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金融专业论文研究方向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调查显示,74.5%的农户认为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点作用,认为“作用重大”和“没有作用”的比例相当,均为6%左右,认为“有负面作用”的占12.2%。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很多人在当地都没见过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更谈不上把民间金融作为融资渠道之一。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7个主要地区131家农户进行调查访谈,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的地域经济特点,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农村 民间金融
【论文正文】
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至今仍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金融又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积极探索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湖北省作为中西部的结合地带,同浙江等沿海地带相比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要逊色很多,民间金融对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湖北省民间金融的优劣和劣势进行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村特点,湖北地域特色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能探求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途径,为湖北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利的金融支持。
1.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2007年湖北省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6年湖北省民间融资活跃,融资额度逐渐扩大,主要方式仍为直接借贷,借贷利率总体上扬;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民间借贷样本监测中,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规模呈加快增长趋势,借贷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贷款利率,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二者利差略呈扩大趋势,而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基本稳定,借贷利率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既有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间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等。
2.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抽样调查统计
本文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交流访谈为辅,以户(家庭)为调查单位走访了湖北省武汉、荆州、黄石、仙桃等27个主要地区。发放调查问卷131份,筛选确认回收的有效问卷103份。
(1)农户对民间金融的接受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103户农户中,绝大部分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共占调查总人数的79.4%。其余农户主要以做生意或以固定职业如教师为生。调查显示,在103个样本中只有14户有过向民间金融组织借贷的经历,仅占13.6%。当问及“当您缺乏资金时,您一般会向谁借款?”时, 77.67%的农户选择“亲戚朋友”,24.27%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选择“民间金融组织”的只有1.9%,如图1所示。
图2 农户不选择民间金融组织的原因
由图2可见,在湖北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农户需要资金时除了向亲戚朋友借贷以外大多会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尽量避免向民间金融组织如私人钱庄、合会等。究其原因,对于民间金融组织农户最大的顾虑是“不受法律保护”和“利率过高”,其中,“不受法律保护”一项占占38%,“利率过高”一项占 37%,“资金来源不安全”占22%。
(2)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程度
湖北省民间金融组织较少,不仅不具规模效应而且规范性较差。问卷对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借贷利率、借贷过程中是否需要抵押做了调查。
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一般涉及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结算、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等。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主要以发放贷款为主,所占比例为41%。其他的服务主要有吸收存款和金融租赁,各占17%和13%,结算也占有10%的份额。如图3所示。
民间借贷的利率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样本中实际发生民间借贷的农户较少,所调查的利率为农户所了解的当地的民间借贷利率。结果如表1所示。利率区间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基准率的1-4倍之间。
对于民间借贷中是否需要抵押品或担保,对有过民间借贷经历或接触过民间借贷的农户进行调查显示,54.8%的交易没有抵押或担保。
(3)农村民间金融的贡献程度
调查显示,74.5%的农户认为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点作用,认为“作用重大”和“没有作用”的比例相当,均为6%左右,认为“有负面作用”的占12.2%。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很多人在当地都没见过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更谈不上把民间金融作为融资渠道之一。
1.民营经济不够发达
在2007年末,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省有179家民营企业挤入其中,而湖北省仅有12家,在2008年末,浙江省有174家民营经济挤身于民营企业500强,而湖北省仅有12家。从注册资金上来看,2001年,湖北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50户,而浙江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050家。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2002年1月进行的调查显示,按2001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约为170亿元,企业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贷约为125亿元。可见,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缓慢势必会导致民间金融资金需求的减少,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市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湖北民间金融总体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资金不够充裕
民间资金是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的主要供给。民间闲散资金与浙江、江苏等民间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明显较少。而且由于湖北省民间融资程度不高,传统思想观念、中介机构不发达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我省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2008年据湖北省统计部门测算,湖北省民间资本总计达2800亿上,而浙江省民间资本的规模2003年就已经突破万亿元。民间资本不充裕,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较少,直接影响着民间金融供给市场的发展壮大。
3.民间金融风险较大
风险性的主要表现有,其一,湖北省民间金融监管配套制度不完善,必将导致农村金融秩序混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排斥民间金融的原因中选择“不受法律保护”一项的占37.5%,高居榜首。农户对民间金融法律地位的疑虑影响着农户对民间金融的信任程度。民间金融监管制度不配套,如民间金融监管缺位、民间金融监管法律滞后、民间金融监管规范混乱等,是我国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问题,同样是制约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农村民间金融固有的局部性风险。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不规范、高风险等特点。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金融原有的血缘、业缘、地缘关系逐渐被突破,相应风险不断积累,从而难以避免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1.确定合法的法律地位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来给民间金融正名,《合作金融法》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格条件,依法成立的民间金融组织,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二是规范的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合作金融法》的出台,将不仅从法律上承认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同时也明确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使司法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有法可依,从而达到弥补民间信义机制约束不足的缺憾。
2.设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金融监管配套制度缺失,需完善监管体系。首先是内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是指民间金融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标准化,能够在民间金融内部形成合规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期达到风险因素内部消化、解决的目标。内部监管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选择。其次是外部监管。在内部约束治理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有效的外部监管是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3.构建双向诚信体系
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诚信体系,农户信任度不高。从民间金融市场卖方的角度,诚信体系主要指登记产品出售方认证状况和信用登记的信用平台,使得信用申请人在交易中能够查询卖方的资信状况。从买方的角度,应该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为农户普遍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不仅包括正规金融的交易而且包括民间金融。这将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研究及发展方向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技工院校的整体教育目标要求计算机专业也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并与院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实现内在的一致。如此,院校毕业的学生才能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在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为自己寻求一席之地站稳脚跟。在充分尊重技工院校教育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计算机专业必须在教学方面做出及时的转变,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真正满足技工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既要满足技工院校的教育要求,又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就业形式,并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潜力做出理性的选择,与整体具有目标要求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促使本专业实现长久持续发展。
1、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有助于及时贯彻合理的教学理念。
技工院校的整体教育目标要求计算机专业要做出及时的转变,为自身长久分组夯实基础。因此,优化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无非以整体教育目标为基点,使崭新合理的教学观念得意落实,从而保障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有利于对合理的教学理念进行大力推广,充分体现计算机专业的价值。
2、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形式。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各种专业的教学上,其在强化优化各种专业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将更为深层的意识延伸到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上。可以说,优化计算机专业无疑是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好铺垫。毕竟,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优化入手,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并将促成教学优化问题与学生就业问题的及时衔接,从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观念,积极吸取专业知识,为更加从容的适应社会就业形势添加有力的羽翼。
3、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有助于帮扶学生构建未来的岗位操守。
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实现优化,这是技工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就业形式的客观要求。然而,针对专业教学进行优化,不单单针对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涉猎,否则,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便会越来越模糊。教学内容的优化也会触及到职业道德意识的课堂灌输,可见,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土壤。
1、重视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彰显专业发展价值。
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放在一个合理的高度,并对优化专业教学进行实际拓展,才能将教学优化活动进行到底。当然,这需要技工院校的领导要通过有效的学习增长自身的管理知识,使其从战略高度把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优化问题。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的领导还要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做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明确专业教学优化与未来就业的内在关系。计算机优化的进程才能稳步推进,计算机专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搭就实习机会。
通过实际行动才是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渠道,实际行动不仅包含技工院校的实际教学内容,还应当包含学生的实习活动。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实习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实习问题有一个提前的把握和预测。这就要求技工院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构建并巩固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此,企业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当代学生的自身能力,体会计算机专业教学优化的优势,也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各种需求。了解的越充分,合作平台则会越来越多,学生实习机会具备了充分的保障,企业选择优秀人才才可能性越来越大,最终,企业与技工院校实现了双方的互动,对彼此有一个较为到位的了解,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保进行优化进程。
技工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优化,是促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要求,也是实现技工自身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院校要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生入学时就及时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使职业规划在起点上占据优势,并针对外界的情况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使教学效果更加牢固,使教学目标及时实现。
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是技工院校必须落实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用行动践行这个目标,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帮助教学实现优化,使学生的学识转化为动力,使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真正与社会实现融洽的结合,以此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以赛促练”培养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级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针对各级大赛展开强化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营造创优争先的良性学习氛围;能够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等各项教学工作的提升,培养信息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赛促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专业技能竞赛能够激发职校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反过来又能在技能训练者中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赞美和欣赏就是帮助学生飞向成功的翅膀。“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热情。学生如果能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不但能增强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以赛促练”营造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我们学院计算机专业已经建立了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围绕市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们自己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大赛:一是实现“人人参与”的单项竞赛。为了考察学生对专业课程技能目标的达标情况,在专业课程教学结束时通过单项竞赛的形式对全体同学进行技能测试;二是实现“好中选优”的校级技能大赛。为了测试学生的竞赛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结束之后分专业组织校级技能竞赛,并从中选拔优秀选手;三是实现“优中选强”的选拔赛。在每年的市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前进行集训,组织在校级竞赛中选拔出来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按照“末位淘汰”原则定期组织选拔比赛,最终确定合适的参赛人选。把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树立典型,要让他们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共同提高。通过搭建校内三级技能竞赛平台,我们计算机专业已经逐步建成完善的专业技能大赛制度和选手培养选拔机制。专业技能大赛由最初的阶段性任务实现了向常态性教学工作的转变,充分发挥了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以赛促练”机制实施以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在省市各级计算机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赛促练”强调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计算机专业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职业教育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2.1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
“工作任务导向,贴近企业”是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职业技能大赛在项目设置上与企业实际任务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课程教学时一定要贴近生产实际,设置训练项目和任务。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一方面注重了计算机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切实突出其实用性和技能性;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使职业技能大赛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实现职业技能大赛的“优中选强”功能。我院计算机专业以技能大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结合具有先进技术和时代特性的技能竞赛项目,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以技能大赛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们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职业技能大赛在比赛内容设置上,基本上能够做到既兼顾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两个方面,又注重对操作技能的考察。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把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为此我们学校与思科网络公司联合举办“思科实验班”,与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网络安全实验室等。专业教学中我们直接把计算机实验室作为课堂教学使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学生展示技能风采的舞台,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是其向用人单位表明专业本领的最具说服力证据。没有比赛便分不出高下,没有各专业各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则不可能产生各行各业的“金牌选手”、“技能冠军”。对用人单位来说,在招聘员工时,总希望能招聘到技能强、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于是技能大赛成为了各用人单位发现人才的“淘宝网”,那些金牌选手、技能冠军便成为企业的“抢手货”。技能大赛将改变他们的命运,成就他们未来的人生。从就业情况来看,我们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了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好地发挥职业大赛对技能训练和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称为资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全面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保证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次,从课程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教学资源建设体系等具体内容入手,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构建
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均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在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也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与社会的需求量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人员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时高效率地培养人才可以降低企业二次培养的成本,大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占很重的比率,但在此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熟练的操作者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1 计算机科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形式语义学、算法分析和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这属于计算的内部语言的理论知识。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是记好特定的符号、指令及应用途径,良好的理论知识便于实际操作,书本上的知识是为以后实践打基础的。
1.2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指对程序员可见的系统属性,其中包括体系结构与设计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计算的硬件、软件、数据库等也包含在里面,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划分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硬件已经达到通用化,但是软件仍需对各个应用具体编写。多数人认为软件的开发不需要计划进行,按照时间的变化会自动发展,这一错误观点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划分为第二个阶段,这段期间计算机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产品软件的使用开始广泛化,但随之出现了软件维护困难的现象,软件维护以令人咂舌的比例迅速消耗着资源,“软件危机”由此开始。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划分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计算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算机的网络化,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工业等学术界,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的个人化与大众化,从局部的网络覆盖到全面的网络应用。如今计算机已经智能化,在生活、工作的应用更为广泛,成为人们学习、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计算机的使用减轻了人力劳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3 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
通过高科技人才对计算机不断地进行研究、设计、开发等工作将计算机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一代又一代计算机人员的努力已经将计算机应用到航天、生物、军事等诸多领域。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各个国家致力于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上,通过新形式的教育培养出新型的人才。
近几年来,计算机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短时间内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仍呈现出增长趋势,中国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员不足五十万人。计算机人才的短缺束缚着IT、军事、教育等诸多产业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缓慢。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急需计算机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另外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加快了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每一个月都会有新的产品上市,这些新的产品在实验室中要经过数千次乃至数万次的检验,这个检验及研发过程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不计其数,由此可见,计算计人才在我国有较高发展空间。但是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想要在此领域上得到突破就要从教育事业上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小学就被列入了教学课程,从开始的熟悉到后来的应用,通过课堂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各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因此各大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据调查显示刚毕业的学生并不能很快接受工作内容,对知识点及实践操作仍有很大欠缺,不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这是很多企业以及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各高校应作出积极的响应,调整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部分院校讲课的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以试卷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讲课方式可以使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却远不及一些刚刚工作几个月的人。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对工作不能得心应手,在课堂上也会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一味地枯燥讲解理论知识不适应这个年龄段,也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另一部分院校则注重实际操作,课堂设在微机室当中,一边讲课一边进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讲课方式仍然存在弊端,学生的理论知识不牢固,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弱,只能从事技术含量比较少的工作,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不利。长时间的机房学习使学生只知道单一地按照所讲述内容进行操作,完全忘记在学习中要不断创新,也不懂得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以后工作中也不会注意团队协作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新型的教学体系是适应当今社会的,懂得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注重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培养出全方面的高科技人才,针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中的现状做以下分析。
(1)“深基础”。重视课堂的理论教育,把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加学生的记忆力。考试不以单一的上机操作及笔试部分为主,要求进行答辩,说一下自己对本学科的看法以及对其中一项知识的深入了解,让学生对知识点有自己的理解,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定义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突破课堂的局限,不断创新。
(2)“强能力”。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要马上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老师要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作业的布置内容以通过课堂学习自己写一个小程序为主,不仅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还能增加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体会。
(3)“高素质”。现代的计算机应用比较普遍,各个公司都将自己做新的工作方案输入计算机。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律培养,使学生有较高的素质,不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侵入公司系统盗取内部资料,造成损失,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网络黑客进行斗争,维护网络安全。
(4)教师的学习及授课方式。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教师也可以互相讨论。学校在每学期末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将这些不足的地方统一整理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为使学生对这一学科有较高的兴趣,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还可以进行演讲比赛,在演讲稿中学到知识等。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带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喜欢这一专业并努力学习。
(5)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古代的夫子一样板着面孔,学生对教师需要的是敬重不是敬畏。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是只要讲完课就可以的,要保证讲课的质量及方式,在课堂之后老师也是有责任的,要时时督促学生的学习。
(6)校企联合的教学方式。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在实习报告中明确写明自己所学到的和欠缺的,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上着重学习,老师也可以对此进行整理后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特殊化教育,让其在学校中就能了解企业,根据自身需要的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在毕业考试合格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教育,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有新型的教育方式,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先有兴趣再接受,从而达到喜欢的目的。从事计算机工作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要通过自我调节进行缓和。目前,想要国内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国家就要支持人才的培养,通过在各个院校成立计算机专业可以培养出大批量的人才,对于从国外回来的高科技人才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可以直接进入各个院校担任教师等,既解决了国家就业问题又为师资力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其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一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构建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体系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构建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体系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因为其特有的表演性和师范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其重中之重。因此,全国各大高师也在积极改进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虽然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进步,但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实践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其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以培养具备相应专业技能水准且能够担任学科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的。因此,大部分师范院校所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声乐演唱与教学”,“钢琴演奏与教学”等,但纵观各高师,在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仍有改善的空间。在培养这类研究生时,既要强化专业性又要突出师范性,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1、实践形式单一
现如今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课程教学(专业课以及公共课),学位论文,学位音乐会。包括了我们一再强调的专业技能实践和教学实践。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以仅仅能够通过以上考核作为能够顺利毕业的目标和任务,并不会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到更优或有所拓展。另外,该培养模式设计实为合理,但在某种程度上略有局限,因此也就相互促成了实践模式的单一。
该培养模式中最具有艺术实践意义的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位音乐会,也就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尾声所举办的个人独唱(奏)音乐会。虽然毕业音乐会是作为毕业考核的指标,但是除了专业硕士需要举行两场音乐会,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也只需要完成一场音乐会,再加上此考核的评分并不会非常严苛和细化,导致极少数研究生并不严肃对待,因而不够重视平时学习中的实践积累。
2、实践内容有限
不同的学校会制定不同周期的汇报演出,这对研究生来说是很好的参与实践的机会。笔者也非常认同及鼓励该形式的实践。但是,汇报演出相比较毕业音乐会就显得略微随意,比如不能够做到定期举行,偶尔人数和场地不能够保证,实践的意义就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一对一形式的小课,很多学校将本科阶段一周一节的数量增加到一周两节,这非常有助于学生演唱或演奏专业技能水平的提,但是小课的内容仍然较少的涉及到教学法。如果我们能把这增加一节的小课的内容和形式再丰富一些,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
显而易见,在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强制完成的实践内容时常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需要一起努力,在现有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为音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构建出一系列更完善的实践体系。
目前,各大高师已制定了一系列音乐艺术实践的方案,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将其落到实处并有所拓展。简而言之,高师应该合理地增加音乐艺术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艺术实践计划,同时也要确保高质量完成。
1.1汇报演出
首先,应该从最基础的实践开始实施。虽然各大高师都会开展音乐专业研究生汇报演出,但是次数有限,内容和形式也不够规范。据笔者调查,大部分高师设定研究生汇报演出的次数是一至两个月一次,甚至一学期只有一次。高师的汇报演出一般而言是面向本学院,甚至仅仅是面向导师和同学的演出,规模较小,演出场地就设在各自学院内部,几乎不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笔者认为此类型的汇报演出每个月应至少举行一次。另外,在研究生汇报演出的质量上仍需关注,这便需要研究生导师的有效监督。对研究生的汇报演出高要求,严格把关。一般来说,研究生的专业汇报演出比本科生的内容要多。以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生为例,应该演唱不少于两首歌曲,如果只演唱一首或表演水准未达到导师要求都应视为不合格,导师应该及时给予评价并记入成绩,这样可以使研究生重视每一次可贵的实践机会,并在实践过程中和导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2主题音乐会
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每个专业分得更细,专业技能较本科阶段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开展各专业的主题音乐会这类的实践便是展现研究生专业技能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声乐演唱与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可集体出演一部歌剧或剧中的选段,既能使研究生的舞台表演素质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又能培养互相合作的能力,或者地方民歌音乐会等;器乐演奏专业的研究生可举办某位作曲家的作品独奏音乐会,或重奏音乐会等。
现如今各大高师基本上都培养了自己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交响音乐会和合唱音乐会这类大型专题音乐会可在每个学期末举行一次,但日常排练仍然非常重要,每一次的排练都不可轻视,这都是研究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平台。日常排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团员们的时间统一安排,尽量保证每次排练每个队员到齐,每周不少于两次的排练。这需要学校制定严格的管理方式和纪律作为保证,并且将每个人员的考勤计入个人评估。否则,此类集体的实践活动将很难完成。
1.3班级艺术实践活动
把班级实践活动列为高师音乐实践体系中的一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综合各个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由于研究生的班级较本科生班级人数少了许多,因此能保证到每个人都参与。并且由于研究生年龄和阅历相对成熟,班级实践应该以研究生或班级为主体进行自主创造,编排等。该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每位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创造,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设立激励与奖励机制,给表现优异的学生与指导教师予精神及物质奖励。
1.4组织专业技能比赛 高师组织专业技能比赛是很有必要的实践内容。参加比赛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方式。毕竟音乐会和比赛的性质不同,学生也会抱有不同的心态。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竞赛的经历较少,因此,仍然会出现在台下练得很好,一上台,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和评委老师,抱有得失压力,就会产生怯场、紧张心理,不能正常发挥。学校应该多组织各类比赛,使上台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样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舞台实践能力。每一次的比赛都会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水平有所提高,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发现了不足。高师每学期大小型的比赛可组织两次,其中不包括平时的汇报演出和专业音乐会。因此学校必须要合理安排,和其他实践活动,如汇报演出,音乐会等时间适当错开,给学生准备、缓和的时间。
1.5实践上课常态化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实践活动,都需要研究生与导师增强互动,共同努力。导师也要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研究生经过了本科四年系统的学习,更具备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践交流的能力。导师学识深厚,经验丰富,见识广,可在平时的课堂上跟研究生们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实践经验,并与研究生共同探讨,再通过实践让研究生领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一般来说,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一周安排两节专业课,可将其中一节专业课安排在音乐厅的舞台上,
将艺术实践上课常态化。以此种公开登台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导师也可以专门开展公开授课,尽量让每位研究生都有课堂实践和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样才可以真正让研究生做到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
1.6模拟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最终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因此研究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还要学会“如何教”。导师在专业课中也要同时教授教学法,言传身教教会研究生如何上好一堂专业技能课,研究生们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互相授课,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相长,让研究生真正参与专业课教学,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丰富的经验和坚固的基础。
2.1音乐艺术进校园
高师除了在校内建立音乐实践体系之外,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高师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应该是要立足于实践,充分体现音乐性与师范性的结合,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因此,可在各中小学进行实践,尤其是高师附属中小学,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定期举行音乐艺术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如独唱(奏)、重唱(奏)、合唱专场音乐会、交响乐音乐会等。
2.2音乐课堂教学实习
另外,师范类的本科生在临近毕业都会有教学实习,同样也可以安排研究生在中小学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实习,并且安排学科教学专业教师对研究生进行监督和指导,提高研究生的教学业务能力。这是音乐教学实践的一种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为高师研究生师范性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快走入教师的队伍中。
2.3公益性的音乐与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公益性质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政府及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高师能将社会公益性质的实践活动纳入音乐实践体系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举措。作为高师研究生,更加有能力、有义务为社会公益出一份力。首先,学校需要主动与相关单位联系,获取信息,并做好协调工作。这样才好安排音乐实践活动有序地进行。如在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进行公益演出,仍然要以常规的,百姓更为接纳的艺术形式为主。
另外,在乡村中小学进行公益演出和音乐课堂教学。将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带进一些偏远的中小学。与中小学的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互通有无,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增强研究生对普通中小学音乐发展和教学方法的认知。
3.1建立校内专业音乐厅
音乐实践基地是实现音乐专业研究生艺术实践的基础,因此,笔者殷切希望各大高师能在音乐厅建设上有一定的改善,毕竟一个专业的音乐厅对音乐院校来说是基础性的设施。有了专业的音乐厅,实践者才能将其能力和水准充分又真实地发挥出来。
即使是一场平常的汇报演出,也应该将场地设置在学院专业的音乐厅。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随意在大教室或其他不规范的场地进行专业演出会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面积大的教室会产生过多的混响,导致演唱者的音量比实际音量大,音色异常洪亮。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实践者的自我认知和心态,更加直接影响了实践效果。
3.2建立校外音乐实践基地
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基地不应该局限在校内的音乐厅或演出场地,社会上有各种形式的场所都可以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音乐艺术进校园活动,各个中小学都可以作为音乐实践基地。同样,高师在各社区也可建立长期的音乐实践基地,这样即拓宽了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场所,也提供了中小学师生和社区人民更多学习和鉴赏音乐的机会。
3.3合理安排音乐实践场地
学院需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形式有序地、合理地安排音乐厅的使用。专业的音乐会,汇报演出或声乐、器乐比赛以及研究生专业技能的考试都应该设置在专业音乐厅;而娱乐性质的艺术实践活动,或者需要大量的灯光音响的晚会及演出,可安排在的剧场或大礼堂内举行。另外,学校应该安排专人来分配音乐厅的使用时间,尽可能不出现因为时间的冲撞而导致某一实践活动临时更改实践基地的情况。
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这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研究生们共同努力。尤其高师需要立足于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适应国家和社会新时期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并落到实处,建立更丰富的实践方式和实践基地,逐步构建和完善高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体系。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是企业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与策略,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技能的营销专业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市场营销是企业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与策略,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技能的营销专业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企业发展对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探析当前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专业营销人才的模式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 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是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一定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1.1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复合型营销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通过笔者对人才市场招聘岗位结构分析,市场营销岗位招聘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细分企业设置的营销岗位结构,其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策划、客服以及网络营销等职能,基于市场营销岗位的多样性对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多样性;但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也会发现,营销人才的综合技能远远没有达到企业预订的期望值,比如营销人员不能完成企业的销售任务、营销人员跳槽现象比较明显等等,在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岗位的要求。
1.2 营销人员岗位素质要求分析
营销人员岗位素质要求分析主要是从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素质层面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技能素质层面分析:一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层面要求。企业要求营销人员要掌握基本的营销知识、商品知识以及客户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商务礼仪等;二是对营销人员的技能要求。根据市场调查,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技能要求主要集中在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口头表达技能、营销策划技能以及推销技能,其中口头表达技能和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是最重要的。
从当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教育模式现状分析:很多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借鉴或者参考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没有依靠高职教育的特色目标而开展,结果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岗位的要求,同时也没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最终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现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认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仅仅围绕高职教育的特色为开展,但是分析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对人才理论知识的培训,即强调全面掌握的教学理念,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着错误的定位:求全。高职院校认为随着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只有全面培养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营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虽然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其获取的效果却是起到了制约作用,造成学生没有一门较强的专业技能;其次设定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为了突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他们会在教学中设定过高的人才培养标准,比如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英语四、六级,并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结果造成学生出现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此种现象是高职院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本着实用、会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不是依靠社会实践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汽车销售的教学内容要紧随社会汽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因为市场营销专业是与市场联系性比较紧密的专业学科,其内容要不断地变化与调整。
2.2 教学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根据笔者对教学课堂学生的表现现象分析,学生存在着逃课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分析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是课堂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造成课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现脱节:一是教学模式的脱节。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基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会侧重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他们会将公共基础课时划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比例的失衡,会造成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二是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学与市场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岗位的要求,不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技能要求。
2.3 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中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还不全面。很多高职院校都热衷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他们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理念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模式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导致校企合作平台的浪费;二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企业不愿意承受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出于保护企业核心机密的要求,校企合作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市场营销人才的责任;三是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从事校企合作模式,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销售人员短缺的问题,他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高职院校为其培养能够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营销人才,对此高职院校则更加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并且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终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3.1 构建以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培养适合社会岗位的营销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市场营销的本质要求,从实践性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企业岗位的销售人才:首先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社会岗位对市场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角度出发,培养适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次要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市场营销人才是以企业的产品为工作对象,向客户推销企业产品,因此要求市场营销人员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创新不惧苦难的精神;最后依据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整合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的单一模式,要将专业技能课程、人文道德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等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2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要创新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就是采取教师在课堂上广泛地进行理论教学,而学生则被动地学习的模式,可以说此种模式对于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热情。
二是优化市场营销教材,选择适合高职市场营销的专业教材。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高的众多原因中,教材的使用不当是很大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选择的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严格区分学生的专业学科,比如汽车营销、旅游专业营销以及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所选择的课程在内容上基本相同,没有突显出与本专业相关的营销策略知识,为此需要高职院校:一是要要针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材,避免出现同质化的教材使用,尤其是不能借鉴本科学术型院校的教材;二是要保证高职院校教材使用的固定化、常规化、合理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某些领导,他们会选择某个领导编制的教材,而不会考虑其编制的成效如何,结果出现某个领导退休后,就选择另一领导编制的教材;三是所选择的教材内容一定要有实效化。既要突出营销知识的理论知识也要突出营销技能的实用性。
3.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保障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市场营销市场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缺口的存在,要求高职院校要构建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践技能的教师团队,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市场营销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措施有:一是通过校内培训的方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比如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学或者继续深造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双向人才交流。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本校的优秀教师派遣到合作企业一线岗位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也要聘请企业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到学校单位实践教学指导,提升高职的实践教学工作;三是高职院校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高职院校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到高等院校招聘具有高等学历的优秀市场营销教师队伍。
3.4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培养社会实践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层次,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尽最大程度利用企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内容与计划要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意见,将企业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以企业岗位的要求构建实训教学计划。二是要实现企业的基本需求,企业之所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就是希望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其培养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需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表现为“定向与某个职业的课程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业技能,并且这种技能要具有实践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市场岗位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实施校企合作以及强化师资队伍等措施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形势下青年记者新闻采写方向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新闻采写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热潮的火爆来袭。首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新闻采写工作者对各种技能融会贯通,既要有对某一领域的透彻了解,又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采写,即需要拥有点面结合的跨越性思维和一专多能的实战技能。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迅速崛起,这就要求青年记者培养受众意识和政治敏感度,以此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喜好,同时还应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与时效性
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采写人员并不难,但如果想做到优秀确实不易。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广、内容更新快,那么文章如何才能在众多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就成为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笔者接下来将要解答的问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写作方法已经落入俗套,社会主义提倡创新型人才,因而“旧瓶装新酒”的新闻采写原则也应变换新的套路。
(一)新闻采写教育现状。目前,新闻采写主要包含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教育家研究表明,国家把普通本科的新闻采写人员作为重点来培养,把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新闻采写人员作为难点来培养,把重点院校新闻采写人员作为潜力股来培养。另外从数量上看,普通本科的人数最多,所以更应加大力度来充分挖掘这个群体的潜能,着力将其培养成为专才、精英。
的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教材也应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以此来填补新领域出现的空白。从数量上看,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新闻采写教材数量仅为5本,而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教材编写进入高峰期,而且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为我国新闻采写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无完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材也一样,总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瑕疵,因而会引入外国的教材加以对比、借鉴。从内容上看,新闻采写教材多数是为了专门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内容比较细化、方向比较单一,培养的是“专才”,比如把教材细化到报刊记者方向、广电记者方向等。
(三)新闻采写教学现状。随着就业难这个问题的出现,新闻采写领域的专业人士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在几十万编辑记者奔向新闻岗位的时候,工作在挑人,如果知识面不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接触广播电视新闻的采写,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报纸新闻采写不懂,那么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现象,如缺少摄影课程操练、缺少采访经验等。这些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和企业对接时,难以转换角色,以致开始时无法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所以学校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参加实战、演练活动。
时期下,新闻采写对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媒介接触的主要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所以要求从业者具备极强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各行各业的新闻多如牛毛,而且杂乱无章,读者根本没有时间去甄别好坏,所以会在几秒钟之内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读下去,这就要求新闻采写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无论声音、图片,亦或是标题、视频。因而在采写新闻时要眼光独到、特色鲜明,用深厚的专业素养征服读者与观众。当然,除了形象性思维,还应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画面应该用特写的形式表现,某处经典的台词应该用直接引语或同期声表现,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只能用文字去表达。只有善于综合各种感官来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才能使新闻采写工作顺利的进行,同时使报道更立体、真实,也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二)培养跨媒介的传播技能。新媒介领域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四大符号系统,各个系统对从业者要求不一,但主要分为文字处理技能,摄影技能,图像处理和音频、视频编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以采写课程为核心,有所侧重的加以训练。首先训练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能力,接着消化采写原理技巧,之后训练深度报道、电视纪录片等体裁的编写技能,最后训练某一方面的专业新闻的采写能力。基本功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方向,进行强化训练,确保学生在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获得充分发展。
(三)培养搜索信息与新闻写作能力。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速度倍增,海量信息瞬时就会出现在眼前,电脑、电话、电视等设备随时随地能满足人们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消息,百度一下,立刻知晓,这给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活在信息庞杂的时代,必须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具备甄别信息优劣的能力,以免浪费宝贵时间,耽误正事。新的形势下对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前提,一专多能是培训的重点参照,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工作中顺风顺水,也才能来者不拒、完全胜任工作。
总而言之,当下新闻采写工作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还是基本功不牢、理论脱离实际、缺乏训练、缺少经验。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能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地一味空想,而应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学透理论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实战训练,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未来工作中处于不败之地。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金融创新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渗透力和推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金融研究》论文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1. 标题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
(1) 文章标题简短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常见问题:忌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缩略语,一般不立副题)文内标题或小节的层次序号依次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1、2、3、4……;(1)、(2)、(3)、(4)……。
(2) 来稿应在文末注明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便联系(如果是匿名评审期刊,则以上内容需要另页打印)。
(3) 文章应有作者署名。署名 2 名以上,其间以“,”相隔。署笔名作者应将真实姓名署于作者简介之中。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需遵从国际惯例。
(4) 作者工作单位应置于作者之下,内容包括工作单位(二级单位以上)、所在省市和城市,邮政编码(常见问题:一般作者要有单位全称,大学的要有院系,部委的要有司局)。署名 2 人以上,且工作单位不同者,应在姓名右上角用 1,2,3 等标识,一个作者若要标识 2 个以上工作单位,应在姓名右上角标识相应单位的数字,并用逗号隔开。示例:
张国君1,3,刘文海2,石 仁3
(1.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3.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5) 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之下,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有的还要求职务),学位,研究方向(有的只要求介绍第一作者)。示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86-),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蒙古学研究.
(6) 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文章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基金项目相关内容应置于作者简介之下。示例: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968);‚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20-73)。
2. 摘要和关键词
(1)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客观论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不加主观评论和价值判断,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 200~300 字左右为宜(有的刊物要求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常
见的问题有:摘要不够精炼;摘要工作陈述过多,工作凝练不够,未能突出全新;摘要不宜使用“我们”等字眼;摘要中应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等等))。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
(2)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篇 3~8 个(论文关键词不宜太多,一般3~5个即可),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示例:
关键词:北京大学;讲义;吴梅;《中国文学史》
Key words: Pe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materials; Wu Mei;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须用英文译出。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氏的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之间用连字符相连,姓和名之间须空开1个字符。姓、名不缩写。此部分放于参考文献之后。示例:
ZHANG Ying (张 颖), WANG Xi-lian (王锡联), ZHUGE Hua (诸葛华)
3. 正文
(1) 中文。来稿文字应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少数古汉语、古籍研究和考据学研究可用繁体、异体、俗体字。引用古文献的稿件如引文中有繁体字者,应尽量改用简化字。
文章层次分明;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文内标题应按“一”、“(一)”、“1”、“(1)”的顺序分级填写。
二级标题以汉字一、二、三……为序,占两行居中,序号后排顿号;三级标题以汉字(一)、(二)、(三)……为序,占一行居左排,序号后不排标点;四级标题以阿拉伯字"1."、"2."、"3."……为序,接文排;或以"第一,"、"第二,"……为序,接文排;五级标题以阿拉伯字(1)、(2)、(3)……为序,文中串文排;凡是单占行的标题后均不排标点。有时可不完全拘泥以上标题排序体例,可根据文章的叙述特点越级使用标题,但要保证全文体例一致(常见的问题:标题等级混用)。
投稿一般要求6000-8000字左右(学术论文一般要在3000字以上),用宋体5号字A4纸打印。
(2) 数字。文中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各种计数和计量、图表序号、表格内数字、注释的版次、页码、期刊的卷、期次等,均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均须加注公元纪年)、星期、古文献卷次、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等,应采用汉字。
4. 脚注和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为[1][2][3]…(有的要求:1. 2. 3.…),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马恩列斯毛邓在前,凯恩斯、马歇尔、萨缪尔森在后;重要的刊物(出版社)在前,不重要的物(出版社)在后;名人的作品在前,普通学者的作品在后)或先后顺序排列或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注:有的要求正文脚注中标出文献的页码,文后参考文献中不出现页码项。]
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英文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点。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金融学科发展取决于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改革发展,金融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金融会计的责任愈发重大。金融会计不仅要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也要反映绝准确无误的财务信息,要求金融会计具有良好的财务核算以及监督管理能力来预防及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使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安全体系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与监督,在现代金融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反映的财务信息都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同事准确衡量、加工和传送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在金融会计领域中的金融风险多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决策失误,金融企业经济流失、信誉受损。金融会计必须充分意识到金融结构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强化制度建设、落实监督管理来规避这类金融风险。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种类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开展会计核算过程中,基于核算环节过多且繁琐,或是会计在履行职能时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核算过程不认真,造成的账目与实际支出不符等现象。
2.会计监督风险。在现实运营中,许多企业存在着会计监督不严,监督作用不明显的现象,许多银行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将存款规模作为准则而至会计监督于不顾,使企业超支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决策失误风险。当企业出现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监督风险,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高层决策者将通过错误数据进行决策,引起的决策失误将可能导致整个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对企业的效益产生重大损害。
4.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记录金融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包括账单信息、证信息及表信息,这些反应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及经营业绩的数据使企业的重要机密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当网络的软件配置不合适、操作系统未及时更新或网络线路故障时,这些信息数据面临开放性互联网平台存在泄露隐患。
5.会计人员素质风险。一些金融机构的会计由于思想觉悟底下,法律意识单薄,而在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盈利等方便利用结算管理的薄弱管理来套取一定的金融资产,这类会计一般熟知相关会计知识并且智商较高;而一些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的会计,由于不能充分意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在其工作时粗心大意,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流失,同样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避会计金融风险对策
1、强化内部控制。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于在金融会计中发生的一些不良操作,实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制,将以往对会计人员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对金融风险的防控。第一做到事前防范,企业需定期培训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道德素养,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二是事中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应运用一套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如钱账双管,双人临柜制度、内外账务定期核对制度等,对业务实施进行全面监督控制;第三是事后检查,企业可以采取事后监督制度,主要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有效增强企业各项经纪业务的真实性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2、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进行改进。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使呆账准备不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各项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呆账的确认条件适度放宽,可以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确认为呆账,进行核销。
3、改进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坏账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将本期的税款分摊到以后各期,但是有些企业为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滥用坏账准备金,则导致了企业经营者易于忽视发展中的风险。为此,可以采取账龄分析法要求银行计提坏账准备,确认其比例。
4、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由于我国企业目前虚假报告泛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银行在接受各类贷款申请时,需要强调要求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对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在发放银行贷款业务时企业必须严格填写现金流量表,在加强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严格监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现金流量指标及其现金流量表财务比率的监管力度;此外,由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交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量低,所以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对企业报送的主要会计报表审核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反应其偿债能力的补充详细会计信息。
5、完善金融风险控制的机制体系。首先,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积极推行联合统一的核算软件,实现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和财务报表,由软件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由不同的非关联会计人员独立编制,其他员工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有效避免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要重点完善内控机制中存在重大风险环节的控制,遵循双人、双岗、双职原则,从人员上减少控制风险。在制度上表现在健全会计制度,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内部管理,同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最后,为了加强内部授权以及转授权的控制,严控担保贷款行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重要信息,银行要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同时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程序。
三、结束语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必须不断深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形成全方面、多层次的核算监管体系,找准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原因,及时进行控制,来实现我国各个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登荣,浅谈会计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中国高新科技企业,2008(4)
[2]刘慧丽,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会计之友,2009(2)
[3]刘戎,浅谈坏账准备金,才智,2014(3)
[4]宋敏,分析金融会计视角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时代金融,2013(1)
摘要:互联网金融由于具有快捷、精确等优势而发展迅速,但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如机构具体行为方面的风险、投资者方面的风险、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法律适用方面的风险等。为化解上述风险,应集中精力深入研究国际及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有关法律规定,完善我国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及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国际私法规则,并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立法活动,同时要加强国际互联网金融法律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国际法应对;互联网金融;建议
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虽然铺天盖地般地发展迅猛,但对于何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指互联网金融主体通过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为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新的业务形式。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多样,就我国而言,其基本模式包括:大数据金融、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模式等,这些模式在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机构具体行为方面的风险
1.业务范围出界的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主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加之“互联网金融领域没有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国家标准,相关机构也没有按照金融机构的法定市场准入程序进行登记注册。”①在这种情况下,业务范围容易出界,如“有的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有的变成非法集资或传销组织等,另外有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售公司股份,带有非法募资的嫌疑,有的个人通过网银、第三方支付发售彩券,抽奖等,事实上演变成了博彩行为等。”②这些行为往往不具有合法性,具有潜在的各种风险。
2.机构法律责任方面的风险一是身份审查方面的责任。与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审查不严格,程序简单。如果对可能涉及的非法行为主体身份没有进行认真审查,一旦出现非法行为,机构难辞其咎。例如“网络交易的买卖双方只需在平台上注册虚拟账户,并通过虚假商品交易,就可以完成洗钱、套现等非法行为。”①机构主体存在责任风险。二是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规定,金融机构没有妥善保护公民信息隐私,可能引起各种法律责任。三是可能触及相关金融犯罪的刑事法律责任。我国规定的与金融有关的罪名较多,如金融诈骗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等,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模式均可能涉及刑事犯罪法律问题。例如关于第三方支付,会涉及到《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有关犯罪问题。关于P2P网络借贷,P2P中的债权转让模式,是“利用债权转让的方式向不特定的公众募集资金,并将客户资金存放在平台账户上,同时通过电子凭证的方式转让债权,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非法发行证券的性质。”②关于众筹模式,机构主体如果是采用平台向不特定公众募资,公开发行各种证券及债权凭证,则“具有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风险。”③四是可能产生相关民事法律责任。互联网金融的民事法律责任问题较多,主要包括合同及电子合同问题、侵权问题(如侵犯隐私权、消费者权益受损如资金丢失)等。
(二)投资者方面的风险
1.存在信息盲区。投资者在识别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真实身份、资质信用合法性等问题上,存在困难和信息盲区,存在较大的投资盲目性。
2.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盲区。机构通常采集了许多投资者的各种个人情况与信息,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忽视对这些信息的妥善保护,更有甚者还会出于各种目的故意泄露或倒卖信息,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极大的风险。
3.投资者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与机构相比,投资者在资金、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均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无法得到特别保护的情况下,利益无法得到真正实现。
4.投资者在资金安全方面存在风险。由于机构掌握着平台资金的控制权,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资金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5.借贷主体间的约定兑现问题存在法律风险。借贷主体间的约定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一旦无法兑现,也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以P2P为例,P2P是一个信息提供平台,平台只是收取服务费用,处于居间人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P2P模式不能突破法律对民间借贷的强制规定,但在实践中均有突破。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约为24%年利率),目前网贷平台中的许多平台约定的年化收益率超过24%,根据上述法 律规定,超过部分存在不受保护、不能兑现的风险。
(三)交易过程中的风险
1.交易安全方面存在风险。交易过程中的木马、病毒、钓鱼及网络攻击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给互联网金融交易安全造成隐患,甚至给参与方造成损失。
2.具体措施方面,监管无力。在风险防控方式方面,传统的金融风险防控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下的监管需要。在监管部门方面,缺乏对口的监管部门直接监管。在监管人员方面,专业人才匮乏,监管效果较差。
3.行业缺乏行业自律的机制,行业规则、惯例滞后。
4.国际合作不足方面的风险。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合作方面工作开展不够,无法完全消除交易过程中的国际风险。与此同时,我们对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规定了解不多,在涉外金融互联网业务及纠纷中比较被动。
(四)法律适用方面的风险
在法律适用方面,各国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定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存在法律上的冲突。例如关于第三方支付的资质要求,美国规定开展第三方支付的机构,不需要专门获得银行业务许可证,而欧盟则规定开展第三方支付的机构,需要专门获得银行业务许可证。关于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要求,美国规定平台沉淀资金监管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沉淀资金的存放,是存放在监管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中。而欧盟法律规定,平台沉淀资金监管由银行负责,沉淀资金的存放,是存放在支付平台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中。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不一,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就会带来不同的法律后果,存在法律适用方面的风险。以上互联网金融风险不仅在陆上领域发生,也会在海事领域发生。例如在海事领域,交易正逐渐从航运业务延伸到航运金融产品,运用现代互联网电商系统,在海事物权、股权、债券等领域,开展离岸交易等各种交易,实现了交易的精确化、快捷化。可以预料,海事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各种形式,也会同陆上互联网金融形式一样,发展前景广阔。无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在陆上领域发生,还是在海事领域发生,其互联网金融交易都是交易对象在平台上进行的,具有跨国、跨区域的特点,且常常具有涉外因素。因此,国际法的应对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国际法建议
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风险常常具有涉外因素,因此,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不仅需要国内法,而且需要国际法。理论上关于国内法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已经较多,但国际法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应引起格外的重视。就国际法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而言,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集中精力深入研究国际及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有关法律规定。深入研究国际及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有关法律规定,可以有效避免法律适用方面面临的风险。如果我们对国际及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规定了解不多,在涉外金融互联网纠纷中就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无法降低法律冲突、法律适用的相关风险。
(二)完善我国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在涉外、海事纠纷中,国际私法规则一般规定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当我国作为侵权行为地时,如果我国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就无法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相反,当外国作为侵权行为地时,如果我国当事人作为被告适用对方国家的法律时,也对我国当事人不利。因此,要完善我国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首先,制定《电子合同法》、《电子货币服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监管法规,解决监管主体、监管原则及具体措施等问题。其次,完善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相关的法律规定,逐步实现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和共享机制。最后,修订现有法律,如《票据法》要对电子票据等进行明确规定。
(三)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国际私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没有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专门规定,应予完善。首先,立法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直接适用的法的适用。处理互联网金融领域涉外案件,对于我国的强制性规定,应将之作为直接适用的法直接适用,而不予考虑冲突规范是如何规定的。对外国的强制性规定,如其规定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可以得到适用。但违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或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除外。其次,立法要补充制定互联网金融国际私法规则。如应规定互联网金融机构主体资格的法律适用问题,解决机构的国籍、住所、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的法律冲突。在互联网金融合同及电子合同方面,应规定适用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在互联网金融侵权方面,可以规定侵权行为地原则的适用。但由于互联网侵权行为地比较特殊,难于认定,应结合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加以规定。在无法识别互联网金融的侵权行为地时,可以允许适用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
(四)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立法活动。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国性的特点,国际立法及其他国际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应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国际法制的创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立法重点应放在解决各国法律冲突比较明显的领域,以避免或减少互联网金融的各种风险,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要加强国际互联网金融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的国际法律人才队伍无法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国际互联网金融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互联网金融法律问题的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及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的知识培训,建立一支熟悉了解国际互联网金融法律的人才队伍,以有效应对涉外互联网金融纠纷,降低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的风险,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和当事人的利益。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顺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以及金融业和金融学科发展的要求,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非常必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金融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金融会计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就必须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避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出现。本文就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一、引言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经济风险,使得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把控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经济效益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企业金融会计安全。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重要性
金融会计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部门,金融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而言,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影响到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保障,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就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确保企业金融会计稳定发展,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存在[1]。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一)会计人员风险意识
在企业经济活动中,金融会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就当前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来看,金融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到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会计工作中对资本结构、投资报酬等问题没有作充分的考虑,从而增加了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当前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来看,企业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机制,以至于企业金融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增加了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另外,在企业金融会计中,企业对金融监督还不够全面,企业金融会计在财务这一方面存在着职务分离的现状,财产保全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等,不利于金融会计的稳定发展。
(三)对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的不重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企业发展的重心一直在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金融会计只是发挥出一半的作用,其监督、审计等职能还没有全完的发挥出现,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四、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方法及控制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强化风险意识
金融会计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企业金融会计中,会计人员作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主体,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风险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金融会计的稳定性,而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不断强化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企业必须加强金融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其次,要加强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教育,强化风险意识,将金融会计中常见、易出现的一些风险告知金融会计人员,进而提高他们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另外,作为金融会计人员,更要不断学些,全面了解金融会计风险,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健全金融会计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对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而言,要想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风险,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金融会计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行为,规范行为。首先,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将会计工作纳入到正常轨道中;其次,要加强会计管理,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会计监督职能。对那些做假账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再者,企业必须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连续,确保金融会计质量。
(三)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对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效率。为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到的自身发展,还要对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认真的考虑。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资金能够正常流通。另外,在财务工作中,要依法办事,确保企业资金的稳定性[2]。
(四)加强风险评估
企业金融会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企业金融会计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企业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要想有效地规避风险,就必须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首先,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况,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立足市场,综合分析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其次,针对风险问题,要做好防范工作,建立紧急预备方案,当风险发生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3]。
(五)加强领导层对会计风险的重视
在风险产生的原因中已经提及,由于领导层不懂会计,难以理解会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忽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会计风险的产生。因此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对于会计重要性的理解,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考核领导层业绩的一个指标,这样就能充分调动领导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也越来越突出,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处理速度快、准确性高等特点,在企业金融会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金融会计工作效率,避免错误的会计信息出现。为此,企业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金融会计信息网络,确保会计信息的共享。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金融会计进行全方面的监控,降低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另外,在金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企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确保金融会计信息网络安全,同时加强金融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五、结语
企业金融会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企业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在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中,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完善会计相关管理制度,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把控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将企业金融会计带入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中,进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笑炯.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93-96+105.
[2]徐静.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26:68.
[3]易喜琼.金融会计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效能分析[J].现代商业,2011,07:22-23.
摘要:新时期的社会竞争逐渐加剧,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力度己经发展成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强化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是保障企业金融投资管理项目高效、恰当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新时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策略进行创新型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金融投资;管理策略;创新
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技加强经济体制变革,而当前的企业金融管理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当前的企业融资方式和投资管理方式均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金融投资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也是当前金融投资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完善金融管理体系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设计的内容较多,管理的体系较为复杂,企业的金融管理体系的步骤主要是先确定投资的策略,然后进行投资分析和投资组建,随后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最后管理投资组合业绩。其中,确定投资投资策略是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首要任务。企业金融投资策略的确定必须要在把握市场情形的基础上,并对企鹅也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显著作用。企业需要具有良好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管理机制,并不断改善自身对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合理制定金融投资计划
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建立金融投资计划,是投资管理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如果企业的金融投资计划或政策选择不当,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时,需要对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进行综合考虑。当前,证券、基金以及衍生金融资产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均存在风险。因此,需要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之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通过风险的保留、转移、消除以及损失控制等方面的措施,减少金融投资风险。切记不可盲目投资,对于投资的计划应作出全面认真的分析。
三、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
企业的金融预算管理涉及到内部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明确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各部门、员工进行合理分工,遵循企业金融管理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年度收支状况、成本或费用对金融投资的的利益进行预测。在金融投资进行管理的同时,预测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金融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他各项企业活动,必须加强预算管理。企业领导、从事预算编制财会人员都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预算管理意识,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以应对不增加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同时,做好企业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坚持预算管理的可靠性、合规性、统一性以及完整性原则,并做好预算的监督工作。预算的制定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并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实际进行独创性的设置。对于财务管理人员以及财务预算制定人员的额法制观念应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例如《会计法》、《预算法》。通过知识培训完善工作人员金融投资与预算法律理论知识体系步完善。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工作的管理责任制,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把预算管理责任落实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促进责任制的完善与落实。
四、加强对金融投资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所取得的利益与人才有着紧密的联系。高素质的企业金融管理人才在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要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企业良好的金融投资管理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确保企业金融投资的正确方向。可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不断强化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提高金融投资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金融投资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良好帮助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招聘等方式引进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方式,完善企业人才发展和晋升制度,给优秀的人才创建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采取提高薪酬水平、增加福利待遇的方式增强企业对优秀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吸引力。通过人才培养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软实力,最终实现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管理工作体系,制定合理的金融投资计划、加强金融预算和人才培养,从而全面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俊波.新时期企业金融投资策略之创新思考[J].时代金融(中旬),2015,(9):124,126.
[2]许靖.试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其实践[J].卷宗,2015,(7):252-253.
[3]何鹏程.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9):380-38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金融贸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财务、会计、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基于金融会计工作,对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阐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提出有效的措施,反映出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1影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
1.1核算的风险
在银行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对银行的业务及银行举办的活动进行最快速的核算。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都会逐渐地反映出金融会计的风险。在日常的核实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账目的核算部正当,对核实质量的不够格以及在核算的过程中核算的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均会造成会计风险的形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银行为了得到更大的利润,便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面进行改动,致使对会计工作核算的不真实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人为因素所控制的。
1.2监督的风险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监督风险进行估计,这点对于企业的金融管理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只为提高存款的利润和存款的数量是不合情理的经营理念,这样会导致会计部门对监督工作的怠慢,而通常这种不合理的经营理念是给企业带来风险的源头,在面对对于核算工作监督不力的今天,极易形成各种违规现象的频频发生。随着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发展,便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困扰,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困境。因此,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1.3操作的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及深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应用到金融行业的管理体系中来,为了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系统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在当下的金融行业中,其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这项工作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风险,同时,还可以外在地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内部的工作人员预防风险意识的缺乏,还包括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越权办公的现象,因此,人为地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
1.4运营的风险
在我国的金融行业是属于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会计日常的工作中,有许多的与业务相关的活动,例如:对现金的核算,对原始票据的记录,对一些票据的结算等工作,若在这么烦琐的工作中,其中一步出现错误,那么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在现实的工作中,仍会有因一些工作人员提供的伪造单据等现象。对于这种恶劣行为的发生,一旦被发现便会降低核算的水平,同时,还会加大了运营的风险。
1.5管理的风险
由于对会计工作内部的人员监管力度的不够,致使出现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在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中,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同,致使对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一点就是会计人员操作的不规范,致使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另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在会计团队中个别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对账目的核算进行虚假,第三就是有关会计岗位安排的不当,第四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对操作的不严谨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都会增大管理的风险。
2解决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的对策
2.1建立健全的内部体系
在金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拥有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面对金融财务危机时,拥有健全内部管理系统的企业就会将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再结合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效果最大化,进而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因此,在建立较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时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同时,又可以给企业的财务危机做出解决方案。
2.2增强员工的执行能力
在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中,拥有完善的会计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要求员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将建立的管理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致使会计制度的建立达到完美的意义。要想做到将员工的执行能力落到实处,就应严格的要求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也要注重员工对自己岗位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机械性的工作。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要时刻地发挥出会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执行能力的监管也是企业提高经济利润的一方面。
2.3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
在金融行业的内部是极易发生财务风险的地方,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工作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首先,必须强化会计的职能,对会计事业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在会计日常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给金融企业带来了风险,这时就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做到互相扶持和互相帮助。在建立一个强大的会计团队中,则需要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其高素质和高专业的人才正是现代会计领域稀缺的人才。
2.4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代会计从业人员的手段包括利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核算监督两大方面,在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金融企业也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其对完善服务和增加竞争力是很有帮助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简化烦琐的操作,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使用,大大地增加了经济利润率。在会计行业中应用到计算机的系统操作,若管理不当,也会出现一些类似金融风险的问题。大体上来说,金融工作中,由于外界经济的影响也会对金融会计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这就要我们从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评估,对危险进行防范,制定出有效、合理的管理人员措施,提高金融从业者的个人能力,有效地减少金融会计带来的风险,进而推动我国的金融不断发展。
3结论
在金融的会计行业中,如果出现会计对工作的处理不当,便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风险,在面对这些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评估,做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本文就对我国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而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为我国的金融企业的效益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焕.基于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0).
[2]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杨志远.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4]李日昱.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5]王珏.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6]丛培华,龚奕.刍议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3(11).
[摘要]基于金融会计工作,对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阐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提出有效的措施,反映出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1影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
1.1核算的风险
在银行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对银行的业务及银行举办的活动进行最快速的核算。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都会逐渐地反映出金融会计的风险。在日常的核实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账目的核算部正当,对核实质量的不够格以及在核算的过程中核算的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均会造成会计风险的形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银行为了得到更大的利润,便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面进行改动,致使对会计工作核算的不真实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人为因素所控制的。
1.2监督的风险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监督风险进行估计,这点对于企业的金融管理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只为提高存款的利润和存款的数量是不合情理的经营理念,这样会导致会计部门对监督工作的怠慢,而通常这种不合理的经营理念是给企业带来风险的源头,在面对对于核算工作监督不力的今天,极易形成各种违规现象的频频发生。随着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发展,便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困扰,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困境。因此,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1.3操作的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及深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应用到金融行业的管理体系中来,为了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系统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在当下的金融行业中,其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这项工作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风险,同时,还可以外在地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内部的工作人员预防风险意识的缺乏,还包括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越权办公的现象,因此,人为地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
1.4运营的风险
在我国的金融行业是属于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会计日常的工作中,有许多的与业务相关的活动,例如:对现金的核算,对原始票据的记录,对一些票据的结算等工作,若在这么烦琐的工作中,其中一步出现错误,那么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在现实的工作中,仍会有因一些工作人员提供的伪造单据等现象。对于这种恶劣行为的发生,一旦被发现便会降低核算的水平,同时,还会加大了运营的风险。
1.5管理的风险
由于对会计工作内部的人员监管力度的不够,致使出现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在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中,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同,致使对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一点就是会计人员操作的不规范,致使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另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在会计团队中个别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对账目的核算进行虚假,第三就是有关会计岗位安排的不当,第四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对操作的不严谨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都会增大管理的风险。
2解决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的对策
2.1建立健全的内部体系
在金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拥有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面对金融财务危机时,拥有健全内部管理系统的企业就会将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再结合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效果最大化,进而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因此,在建立较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时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同时,又可以给企业的财务危机做出解决方案。
2.2增强员工的执行能力
在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中,拥有完善的会计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要求员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将建立的管理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致使会计制度的建立达到完美的意义。要想做到将员工的执行能力落到实处,就应严格的要求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也要注重员工对自己岗位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机械性的工作。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要时刻地发挥出会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执行能力的监管也是企业提高经济利润的一方面。
2.3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
在金融行业的内部是极易发生财务风险的地方,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工作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首先,必须强化会计的职能,对会计事业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在会计日常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给金融企业带来了风险,这时就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做到互相扶持和互相帮助。在建立一个强大的会计团队中,则需要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其高素质和高专业的人才正是现代会计领域稀缺的人才。
2.4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代会计从业人员的手段包括利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核算监督两大方面,在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金融企业也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其对完善服务和增加竞争力是很有帮助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简化烦琐的操作,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使用,大大地增加了经济利润率。在会计行业中应用到计算机的系统操作,若管理不当,也会出现一些类似金融风险的问题。大体上来说,金融工作中,由于外界经济的影响也会对金融会计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这就要我们从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评估,对危险进行防范,制定出有效、合理的管理人员措施,提高金融从业者的个人能力,有效地减少金融会计带来的风险,进而推动我国的金融不断发展。
3结论
在金融的会计行业中,如果出现会计对工作的处理不当,便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风险,在面对这些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评估,做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本文就对我国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而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为我国的金融企业的效益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焕.基于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0).
[2]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杨志远.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4]李日昱.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5]王珏.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6]丛培华,龚奕.刍议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3(11).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我国金融数据库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金融数据库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问题。
【关键词】金融数据库;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导致金融机构需要在实践中结合金融领域问题和计算机技术,加强和发展金融数据分析工作,这就需要大量高级金融数据库分析、管理人才;同时,金融机构对数据库管理人才质量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这给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最高的质量来满足金融创新以及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急需精通银行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在银行的超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上,我国的IT公司能适应要求的还不多,其中关键原因仍然是人才缺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数据库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金融业自身以及国内IT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才在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水平较高,但在重大系统的综合测试等方面还严重不适应要求。金融行业超大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系统测试时确保系统上线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这已成为金融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原因不是缺乏投资或设备,而是缺乏这方面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精确研究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一门学科。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入我国。教育部与2002年批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院校设立金融工程学科,2003年批准了广东商学院等一些高校设置金融工程本科专业。截止2010年全国已有48所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但是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转变的时期,长期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与金融实践的结合,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不懂应用、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尤其是既懂金融理论,又懂数据管理、分析方法的金融数据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如何在高校中培养既掌握良好理论基础有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金融数据库管理人才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
1.人才培养目标
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以金融和数据库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够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将金融理论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具备对金融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1设计原则
为了适应金融领域对金融数据定量分析的客观需求,必须对金融数据库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其原则是:
2.1.1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金融数据库课程培养的能力侧重于利用计算机、数学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强调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直接反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不主张为完成核定的教学内容疲于赶教学进度、不考虑实际对象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不主张“应付考试”原则,考试涉及内容就讲,否则就不讲。对于某一金融产品数据库只注重于具体数据的关注,没有深入挖掘该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原则等问题。对于数据分析方法的学习只注重其具体问题上的应用,没有通过具体案例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的基本思想。因此,金融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为重要原则,在体系构建时不应忽视培养数据分析能力的内容。
2.1.2突出应用特征的原则金融数据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体系应依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理论教学体系应坚持以“应用”为特征。
2.1.3强化工程化的原则金融数据库管理只有采用现代决策科学、信息科学,才能使其进入到工程化阶段、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
2.1.4技能和品德并重的原则金融数据库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固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是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亦须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国内金融机构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但是职业伦理道德问题不少,如: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不守时、不诚实、缺乏爱心和自信、牺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培养金融人才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做人准则。
2.2理论框架和专题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金融数据管理问题具有学科交叉、文理结合的特点。系统掌握金融数据库理论框架有助于全面把握金融数据管理问题领域的热点问题、了解金融数据库发展趋势。专题讲授是在若干专题主线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教学,选择具有一定独立性、代表性的前沿课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金融问题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随着经济、金融形式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热点问题不断出现,并具有专题性特点。如果拘泥于教材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体系分为:
2.2.1金融数据库概论。主要回顾金融工程、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知识。
2.2.2专业金融数据库介绍。以专题形式介绍CRSP(证券价格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Compustat(标准普尔公司,涉及美国及其他国家公司数据),IBES(InstitutionalBroker’sEstimateSystem,机构经纪人估计系统),NYSETAQ(纽约股票交易所,日内高频数据)等内容和使用方法。
2.2.3常见金融数据类型。包括股票、基金、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银行数据、保险公司数据等。
2.2.4常用金融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两大块:数据挖掘和SAS。
2.2.5金融数据库的管理与使用方式。主要以专题形式讲授外包、本地集中管理两种数据管理模式。2.2.6金融数据库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以专题形式讨论金融数据安全课题。
2.3立体式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以文献阅读、专题讨论和课程设计四种形式组成的多形式、立体式教学体系,并注重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落实具有扎实基础、较宽知识面、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色[2]。理论上,该项工作是课程组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促进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上,该项工作是课程组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创新、实践教改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举措。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我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占据较大比重,且其考核方法较为成熟。我们在课程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与考核,探索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有助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小结
通过立体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数据管理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我们将进一步精选理论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协调好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关系,以期取得预期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评价[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2]丁丽军,王燕,金鑫,赵立军等.《商品学》课程中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1):171-172.
摘要:
近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逐渐引起人们注意到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单单从金融体系来说,尽管各国的金融机构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准确的把握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研究
从概念界定上来讲,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具体来讲,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比如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交通通信业等,也包括文化、教育、知识、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金融体系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实体经济指的是能够造成社会总体真实财富增长的部门、产品和服务,因而,对于金融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等局限于权证交易的部门不属于实体经济。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竞合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作为经济体系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合作的关系,也存在着竞争关系。金融体系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相适应,才能够在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在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相互适应的情况下,资金能够从实体经济中的资金盈余者手中,以金融系统为工具,流通到能够充分利用和经营资金的需求者手中,不仅能够实现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也能够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此外,通过金融系统的资金分配也能够将风险分散、促进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居民手中的财富,也能够增加居民的剩余资金,同时,居民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致外来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得群众对于金融业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在满足金融相关部门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金融体系的发生,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如果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不能够相互适应,就会出现经济发展的速度变慢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经济的震荡和甚至萎缩。比如,如果出现了新型的金融部门业务运行不合理等导致自行的转化效率不高,或者说传统上成熟的金融部门不以传统的方式运作出现了金融资源垄断等现象,就会导致社会资源不能够实现优化配置等金融抑制现象的发生,不仅会阻碍新兴金融产业部门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金融体系结构的调整和部门的升级。如果出现了金融发展过度的现象,就会导致资金由传统的金融部门和传统的产业部门向新兴的金融部门或新兴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的现象,不仅不利于新兴部门的发展,还会导致这些新兴金融部门泡沫的过大。此外,实体的传统产业部门也会由于资金供给的不足而加速萎缩,最后就会导致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合理配置的破坏,严重时期也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发挥着正面影响,也发挥着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提高社会剩余资金的流通,提高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如前面所说,当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时,金融体系可以促进资金由流通到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更好的实体经济领域,不仅有助于相关行业经济的增长,也能够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2)改善或者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金融体系中的股票、债券二级交易市场的繁荣稳定,不仅能够直接的增加政府的税收,也能够改善提高相关行业的收益和就业,更能够间接地保证股票与债券等一级发行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在实现对实体经济融资来源的改善和拓宽的同时,降低了企业在交易和融资方面的费用,从而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3)分散市场风险,充当经济缓冲器。当实体经济的货币产出不足以满足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时,就会导致超过实体经济中涉及到的投资和消费等正常活动所需求的大量过剩储蓄资本,而在形成通过膨胀的潜在隐患和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储蓄资本导致的实体经济中消费品和资本品价格的上涨。良好的金融运行系统能够在利用资本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实体经济中过剩储蓄资本的投资或者投机需求,从而分散市场风险,充当实体经济运行的缓冲器。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体现在:
(1)导致货币供需失衡,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金融体系的失衡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进而也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各类资本价格的剧烈波动,消费品的价格也会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最后,实体经济中各类商品的价格传导会出现梗阻进而导致供给结构与货币的失衡,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2)影响投资于消费,造成通货膨胀。当金融体系存在过多的市场流动性时,金融体系中的虚拟资产市场价格就会出现异常上涨,最后通过一些列的反应导致消费领域中消费价格与服务价格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3)资产价格泡沫,积聚经济风险。以上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进一步恶化,会导致虚拟资产价格的进一步剧烈波动,在诱发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诱导固定资产投资过多,最后流通到金融体系中,最后还会加剧市场流动性的过剩,这种恶性循环过程中就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虚幻财富”,最后给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埋下巨大的风险。
(4)引发金融危机,甚至于是经济危机。金融体系的资产价格波动的进一步恶化,一方面会导致实体经济所需的资金大量涌入到金融体系中,进而引起实体经济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货币国际汇率的降低贬值,随后导致境外投资的逃离,最后造成金融系统的恐慌甚至是崩溃,严重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破坏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最后出现经济危机。
三、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失衡现象和协调发展方法
近年来,金融体系在我国飞速发展,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由来已久的金融发展失调问题,具体表现在:在金融资本活跃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金融体系利润更高,大量的资金流向了金融体系,这就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的短缺,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而在资金稀缺的地区,由于资金利用低,多余的资金由总部抽离进而造成了该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缺少资金,最后只是在金融体系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而实体经济的资金却更加匮乏。综上所述,我国同时存在着金融过度分离和金融抑制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协调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实体经济内部出发。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增加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和增长动力。
(2)协调金融体系内资金、业务、区域结构,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关系,优化金融体系市场结构。
(3)加强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的进程,充分利用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4)重视资本市场对金融体系能动性的提高,改革和发展资本市场。
四、结语
不同国家,金融体系所占的比例以及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越是发达的国家,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越大。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步凸显出来,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金融体系的不合理发展,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金融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先后引发的经济危害比如日本经济的破灭、美国新经济的停止和东南亚经济危机,使人们逐步意识到金融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系统的了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将更有利于合理规划金融体系的发展,以便于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43-54.
[2]姚先国,郭竞成.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3,02:11-19.
[3]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48-53.
[4]马勇,李镏洋.金融变量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评论,2015,01:34-50+124-125.
#p#副标题#e#
1 引言
自2013年,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天弘基金推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即“余额宝”后,互联网金融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仅18天,用户数量升至251.56万人,累计转入资金规模达66.01亿元,累计用于消费的金额达12.04亿元,上线18天就成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的巨大成功,使其发展模式不断被复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已超过20种,且数量不断持续增加。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互联网金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信息与财产安全也不断受到质疑。在回顾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产生背景、发展模式及特点予以分析,探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
2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2.1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ITFIN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2.2产生背景
第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产生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整个社会都在走向数字化。搜索引擎和云计算解决了互联网金融中必须面对的信息处理问题,使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高效、准确、经济地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找到最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而使很多实时金融创新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使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分析和验证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和行为数据,形成客户的信息视图及评价体系,并据此作出决策。其次,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上银行支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孕育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第二,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在弱势群体方面明显不足。按照克里斯?安德逊2004年提出的“长尾理论”,传统银行因为易于追求规模经济性,所以总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对利润贡献最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即大企业、大客户及中高端零售客户,也就是销量品类平面图当中销售曲线的头部。而对于小额理财、P2P、向小微企业贷款、个人借贷担保等“尾部”业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或无暇顾及,或由于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不愿涉足。这就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顺应市场需求的结果,只不过这些需求在传统金融业看来是属于小众市场。
第三,一些实体经济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风险控制工具,可以用于金融活动中。不仅如此,随着共享经济(sharingeconomy)在欧美国家兴起,我国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案例。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互联网交换经济与互联网金融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既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打下了数据基础和客户基础,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应用场景,实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二者在互联网上的融合。
第四,监管当局的鼓励与扶持。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了金融领域的19个重点研究课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是其中之一。课题组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共同组成,人民银行牵头,在北京、上海、杭州开展了调研。2013年8月,国务院的两个重要文件都正式写入了互联网金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
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模式及特点
3.1发展历程
3.1.1萌芽发展阶段(2007―2011年)
起初,P2P网络借贷于2005年在英国产生,由于该模式比传统金融业灵活便捷、投资回报利率高,因此很快在全球得到复制。两年之后,我国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上海成立。根据和讯网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累计共成立的20家P2P公司,有效投资者不超过3万人,累计交易金额仅5亿元。因此,在这一阶段内,互联网借贷平台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或爆发式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移动端互联网普及、互联网普及程度和金融理念等方面的客观制约。因此,我们将这一阶段定义为萌芽阶段。
早期的互联网金融掘金者,大多都是技术出身,并不是没有在公司发展架构和整体产品设计上做出长远打算,但是由于在债权交易实战方面缺少经验,加上国内个人信用机制和信用数据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各个平台坏账高起。加之介于整个客观大环境,P2P萌芽阶段的发展并没有引起传统金融业和监管机构的注意,这就给予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机会和消化不良的喘息机会,也为下一阶段的爆发式的野蛮增长埋下了伏笔。这里面提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因为互联网金融当时是适当分散综合的平台,在拥有客户群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进行卖理财产品、借款和众筹等金融行为的,监管当局也并没有必要在2014年对众筹和P2P划分得过于明确。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讲,也许更多是基于监管的便利,但这也扼杀了平台的功能。
3.1.2爆发增长阶段(2012―2014年)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已从探索走向成功复制的模式,许多创业平台大量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以寻找本地借款人为主,会对借款人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抵押物和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考察,此举会有效降低借款的风险。然而在2013年前,投资者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在这种同质化平台陡然剧增的过程中,很多平台运营者已出现盲目地追求用户数量、平台交易规模的现象。于是,平台运营商通过打着与担保公司合作或某大股东参与等旗号,或者是以绚丽的营销手段加之高额的投资回报等方式,短时间内成功地引起投资者们的疯狂参与。截至2013年年底,平台有效投资人数量达9万人,但到2014年却井喷至50万人。供给和需求的剧烈变化,与当下的整个金融局面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确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阶段。
3.1.3行业细化阶段(2015年至今)
我国政府在2014年明确地表明了鼓励互联网金融继续创新发展的态度,各地政府也纷纷建立起互联网金融创业园区,这使许多前期不断关注着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又害怕政策风险的企业家们开始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他们大多会选择收购或者入股等方式,但也有单独成立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该大致分为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网络小额贷款和众筹融资,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六个产品体系。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新闻中心周小川行长在回答记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出台的问题时,明确地将借贷市场区分开来,将其划分为民间金融范畴。而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的补充回答,则更加明确了人民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态度,就是鼓励创新发展、分类适度监管。
3.2发展模式
3.2.1互联网支付
在我国,依托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银联在线、汇付天下、快钱、拉卡拉、易宝支付等为代表,侧重于行业需求及开拓行业应用。后者多为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和金融型支付企业。后者以支付宝、盛付通、财付通等为首,以在线支付为主,并且捆绑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迅速;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4412万人,增长率为17.0%。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9%。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0%。主要增长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和网络理财需求。
3.2.2P2P网络借贷
我国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发展大约要比国外晚5年。从2006年开始,我国国内的P2P网贷平台开始陆续出现,并且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自2009年起,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实现连续四年数倍的增长。投中研究院认为P2P网络借贷有以下两大特点。
(1)引入担保。由担保公司对借贷人的贷款承担全额连带担保责任,贷款提供担保代偿服务。
(2)提供债权转让服务。为了增加流动性和平台撮合功能,金融公司为债券受让人提供中介服务,投资者可将在网络符合相关条件的债权转让给他人。
3.2.3网络小额贷款
电商平台能够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控制风险,例如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了小贷公司进军这一领域。网络小额贷款致力于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服务。互联网金融集团凭借在互联网技术、需求额度小、融资需求频率高等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以“数据、网络”为核心的小额贷款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B2C和B2B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模式。
3.2.4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的模式在我国出现得并不算晚,相较于在2009年成立的Kickstarter,众筹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1年。众筹融资是指用预购+团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所需资金的模式。众筹融资利用互联网和微信传播的特性,让个人、艺术家或小企业对大众展现他们的创意,从而争取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明显更为开放,而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以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这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众筹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而且是一种有资金、认知以及时间充裕的精英社群成员之间的彼此分工协作。互相提升自身价值的项目实操过程,最终的盈利也是多元化的,除实在的金钱收益之外,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价值互换和资源、人脉、经验等隐性提升也是关键。如果社群和众筹结合的好,就会产生“1+1>2”的双赢效果。
3.2.5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
在前面的定义当中已经提到,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线下实体,纯粹在线上开展业务的平台;另一类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其本质是将线下业务的搬到了线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与政策环境现状,前者是对我国而言比较创新的模式,近年来逐渐产生了这样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型交易、信息平台,比如各种侧重方向不同的理财平台(工具型、交易型、建议型等)、互联网金融超市、保险超市等。后者则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的触网为代表。我国的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具有线下实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主要以网上证券交易、网上银行、网上保险销售等为形式;第二种,不设线下实体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专业网络金融机构;第三种,不提供金融业务本身,而是提供金融业务的服务支持的平台。
3.2.6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
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销售模式:一是基于自身网络平台销售;二是基于第三方网络平台销售。以余额宝为代表,这类基金理财产品已经占据大量资金市场,其流动性强、利率高等特点吸引大批以青年人为主的投资者。大批资金涌入刺激金融市场的繁荣,其成功模式也被大量复制,金融市场之中出现一众类余额宝金融产品。
3.3发展特点
3.3.1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自行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信息的筛选、定位、议价和交易,过程中无需传统中介、没有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减免为开设营业网点所投入的资金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找到和自己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这样不仅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更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3.3.2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由于其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花费时间更少,却可以得到更加优质的体验。电商依据所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因此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方便快捷。
3.3.3发展快
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增长。如引言所述,余额宝的迅速爆炸式发展,使其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可见一斑。据报道,如今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3.3.4覆盖广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往往可以突破时间以及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这就要求金融服务更加直接,并且拥有更为广泛的客户基础。而且,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的主体是小微企业,这就覆盖了传统金融业的部分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3.5管理弱
(1)风控弱。目前,互联网金融仍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
(2)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3.3.6风险大
(1)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仍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低。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因为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等原因,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场所。
(2)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尤为重要。一旦网络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会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4 发展前景
按照以上所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揭示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二是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使金融业更加繁荣,其原因在于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金融服务的本质需求。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仍会较为平稳,快速地发展。一方面,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兼并以及重组成为常态。强强联合使得互联网企业优势更加明显,而兼并重组则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85后年轻人对于资金理财的态度以及希望更好的服务的心态,使得专注于小众化、专业化的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得以发展,由此来看,未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应该会分为两种。
第一,寡头垄断的互联网金融系统以阿里、腾讯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不断致力于开发研究新产品,完善产品漏洞,注重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建立基于第三方的金融理财系统。面向大众,提供更加广泛化、具有普适性的服务。
第二,个性化金融服务。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瞄准各类利基市场,提供在某一领域特定的金融理财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然而,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系统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监管体系不完善,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没有全面保障等也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依旧很难代替传统金融行业。二者或许可以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和谐共生,相互取长补短。互联网金融可以完善传统金融的覆盖面,为传统金融所难以支持的小微型企业及个体商户提供资金支持;而传统金融业也可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使其理财产品多样化,更加符合大众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促使中国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5 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之中,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今无疑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为我们提供了流动性更强、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爆炸式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用户信用信息系统不健全、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不仅关系着国民大众的利益,还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至关重要。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的逐步接轨,金融业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2014年9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编码规范》行业标准,标志着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成为我国实施金融标准化战略的重要基础资源。金融机构编码信息作为金融机构全景信息图的作用日益显现,其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近年来加强管理,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管理机制、推动编码在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等措施,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编码信息的数据质量。
关键词:编码规范;信息管理;检查工具;数据质量治理
为了加强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数据质量治理,提高工作效率,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简称“人行广州分行”)在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以及数据质量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采取信息化手段自主开发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工具,配套完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相关背景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努力和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下,我国金融机构编码体系基础框架的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金融机构编码信息作为金融机构“身份证”“户口簿”“通行证”的作用正逐步体现,其在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力度、维护金融稳定、提升监管水平、促进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广东省经济总量巨大,金融机构数量众多。2013年12月2日,广东省金融机构编码赋码数量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大关;截至2015年7月底,系统共登记广东地区22296个金融机构信息,约占全国8%,居全国首位。在数据量如此巨大且不断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仅依靠传统的手段难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的数据质量。人行广州分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建立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互动的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出数据质量检查工具以提升数据质量,同时推动编码在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应用,持续扩大编码影响力,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工作质量。
二、完善管理机制
人行广州分行自2014年起建立广东省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月报制度,每月生成工作月报,月报内容全面反映了当前辖内金融业机构分布、设置和变动的情况,包括广东省内金融业机构数量、分布、变化以及数据质量等信息。月报下发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辖内各金融机构,要求相关单位对月报反映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将金融机构编码管理工作纳入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指标,加大在“两综合,两管理”中对辖内金融机构编码工作的监管力度。人行广州分行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工作机制,要求金融机构建章立制,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机制。不定期组织部分金融机构进行自查,从系统筛选出疑似数据质量问题并下发指定的金融机构,要求其根据问题列表组织内部自查、核对并提交情况说明,通过持续的改进尽力确保系统数据与真实情况一致。
三、创新治理措施
为加强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数据质量治理,提高工作效率,人行广州分行按照软件开发规范,自主开发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工具并推广使用,检查工具单机独立运行,根据数据质量校验规则,对从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批量下载的机构信息进行自动化的校验检查。同时,将机构信息与从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互联网网站下载的金融许可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出存在疑似数据质量问题的机构信息,形成问题汇总表。借助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工具,可以得到以下效果。一是使全省数据质量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结合专项治理和月报制度,通过多次迭代,逐步收敛疑似问题数量,全省金融机构编码信息数据质量显著提高,并且持续完善;三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精准和持续性的管理,全面提升了省内各地科技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对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实现了常态管理、动态跟踪,使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四、推动编码应用
人行广州分行按照《金融机构编码规范》《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软件开发规范》等制度和规范要求,积极推动辖内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在新建、开发、升级、改造信息系统中使用金融机构编码,鼓励在各领域应用与共享金融机构编码,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银行已有多个信息系统采用了金融机构编码,如广东金融互动平台、广东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报送平台、个人跨境人民币汇款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金融机构编码在辖内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农行广东省分行的e-HR系统和网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行广东省分行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SMIS系统);广东省农信社的企业征信系统、支付信息报送系统(PISA报送系统)、统计管理系统等。通过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既巩固了机构信息管理及数据质量治理的成效,又扩大了金融机构编码信息的影响。FTT
参考文献:
[1]杨竑.打造金融机构全景信息图——《金融机构编码规范》解读[J].金融电子化,2014(12):14-16.
[2]郭崇.金融机构编码的扩展应用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4(10):69-70.
[3]宋立志.加强金融机构信息管理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J].金融科技时代,2012(8):84-85.
摘要:
确切理解金融体系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对于金融发展和金融风险控制非常重要。本文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两个角度,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金融体系并非实体经济对立面的虚拟经济,而是作为服务业一部分直接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并且还是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金融发展
现如今,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也在逐步的深入到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大家一直在关注着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促进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呢,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认为现在的金融经济是主流。虽然在这一方面一直在探究,国外学者也是对此关注度极高,但是,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却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续探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宏观学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从整个宏观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很多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宏观经济理论一直都不太认同货币与其他金融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大多数的经济学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我们把一般均衡理论称为“高等经济理论”的顶点,其中,在20世纪中后期的这段时间内,这些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瓦尔拉斯或者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这一假设使得金融体系运作顺利进行,但其实质上是物与物的交易,物以物的交换,从这可以看出金融体系与经济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完善。比如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讨论的是有关货币的发展和生产的扩大化,但并没有提出金融体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因素。这要追溯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金融的发展,抑制和深化,这些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得约束理论与结构理论形成了对比,而在此之后,国际上金融危机又出现了金融过度的理论,所有的这些理论对于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理论的分析让人们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真正透彻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今看来,这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金融体系所展现出的超额价值
金融体系与很多方面都有联系,但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通过实体经济能让更多的金融体系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虽然具体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我们还不太清楚,但可以通过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发展,让我避免出现一些重大的错误,从而让我国经济更加迅速平稳的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实践和金融危机的具体关系,二者之间是一个互存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金融体系的价值体现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在以下方面作用发挥的更突出:一服务行业把金融体系放到核心的位置,它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二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因为它可以促进经济更合理地发展,让经济得到一个更加平稳的发展期。
1.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产值。
我们一般认为,金融体系既是金融业,也是服务业,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整个经济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让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各行各业中,经过专业分工后的产物主要是非金融行业,比如,金融业与餐饮等分工,它们分工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提高利润,让实体经济得到一个极大的提高。如果餐饮业等非金融服务行业可以纳入实体经济,那么属于服务行业的金融业就不能放入虚拟经济。
2.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通过比较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我们发现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转动经济发展速度的纽带,它运行的越好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保证,就不能持续的为我国的经济做出持续的有力保障,更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平稳性。实体经济可以促进金融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对实体领域的资金与政策等各方面支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理论保障。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更加繁荣。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业是拥有资本最多的行业,要给予实体经济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金融体系的相关探究
从目前发展的角度看,大家在谈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时,看法和观点还是有所不一样的,众多的学者持有许许多多不同观点,大部分都是基于自己本国或者是有局限性的说法,没能得到一个确切的肯定观点。在外国看来,他们的研究者没有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他们在关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观点上还是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但是,在国内,相关学术却有了不同的声音,国内研究者有了新的发现,并给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名称,叫做虚拟经济。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相辅相成?还是相悖而行?还是互为补充?目前看来,国内的研究者与学术界大师都还没有给出确切的一个认识。97年的东南亚危机是大家所没能预计到的,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但影响了个人就业,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给国家体制方面敲响了警钟,那一年的金融危机更让我们意识到了金融体系对我们国家,甚至是真个全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爆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讨论热点也在一时间成为媒体的关注点。因此,有些人认为,金融是虚拟的经济,如果按这种思维来分析问题,那么他与金融体系之间就是相互对立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媒体也关注的很多,甚至大家试着用这个来解释爆发的原因,想通过种种的分析来让我们以后更少的去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而且,从金融危机引发出了次贷危机,讨论说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在交易中资金作用的太多,链条太长,设计也太复杂,这就导致了金融体系越来越难懂,所以导致实体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在经过一系列发展波动之后,很多国家想要回到实体经济,大部分人还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济越来越发达,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的向世界发展。在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并不使用虚拟经济一词,官方的机构也不太使用,他们一般用"广义金融服务业"。
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一张联系着各个方面的大网,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下面,我们首先要正确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具体含义进行具体翔实的阐述。我们的目标是在尽量避免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我们要同时发展金融体系哥经济体系,让二者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服务。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有的规律。也就是说,不但体制要符合,而且,二者的相匹配程度要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即总量和结构都要实事求是。
五、结语
很多研究学者认为,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那么就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是从两个角度去解释的,让大家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理论上,提到了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一个中肯的态度,这也是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内部分经济学者将金融体系看做虚拟经济,这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使得对金融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增加了障碍。另一方面,实践中大家一致认为,金融体系另外一个价值所在是它是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场潜力很大,它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理解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提是要能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活跃市场,从而,让我们的资源更有效的使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但是,我们仍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继续研究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发现的问题,继续探索怎样提高二者的协调程度,这条路还要走的更远,树立好我们的信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R].在《财经》年会上的讲话,2011-12-15.
[2]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一、引言
互联网环境的改善、理念的普及给电子商务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会员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B2B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实现盈利。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服务形式与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而电商金融更是以一种脱颖而出的姿态逐渐占据了市场。电商金融所体现的新的金融信贷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项目的转移以及业务扩展。再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下,能否更好地了解电商金融的发展模式,成为各方能否在未来获利的关键。同样,和其他出现的金融产品类似,电商金融的出现必然有其存在的要素基础、社会环境以及技术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商金融的要素以及金融模式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电商金融的发展模式,为参与电商金融做好基础。
二、电商金融中的参与要素分析
了解电商金融首先应从构成电商金融的要素说起。电商金融的几个要素构成了电商金融形成于发展的结构基础。电商金融的4个参与要素分别是:大数据、电商平台、资金提供方、资金需求方。
1.大数据:电商金融是基于大数据的应用
数据一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金融业一方面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另一方面金融业也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数据作为金融核心资产,将撼动传统客户关系、抵质押品在金融业务中的地位。大数据可以促进高频交易、社交情绪分析和信贷风险分析三大金融创新。无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哪种业务模式与产品设计无不体现对大数据的合理运用。
2.电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平台
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在Internet上构架安全的和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体系,实现B2B、B2C、C2C、O2O、B2M、M2C、B2A(即B2G)、C2A(即C2G)ABC模式等应用环境,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平台可以规范网上业务的开展,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安全保障、安全的网上支付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
3.资金提供方:电商金融中的资金提供方来源方式广泛
其中主要表现在内部与外部两种资金的来源上。从内部资金看,一种是电商平台以自身的资金为基础进行对外贷款:另外一种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发放贷款。而外部来看,则是电商平台为金融机构作担保,间接发放贷款,或是为信用机构进行评级和担保等工作方便信贷业务的开展。
4.资金需求方:包括消费者、第三方网店、产品供应商等
在现实互联网贸易中,资金需求方作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数量正在迅猛的增长。
三、电商金融模式分析
互联网金融中的参与要素以相互连接,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密集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各种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相影响,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适合各类人群和方式的发展模式。以B2B及B2C模式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信贷模式:
1.个人信贷模式
为电商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和风控技术的消费金融解决方案,通过采集用户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数据以及采集银联跨行交易信息,根据风控模型与机器学习,综合评估用户的信用额度。对用户时时授信。例如他报推出的“花呗”是支付宝推出的一项类似信用卡的服务,这款“赊账消费”工具与信用卡产品类似,消费者可以通过“花呗”购买产品,下月再进行还款。其消费模式类似于银行消费信贷,如图:
2.中小型企业融资
(1)电商平台下的信用贷款
B2B下的信用贷款
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平台在商户交易信用的担保下向中小企业(主要指其合作企业)提供中小额度的贷款,申请时需要提供企业近一年的销售总额、经营成本、净利润率、库存量、总资产、总负债、应收账款等财务数据。贷款过程中以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交易信用为基础。
另一种同阿里巴巴小额信用贷款模式类似,主要体现在国内如淘宝网。淘宝作为销售模式的电商平台为第三方网店提供交易平台和基础服务。第三方网店可以凭借交易记录和资信状况作为信用凭证到银行或所在网络平台进行中小额贷款。
B2C平台信贷
以京东商城为例,京东商城近似一个较大的网上商场,需要从供应商处进货,进而进行销售,在此过程中为其提供商品的供应商在交易中积累了商业信用,由此供应商可以凭借其信用进行中小额的贷款。
(2)应收账款融资
在B2C平台下
供应商将商品提供给B2C电商平台,在电商平台将商品入库之后,供应商可以向资金方进行贷款。在电商平台以商品作为质押,资金方向供应商放贷。当电商平台与供应商的约定结账日期到期后,电商平台将货款偿还资金方或者由供应方偿还。
另外一种较为贴近消费者以支付宝为例,在消费者进行网上消费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网络欺诈现象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许多电商平台提供第三方平台的服务,即消费者在付款时,款项并不会直接转移到卖方账户而是到达第三方平台如支付宝上,只有当消费者确认收货时才会尽进行下一阶段的转移。这样由于运输过程需要耗费时间,资金会留在支付宝上,形成了第三方资金的占用。而所谓的订单贷款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出现,外方可以凭借订单向资金方进行贷款,当消费者确认收货后由电商平台帮助支付贷款。
四、电商金融的乘数效应
电商平台的经营销售方式同传统的金融方式是有相似之处的。电商平台的金融流通方式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在信用贷款和应收账款融资之下,资金进行了以另一种隐形的状态实现了流通。以第三方商家为例,第三方商家在电商平台进行贷款作为货款或对本店进行升级扩张。在这样的过程中资金进行了流动和乘数递增。
电商金融的发展适应了互联网社会的发展。其不仅体现了传统金融模式基本特点,同时还具有其特色。成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内最突出的特征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发展。这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效率,另一方面,又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全球性或地区性的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我们知道衍生金融工具是规避风险的有力法宝,但实际上,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同时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一)市场风险
我们知道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取决于原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原生金融工具的典型就是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这些原生金融工具的晴雨表,类似股价、利率等,特别容易波动。各因素的变动可能会造成合约价值的剧烈变化。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工具保值和规避风险较少,投机比重较大,投资者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采用高抛低吸方式,这也将加剧合约的价格波动。
(二)信用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就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双方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签订协约,到了交割日,双方要是有人违约那么就会产生巨大的损失。这种风险在互换业务中比较突出,特别是进行场外交易时,此类信用风险更易发生。
(三)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而且由于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相关操作人员违规操作,人为故意失误最终也会导致衍生金融工具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及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筹资融资上的影响
企业在日常的生活经营中,资金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在补充,资金流动的过程也是资本积累的过程,因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资金作为企业的血脉,如何以最少的资本成本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自然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了。对于传统的筹资融资方式,很多有实力的公司选择IPO或发行债券,但是这样的筹集方式的前期工作很多,对于企业业绩、综合实力等方面要求也高,但要是单纯地向信贷单位借款的话,企业就必须面对需承担高额的借款利息的事实。而衍生金融工具融资具有融资效率高、面对的市场广阔、筹集成本比较低等优点。衍生金融工具中的互换,常常被视为一种典型的融资方式,互换市场更是被称为最佳的筹资市场。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投资增值上的影响
企业的管理除了对现金流的管理优化外,如何有效使用现金和保值增值也是企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选择充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获取风险收益。简单地以金融期货作为一个例子,投机者若预测期货未来价格会涨,选择在低价的时候买入,一旦未来如预期一样有所上涨便脱手卖出,这样便可获得风险收益。衍生金融工具给想要获取风险收益手头又没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提供了一种投资增值的可能。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一般采取多种投资组合来规避系统风险,但是这种组合的有效性是值得推敲的。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似乎又可以方便企业来规避投资的系统风险,因为不履约的代价是损失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一旦发现市场有变化,企业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衍生工具再以少量资金为代价投下另外一个赌注。
(三)衍生金融工具在经营管理上的影响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往往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若对未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期的话,这些进出口企业便可选择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有效的手段来规避由于汇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样,在利率风险的管理上,衍生金融工具也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利率对于筹融资成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利率上行的时候,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协议将其浮动利率的贷款合约转换为固定利率的贷款合约。这样一来,即便市场按照预期调高了基准利率,企业仍可按照原先约定的固定利率来负担其相应的债务成本,节约了成本支出。相反地,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协议,将其固定利率的贷款合约转换为浮动利率的贷款合约,以享受未来贷款利率下降带来的好处。
三、总结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合理地对资金进行了配置,也对企业投资风险的规避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知道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其他的金融工具,高风险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而且它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在对它进行确认计量的时候会存有很多疑问。针对这些方面的风险,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货币政策层面与金融制度层面
(一)货币政策应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金融制度的供给也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事实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助长投机因素的温床。如果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阶段,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资金也很有可能避实向虚,而不是真正应用于生产领域。
(二)货币政策调控不应使经济形成对货币的依赖
多年以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经济下行时刺激政策出台、经济好转时刺激政策退出。目前,我国M2/GDP比率已经很高,意味着资金的产出效率明显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两难抉择。
(三)货币政策要关注融资成本,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
这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资金价格改革,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准入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动员资金的能力。大力鼓励社会创业,使资本、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充分结合。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金融领域的简政放权,是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监管政策层面
(一)从监管上杜绝层层加水、体内循环的问题
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是很好的范例。在此之前,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产品和交易结构的复杂创新,银行信贷资产化身为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旨在规避监管。企业通过资金池等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类问题必须从监管层面加以杜绝。
(二)信贷资金的监管
应严格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坚持受托支付,避免挪用,坚决打击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
(三)注重高频交易的监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利用高频交易套利的行为。高频交易对于市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
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前提导向,禁入产能过剩行业,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应定向投放,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特别是交易结构复杂的创新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监管者要充分掌握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其风控措施,以正确作出引导、加强监管。
(五)探讨建立全国性资金流向监控系统
及时掌握信贷资金、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工具融入资金的流向,以保证监管实效。
三、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周期中始终保持稳健。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在支持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提高壮大自身实力。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经营机制,运用风险抵补措施缓冲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三要不断开发金融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延伸服务范围。四要坚持金融创新。创新始终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解读,由此找准支持的对象、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创新金融工具、设计出新型的融资方案,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体经济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四、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及金融技术的层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
尽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便利。
(二)从金融基础设施的源头根绝监管漏洞
很多看似监管的问题实际上与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关联。比如,如果企业账户管理规范、绝大多数交易以及全部大额交易都通过电子渠道结算,资金流向清晰且有迹可循,则资金监控就较容易,防范信贷资金挪用的成本就会降低。又如,如果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那么利用假合同、假票据骗取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三)优化金融生态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金融生态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不一,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途经。
(四)推动金融技术的进步
不断拓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范围。批量授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小微金融的范围;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使得低门槛甚至无门槛融资产品大量面世。因此,金融技术的进步有助于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会计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碳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
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者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者财富转化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形或无形的资源。碳会计存在于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交易的某些特殊性使得传统财务会计目前难以准确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核算,而对于碳资产而言,则应在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务基础上,或将目前归结为传统财务会计资产要素中的项目提取出来,纳入到碳资产中进行确认、核算,或将较为特殊的目前无法依据传统财务会计予以确认、核算的项目,则在碳会计体系内,进行系统的分类,并确认、核算。将一项资源确认为碳资产,需要符合碳资产的定义,与此同时,还应满足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以及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二、碳资产的确认及计量
碳交易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在现有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的资产类科目内核算,本文在碳资产要素下设置碳会计科目,根据具体的碳交易项目确认计量。
1.碳排放权
1997年12月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对缔约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减排标准,世界各国应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碳减排义务,发达国家2005年开始成大减排义务,到2010年二氧化碳等6种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另外,《京都议定书》建立了3个合作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允许缔约国之间进行排放额度的买卖,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机制从排放额度较为宽裕的国家买入碳排放额度,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与不同的企业之间。碳排放权交易使得游离于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气候环境因素成为了企业会计核算内容之一[1]。碳排放权是目前碳会计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获得碳排放权的途径及持有意图的不同,无论划分到无形资产、存货或金融资产中哪一个科目内对其核算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其确认问题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究竟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企业从政府手中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企业从监管者即政府处分配获得或免费取得的排放权,应按照公允价值,根据其持有意图计入“碳无形资产”或“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国家和项目实施机构所有,并规定了国家与项目实施机构减排量转让交易额的分配比例[2]。因而,若企业持有国家分配的碳排放权以出售为目的,那么,获得的碳排放权应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入“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由国家享有的份额贷记“其他应付款——碳排放权(国家)”,企业应享有的部分计入“递延收益——碳排放权”,持有期间以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借记或贷记“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碳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若企业持有国家分配的碳排放权,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借记“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发生的碳排放额根据持有排放权的比例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摊销,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将递延收益分摊转入当期损益,计入“碳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应对确认为碳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发生价值的,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碳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通过交易机制购买得到的碳排放权。企业通过自行开发项目,按照定价购买或者公开拍卖获得的碳排放权,应该按照获得该排放权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该成本主要包括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费用、项目开发中介服务费用、经营实体项目审定费用、经营实体核实核证费用等。该成本金额借记“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在项目持有期间,若持有碳排放权的意图没有发生变化,应对已消耗的碳排放份额按其比例对确认为碳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摊销,借记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计提减值准备。若企业意图出售持有的碳排放权,则应将“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的余额转入“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碳排放额公允价值与“碳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碳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3)从其他企业购买得到的碳排放权。企业从其他企业购买排放权的,若其持有目的是企业经营,抵减企业自身碳排放额的,以购买价款作为初始入账金额,计入“碳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同以上两种情况。若企业获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在适当时间予以出售,或持观望态度,近期内部使用的,则应按照所购买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计入“碳可供交易金融资产”,实际支付价款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碳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2.碳汇
碳汇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于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其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库指在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存储碳的部分。从碳库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贡献看,可以把碳库分为碳源和碳汇两种类型的碳库,衡量碳库是碳源的库还是碳汇的库则取决于静态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NetEcosystemExchange)的变化,即衡量系统整体获得或损失的碳量。本文主要讨论碳汇的确认及其会计处理。碳汇根据固碳主体不同分为以下几类:森林碳汇,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相关性的是林业碳汇,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或机制,《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的固碳作用,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减排指标,因而森林碳汇纳入到碳会计核算范围;草地碳汇,由于其固碳的非持久性在是否应纳入到碳会计核算范围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然而,草地的固碳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应纳入碳会计核算范围;海洋碳汇,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然而,碳会计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因而,虽然海洋具有一定的固碳功能,但不纳入碳会计体系核算范围[3]。由此可见,若企业拥有面积较大的园林或草地,即可以将其作为一项碳资产,其固碳数量可以抵减碳排放额。因而,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园林或草地,森林或草地的固碳量及碳排放额价额的确定就是碳汇价值的核心问题。目前,碳库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库存方法和活动方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潜在的基本假设都是:来自于大气和流向大气的温室气体流量等于生物质和土壤中碳储存量的变化。库存法衡量碳库存量变化的共识为:C=(Ct2-Ct1)/(t2-t1),其中,C表示碳储量变化,Ct1时刻t1碳存储量,Ct2表示时刻t2的碳储量。活动方法与此相反,基于活动的方法则估计碳库增减后的净余额,该方法也称为损益或流量方法,适用于单个碳库难以衡量、碳储存的短期变化不易受到影响的情况,公式为:C=A*(CI-CL),其中,C表示碳储量变化,A表示土地面积,CI表示碳增益率,CL表示碳损失率[4]。企业则可根据测定的碳存储量以及当日市场碳排放额的交易价格计算得出碳汇的价值,即:碳汇=固碳量*当日市场碳排放额交易价格,借记“碳汇——森林或草地”,贷记“递延收益”,抵减企业碳排放额时,借记“碳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碳汇”,然后按照碳排放权进行处理。
3.碳固定资产
低碳经济下,节能减排、提倡环保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企业加入清洁发展机制(CDM)会有很多企业自行研发的节能减排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最终成果大多都是大型的机械设备,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规定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无法在最终的财务报告中体现出企业对低碳的贡献,本文认为应将其划分到碳资产中进行核算,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按照财务会计中自主研发固定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借款费用等均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最终研发成功时,将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转入到“碳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其折旧方法,折旧额的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资产最终处置所获得的损益计入“碳收益”。
三、结论
碳资产是碳会计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要素,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建立表明我国企业的碳交易将更加频繁,对碳资产的确认及核算主要从碳排放权、碳汇及碳固定资产三个方面着手,根据企业经营策略,以财务会计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其进行核算。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在企业进行的标准成本法实践,管理会计发轫于工商业企业,商业银行最初引入管理会计主要基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内生管理需要,并且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同时也衍生出不同工商企业实践的独特经验。本文从中小商业银行视角探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实践。从银行业和企业的对比视角梳理两者实施管理会计的差异;分析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现状;从数据治理和闭环应用等方面对管理会计应用提出建议。
一、中小商业银行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差异
(一)产品认定与资金转移定价
工商企业最初引入“内部转移定价”主要解决生产规模扩张后企业内部产品流转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企业引入FTP不同,商业银行最初应用FTP是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准确衡量不同产品的盈利贡献并相应配置资源的内生管理要求。与企业提供普通产品不同,银行作为金融媒介经营货币,资金运作来源于吸收的存款和金融债券等其他主动负债,其本身就是银行重要的产品。银行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现了产品的认定,解决了多维度盈利核算的基本问题。FTP在银行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分割利差的基本功能还派生出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品定价等主要职能,可以说脱胎于工商企业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银行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二)风险成本与资本成本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这也是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本质特征。如何有效管控风险对商业银行实现盈利至关重要,只有当经营风险取得的收入能够覆盖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耗费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仍有盈余,才能获得过滤风险的真实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以识别、计量、控制、化解风险。
(三)运营成本
实施运营成本划分是商业银行推行多维度盈利核算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架构,与之相适应的运营成本划分需要将成本核算或分摊至机构、条线、产品、客户、员工(客户经理)、渠道等多个维度并涵盖总分支行等多个层级,因此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较一般工商企业更为复杂。此外,工商企业在经历了传统的成本分摊后正逐步实践作业成本法,以便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模式明确成本承担责任。但是商业银行由于交易的多样和流程的复杂决定了其难以像工商企业一样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但近年来商业银行实施的流程银行和前后台分离改造实质上应用了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理念以加强价值链管理。
(四)数据的复杂性
与传统工商企业不同,银行动辄千万级的客户量和上亿级的交易量、交易的复杂性和缜密要求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时普遍面临难以逾越的数据处理难题,这一问题在中小商业银行尤其突出。科技实力较强的大中型银行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汇总处理各类外围源系统的数据,清洗后对外输出供多维度盈利核算需要;部分科技实力薄弱的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数据仓库等统一的全行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时需要同时面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类源系统,数据清洗难度巨大。此外,即使已经建立数据仓库,也面临着源头数据缺失、终端数据要素衰减等问题:由于优先保障财务会计核算完成交易的想法根生蒂固,导致交易源头不重视保留客户、部门等信息,汇总记账的情况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多维度盈利核算的需要,且随着数据在系统间的多次存储,账户级核算要素逐级衰减。
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
随着2012年不对称降息和央行首次允许存款利率执行上浮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进入“最后一公里”冲刺阶段。在此背景下,受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放缓的影响,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的缩窄压力,倒逼银行在负债端通过丰富场景化交易手段降低负债成本并提高资产端运作和定价能力。
(二)金融脱媒和互联网+浪潮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趋多样化,优质企业不限于银行提供间接融资支持更多希望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此外,受“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上的“强势不再”。银行必须从传统的资金中介迅速向服务中介转型,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三)资本约束不断加强
2013年执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监管部门对资本的定义以及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拨备率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资本作为银行最核心的资源,国内主流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优化资本配置,提升资本回报率的可持续、轻资产发展道路。站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风口,商业银行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亟待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内部管理在支撑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业务线、产品、客户等维度“规模、效益、质量”的准确计量。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可以满足商业银行预算、核算、考核等方面的量化衡量需求,商业银行尤其是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以顺应价值管理的大潮,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一)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开始陆续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FTP),通过分割利差解决了银行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多数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普遍采取了全额资金计价模式,实现了对不同机构的产品按期限和币种分别计价,同时其导向作用延伸至资源配置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如工商银行已实现将计价结果纳入核心系统账务核算用于绩效考核,上海银行于2005年引入FTP管理,2008年上线FTP系统并将结果纳入机构考核利润。同时,部分中小型城商行尚未实施全资产负债定价,存在无法公平绩效考核并剥离利率风险等问题。
(二)资本和风险约束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分中型银行近年来将经济资本应用于绩效考核,根据风险偏好策略,适时调整授信业务风险加权系数,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占用成本引导经营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正确把握各类风险,加强经济资本计量,促进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的改善,以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
(三)定价能力
贷款定价方面,随着一年以上(不含)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放开,商业银行付息负债成本不断提高,要维持一定的利差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资产端收益水平,加大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将倒逼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目前大中型银行陆续开发以风险定价为原则的贷款定价模型,如RAROC或EVA为基础的定价模型。而对于小型银行,由于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较为薄弱多采取基准利率加点法,无法针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存款定价方面,大中型银行按照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采取量化定价模型测算不同期限存款定价底线,各行的存款定价差异性和竞争性步入常态化。相较之下,小型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域性银行的负债定价能力较为薄弱,为此,人民银行专门印发《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模板》指导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参考经营管理存款的成本和所获取的收益确定存款利率定价,这无疑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对不同期限资产负债产品盈利的经细化核算。
(四)多维度盈利核算
商业银行传统的冲规模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如何有效提升风险过滤后的盈利水平刻不容缓。建设以多维度盈利分析为支撑的现代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提升算账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继FTP、经济资本等管理工具后的又一重大管理举措,将有助于管理会计进入系统化、体系化阶段,通过统一的价值指标实现全要素、多维度精细计量和全闭环管理。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中型银行均已构建统一价值标准、统一系统平台、统一评价模型、统一度量方法的多维度核算分析体系,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统一价值评价标准,覆盖营业毛利、运营成本、税务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的统一价值评价模型,支持对机构、产品、条线(部门)、客户、员工(客户经理)等多维度进行核算分析。同时,多维度盈利核算结果正逐渐对接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层面为规模收益的条线摆布提供参考,战术层面为信贷资源的客户间分配提供依据。
(五)成本分摊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市场化进程提速,全面成本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凸现。众多上市银行和中型银行正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成本收入比。如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在精细化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广泛引入成本分摊机制,将直接成本核算到网点、部门,将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客户和客户经理。
四、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对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是管理会计深入应用的根本前提
目前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健全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实践过程中运用过报表利润、考核利润(责任利润)等多种评价工具。商业银行推行多维度盈利核算的核心就是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统一价值评判体系,因此如何有效统一各级人员的认识成为管理会计在银行深入应用的关键。建议从战略制定和战术执行两个层面推进。中小银行加快实施管理会计工具首先要在全行战略层面明确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并制定必要的推进路线图,并严格执行。在战术执行层面,要本着责任清晰易于推广的思路,从制度配套、队伍建设、多层次培训等方面入手,在实施管理会计的初期就建立起涵盖主要业务条线和分行级计财条线业务骨干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计财部门要切实承担引领全行协同推进管理会计的职责,做好知识转化,延伸计财工作触角。
(二)边完善边应用是发挥管理会计效能的可行途径
多维度盈利分析的深入推进既涉及业务数据又涉及财务数据,数据量巨大。数据质量上,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系统设计的前瞻性不够,业务系统在交易和核算层面维度信息存不同程度的缺失,存在产品无法细分和损益识别不到客户的情况。工具端建设上,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成风险和资本管理系统,造成多维度盈利分析中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精细数据缺失;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实现全资产负债的内部转移计价,已经计价的业务也还存在兼顾风险、考核等因素,无法拆分提供基础资金定价的问题。上述问题对多维度盈利数据的全面应用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约。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分析管理支撑系统,在现有核算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采用管理分析工具,计算测度多种维度盈利数据,提供管理层决策参考。面对数据质量和工具端建设上的滞后,建议采取大类分析、比率、标准等管理会计常用的模拟测算分析工具进行过渡处理。随着源系统业务识别度的细化,多维度盈利核算的细度将随之拓展。
(三)强化直接成本治理、简化成本分摊流程是明确成本责任的基本途径
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成本的精细化核算,这也是明确成本承担和实施成本分摊的必要前提。成本核算治理的途径包括直接核算和间接分摊,在多维度成本核算中,通过成本直接核算和分割核算可以有效提升机构、部门维度直接成本占比。对于中后台部门提供服务消耗的间接成本可通过成本分摊解决,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实施成本分摊初期采取对完全成本按实际成本分摊的方式,以便明确各级责任中心成本承担和成本分摊的尽快推行,待成本治理到一定程度可以逐步推进中后台部门成本中心建设,将中台部门为经营活动提供的支持性服务如科技服务、集中核算运营服务、渠道服务的成本采取标准成本计价的方式核算至受益机构,从而实现间接成本直接化。成本分摊不是目的,分摊方式务求简明可接受,有效提升直接成本占比才是判断成本核算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标准,其目的是提升各级机构对成本的可控性,从而调动其管理成本的能动性。
(四)加强闭环应用是体现管理会计成效的核心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从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全面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小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要以全局的眼光整体看待事前的全面预算管理、事中的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和事后的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推进闭环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其中多维度盈利核算作为连接事前和事后的桥梁,为事前预测和事后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要切实以战略目标和价值标准为导向,将多维度盈利核算和成本分摊结果对接经营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领域,同时为产品定价基准、经营策略调整等提供有效支撑,共同支撑经营决策,实现银行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是现代社会企业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企业要想获得利益,只有首先将产品推销出去,才能通过销售赢得利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即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过程
1.良好形象企业形象与客户第一印象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参考标准。对电力企业而言,为占领更多市场、培养更多客户,常通过产品展示、媒体宣传、社会调查等渠道树立稳定可靠的形象。
2.优质服务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提升,对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为提高竞争力、拓展消费市场,电力企业除了实现正常供电,还应注重各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全面性以及人性化。
3.引导需求电力系统结构庞大,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用户用电时间等因素都不固定,以至于生活中供不应求或电力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为缓解用电紧张,企业需落实国家政策,采取有效途径引导用户改善用能结构,实现合理消费。
4.拓展市场为提高竞争力,实现长久发展,电力企业应不断开拓市场,创造新的电力需求,以获得更大效益。
5.管理创新电力营销涉及诸多方面,在当前新形势下,需不断注入活力。往往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创新制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实例分析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1.实例
某大型电力企业建于1986年,在职职工共有1072人,企业主要负责周围8个县区的供电工作,覆盖面积达6840Km2。至2013年底,该企业共建有35KV以上的变电站127座,主变239台,总的变电容量达882万KVA。2013年该企业的年售电量为125亿KW•h,销售收入47.5亿元,其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较多,分别占了总用电量的71%、16.2%。
2.SWOT分析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该企业的营销状况,采用SWOT的方法进行分析。其优势在于:用电客户有明显的增长潜力,且企业销售渠道较为完善,尤其是比重最大的工业客户,输配电网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企业电力质量及产品质量有保证,完全符合规定,可满足所有客户的供电需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高质量产品将成为一大竞争优势;生产管理比较完善,该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生产管理方面制定有完善的流程制度;优质服务,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服务社区,时常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获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缺乏市场营销观念,部分基层人员在内外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市场调查等方面做的不到位;营销战略不健全,企业高层营销管理人员较少,且基层营销人才匮乏;对市场分析不够深入,当前市场颇为复杂,且有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做进一步分析,不断调整战略,找准定位;对电力商品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地认为是缴纳电费等,没有意识到电力商品还包括潜在产品、附加产品、期望产品等属性。此外,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还可抓住很多机会,如电力需求在增长;居民“一户一表”的改造;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建设等。
三、该企业电力营销策略的具体实施
1.做好基础工作
(1)加强市场调查市场在电力营销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营销战略必须依据市场现状及市场动向而定。该企业加大了市场调查力度,提前预测并做好了变化跟踪分析。对行业整体进行了全面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项营销活动,为用户提供各种帮助,如设计合理的用电方式、分析用电效益等。
(2)实现营销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牢牢掌握电力法,签订较为规范的合同,并明确划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对企业制度加以改进,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体系。同时采用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抄表、核算、收费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营销行为加以规范。
2.积极建设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1)营销负责人的确定为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需在营销部门设置专门的负责人。负责人责任重大,除了极强的业务能力,还应具有全面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品格素质。领导需跟紧时代创新观念,并大力培养在法律、管理、计算机等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2)营销人员的配置营销人员直接参与电力营销活动,其业务技能、责任心、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直接关系到营销水平。所以应加强专业培训工作,或招聘、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营销人员。可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打造一支新型队伍,以应对市场变化。
(3)实行轮岗制度在企业内部优化营销人员结构,确保合理的人才流动,根据各自能力对岗位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工作人员在一个岗位工作时间太久,易变得懒惰甚至不负责任,岗位轮换制则可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3.营销体系再造首先应优化营销组织体制,以市场为中心,对各级营销组织体系及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完成由职能导向型到流程导向型的转变。同时把握市场变化规律,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建立起合理可行的组织体系,以提高营销效率和质量。其次要不断强化营销激励约束机制,如建立奖惩制度,落实责任,调动营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服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完善营销与服务工作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为顺利实现电力市场销售目标,需结合市场变化及自身状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在当前新形势下,电力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为此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桥梁。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很多院校,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或是教学条件的限制,致使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也很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普遍反映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市场营销的专业特点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观察市场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课程结构的设置应该进一步完善,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
同一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重复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哪一门都讲不透,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还会因过多重复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例如:《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内容是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法的运用、市场调研资料的处理与预测。市场调查相关知识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述,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缺乏新鲜感,就会出现故意请假或旷课的行为。这样,一方面教师的大量重复劳动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又没有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
3.专业教材没有体现教学特色。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还没有出版一套系统的、符合其实际需要的配套教材。目前授课使用的专业教材大多选用的是经贸类普通教材,这类教材虽然对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好地阐述,但往往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具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专业深度的专业方面的教材。
三、落实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1.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以培养应用技能为指导来设置课程,针对市场营销岗位特性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学活动中,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以前单一的技能实训周到课堂实训,课堂实训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对实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且,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以使实践操作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逐步积累。加大实训的同时,市场营销专业还应与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与营销岗位的“零距离”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2.课程内容综合化。
根据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的取舍紧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课程整合和优化内容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具体的能力要素与相关知识点。例如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过程的主要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我们将统计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门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优化整合,对课程的内容按照营销岗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工作内容与流程进行了重构,基于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过程有效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体系,并加大整合以后的课程课时量。整合后的课程突出了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分为具体的执行项目,包括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市场调查、资料整理、调查分析与预测五个项目,培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分析能力。
3.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该根据本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特点,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并且实践操作性强的教材。例如《市场营销策划》教材可以进行编写项目化课程教材,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以真实产品为项目载体确定主要能力项目,通过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任务确定了四个项目,即广告策划书制作、公关活动策划书制作、促销策划书制作、整体营销策划书制作,每个能力项目整合知识、技能、态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融合。这样的项目化课程教材更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职业技能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营销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逐步完善,最终实现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四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论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