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主要主题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作为一部爱情歌舞电影,《如果爱》结合了舞蹈和音乐艺术,歌舞部分的呈现是本片最大亮点,不仅能对剧情起到较好的叙述效果,同时还能突出鲜明的人物特点、渲染整体故事气氛等。《如果爱》是陈可辛导演的一部歌舞片力作,片中对音乐的运用炉火纯青,随着同名原声大碟的上市,《如果爱》中的音乐乐曲进一步受到关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如果爱》是中国首部现代的爱情歌舞电影,其音乐与舞蹈画面相结合,是本片的魅力所在,歌舞片段作为本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剧情进行,人物刻画和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介绍导演及其创作背景,赏析其中音乐,解读音乐与舞蹈,对比以往的电影及音乐剧作品,探寻音乐电影的音乐特征。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除了默片时代以外,可以说,很多的影片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随着电影和音乐自身的发展,各自表现范围的扩大,功能张力的增强以及人们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诸多的原因造就了电影中音乐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以往电影当中的音乐总是作为辅料,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而《如果爱》却是以音乐作为主要阐述方式,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使剧情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深入人心。
(一)导演陈可辛及创作背景
陈可辛,男,1962年出生于香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监制。他被誉为香港最具风格、文艺气息的导演之一,是迄今唯一包揽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的电影人。《如果爱》是陈可辛进军内地的首部作品,但他表示他不善于拍动作片,所以选择了歌舞,因为它是包装影片的华丽外衣,也是全新的一种尝试。
(二)电影《如果爱》的时代背景
剧情基于九十年代的北京,居无定所的歌舞厅小妹孙纳,和穷困潦倒的大学生见东在破旧的面馆相识,然后开始了互相扶持鼓励的同居生活。然而,孙纳为了明星梦,离开了没有利用价值的见东。十年以后,导演聂文开拍一个叫《勿忘我》的歌舞片,力邀孙纳和林见东两大明星参演,十年前的一对怨偶再次相遇。恰巧,歌舞片里讲述的,也正是一个爱情与遗忘的故事。聂文、孙纳、林见东三人间的爱恨纠葛就此展开……
(一)影片中音乐的类型
此片当中运用了许多百老汇音乐剧表演元素。例如独唱、念白、合唱、重唱、等演唱方式及交际舞蹈、爵士舞蹈、新型舞蹈、以及马戏班舞蹈等舞蹈表现形式。作为一部歌舞电影,在影片中丰富多彩的歌舞片段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
(二)影片中音乐的运用
1.歌唱音乐的运用
开场的第一首歌《人生蒙太奇》是由一人领唱“时间已经到了,场景已经搭了……”,紧接着男女声与童声的大合唱,配合着活跃欢愉的节奏,在雨中的街道上出现了一群人唱歌跳舞的场景。音乐随着场地的变化而转换调式,回到原调,节奏变快,人们又整齐地在一起欢快地唱歌跳舞,表达的是一种群人欢快的聚集在一起。
紧接着第二首《忘了我是谁》的演唱方式,是一种歌词含有叙事意义,如“你是谁,你是谁,忘了爱过我。心为你醉,心为你碎,为你执迷不悔。”与“你是谁,你是谁,那样看着我,在前世里还是梦里似曾相识的你”。男女主人公用问答的对唱方式来表现,歌曲不仅表达抒发人物情感,而且也担负起了叙述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第三首《美丽故事》,由一段打击乐开启,画面进入马戏团场地,由不同的女声和不同的面孔每两人说一句。这段音乐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在视听效果上推向了此片的第一个高潮。独唱、男女合唱和童声合唱之间的转换,又加入了美声哼唱和男声独白,伴奏中以弦乐、钢琴、单簧管、沉重的打击乐和轻盈的三角铁互相融合。在大合唱的最后,由男主角具有独白式的演唱结束“我曾经有一个爱情故事,我开始怀疑它是否真实”,跟往常独唱领出合唱结束的传统合唱编排完全不同。
最后一首《命运曲》的演唱方式是由两人以重唱的形式来诠释,前奏基调深沉,定音鼓重重地打击,弦乐齐鸣,双簧管绵长而婉约地流动着。两个人唱的歌词不同,字数也不相同,节奏与旋律亦然,但在和声上面却很巧妙地叠合在了一起,最后在听觉上形成了统一,如“纠缠交叠迂回曲折(忘了忘不了),命运要你死心塌地(走了走不了)留下这个爱情故事(执着太易后悔太迟),回头太难前进不易(忘了吧忘了吧)”。
2.舞蹈音乐的运用
《人生蒙太奇》当中的舞蹈配合着歌唱。一群人拿着色彩斑斓的雨伞旋转着,活泼跳跃的舞蹈动作,就像是经典的歌舞片《雨中曲》和《瑟堡的雨伞》的再现。这支具有典型百老汇节奏和曲调的欢快歌曲,与出现在旧上海场景中的群舞场面构成了视听风格的混搭,而这种叫人眼花缭乱却又具有时代感的风格混搭,也同时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整体风格基调。随后镜头转移到马戏团中,又出现各具特色的马戏团人物和表演,这也是本片的重要布景之一。小丑,杂耍,狂欢和夸张的表情,每一个人都在投入地演绎着,而这一切,都演绎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一)丰富中国电影的表演形式
电影《如果爱》则是运用了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元素及表演形式来表现这部影片,这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还是头一次,它作为一部成功的华语歌舞片,其在音乐、舞蹈、剧情、人物塑造、形象设计等方面都异常出色。它的成功也许就在于整体布局的全面把握和它对细节的考究。怀旧的气息,不仅存在于歌中,还体现在现实与往事错综复杂的剧情中。歌舞在亦真亦幻的情感和记忆里来回穿梭,我们还依稀能感受到陈可辛导演的首部电影《甜蜜蜜》里那种抒情善感的风格表达。
(二)开拓中国音乐剧的多元化
电影《如果爱》与以往的《东方红》、《白毛女》相比,其处理舞蹈艺术的方式显得独具特色。以往的音乐剧善于运用音乐当作叙述的核心元素,而歌舞排场更是直接运用到情节当中,按照情节反复对歌舞场面的交替,并且根据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开展。由于音乐、舞蹈是该类型音乐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叙述形式,因而在表演过程中有这很大的篇幅。所以,虽然歌舞场景会中断故事情节的顺利推进,但这也是彰显歌舞那种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
在艺术种类多元化的今天,单纯的音乐已经不足够表达人类复杂的思想情感了,只有音画相结的电影艺术才能将人类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具体和完整。为了使中国的音乐电影能够在电影产业中蓬发出来,我们应当学会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电影,去聆听电影。当你用心去听时,你会发现,音乐才是表达电影情感的灵魂要素,也是真正升华电影艺术魅力的重要源泉。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电影《野草闲花》的插曲)问世以来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不论是在声音制作技术上,乐曲的配器使用上,以及人们的听视觉的审美观念上都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不论怎么发展变化,对于我国的电影音乐有一个灵魂主线是长久不变的,就是它的民族风格。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族风格在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构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区别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不论是在量的积累还是质的提高,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依附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的电影音乐也区别于21世纪之前民族风格的单纯继承与纯粹阐释,将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分别从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使用素材、艺术表现立足点、发展依据等方面来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构成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表达艺术思潮的日益充沛,电影艺术类型的不断拓展,电影音乐这门独特的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综合体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局面。电影音乐的发展是电影艺术全面成长的意志体现。英国文艺批评学者佩特说过,“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乐”。电影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21世纪以来的电影中不论是民族题材电影还是武侠、科幻等电影类型,民族风格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时常被创作者容纳,《卧虎藏龙》光从音乐本体的乐器使用上就充分的体现出中国古代武侠的侠肝义胆,琵琶、鼓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符号的乐器所演奏出来的民族韵调,比如玉娇龙窃剑逃走的那个部分,鼓点的快慢缓和、声部的起承转合等与画面相得益彰,使每一位观众都在浓郁的中国气息中充分的感受到中国武战的紧张氛围与畅快体验。“对民族风格音乐的运用是中国电影音乐的永恒主题,很多源自百姓生活、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音乐是影片引起观众共鸣、激发联想的最有力保障。人们在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旋律中寻内心的希望,电影音乐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沃土中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给观众美得享受。”然而民族风格在电影音乐中的构成不仅仅只是依靠这些民族乐器的演奏而产生的,其中不同音乐艺术体裁和不同民族调式以及现代民族风格创造的运用,比如民歌、戏曲、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曲调的再创作、民族风格与西洋乐器的融合等也为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那么,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模式是如何构成的呢?
象征着中国音乐符号的乐器以及曲调有很多,比如:弹拨类的古筝、吹奏类的竹笛、拉弦类的二胡、打击类的锣、梆子、鼓,民歌的曲调、戏曲的曲调等等,这都在影片整个观赏中加入了深深的中国符号烙印。21世纪的民族风格模式构成不仅仅像是在80、90年代那样纯粹的使用以上元素,随着音乐创作视野的拓展,吸收国际电影音乐制作的先进技术,“洋为中用”的思潮基于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被良好的运用在我国国产电影音乐的创作中。
比如在影片《英雄》中,传统的中国武侠一对一对决模式,长空与无名的决斗上,电影音乐创作为了模拟再现强烈的民族侠气风格,在乐器本体上选择了传统文化浓厚韵味的古琴以及西洋小提琴作为“对决”乐器,其配乐曲《棋馆古琴》,“以东西方不同的浪漫表现手法,获得了传说中的‘秦弦子’那如同马头琴、二胡、三弦结合的美妙音色。抑扬顿挫的弦音展现出高手过招如同于大音希声,有型似无形的神韵,达到了听觉与视觉画面的完美结合。”另外一部电影《卧虎藏龙》主题曲运用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当人们被中国风格的“马头琴”音色带入哀怨怅惋、神秘东方的民族情景中来的时候,可能大家都被这个乐器的音色所“欺骗”,这其实是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散板旋律片段,如谱例1:
谱例1:《卧虎藏龙》电影音乐片段
在这里,大提琴完全失去了西方的古典时期音色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马头琴的苍凉悠长音调,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民族的曲调特征与西方的乐器音色特征合二为一,在西洋乐器的音色中充分感受民族曲调的清新之风。《卧虎藏龙》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音乐中“中西合璧”的代表性作品。该“音乐以西洋乐器大提琴等为主奏乐器,配器中以西洋管弦乐队做衬底,用中国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葫芦丝、热瓦甫、琵琶、板鼓、中国鼓、竹笛、二胡等作为色彩乐器,在旋法上采用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歌及戏曲旋律、节奏素材,尤其是中国民族打击乐的运用等手法,使整部电影音乐得以完美的诠释”。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综合有机组成部分,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都要随着电影主题的发展而变化,电影音乐收益效果的接受者是听众,而听众同时也是观众,视觉传导在前,听觉感知在后,电影音乐要服务于电影本身。所以,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构成的生命体在于自身的电影主题表现,音乐会随着影像而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从而在影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音乐的文化风貌。
电影《一九四二》故事发生在河南,影片中浓郁的河南口音已经深深的烙上一种民族风格文化在其中,电影音乐在河南人、河南事、河南灾的故事基础上,作曲家赵季平运用河南当地的音乐元素和乐器为整部电影进行配乐,从听觉的效果上已经先入为主的阐释了这是发生在河南的历史性灾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而基于民族素材基础上的电影音乐民族风格同时也具有电影音乐传导和渲染的一般共性,会让观众充分的感受到电影中无形的民族气息,加深观众的审美感受力。
2010年由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又称《新龙门客栈》续集)中中国传统武侠英雄代表人赵怀安狭义非凡,与明朝恶势力抗争的狭义壮举等这些电影民族元素,都被相对应的民族乐器竹笛、琵琶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身揣宝剑,牵马阔步行走在无际沙漠之中,表现出中国古代武侠的高深义气,唯有竹笛、琵琶等民族乐器将其描述尽致。类似于这样的影片还有《十面埋伏》、《大兵小将》、《大闹天空》等。这些都是在已有的民族素材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艺术听觉表现,如果自身电影中的民族素材表现不强烈的话,比如在纽约的大都市画面中吹奏起国乐《百鸟朝凤》,那么民族风格在电影音乐中也就无法立足。
反之,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渲染,那么就会加强电影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也会促进观众对于电影音乐审美的自身需要。由此可见,“音乐的民族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风俗习惯、精神气质、语言体系、审美趣味、哲学思想形成的,有一定的凝聚性,又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表现着不同时代的民族的不同的人物和环境”。
21世纪随着电影视觉3D艺术效果的出现和发展,听觉艺术如果还只是停留在80、90年代的单纯叙事、抒情表达的话,那么科技和创作者的想象所带来的艺术冲击力会将电影音乐摒弃在后,会使得观众感觉审美体验的不统一性,从而影响到电影艺术的整体性发展。那么民族风格的现代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音响效果的现代技术制作。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比如民歌或者戏曲被单纯的全套的搬到荧幕中来会因强大的艺术本体审美而宣兵夺主,也会因为观众现代化的审美眼光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影中而显得格格不入。
所以,在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创作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比如电影《智取威虎山》中,传统的京剧版本没有在电影中完全照搬,而是将戏曲主题进行了配器和旋律上的重新改编,其中电子效果器的运用使得3D效果的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显得更加惟妙惟肖,主题片段时而出现在斗志昂扬的情绪渲染处,当人们听到熟悉的电声效果圆号独奏时,既有过去经典京剧版本留下的故事印记,也有现代跟得上3D效果版本的时代步伐,让观众从听视觉感官上享受电影艺术的魅力。其次,民族风格歌曲的深刻的艺术再创作。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体现要素一个是民族音乐实物比如民族乐器、民族歌谱、民族演唱等,另一个是隐形的民族要素体现,比如曲调风格、歌词抒写、乐器配置等。当下的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构成一方面是基于原歌曲要素素材上的再创造,另一个方面是基于民族要素基础上的再创造。不断的随着时代观众审美方式的变革而改变,才适应电影艺术的整体性发展。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中,为了使观众具有现代眼光来看待爱恨情仇、权力争夺的情感表现,由周杰伦创作的具有浓厚中国民族风格的《菊花台》便孕育而生,不论是歌词的抒发,还是旋律的哼唱,曲风的表述以及配器的使用等都充分的体现出民族风格的现代化特征。最后,民族音乐风格的世界性传播。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下中国电影音乐能在国际上立足,被世界电影音乐所熟知,只有民族风格的体现才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电影《冰雪奇缘》中主题曲《let it go》被世纪各国译为了多个版本进行演唱体验,而我国《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的成功也让世界各国听到了属于东方人的曲调风格、器乐属性、音乐特质等,从而了解到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根基在于民族风格的充分体现,21世纪的民族风格的模式构成除了“中西合璧、民族素材、现代化体现”之外,既需要有传统乐器的引入,也需根据电影表达效果有现代电声技术音色的融入,既需要有传统民族曲调的抒写,也需要有根据现代艺术审美改变的曲调编配,即需要有传统演唱技法的基调渲染,也需要有现代流行唱法的独特体现。总之,民族风格的构成模式基于民族文化基础、观众审美体验、科技发展进步等要素将会跟随时代前进步伐而不断发展变化。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阿甘正传》是一部讽喻美国社会的有影响力的作品。这部电影通过塑造了弗雷斯·甘这个智障者的人生,以此表达各种多元化的主题。本文试着从《阿甘正传》这部电影的音乐入手,对这部电影里的音乐叙事手法进行探究。《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引入了大量的配乐,而这些配乐都和阿甘的人生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整部电影叙事不可分割的元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电影《阿甘正传》的音乐叙事艺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电影《阿甘正传》的音乐叙事艺术全文如下:
摘要影片《阿甘正传》是美国“反智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本文从电影《阿甘正传》的音乐入手,将整部影片分为阿甘的成长、越南战争、英雄归来等几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影片中匠心独运的音乐叙事艺术,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阿甘正传》 音乐 叙事艺术
电影是一门集中了摄影、美术、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影人物的塑造、特定氛围的烘托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影《阿甘正传》不仅凭着史诗般庞大的叙事结构和励志的故事情节打动了亿万观众,更以其成功的电影叙事艺术抵达上了电影音乐的高峰。
电影《阿甘正传》改编自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温斯顿?格罗姆的同名小说。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智障患者阿甘,凭着自己的诚实、善良、坚韧和宽容,不断的成长,最终成为一名英雄的传奇经历。“生命就像一盒子装满了各种各样味道的巧克力糖,你永远不指导下一个将会拿到那个”,电影的开头,阿甘引述妈妈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成为整个故事的总纲,预示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就像吃了各种各样味道的巧克力糖。通过阿甘的故事,史诗般的重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真实的再现了美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高涨的反智情绪进行了回击和反讽,呼吁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平等和尊重,回归自然和人的本真。这部电影让很多美国人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国家发展的历史,反省自己的内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世纪是美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辉煌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天赋的伟大歌手和音乐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这些歌手及其作品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段段美国历史的经典记忆。《阿甘正传》整部电影中共出现了31首歌曲,贯穿了整部电影始终,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营造特定故事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达到讽刺和幽默效果的重要工具。在这些音乐中,有的属由美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为“重击老大”的亚伦?史维斯查亲自捉刀;有的则根据人物塑造或剧情发展选取美国著名的流行音乐或摇滚乐名曲;有的音乐是来自电影人物的直接演绎;有的则作为电影的音乐背景出现。这些音乐通过多种叙事艺术巧妙的融合在电影中,达到了音乐和电影的完美结合。
亚伦?史维斯查以交响乐和重金击打乐创作为主,但在这个阶段配乐中亚伦?史维斯查改变自己主要的创作风格,而是选择了相对非常简单、明快、单纯的曲风,这和电影主人公阿甘的性格和品质,整部电影故事发展的动向都是一致的,很自然的引出了故事的主题,也为电影故事的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
电影的开头,随着一片羽毛在小镇的上空随风飞舞,时而下沉,时而旋转,飘飘荡荡,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不定。音乐声响起,钢琴的切分与小提琴的高音融合在一起,仿佛为起伏不定羽毛轻盈的舞蹈而伴奏。曲子中钢琴的主旋律清晰、简单、纯净,如同羽毛一般圣洁无暇,象征着主人公阿甘单纯、善良的品质;这时,一阵风吹过,羽毛迎风飞舞,音乐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小提琴的弦乐转为主旋律,柔和中带着坚韧和不屈,简单中饱含热情和希望,也象征着主人公阿甘面对生命中接连不断的困难和挑战,永葆乐观,永怀希望;最后,羽毛飘到了阿甘的脚边,并被阿甘捡起夹到书中,音乐也重新转为钢琴轻快的旋律,并在柔和的音调中结束。这段背景音乐就是由亚伦?史维斯查亲自创作的,也是整部电影配乐中最为经典的配乐片断之一。
一个青年住在了阿甘家中,学带着脚撑的阿甘学自创的舞步,并吉他弹唱了电影中的第一首摇滚乐《猎狗》。后来,这个年轻人将阿甘创造的舞步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个年轻人就是摇滚歌王“猫王”。影片中阿甘教猫王的舞步就是猫王的经典“扭胯”舞步。《猎狗》是猫王的代表作品,在当时的美国风靡一时,也广受非议,遭到很多抵制摇滚乐的人的反对。这首曲子节奏感很强,与轻快的吉他弹唱和脚撑发出的金属撞击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曲子显得活波、有趣,增加了电影画面的幽默感。这段音乐是直接作为电影人物的演唱出现的,虽然歌词及音乐与电影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这段经历可以说是主人公阿甘人生中的第一次传奇经历。导演巧妙地将猫王“扭胯”的来源和电影情节融合在一起,而且毫无违和感,不得不让人在一笑之余为电影创作之妙拍案叫绝。
学生向阿甘扔石头的时候,珍妮就对阿甘大声喊“跑,阿甘!快跑!”,在珍妮带给他的强大动力下,阿甘不停的奔跑,并因此甩掉了脚撑。阿甘跑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杜安?艾迪的《反叛唤醒者》,这首曲子节奏鲜明,鼓点有力的敲击和吉他的旋律混合在一起,让人充满无尽的力量,再加上音乐节奏的回旋,带给人无惧无畏的反抗冲动。同时,曲子的旋律中又带着几分憨厚滑稽,这和电影主人公阿甘的性格非常吻合,象征着珍妮唤起了阿甘潜意识中的反抗意识,使阿甘实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成长历程。
阿甘对珍妮萌生了单纯的爱慕之情,但他不知道怎么向心上人表达这种朦胧的情感,他能做的就是等在珍妮的宿舍门口。这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是Clarece Hery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去做》,这首曲子采用钢琴伴奏,音调缓慢悠长,旋律优美,节奏轻缓,回环的音乐在黑夜中的雨声中回荡,就像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心中那难以抑制的爱情冲动,准确的表现出阿甘当时的心情,很好的烘托了电影画面中的情感氛围。
阿甘和他的新朋友抵达越南战争前线,看到的并非战火纷飞,而是大兵们都在吃烧烤喝啤酒。这时,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响起了刚劲的电吉他伴奏下的清水合唱团的反战歌曲《幸运的儿子》。战争前线唱反战歌曲,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导演在这里安排这首曲子的用意十分明显。这首歌曲就是专门为反战而创作,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情绪。这首曲子的歌词中写到:“当乐队响起了《向总统致敬》,他们却把所有的大炮对准了你,天啊,那不是我,我不是参议员的儿子,我真是不幸的人。”这首曲子的一改之前配乐的风格,曲子整体都弥漫着一种伤感的氛围,管弦乐的声音沙哑低沉,伴奏的吉他和弦如泣如诉,清水合唱团更是用撕裂般的声音唱出了心底歇斯底里的抗争和投诉,直接而有力的表达了人们的对战争的强烈不满,也为电影后续广场集会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阿甘所在的部队排队走在越南的田野中,一望无际的田野尽头是云雾缭绕的山脉,电影画面展现出越南的独特风景。这时的音乐是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沿着?t望塔走》。这首歌曲的创作运用了《圣经》中《以塞亚书》的典故,意在向世人发出世界就要毁灭的信号。影片中美丽的自然画面和这首曲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首曲子用在这里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讽刺美国发起的越南战争是会对世界带来的严重危害,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教训的话,世界也将在战争中毁灭;二是预示着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阿甘他们的部队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这次战役中受到重创。
阿甘和几个战友正走在雨中的树林里,背景音乐响起了水牛春天乐队的成名曲《不论真假》,这首曲子的出现在这里主要是它的歌词和剧情发展的需要非常吻合。《不论真假》曲子的第一句歌词是“有什么事情就要发生了”,配乐诗音调低沉的鼓的敲击声,仿佛生命的警钟在不断的敲响。这时,雨突然停止,四面八方响起轰鸣的枪炮声,他们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阿甘逃跑后又返回去找好朋友巴布,这时音乐采用了重金属的风格,强烈的鼓点敲击声和高昂的小号,仿佛在为勇敢的阿甘吹响号角,当阿甘将死去的巴布抱在怀中,曲中鼓点的敲击声戛然而止,小号和吉他的旋律也急转直下,渐渐趋于平和,最后归于舒缓。最后一句歌词是“我要回家”,表现了主人公阿甘面对好友的突然阵亡,内心所受到的极大触动。
战争结束以后,阿甘回到了美国并获得国会勋章,约翰逊总统亲自为他颁发奖章,并开玩笑的问他:能看看你的伤吗?阿甘突然脱掉裤子,让总统看自己屁股上的伤。颁奖现场的音乐背景是西蒙与加芬凯尔乐队的《罗宾逊夫人》,这首曲子热烈、欢快,表现了美国政府以越南战争的胜利为骄傲,而忽视了那些在战场伤受伤甚至失去性命的将士们。约翰逊总统是越南战争扩大升级的主要责任人,在美国人心中是一个谎话连篇的人,阿甘用屁股对着总统实在是对约翰逊政府极大的嘲讽。
阿甘去看珍妮的演出,珍妮演唱的是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电影之前的剧情中,珍妮和阿甘谈到理想是说过,她的梦想是“做像琼?贝兹一样的歌手,整个舞台只有我和吉他的声音”。 琼?贝兹是和鲍勃?迪伦齐名的民谣歌手,被称作“民谣女皇”,是当时美国无数青年男女心中的偶像,而且,琼?贝兹也曾翻唱过《答案在风中飘荡》。珍妮唱这首曲子,看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其实,她的生活仍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家庭的畸形让她从小就开始一个人漂泊;长大后,不懂政治的珍妮又在别人的蛊惑下满怀激情的加入政治团体;在青春已逝,娱乐和放纵的生活已经走到尽头,她却感染了艾滋病毒。珍妮的的人生其实是当时美国社会一类青年的人生轨迹的缩影。
珍妮吸毒以后,独自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来来往往的车流,在毒品的作用下,她的精神略显恍惚,差点踏出人生的最后一步,顿时泪水夺眶而出。这时候,莱纳德?斯凯纳德乐队《自由鸟》的音乐声响起,曲子的开头是用吉他模仿出鸟叫的声音,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影片开始珍妮遭到父亲虐待后跪在农田里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鸟,远离这个给她带来无尽伤痛的地方。曲子中“鸟”的意象正是珍妮梦想的象征,但是,珍妮的梦想显然没有真正的实现,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自由鸟》这首曲子选择了单纯的用钢琴来演绎。钢琴的声音柔美空灵,意蕴悠长,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配合着电影画面中从珍妮墓碑旁飞过的一群鸟,我们好像看到珍妮伴着这优美动人的音乐和那群鸟儿一起飞上了天空,获得了自己苦苦追寻的自由。
总之,电影《阿甘正传》中每一首曲子的选择都别具匠心,音乐叙事艺术的运用达到了巅峰。音乐叙事艺术升华了电影的意境和主题,简化了不必要的叙事结构,使得整部电影结构更加紧凑。通过对这部电影中音乐叙事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理解这部经典电影的无限魅力,感受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给带给我们的美妙艺术感受。
论电影《阿甘正传》的音乐叙事艺术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动漫电影作为一种以电影技术为基础,以动画为表现形式的全新艺术形式,凭借其特殊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对我们的生活和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宫崎骏作为一代动漫电影大师,其作品蕴含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其电影音乐更是曼妙动听、引人入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的音乐特色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漫大师,其作品是日本乃至是世界整个动漫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了解宫崎骏动漫电影作品中的音乐特色才能深刻理解其动漫电影的主题思想。本文拟从音乐在宫崎骏动漫电影中的重要性出发,重点分析动漫作品中的音乐特色以及音乐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揭示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中音乐的艺术魅力。
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在动漫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反响。其影像唯美浪漫、基调寂静平和,不单纯依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激发人们的兴趣,只是运用简单、平易近人的基调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动观众。其作品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成就,不仅剧情的发展变化功不可没,同时动漫电影的配乐也是不可忽视的,音乐一直在宫崎骏动漫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与剧情二者相结合,突出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音乐对动漫电影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首先,音乐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为角色的塑造增辉不少,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印象,使得观众对影片过目不忘。其次,音乐对影片场景的重要性,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音乐的融入给影片注入了或悲壮、或魔幻、或单纯的情感基调,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不断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再次,音乐能够渲染影片的气氛,弥补语言和视觉上的不足,突出故事的情感发展。最后,音乐对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故事情节运用不同的音乐表达,让人沉醉于剧情的变化之中。比如《幽灵公主》开头以基调低沉的音乐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给古老的森林赋予了无限的神秘感,引人入胜。
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不仅仅依靠唯美感人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在配乐上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和评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宫崎骏的动漫配乐,继承了日本音乐的优秀传统,将日本大和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动漫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予作品浓厚的民族特色,一方面使得日本本国人民很容易从心里上接受其作品,另一方面也使得各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对日本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比如,其著名动漫作品《幽灵公主》,围绕日本幕府时代的民间故事展开,其动漫情节和同名主题曲都带有浓厚的大和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宫崎骏借助电影屏幕和动漫配乐,从整体上将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市民生活场景呈现给每一位观众。《幽灵公主》故事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宫崎骏在给电影作品配乐时选择弦乐器,创造出气势磅礴的歌曲。动漫情节与音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一方面有助于引起群众对影片的共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动漫电影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动漫作品格调和故事情节的升华。
《龙猫》是宫崎骏动漫电影的又一大作,其主题曲《风之甬道》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对动漫领域影响深远,远远离不开日本大和民族音乐中的民谣色彩的作用。主题曲采用童声的方式进行表演,能够唤起观众对于小时候的回忆,增强了作品在观众心中的印象。《千与千寻》中的音乐《神明们》,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情。其音乐旋律带有浓郁的日本民谣色彩,在乐器的演奏上选用三味弦,期间还伴有太鼓。从这些乐器的性质上看,不论是三味弦还是太鼓都是极具日本大和民族特色的乐器,给影片的传播增色不少。
久石让是日本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歌词清晰明了、质感亲切,被人们普遍称为简约主义音乐,亦名重复音乐。因此可见,重复是这种音乐风格的突出特征。1984年宫崎骏和久石让两人相识,在动漫配乐上达到了极大的默契,一直合作至今。一般而言,动漫电影的音乐主题很少,容易理解、方便记忆,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电影的配乐围绕着仅有的几段音乐主题不断重复展开的。然而作家并不是毫无规律、随意重复,而是按照动漫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开展的。因此,简约主义很好地表现了动漫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比如,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的音乐《夏日的一天》的主题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影片的记忆,也加强了人们对影片的理解。首先,选择钢琴这种乐器,以温柔的旋律进入主题,让人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迷人气息;其次,运用弦乐器不断重复严重,加强了影片的气氛;最后,在音乐中又增加了合成器和组乐器等其他音色,不停的重复,势必会加强人们对音乐的记忆,产生一种熟悉感。
从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中,可以发现其诸多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虚荣心和物质欲望较强烈,过分追求经济的发展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加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宫崎骏在影片中不断向人们展示灾难的发展,旨在提醒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可持续发展,引导人们关注生命,其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与自然、人类、社会以及和谐有关,他的影片相对于其他动漫作品而言,进步性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能够引发人们的反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消极、颓废和悲观并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强调人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比如,动漫电影《千与千寻》在当今动漫领域依然享有较高的盛誉,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兴趣,其成就离不开音乐的运用。久石让选择独特的音符、变化多端的弦乐器将主人公千寻的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运用钢琴别具一格的韵律表达了千寻内心的孤独,悲观色彩十足。其插曲《夏日的一天》带有浓重的成人基调,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的悲观情绪。影片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表达了人们对失去的东西开始懂得珍惜,引发人们不断反思过去,其配乐充满了温暖,一点点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具有较强的人性关怀。《千与千寻》中交响乐和豁达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暗示最终归于平静、和谐的自然万物。音乐声渐渐消失象征着自然的平和与美好,自然万物恢复平静,而离别开始上演,珊珊公主和阿斯达卡决定共同享受富有温暖和人性的和谐世界,低沉的音乐基调巧妙地表现了离别带来的不舍与感伤。优美的钢琴演奏不仅让人渐渐遗憾战争带来的残酷,也使得人们善于发现人性的温暖和自然的美好。
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的主角大多是少男少女,因此,其典型的音乐特色就是童真与朴实并存,不断给观众创造出童年的顽皮和乐趣的回忆,加深了观众的印象。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觉得童年是单纯的、美好的,而影片中的音乐则突出地表明了这样的美好感受,朴实的音乐基调给观众营造出寂静、平和的气氛。纵观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不难发现,影片的故事情节具有丰富的童真韵味,表述了诸多少男少女的普通生活,同时剧情的发展也常常以儿童的眼光和角度描述。
比如,影片《龙猫》配乐运用简单的音调,带有浓郁的童年趣事,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给予观众暖暖的爱意。影片以搬家为背景,到达乡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寂静的风景,蔚蓝的天空,广阔的草坪,成群的鸟儿,两姐妹高兴极了,此时音乐随之而来,笑声与音乐声融合为一体,表现了满满的幸福感和平静朴实的生活环境。这样美好的开头,对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给人无限的遐想。另外,龙猫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特别是它的顽皮、善良早已深入人心,象征着人们天真烂漫的美好童年生活。
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中亦真亦幻的音乐无处不在,一方面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将观众带入到无限的梦想意境,另一方面从现实出发,增加了影片的现实意义。以其代表作《幽灵公主》为例,是梦幻与写实的最佳结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在日本文化的熏陶下,宫崎骏将日本的生灵文化赋予到影片之中,《幽灵公主》就是以这种缘由出现的。
该影片是以处于战乱中的室町时代为背景的,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奋力抵抗外来的野猪神,结果却遭到诅咒,村民想要帮其解咒劝让远赴西方,在去西方的路途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终走到了森林,并认识了幽灵公主,二者为着共同保护森林的目标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影片中采用了许多弦乐器的演奏,表现了气势磅礴的音乐感受,使得观众产生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另外,在动漫作品快要结束的时候,运用假声的音乐形式,将人们的视听带入到古老的神话世界中,给观众呈现出无限的想象力和梦幻情景。整部影片中的每一小段配乐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感受。
一是影片的开头,音乐有突出主题的作用,为影片后文的一系列音乐做铺垫,影像从天到地,加上雾蒙蒙的大山,给森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选择大提琴这种乐器,将低音和影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得观众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庄重与尊严。二是影片中经典的配乐即是男主人公远离故乡时出现的。阿斯达卡为了对抗野猪神,自己受到了诅咒,为了寻求解咒的方法远离故乡,开始了长远的西方之行。在远离故乡的路上,插入音乐伴奏,使得阿斯达卡与广阔的草原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力,交响乐与二胡相互结合,表达了阿斯达卡为了对抗恶魔远赴他乡的悲惨境地。三是男主人公与珊珊公主相遇时出现的音乐,好似两人一见钟情,又未直接表现出来,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遇到男主人公时,珊珊公主穿衣风格非常异同,气质独特,眼神坚毅,颇具公主的风范;加上钢琴低音的演奏,给予影片暂时的寂静,使得两人之间的感情出现萌动。
电影音乐只有与电影的主旨思想相契合才会有力的衬托作品的气氛,强化电影的最高潮部分,从而提高观众的视觉感受,并拓展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宫崎骏创作的电影,多数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主题,为彰显出这种独特的自然意蕴,著名的音乐家久石让以音乐作为铺垫,绘制出了自然界的奇异之美,然后凭借悠扬悦耳的主题曲,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如梦如真的自然环境之中。而在表达以揭露现实社会形态为主题的影片中,又会通过紧张、节奏迅速、感官冲击力强的音乐进行演奏,进而触动观众的心弦。所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创作之所以经典,其中电影音乐的完美创作与融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感动与享受。
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的音乐特色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门类,我国电影音乐发展已呈现多元化局面,其中有民族、古典、流行等各种风格。因此,电影中各种风格的民族电影音乐素材的音乐或者中西结合、或者引经据典,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电影风格,深刻揭示电影主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电影《卧虎藏龙》中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是当代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不仅使整部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武打电影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唯美品质和东方电影的美感。本文在分析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影片中民族音乐素材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究,并试着从三个角度分析该电影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素材运用的启示。
2000年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获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不仅使整部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武打电影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唯美品质和东方电影的美感。可以说,《卧虎藏龙》中的音乐是近代中国电影音乐中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艺术大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电影是一种集绘画、文学、舞蹈、音乐、建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其中,民族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内容,在电影艺术中发挥着突出影片主题、渲染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心理等作用。正如音乐家门德尔松所言,电影音乐能以独特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思想传递给观众,丰富影片的精神内涵。
1 突出影片主题。在电影艺术中,音乐是突出影片思想主题、表达电影内涵的重要形式。影片《卧虎藏龙》讲述了一段情节曲折离奇的江湖恩怨,描写了李慕白与俞秀莲、罗小虎与玉娇龙的爱情悲剧电影,极富东方情调。这一电影主题要求电影音乐既要充分展现错综复杂的江湖恩怨,又要突出悲惋凄凉的爱情悲剧,导演将舒缓而优美、惆怅而悲伤的音乐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将之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表现了人生的矛盾、困惑和无奈,创造出强烈的、具有震撼效果的艺术效果,使影片展现出深邃的东方音乐文化气息。
2 渲染场景氛围。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诱发观众的情绪体验,还能为电影场景渲染不同的色彩,提高影片的视觉效果。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导演将电影音乐与电影场景完美的结合起来,渲染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比如,以手鼓、热瓦甫等乐器音响来展现了人物豪放不羁的性格,人物、场景与音乐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立体化的艺术效果。又如,以葫芦丝、板鼓等乐器音响来烘托主人公在竹林中的比剑,不仅刻画出寂静的月夜和丝绸之路的空旷与荒凉,还成功地展现了古代江湖神秘的气息,激发了观众无尽的想象。
3 刻画人物心理。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情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是最能表达人物复杂心理状态和内心情感的方式,在电影艺术中常用音乐加强影片感情色彩、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导演用音色嘹亮深远的传统民间乐器竹笛和具有边疆特色的乐器鼓乐来刻画主人公玉娇龙得到青冥剑后快乐的心情,欢快流畅、委婉动听的旋律表现了主人公不知江湖险恶、赢得自由、回归自然的欢乐心情,这与后面主人公踏入江湖后遇到的种种险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主题曲”、“最佳原创音乐”等十项提名。影片中的音乐主要包括主题歌《月光爱人》、主题曲《卧虎藏龙》以及插曲《闹婚》《夜斗》《丝绸之路》《古寺》《悲》等14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段落组成。我国著名音乐家谭盾以西洋形式赋予中国民族乐曲内涵的创作手法将音乐与自然音响混为一体,创作出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厚重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
1 主题歌《月光爱人》。一部电影只有一首主题歌曲,优秀的主题歌不仅要与电影的整体基调保持一致,浓缩和体现着电影的精髓,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魅力,能够带给观众美妙的视听享受,由此可见,主题歌的魅力是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影片《卧虎藏龙》的中文主题歌《月光爱人》由易家扬作词、谭盾作曲、李玟演唱,是一首感人肺腑、充满中国式情感的爱情诗,旋律惆怅、婉转起伏,以凄美的月光、凄凉的旋律来衬托主人公之间无比凄婉的爱情故事以及生死激烈的江湖恩怨情仇,散发着独特的东方神韵。“A love before time”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不可知,也暗喻了像时光一样转瞬即逝的爱情。
以小三度为级进的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与西方十二平均律有着较大区别,这种调式在民歌中有着广泛运用。影片《卧虎藏龙》的主题歌《月光爱人》除去前奏、伴唱和尾奏旋律之外,主题歌旋律共有四十一小节,运用小三度级进的则多达十余处。在配器上,该主题歌大量使用中国乐器音色:以大提琴模仿马头琴的主奏旋律贯穿影片始终,乐曲中间突然出现了中国竹笛带来的清新优雅音乐,大提琴模仿马头琴与琵琶的尾奏充满缠绵、委婉和依依不舍之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电声乐器及现代节奏型的伴奏,中国民族乐器滑奏、抹弦等手法,委婉典型的旋律歌声以及凄婉的伴唱将观众带入缠绵、深情的爱的意境之中。而李玟与现代国际接轨的唱法更是深情地展现了被命运拆散的恋人的无奈和惆怅,带给人无限的惋惜与遐想。
2 主题曲《卧虎藏龙》。主题曲《卧虎藏龙》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以充满西洋风味的大提琴模仿北方大草原的马头琴和胡琴声音,以哀怨的情感散板进入乐曲主奏,苍凉而悠长的、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的滑音使人感受到清新的民族音乐色彩;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独奏、弹拨音色的伴奏,大提琴借鉴中国民族弦乐器揉、抹、滑等演奏技法演奏出的主题歌旋律变奏,乐曲在逐渐减弱的极具中国民族风味的琵琶音色中结束,不仅将观众带入影片画面表现的情境中,还创造出大提琴中式演奏法的里程碑。
对于电影主题来说,电影主题曲不仅承担着突出主题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序曲的责任,影片《卧虎藏龙》中数次出现的主题音乐不仅有着万般的诗意和如画的风景,将观众带领到纯美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浩瀚如烟的大漠风光之中,而且还在徐徐展开的淡彩水墨画、宁静祥和的水乡风光中暗藏了重重杀机,将观众引领到一派龙争虎斗、错综复杂的江湖恩仇中。通过荡气回肠、震撼人心、哀婉悠长的主题旋律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 插曲。影片《卧虎藏龙》中的插曲共有12段,这12段乐曲虽然风格各异,但却都以民族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体现了浓郁的东方音乐风格。下面以几段代表性的插曲为例,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一,插曲《永恒誓约》。《永恒誓约》的旋律改编自旋律优美、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热瓦甫、新疆手鼓等乐器独特的声音、节奏、音色和演奏方式,使音乐带有独特的地域气息。主人公玉娇龙跟随父母到伊犁,影片画面虽然显示的是寂静荒凉的原野,但导演却以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来表现主人公蓬勃的生命力,艺术效果极其鲜明。后来,主人公回想起自己深入沙漠并与沙漠蛮人打斗场面时,这一旋律又再次响起,飞沙走石、人影攒动的画面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与沙漠中那些凶神恶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插曲《闹婚》。主人公玉娇龙出嫁途中,中国传统民间“吹打乐”形式的乐曲展现了欢快热闹的场景,而罗小虎杀出之后,音乐节奏除了管乐器齐奏之外,还加入了撕裂般吼声的铜管乐器的伴奏音型和声音极具穿透力的中国打击乐器板鼓,欢快的音乐中增加了戏剧性和紧张度;随后喧闹的场景突然变得安静,在辽阔悠扬的竹笛声、哀伤的英国管和琵琶音中,主人公玉娇龙出现在幽静的乡间。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对比不仅营造出热闹、静谧起伏的场面,而且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人留下惆怅之感。
第三,插曲《夜斗》。这一段音乐由极富地方色彩的民族乐器葫芦丝引入,生动地刻画出月夜的寂静、丝绸之路的空旷与荒凉。在俞秀莲与玉娇龙初次交谈后,由巴乌吹奏的旋律与低音乐器演奏下行的半音构成对位关系造成不详之感,而中国打击乐板鼓的进入不仅揭开了打斗的序幕,也预示着精彩一幕即将上演。当玉娇龙放下窗帘准备入睡时,巴乌奏乐再次响起。当俞秀莲与黑衣人打斗时,整段音乐是惟妙惟肖的打击乐合奏,随着打斗的升级,鼓乐节奏与打斗场面合为一体,不仅敲打出中国神韵,而且还形成了音效与画面的完美统一,带给人不同的美感。
纵观影片《卧虎藏龙》的音乐不难发现,影片音乐旋律有着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在配器上大量使用民族乐器音色,以大提琴模仿中国民族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来演奏主题音乐,以竹笛、二胡、鼓等极具东方音乐神韵的乐器来处理乐曲,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细腻灵动与西方音乐的宏伟高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中国民族音乐以一种全新的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1 旋律节奏是民族音乐之魂。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受民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旋律节奏作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内心精神生活、民族心灵的外化,也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无论是文化观念、社会制度,还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创作来看,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的乐曲中,不仅将创新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将东方传统音乐旋律悠远恬静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影片在展现打斗的血腥混乱场面时,以竹笛、葫芦丝等委婉悠长的音色与紧张激烈的场景作对比,体现了人物“生死间拈花一笑”的豁达心境。
2 器乐特点是民族音乐之本。相对于西方乐器来说,中国乐器多取自天然,其音色更接近自然,演奏技法也是多种多样,民族乐器声中包含着一种文化沉淀,因而能透过感官直达心底,更能体现东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影片《卧虎藏龙》音乐配乐中,作曲家在准确把握民族乐器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编曲方式,不仅使乐曲反映出极具东方音乐的特征,而且还与影片中的中国武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3 曲式结构是民族音乐之骨。西方音乐追求鲜明的对比性、反差性和强烈的戏剧效果,而深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民族音乐常以含蓄细腻的手法来表达人物情感,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表达上更倾向于曲式结构较为稳重的、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如在影片结尾处,大提琴与二胡两种乐器采取围绕主题反复出现的形式,不仅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氛围,而且还突出了影片的中国式思维模式,使影片音乐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被国际认可的电影原声制作正在对我国电影音乐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电影无论在制作规模,还是在常规技巧和主流形态上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电影竞争。作为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国际影片,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影片《卧虎藏龙》的运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是当代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不仅使整部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武打电影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唯美品质和东方电影的美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民族音乐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在2000年获得了多个奥斯卡奖项的提名,在当时的国际影坛引起了较大轰动。除了唯美的电影画面、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电影中的配乐也为人称颂。影片里一段又一段的音乐把独特的东方美和西方乐曲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精髓。本文主要从电影中的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多元音乐的结合等多方面来简单分析《卧虎藏龙》中的民族音乐的运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中华音乐艺术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充分展现出了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丰富情感、生机活力以及对美好的追求等等。中国的民族音乐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之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丰富且内涵深刻的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我国的电影音乐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化的电影音乐持续发展与进步,致使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部分经典影片屡获国际大奖,有着明显中国特色的民族电影音乐增强了世界各地观众对中国的了解、认知与印象。同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方言以及各个乐器等多方面的音乐资源都是我国电影音乐的重要财富,更是扩大我国电影创作以及电影音乐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荣获第73届最佳外语影片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为例,深入分析研究民族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探讨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电影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电影的叙事、氛围都起到很多的积极作用。有这么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导演李安、电影的配乐制作人谭盾大师以及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就将“民族的”带到了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提高了影片的精神内涵。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催化了观众的情绪、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也推动了电影的叙事和表达。
1 突出电影主题
影片《卧虎藏龙》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把青冥剑的失窃引发了一系列的江湖恩怨,但在实质上是关于俞秀莲和李慕白、玉娇龙和罗小虎四个人的爱恨纠葛。这两段爱情都是悲剧性质的,因而对音乐情感的要求是悲凉凄婉的,除了表现爱情的悲剧,还要展现出江湖侠士之间的恩怨厮杀。因此,李安用《月光爱人》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从始至终贯彻在电影的叙事之中,音乐在柔美的夜景中娓娓道来,凄凉但绝美的月光之下,江湖的爱恨情仇和两对男女的悲剧爱情伴随着这首凄凉的曲子徐徐展开。歌曲还有一个悲伤的英文名称 A love before time,既夹杂了一丝悲凉,也暗示了电影中的两段爱情如时光一般转眼即逝,还暗示了江湖之中脆弱的爱情和命运。
2 渲染电影气氛
优美的音乐就像是魔术师,把人们带入一个似梦似幻的境地,渲染出电影的神秘气氛。音乐的节奏快慢、旋律张弛、音调高低起伏,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例如《卧虎藏龙》中,罗小虎出现在大漠中时,李安导演采用了马头琴和二胡等乐器,渲染了大漠中的悲壮苍凉之景。与此同时,他采用了《阿瓦尔古丽》这一维吾尔族的民歌,表现出了罗小虎的不羁和浪子形象,也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在这样的音乐中,人物、场景和情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观众在这音乐中又加深了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3 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自古以来都是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十分常见,音乐常常可以表达在画面中无法直接传达的气氛、情绪或者感觉,最主要的,它还可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加深观众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例如在电影中,玉娇龙盗来青冥剑之后准备闯荡江湖之时,为了表现她的愉悦,采用了云南的民歌《小河淌水》与特色乐器加以配合,优美婉转,把玉娇龙逃离禁锢,投身于自由的江湖的自然轻松和愉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用清新自然的音调表现了玉娇龙涉世未深,不知世间险恶的单纯心理,为接下来情节的发展变化埋下伏笔。
4 深化观众印象
音乐在电影中的完美运用,可以带动观众的情感和情绪,可以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并且激发其想象力。一首独特的、优美的音乐可以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即使是许多年后,当同样的旋律响起,观众依然能回忆起电影中的这段画面。例如在影片中,玉娇龙和李慕白在竹林中比剑的场景,导演采用了箫这一民族乐器,苍凉凄婉的箫声和二人轻盈的姿态、打斗的动作、竹林的随风摆动相结合,形成了完美的视听感受,使观众完全进入电影的情景之中。
这部在世界上赢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式武侠电影中,有着大量的中国元素,乐器的使用更是带有明显的中国化特征。无论是侠士时常吹奏的箫和笛子,带有悲凉音色的二胡,展现豪迈大漠景象的悠扬的马头琴,还是磅礴壮烈的鼓,都在电影中与情节和场面调度相互辉映,给世界观众呈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壮美画卷。在《卧虎藏龙》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苍凉的二胡、悠扬的箫和笛子、清丽的葫芦丝以及干脆利落的鼓乐,这些乐器不仅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民族特色,还给观众带来一次次视听享受。
1 婉转空灵的笛乐
在电影中“南行”这一片段里,采用了古代侠士常用的竹笛。在玉娇龙和李慕白在竹林打斗的时候,导演并没有采用竹笛,而是将其运用在玉娇龙逃婚南行的途中。竹笛的悠扬柔美加上具有云南特色的《小河淌水》,再配合以边疆特有的鼓乐之声,空灵而又活泼,将玉娇龙逃婚后的心情完整地通过这音乐传达出来。而在她与武林中人在茶馆打斗之时,音乐又急速变化,不仅表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也传达了玉娇龙此刻的情绪。与此同时,在这一段的打斗中,玉娇龙的武功招数和打斗力度的变化,也配以节奏、速度不同的音乐,表现了打斗的畅快淋漓,也展现了她的爽朗自由的性格和江湖人的洒脱。
2 独特凄凉的箫乐
箫声因其悲凉的特点一直是古代侠士的手中挚爱。在电影中“穿越竹林”的片段里,李慕白和玉娇龙穿越竹海的时候,苍凉的箫声在节奏上的变化十分强烈,营造了一种江湖特有的神秘感。在广阔的竹海之中,身着白衣的二人显得空灵脱俗,打斗造成竹林的晃动,这场景和凄凉又节奏感分明的箫声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一种画面和声音的双重享受。
3 古风古韵的古筝乐
在玉娇龙和俞秀莲的“交锋”这一段中,导演采用了一段类似《十面埋伏》的古筝演奏。二人打斗过程中的金属武器声和带有金属特色的古筝乐声相结合,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感。当玉娇龙手持盗来的青冥剑一一砍断俞秀莲手中的武器时,武器之间的碰撞声和音乐相互融合,不仅表现了青冥剑的强大,也凸显了二人打斗过程的激烈。
4 悠扬沉着的葫芦丝乐
在著名的“夜斗”和“丝绸之路”两个段落中,就采用了悠远的葫芦丝对情景和气氛进行表现。在“丝绸之路”这一段落中,葫芦丝演绎了一段细腻悠扬的颤音,把云南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在苍凉的月光下,大漠的黄沙悠悠地飘着,葫芦丝的声音就像从大漠深处传来,述说着这个沉着辽阔的大漠的故事。
5 带有维吾尔特色的热瓦普乐
热瓦普是新疆特有的弹拨乐器,当玉娇龙回忆起与罗小虎相识的场景,热瓦普的声音响起,在广阔的沙漠中,一位少女击杀着一群强盗,在这一打斗场景中,热瓦普的古老和娓娓道来和激烈的打斗相得益彰,在冲突中给观众以新鲜感,并且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6 神秘而有力的鼓乐
《卧虎藏龙》中鼓乐的运用十分纯熟,几乎所有的打斗场面中都有鼓乐的伴奏。最精彩的一段就是玉娇龙盗得青冥剑又被追逐的场景。在两声古琴之后响起了清脆的鼓音,随着打斗的激烈程度逐渐增加,鼓声也越来越密集,向人心头压来。鼓声的优点之一就是节奏的变化,张弛之间鼓声的节奏也带动着电影的节奏,扣人心弦而又精彩绝伦。
在电影中采用的主要乐器是鼓、大提琴和笛子,而其中又以大提琴为主,当西方的古典乐器演奏起东方的民族音乐时,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风情。在《卧虎藏龙》中,虽然大量地使用了大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但作为一部东方的武侠电影,大提琴在其中的表现是极具东方神韵的。电影一开始,就传来了低沉缓慢的大提琴声。马友友演奏的大提琴曲给观众带来了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艺术享受。
在这样的配乐中,影片水墨画般的色调和气氛缓缓叙述着爱情故事。琴声虽然悠扬缓慢,但也夹杂着江湖的凶险,在俞秀莲护送青冥剑进京的过程中,配乐时急时缓、张弛有度,在她到达京城的时候,影片在大提琴和京城的热闹声中正式开始。而后,玉娇龙还剑时和李慕白二人的会面之后,也随着大提琴的缓慢低沉的声音在苍凉的月光下展开较量,两位江湖侠士的英气和侠气在大提琴声中充满了东方神韵。中国的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特征。在电影《卧虎藏龙》里,就有着韵味十足的边疆风情。在罗小虎和玉娇龙的回忆段落中,小虎唱着《阿瓦尔古丽》,悠扬而深情的旋律和极具民族韵味的声音相互配合,把罗小虎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卧虎藏龙》在对李慕白和俞秀莲二人被压抑的悲剧性爱情的刻画描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爱情悲剧。电影中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卧虎藏龙》,在马友友深沉缓慢而忧伤沉着的大提琴演奏中,把这个故事向我们缓缓描述着。当李慕白倒在痛哭着的俞秀莲怀中,即将死去时,这样的寂静和悲哀都到了一个顶峰和高潮。
伴随着缓慢的大提琴的声音,英雄侠士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音乐和情节的配合完美无瑕,表达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江湖情结的追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其中的乐器主要为西洋乐器大提琴,也采用多种中国的民族乐器,配乐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在难以调和的悲壮气氛下表现了创作者面对爱情悲剧的无奈和怆然。电影中的西洋乐器和民族音乐的结合营造了厚重低沉的气氛和空灵神秘的画面感,二者相互融合,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论民族音乐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运用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影音乐有着 与画面结合 独立成章 的双重性,电影音乐欣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音乐欣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高校中开展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是一种以电影为载体、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的非专业音乐教学课程。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掌握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以及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国教育部门规定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一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并取得2个学分,才能够毕业。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欧美电影音乐赏析选修课程,借助欧美电影来了解电影音乐的风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地发挥了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创造性。
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们在进行课程选修时呈现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分析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开展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参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失去兴趣。第二,由于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法让学生通过音乐赏析来形成共鸣与关注。第三,由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新体验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最后再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影片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具有个性化要求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影片或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影片素材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阳光、青春气息的影片中寻找到学习的方向。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打破教材的限制,不要只把重点放在好莱坞作品上。可以借助音乐赏析的教学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以神话主题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话电影片段,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神话电影来增强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电影题材所采用的不同音乐表达方式。
(二)借助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来渲染学习氛围
在一些欧美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古典音乐,尤其是电影内容涉及到某位音乐家时,在影片中会更多地使用古典音乐作品。比如:《一曲难忘》中所刻画的主角就是肖帮与乔治,在《不朽的情人》这部影片中所讲述的就是贝多芬的情感经历等。这些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是在讲述每一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演奏音乐时的技巧和内心变化。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电影时,会受到故事内容和音乐作品的双重感染,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赏析教学活动当中,利于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借助影片中的现代音乐来增强音乐的时代感
现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感情抒发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影片,来增添课堂的活泼性,可打破传统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的沉闷局面。比如:让学生观看美国灾难大片《龙卷风》,在这部影片中,大量地采用了摇滚元素的音乐,让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音乐时精神一振,从而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再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音乐这门艺术,本身就具有十足的个性化,换言之,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虽然在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欧美音乐赏析音乐教学时,不需要以艺术专业的知识学习目标来要求学生,但是同样要在赏析过程中达到艺术教学应该具有的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的。
(二)个性化教学的步骤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涵养学生的艺术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作热情。比如:在讲解电影音乐对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功能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为影片片断创作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片没有配乐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分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当时的情绪。然后老师再分析给出多组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这个片断人物情绪表达的音乐类型。比如:愉快的、悲伤的、雄壮的、古典的、激动的等等。在这个音乐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对于影片片断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老师要针对学生所做出的选择给予一定的肯定,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打击,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当学生选择完之后,老师把学生所选择的音乐分别加入到影片当中,让学生进行赏析。最后老师结合影片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针对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作品进行节奏、音乐等全方位的点评。
(三)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会了解到自己选择的音乐作品在与影片进行搭配后,有哪些不足之处,是否出现了节奏不一致的问题,画面与音乐之间是否和谐等等。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电影音乐只能在节奏、音色、旋律等多个方面与电影画面形成统一时,才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配乐。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中激发出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实现音乐艺术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渗透。我们应该有效地把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把音乐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艺术的印象,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四、营造教学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00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由于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具有个性化。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无法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其能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自我的学习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通常采用的老师播放、学生观赏、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其能够更好地溶入到整个音乐赏析教学氛围当中。比如:在讲解音乐节奏必须要与影片的画画节奏保持一致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一段影片的片段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打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以及律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节奏打击,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节奏要素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非常容易地就能够掌握音乐节奏以及节拍方面的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运用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一)运用电影音乐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传统的音乐创作,是创作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绪。对于电影音乐而言,创作者需要顾及到的内容很多,这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电影音乐作品更多地还需要考虑音色、人物情绪、画面节奏、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音乐作品能否把这些因素表现得恰如其分,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电影音乐。所以说电影音乐作品不具备音乐的独立性,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与电影艺术所要传播的意图相结合。如果学生按照传统的音乐接受方式来理解电影音乐,有可能会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对电影内容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好电影音乐具有的非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这个特征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
(二)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虽然欧美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却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因为电影音乐的审美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地考虑电影中画面、人物情绪、音色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电影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和内容。音乐是通过声音的传递来进行形态呈现的,但是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记忆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因此,我们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通过画面的清晰表达,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诠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归纳能力以及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延伸到用心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电影以及音乐艺术享受当中,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赏析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借助电影的音画融合特点,能够让学生很轻松地获取审美愉悦心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欧美电影音乐赏析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运用视听合一的音乐教学形式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革新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内容
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一直采取“讲-赏-析”三部曲的模式,即按照教师讲解-学生欣赏-师生讨论的步骤进行。课堂上放映的影片大多是获得各种电影奖项,或者即便没有获奖,也是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相对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需要。鉴于此,笔者欲从一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一)打破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以往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中,教师主要选择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或其他奖项的获奖影片来进行赏析。经典影片固然有其闪光之处,但某些影片年代久远,在大学生中缺乏共鸣点,加之影片资源相对固定,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革后的教学中,会适当增加一些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颇具青春时尚气息,贴近其生活的影片,例如歌舞青春,重回17岁,地心游记等。
(二)打破“西片”一统天下的局面
由于课程名称的限制,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往往会把目光瞄向好莱坞的作品。其实,在浩瀚的电影资源中遨游不难发现,中西文化差异在同题材电影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带领学生足不出户领略中西文化的绝佳机会。所以,改革后的教学中,会对比放映同题材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例如都是以神话为题材的,西方有雷神托尔,诸神之战,中国有白蛇传说,倩女幽魂。
(三)增设专题讲座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好莱坞在向全世界输出它的电影产品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文化。因此,我们在看电影,听音乐的同时,应了解其文化涵义。改革后的教学中,会增设一些专题讲座,诸如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暴力美等。通过类似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探索的欲望。
二、革新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方式
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使学生以热情的心态来进入学习。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增添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以往的授课模式是教师播放-学生欣赏,教师讲-学生听,即信息流动方向为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方向进行,缺少了学生的反馈与参与。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中会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例如,讲到电影音乐的节奏要与电影画面的节奏保持一致时,教师就可以一边播放电影片段,一边指导学生们打节奏。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得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音乐的律动,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节奏与电影画面节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看似“玩儿”的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音乐节奏节拍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总之,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它通过音乐与画面、情节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心理,继而获得人格的健全和培养,达到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电影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电影音乐的效果是由剧情发展、画面渲染等条件下直接察觉并吸收的。因此,电影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图像的感知、音响的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最直接的一项心理活动。笔者认为,电影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多元化的发展,适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欣赏内容。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使用电影这一视听合一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面向非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高校中开展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是一种以电影为载体、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的非专业音乐教学课程。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掌握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以及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国教育部门规定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一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并取得2个学分,才能够毕业。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欧美电影音乐赏析选修课程,借助欧美电影来了解电影音乐的风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地发挥了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创造性。
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们在进行课程选修时呈现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分析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开展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参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失去兴趣。第二,由于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法让学生通过音乐赏析来形成共鸣与关注。第三,由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新体验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最后再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影片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具有个性化要求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影片或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影片素材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阳光、青春气息的影片中寻找到学习的方向。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打破教材的限制,不要只把重点放在好莱坞作品上。可以借助音乐赏析的教学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以神话主题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话电影片段,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神话电影来增强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电影题材所采用的不同音乐表达方式。
(二)借助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来渲染学习氛围
在一些欧美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古典音乐,尤其是电影内容涉及到某位音乐家时,在影片中会更多地使用古典音乐作品。比如:《一曲难忘》中所刻画的主角就是肖帮与乔治,在《不朽的情人》这部影片中所讲述的就是贝多芬的情感经历等。这些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是在讲述每一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演奏音乐时的技巧和内心变化。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电影时,会受到故事内容和音乐作品的双重感染,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赏析教学活动当中,利于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借助影片中的现代音乐来增强音乐的时代感
现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感情抒发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影片,来增添课堂的活泼性,可打破传统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的沉闷局面。比如:让学生观看美国灾难大片《龙卷风》,在这部影片中,大量地采用了摇滚元素的音乐,让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音乐时精神一振,从而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再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音乐这门艺术,本身就具有十足的个性化,换言之,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虽然在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欧美音乐赏析音乐教学时,不需要以艺术专业的知识学习目标来要求学生,但是同样要在赏析过程中达到艺术教学应该具有的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的。
(二)个性化教学的步骤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涵养学生的艺术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作热情。比如:在讲解电影音乐对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功能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为影片片断创作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片没有配乐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分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当时的情绪。然后老师再分析给出多组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这个片断人物情绪表达的音乐类型。比如:愉快的、悲伤的、雄壮的、古典的、激动的等等。在这个音乐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对于影片片断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老师要针对学生所做出的选择给予一定的肯定,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打击,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当学生选择完之后,老师把学生所选择的音乐分别加入到影片当中,让学生进行赏析。最后老师结合影片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针对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作品进行节奏、音乐等全方位的点评。
(三)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会了解到自己选择的音乐作品在与影片进行搭配后,有哪些不足之处,是否出现了节奏不一致的问题,画面与音乐之间是否和谐等等。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电影音乐只能在节奏、音色、旋律等多个方面与电影画面形成统一时,才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配乐。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中激发出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实现音乐艺术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渗透。我们应该有效地把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把音乐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艺术的印象,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四、营造教学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00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由于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具有个性化。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无法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其能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自我的学习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通常采用的老师播放、学生观赏、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其能够更好地溶入到整个音乐赏析教学氛围当中。比如:在讲解音乐节奏必须要与影片的画画节奏保持一致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一段影片的片段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打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以及律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节奏打击,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节奏要素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非常容易地就能够掌握音乐节奏以及节拍方面的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运用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一)运用电影音乐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传统的音乐创作,是创作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绪。对于电影音乐而言,创作者需要顾及到的内容很多,这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电影音乐作品更多地还需要考虑音色、人物情绪、画面节奏、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音乐作品能否把这些因素表现得恰如其分,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电影音乐。所以说电影音乐作品不具备音乐的独立性,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与电影艺术所要传播的意图相结合。如果学生按照传统的音乐接受方式来理解电影音乐,有可能会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对电影内容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好电影音乐具有的非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这个特征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
(二)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虽然欧美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却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因为电影音乐的审美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地考虑电影中画面、人物情绪、音色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电影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和内容。音乐是通过声音的传递来进行形态呈现的,但是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记忆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因此,我们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通过画面的清晰表达,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诠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归纳能力以及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延伸到用心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电影以及音乐艺术享受当中,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赏析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借助电影的音画融合特点,能够让学生很轻松地获取审美愉悦心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欧美电影音乐赏析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运用视听合一的音乐教学形式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革新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内容
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一直采取“讲-赏-析”三部曲的模式,即按照教师讲解-学生欣赏-师生讨论的步骤进行。课堂上放映的影片大多是获得各种电影奖项,或者即便没有获奖,也是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相对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需要。鉴于此,笔者欲从一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一)打破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以往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中,教师主要选择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或其他奖项的获奖影片来进行赏析。经典影片固然有其闪光之处,但某些影片年代久远,在大学生中缺乏共鸣点,加之影片资源相对固定,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革后的教学中,会适当增加一些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颇具青春时尚气息,贴近其生活的影片,例如歌舞青春,重回17岁,地心游记等。
(二)打破“西片”一统天下的局面
由于课程名称的限制,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往往会把目光瞄向好莱坞的作品。其实,在浩瀚的电影资源中遨游不难发现,中西文化差异在同题材电影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带领学生足不出户领略中西文化的绝佳机会。所以,改革后的教学中,会对比放映同题材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例如都是以神话为题材的,西方有雷神托尔,诸神之战,中国有白蛇传说,倩女幽魂。
(三)增设专题讲座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好莱坞在向全世界输出它的电影产品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文化。因此,我们在看电影,听音乐的同时,应了解其文化涵义。改革后的教学中,会增设一些专题讲座,诸如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暴力美等。通过类似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探索的欲望。
二、革新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方式
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使学生以热情的心态来进入学习。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增添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以往的授课模式是教师播放-学生欣赏,教师讲-学生听,即信息流动方向为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方向进行,缺少了学生的反馈与参与。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中会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例如,讲到电影音乐的节奏要与电影画面的节奏保持一致时,教师就可以一边播放电影片段,一边指导学生们打节奏。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得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音乐的律动,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节奏与电影画面节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看似“玩儿”的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音乐节奏节拍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总之,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它通过音乐与画面、情节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心理,继而获得人格的健全和培养,达到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电影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电影音乐的效果是由剧情发展、画面渲染等条件下直接察觉并吸收的。因此,电影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图像的感知、音响的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最直接的一项心理活动。笔者认为,电影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多元化的发展,适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欣赏内容。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使用电影这一视听合一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面向非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影史既是对过往经验的集成和总结,又是对电影知识的系统化整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史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作用
1、渲染氛围———《C小调夜曲》
电影中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表现在钢琴音乐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渲染,如电影中《C小调夜曲》的运用。导演把1939记录的真实的黑白纪录片作为电影的开头,镜头记录了无辜百姓在战争前平静恬淡的生活。这时响起了肖邦的《C小调夜曲》,平静悠闲的生活景象加上《C小调夜曲》的优美旋律,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的生活场面,《C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乐曲规模宏大,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还有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平静,中间部分积聚力量,第三部分极具动力性。这种三部曲式在各个部分中也十分常见。例如第一部分就包含了A、B、A三个乐段,是一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旋律听起来像低沉的叹息,伴奏部分也是均匀、平稳而沉重的。整个乐曲音色庄重严肃,营造出一种忧郁、悲伤的氛围,悲伤之中还有一种不安定的因素。这些都缘于A段乐句中使用的深沉浑厚的八度低音声部和显得凝重的和弦。随着琴声的奏响,黑白画面随着钢琴曲调的变化逐渐转变,变为彩色的图像,镜头也由远景回到了室内。一架纯黑色的钢琴上,男主人公的手指来来回回在琴键上流转,娴熟地弹奏出背景音乐,眼前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画面中弹奏钢琴的男主人公,有着清秀俊美的脸庞,有着忧郁凄迷而又深邃的眼神,他衣着考究,演奏技巧高超娴熟,这一切都让他透露出高贵的气质。音乐家俊美的外表和他弹奏的优美的乐曲让周围的人都为之陶醉,这时德国的炮弹从天而降,将这种宁静之美破坏殆尽。钢琴家被迫停止演奏,与其他市民一样开始四处逃散,寻找可以躲避战火的地方。这时出现的背景音乐《C小调夜曲》有三个层次的形式结构。第一层次弹奏的是平静而又哀伤的优美旋律,接着出现了一个大跨度的转变,使得平静渐渐消失,哀伤越来越浓。这时播放的故事情节正是整个华沙被战争困扰,人民表现出不安和无奈。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德军炮火,音乐发展到第二层次,音乐不再舒缓平静,音节跳跃不止,这与第一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跳跃的音符不仅弹奏出了动乱的社会状况,更展现出一种积极昂扬的反抗力量。战争期间人们纷乱不安的内心活动也在《#C小调夜曲》中得到了很好地反映。乐曲结构进入第三层次后,节奏变得急速活泼,不再有第二层次的不安和忧虑,这些华丽顺畅的节奏展示的是华沙人民坚毅的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与信心。同样,影片的结尾处也选择该区作为背景音乐,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响起,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辛酸都随琴声飘远,为故事营造了一个虽悲伤却充满希望的氛围。
2、推动情节发展———《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
这首曲子肖邦在1830年9月至1831年7月创作的,曲风开朗向上,坚毅富有活力,这些都显示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的骄傲感。最初的战争局势,华沙人民一直处于不利状态,德国军队攻克了华沙,并血腥屠杀犹太人民。主人公音乐家不得不四处辗转躲避德军的追杀。每天的生活对音乐家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对这种缺乏活力、看不到未来的生活感到痛苦。每一次炮弹后的侥幸脱险,每一次德军追捕下的虎口脱险,都使音乐家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次躲避中,钢琴师在一间早已废弃的厂房里,找到了一架钢琴。在一阵激烈的斗争和紧张的逃亡后,影片选择了《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将情节过渡到对犹太人民的心理描写上,同时也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就在主人公打开钢琴的那一刹那,乐曲随之奏响。这首曲子不同于小夜曲的宁静舒缓,音符如流水般汹涌奔放而出,是一首透露出豪迈之情的曲子,传达出一种豪迈开阔的情感,人们的心境慢慢开朗,之前战事连连失利的苦恼郁闷在这时回归平静。镜头首先给了钢琴家因饱受苦难而日渐消瘦的脸庞一个特写,然后转移到了钢琴家的手和他弹奏的键盘。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家并没有真的在弹奏钢琴,只是手指做出了弹奏的姿势。并不是钢琴家不想弹奏,而是在这个遍地敌军、危机四伏的地方,弹钢琴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所以钢琴家用手指做出弹奏的姿势,音符自心中流畅,他在心中尽情地演奏了自己最爱的曲子。这一画面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地提升了。这里,《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既使两个节奏风格迥异的片段很好的衔接起来,使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同时,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为故事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3、塑造人物形象———《g小调叙事曲》
在危机四伏中寻找一线生机所要面对的压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影片中钢琴家为摆脱死亡,日夜奔走与荒无人烟的废墟,长时间缺衣少食,这样悲苦、凄凉的生活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终于在一个有淡淡月光的夜晚,钢琴家坐在一座黑暗破旧的建筑里,接受着那一点点月光的洗礼,周围寂静无声。在那样一个残酷动乱的环境下,能寻求到这片刻的宁静对钢琴家来说就是莫大的享受。饥饿难耐的钢琴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罐头,激动而又饥饿的钢琴家握不住罐头,打翻在地。钢琴家难过地盯住地上的罐头,这时一双光亮的皮靴出现在钢琴家眼前。电影镜头集中到德国军官身上,观众不由得为钢琴家捏了一把冷汗,气氛突然凝固,似乎男主人公的牺牲就在眼前。而导演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反转故事情节,让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此增加电影的感染力。德国军官并没有处死钢琴家,而是让他为大家弹奏一首曲子。钢琴家依旧上下翻飞地舞动起手指,只是此时的他已经衣不蔽体、又饿又冷,并且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应德国军官要求,主人公为其弹奏了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于1831年创作成功,当时的肖邦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困境,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影片中讲述的故事高度一致。乐曲以自由奏鸣曲的结构展开,曲调舒缓凝重,风格沉郁肃静,将观众带入了叙事的情境中。乐曲采用富有跳跃性的音符节奏,从a到g再到a,表现了内心的不安和悲愤。之后开始E大调演奏,音乐变得柔美,仿佛人们在历经苦难之后内心变得更加坚毅。后面迎来了电影的高潮部分,音乐中加入了高音成分,调性升高,如同战争时的呐喊,喊出必胜的信念,震撼所有人的内心。从一开始哀转久绝、如泣如诉、低沉舒缓的琴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深受战争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他惶恐不安,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恐惧和憎恨。但是随着节奏的跳跃舒展,主人公变得从容自信,恐惧和痛苦消失不见,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看到他将心中的痛苦和仇恨都化为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念,看到了他勇于直面苦难的伟岸身躯。
4、诠释主题———《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
影片最后奏响的是《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第二小节分析过这首曲子坚毅刚劲,富有活力,开朗向上,豪情满怀,庄重和肃穆。故事的结局是战争结束,德国军队战败,犹太人民终于在历经磨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由。这时钢琴家释放完痛苦的情绪后重新振作了起来。影片中,钢琴家在逃亡过程中遇到种种磨难,作出的种种求生的努力,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最低谷。就在此时,激情壮志取代了前面悲伤暗淡的情绪,主人公不禁回忆起逃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并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生命的力量。所有人都亲眼目睹美好被无情地打破、被黑暗恐怖所压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宝贵。历经磨难的主人公终于走出战争的阴霾,他选择用华美的乐章演奏出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用激昂地乐章对民族不屈的精神表示赞扬,用多彩的旋律诠释历经磨难后的光辉人生。
二、结语
选取肖邦的音乐作品作为《钢琴师》的背景音乐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电影选取的背景音乐的创作者肖邦是波兰人,电影中惨遭入侵的民族是波兰,命途多舛的主人公是波兰人,且和肖邦一样同是钢琴家,电影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肖邦那个年代。他们遭遇了同样地命运和劫难却无能为力,只能将自己的呐喊和希望都投入到音乐中。肖邦的作品内涵深刻,饱含民族思想,与《钢琴家》的主题十分契合。可以说,肖邦的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主题的深化上都有重要作用。
一、审美观的内涵
(一)审美观的含义
审美观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人生)进行的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的集中体现,是人们随着经验阅历的丰富而形成对美的感悟和评价。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审美观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审美观形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受到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作为审美观的特征存在于审美的现实维度中。
(二)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审美主体,在年龄上意义上,已经处于具有基本成熟生理机能的青年期,认识上已走进更深层次,知识面更加宽阔,思维方式也得到有机的完善。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强烈的独立意识,并相对稳定的审美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得出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具体如下。首先,大学生审美的功利性、娱乐性更加突出。情感是审美观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愉悦是审美感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调查问卷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信仰”之类的词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休闲风气和唯美时尚,最重要的是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因此,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卡通漫画、FLASH动画、追星等形式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的首选。其次,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更加直观。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而审美对象应该具备生动直观的形象性。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最新出现的直观性强、浅显直白的音乐、图片、图像———这类形象简单、直观、新颖,因而更加受到大学生追捧和欢迎。如:新出炉的明星、流行音乐榜上的歌曲、爆炸性的娱乐新闻等等。
二、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一)电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趋于完美的特技效果。电影的造型艺术、空间表现、特技效果、意境处理以及画面的动态美和意境美,均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种感觉的融合。在信息量上,电影艺术的影像涵盖了各种各样范畴的信息流。在空间的层面上,它把音乐、文学、戏剧以及舞蹈有机地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赋予时间领域一种空间化的呈现效果;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把雕塑、绘画和建筑融入同一套程序中,又使得空间艺术具有了时间的展现力。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宏大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以及感的对白———这些元素的加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体验其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进而获得情感的本能性感动,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电影艺术有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以情感人,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影片传达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往往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目标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他们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发展,使大学生向美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影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艺术美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向上的发展。在这个读图时代里,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更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电影中演绎的经典艺术不仅让人沉醉,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电影艺术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影响———这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它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化,向善的本性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以美的标准和行为来规范自己,使自己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并且,电影可以在银幕上构建出一个充满鲜明的艺术形象、画面组合的意境美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求到审美的价值意义,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电影作品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审美意识空间得到合理地、有机地、逻辑地重建,进一步达到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艺术效果,对广大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三、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一)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媚俗则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电影艺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常常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的方式表现现实,例如:华丽的服饰、豪华的游艇等,用一种大学生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来展现现实,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景。它一方面给人某些心理安慰———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而更加陶醉于此;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大学生混淆现实和梦境,以梦幻般的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放任自己,且以不能自拔为乐趣。由于电影艺术追求娱乐而一味媚俗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感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培养出的审美趣味是媚俗化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甚大。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所喜欢的校园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和街舞大赛位居前两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相对于二者来说更加高雅、艺术成分更高的交响音乐会、话剧以及艺术作品展等却很少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对美感的偏执以及肆意的放纵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建立,使他们无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建立,同时也破坏了大学校园里健康的学习氛围。
(二)审美观念的消费性
在当今时代,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消费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例如:它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消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的对象和创造利益的手段。电影自身所带有的商业性决定它以消费为主,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电影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包含着色情和暴力等片段,从而使精神生产商业化,艺术纯粹成为一种消费品。通过大众传媒,电影对大学生审美观念渗透了消费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已经被华丽的服饰、漂亮的外表、奢侈品的使用所充斥,而变得极端表象了。同时,传媒通过“炒作”和无所不在的广告使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地适应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渐渐养成在审美中通过消费来彰显、炫耀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大众的习惯,同时,也使大学生把该类消费看作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从而导致享乐消费行为的盛行,助长了炫耀消费的恶习。由此可见,虽然电影艺术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但由于它自身无法规避的商业性,导致了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审美趣味低俗化以及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消费性,但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创造美的人。
四、结论
本文在明确了电影艺术与审美的理论含义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心理功能方面,电影艺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大学生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使大学生得到赏心怡神的艺术美和精神上的满足。优秀的电影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到人生的道理,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电影艺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如会导致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能力的弱化以及增加审美的消费性和盲目性。但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浏览量:8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电影产业如何尽快完成转型、实现市场化运作,需要所有电影制作者与法律人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电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盖•里奇电影中典型的后现代个性风格
(一)电影的表述更加游戏化
与传统的电影创作不同之处在于盖•里奇的电影表述方式更加游戏化。整个故事的表述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在表述的过程中甚少涉及戏剧的冲突,也不引申一些较为深层次的寓意。例如在《转轮手枪》这部电影的表述过程中盖•里奇就运用了很多的杀人场景,这些动画方法成了其后现代个性风格的游戏化的转变。而在拍摄《偷骗拐抢》的时候,盖•里奇又根据其故事情节的不同选用了非常规拍摄这一特殊的表述方式,可以说将电影的游戏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盖•里奇在电影创作中运用的表述方式的游戏化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其人生经历及其成长的大环境而造就其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正是其后现代个性风格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在盖•里奇的世界里他将自己的电影看成是自己手中的一个玩偶,因此也就可以无限进行游戏。盖•里奇的电影理想与追求就是将无数的观众拉进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观众一起玩自己手中的玩偶,从而实现票房神话。因此在其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他无视社会的使命以及历史的责任,而是专心进行后现代个性风格电影的创作,在努力改革传统的叙述方式使其更加游戏化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相对较为规范的电影生产准则,从而加工出人们更加喜欢的电影作品。盖•里奇由于中途辍学以及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其思想里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因素,正是这些叛逆的思想所带来的离经叛道的行为与变现方式成为了盖•里奇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盖•里奇以其玩世不恭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游戏化的叙事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另类的电影作品。在这些电影作品中夹杂着极度亢奋的视觉影像奇观,成为后现代电影作品的典范。
(二)叙事结构的破碎,情节的无序
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看,盖•里奇的电影大多呈献出的是破碎化的结构,其将一个本应该完整的故事进行破碎化的处理,将其拆分成了多个碎片,如此一来加大了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困难。正是由于其电影创作中叙事情节的破碎以及无序,使得盖•里奇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后现代个性风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盖•里奇的电影创作中对于叙事的处理显现出的结构破碎具体表现在对于故事开端与结尾的模糊与不重视,进行故事交代的过程中并没有延续传统的叙事方式,即“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线型叙事方式,而是将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运用多线并行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整个故事。这种叙事情节的运用更多的是将故事内在的结构进行排列组合,并通过零散的、随机的拼贴手法将故事情节凑在一起,显得没有顺序,但是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意味。很多时候人们会在这种破碎化的叙事结构中感到混乱与费解,特别是对于无序的情节更是难以理解,但是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并没有让这种混乱与费解的感知贯穿整个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叙说及其内部故事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零碎的故事碎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心中的谜团被一一揭开,弄清楚了故事的起因与发展,也就更加深刻感受到整个影片的魅力之所在。对于观众来说,后现代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使自己一直处于“介入”的状态,因此看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智力游戏,通过将这些碎片放在特定的位置而完成了一场拼图游戏,最终完成的喜悦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这种后现代的电影创作个性风格不仅调动了观众对于电影观赏的积极性,还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快感。
(三)炫酷式语言与酒神式狂欢
由于盖•里奇并没有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的教育,因此其视听语言显得更加随意,很少有教条式的约束,这也成为其电影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在盖•里奇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受过专业教育人员所无法想象到的炫酷式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主要是通过其多年的MV、音乐录影带以及广告拍摄的经验得来的,转化到电影中就成为后现代电影中炫酷式语言的代表。在电影创作中盖•里奇追求癫狂化、奇观化、游戏化的镜像语言,在类似于玩笑的语言中表现出其粗俗、暴力的夸张处理,并通过不规则的构图、拼接式镜头的运用以及对于相似蒙太奇转场和卡通人物的介入等多种手法营造出了无人企及的炫酷式个人镜像语言风格,体现出了酒神式的狂欢。在盖•里奇创作的《偷拐抢骗》《两杆大烟枪》《转轮手枪》以及《摇滚黑帮》等多部耳熟能详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搞笑的闹剧都是经过导演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巧合与误会。在这些喜剧因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又穿插进了各种狂欢的镜头与打斗的场景。从而实现了通过表现小人物之间的相互打斗而体现出黑色幽默的同时,放大人们外在的动作所折射出的内心欲望。这也成为了现今影视制作者竞相学习与模仿的一种电影制作的方式。把快乐理解为对于感官刺激和肉体纵乐的另类屈从,从而消解掉属于历史遗迹思想的深度与厚重感。由此可见后现代更多的是运用较为平面、浅层的表述手法,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其对于炫酷式语言与酒神式狂欢的追求与表现,这也是后现代电影中的个性风格的一部分。
(四)人物玩偶化与行为幽默化
盖•里奇所创作的电影主角人物一般都是边缘人物或者是城市里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隐没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他们可能是赌徒,是杀手或者混迹在黑帮,总之是在从事着种种地下犯罪的活动,例如偷盗、杀人、贩毒、甚至是赌博等等。在他们身上我们无法分出大善与大恶,他们仅仅是一群为了生存而搏杀与争夺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才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以及生存方式的艰辛。这群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掌控,也常常疲于奔命。但是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却将这些人物剥离了现实的生活现状,让他们如同一个玩偶一样根据盖•里奇的意愿进行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从而为后现代个性风格中的游戏化的表示方式服务。因此盖•里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缺少了其他电影制作者所宣扬的饱满的人物性格,更加像是一个滑稽的小丑。正是这种玩偶化的人物形象使得其人物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动机与故事结局之间出现了间离,通过对电影中角色的可笑行为与失意结果所进行的夸张处理,表现出导演对于社会的调侃。与此同时导演将一个节点的粗俗、暴力以及人物行为继续放大,从而实现扩大幽默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偷拐抢骗》中文尼和阿索两人进入地下赌场抢劫的情节中,盖•里奇就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的情节设置,先是遇到了一位临危不惧的冷漠的女招待,拒绝交出钱款,接着两人在抓狂的状态中乱打一气却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提着得来的一袋硬币逃窜,却不料又被一扇门拦住了去路,两人歇斯底里地对着门又踹又打,却没能打开,正当两人感到绝望之时,黑人哥们儿却从外把门打开走了进来,原来门是向里开的。通过人物在一种抓狂的状态中放弃理性的指引,而流露出最真实的人性本色。
二、结语
由此可见,盖•里奇所创作的电影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个性风格,他的电影囊括后现代电影的所有特点。与此同时,盖•里奇的电影还具有时尚的魅力,因此能够吸引很多现代的观众观赏。可以说,盖•里奇的电影是一个速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后现代电影创作的代表。
一、而随着有声片出现后,电影就又多了一种空间表达方式
因为任何从画外传出来的声音都会使观众感觉到画外空间的存在。例如《美丽人生》片尾要表现父亲被德国兵枪杀的事件,为了避免直接展示暴力杀戮的场面,影片就利用了画外空间的间接表现的方法。这场戏中父亲被带进了小巷,画内空间中没有任何人,但是我们却听到了机枪扫射的声音。听到枪声的观众通过想象头脑中就会展现出,此刻画外空间所呈现的内容。电影空间主要依附于镜头而存在,法国电影美学家让•米特里定义镜头为:“从同一视角在同一场景中由表现同一动作或同一事物的一组瞬间影像构成的”。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火车大劫案》,米特里说它是“运用电影手段讲述的第一篇故事”。影片《火车大劫案》改变了生活记录,突破了舞台的空间框架,从活动照相式的空间束缚中解放出来,《火车大劫案》是由镜头连接、组合而成的。从此,电影通过镜头走进了自己的空间表达。最初反映在银幕上的电影时空与现实时空几乎相同(也可以说是舞台时空的重现),经过电影艺术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使今天的电影镜头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可分为蒙太奇的组接镜头与长镜头两大镜头空间体系。蒙太奇理论把电影当成“画框”,正如巴赞所指出的“画框画出了实体上和本质上迥然不同的小天地”。著名的库里肖夫实验中运用了五个镜头组接:
(1)白宫前一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2)埃菲尔铁塔下一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3)相遇后男子向画外空间指点着
(4)带台阶的白色建筑物;
(5)两个人走向台阶。这五个镜头通过镜头的组接以后,通过画面的内容你会产生这样一种理解:两人在路上相遇以后他们一同去了某地。但实际上,这五个镜头都是在不同地点拍摄的,而将它们组接在一起时,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统一的时空整体,这就是库里肖夫所谓的在银幕上的“创造性地理学”。这种把不同的空间经蒙太奇的组接整合为一个整体空间的方法,成为电影艺术建构自己特有空间的一种经典方式。
二、而长镜头有别于蒙太奇的空间特征
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韩小磊总结的那样:“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为长镜头;而蒙太奇的表述职能产生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中。”所以在以蒙太奇手法为主的电影中,场面常常被分割成若干片段,因此事件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分割,破坏了时空统一性,也破坏了时空真实性。而长镜头可以通过影片在空间上的延续性,保留现实空间的真实。《公民凯恩》这部电影中,有一场凯恩生母将凯恩过继给一位富翁亲戚的戏。场面几乎是完整的静止镜头,整场戏都是在大景深镜头下连续拍摄的,前景上是凯恩父母在桌边谈条件的中景镜头,后景上是一扇打开的窗户,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凯恩在雪地里扔雪球。于是,这个镜头画面中的人物便分成前后两个不同的层次,前层以父母为代表,后层则是少年凯恩。由于镜头有足够长的时间,观众的视线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来回移动,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与事物发展的时间进程,强调了电影与现实生活的近亲性。无论“画框”(指蒙太奇手法)还是“窗户”(指长镜头手法),每一种隐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关键在于怎样的隐喻能够使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更多、更全面的电影空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音乐画面转化为动态的、有声音的,以此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马儿奔腾、羊儿吃草的景象,再加上美妙的音乐伴奏,让学生有神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彰显音乐的独特性
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活动,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例如,在进行《动物狂欢节》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象、松鼠、狮子、老虎、狐狸”等动物狂欢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环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感染学生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创新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调整,同时也对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时,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入新的知识,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一堂有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由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多样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认真聆听,并在此基础之上想象茉莉花的外形特征。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中茉莉花的生长特征为学生作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这首音乐作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或者学生之间进行对唱,借助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
三、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挥音歌曲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切实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鼓励学生评价,开展创新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二)采取互动式评价,进行创新教学事实上,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能够从认识其他同学的优势和缺陷时,及时的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立足于全班同学的音乐学习基础来看,把握住没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需要提高对创新教育的重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创新评价机制,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的学习。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渠道不断拓宽,开始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而中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也在大众音乐文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走向发展的正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人民对音乐的认知时间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加上客观上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条件还未成熟,使得初中阶段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实践锻炼
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呈现发展的不成熟性。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学;另一方面。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长,导致学生无法对新旧知识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音乐课堂的效率低下;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课堂的效果,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自我揣摩的过程,而是直接教唱学生歌曲,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对音乐课堂的学习也只是一个歌曲学唱的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使得初中的音乐课堂枯燥而单一。
(二)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忽视
初中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和定位还不够准确,可能会盲目的把音乐课归为副科,对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不是很明确,导致他们在音乐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较少。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他们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评价上的要求较少,所以,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表面上音乐课堂上学习气氛很活跃,但是音乐课中的知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达到教学的最初目的。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
近年来,虽然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可能在音乐、美术、体育等传统小科方面推进的速度比较慢,各个方面的措施并没有持续更进和落实。所以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音乐课本可能还是陈旧的,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音乐课本中理论讲授少,歌曲曲目多,这些歌曲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所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音乐课本中的很多作品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去巩固,所以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
二、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构建初中音乐课堂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人们受到来自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冲击,对音乐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甚至会盲目的学生学习歌唱等,忽略了音乐的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对传统的音乐课堂进行改革,真正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的认知水平,在音乐课堂初期,先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理论的教授,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准确的宏观的认识,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音乐实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虽然音乐课堂在各个初中都已经开设,但是很多都只是名义上的存在,实际上学校对音乐教学的效果和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监督,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要求上相对放宽了条件,这就使得音乐课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存在问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且正常的课程进度也很难按计划推进。长此以往,导致音乐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是很关注。所以,要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在职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和引导,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某一学科上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对象时全体学生,所以在音乐课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重视学生当前所能够达到的实际水平。将音乐教学的曲目与学生日常接触的音乐种类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把常规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课堂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有科学全新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音乐素养差,音乐基础水平低,所以,要设立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人民相比过去,对音乐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认知,但是也由于各个方面的引导存在问题,使得初中音乐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忽视、内容设置的不合理等等。本文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为前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等等,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在当前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保证初中阶段音乐课堂的高效运作,同时为提高人民大众的音乐素养提供一些借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坚持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1.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想象以及理解。音乐的感知为音乐审美最初的阶段,是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所以,要了解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就必须使学生了解音乐里的情感。音乐的审美是无法脱离想象的,但必须要以音乐的情感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促使学生在音乐上的欣赏能力不断地提高。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我们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了解它的美。“听觉”是学生了解音乐美的唯一途径,能够通过听觉来判断音乐中的感情是音乐所特有的思维能力,而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这也是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作者通过音乐将情感进行传递,听众通过听觉去了解作家创作时的情感,彼此达到共鸣。所以说,音乐的教育本身是审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来获取音乐中的情感。在音乐的表演中,表演者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升华和表现。随着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逐渐将感情投入到音乐中。所以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音乐情感。
二、音乐教育的内容
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感受和鉴赏。其中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体裁、音乐的情绪和形式,音乐的流派与风格等。第二,音乐的表现。主要包括演唱、表演和演奏等。第三,创造能力。包括探索音乐与音响、音乐创造和即兴创作等。第四,音乐文化的普及。包含音乐和社会生活、音乐和其他学科、音乐和姐妹艺术等。
三、对学生的个人培养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敢于进行创新,进行个性化教育。
1.个性化的欣赏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可能各不相同,当学生的理解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大相径庭时,教师不可以否认学生的认识,反而应该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因为音乐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一种传统的课堂教育,因为音乐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情商以及心理上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打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充分地发挥想象。
2.个性化地演唱
演唱歌曲对学生凸显个性尤为重要,作为老师,要习惯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多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想法和才艺进行展示和表达。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基础上,对于流行的儿童音乐进行教育,不能像传统的音乐教育,学生学了一学期的音乐课还是唱《数鸭子》,鼓励学生在台上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可以针对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趋向的个性化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唱法演唱歌曲,在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们带来了乐趣。
3.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能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的特长进行不同地分组,例如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天赋将学生分为舞蹈班、声乐班、乐器班等。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通过不同小组定期对音乐的探讨可以拟定不同的班内音乐活动和总结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拟定更为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
小学音乐教育要从学生的音乐心理出发,传统的音乐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更多的是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享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因此要摒弃苦练音乐技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音乐充满热爱和兴趣才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关键。
由于科学的发达,技术水平的进步,许多新材料、新的制作手段取代了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音乐作品采集、录制等工作。这种现代化专业生产模式很大的改变了原来技术水平低的生产模式,使之更趋于新朝、时尚的音乐艺术形式。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作品不再只是民族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成为了各种各类歌厅、酒吧等粗制滥造的复制品,没有了任何情感性和艺术性。这些严重滥造和大量复制,不但影响民间艺术品的传承,更大的是威胁着地方民间艺术品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各级政府社会专业机构有意识并努力采取相应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共同合作,但由于面过于大,力量对比有限,民间艺术的生存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歌王或老艺人无人继承,各种相传发展艰难,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面对困难如何继承、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丰富民族感情与文化内涵才能很好的保护与发扬。
民间艺术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西方文化大量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动漫画、科幻、歌(明)星、网络等是中小学生最迷恋的,甚至在思想审美、价值观、文化品味等都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有的家庭和学生连饮食口味、生活方式和语音习惯都追求西方化,以时尚的新朝的外来东西。这些社会现象在占领中小学生思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而对于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感到土里土气、陈旧陌生。民间艺术特色与中小学生距离越来越远,学生中可能不知道“壮族春锣”“京族唱哈节”是什么?可没人不知道“米老鼠爱大米”,更没有人知道民族乐器“口笛”制作与由来。这些社会环境将影响到民间艺术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思想因素。
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社会、学校和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共方面,民间艺术是社会和民族的希望,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方面得到满足,同时,社会上认可这些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大力鼓励和支持研发民间艺术成果,成为奉献给大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方面,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存在有许多困难和阻碍,主要表现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升学压力等。由于学校重视的程度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制约,农村山区学校轻视音乐教育,更不用说民间艺术教育了,大多数都没有按照音乐教室的要求完善配备,由于教学设备和场地的制约,使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很难与学生见面,甚至了解机会极少。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原因认识不深,使得在音乐课堂上照本宣科,毫无意义。许多学校领导把音乐课当作“调剂课”,音乐课形同虚设,没有按“课标”实质性的给予学生的内容与知识。从家长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村家长对于基础教育中音乐课教学,对开设民间音乐教学的认识不深,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等教育都缺一不可,许多家长深刻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独生子女家长期望成才的心切,导致轻视了像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教育。更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的是各种钢琴、民乐、舞蹈、体操等学习班,不顾实际、急功近利、迫切希望孩子成名成星的思想驱动下报名,不了解这些教学机构的办学资质、办学质量、师资水平,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的情况。其实,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歌节”活动,大型艺术节活动,参加现场与民间歌手合唱或对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浓厚兴趣,远比报名参加两三次兴趣班更有效果、更有收获。
在现实中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各自的原因,制约或阻碍了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环节,受影响的同样还有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这种情况在边远山农村、办学水平低的学校表现由为突出。而这些地方更具有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条件和机会。可惜的是这种特殊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引起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思想重视。很显然,造成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流失并不是客观原因,而人们主观思想原因而导致我们轻视和浪费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才是重要原因。
民间艺术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渗透乡土民间艺术内容与形式,具有现实的时代的重要作用。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多彩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音乐史宝库中晶莹灿烂,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华夏文明史涌现的名作与多种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就有民俗、山歌、戏曲、曲艺、历史等,这些就是华夏民族的历史缩影,灿烂的文明和优秀的传统,在它们中蕴含着无穷无尽光彩照人的文化艺术源泉。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地方民间艺术来自华夏灿烂文明历史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早就为之准备了,并全部给予了人类。为农村山区学生提供无价之宝的财富,是学生审美教育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全部含盖着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追寻更高一级审美的自然需求。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努力诱导民间艺术,一是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保护,二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实质;是社会发展新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全人类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力推广普及地方民间艺术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二十世纪末,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后现代的转向和哲学家的呼唤中逐渐重视行为的参与,将音乐定义为听觉艺术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作为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感动人的心灵,可以跨越种族、跨越文化背景,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轻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通过音乐产生共鸣。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国家的音乐的学习,学生开始学会体会到他人的幸福,感受到他人的伤感,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音乐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智力。有助于提高敏锐的视觉能力,启发思维,开发人类的右脑,活跃人的思维,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志士都会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音乐显然已经成为开发人类更高智慧,使知识结构得到进化的一种原动力。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受到启迪,就会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产生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体体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的时候,跳舞的时候都锻炼的体育功能。音乐调节了人的身心,调节了人的精神、心里、情绪,促进了身心健康,音乐与体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也有着相得益彰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怎样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性的音乐课堂。其次,要在音乐课过程中创设新颖的音乐教学情境。第三,改变枯燥老套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实效显著提高。第四,让学生感知音乐与艺术之间密切关系,使学生加深对音乐本质的认识。
1.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参与性课堂
在原本的教学原理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被动聆听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有促进,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音乐的灵魂。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学也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2.音乐教师要学会创设新颖的课堂情境
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优美的情境中,学生会增加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情境中,学生渴求审美,注意审美,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懂得体会到审美的效应。教师要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音乐的情境,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情境,用优美的歌声将学生引入情境。
3.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音乐教育要在美好的艺术的氛围中进行,要舍弃原有的枯燥和乏味,改变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被影响,被感化,采取被更多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创作,大胆表现,让整个音乐课堂在活泼健康的氛围中进行。这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以往的死板教学,虽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很多的音乐知识,但是往往学生吸收的只是少量的,大部分已经随着下课时间的到来就流逝了。学生更希望通过轻松的氛围感知音乐,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领悟能力,这样,音乐教学也就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效。
4.音乐教师要教会学生感知音乐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音乐的艺术性在于使人们通过音乐来感知世界的丰富性,认识知识的全面性,拥有丰富的情感,使他们眼里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抚慰着每个人的情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和更多的情趣和色彩。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拥有了艺术的人生,也将是五彩缤纷的,音乐教师一定抓住学校里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有机会去接触音乐,有机会去接近艺术,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敏锐,更有观察生活的洞察力,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运用音乐这门艺术。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音乐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音乐通过自身的艺术性使学生学会领悟人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提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音乐是源于生活的,具有很强的亲和性,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共鸣。音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得到舒缓和休息,发挥了它抚慰情感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品味,使学生拥有了理解和尊重多元世界的能力。音乐促进了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变得有追求,有希望,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音乐有利于学生感情的激发,有助于培养富有情感的全方位人才。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效的途径。对于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于学生完美个性的养成都有着很好的促进功效。与此同时,素质教育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给了音乐教育一次发展和腾飞的机会,音乐教育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善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变成有特色的课堂教育,给学生的素质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为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给学生做好榜样。
一、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满足了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西周时期的诗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人懂得欣赏音乐,通过听音乐来开启人们的心智,提高人的教育文化水平。
二、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一方面,音乐能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各种美育节、聚会等集体活动中,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育与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音乐对于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1.音乐教育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学校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升学率和分数,认为音乐就是副科,可有可无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很强,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推行教育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音乐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先行先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教育与艺术相结合,推行艺术性教育。
2.音乐教育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当代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遵纪守法。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项文化娱乐活动,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国际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年代涌现了无数的振奋人心的优良音乐作品。音乐的教化作用,使人们充满精神动力,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引导着学生继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续奋斗。
3.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和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是提高人才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要培养人才群体的开创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或音乐表演,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而想象力就是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能力。古往今来,知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无一个都是充满想象力、富于创造力的人。音乐教育中的一段曲,一首歌,都能净化人的心灵,带来美感,使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素质教育中进行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分层要求与分层测试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对待所有学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这里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清晰吐字发音,分辨出不同的声乐或器乐作品;第二层,能表现作品歌唱、演奏、视唱等,分辨合唱中发音、音色和各种乐器,分不同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测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利用自唱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进行歌曲培训时,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节奏、节拍、音准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开始可以由一组大声演唱旋律,另外一组小声唱歌词;接着两组转换角色,反复演唱,有失误的地方可以及时指出纠正,直到把这首歌唱好为止;最后两组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划节拍,第二组打节奏,第三组演唱旋律,第四组演唱歌词,不断循环,共同学会这首歌。这种自唱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愉悦的的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为学生培养个性特长提供了舞台。因此,青年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要抓紧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例如课前可以全班合唱歌曲,或者加上一个指挥的模式进行,或者独唱。事实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有效途径。五、结语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音乐教育者要及时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音乐教育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推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和教育二者之间自古以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发展较快的地方其教育水平要比音乐发展较慢的地方高的多。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1、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就作为我国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贯穿于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环节之中。音乐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基础教育,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与众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总体来讲,音乐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欣赏和理解技能以及演奏相关乐器的技能等为主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教育活动。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使人们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或者乐器演奏能力,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音乐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审美性,审美性是音乐教育基本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以及乐器演奏水平进行适当地提升。
素质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理论道德水平。对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定义,各国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目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不同需要,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导向,注重开发人的基本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代化教育。人的基本素质具有多元化特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与之相对应,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在国外一些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对素质教育的分类也更加地详细和具体。
2、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生理医学认为,人类的大脑由两部分组成,即左半脑和有半脑,两个大脑半球有着具体的分工,共同承担着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工作。一般来讲,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具有阅读、计算、逻辑推理等功能,而大脑的右半球具有处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较为感性化的信息的功能。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的传统教育普遍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学科,而对于美术、音乐、文学等学科较为轻视甚至是忽视。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呈现出左脑功能开发充分,而右脑功能开发严重不足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广大学生的思维过于严谨和呆板,缺乏有效的创新,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富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音乐教育的方式总体来讲属于一种感性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反复训练,但是有效音乐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训练。同时,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仅仅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对相关音乐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再进一步对音乐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调动包括手、脑、耳朵、眼睛等在内的各种人体器官和组织,极大地锻炼了人体各部分的综合协调能力,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右脑和左脑同时得以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观察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2.2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众所周知,音乐可以有效促进身体放松和精神愉悦,对于陶冶人们的高雅情操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对身体起到积极的保健作用。据有关组织研究表明,当音乐通过耳朵传入人们大脑后,极大地刺激了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促使人的身体器官分泌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理化学物质,这些生化物质能够有效地消除身体疲劳、帮助人体器官进行食物消化,而且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于排解体内的毒素也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是一门高雅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对感性美的集中体现,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借助音乐发现生活中所隐含的各种美好事物,当然,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展现出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音乐具有流畅性、结构对称性、节奏规律性等特征,可以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从美学意义上来讲,悠扬的音乐可以使人们的大脑产生兴奋和共鸣,积极消除人体由于外界压力所形成的紧张感和不适感,使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一个相对比较安逸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外界压力所导致的各种心理或者身体疾病。旋律宏伟博大的音乐可以极大地振奋人的精神,帮助人们摆脱消极的精神状态,使脆弱的心理变得坚强,重新唤起人的斗志,而积极向上的心理对于身体保健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2.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所谓创新能力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从另外不同的维度对相关事物进行发展和延伸,使新事物既具备原有的特性,又具备新的特性。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各种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声音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完全是一种创新的产物,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极大地扩展人们的思维活动空间,激活人们内在的潜力,进而激发出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音乐作品来培养自身对新型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通过对乐器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对于开发左右大脑半球的综合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创新思维即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感性的思维所激发出来。
3、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进音乐教育的若干策略
3.1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教育普遍将重点放在数理化等理工学科方面,强调培养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但是,这种片面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在正处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各行各业正在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全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不断被社会公众所重视,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实践贯彻不足等问题。因此,有效推进音乐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只有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3.2加强学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高水平音乐教师。由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轻视态度,导致大量音乐教师的岗位处于空缺状态,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音乐教师,而这些教师不论是在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还是在教学态度方面都缺乏专业性,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现有的专业音乐教师的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全面掌握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对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地引入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使自身的师资队伍处于不断扩展的状态,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3.3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下,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般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音乐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有效地将自身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因而使音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质的提升。学校应该积极改革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时,教师应当扮演教学指引者的角色,及时地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积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同时,音乐教学还应该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将音乐教学从课堂中扩展到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正确方法,不断地通过音乐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教育前进的步伐,因此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庞大的中国市场只要你能创造出关注,就能带动消费拉动经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作为音乐教育机构,我们当然愿意看到按照我们的教育方式输出的人才或音乐作品为大众所喜欢及关注,但这不能够脱离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目前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多元需求的社会,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通过一种形式能在短期内引导老百姓提高到我们所希望的层面,当前要做的只有去遵循这种形势,逐渐引导,何况我们培养的学生们还需要就业。谈及引导,也只有通过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让他们走向社会创造出更多带有专业音乐修养并能让老百姓喜爱的音乐作品,才能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回归中逐渐引导大众。
教育观念转变
目前包括音乐教育机构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各大院校都多多少少存在着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所培养出的人才毕业走向社会后经常是感觉到无所适从。延安鲁艺在创建之初曾经走过一段关门造车的弯路,师生们只专注于音乐,而忽略了社会,所幸是鲁艺发现了问题,并积极通过教育实践进行了改变调整。处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而我们的教育体制确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着,所以与社会脱节现象就在所难免。作为今天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和尊重社会变迁的需求。作为教书育人授技传艺的我们要做的只有更好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的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音乐人才、创造出更好符合时代的音乐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找准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在市场经济高快发展的今天,几乎我们中国的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因为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持是万万不可的。而大学本身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类似于企业的一个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面前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不能不受市场的左右。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产品,生源是我们的市场。今天一所大学的兴衰就如一家企业一样决定于育人的质量(产品)、学习成本(价格)、影响力(促销)、传播途径(渠道)等环节。这里所要谈及的大学文化系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论及的校训,它是一个偏向服务于市场的精神纲领组成。没有这套文化系统,我们将会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迷失,酒再好是要靠吆喝的,音乐学院也是一样,纵然你有再好的硬件设施再优秀的师资力量,如果不能够在潜在目标生源决定报考哪所音乐院校之前告诉他们我们的优秀所在,就很可能失去这些生源。所以通俗的讲一套文化系统就是我们学院自身优势的提炼集成,并把这套优势集成以一个或几个有效的途径传播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和“市场”是同义词,我们关注市场其实就是在关注社会。那么一所音乐教育机构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而又适应市场的大学文化系统,首先要做的先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放眼全国到处是综合类艺术教育院校,而真正有着自己准确定位又有多少,即使是有自己的定位,而在社会上清楚这个定位的人又有多少。整天关上门说我们在培育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却不能把这些优势当作重要工作向社会传播开来,纵然是你具备这种优势也清楚自己的定位,那也形同虚设。一所大学如果能科学清醒的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化系统,立足于今天的教育市场将会事半功倍。
高等音乐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艺术机构和共和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有必要去深入的研究音乐与社会、音乐教育与市场的关系。看清楚今后的发展趋向,使教育机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更多的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怎样使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朗诵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感情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向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而言之,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不只学生要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更加巩固地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本身做到了对音乐的了解、想象、发挥、创造才使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对艺术作品想象的空间。音乐教育对美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用心与音乐交流,学生有丰富内心世界,才会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从音乐手法中延伸思考、强化审美体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仁慈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人。符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宗旨,最终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美”的力量。
浏览量:7
下载量:0
时间: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影视音乐会与影视声音中的人声和自然声形成声声节奏关系,同时也会与影视画面的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形成声画节奏关系。人声和自然声或同时与音乐进行节奏复合,或者以某要素为前景与音乐复合。而影视画面中的剪辑、镜头和画内信息也会同时与音乐进行节奏的结合,或以其中某一个要素为前景与音乐结合。对于声音和画面两大要素来说,有时也会以声音或画面为前景与音乐结合形成节奏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有三个主要的节奏形态如对应性、对比性和互补性,而不同要素的节奏的结合形成的复合的声声或声画节奏以及不同节奏形态的艺术特征有不同的视听表现作用。影视音乐的这些节奏艺术观念对于影视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以及影视声音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