量,吸引企业、团体及个人进行项目赞助,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举办画展、校外参观或写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赋予学生创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高校应当加强对美术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新并完善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树立模范。
最后,在教学评估方面,对于师生艺术创作能力的评估应该跳出单纯以论文定输赢的樊篱,转而从艺术的高度,对其艺术创作进行鉴赏和评析,确定其能力的高低与进步的幅度。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艺术创作的过程为重点,建立一个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尽最大可能避免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干扰,对学生的能力和态度进行客观性描述。此外,可以采取任课教师多重评价、师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评估模式,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创作和个性发展的闪光点,进而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术教育意义
美术教育是培养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术教育,能更全面的开发学生思维,并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热爱。而且,研究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们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即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奠定了“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并把美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形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同样把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手段,把审美教育从属于素质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者也。”强调美术教育能使人达到全新境界。所以,把美术教育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及补充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二、传统教育存在问题
1.传统教育影响下
学校美术教育以“教”为主,老师以自己示范为中心,形成“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不良学风,导致老师教学生怎么画学生怎么画,老师叫学生画什么学生画什么,严重抑制了学生独立想象的空间和能力,同时,该种教育模式下,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出现上“花课”“假课”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此外,这也使得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脱节,不利于深层次发展。
2.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学生家长方面不支持孩子花时间学习“旁门左道”,而大力支持孩子花时间在“主”课上,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了,成绩高了才有出息,才有发展前景;同时,学校方面为满足家长要求,大力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减少美术课程,培养出大量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但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失去了培养审美情操、创美能力的机会,从而为应试教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传统美术教育忽视孩子成长历程
所用教材由简到繁,从成人眼光看待问题,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有一种证明世界的冲动。这极大程度的约束了孩子思维,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极其不利。
4.传统美术教育评估标准
只以“像不像”为评分标准,压抑孩子创造力发展,忽视艺术中多元化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创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是,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2]个人生活感受不同,必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情趣。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要求“统一性”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学生作品呆滞和僵化,缺少了艺术的创造。
三、新课标下改革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校美术教育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想象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新课改下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不正确的美术教学观,把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转变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方式
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术之美,并能自由创造美术之美,将这种美带到生活、学习中去,使自己产生新的人生观、价值观。
2.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束缚,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中,老师只重视学生画的怎么样,忽略学生情感因素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过多的教学生去模仿教材,或只按老师主观意识去画。新课标下,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的创作规律和形式,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美感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之营造轻松、宽容、愉快的学习环境。
3.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标下,老师应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想象力,主动性,包括以下几点:
3.1比较教学法
运用比较法,多角度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若使此法产生更好效果,还要注意选择作品,适时适地的引导、启发学生,讲究艺术性、典型性和科学性;
3.2分步教学法
避免传统教学中“先示范,后制作”的教学模式,老师可尝试从学生身心特征及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启发。课程中,老师始终作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环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升华;
3.3游戏教学法
为改造枯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需求,可把游戏活动加入美术活动中。要求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分,在游戏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能陶冶学生情操,并能美化学生心灵,使学生建立全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总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更需要美术教师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尽职尽责,责无旁贷的担起美育教学的任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影文化是新世纪受众最多的大众平台样式,也是大学生接受程度比较高的平台形式,电影文化的这个特点为把它应用于大学生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电影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十年代,随着日寇对我国的侵略,中国电影人的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开始出现强烈的民族情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翼电影人。其中的代表人物聂耳,田汉等左翼知识分子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恨,为了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为了表现中华民族的气概创作了一大批激昂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我们所熟知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万万人传唱的,宣传爱国勇士奔赴前线为了中华民族战斗的歌曲有着极强的鼓动作用。这首歌也成为了我国的国歌传唱至今。在那个年代,电影中英雄的形象和劳苦群众受难的形象鼓励了大众,也让人们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危险处境,为唤醒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对爱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建国之后,电影作为统治者对于政治的需求工具也更加受到重视。相伴随的,电影中音乐的作用,因为其对于人们内心的鼓动和对于影片内涵的突出也更加受到重视。这些在“”十年中更加的凸显。如《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电影在此时不断地描写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相应的电影中的音乐也在正面人物出现时高昂,在反面人物出现时低沉阴森。这在当时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冲击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为电影的单方强行输出文化的方式,让电影中音乐的文化传播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
经历过了“”的黑暗,到了改革开放时,因为政治上的需求降低,电影的创作开始走进生活化和心灵化。其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一个和八个》《青春祭》《城南旧事》等。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也呈现其题材多样、配器考究、旋律优美、节奏明晰、曲调悠扬,在表情达意上显得功力深厚,在与电影画面关系的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主题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感受力,在与影片反映的年代背景方面水乳交融的特点。这些好的音乐作品让人们在观看电影中漫慢地走出政治斗争给人们心灵留下的阴影。使人们的思想慢慢地平静和升华。提高着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电影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声、无彩,到有声、有彩的过程。没有台词、声音和色彩的电影有很多,但是完全没有音乐的电影却几乎没有出现过,尤其到了现代,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电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大量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显示,音乐对人类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北电某博士生导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放映此类影片时将背景音乐完全抹去,结果在影片放映半小时内,已有大量观众离场,表示无法继续观看。由此可见,音乐在电影中不可或缺,作用显著。
电影中,很多特殊的场景或人物的心理状态无法用台词来表现,合适的音乐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和暗示。影片中常见的人物出场,常常会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进行取乐,观众就能较明确的分辨出他是好人或者坏人。当然,随着电影的发展,这样简单的处理手法会越来越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电影中可以起到揭示场景,暗喻人物心理的作用。在很多系列片中,某段或某类音乐总代表着一个比较固定的意义。也就是说,这段或这类音乐属于某一个特殊的人或景。比如奥特曼、佐罗、蜘蛛侠、超人等等,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音乐。每当音乐响起,观众就会知道某个人物即将出现,从而起到铺垫的作用。
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气氛,可以引导和控制观众的心理状态。而在渲染氛围和影响观众情绪的过程中,也逐步推动了电影主题的表达,使观众和电影形成互动,从而使电影主题在观众心中得以凸显。一部好的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故事情节、画面制作等,背景音乐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也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在宏观、微观、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方面对影片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更是电影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元素。电影作为一种提供娱乐消遣的艺术形式。音乐在这当中能渲染气氛,刻画心理,塑造形象。以及推动高潮的到来。音乐还有转移空间和突出情节,使剧情衔接更加自然等作用。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音乐越来越被重用。音乐能很好的烘托气氛。把美景变得更加灵动。我们应更充分地发掘听觉的潜能。增强电影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我们也运用最新的技术。创造出更优美的音乐,使技术与艺术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促进电视事业的发展。电影音乐和电影是相生相伴的。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的影响。同时也发挥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意象化的造型设计风格
“意象”的概念原本出自中国古代文论,用来表示人们在外在的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物象上寄托自己内心的抽象的感觉。可以说“意象”一词既强调主观心灵的想法,又需要借助客观形象来表达。在很多情况下,意象化的造型用来塑造的是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要准确地把握这种造型设计艺术,首先就要明白主创人员内心中想要表达的意蕴与情调。以魔幻电影为例,对于魔幻题材的电影来说,完全意义上的写实则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而如果滥用意象,则难以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形成沟通。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莫过于彼得•杰克逊七年磨一剑打造的《指环王:王者归来》,从艺术上看,11项奥斯卡奖(包括与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的最佳美术、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三项大奖)充分地肯定了其的艺术价值,票房方面更是揽获十亿余美元,堪称魔幻电影中的不朽之作。在《指环王》中,原作者托尔金创造的是一个架空的中土世界,其中精灵、矮人、兽人等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生物,而人类的造型也与真实历史上的造型无法找到对应点,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在设计时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正面人物精灵们的形象设计来看,设计师准确地把握住了精灵这一种族的特色:历史悠久,气质优雅,容貌美丽,热爱自然。在小说中,精灵是最为古老的一个种族,拥有永生的生命,他们都容貌美丽,身材高大,并且拥有凡人不具备的视力,甚至能看透人心,是托尔金最为得意的创造。为了表现出他们优雅的气质,精灵的服装都设计为轻柔的长袍和长裙,大多是用印度丝缎做成,为了使布料显得更有气质和一种古旧的质感,工作人员特意花费大量精力把布料洗过,漂白和打磨过,使服装在灯光的照射下能呈现一种银光闪闪的亮度。而其他种族的服装则没有这种效果,这就突出了精灵这一种族虚幻缥缈的一面。同时为了表现精灵的美丽,影片中的精灵是趋于中性的,无论男女都一头飘逸的长发,长袍也有助于表现这种中性的气质。精灵还是一种与自然关系密切的种族,都居住在风光优美的森林之中,因此精灵的服装大多为青苔般的绿色、树干的褐色,艾玟公主的服装则有天鹅绒清淡的绯红色,显示她高贵的地位。而莱戈拉斯•绿叶在影片中是战士的形象,长袍无疑不利于行军作战,在电影中他穿着齐膝的高筒靴,扎着腰带,衣服和箭筒上有树叶的图案,以显示他密林王子的身份,可以说莱戈拉斯的形象既有清新高贵的精灵气质,又有干练的战士英姿。而作为反面人物的半兽人是数千年前被俘虏的人类饱受折磨后变异而成的怪物,后来成了黑暗魔君用来对抗正义之士的军队。在《指环王》中,共有两百多个半兽人,但是剧组设计的每一个半兽人都有所区别。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半兽人是毫无人性之徒,为了区别他们和正常人的区别,在外形上造型师用硅胶给他们做了头套,他们有着与人类相似的五官,但是头套上的牦牛毛以及从靴子中伸出的锐利脚爪,显示了他们兽性的一面。这些脚爪上还沾有泥巴,显示出半兽人步兵的长途跋涉。体形上,为了表现半兽人相对人类在攻击和防御上的压倒性优势,他们的皮肤是类似大象的又黑又皱的皮,盔甲则是类似昆虫外壳的硬甲,设计师希望借罗马战士的形象表现出半兽人并非为正义而战,而是受恐惧驱使的亡命徒。事实证明,《指环王》的造型设计是成功的,使不仅以__文化为主流背景的欧美观众领悟到了电影造型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而且也使在亚洲等地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顺利地进入了想象中的中土世界。
二、装饰性的造型设计风格
电影的造型设计固然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然而艺术又不可避免的是激进的,富有创造力的。在某些古装片中,人物的造型设计不能仅仅根据博物馆中的考据或实物来制作,也不能单纯地往传统服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人物在影片中的特殊之处。在古装片中,可以在保证造型大体上符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加一些装饰效果,或对某些装饰的细微之处做“变形”的方式传达出主创的匠心。以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服装设计奚仲文曾多次获得香港金马奖。电影虽然设置在五代十国时期,但是故事情节取材于曹禺的《雷雨》,是一个讲述人性阴暗的家庭伦理故事,这一虚构的前提使得造型设计上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以王后的服饰来看,华贵的面料和精美的刺绣彰显了她从公主到王后的高贵身份,然而层层叠叠的刺绣也使得原本应该飘逸轻薄的绸缎变得十分沉重,这是在暗示她一生没有得到过爱情,并且时刻在忍受丈夫毒害的王后阴郁的内心,盔甲一般的刺绣则象征了她内心充满防备的一面。这是《雷雨》中不可能表现出来的。尽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种违背历史的设计是有些难以接受的,但是从艺术的角度上看,影片无疑有其可取之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造型设计被美国主流媒体交口称赞,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或许就是一个证明。
三、结语
从对各种电影造型艺术的总结中不难看出,在承认角色塑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顾近几年来取得高票房与良好口碑的电影,在造型设计上无不极为用心,且能充分发挥想象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产电影的造型设计如要在世界影坛取得一席之地,要将优秀的设计师发展为协作良好的设计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影艺术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现在计算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网络病毒,所以要加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阻止病毒的侵入是发展现代计算机的重中之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发展史与防护论文,供大家参考。
1计算机病毒的含义、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现今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给计算机病毒更多元的定义。一种定义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能“传染”其它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能“传染”其它程序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它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者寄生在各种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时机成熟会自己复制繁衍和传播,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故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计算机病毒是高技术犯罪,具有瞬时性、动态性和随机性。它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第一,破坏性凡是由软件手段能触及到计算机资源的地方均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其表现:占用CPU时间和内存开销,从而造成进程堵塞或破坏计算机内的文件,打乱屏幕的显示等。
第二,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第三,潜伏性第一种表现是专用采用病毒检测程序,否则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等时机成熟,就会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
第四,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它不但自身具有破坏性,还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病毒程序也会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就会瘫痪。
第五,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多夹杂在正常程序中,甚至只有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这类病毒处理起来很困难系数就会增加。
第六,可触发性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伏,少做动作。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
2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按寄生方式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可分为良性计算机病毒和恶性计算机病毒: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为攻击DOS系统的病毒和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是计算机犯罪的一种新的衍化形式,不易取证,风险小,破坏大,从而刺激了犯罪意识和犯罪活动。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危弱性也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必要环境。
3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3.1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
随着Internet的风靡,病毒的传播有更多的途径,它的发展使病毒可能成为灾难,病毒的传播更迅速,反病毒的任务更加艰巨。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染。通过软盘:通过使用外界被感染的软盘,例如,不同渠道来的系统盘、来历不明的软件、游戏盘等是最普遍的传染途径。通过硬盘:通过硬盘传染也是重要的渠道,由于带有病毒机器移到其它地方使用、维修等,将干净的软盘传染并再扩散。通过光盘:因为光盘容量大,存储了海量的可执行文件,大量的病毒就有可能藏身于光盘,对只读式光盘,不能进行写操作,因此光盘上的病毒不能清除。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病毒的传染,这是当今最重要的传染源。
3.2计算机病毒的症状
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屏幕异常滚动,和行同步无关;系统文件长度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信息、异常图形;运行速度减慢,系统引导、打印速度变慢;存储容量异常减少;系统不能由硬盘引导;系统出现异常死机;数据丢失;执行异常操作。
3.3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首先,我认为防治的基本方法是预防为主,杀毒为辅,尽快备份,及时升级。对用户需要来说,让你的计算机不染上病毒,只有安装防病毒软件或设备,发现病毒马上杀毒,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备份和加快病毒库升级。其次,注意网址的正确性,避免进入山寨网站。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不随意接受、打开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或通过QQ传递的文件或网址。例如:对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不要打开,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网站、不要执行从Internet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等,这些必要的习惯会使您的计算机更安全。使用安全监视软件,主要防止浏览器被异常修改,插入钩子,安装不安全恶意的插件。最好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进行全面监控。在病毒日益增多的今天,使用杀毒软件进行防毒,是越来越经济的选择,不过用户在安装了反病毒软件之后,应该经常进行升级、将一些主要监控经常打开(如邮件监控)、内存监控等、遇到问题要上报,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计算机的安全。最后,使用正版软件,杀毒软件要经常更新,可以快速检测到可能入侵计算机的新病毒或者变种病毒。使用防火墙或者杀毒软件自带防火墙。经常升级安全补丁。据统计,有80%的网络病毒是通过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传播的,所以我们应该定期到微软网站去下载最新的安全补丁,以防范未然。关闭电脑自动播放并对电脑和移动储存工具进行常见病毒免疫。定时全盘病毒木马扫描。使用移动存储器前,最好要先查杀病毒,然后再使用。除以上的防范措施外,还要使用复杂的密码,这样会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系数,对于病毒的认识我们应该掌握更多,避免计算机感染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是非常复杂的,根据传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引导区型、文件型、混合型以及宏病型,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源码性、入侵型、操作性以及外壳型,这些病毒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通过软盘、硬盘、文档、源程序、操作系统等破坏计算机的系统。
1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1传播范围大、速度快
如果计算机处无网络连接的情况下,病毒的传播范围很有限,一般以磁盘为媒介,但是在网络环境中,病毒可以选择更多传播渠道进行扩散,扩散范围非常广,在短时间内多地多部计算机会同时遭受感染。由于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比较大,越来越多的病毒都通过网络进行非常快速传播,数小时内便可以传遍全球,而且病毒往往没有潜伏期,一旦感染,即可作用。
1.2传播方式多、渠道广
在一般情况下,网络环境中的病毒以“工作站-服务器-工作站”的途径进行传播,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渠道也越来越广。比如某一种病毒可以在几十天内产生五十多种变种,并通过浏览网页、下载文件、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隐蔽性极高,普通用户很难察觉,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加剧了病毒的传播感染。
1.3破坏性严重、难控制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破坏性强。计算机病毒往往融合着不同的技术,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系统资源会被侵占,计算机系统就会受到严重破坏,干扰计算机的正常工作,降低运作功能,甚至会造成信息的丢失,用户资料可能被窃取,造成损失。
1.4清除难度大
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比较强,在单机状况下可以通过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等方式进行解决,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只要其中一台计算机中还存在病毒,其他的计算机就有再次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对于整个网络而言,病毒清除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速度快,根本来不及采取措施,即使将整个网络关闭,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病毒本身。
1.5黑客程序功能与挂马式传播
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技术也在发展,它不仅能够通过自我复制感染计算机程序,同时还具有黑客程序功能,病毒的控制者能够利用病毒对感染病毒的计算机进行控制,同时,病毒也能够被植入网站中,一旦用户浏览感染病毒的网站,计算机就会感染病毒,在窃取用户信息的同时给用户造成损失。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网络环境中,计算机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与此同时,计算机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病毒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保护计算机的安全,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1加强用户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意识
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比病毒侵入后进行消除更容易,因此,要努力将病毒隔绝在外。这就要求用户牢固树立病毒防范的意识,加强对计算机使用者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于计算机病毒危害性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病毒的防护,进而养成自觉的意识,提高警惕,维护计算机的安全。要在计算机上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以及防火墙,并及时升级到最新版本;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软件的更新,并安装相应补丁程序;不要随意浏览不安全的网站,不要随意点开不明或者可疑的文件或者程序;要养成定时备份重要数据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掌握必要的相关技能。
2.2完善快速预警防范机制势在必行
计算机病毒跟随着计算机而来,事实上计算机病毒本身并不难解决,但是,对于全社会而言,无法彻底的杜绝病毒,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健全快速预警防范机制势在必行。快速预警防范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以及计算机病毒防范行业、广大用户的配合,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发现入侵计算机的病毒,当系统漏洞、攻击代码被发现时,用户能够及时捕获病毒,随后就需要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配合,及时向用户发出警报,反病毒厂商及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果病毒在较大范围内感染计算机,各相关部门便可以协作队用户进行救助。在建立快速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和技术的支持,有效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和管理。
2.3执行严格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
在思考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治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有效性。要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检测,要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利用病毒的特有行为对各种病毒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测,并定期进行整理和统计;要发展特征代码技术,通过防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码进行剖析,并形成病毒码资料库,在计算机开启式以扫描的方式与资料库内的病毒码进行对比,以便及时发现病毒;要实现校验技术,针对依附于文档程序的病毒,要在安装防毒图案件时对计算机内的文档程序进行汇总记录,对正常文件进行校验并保存,使用文件前,通过与原来文件进行校验明确是否感染病毒。
2.4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护不仅仅限于单个计算机个体,而是针对整个网络,因此,必须要以网络整体为立足点,建立多层次、全面立体的防护网络,对病毒进行相应的检测和清除,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病毒的蔓延。建立整个网络的防护体系的第一步是加强对局域网安全的重视,在局域网内建立病毒防控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立体的防治病毒的策略,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服务器的保护、文件完整性的保护、检验等等;同时,在建立防护体系时,还要充分考虑病毒的危害性和防护的实际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防护体系的完善。
2.5加强对计算机数据备份系统的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病毒防治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多时候,病毒不能得到及时的清除,会对计算机内的信息进行破坏,因此,要加强对数据备份系统的管理,这样能够在计算机受到病毒侵袭时有效的保护相关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恢复,将病毒侵袭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