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数学高中论文范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高中数学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对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逻辑、空间等思维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条理和规律,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中怎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呢?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桎梏
在国内,我们存在着高考制度,我们需要通过高考取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资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高考.高中的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高考中数学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高考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自己向着社会的上层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同龄人就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一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多
新出版的高中数学标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其中人文教育也成为了现在高中数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适应这种变化,因为需要讲授的知识更多了,涉及面也更广了,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人文精神这种文科内容涉及的都不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个方面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加大观摩和学习的时间,增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只有教师在数学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数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才能更加紧密.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还是偏少
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读一遍之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偏少,2001年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只有两个内容.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可能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来没有十分枯燥,学生听起来没有什么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贯穿十分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现在这种数学人文知识的缺乏.
三、建议
(一)教师人文知识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现在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有了一桶水,才能讲出一碗水的东西,要想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自己的人文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这些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种人文知识的加入使得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是整个数学教学的调味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三章关于函数的应用中,需要教师将函数与之前学习的方程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在讲述方程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像《九章算术》中关于方程的描述,需要教师在数学的人文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
(二)教学思想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思想的比重,其实现在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人文内容,但是由于教师认为数学考试中不可能出现对这些人文知识的考查,进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了厚此薄彼的情况,这种思想需要进一步扭转.需要对教师的思想进行再教育,使得教师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高考,而是对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精神在教师心中的份量.例如:必修2第三章关于直线与方程的内容中,课本就有关于笛卡尔与解析几何关系的描述,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才能拓展对这段历史的知识面,对笛卡尔这个数学家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对他与解析几何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人文知识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学方法,只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人文知识的教学不能像讲授数学知识那么注重逻辑性,更多需要的是运用幻灯片来烘托教学氛围,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上网查一下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由于人文知识不具备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有一种发散式的探讨,这都是针对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数学知识点更加注重逻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教材关于函数介绍的顺序是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的单调性只是针对这几种函数,学生只能通过相应的函数图形对单调性进行一种感性认识,严格的数学证明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此,在介绍函数单调性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列举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些例子,一个人走在公园里的台阶从上到下是依次降低的.这种例子更加具有亲和力,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这些例子引出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生活化教学的引入
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轻易地构建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作用就在针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出最优的结果,其中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抽象出模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抽象数学模型的知识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生活化抽象出数学模型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提升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在人文精神的教学中有着很多问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能力提升而转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制度上的问题,例如:高考制度对数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影响,需要在制度层面采取办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数学中人文知识教学的短板问题.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高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高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重担,高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因此降低了高中数学人文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论文,供大家参考。
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是一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每一堂课之间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又紧密联系。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其连贯性更为明显。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突出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学科层层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保障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突出出来,并且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主次分明。下面以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为例讲述:在学习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通过这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具体化以及明确化,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坚持直观化教学原则
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即是较强逻辑性、较高的抽象性。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学生思维逐渐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的将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多多列举具体的例子是比较好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数学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符号具体化,也是比较好的讲课方法。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知识时,为使学生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以函数y=2x为例,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如图1的图形;然后,以函数为例,同样也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图像。最终将两个函数的图形绘到一个坐标图上,如图2所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函数具体的分布态势。最终可以使学生直观的得出“代数角度与几何角度”两个方向的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基于直观化的要求,高中教师在应该渐进性的改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更多且更好的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的开放化,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它需要广大的教师们不断的尝试、实验、改变、完善,以及不断的努力,并且需要通过很长时间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的尝试努力,按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内容,有效快速地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一、素质教育要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1、客观看待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只要他们的智力没有问题,就都有能学好数学的机会,差等生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商不够,多数原因是由于教学条件、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抱以信心,坚信能够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水平。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气质等原因,避免不了的出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对此,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差异,并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计划教学。
2、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差异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必须要将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落实。首先,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整体教学,使学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大体的教学质量。然后,教师就应该具体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克服灰心、丧气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不仅要帮助学生补充缺乏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这些学生逐渐的提高、不断的进步,最后赶上同学们的学习步伐;对于优等生,同样不能忽略,要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适当难度的拓展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才能。通过两种措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以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教师要理解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含义,时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养成仔细计算、书写工整、认真检查、专心听课、积极回答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按时复习的学习流程。
2、将辩证唯物主义渗透于教学内容中。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很多理论、概念都是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测量、计量和度量得出的,所以在为学生讲解各种理论概念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实际,向学生渗透“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观念,例如教师可以把加减、乘除、积商等一些相互联系的形象提示出来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意识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量与量之间、概念之间、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控制定量解决变量”、“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三、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努力学习的意识较单薄,还有的过于惧怕教师,即便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出来,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启蒙者、组织者和引导着,应该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一群小朋友,善于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眼神、细心的动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耐心的为学生讲解,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和蔼态度中逐渐喜欢上学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合作,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
2、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不足,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操作、推理、概括、整理的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1、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进展状况,还能使教师客观的掌握学生在哪个阶段学习中存在不足,并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且这两种评价方式同时开展还能激烈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2、各种测试方式相结合。教师在验收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课后笔试、实践操作等相互结合的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问题的时候井井有条,可一旦落笔就会写错,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可是自己却表达不清解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数学是学生的启蒙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在学生刚接触数学的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目标的体现,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它的美,正如普洛克拉斯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美存在的是如此普遍,简直让人惊叹不已,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明确的数学方程式,三叶草上有,酸模上有,常春藤上也有。对称更是随处可见,数学上除了研究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还有对称多项式,数字本身是奇偶对称分布的,数学上独有的概念“共轭”也体现着对称的惊人之美。外尔曾说,对称美在艺术与自然两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数学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的美之所在。我们在数学之中应该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讲述数学之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这无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有效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当中所研究的最多的莫过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逻辑结构了,这些对于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新课程所强调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更使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逐渐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正如一个人不但学会了“吃水”,还学会了“如何取水”,如此一来,他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水资源,这是传统教学所远远不能实现的目标。而在不断地“取水”过程中,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受到“水”是如此的甘甜。清楚是数学永恒的格调。数学当中讲究的是在清楚地了解问题已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推理,并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了的结论。
在数学之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对错之间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有人说数学容易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人说数学不好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数学中不管是对还是错,我们必须说出充足、清晰的理由才行。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功课就更多了,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这一杯水去搏得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一湖水。而我们在课堂之上在对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之时,也要做到态度清晰、观点明确。
数学教学,教师的“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在学习的问题上,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是由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决定的。用数学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就必须做到理解概念、学会证明、抓住核心思想、掌握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丽,体会数学学习当中的乐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转变为教师完全退出课堂教学,学生成了课堂中唯一活动的角色,讲得少不是我们教学质量高的标志。学生讨论也不等于合作、探究,关键还在于教师是不是真正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新课程实施之前,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积极合作下的主动”是完全对立的。最近报纸上刊登了一位赴德交流教师的见闻,里面提到中国孩子一方面对德国学校教育所讲知识的浅显极为不屑,另一方面又为德国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所折服。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只要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会再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疑惑不解,相反会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个极其快乐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提倡情景创设,这是由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同时也是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学和数学价值的需要。但是,我们进行情景创设不是为了作秀,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创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熟悉性。所谓的新颖性是指所创设情景使学生有新奇感;所谓启发性是指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并能进一步展开思考;所谓的熟悉性则是指教学情景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出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就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欲望。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师和教材的局限,因此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它完全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从而使客观事物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直观、形象、准确的印象。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对那些立体图形、可以旋转的数学知识学生无法直接理解和掌握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解决了这一由抽象到直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觉学习、我要学习,顺应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我们落后的农村显得尤其重要。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我们农村地区,教师和学生以前知道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而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后,课堂教学融入了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够演示点的坐标移动过程这一优势,使学生在动与静的对比中、在理性与感情的交流中、在抽象与形象的转换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实际情境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但当学生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时,学生常常因过于繁杂的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的范围。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实际问题直接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这样避免了繁杂的运算,既节约了时间,也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现在,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到异面直线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在多媒体中呈现同在一面墙角上的各组直线,问学生各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学生都能轻易作答;然后取异面的一组直线,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回答是异面直线关系。这样,在多媒体上利用墙角提出问题,直观地解决了问题。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问题有了,但如何解决?这是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也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可以提供足够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量大面宽的学习材料,总结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有极其丰富的智慧和活跃的思维,教师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坚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可以让广大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单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形成集体观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激发自学兴趣,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源于生活,但又抽象于生活和高于生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用生活资料和生活材料引出数学概念并加以分析,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接受并能升华知识,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例如,我在教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用多媒体制作了一张旋转桌子,并展示问题:现在要请一位木工师傅做一张桌子,要求长比宽多50厘米,面积为600平方厘米,第一问:应求哪些量?第二问:怎么求呢?这样,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之中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展示这些实际问题,把本来抽象的方程问题给简单化了,而且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生活化了,更使生活理论化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打破了以书本为死板的唯一教学资源的限制,利用这一平台能使学生合作的机会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都离不开思考。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引导时,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开展启发教学,鼓励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是从现代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推断能力,使学生学会猜想,体验善思在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四是利用一题多解、合作学习等多种集体学习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目的。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出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想在问题的疑难处,虑在矛盾的解决上,用在方法的探索中。所有这些东西,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和思维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从而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条件,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必要的情境,引领学生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问题或者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一些知识和一些信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最终养成独立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逐渐形成辅助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数学是人们在数字之间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高中数学更是开启人类逻辑思维过程的开端,高中数学是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础,包括了如数、函数、几何等重要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在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及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由于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常常在数学学习上力不从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前要准备把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课堂生成问题和更多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和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服务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还要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无数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此外,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精神,并以新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提供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阶段,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明白新旧教材的变化的地方,了解教材改革的要求,进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和创新教材。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运用教材,提高探索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具备反思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有没有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是否还有遗留问题等。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法,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教学水平。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确并树立教育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前做到认真研究教材,并形成知识框架,总结出教学重难点,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预设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以及掌握不灵活的内容,并设想好为学生疏导知识的有效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宜的习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并熟练掌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难题,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通过阶段性的测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想达到这种学习境界,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构建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模型,并把这种模型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再次,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难题能用积极的心态想办法解决。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其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能提出和其他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只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哪怕是一种误区也要给他们机会,然后给予指导和点拨,鼓励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自我。最后,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案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马上就能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数学模型。比如,一位学生在遇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当手中有4把钥匙和4把锁时,他就不能准确地说出哪一把钥匙开哪一把锁,最多试几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大脑的构建过程:用其中一把钥匙来试着开所有的锁子,试四次就能产生结果了,然后在第二次的时候可以试三次,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所有试的结果累加就是10次。这位学生没有思考全面,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点拨,助其重新找到思路:在此一次的时候,只用一把钥匙试三次,如果这几次都不行的话,那就是剩下的那把锁就与之匹配了,这样累加的结果就是6次。成功的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构建良性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经常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谢义华.关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5).
[2]杨要飞.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2).
[3]吴佩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新校园旬刊,2013(7).
[4]覃月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从“被教”到“我学”的转变[J].读写算:教师版,2014(25).
摘要:新课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教学改革的目的性要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高中数学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燃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促进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积极探索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力求使学生在不断优化的高中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切实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1.创设精彩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直观、动感的事物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高中数学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顺应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质,以与教学内容相关、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精彩课堂导入,使数学教学素材呈现灵动的感官反射性,让学生产生思维的震动,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如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想象能力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用橡皮泥做一个规则的圆锥,在上课伊始,以锋利的刀片分别平行、不平行圆锥底面切削,让学生看看切削后的剖面形状,建立直观、真切的感性认识。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如此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迅速集中,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课堂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高潮,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举措。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盈情致和韵味,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营造温馨、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其次,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与之相关的有趣故事,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渲染课堂气氛。再次,利用网络多媒体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特性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增强知识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最后,利用高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改革课堂练习方式,将抢答、竞猜、挑错等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引入课堂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环节,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3.发挥问题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能动地发挥教学问题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在探究、讨论和互动交流中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用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各自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在自主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正弦曲线中心对称性”这一内容时,在学生掌握了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分组对正弦函数y=sinx的进行如下研究:①从图象上探索在点(π,0)两侧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②在x=π左右对称地选取一组自变量,计算函数值并列表整理;③证明等式sin(π-x)=-sin(π+x)对任意x∈R恒成立;④归纳正弦函数图象对称中心坐标的一般形式;⑤用等式表示“正弦曲线关于点(kπ,0)(k∈Z)对称”,以问题做依托,学生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在充分的交流、实践中较好地领会了本节的知识,又使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的改革理念落到了实处。用新课程理念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时反思、总结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数学课堂上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认知、积极思维和踊跃实践中促进自身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清茹.新课程理念下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24).
[2]陈春雷.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4,(22).
浏览量:107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难度增加了,知识量也增多了,变得更加抽象而富有逻辑性。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区别于初中数学的特点,克服定势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其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率。虽然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对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设计研究,以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数学是一门广博、抽象、复杂并且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之下,数学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效率低、参与度低、对数学存在畏难情绪、教师教学方法老旧以及教学意识不强等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归结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低。
一、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角度而言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就具体教学而言,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仍然不尽如人意,还有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样,也忽略了学生主观的学习感受,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效率低等问题;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时缺乏多方面的考虑,教案质量偏低,不具备创新性;部分教师过分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出于卖弄故作高深,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部分教师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感受。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效率较低的情况的发生。
(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目前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表现得缺乏兴趣,部分文科生由于数学底子较差甚至出现了对数学学习放弃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听教师讲课、做笔记,却未曾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部分学生贪图安逸,对学习、作业偷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导致学习效率偏低、学习质量偏差。对于以上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一定要积极地重视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彻底的纠正,为学生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扫除障碍。
二、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可以直观地理解成“有效的教和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有效”具体地分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有效学习的具体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师生之间积极的交往互动,实现以最优的速度、效果和效率,完成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这三个层面上的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1]。
三、有效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良好的创新能力才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保障。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中已经明确要求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2]。
(二)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当前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开展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学生可以在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氛围中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拓展其思维水平和思维宽度,完成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有效教学可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我国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应用有效教学模式之后,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得更加合理,教学内容也更加充实,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四、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的课程目标设计应该重视让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
数学学习本就比较严谨和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情境教学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抵消复杂问题给学生带来的畏惧情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设计与选择必须要符合教学现状,要保证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避免出现课堂上笑声朗朗,学生却所学无几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高中数学内容繁多,既涉及几何问题又牵扯到代数等内容,内容不同、重点不同,自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的设计,使其符合不同内容教学的重点,借机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数学学习。
(四)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往往比较混乱,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明晰自身思维的弱点和盲点。在教学提问的具体设计上,教师要首先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要太难但也不要过于简单,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亲和,要给学生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结语
有效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一定要明晰有效教学的优势,积极开展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蔡香宜.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朱云生.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78-79.
[3]武兴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4.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
从小学到高中,数学应用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也是数学考试的必考题.然而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已经对高中数学应用题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弃考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且灵活运用高中数学应用题,这是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排除学生对应用题的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看到文字偏长的应用题,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随意放弃,要冷静认真思考.在考试的时候,尽量考一些与复习内容相仿相似的题目,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排除学生对应用题的语言障碍.
读题和翻译是排除语言障碍的根本.翻译的基础是读题,通过题目里的关键的字、词、句,读懂题目所表达的内容,所要求的结果.读题的同时学生能抓住题目的要领,应用题就可以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题目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就显而易见了,学生的语言障碍自然也就排除了.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对数学应用题的信心.
想要学生发挥正常水平应对高考,就必须消除数学应用题对学生带来的障碍感.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讲解一些难度较大的应用题,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对数学应用题产生挫败感,更有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应用题产生逃避的念头.当学习不再是一种爱好而变成一种负担时,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应从通俗易懂的简单题目开始,浅入深出,抓住重点、难点,循序渐进地增加题目的难度,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消除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心理恐惧感.
2.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案.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并不是给学生正确的解题答案.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清楚认识到让学生解题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其次,应用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着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与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假设举例:某同学选择5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0%,求5年后这项存款的本利总和是多少?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组织模拟生活中存款方式,配合题目中出现的数据标注重点并分组完成任务.最后,让学生按组分析,并让各组学生再次进行分析讨论.
3.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素材.
不管是设计应用题题目,还是在教学的时候,以学生的角度为主观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的素材和教学内容,重复地做题演示,缺乏自身的教学特色,就会让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教学切入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素材,让学生燃起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为了迎接圣诞节的到来,某商店80元一棵的价格购入400棵圣诞树,如果商店以90元一棵的定价则能全部卖出.已知圣诞树的定价每上涨1元,那么它的销量将会减少20棵.为获得最大利润,商店的圣诞树应该定价多少?首先,我们可以设售价在90元的基础上涨x元,由题意得知圣诞树每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20棵,因而当上涨x元时,则销售量减少20x.另外,由题中可知以90元一棵能全部售出,则按90+x元售出时,商店可以卖出的圣诞树数量为(400-20x)棵,此时每棵圣诞树的利润是90+x-80=10+x元.此时可以将总利润设为y元.该题的式子即为y=(10+x)(400-20x)=-20x2+200x+4000,对称轴为x=5,即当x=5时,y有最大值,式子解得y=95元.因而当每棵圣诞树售价为95元时,商店的利润最大.这样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应用题,能够让他们耳目一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开阔学生的数学价值视野.
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其他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应该被关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之外,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应用以及对人类发展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展示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查找各种资料的方法,告诉学生数学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和价值,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信息的息息相关.
总之,在新课改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大胆创新,打破陈规,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高中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的基本表示形式为y=ax²+bx+c(a≠0)。二次函数最高次必须为二次,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对称轴与y轴平行或重合于y轴的抛物线。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份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像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定义域)到集合B(值域)上的映射ƒ: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a≠0)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记为ƒ(x)= ax2+ bx+c(a≠0)这里ax2+bx+c表示对应法则,又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象,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函数值的记号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处理如下问题:
类型I:已知ƒ(x)= 2x2+x+2,求ƒ(x+1)
这里不能把ƒ(x+1)理解为x=x+1时的函数值,只能理解为自变量为x+1的函数值。
类型Ⅱ:设ƒ(x+1)=x2-4x+1,求ƒ(x)
这个问题理解为,已知对应法则ƒ下,定义域中的元素x+1的象是x2-4x+1,求定义域中元素X的象,其本质是求对应法则。
一般有两种方法:
(1)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x+1的多项式。
ƒ(x+1)=x2-4x+1=(x+1)2-6(x+1)+6,再用x代x+1得ƒ(x)=x2-6x+6
(2) 变量代换:它的适应性强,对一般函数都可适用。
令t=x+1,则x=t-1 ∴(t)=(t-1)2-4(t-1)+1=t2-6t+6从而ƒ(x)= x2-6x+6
在高中阶阶段学习单调性时,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在区间(-∞,-b2a]及[-b2a,+∞) 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像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
类型Ⅲ: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图像研究其单调性。
(1)y=x2+2|x-1|-1
(2)y=|x2-1|
(3)= x2+2|x|-1
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然后画出其图像。
类型Ⅳ设ƒ(x)=x2-2x-1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是g(t)。
求:g(t)并画出 y=g(t)的图像
解:ƒ(x)=x2-2x-1=(x-1)2-2,在x=1时取最小值-2
当1∈[t,t+1]即0≤t≤1,g(t)=-2
当t>1时,g(t)=ƒ(t)=t2-2t-1
当t<0时,g(t)=ƒ(t+1)=t2-2
t2-2, (t<0)
g(t)= -2,(0≤t≤1)
t2-2t-1, (t>1)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一般地,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为了巩固和熟悉这方面知识,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练习。
如:y=3x2-5x+6(-3≤x≤-1),求该函数的值域。
类型Ⅴ:设二次函数ƒ(x)=ax2+bx+c(a>0)方程ƒ(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
(Ⅰ)当X∈(0,x1)时,证明X<ƒ(x)
(Ⅱ)设函数ƒ(x)的图像关于直线x=x0对称,证明x0< x2。
解题思路:
本题要证明的是x<ƒ(x),ƒ(x)
(Ⅰ)先证明x<ƒ(x),令ƒ(x)=ƒ(x)-x,因为x1,x2是方程ƒ(x)-x=0的根,ƒ(x)=ax2+bx+c,所以能ƒ(x)=a(x-x1)(x-x2)
因为0
根据韦达定理,有 x1x2=ca ∵ 0
即x<ƒ(x)
(Ⅱ) ∵ƒ(x)=ax2+bx+c=a(x+-b/2a)2+(c-),(a>0)
函数ƒ(x)的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x=- b/2a,且是唯一的一条对称轴,因此,依题意,得x0=-b/2a,因为x1,x2是二次方程ax2+(b-1)x+c=0的根,根据违达定理得,x1+x2=-b-1a,∵x2-1a<0,
∴x0=-b2a=12(x1+x2-1a)
二次函数,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幂函数,可以以它为代表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可以偏拟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数学素质,特别是能从解答的深入程度中,区分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次函数的内容涉及很广,本文只讨论至此,希望各位同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多关注这方面知识,使我们对它的研究更深入。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去进行课堂教学也成为了教学探讨的重要话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更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工具较少,教学资源也相对缺乏。这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导致高中数学课堂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造成课堂教学成效低。
在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已经开始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以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教学改革缺少理论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基于此,笔者提出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期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这已成为阻碍高中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时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以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的教学为例。集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教学概念,学生不但要掌握集合的概念,还要掌握集合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圆圈,分别以A、B两个集合命名,并在一旁标注A集合中包含1、2、3、4四个数字,B集合中包含5、6、7、8四个数字。这时,笔者展示的两个圆圈是分开的,代表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之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把两个圆圈“拉”到一起,使圆圈的部分重叠。这时,笔者问学生:“重叠部分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代表了交集。”这时,笔者要求学生替换B集合中的某些元素,让A、B两个集合拥有交集。
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下,教师通过形象的图形和直观的操作展现了集合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具体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几何体,掌握直观图和三视图。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图画,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三视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教学楼的直观图,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其次,教师给学生展示教学楼不同角度的图片,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立体几何的知识与学生常见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意识。
最后,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原本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如在教学《圆和直线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电子笔,随意拖拽屏幕中的圆,并不断改变圆和直线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趣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迎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设疑的作用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设疑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 =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四大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数学中两大研究对象“数”与 “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并且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华罗庚说:“数少形时不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道出了数形结合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高考中都有一定量的考题采用此法解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用于思路分析、化简运算及推理的过程,以求快速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运用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引入坐标系或寻找其数量关系式,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分析其几何意义,借助形的直观来解。
“数”中思“形”
画图不准确,忽视考虑图形的整体性,如等价性原则中的例题所示。
在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时,出现的问题不局限做草图,所以在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通过坐标系做好“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正确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初步领略了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美妙所在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很广泛,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需要平时多注意数形结合的应用,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相关推荐】
1.
2.
3.
4.
5.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前苏联着名数学家A.H.柯尔莫戈洛夫所指出的:“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几何画板》—高中数学教师的最爱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几何画板》—高中数学教师的最爱
对于数学科学来说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这是事实;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根本不具备数学想象力,要把数学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前苏联着名数学家A.H.柯尔莫戈洛夫所指出的:“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因此,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善人们的认知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软件《几何画板》以其学习入门容易和操作简单的优点及其强大的图形和图象功能、方便的动画功能被国内许多数学教师看好,并已成为制作中学数学课件的主要创作平台之一.那幺,《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应用呢?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在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同时,函数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刻划,这又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就如华罗庚所说:“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函数的两种表达方式——解析式和图象——之间常常需要对照(如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讨论方程或不等式的解的情况、比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等).为了解决数形结合的问题,在有关函数的传统教学中多以教师手工绘图,但手工绘图有不精确、速度慢的弊端;应用几何画板快速直观的显示及变化功能则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具体说来,可以用《几何画板》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快速作出函数的图象,并可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多个函数的图象,如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x2、y=x3和y=x1/2的图象,比较各图象的形状和位置,归纳幂函数的性质;还可以作出含有若干参数的函数图象,当参数变化时函数图象也相应地变化,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以线段b、T的长度和A点到x轴的距离为参数作图(如图1),当拖动两条线段的某一端点(即改变两条线段的长度)时分别改变叁角函数的首相和周期,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 ,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几何画板》在高中代数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用途.例如,借助于图形对不等式的一些性质、定理和解法进行直观分析——由“半径不小于半弦”证明不等式“a+b≥2
(a、b∈R+)等;再比如,讲解数列的极限的概念时,作出数列an=10-n的图形(即作出一个由离散点组成的函数图象),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制表功能以“项数、这一项的值、这一项与0的绝对值”列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较难的概念.
立体几何是在学生已有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讨论空间图形的性质;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以公理为基础,直接依据图形的点、线、面的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平面观念过渡到立体观念,无疑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主要塬因在于人们是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来感知和想象叁维空间图形的,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叁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于综观全局,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如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不一定画成交角为直角的两条直线;正方体的各面不能都画成正方形等.这样一来,学生不得不根据歪曲真象的图形去想象真实情况,这便给学生认识立体几何图形增加了困难.而应用《几何画板》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像在讲二面角的定义时(如图2),当拖动点A时,点A所在的半平面也随之转动,即改变二面角的大小,图形的直观地变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在讲棱台的概念时,可以演示由棱锥分割成棱台的过程(如图3),更可以让棱锥和棱台都转动起来,使学生在直观掌握棱台的定义,并通过棱台与棱锥的关系由棱锥的性质得出棱台的性质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讲锥体的体积时,可以演示将叁棱柱分割成叁个体积相等的叁棱锥的过程(如图4),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用分割几何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它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借助形和数的对应关系,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来研究;再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把数的研究转化为形来讨论.而曲线中各几何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导致点、线按不同的方式作运动,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显而易见,展示几何图形变形与运动的整体过程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几何画板》又以其极强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图象功能在解析几何的教与学中大显身手.如它能作出各种形式的方程(普通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曲线;能对动态的对象进行“追踪”,并显示该对象的“轨迹”;能通过拖动某一对象(如点、线)观察整个图形的变化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曲线的位置关系.
具体地说,比如在讲平行直线系y=x+b或中心直线系y=kx+2时,如图6所示,分别拖动图(1)中的点A和图(2) 中的点B时,可以相应的看到一组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和过定点(0,2)的一组直线(不包括y轴).再比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可以由“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入手——如图7,令线段AB的长为“定值”,在线段AB上取一点E,分别以F1为圆心、AE的长为半径和以F2为圆心、AE的长为半径作圆,则两圆的交点轨迹即满足要求.先让学生猜测这样的点的轨迹是什幺图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演示图7(1),学生豁然开朗:“塬来是椭圆”.这时老师用鼠标拖动点B(即改变线段AB的长),使得|AB|=|F1F2|,如图7(2),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变成了一条线段F1F2,学生开始谨慎起来并认真思索,不难得出图7(3)(|AB|<|F1F2|时)的情形.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很深刻地掌握椭圆的概念,也锻炼了其思维的严密性
综上所述,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职称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用于评定一定职业职称的论文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数学评职称论文相关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反思性数学教学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作为数学实践活动,反思性数学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的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上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数学教学的决策、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等方面不足问题,尽最大努力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也让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教师可通过反思数学教学现状,发现教学问题,反思数学教学现状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数学教师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案例与经历、体验与感受,在叙述过程中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问题或请别人发现和指出自己的问题;二是微格教学,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教学缺陷;三是课堂操作,发现数学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研究文献中发现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进行恰当引导,同时要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把握,从而提高发现和挖掘问题本质的能力。
反思性数学教学强调的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过程。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其含义也随着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二是“学会教学”,其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学会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相互性融合起来。反思性数学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直至成为学者型数学教师。
因此,反思型教师与操作型教师有较大不同,操作型教师往往只了解自己教学的结果,喜欢问“怎么样”。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原因等进行深刻反思,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教学习惯,往往促进反思型数学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所以,只有教师的“学会教学”,才有学生的“学会学习”。数学教学反思性表现在思维活动中善于提出独立见解,精练地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断地验证所拟订的假设,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笔者训练实例:反思思路是否正确,发现其中的错误。
反思性数学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数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其实质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数学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
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和仔细的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我们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状态。许多反思性教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教育合理方面的结合,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教学合理性,并确证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除以上三个特征外反思性数学教学也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一般而言,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教学上的失误或迫于外界压力,否则是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从反思性数学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数学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数学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高中数学评职称论文范文二:
在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品质等这些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就称之为教学语言。教师以教学为目的,以教学任务为目标,以学生为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国家规定的教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专业语言,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如多媒体技术的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是不论教学中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其教育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的教学语言就是高中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和学生沟通所使用的语言,通过这种交流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分为引导语、讲授语、提问语、评论语、节课语五部分。
学生认为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经常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的能力,没有巧妙的运用引导语,教学方式单一,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教育,对于一些公开课,都是教师提前布置和策划的,多半为虚假合作和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局面,学生感觉很痛苦,而教师也感觉很累,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相符,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就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要积极运用教学语言,创造幽默风趣的课堂范围。
高中数学课的教学语言分为引导语、讲授语、提问语、评论语、节课语五种类型。
3.1引导语的应用
引导语就是高中数学教师上课之前所讲的话,引导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可课堂上要讲解的下部分内容产生好奇心,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引导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简洁、趣味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课堂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活跃课堂的紧张氛围,比如,数学教师在讲授余弦函数的时候,可以把余弦函数和正弦函数的共同点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比,回顾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
3.2讲授语的应用
讲授语是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数学教师要利用讲授语把数学课的知识要点和逻辑性给学生解释清楚讲明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独特方法。讲授语要简明,并且通俗易懂,可以多对学生进行提问,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其运用的方法则主要有比喻法和诙谐漫画法。比如教师在讲授正弦函数时,可以画一些漫画,形象的描述出正弦函数的对称轴、周期、定义域和值域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身边事例,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3提问语的应用
提问语就是把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老师把所讲授的知识衔接到一起,把课堂上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提问语要描述清楚,把握时机,适时发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应该适度,不宜过多,在提问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思考,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考虑,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回答对了,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函数时,可以让同学们把所有函数的特点总结到一起,然后进行提问,每个同学回答一部分,集思广益,这样同学就会对函数的知识点就会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3.4评论语的应用
评论语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的表现和考试的分数,对学生的一些评价性语言。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面认真听讲,表现积极,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无视老师的存在,而无论哪种表现,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评论,引导他们的学习态度。评论语一定要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并且要以激励引导为主,评论语有幽默评论语、个性评论语、情感真挚的评论语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的给予评价,既可以鼓励学生,又可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评论语的感情一定要真挚。
3.5结束语的应用
结束语就是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对这堂课进行的总结性的语言,数学课的结束语要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点面俱到、思路清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巧妙的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结束语还要安排对下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激起同学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应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如引导语、讲授语、提问语、评论语、结束语等,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养成同学勤于思考的习惯,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
但由于对课程资源缺乏认识或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1、教材地位被弱化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2、为情景而设置情景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情景设置时,不少教师情景设置目的不明确,创设的情景只是作为课堂摆设,情景内容脱离实际,设置的形式呆板单一,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多媒体等.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帅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数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新的完整的界定.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革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问题,表现为:
1、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数学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米,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学生之问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倡导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的问题,必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后方可进行.
2、对话变成问答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它要求改变过去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是对独白教学的否定,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
3、有活动无体验,有温度无深度
新课程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在教学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活动是随意的,缺乏明确目的,学生忙这忙那,却美其名日“动中学”.新课程提倡的活动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意在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4、板书让位于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也出现了课堂教学盲目追求电教而不用板书的怪现象,出现了只重视多媒体形式,而轻视其教学实效,只重视学生情绪的积极反映,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成了电教的播放员.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板书的示范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有偏差,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方向有问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美术科目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课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美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高中美术科目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针对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备课、激发高中美术教学学生学习自主积极性、提高鉴赏教学质量、实现因材施教、创新课后作业布置等几方面,展示了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实施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高中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美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素养的重要学科,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艺术和美学素养的提升,更是成为摆在高中美术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备课
多媒体设备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运用多媒体设备备课,以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多媒体设备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能够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情景课堂,而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高中情景课堂,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对教学素材的要求更加宽泛,因而素材选择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定要充分把握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和宗旨,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设计出即符合学生思维和审美习惯,又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然而由于高中美术教学不方便考核,且学生受社会经验和审美能力的影响,无法有效的理解教学内容,因而存在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课堂的应用,极大的拓宽了教师教学资源的选择面,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时,不仅要求教学情景要与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相融合,还要求教学情景尽量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审美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最后实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学和艺术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欣赏教学效果
艺术欣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美术欣赏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国内外优秀的艺术理论和文化作品,还能够实现拓宽学生艺术事业,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目的。传统的高中艺术鉴赏课,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大多是以课本的艺术欣赏素材为主开展的,以视觉形式为主的一对多的艺术鉴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低效的。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材料的选择,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从而方便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还能够有效的拓宽艺术鉴赏课教学资料广度与数量,让学生能够在鉴赏系列的美术作品时横向对比,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了欣赏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美术鉴赏教学情感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鉴赏效率。
四、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还是高中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是以传统的一对多,以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灌输式课堂转变为互动课堂。由于高中学生生活经验有所不同,美术鉴赏能力不同,因而学生的艺术接受能力也有所区别。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每个学生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教学,并以互动教学,教学讨论的方式,提高所有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实现了提高全部同学艺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目的。
五、提高课后作业布置灵活性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从而让教师能够以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畅游美术和艺术的殿堂。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高中美术教学完成了新课标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一婷.高中美术教学要善于应用电脑辅助教学[J].才智.201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高中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体系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主科,难以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甚至予以忽略。因此,强化高中美术教学迫在眉睫。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自从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学科的均衡性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高中美术是高中阶段的学科之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育教学的思想误区,按照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综合考虑美术专业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受教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力求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中美术的教学价值。
一、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缺乏重视
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高考科目,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全部花在重点学科的教学上,而对于美术这种辅助性学科,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美术学科价值不大,并不能直接带来教学成果,甚至不断挤压和占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二)学生对高中美术缺乏学习兴趣
尽管高中开设美术课程,但很多学生却难以提起兴趣,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初中美术课程紧张,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美术技能,难以衔接上高中美术鉴赏知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其次,很多学生缺乏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互动局面。另外,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使学生往往无暇顾及美术知识的学习,甚至懈怠敷衍美术课,导致高中美术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予以支撑,但是由于升学率和教学水平是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很多高中学校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了高考科目教学方面,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只能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和说明,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美术的美好,鉴赏和分析能力也很难提升,使学生逐渐对美术课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和持续。
(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和落后,过度加大对美术技法的授课比重,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同时,由于高中美术学科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地位较低,参加深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学研讨的次数也较少,导致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综合教学水平低下。另外,美术鉴赏涉及的知识较多,涵盖面很广,而很多美术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体系,见识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渗入和推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新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和研究学习模式所取代。美术课程的开展,不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还更加强调多门学科的吸收和融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顺应教学发展潮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时学习最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构建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设备
尽管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均配备了多媒体等设备以便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多媒体设备在美术教学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教学设备相比,多媒体设备能够提供极大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动态展示更为形象生动,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感知技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以适应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
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完善的评价机制除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和水平。在对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分析和评价,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便提高教师的工作热忱,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可以对学期开始、期中以及期末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心态,以便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取得较大进步。
(四)构建科学的美术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是学生整个生涯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高考科目也较多,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很大,再加上很多高考科目也随着年级升高难度逐渐加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高中美术课程时间短,内容多,而且相对较为枯燥,为了进一步改善和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必须强化对美术知识结构的整合,构建健全条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其实现科学性、层次性和规范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对比,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作品的优点,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玮.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王妮.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12(8).
[3]姜玉亮.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2)
高中美术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感知、审美、创新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作为从事美术教育的业内人士,我们都知道审美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价值,美术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交互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灵感,逐渐使学生主体的评价标准和客体的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在审美价值观。但我国高中传统的美术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经常忽视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美学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不容小觑。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价值,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设与审美价值相关的美学鉴赏课程,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鉴赏美术兴趣的同时,也能参与体验艺术美的过程;在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方面,学校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动态性,还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美术教学具体辅助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美术的大环境,以方便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欣赏美术、鉴赏美术。此外,美术教师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为这是学生学好美术的重要保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和学习思维,帮助他们活跃审美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美术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感触和感想,表现自己对艺术美的享受;美术教师还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引发他们鉴赏美术的兴趣,以更好地创造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升美术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帮助学生构建独特的审美角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涵养,高中美术老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独特的审美角度,如可以从中西方传统元素中寻找灵感,将美术绘画中的点、线、面、明暗、色调根据现代审美的原则重新进行构造、组合,并根据自己的灵感添入现代艺术全新的内涵,将这些传统元素的构成及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合到现代艺术当中来,也可以追求民族化,但要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注重视觉的传达效果,可以适当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心理,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自己的审美角度,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地执行美术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必须不断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在美术师资建设方面,要不断增加美术教师的数量,还要不断增强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还可以对美术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加大对美术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各普通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学校还要加大对美术教学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
四、选择适合高中学生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在教育实践中的效果,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表达的逻辑性,通俗易懂能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注重教材文、图的精炼性,并且注重教材表达的准确性,以便美术教师也方便学生学习和欣赏的讲解。
五、充分发挥电脑及多媒体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美术的数字化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方便快捷,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增强学生美术鉴赏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美术的智能化功能使传统的美术理论技法不断简化,而且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可以使美术有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感知到美术的魅力。不仅如此,多媒体等在美术表现上的多重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科研能力,不仅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美术鉴赏,还能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有利于我国普通高中改善美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能创造美的高素质的一代。
引言
高中美术鉴赏课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自由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多彩的个性。教师如何呈现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呢?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学生兴趣角度、认识角度去寻找有效方案。课堂场景的设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唤起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浓厚的兴趣,更主动的去了解、探索作品中折射出的相关知识。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效果比较好的,也有一些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甚至把现在流行但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引入课堂,得到学生暂时的兴趣和笑声,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与教学内容链接的牵强附会。只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相呼应的场景,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学生在场景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大胆参与,身临其境,感悟美术作品独具魅力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自由的发挥想象,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一、确定场景主题,选择场景形式。
其实高中美术鉴赏湘版教材每一堂课都给了一个鲜明的主标题,对于选择怎样的场景给了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把握好教学目的,寻找恰当的场景主题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教材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主题内容是“生活”,和教学目的“解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各种方式”是一致的。根据这一主题,为其选择一个场景形式——“剧情式”,把学生近段时间比较喜爱的穿越剧情境作为本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时空穿越到唐朝宫廷、五代贵族家庭、宋代市井、南宋乡村,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穿着打扮、风俗习惯等。整堂课学生一直充满好奇,跟着这一场景思路,认真的观察、思考、想象,学习热情高涨,主动研究画面内容,主动思考作者表现人们生活场景的意义。场景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找准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还就可以确立几个相关的场景形式。比如教材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视线”,不同美术家的视线看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所表现出的画面各有奇趣。与该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视线”可作为场景主题,有很多种设计方案,第一种,设计一个小活动场景,《我爱我班》摄影比赛,让学生用手机拍摄班级一角,并谈一谈自己的构思、构图、及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充分发挥想象,尽量展示独特的取景视角。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拍摄的作品进行分析,逐步引入到对艺术家作品的鉴赏中去。摄影比赛的场景设计,让学生从摄影比赛的参与者到摄影作品的分析者,再到对艺术家作品的鉴赏者,学生随着角色的不断变化,理解的层次也不断提升。第二种,给学生设计不同情绪的场景,利用一个主题的画面烟“雨朦胧的小径”,当情绪低落时,看见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心情。愉快的心情看这幅画,又是怎样的感受。只要找准场景主题,场景形式各种各样,课堂的变化也会多姿多彩,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学生,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课。
二、运用活动课模式,创设教学场景。
课堂教学场可景千变万化,活动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形式,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课是学生的天堂,他们可以自由的讨论,自由的展现才华。把教学课设计成活动课的模式,创设相应的活动课场景,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在第二单元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有一个争论的问题:原始美术起源说。运用活动课中辩论赛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场景设计程序为:
1.根据题目进行正反方分组。
2.让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课内容或查找课外知识,在作品鉴赏中提炼出有利于自己辩论观点的相关内容。
3.辩论赛三十分钟。
4.最后五分钟教师进行问题的阐述。这样的教学场景设计,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中的主导者,他们更有兴趣在一起讨论问题,促进了合作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场景活动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转入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师生在互动中逐渐完成学生的学习目的。《时代的脉搏》这一课,出现的作品如:《门神》《一辈子第一回》《大批判》等,离现代学生太远了,欣赏这些作品没有多大兴趣,对当时社会也不太了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活动课场景主题设计为“年代秀”,将学生分成六个组,代表六个不同的年代。课堂前十分钟学生用手机上网查阅自己所代表的年代信息。教师利用美术作品中含有的形式、内容、风格与作品社会背景相联系起来,设置问题,让六个组的学生进行“年代大比拼”竞赛。原本生硬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巩固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视觉艺术独能力,强化了视觉感受。
三、教学场景中的角色定位。
在教学场景设计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其设定角色,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如:在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这课场景设计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热爱民风民俗,热衷于民间工艺品收藏的旅行者。学生的角色则成了各个地区导游,教师背着行囊从本地出发,每到一处学生导游就要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工艺品。针对许多充满职业幻想的高中生,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还有了激烈的竞争场面。学生在这样的角色中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角色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学生能把美术知识与其他的知识相互渗透,在自己的角色中释放,这也是抽象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学场景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在特定的场景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提高了美术作品的鉴赏效率,学生有了了解美术作品的热情,更加主动去探索、研究抽象的美术知识.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美术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和探索实践,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能真正的收获知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该文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这门课程很早就开设了,但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始终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到了美术教学对高中时期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面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力争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总是在埋头备课、枯燥无味地讲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奋斗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家长都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体现在有限的几门学科上,美术知识的学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学校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美学教育早就抛到了脑后。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应完善。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很多教师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美术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与场地
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高中学校普遍会承受高考的压力,整所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考的冲刺上,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即使有些美术教师非常愿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整个学校的教学导向相悖,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美术教师也就放弃了努力,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只愿意上美术鉴赏课。因为鉴赏课上,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动手,所学的美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学习现状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激发。
(三)家长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态度冷淡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美术课程一直是被当作副科来看待的,因此,很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才算是好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如果还是喜欢美术,沉迷于绘画的世界,家长就开始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务正业,走入歧途,于是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学习美术知识。升学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都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丧失了教好美术的信心,也不愿意再下功夫来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进步。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文学、历史、音乐、书法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美感的民族会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将不可想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学校开始认识到开设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高中美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取得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美术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全力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二)活化教材,激发兴趣
当今时代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了解世界,发现美。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靠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各种美术专业的课堂研究活动,多反思、多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缕温暖的春风,我们要乘着这缕春风不断前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高中美术课堂改革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晓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王小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
作为从事美术教育的业内人士,我们都知道审美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价值,美术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交互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灵感,逐渐使学生主体的评价标准和客体的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在审美价值观。但我国高中传统的美术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经常忽视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美学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不容小觑。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价值,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设与审美价值相关的美学鉴赏课程,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鉴赏美术兴趣的同时,也能参与体验艺术美的过程;在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方面,学校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动态性,还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美术教学具体辅助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美术的大环境,以方便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欣赏美术、鉴赏美术。此外,美术教师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为这是学生学好美术的重要保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和学习思维,帮助他们活跃审美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美术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感触和感想,表现自己对艺术美的享受;美术教师还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引发他们鉴赏美术的兴趣,以更好地创造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升美术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帮助学生构建独特的审美角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涵养,高中美术老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独特的审美角度,如可以从中西方传统元素中寻找灵感,将美术绘画中的点、线、面、明暗、色调根据现代审美的原则重新进行构造、组合,并根据自己的灵感添入现代艺术全新的内涵,将这些传统元素的构成及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合到现代艺术当中来,也可以追求民族化,但要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注重视觉的传达效果,可以适当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心理,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自己的审美角度,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地执行美术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必须不断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在美术师资建设方面,要不断增加美术教师的数量,还要不断增强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还可以对美术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加大对美术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各普通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学校还要加大对美术教学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
四、选择适合高中学生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在教育实践中的效果,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表达的逻辑性,通俗易懂能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注重教材文、图的精炼性,并且注重教材表达的准确性,以便美术教师也方便学生学习和欣赏的讲解。
五、充分发挥电脑及多媒体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美术的数字化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方便快捷,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增强学生美术鉴赏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美术的智能化功能使传统的美术理论技法不断简化,而且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可以使美术有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感知到美术的魅力。不仅如此,多媒体等在美术表现上的多重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科研能力,不仅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美术鉴赏,还能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有利于我国普通高中改善美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能创造美的高素质的一代。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美术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一定的教学地位,而高中美术实施的鉴赏教学对高中美术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意义,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是关系着高中美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职称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在提升学生审美价值观方面效果显著的学科,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高考压力的逐渐增大,高中美术教学开始受到高中教育者的重视。本文选取高中素描教学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从高中素描教学的内容、目标等方面切入,分析当前高中课堂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就成了我国教育的代名词,各种升学考试都以文化课成绩作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出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审美和情感的教育,“高分低能”的情况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高考压力的不断上升,艺术类院校开始扩招,高中院校也为提升升学率,开始注重美术课程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中美术教育开始走向正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也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课程,研究高中素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描及高中素描教学概述
素描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雏形,人们在岩壁上进行绘画就是最早的素描。素描的成型则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开始注重对物体进行观察,并用铅笔将其定格在画卷上。素描进入中国始于明清时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使用素描的艺术家,他开创了近代的美术教育。后来徐悲鸿将欧洲的绘画技巧和中国民族绘画精神融为一体,使素描进一步在中国流行。高中素描教学分为两种,一种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对其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素描即可,对于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并不是很高;另一种是针对美术特长生,其要求更高,教学方法也更加深入,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素描技巧,对应试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为顺应高考美术的要求,学生应当达到熟练地、有技巧地进行胸像或者半身像写生的程度。
二、当前高中课堂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素描教学并不重视。由于高中大多数学生仍要经过全国普招统考进入高校,所以美术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如何在课时少、时间紧的情况下教会学生素描技巧是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目前美术课时少,高考也没有考查,所以美术教师对素描教学不重视,导致素描教学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忽视素描基础。素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可以说素描是美术的基础。因此,学生需要扎实地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素描教学应从简单的几何体开始,然后对石膏人像进行写生,最后进行真人的写生。而在实际的高中美术课堂中,学生的素描基础非常薄弱,素描作品状况频出。第三,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在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拿出一个实物让学生进行绘画,桌上摆什么,学生就画什么,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对物体本身产生依赖,如果脱离了物体,学生脑海中将是一片空白。
三、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策略
第一,充分重视素描课程。素描课程作为美术课程的一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做事耐心、观察细心的习惯,这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也很有帮助。通过素描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其在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寻得一些乐趣。第二,应当重视基础教育,注意循序渐进。素描是美术的基础,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从美术课程中汲取营养。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任何教育都是如此,基础性教育枯燥无味,但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第三,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当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描基础后,进行命题绘画,但是并不设置任何实物,让学生将脑海中的形象复刻到纸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创造一些非常优秀的美术作品。第四,提升学生对于素描的鉴赏能力和临摹能力。模仿和学习是提升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素描教学不能仅仅重视素描过程,还应当给学生多进行著名素描作品的背景介绍与赏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为提升学生素描水平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艺术类院校的不断扩招,高中美术在高中教育中所占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作为最基础、最容易入门的素描也将受到更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当前高中素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美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学校和教师应重视素描,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为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立华.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素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刘振敏.新课程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素描基础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今天,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已成为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探究的课题。高中美术课程涵盖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对于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增加课外知识储备以及提高鉴赏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文章结合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例,针对高中美术高效课堂构建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其全身心地投入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粉笔与黑板的组合,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更为全面、深刻的课外知识延伸,让学生在具体的课程学习前对案例作品的创作背景、意境思想等进行充分了解,打开学生的学习、探索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国古代壁画》这节课为例,教师以往的教学思想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叙述,然后用《九色鹿本生》壁画的照片做案例继续陈述,这种教学方式呆板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新的教学思想需要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九色鹿本生》传说故事的纪录短片,然后用幻灯片连贯而详细地将这幅作品展示给学生,并针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美术知识的理解。相应的,学生在了解了九色鹿舍己救人、被救者恩将仇报、王后从中挑唆蓄意加害等故事情节后能够置身其中,与传说故事和作品本身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九色鹿本生》的学习也就更为积极主动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就可以轻松向学生传递一系列理论知识,如古代壁画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绘画技巧等,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在以往的高中美术课堂中往往出现对立的情况,一些教师只注重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也只是程序化地展示案例,然后分析、评述,列举知识理论。这样的教学不但枯燥无趣,而且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吃力。往往一节课过去后学生仍然十分茫然,而教师已讲得口干舌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摒弃灌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环节与适当地指导帮助,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绘画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提出问题:“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其中哪一种艺术形式最吸引你们?”各组学生可以查阅书籍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课外知识,对有关的雕塑作品案例(如彩雕、石雕等)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课堂展示。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互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相比于以往呆板的教学,这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无疑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贴近学生生活
美术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时,就要尽可能地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多地将这门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传递给学生。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角感知生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以《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只是单一进行讲解,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部分艺术作品带进课堂,对它们进行展示,如刺绣、编织、剪纸和核雕等,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评析讨论,教师则可以在最后进行总结并传达其中的寓意。与此同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身边熟悉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描述与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各抒己见。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进行美术教学,不但丰富了授课内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结语
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师要针对固有教学方式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任课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兴趣的养成,并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江涛.针对高中美术教育重新思考高师教学方式.艺术科技,2015(11).
[2]马怀敏.高中美术教学中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探析.中国民族博览,2015(11).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村数学教育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辅助工具缺乏等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数学教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制作评价工具
在实施评价过程中,需要借助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先制订教学计划,然后根据计划,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制作相应的评价工具,常见评价工具有评价量规、学习检查表,学习评价表,学习记录表等。评价量规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在量规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量规的不同准则,设计不同的评价等级,而且,需要用具体可操作性的语言清楚地描述量规,评价量规可以清楚地显示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按照老师的期望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检查自己学习效果和收获,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量规进行自评和他评。
二、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评价应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中,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同时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观察法、测验法等各种各样评价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评价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不但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民主和谐气氛的形成,而且对教学进程具有导向作用,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但可以让学生备受鼓舞,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教师评价要及时,以激励为主,给予学生提供进步的动力,特别是对于胆怯害羞的学生,内心缺乏自信心,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性的手势,一点微笑,一句简单的表扬的话语,对他们来说都能受到重大的鼓舞,评价表扬学生时候要情真意切,发自内心地赞许,带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注重评价个体差异。除此之外,教师评价还应该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思考。
三、建立评价档案
评价档案,即学生成长记录袋,为每个学生建立评价档案,收集学生学习过程资料,包括学习记录表、评价量规、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奖励、学习作品等。学习记录表中记录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课堂讲话次数等;学习评价表,是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的相关评语,记录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于探究问题、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课堂发言、作业练习等学习情况;评价量规,评价过程中的具体标准;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奖励、优秀学习作品等,保存在评价档案之中,它详细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资料和相关评价。将上述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记录在学习档案中,学习档案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完成和管理的,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学习档案,了解自己学习状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优点和缺点,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改正缺点和错误,不断进步,从而达到通过评价促进成长的目的。形成性评价是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重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农村数学课堂实施形成性评价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数学消极怠慢的表现,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教师在教学观念改变的同时,教学行为,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有了明显改变,如:课堂的预设、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算法多样化、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使得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面貌一新。但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重知识与结论,轻能力与过程,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笔者从注重课堂预设、抓“生成”;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四个方面提出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的重点。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数学课堂中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影响,在课堂中不敢把时间留给学生,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也只能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效果低下。二是课堂还是以教师教讲授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觉得不讲学生就不会,讲的少怕学生不会。在教学中老师总想当“警察”、“裁判员”,学生只是观众,是教师的配角,教师只顾“灌输”,学生只顾“接受”,教师不注重知识的生成,学生不掌握“怎样学”,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三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是不是获取了知识,轻视学生知识得到生成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培养;重视对教学结果的强化训练,忽视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挫伤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是教师照本宣科,扮演着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不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忽视因材施教。教师根据教材统一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同样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严重忽视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个体差异,导致课堂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造成整体效果低下。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抓“预设”促“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预设,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再加工,既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要设计“弹性预设”,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进入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显现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才能主动、富有个性。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的主要形式应当是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评价,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计算、实践等活动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力调整角色,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把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尽情地说说议议,做做演演,还可以当小老师,指导和帮助同伴来学习;在学习空间选择上,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在校园里计算花园的面积,把将做法改变为找知识、求学法,全面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样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关注个体,促进课堂效率的整体提高
农村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教学就高效了,而是在教学中要针对本班的学情,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从目标要求,学习方法、练习巩固、评价上分层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教师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少训斥、批评,让每位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技能获取,还要通过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和教师的评价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堂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鲜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总之,课堂是小学数学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接受数学知识和方法,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及时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真正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育过程里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是历史教师立足的专业点,也是高中新课改、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就21世纪的新人培养要求而言,当前的历史教育状况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有,没有对历史课进行准确的定位;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教育目标的偏离;教育功能没能真正发挥出来。所以,现在我们要对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出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学生奋斗目标的今天,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而人文教育却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的频发给人们敲了警钟,也让人文教育越来越引起关注。历史学科富含人文性,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理应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载体。有感于当下历史教学存在严重的人文教育缺失,本文试从人文教育的意蕴和界定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缘起和人文教育重建策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蕴和界定
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育人”。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教育逐渐被忽视,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最初根本。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界定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道德品质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人生、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对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修养的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是使人理解并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缘起
1.教学情感目标的虚化导致人文教育的迷失
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虚化有着直接关系。在历史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附带物。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案内容通常是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情感目标自然无从落实。受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影响,许多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点串讲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情感教学目标人为性缺失。教师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对教案中设置的情感目标熟视无睹,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方向性的迷失。
2.教学内容的泛化导致人文教育效能低下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评价和“高考成败论英雄”思想的影响,知识目标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相关考试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很轻松,只需课前把知识结构备好,无需为了情感教学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知识的多元性、答题能力的综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过去依靠单一学科知识的做法已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因此,现在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新材料、新语境的实际运用。由于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编写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重组与创新历史教材的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些都容易造成传统教学思维下的教师教学自我能力感下降,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致使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效能低下。
3.课堂模式的单一化导致人文教育开展困难
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遵循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模式。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课堂引入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源,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了,然而师生的情感交往也逐渐被课件所“屏蔽”。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显得有些僵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师生互动、追求达成率”成为课堂普遍追求的目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1]然而教师很难摆脱原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教师指导不当,小组合作中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没能达到理想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中依然无法开展有效的情感教学。
4.教学评价单一化导致对人文教育的排斥
教学评价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环节,旨在比较目标与结果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评价者往往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然而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教学评价主要还是沿袭传统模式。为迎合当前中国单一化的人才选拔制度,为适应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教师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中唯知识化,从而排斥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三、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重建策略
传统历史教学思维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教育新模式之间的冲突,不仅使教师陷入教学困境,而且严重阻碍了人文教育的顺利推进。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才能重新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定位人文教育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低下的弊端,但或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或由于未能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价值,最终这些教师都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功能。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把情感教学活动作为推进人文教育的载体。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要求(不能流于形式),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比如在设计《抗日战争》教案时,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充分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白只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走富国强兵之路,才能远离战争,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2.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实现知识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迁移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要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进行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递知识或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2]教师通过设置恰当的课堂情境,可以实现知识目标向情感目标的迁移,知识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迁移。例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有关“渡江战役”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背诵毛泽东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不仅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氛围,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同样,在讲解《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唱《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记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关键年代和事件,而且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人文教育的开展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历史课堂开展人文教育,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摒弃过去那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的师道尊严的封建观念,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不能过于强调自己作为历史知识传授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忽视学生的感受。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总之,人文教育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在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使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得以提高,使其人格也得到较好的培育和发展。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生是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德育教育对学生价值取向、品格素养的形成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德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造成体育考生问题的原因
第一是体育考生自身及观念的原因
大部分体育考生生性好动,加上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课堂自控能力较差、坐不住,在文化课课堂上听不进去;有些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认为,这些学生考不上大学,而上级下达升学指标时又要按班级人数的总比例计算,体育考生成了占用名额却难以出成绩的特殊群体,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无能为力,认为他们是包袱,对他们不管不问,教师的这种态度,是的体育考生更对自己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进行体育训练成了他们逃课的幌子,最终造成上述问题。
第二是学校教学措施不够完善
体育考生因为每天要参加训练,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缺课较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学习。虽然学校对此强调文化课教师要给他们补课,但因体育考生分布在各班,人数较少、文化科目多,加之有些教师以经济利益为重,觉得给体育考生补课没有经济效益,因此教师给体育考生补课就成为落实不了的空话。体育考生落下的文化课越多,就越不爱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是家长对体育认识不够。一些体育生的家长思想传统,认为只有学习文化课才是正道,才是真正的学习,认为学习体育没前途,不支持学生的体育训练,但体育考生本身又喜欢体育,造成体育考生进退两难,心态难以平衡,造成一些问题。
二、体育考生教育方式的建议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对体育特长生德育的总体设计上,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着重解决:训练动力、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等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必须让各科任教师认识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科目。体育考生尽管文化基础较差,但这些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强,只要科任教师能耐心指导教育学习,与其它学生一视同仁,加强文化课辅导,加强社会宣传,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转变教师与家长对体育考生的看法,使体育考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自然会改变做一个“坏学生”的思想,其行为也会转变。
第二,在体育训练中结合训练内容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体育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会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身心疲劳,通过这些训练过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体育心理、比赛心理等个性品格的培养。要重视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对那些发展特别优秀或较差的学生,更具有重要意义。把体育考生评价表彰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建立规范化的评价、表彰制度。使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能帮助每一个体育特长生,对照全体建设目标和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开展自我评价、从而确定新的起点,促使体育考生集体意识、自主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第三,在体育训练中要强调德育的三个原则
即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原则既训练教学过程要有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同步性,要求体育教师在训练中了解体育考生,针对他们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实施德育目标控制。有序原则既对教学、训练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组合,优化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稳定地培养与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原则是选择好训练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灌输做人道理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和深化思想认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和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结合起来。使体育考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不足,转变行为。
三、结语
总之,体育考生作为素质教育对象的一部分,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心理上接受他们,耐心的对他们的不规行为通过多种方式说服教育,使体育考生从思想上转变,使他们品德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一、以教材中的优秀素材渗透德育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最主要的学科,因此,开展德育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政治教材中的任何一节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而且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哲学常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已任,不管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等,都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当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将德育穿插在其中进行授课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天然职责,这样的教学能够做到润物无声。再如,在讲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有效的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逆境也能成才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结合“青蛙效应”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在一锅滚烫的开水中将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到锅中,就在将要落入锅里的一瞬间,青蛙奋力一跳,竟然死里逃生了。接着,专家又将锅里的水换成温水,将青蛙缓慢地放入到锅中,这个时候青蛙在锅里悠闲的漫游着,但是,随着水温逐渐的升高,这只青蛙却没能跳出水面。”接着让学生分析这只青蛙最后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是否也在上演着青蛙式的悲剧?学生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得出一致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知识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地去思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着的深层哲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优化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又能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促使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到更进一步的落实。政治常识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观的有力阵地,教师可通过大量知识载体,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我们人民、我们党的热爱之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去学习,以此来逐渐地开展德育渗透的目标。要想将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及学习方式和课后反馈等方面都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教学时,还要同时兼顾到教学的导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连续性发展。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的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引导他们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逐步地转移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向上来。设置开放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行为和认知行为的和谐统一,增强他们的认知,强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政治知识的内涵,以此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地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的且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够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既要是知识渊博的智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把这作为教育、熏陶学生品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此外,政治教师也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渊博的知识,坚定的立场以及高尚的情操,实事求是,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着很好的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比如,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还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的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教师这些素养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三、总结
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德育教学,实施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端正自身的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此外,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努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拓宽政治课堂的教学渠道,把政治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所需的人才。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