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税法课程是高职会计学专业中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税务登记能力、各税种的计算能力、各税种纳税申报能力、发票管理能力及应对各种税务检查、稽查的能力。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很多税收方面的业务。因此,学习好税法课程可以为上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高职层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了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因业务量不多,一般都不配备专门的办税人员,而是由企业财务部门中的会计人员来兼任这项工作,所以会计专业毕业生除具备基本的记账能力外,还应该熟悉税款的计算、申报纳税等方面的技能。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另外,会计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均包括税法内容。考虑到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税法课程的作用不可小视。
很多高职层次学生认识到《税法》课程学习的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学习兴趣不高,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些问题与税法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相关资源库存的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师自身素质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税法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课程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这样,也决定了税法这门课程的复杂性。学生学习时感觉抓不到重点,理不出思路,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税法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60-70学时,相对于琐碎复杂的课程内容来讲,课时略显不足。另外,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所以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进行充分有效地训练,不能与教师进行互动,出现了毫无活力的“结晶课堂”现象 。为迎合学校的教改任务,大部分教师也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把课程内容制作成PPT,以此来替代板书,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廖明等学者在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指出,教科书质量高低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1]首先,市场上税法教材编写体例几乎是千篇一律,按税种来设置章节,每个章节围绕该税种的征税范围、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目、税率、税款计算、纳税地点和期限等要素阐述,每个内容基本上都是对税法法条的简单罗列,缺少一些实际工作中案例及易混易误读的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内容只是去机械记忆。其次,高职高专层次税法教材结构也有欠缺,几乎所有税法教材都是仅仅介绍各税种税法和税收征管法,对各税种之间的联系的介绍则是穿插在各税种内容中,并且内容非常少,这对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非常不利。很多学生反映税法知识非常零碎,学习完成后不清楚税法这门课究竟有什么用。再次,税法教材时效性较差。受经济发展、宏观政策调整、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每年都要进行调整和补充,而教材从筹划编写到出版发行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数程度上有内容老化的现象,在学生自学时分不清楚是否有变化,影响了学习效果。最后,教材配套的学习资源不够精细化。大部分税法教材配套了习题集、PPT等,但更精细的教学资源非常匮乏。
税法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决定了税法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训场所的实训教学是不可偏废的两个环节。但是,长期以来,高职学校仍然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税款的计算与申报、发票的使用和管理等实训项目要么是放到理论课堂教学里,要么与财务会计实训、综合训练等课程放到一起教学,训练强度根本达不到办税岗位工作需要的程度。这与近些年高职大幅扩招,校内实训设施设备投入跟不上有一定的关系。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业务简单,中介机构(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对客户关键资料负有保密等方面的责任,所以,学生在实习时只能做一些填写支票、记日记账等一些简单的工作,办税方面的工作接触非常少,起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
学校内的双师素质教师不多,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课堂走向讲堂,没有真正到企业去工作过,即使有的学校“拉郎配”式送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实习,但最终结果是“老师”的身份与企业的“员工”身份根本融合不到一起去,最后还是得不到真正的锻炼。校外聘请的“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到学校授课,只能成为名义的兼职教师。鉴于以上两个原因,高职院校很难组建一支真正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针对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和市场对涉税业务岗位的能力需求,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任课教师在教授每节课的时候,需要对税法前后相通的知识点时行梳理归纳,进行对比分析。如现讲营业税征税范围时,可以同时列出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对这三种税的功能和意义,也就理解地更加深刻。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税种立法或修订背景的故事或纪录片,让学生在了解当时背景下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营改增”的内容时,可以先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物流行业重复征税调查的片段,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再者,各学校也可根据本校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面向的单位性质,选择部分行业,以行业为主线来进行讲解和实训。以我校为例,大部分会计专业进入工业制造行业及商品流通行业,我们先围绕这两个行业,选取典型企业展开学习,再利用少量时间学习其余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将企业涉税业务或行为连续在一起,有效防止知识碎片现象。
税法课程具有零散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等特点,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讲,要靠自己完全理解掌握,确有较大难度。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任务要求,采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如在讲税务登记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参照教材制作不同的申请材料,在类似游戏的过程中把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联系一家准备办理税务登记业务的企业,让学生用DV跟踪拍摄,并进行加工处理,这样整个过程结束,在不占用过多上课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对该项业务就能完全掌握,并且也可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
教师需要改变单纯制作文字PPT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引入电子报税软件、动画、视频、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一系列形象展示,这样可以与社会更接近,与学生的兴趣更接近。
1、教材和配套资源库要根据情景教学的需要来设置相关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围绕每个税种设置“情景认知”、“案例导入”、“情景辨析”、“情景答疑”、“情景案例”、“情景实战”等情景,让学生体验案例学习的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材编写需要突出重点,比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是所有税种里最为复杂,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税种,这部分内容需要在教材中突出,而对一些小税种(主要是地方税)则可以合并在一起。
2、在教材中增加一章内容,以某两家典型企业的业务为例,全面介绍企业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各税种计算、纳税申报、应对税务检查等各工作流程,让学生对从整体上把握涉税业务,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
3、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在现有课程标准、练习题、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仿真电子纳税申报软件、FLASH动画演示、操作演示视频等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喜闻乐见的资源形式和内容。
1、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建设税务申报实验室,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税务处理综合能力。同时,将税务处理的相关实训内容从会计模拟实习中独立出来,税法课程结束后,进行专门训练。在会计综合训练中,再结合会计实训,进行业务处理。
2、争取行业协会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尽可能与企业、税务师事务所找利益共同点,吸引它们参与到实训教学工作中来。
1、各学校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应该尽量挤出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税务局或税务师事务所挂职,一般时间不低于一年,让挂职实训老师有充分时间融入相关工作岗位,提高自己的税务处理能力。
2、利用国务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争取引入企业工作的精通税务业务的专家人才到学校任职工作,以此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3、通过内部激励政策,引导相关专业老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
总之,税法课程改革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和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展开,但各学院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改革。不因势改革或过分的改革包装,都对税法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阅读方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模式―数字化图书馆。传统纸质化阅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资源,而且阅读时间上也相对固定,存在很多弊端。数字化趋势下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读方式,提高了学生选择书籍和阅读时间上的自我控制性,也使得高职图书馆成为现代高职学院的信息服务中心。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行为特征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查询和阅读服务,通过网络开展跨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可以实现在线多对一的阅读,不仅仅节约了高职学院的购书成本,而且节省了空间范围,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个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个性化特征还可以表现为智能化,根据不同读者对读书的阅读需求,展开了不同的推介服务活动,并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个性化决策服务还可以表现为信息的多元收集,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不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为读者提供了智能化决策服务,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选择性。
数字化趋势下,为高职学院的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渠道,也对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改革要求主要可以体现在:
2.1 加强在线咨询服务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院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图书信息资源的容量不断的增加,学生不仅仅可以对图书馆的相关书面资料进行借阅,而且可以从学院获得更过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化趋势下,可以有效的进行书籍资料的复制和下载,提高资料的选择性和利用性。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内网资源,实现电子网络交流和数字化沟通服务,实现24小时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
2.2 加强信息导航服务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大而且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在繁杂的信息中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寻找信息效率低下,导致其可利用信息资源的获取成本不经济。因此,在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中,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开展多元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管理,高职学院图书馆应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点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在这其中,尤其是以学科导航系统建设为重点,在高职学院图书馆中,根据区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以便满足不同的顾客需要,进而可以有效的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学院现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并按照学院不同的专业内容要求,进行不同的数据库分类管理,进而为实现分类引导提供有效的基础,可以使读者更为便捷和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文献,提高信息获取的满意度和效率。
2.3 加强培训
培训工作是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基础性内容。如何有效的利用学院的网络资源,提高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的利用效率,需要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和其他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需要根据高职学院学生众多的特点,采用集中式和网上分散培训两种形式,对通用性或基础性的要求,可以采用集中式培训的方式,而对于提高性和专业性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培训。同时,开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上培训,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放在网上,供读者自由浏览或有组织的观看,让读者了解并学会应用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有效发挥图书馆资源的强大功能。
2.4 实现开放性服务
传统的阅读方式下,高职学院图书馆主要是开展封闭式的阅读方式,大量的图书信息积压,很多资源信息是备而不用。同时,由于受制于经费紧缺,传统图书馆运营模式下,很多书籍无法及时的购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田园式”服务模式,高职学院图书馆各自发展,自成体系,读者之间也缺乏交流,制约了高职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高职学院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逐年增大,现代化图书馆纷纷在各个高职学院落成,这些现代图书馆不仅仅具有较大的规模化保障,而且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的技术,为高职学院图书馆的开放式服务提供了可能。
可以说,开放式服务已经成为现代高职学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开放式服务模式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和存储等都建立起了辐射性的开放模式,提升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给了读者以最大的自由空间,读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拓宽了信息领域,方便了读者。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也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不仅要研究实践理论为,还要研究社会现实。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
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近二十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观点的确立、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社会改革的深入,国内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新局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发展的新契机。“从传统哲学解释中突围,在现代制高点上创新”已成为现实的理论运动。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非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制订的,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此体系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苏联学者遵循斯大林的指示,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水平编写的,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割成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板块。“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四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结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人为地进行了简单地拼排,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法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抛弃了辩证思维的灵魂而丧失了自身的活力。
在教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理论被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化,活生生的唯物辩证思想因缺少时代特色而变成了一种可以普遍套用的空话。在哲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困于传统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而止步不前,很多学者不得不提出要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四大板块”结构体系未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没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仅片面强调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忽视了感性的实践基础和主体性原则,从而造成了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缺失。
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活力,我们就必须以现实为基础,既要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又要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我们必须回到实践这个逻辑起点,以实践为基础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首先,我们必须以实践本体论替代物之本体论。原来的物质本体论追求的是世界的本质、本原,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实践本体论关注的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追求的是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终极关怀,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目标。实践本体论还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但是本体由原来的物质本体转换为实践本体,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就由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转换为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对象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即主体与对象以及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与改造关系,这两个方面和两个层次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论述的。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本体论部分都贯彻了实践本体的观点。其次,在辩证法部分,辩证法也是人为了生存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即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所以辩证法的基础也是实践的观点,也应以实践本体论为前提。再次,在认识论部分,虽然以前的认识论部分对于实践是非常重视的,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但实践也仅仅是认识的基础。我们认为认识论与本体论是统一的,认识领域的对象不仅指向外在世界,而且涉及人自身,认识与存在的相关性则相应地展示为认识与存在的“互融”,这个互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认识论部分坚持实践本体论也不存在矛盾和冲突,认识论与本体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形成统一的。最后,唯物史观部分以实践本体论为前提就更无矛盾可言,因为实践本体论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人类社会,也才有历史观可言。
早在八十年代,吉林大学的高清海先生就提出:“实践一元论”的思想。高先生认为,“两个主义四大块”的体系结构肯定是有问题的,那种分割并列的结构必然要使内在的关系人为地外在化,即使单纯从行文和讲述的需要出发,在这种前后并列的结构中,也不能不从唯物论中剔除辩证法的内容,从辩证法中剔除唯物论的内容。因为在一本教科书里总不能同样的话前后不断重复地去说。辩证法与唯物论人为地拼凑在一起是不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关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这两部分的内容的关系同样如此。他认为“两个主义四大块”在理论上由于没有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学说的真实意义,因而就不能把自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这样就在一方面不能不从内容中失落了“人”,而变成重物轻人的自然理论,远离了现时代的精神;
在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落入旧哲学的本体论的思维模式,从而丢掉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理论实质。因此,高先生提出以了“实践”观点为基础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他从原来抽象的“物质”基点转移到与人的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的“实践”基点。以实践为基础,从主观和客观的基本矛盾出发,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坚持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提出自己独特的体系结构。高清海先生的“实践”观点的提高从思维方式上是一个突破,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引入一个新境地。
到了九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多角度提出了诸多理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李秀林、肖前、黄楠森、杨耕等。李秀林在和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中也对“四大板块”结构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他们进一步强调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全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轴心,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实践观和物质观的统一,阐释了包括自然、社会、思维在内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价值论、方法论,以及人论的一些问题全书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突出和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思想.这一体系改革理论虽然也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但只限于在内容上的补充和调整以及章节,结构上的增减和变动,因此没有完全脱离苏联板块体系和思维模式。
以上这些学者在发表论著时,虽然在论的角度和具体观点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力图重新把握、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的中心线索来展开论述,或者说都力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来把握。正如高清海先生所阐述的“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以此为基点去重新审视、理解、阐释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这些年来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共同特点,也是它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这一成果最后凝结成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赞同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和名称。[1]
可以说,以实践作为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它不仅是走出苏联模式教科书体系桎梏的突破口,也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点。但现实是很多学者对实践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当贫乏,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对于实践的理解前人更多的是从认识论上把握它,强调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这远远不够,对于实践我们还应更深层地挖掘其作为主体性概念的内在本质及逻辑关系,只有从更高的境界理解实践的内涵,才能真正找到科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正确途径。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也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不仅要研究实践理论为,还要研究社会现实。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髓”。[2]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其哲学体系改革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现实不断挑战理论领域的背影下开始的。现实性是学术研究的内在特性,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往往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息息相关,其研究成果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可以超越历史条件,而在于它总是基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植根于实践之中。因此,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不能不占首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当中,理性地反思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从事的最基本实践活动,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实践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形成的哲学观念。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邓小平也多次指出,列宁和毛泽东之所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本国的实际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他始终强调要研究新的实践。他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我党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的理论创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必须把握“实践观点”这个入口,把“实践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发展相结合、和社会现实的挑战相结合,这样才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多年来,许多教师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英语教学本身,不仅应该承担掌握语言的教学任务,还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承担培养学生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这七个方面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改革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思考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改革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思考全文如下:
根据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遵照国家教育部于99年11月份公布的《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设想》(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再结合我国当前中学英语教育的实际状况,目前,我们应该集中精力重点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育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二、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三、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五、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英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本,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本;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又能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着眼于他眼下掌握了多少个单词和句型。先成人,后成才,英语教育也同样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项历史使命。
多年来,许多教师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英语教学本身,不仅应该承担掌握语言的教学任务,还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承担培养学生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这七个方面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
思想品德
通过英语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也是一项英语教师长期以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英语教学能够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行为准则、是非观念;关心他人、学会合作。
心理素质
与智商(IQ,Intelligent Quotient)相对应,美国心理学家戈曼提出了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的概念。所谓情商,是指了解、控制、调整和激励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增强注意力和创造力的能力。
显然,戈曼所说的情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包括诸如兴趣、爱好、动机、态度、内驱力、情感、性格、毅力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也相当于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情感”目标的内涵与外延(见第29页图表)。
戈曼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不仅要有一定的智商水平,更需要有较高的情商。情商是使智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应付波折,抵御挫折的动力。因此二者必须同时开发,交融并举,它们互补融合才能构成人的完整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认知活动,而忽略情感活动;只重视开发智商,而忽视开发情商,致使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耐挫能力低下。顺利时忘乎所以;受挫时悲观丧气,严重地阻碍着智力因素的发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兴趣训练、好奇感训练、情感训练、毅力训练、性格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诸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这样做,在语言方面,能够激励他们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不碍口、不害羞、不怕犯错误,勇于矫正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心理素质的铸造方面,也有助于他们逐步形成争强好胜,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冒风险,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对挫折和失败具有一定承受能力的健康完美的心理素质。
思维品质
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英语语言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在英语课堂呈现阶段,教师应该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景,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动作、表情、身姿、手势等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化的新语言变成具体的、形象化的、立体的直观影像呈现给学生,既达到了语言输入的任务,完成了理解新语言的功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语言操练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搭配联想和相邻联想等联想思维的方法来掌握和记忆单词和句子,既能事半功倍地学习语言,又能开发学生联想思想能力。同时,在该阶段,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等抽象思维的方法来理解掌握句型和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在语言实践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诸如读图对话、憧憬想象、打破定势、发散集中、新旧连接、矛盾辩论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对子表演,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灵感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英语教学应该而且能够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个性品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制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手段甚至试题答案都必须整齐划一。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教材走,师生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用这同一个模子塑造人才;一个标准、一个规格、强求一致,人人都必须进行求同思维,谁也不许越雷池半步;这些都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了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被教师和教材牵着鼻子走的“小绵羊”和“书呆子”。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而且个性素质包含并表现共性素质。因此,在发展学生共性素质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个性素质,这是英语教学又一项教育功能。针对当前我国学生个性不强的弱点,更应该着重对他们进行个性素质和特殊才能的培养。
以思维方法为例,应该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反向思维、逆向思维,敢于唱反调,善于用不同语言结构表达同一思想,以使他们在具有普遍素质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特殊素质,成为“全面发展加个性”或者“合格加特长”的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文化素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文化底蕴。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功底。
此外,我国长期应试教育造成过弱的文化陶冶,致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严重缺损,这
又使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显得更为重要。
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习能力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人才的周期远远滞后于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变化的速度。现今已经没有“管用一生”的一次性教育,只有“贯穿一生”的终生教育。那种在学校一次性“充电”毕业后终生“放电”的观念已成为历史。因为学习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且一个单一的专业也很难应付未来复杂的社会需求。因此,学校教育只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掌握了学法,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要比多记几个单词或句型重要得多,因为这将受益终生。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更要采取科学正确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习英语方法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其核心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学法决定教法,教法源于学法;反转过来,教法又影响学法,学法依赖于教法。只有教的有方,才能学得有法。教法与学法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双向关系。我们必须以学促教,以教示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据此,培养学法,必须从改进教法切入。教师在教授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时,就必须充分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和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折不扣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并以此为主线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会英语的同时逐步学会会学英语,提高学习能力。
社会能力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交际能力是由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构成。
社会能力,哈佛心理学家嘉纳称之为“人际智能”。他指出,人际智能是指认知他人、善解他人、关心他人并能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他还把人际技巧分成四类:领导能力、交友能力、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分析社交生态的能力。他还强调,与情商其它诸因素相比,人际智能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洛克菲勒也曾说:“与太阳底下所有能力相比,我将更多关注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
由此可见,培养社会能力,不仅是铸造一个人素质的需要,也是英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需要。
英语教学,如果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活动方式的原则,那么,学生便可在与同伴合作活动中训练自己的结伴交友、关心他人,群体组织、协商调解、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一切正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开放型、合作型、竞争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目的做了如下阐述: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动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说明,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设计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项扩大为五项。具体内容与目标如下图:
其中,关于英语语言方面的目标要求,从基础教育的整体考虑出发,以目标分级的方式设计,取代现行大纲的分学段、分年级的设计方式。即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保证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共设计八个级别。第三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即初中毕业)应达到的级别;第六级为普通高中毕业必须达到的级别。不同地区的学校以及不同学生和个人可视具体情况适当提高级别要求。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适当降低要求,但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这种保底不封顶的做法,体现了“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走则走”的因材施教原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情感、策略、文化等目标要求,在我国也是第一次纳入教学大纲之中,我们必须花大气力进行探索研究。新课程标准对每项要求均列出具体细目,以便于我们具体操作和评估。
总之,新课程标准关于内容与目标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素质的根本规定。素质教育的主要机制是内化机制。也就是说,人的素质是靠其本人主体的内化形成。学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思维的主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所以,国家教委[1998]1号文件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英语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Internalization)。
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是灵魂。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就没有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英语教学。
那么,应该如何贯彻落实这条原则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活动方式。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主要应该转变两种观念:
师生观要实现四个转变:
①由学生为教师服务,转变成教师为学生服务;
②由学生围着教师转,转变成教师围着学生转;
③由学生被当作充塞知识的容器,转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人;
④由教师在台上表演(拉大提琴),转变成导演或指挥;
总之,要由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red)变成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red)。
教学观要实现六个转变:
①由只研究“教”变为同时研究“学”;
②由“教决定学”转变为“学决定教”;
③由“只研究教法”变为“同时研究学法”;
④由“教法决定学法”变为“学法决定教法”;
⑤由“只研究教的过程”变为“同时研究学的过程”;
⑥由“教的过程决定学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决定教的过程”。
总之,要由“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
(二)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
对子或小组活动(Pair work /Group work)在西方国家已经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是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小组活动的必要性
概括起来,分组活动主要有以下七个优势:
①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组内人少,人人有机会,消灭了遗忘的死角。
②讨论争论,强化记忆。在记忆金字塔中,小组活动的记忆率是50%。
③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好生帮助差生,学到后马上教别人,记忆率是95%;差生没有心理负担,可以大胆实践。
④组内合作,强化集体荣誉感。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增强责任感、荣誉感。
⑤组织比赛,增强竞争意识。你争我赶,互不相让。
⑥组内交流,锻炼能力。沟通交流,培养开放型、交际型人才。
⑦轮流坐庄,提高组织能力。组长有权组织安排组内活动。
小组活动的可行性
分组的方法:
①Friendly Grouping自愿结组
②Multi-ability Grouping不同水平混合编组
③Single-ability Grouping同等水平编组
④Neighborhood Grouping邻里分组
我们国家班型大,学生多,采用第④种为宜。同桌两个人组成对子(Pair);前桌两人回头与后桌两人结成四人小组:
组长的确定:
刚开始小组活动时,可先由教师指派学业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经过一段磨合师生形成默契之后,可轮流坐庄,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具体操作———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①复习阶段(Revision)
值日生报告、自由谈话应以小组形式进行。
*老师设计题目,小组先准备2—3分钟,然后集体表演。
*上节课布置题目,课后准备,课上表演。
*在组内,一人说,大家补充。比如,每人轮流宣读日记,大家讨论。
②呈现阶段(Presentation)
按五步教学法规定,该阶段是逐一呈现新的语言材料:单词、词组、句型等。但要呈现一个练一个,不要欠债;经过全班和半班操练之后,便可在组内练,先口头,后笔头。可印发题单,主要是模仿型和机械型题目,如模仿、重复、替换、转换、选择、判断、填充、补全、造句等。然后组内互判,大家一致者,放过;有争议者,请老师指导,二、三分钟即可。
③操练阶段(Drills)
这是对整个对话或课文的操练,这更需要在组内进行。老师可以印发题单,个人做完之后,组内同伴互批互判,无争议者,放过;有争议,老师答疑,也可抽样检查。
④实践阶段(Practice)
大家做得较好,老师出题目,小组讨论、抽样表演、反馈检查。
⑤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也可按操练阶段方式进行,印发题单,小组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开展小组活动,必须事先准备学习材料,可以把写在小黑板上或投影胶片上的练习题打印下发,供各个阶段学生活动时使用。
遵照上面提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和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原则,我省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研究探索,初步构建了以下“以学定教”的导学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仅为多种模式之一,只供研究探讨)
(一)理论依据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参与”的素质教育观;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师生观;
3.“英语是学生练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的学科教学观;
4?“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
5?“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二)操作程序
1?复习阶段———营造语境、以旧引新。通过值日生报告、自由谈话、角色表演或歌曲游戏等创设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氛围,激活学生的情趣,提升他们的情商,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全身投入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去;同时通过复习与当课相关的语言现象导出新课内容。
2?呈现阶段———目标设疑、直观呈现。针对当课应完成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通过实物、模型、图画、动作、表情、手势等直观手段把线形的、抽象的、新的语言现象变成立体的、形象的多维图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右脑形象思维器官,完成新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输入过程。
3?操练阶段———指导操练、解疑点拨。运用全班、半班、男女、分行、分排、小组、对子、个人等多种活动方式,其中以小组活动为主,指挥学生进行模仿、替换、转换等有控制的机械操练,以获得语言技能;同时,对重要的语言规则和规律,精讲解疑,点拨升华,以发展学生联想、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4?实践阶段———创设情境、设计话题。根据当课所接触的语言项目和应完成的语言功能,结合可能实施的素质教育目标,设计相关的开放型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灵感思维和交际运用能力。
5?巩固阶段———反馈强化、总结归纳。通过对当堂课所接触的新的语言的总结归纳和学生自测、群测的信息反馈,达到巩固强化和查缺补漏的目的。
(三)操作策略
1?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绝大多数时间。
2.在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发动者、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评判者或参与者。
3?小组活动应该是贯穿课堂活动始终的主要活动方式。每接触一项语言点时,经全班齐声模仿操练之后,一般均应组织对子或小组活动,先口头,后笔头。做完练习之后,或组内互判,遇有争议的共性问题提给教师统一质疑;或全班共判,指定某小组个人作答,教师指导点拨。但与小组练习的时间相比,单人或单组在全班范围内的检查评判时间宜短不宜长,获得反馈信息后进行及时补救便达到目的。
4?为了便于学生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在为自己设计教案的同时,按照课堂教学五个步骤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同步练习的题单或学案,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诸如模仿、替换、填空、选择、转换、补全、问答、思考、讨论或辩论等口、笔头练习题或检测题,供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活动时使用,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必须得到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支持,否则必将失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是世界先进国家一直沿用的评价手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必将采用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平时表现(Daily Performance)。它应该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情况(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课堂反馈检测或诊断性测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这一切,可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进行评价。
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则可根据大纲的细目要求,采用宽松的、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
过程性评价的手段可以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或组内互评等来完成。总之,要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
终结性评价,主要指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等。
综上所述,新的评价体系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形成性评价;既重视对运用英语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评价的手段既有分数量化,也有文字叙述;评价的执行者既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全新的评价体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正确、及时地编制会计报表,满足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的改革与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的改革与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在该医院施行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就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在我院的实施模式、改革的意义、下作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几点思考作一阐述
关键词: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改革
军队医院会计核算是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是会计活动中最基本的一项管理活动.它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整理或汇总.把原始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形成供日常经济管理和决策使用的资源。因此.会计核算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 2001]会字第762号《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于2003- 01.01起正式施行。这对医院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实行统一和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核算管理.全而、系统地反映对内、对外医疗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情况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兵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作者就会计核算管理方法实施模式、改革的意义、工作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几点思考作一阐述。
2002年底,我院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设立了财务会计核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下设软件研究开发财务管理、经济核算和物资管理4个小组.成功搭建了会计核算局域网平台。2003年初.财务科己完成了新旧会计账务的结转.药品科完成了“军字一号”新药品软件的升级切换.营房、器材等部门完成了库存物资账务清理和新建工作.制定了会计核算流程,并对科室核算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逐步形成了医院核算的一级核算模式即院级核算和科级核算。院级核算是指医院的大财务部分.由财务科负责.在经济管理科、医学工程器材科、药品科、营房科、军需科等相关科室配合下实施的.是建立在科级核算的基础之上的;科级核算是由经济管理科根据有关规定.在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下对科室进行的全成本核算。实践证明.只有科级核算明细、清晰、准确.院级核算才能真实、科学、客观.这样就能够为医院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改革核算原则与工作方式
新的军队医院会计核算更加立足于原始数据的采集,采集数据更加严谨,核算流程更加规范。在核算原则上,改革了医院以往预算外经费的收付实现制的记帐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记帐原则。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全而性的原则,实行军地分开、医药分开核算,合理划定医疗成本范围、实行资产计价核算等,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指标,规范和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医院会计核算将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管理模式。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为基础,从而确定单位的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凡是当期己经实现的收益或己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
相反,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己经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只有把会计记录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其核心是按照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同时严格核算的时间性,加强会计核算的明细性与准确性,从而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医院经济管理信、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有利于有关项日的论证和医疗服务市场的开拓。
2.2加快医院信急化建设的进程
军队会计核算管理是继“军字一号”工程后又一个新的医院管理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医院会计信急失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也为“军字一号”工程正常运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化,支持,达到了资源信息化,共享,保证了会计信息化,的真实性、一致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为医院领导决策层提供更加可靠、真实的数据。
2.3完善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过程
准确合理的成本核算.是医院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全军医院管理人员长期的奋斗日标。新的会计核算制度通过“二个一”(一个财务机构、一个银行帐户、一套会计账簿),实现了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结合;通过“二全一同”(全程、全员、全岗位,军地同等)核算模式,划定了医药成本核算范围,规范了实物资产计价核算,将医院管理由以往的定性和半定量管理推向定量管理的科学化管理轨道。我院实行财务集中统管模式,坚持审核、会计、出纳分工管理和坚持经费开支报销逐级审批和复核制度,把财务人员纳入统一管理,集中办公。负责所有经费的划拨、收交、结算和报销,经费使用过程实施全程监督,真正做到“一个机构管财务,一个账户管资金,一个科日管核算”,落实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
2.4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的要求
日前,事业性医院、合资医院、独资医院直接参与医疗服务竞争,私人诊所、专科诊所、独立化验室等中一功能医疗服务提供者凭借其灵活、便利等优势,抢占医疗市场的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医院如忽略医疗成本核算与管理,必将给医院建设带来致命的伤去;同时地方医院有政策活、则力强、发展规模大和速度快等特点,容易留住人才。我院采取把握自身优势,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医院原先的会计核算必须从核算原则上做出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
2.5强化医院增收节支的意识
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将进一步增强医院物资管理和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强化科学性和效益评价机制,严格流向管理,进一步减少跑、冒、滴、漏。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医院要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扩大对外医疗收容,多收快治,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床位使用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成本,开源节流。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完善岗位责任制,减少浪费,增收节支,提高经费保障效益。落实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验收、登记制度,防止积压,堵塞漏洞,减少损失和浪费。
2.6符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今后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军队医疗改革将而临着新的形势,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而:一是实行分类保障,建立军人免费医疗、随军家属优惠医疗和职工保险医疗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一是实行合理医疗,确定了合理诊疗、用药范围,规范就医程序;二是建立统筹与定额相结合的费用管理制度,实行干部单位门诊消费定额管理,建立院外大病区医疗统筹和优惠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四是逐步实行持卡就医;五是对小、散、远单位门急诊实行社会化保障。因此,加强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完全符合医疗改革工作的需要。
3.1低质耗材领用的问题
过去是“以领定支”.现在是“以耗定支”。由于奖励机制上的原因.过去有些临床科室往往在效益好、患者多的时候.多领一些耗材.弥补用J几所谓的收容淡季.达到科室奖金淡季与叶季差不多。医技科室把这个口r上用的一些试剂.算到另一个口r上去开支。实行现行的核算办法以后.就从客观上解决了人为因素。它是以网上实际发生的消耗为准.消耗在患者身上的才算支出.才能计入本期的成本.使其无法调剂。这样.科室医疗成本核算就得考虑叶季的时候.如何多收快治.加快周转;淡季如何不淡.让患者源源不断地进来.否则.就影响指标完成.影响科室的奖金分配。
3.2高质耗材领用的问题
高质耗材的领用.过去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医院购买.科室到器材科领取.再为患者诊疗所用;第一种是因技术原因专科自行购买.器材科子以认可;第二种是科室购买.未经器材科认可;第四种是让患者自己购买.为患者使用。就医院高质耗材管理而言.后两种情况是“体外循环”.对于少数科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实际上一部分是医保患者.用高质耗材必须经医院办理.否则医保部门不愿多付这方而费用.如违规就罚医院的款.而医院和患者都不愿意承担此费用。另一部分是非医保患者.不经过医院器材科办理.是临床科室让患者自己去购买或为其代购买.这就存在着漏洞。现行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对高质耗材的要求必须规范采购规范管理以防止发生问题。
3.3科室收入计算方法的问题
现行会计核算管理办法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消耗的成本和收入均是按照实际发生和时间来结算的,网上自动生成,收多收少,当时生成,“日清月结”。患者出院均以当人消耗和收入累计结算。到川戊时,若当月的收容指标己完成,将患者拖到下个月初出院就没有意义。因为此时患者没有太多的治疗,仅付床位费而己,这就促使临床科室多收快治,设法创收增效。医院从调动科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入手,从价值规律和经济的杠杆作用上来认识问题。
3.4行政消耗开支的问题
行政消耗开支范围种类繁多,涉及到全院机关、科室和后勤保障系统等方方而而。直接成本的多与少,行政消耗开支的多与少,反映了这个中一位的技术水平,反映了员工的节支意识,反映了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体现了医院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如果在完成同样任务的前提下,或者在创造同样产品的前提下.行政开支过高.管理成本高.医院效益就差.可用的经费就少.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弱。就现在nu言.我院的行政消耗性开支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新的会计核算将医院的行政开支列得一清一楚.效益如何.哪些方而管理不到位.完全能够分析。同样.医院对科室的效益评价也是如此。因此全院均应紧缩行政开支。
4.1医院党委和各级领导要有经营理念
现代医院管理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医院管理。加入WTO后.军队医院同样要进入医疗市场参与竞争.如果不转变观念.将会失去市场。因此.要一手抓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一手抓投入与产出效益。医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党委和领导必须抓人才.抓技术.抓服务.抓质量.抓管理.抓医教研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抓理则。机关要当好参谋.提高“经营策划”能力;如缺乏经营理念.经济效益差.就谈不上发展。科室要在学科建设和专科技术上寻找新的医疗技术增长点。全院广大医务人员和各类保障人员均应适应市场条件下的竞争。
4.2全而推行和完善军队医院政府采购制度
根据上级要求和部署,实施工程、物资(包括医疗、非医疗、各类保障)、服务采购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医院成立采购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物资采购服务供应办公室和各个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责,编制采购目录,制订有关实施细则,规范采购程序,实施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谈判、询价采购、中一来源等采购形式,同时加强审计、结算,防止“暗箱操作”、寻租行为,减少腐败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和“伴随采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就我院而言,药品、大型设备、器材、建材、营房工程、军需物品等均实行了政府采购,能够按规章办事,集体决策,阳光操作,公开招标,审计监督,保证了公正、公开、公平。部分专用耗材和高质耗材采购亦正逐步完善。
4.3实行行政消耗开支的限额管理
为切实加强医院行政消耗性开支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结合医院实际,本着集中归口、分级管理、计划控制、勤俭节约、加强监督、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年度工作任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行政消耗开支费用,列入预算管理,党委审批确定,严格执行,控制各行其是,随意报销的现象。
4.4加强医疗成本院、科二级核算
军队医院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后.医院的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医疗收入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等需要核算清楚.光靠医院财务科是困难的。要加强科室自身能力的统计和核算.科室要有兼职人员担任成本统计核算员。加强医疗成本核算.医院要相应成立院级核算机构.负责全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要对科室统计核算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在编制范围内可以靠卫生经济管理科(室)和财务科(室)的合并或相互配合.或重新进行工作的分配.提高其职能.使医院医疗成本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为医院经营决策层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
4.5加大创收和节支工作的力度
医院在医疗创收和免费医疗节支上仍有较大空间和潜力。创收工作主要靠科室.在多收快治.开展新项日、新业务和新技术上下功夫。节支工作的重点则是在免费用药、设备使用率、基本建设投入和未纳入成本核算的单位及保障系统的管理上。医院实行有偿服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全军统一的规章制度,坚持合法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坚持先收后支,量入为出,严禁自收自支、收不入账和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在开支上要合理分配,做到重点用于弥补预算经费的不足,解决科室与体系部队的实际问题,按全军统一规定补助部队人员生活开支,并做到根据性质不同合理确定分成比例。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女子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女性进行的以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女生体育课的积极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女生体育课的积极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根据高一女生生理、心理特征,通过思想教育,合理选择体育教材,改变组织教法,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高一女生体育课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关键词: 高一女生;身心特点;体育课堂教学
女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身体的各器官的发育渐渐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成人女子所具备的特征。高一是初中向高中迈进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她们的心理、生理活动表现较为丰富。从生理上讲,她们的性特征发育明显,皮下脂肪增厚,肌肉力量薄弱,运动机能相对下降,兴奋性高,情绪也相对不稳定,兴趣爱好变化无常,并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生理惰性,加之初三体育中考的完成,思想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在体育活动时不愿做强度大的运动;加之体形上窄下宽,重心较低,这种身体形态特点对平衡有利而对速度和跳跃不利。从心理上讲,高一女生的心理也正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双方面的因素导致对体育课的偏见。
对于高一女新生有一个误区:认为初三体育中考一结束,就是完成了人生中所有的体育运动似的,认为再也不用跑800米,再也不用那么“痛苦”,认为高中的体育全是“放羊”。加之高中生的文化学习任务重,在客观上造成学生注重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青春发育期的重要作用,所以不太愿意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觉得体育课可有可无,能让则让,能躲则躲的娇气等现象,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她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青春发育期的重要作用。对于学习的帮助,使得她们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达到劳逸结合。
高中女生年龄一般在15~17岁,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高一女生进入高中阶段,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成人女子所具备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她们的心理、生理活动都表现较为丰富。从生理上讲,她们的性特征发育较为明显,皮下脂肪增厚,肌肉力量薄弱,运动机能相对下降,兴奋性高,加上心理情绪不稳定,兴趣爱好变化无常,并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生理惰性。所以在体育活动时不愿做强度大的运动;体形的明显变化让众多高一女生的过分追求苗条而在认识上又一定的误区。从一些不良信息现象导致误认为运动使她们变壮、腿会变粗、手上有肌肉等等,所以正确的让她们了解运动的作用,特别要讲解有氧运动的特点。
从心理上讲,高中女生的心理正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卑、爱美、好静、害羞、胆小、怕脏,在身体方面女生相对男生而言,女生一般身体较弱,生理负担量小,如胸腔小、肺活量小、心脏弱,力量、速度、耐力较差,故在学习中产生信心不足胆怯,尤其是在进行跳跃、器械上的动作时更为突出,当遇到困难时容易陷入被动,多数以退却而告终。这个时期的女生比较的好静,因为高一女生已处于青春期的性发育成熟阶段,身体发育变化较大,已接近成人。她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性格上自然而然地模仿大人的习惯,多静少动,不喜欢蹦蹦跳跳的活动。但高一女生,生理、心理特点还潜在着好动的一面,她们还是很天真的孩子,这个特点是上好体育课的内在条件,这非常有利于调动她们上好体育课的积极因素,针对这个特点可采取如下做法:
1)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运动基础、性格爱好以及参加活动的动机。如为了好玩、为了健美、为了长高、为了活动而活动等,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2)要培养她们的间接运动兴趣。在平时的理论课上多讲解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运动员的历史以及组织学生观看各项比赛现场,无形当中学生对某些项目产生兴趣。3)在教学中,讲明动作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吸引学生产生向往、追求的意向。4)校园生活多开展一些体育比赛,因为她们好面子,就会迫使她们在平时及课堂上加强练习,久而久之当她们学会一技之长,就会喜欢上这项运动。
根据女生的身心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学生较为喜爱的,动作新颖而有趣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手段。针对初三的体育中考项目,学生压力重,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所以在选择教材上应该考虑到高一女生的身心特点,比如多选择较为轻松的排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适合女生活动的教材出现在课堂上。
重视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开始部分选择一些趣味跑、游戏。如老鹰捉小鸡、贴膏药、追圆圈等活动,以激发她们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和热情,编排造型动作柔和、节奏感强、舒展大方而又简单易学的徒手操、双人操等。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则采用简易的舞蹈动作,如集体舞、双人舞、拍手舞、放松游戏等,使学生在轻快的节奏口令下进行放松。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女生的积极性,又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总之,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才能有效的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也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关健。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称网络构建简称网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Web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全文如下:
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找到适合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十分重要。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围绕课程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构建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将职业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人才。
1.1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依然延续高校教材模式,其内容理论知识点多,实践操作部分少,缺乏专门针对实际项目来编写的教材,这样就使得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1.2实验设备不足,影响实验开出率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不足,或是由于对网络技术专业的投入不多,使得缺乏配套的网络实验室,或是设备数量不足、更新较慢,严重影响了网络专业课程的实践。
1.3教师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项目工作经验
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网络设计、网络规划等企业工作经历,也没有项目工作经验,所以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对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知识扩展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存在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动力等现象。他们的能力差异性大,对教学内容有的 “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性强的实际操作。
2.1整合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要与市场对接得比较紧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同时也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教学内容改革还要与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相结合,并与华为或思科等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相关认证课程,并鼓励学生学完课程后积极参加认证考试,获得相关职业操作资格。
2.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改变常规“理论 + 验证性实验”的模式,应以项目工程的运作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网络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对实践性和专业化的聚合,改变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构建模拟和真实两大实践环境,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和技能。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依托校园网建立的课程专业平台,公布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参与讨论,并提供规范的问题专业化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按照操作规范指导要求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要多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过程突出内容,确保专题讲座的效果,同时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维护”的专题教学中讲解“黑客”的危害时,以电影视频剪辑材料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调用“微软的安全讲座”等提供给学生学习,并现场演示黑客的攻击与防守的过程及危害,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2.3完善实验室建设,采取工学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行业的需求,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要内容丰富,实验室设备要能涵盖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实用技术功能模块,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 并要不断完善设备类型和数量,满足多种实验要求,可以根据多种需求进行扩展,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完成实验的设计与配置,并且可实现实验室内部网络与校园网的轻松连接。 同时还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实训基地得到充分的保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跟着公司网络工程师完成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得到充分的历练,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4加强教师再培训,增加项目经验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安排教师每学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或直接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使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社会实践的内容相互验证,并把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自编教材,把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统一。同时还要与企业紧密联合,把企业工程师引进课堂,根据真实案例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新教法中所倡导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防止“放羊式”教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两者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迅速扩大,对于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同时对网络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广泛听取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向,所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通过一系列改革,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差距,能够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不用再去培训。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互联网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金融业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新局而,民资银行粉墨登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破冰出炉,股票期权交易上市,等等,而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挑战,传统金融企业必须应对这些改革带来的“颠覆性”冲击。高等院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新时代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
2014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在深圳前海挂牌试营业。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同时,另外一家民营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也已经通过国家审批等待开业,其负责人近日透露,网商银行不经营现金业务,不设营业网点,“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经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2.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明显加速。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我国金融业务的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境外企业进出口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15%的企业占比达26%,比2013年提升了10%,约有87%的境内企业和69%的境外企业打算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收付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分别较2013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110%和8%。货物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人民币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往来的第二大支付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金融业务即将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
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业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达到两千余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金融业改革发展一日千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市场从分业经营趋向混业经营,如平安集团已经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投资平台。金融业发展不仅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和顶层设计的高级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管理和实物操作的技术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计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
(2)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理论研究型人才还是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和基层管理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
1.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知识。
互联网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求金融从业者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有较深入了解,对现代金融理论及应用有充分认识,能够对宏观金融政策进行理论解读,同时具备微观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运用金融理论分析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金融从业者要具备交叉性、跨市场风险监管的能力,具备把握系统性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检测的时机和能力。
2.具备敏锐的金融市场分析能力。
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展开了以金融理财为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日益丰富,与此同时,金融投资和管理的风险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需要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准确把握国家金融经济政策走向,必须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直觉和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金融市场的洞察能力,具备风险预警和检测能力,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做好风险提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良好的金融服务意识。
1.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把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培养新形势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金融业管理水平,发展普惠金融,适应互联网金融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的需求,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快节凑的金融市场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原来以银行货币信用为核心,货币、信用、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为主体,以货币经济、金融经济、金融工程为侧重点的内容,以及金融产品精算、风险偏好测量、金融政策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2.改革教学方式,适度增加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很少主动参与到课程中与老师一起形成讨论和思考,这样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互动交流。如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为教师在课程中增加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将经典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享给学生,案例与讨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融业快速发展,需要研发型和高级管理的金融人才,但是基层管理和业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确定了培养金融业基层管理和应用性业务人员的目标,就会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方面有的放矢,如课程内容增加实训课程,校外参与金融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政策及环境现状,有选择地储备从事金融业的能力和资质,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针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热点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实践,可以聘请银行业的专业人员走进校门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
【互联网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卡尔 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入手,基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结合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国现状的音乐教育体系改革的发展之路,继而推动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改革 学校音乐教育
中国的音乐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这其中有好的成绩。其主要包括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音乐教师,并且建设了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了多种音乐教学方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以及铃木音乐教学法等等,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教学依据,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地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师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的素质有等提高,教学设备的缺少和音乐教学的投入不够。另外还有教材内容编排存在与现今音乐发展的严重滞后等问题。也是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使得如今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有的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发展畸形和倒退的现象,这不能不让我们对现今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担忧。
如何能改善现今我国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就要求我们要做到能够直面问题,结合实践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机的结合,进行音乐教育改革。
《礼记?乐记》有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自出生起就会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感受和喜爱,特别是儿童期。儿童期的儿童听到音乐就可以自发的随音乐跳舞、打节奏,所以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挖掘学生音乐潜能。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基础。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决定了我们音乐教学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所以就要在我们的教材中体现出民族性,这其中就包括了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方言等。另外,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所以在我们教材中又要体现出本土文化。最后,在当今的音乐发展中,当代音乐的发展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也要体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
(二)学生进行合唱训练
合唱训练从始至终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之中,其中包括了齐唱、重唱以及合唱,因为人的声音是最自然的乐器,通过歌唱的方式可以最直接的体验音乐,学习歌唱方法,提高歌唱技能。另外,合唱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团聚力,在合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关照、相互配合的能力,让“我”成为合唱队中的一员,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音乐,在音乐中感受快感,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学生进行器乐训练
在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一直都不如歌唱教学那样的普及,原因有三:其一,器乐的价格成本相对于声乐成本要高很多。其二,很多乐器不便于携带。其三,器乐训练相对于声乐的训练要难很多,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进行训练,就显得很枯燥而无味了。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使得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不受重视,甚至于无为问津的地步。
在奥尔夫音乐中,有特别为其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价格经济、便于携带、演奏简单而方便,很好地解决了在我国音乐教学中的三个难题,尤其对于儿童的音乐教育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普及。通过“奥尔夫乐器”的即兴演奏方法配合着其它的音乐教学,使学生在一开始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就体会到音乐的丰富、多层次的结构之中,感受到音乐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力度,使学生对音乐有了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以往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独立性的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革命和思考。
(四)对奥尔夫音乐教师的培养
要改革现今的音乐教育模式,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有再好的教育体系也是在做无用之功。要想培养优秀的教师,就要从以下两点着手:首先是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改培训,通过实地的观摩和实践,对已有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其次是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真正的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才能有效的进行教育实践。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中,通过学习口、手、脚等肢体的运动,来学习和掌握音乐的节奏-演唱-表现。通过自己的进行的音乐实践,是进行音乐学习的最好途径。
首先,“以学生为本”应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基础,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音乐的美,把教学的重心从过去的教师为主体转移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并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心理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潜能,引导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的训练。
其次,通过“合唱训练”与“器乐训练”这两个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为切入点,强调审美主体,即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音乐渗透的过程,而不应该让我们这种审美愉悦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再次,具有民族个性的教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所特有的音乐风格,具有音乐特色的教材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当我们的教材真正能做到特色与个性的兼容,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和多元的世界音乐的不同。
最后,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应是被动的在学习,而应主动的在改革实践中身体力行,从“我”做起,推动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更好完善,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中更快乐、自由。
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和对音乐审美功能的建立,通过起发性音乐教育培养出积极、全面的学生个体,开发出他们的创造潜能。在2001年颁布的《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中就明确的指出:“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教材的选编应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还应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注意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基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结合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国现状的音乐教育体系改革的发展之路,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发扬光大我们灿烂的音乐文化,继而推动整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水平。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职称是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业绩认可的重要标志。广大高校及其职称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推进职称评聘工作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职称评聘工作,使职称工作逐步朝着聘任自主化、评价科学化、用人聘约化、管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石津灌区管理局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近几年,由于渠灌面积逐年萎缩,人员过剩、人浮于事、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灌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深化职称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截止到2006年底,我局现有职工362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2名,占职工总人数的55%;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7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49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46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93名。
在我省实行“严格条件,放开申报”的政策后,灌区每年都有符合职称申报条件职工,在获得资格后,因没有完善的岗位设置与职称挂钩,多年来形成了既评即聘的习惯模式,全部聘用兑现薪酬。近几年,工资福利政策一调再调,工资福利经费呈猛增趋势,水费收入绝大部分被人头吃掉,用于工程投入很少,若不是近几年国家对续建配套工程项目的投入,灌区的工程状况将得不到改善,用水户浇地难、负担重的问题就很难解决,灌区灌溉面积萎缩速度将更快。长久如此,灌区自身生存发展举步维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积极深化职称改革,已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也是灌区广大专业技术干部职工的普遍认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聘合一,形成了重评轻聘、论资排辈倾向。以往在职称评定中主要是参照两个硬件条件,即学历与资历,因而轻视了实际能力和工作水平。在薪酬方面,只要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就可以享受这一职务的相应待遇,而不管他们是否承担与专业相符的岗位,以及他们的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如何。这样做,使得部分人把职称作为终极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旦职称到手,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专业技术队伍缺乏生机活力和进取精神;
第二,在职称评定中,出现了过多、过滥的现象,降低了技术标准。在硬件条件符合以后,发表几篇符合政策的论文,就可以参加评审,有的评委还凭主观印象打分,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有的同志虽然取得了相应的技术职称,但是个人独立工作能力欠缺,所完成的工作质量不高,徒有虚名,在群众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职称评审过程中,出现了照顾个人情绪,为了让某人的工资待遇上去,就从职称上打主意;
第三,由于受指标的限制,僧多粥少矛盾日益突出。我单位在1998~2005年的7年时间,共计接收中专以上(含中专)学生90名,年均增学生13名。单位每年大约有十几名职工达到了晋升相应职务的学历、工作年限条件,而且每年都有调入职工需要晋升相应职务,但每年靠自然减员形成补缺晋升的高中级人数仅1~2名,僧多粥少矛盾日益突出。凡此种种,都是亟待加以解决的。
三、搞好职称评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自主设定职称结构比例。实行评聘分离,确保高、中、低三种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主决定高、中、低(尤其是高级)职称指标及其系列设置,不明确高职30%~35%的宏观控制数;
二是从严评聘,克服“论资排辈”、“福利化”倾向。要严格执行职称政策,遵循考评程序,改进单一的评审方法,采取考试、考核、评审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加大考试分量,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不放宽条件、不扩大范围;
三是实行水平能力测试和评审答辩制度。建议增设各系列水平能力测试,没有通过水平能力测试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参加评审;实行评审答辩制度,成立专业答辩组,从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对晋升人员进行全面综合答辩考核;
四是做好岗位设置工作。岗位设置是实行评聘分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相应的岗位设置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前提。因此,岗位设置要力求适度合理,确定合理的结构比例,突出实用性,而不是因人设岗。要遵循因事设岗、职责相符的原则,结合单位工作的需要,运用岗位分类的原理,实事求是地依据岗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繁简程度和所需的资格条件,对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确定岗位的职能、编制、数量;
五是建立完善相应技术人员考核机制。考核的目的是要掌握各专业技术人员在平时、年度及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分出等次,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晋升、职务的续聘、低聘或解聘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打破目前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终身制”的弊端。因此,考核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易行”的原则,采取多种办法,确保考核内容的真实性,如实地考核出一个人的真实业绩,防止出现走过场、加水分、弄虚作假等现象。通过深化职称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在人才层次上实现突破,通过优化人才资源,在人才结构上实现突破,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在灌区建设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在人才效能上实现突破。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形势与政策 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教学运行管理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当前我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举措和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提高广大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认识和理性提升。本文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背景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明确改革方向、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革新教学内容等方面,将是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可欲之处。
我国自1987年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高校必修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配套机制已日臻完备和成熟,在为党和国家积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获知的渠道已脱离“口口相传”,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任意检索和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而相对“枯燥”的课堂讲述俨然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授对象基本上是“90”后,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要特点体现为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不但变革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使得社会思想日益多元起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做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铺排,同时对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学术关注热点。
2.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许多高校里虽然都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设置,但是较之于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开展所相应需要的师资配备、经费拨付、教学设备投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和转化等方面无不呈现为“弱势群体”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高校里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教学评估、检查而形式设立,一些高校为了上马新专业和社会热门专业,压缩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和学时,这种“鸡肋”、“从属”角色的出现,无不因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正常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全国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大学生唯恐自己在“最难就业季”里落伍掉队,就业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简单追求,这种“功利”的目标追求使得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是“拼命三郎”,形势与政策课类型的公共课成了消遣似的“中场休息”,课堂上上网、睡觉、听音乐等现象不时呈现。此外,由于当今社会,信息获知渠道便利,社会思想多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滞后,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是“假大空”的说教。大学生中这种对形势与政策课漠视、关注不够的态度,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和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效果的不理想。
2.3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囿于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方面配备程度不高,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师讲授水平参差不一,为了完成相当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需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被充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进而实质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4 教学内容滞后 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对理论问题的深究其理,更不是对时事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通过对当今热点的透析,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形势树立正确的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准确的领悟。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应直接选题于当代国际、国内的实际和热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提高任课教师备课的动态收集和分析能力。如:在一些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队伍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了教学工作量的正常完成,学校放宽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查要求,任课教师亦不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往往出现一个专题连续讲授数年的情况,对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大学生来讲毫无新意可言。
2.5 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传统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主导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知识传递、互动、趣味的教学课堂也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中,仍然固守采用机械的“传递―接受”填鸭式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些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引入化水平偏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反而造成敷衍教学的“错觉”。
2.6 教学管理水平低
高校形势与政治课本质上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审批、教学督查、教学设备投入等组织协调涉及到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有些高校领导热衷于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创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或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投入仅仅停留在规划和议案中,付诸实施的执行力不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随意删减、专业课时安排优先于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学检查、督查和教学评估更是形式主义,使得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出现教学混乱的状况。
3.1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系列制度的构建,创立一套适应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教育管理体制和配套投入机制等,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才能有效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教学人员、教学行政人员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3.2 科学化教育
科学化教育旨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广大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引导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3 针对性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抵御不良思想侵害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手段,在课堂教育中,应向大学生积极阐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使广大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1 加强领导、促进协作
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教学部门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相关体制的建立、机制的理顺,使得涉及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实现规范、齐备,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就在师资配备,精干、专兼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核心团队,通过集体观摩、经验分享、课程探讨等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中积极辐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再则,要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让在校大学生对外部社会直观、切身的接触和感受,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时事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3 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形势政策课政策性、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焦点、热点,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合理把握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动所占课堂时间比例,同时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做到统筹大局又不失小节。同时,教师在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和事件脉络、本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受众群体特点和兴趣点,真正地让大学生听得懂,实现入心、入脑的目标。
4.4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首先,要改革对任课教师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奖惩分明、考核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其次,应开展不定期随机性深入课堂进行督导,抽查教学秩序,并对相关教学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重视;再则,学校应加强对相关教学部门的课程监管力度,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监管范围之内,并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走向正规化;最后,紧紧围绕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考评办法,灵活掌握学生动态,除撰写相关论文以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即席发言、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考评,让考评深入教学过程中去。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西安市课改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新课程理念已得到各层次参与者的基本认同,并正在转化为常态的教学与学习行为,教育素质基本符合课改要求,但是课改新增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乡村基层学校较缺乏。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对西安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是国民吸收新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石,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如同房子的地基,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基础。近些年,我国教育致力于改革,更是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的改革,西安市在这种大环境下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多次颁布文件及改革措施,对西安市基础教育进行合理性改革。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的基础教育慢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第一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中心。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方式就是师教学受,从私塾到现代课堂,我国的教育方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专心听讲,吸收知识。无论西安市采取什么教育改革措施,西安市的基础教育仍旧以课堂教育为中心,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学历能力。该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深入西安市基础教育者的心中,课堂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第二,普及性。截止到2014年12月份,学前教育入园儿童95495人,比上年109961人减少14466人,减幅13.16%;小学招生101348人,比上年95604人增加5744人,增幅6.01%;初中招生84178人,比上年86892人减少2714人,减幅3.12%;由此可见,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普及度很高。幼儿园教职工33062人,增幅3.35%;小学教职工32162人,增幅0.94%;普通中学教职工40576人,减幅1.04%;由此可见,师资力量也逐渐雄厚。
第三,划片就近入学。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这从下至上分为三个等级,每一高等的级别对应特定的低级的学校,优质的高等级别可实行多效对应的原则。这措施有效保证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更为培养人才可发展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下,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仍旧具有难点。西安市基础教育改革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缺失生活教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学生素质的考评等五个方面。
(一)缺失生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是书本传授知识,活动课、社会实践课、自然课、健康课等都是应付了事。如何在紧急状况下避难、如何遇到坏人时保护自己、甚至如何向110求救这些基本常识,很多学生都不会。一些学生是学校里的学霸,但却是生活上的弱者,自己不能自理,不会洗衣服,不能照顾好自己。哪里是培养人才?真正的教育既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又包括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西安市的基础教育中,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克服教条主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平性难以保证
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是指学生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否与其他人一样。实行划片入学以来,学区房的价位突飞猛涨,普通家庭根本支付不起学区房的费用,学与房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有钱人。有钱就能买学区房,有学区房就能入学名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设施。为了解决公平性的难题,西安市应尽量缩小各个学校间的差距,实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之间的均衡。同时,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的影响,少部分居民不够重视孩子的基础教育。在西安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注重财政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提高周围县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学生素质的考评
素质是指一个人自我修养的高低,该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在未成年的学生身上更是无法量化考量。因此,在学生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衡量学生素质是西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考评的一大难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无法量化衡量就不重视该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素质的考评可以通过同学、家长、老师等多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简单的衡量,对于素质不高的同学进行重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在西安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考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西安市的基础教育在发展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不畏惧困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勇于改革,勇于推陈出新,西安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终将取得耀人的成绩。
西安市为了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突破“区县壁垒”的限制,创新制度支撑资源配置和深化课改等。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改良的过程,急于求进和止步不前都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一)均衡教育资源突破“区县壁垒”
为了有效化解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总量不足等矛盾,西安市应加快步伐打破“区县壁垒”,实现区县教育一条线水平的目标。首先,在财政支持上,西安市应理性并有重点,杜绝平均主义,有的学校财政支持已经很充足的就适当减少,对于水平低下的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在师资力量上,西安市颁布一些措施,积极提倡优质教师到低水平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对低水平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师的质量。
(二)创新制度支撑资源配置“新生态”
为了加快高质量师资力量的流动,西安市进行制度创新,以学区化办学为载体,采取措施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该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和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满意度。目前西安基础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每年短期业务交流达4.5万人次,“一次性一学年”的实质性交流达到6010人,占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2.6%。西安市教育局完善了教师职称晋级制度,将交流轮岗、岗位聘用、评优树模等条件纳入评价体系中,还在待遇保障等方面加大正向激励。
(三)深化课改理念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教育走向健康之路。课改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更是顺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律而产生。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改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发现学生的优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西安市的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越来越符合社会的需求,越来越注重体制的创新,这是一个健康向上的趋势。西安市基础教育改革是西安市民生的重点,关注教育,关注民生,为西安市人民造福。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院校的重点关注内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需要改善的地方,包括教育观念、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等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的完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构建一个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教育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适应和应对时代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改革适应我国的新时期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 行政管理 创新 改革
1、政校不分,党政不分
从高校内部来说,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由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领导职责不明晰,缺乏民主办学和科学管理、决策和监督机制,导致“政治领导过泛,行政管理过强,学术管理过弱”。我国高等院校如何完善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既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功能,又发挥领导的行政指挥功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从高校外部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由政府包办,各高校根据隶属关系分别从中央或地方政府获得不同数额的财政拨款,政府成为高等院校的主办者,导致高等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界线模糊。
2、组织庞大,职责不明
当前我国高校机构庞杂,运行缓慢,非教学人员大量超过教学人员,给学校带来过重的负担。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大学规模的扩大,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大量出现,使得学校一级的管理幅度成倍增加,造成了大学科层化特征愈加明显。学校办学主体本末倒置,机关行政人员成了学校权力的核心,过多参与过程管理。同时,有的学校的教代会和校务会,只不过是一个群众组织和咨询机构,并无实质上的权力。
3、行政工作观念的严重曲解
对高等院校行政工作的严重曲解主要可以从以下二方面去考虑:一是许多行政工作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人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不清,如教育是产业还是公益事业。要明确高等教育向何处去,首先就要端正教育思想。二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各类高校、各种职称都要向行政级别靠。高等学校分副省级学校、厅级学校和副厅级学校。
4、行为规范上,制度不健全导致权力滥用
我国教育立法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许多的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导致法规也难以贯彻实施。如学位点审批权和基金项目评审权的相对集中和管理不规范等导致这一领域公贿行为盛行。由于学位点和基金项目事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成为势在必争的对象,而且现在的学位点和基金项目评审未能完全体现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评价标准也不尽科学。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某些申报单位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趁虚而入,公款送礼行贿,以攻克有关评审专家和主管官员,公贿行为愈演愈烈。
1、更新行政观念,全新定位我国高等教育
对高效行政人员的观念的更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应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服务,把教育的对象变为服务的对象,真正落实教育服务社会经济、服务人的发展目标,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抛弃教育本土化的观念,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主动融入国际教育市场,把教育看作一种产业,但同时也要保持这种产业的公益性。
2、调整政校关系,保护学校的专业性
要建立良好的政校关系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两者的职责明确、互动程序清晰、运转协调高效。调整政校关系必须对“什么是学校事务,由学校负责”、“什么是政府事务,政府必须干预以及政府干预学校事务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教育系统中,政府和学校各有自己的角色和优势。政府能够集中社会的物质资源、智力资源,确定区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综合利用区域各种教育资源,统筹区域教育的发展;而学校更擅长于激励和发展教师队伍,实施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是确保学校的专业自主权,促进学校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校的专业能力归根到底在于培养人才上,缺少这种能力,学校将不成为学校。因此,要促进教育更好发展,就必须保护学校的专业性,让学校能在自己的专业活动领域自主发展。
3、科学设计组织机构,实现精简协同
一是加强党政协调。党政在工作对象上有有重合性的,都需要对具体学校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涉及具体教育事务,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事务交叉,这就需要加强党政的直协调性。二是精简副职,合理分工。副职过多是当前教育行政体制中一个突出现象,必然形成管理幅度过小,领导任务不足,导致对下级的越俎代庖,使下级机构的“一把手”变成了虚职。三是合并机构,增加综合性部门。四是理顺督导和行政的关系。调整督导和行政的关系,既要明确和强化督导室对下一级政府的督政职能,又要在督学方面做到加强督导室和教育行政业务科室的联合行动。
4、加强行政法治,认真贯彻“依法治校”的方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不完善。在执法过程中,要加大透明程度,体现民主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一方面可以完善高等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将问题反映到中央各级权力机关,通过它来改善高等教育法规。高校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积极向长期处于第一线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执法人员学习,与学校里从事法学研究的人进行交流和探讨,以便对当前工作准则及学校章程等在遵循现行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的前提下做出新的调整,更好地行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管理工作运行流畅。
作者简介:付元辰,男,1989年生于陕西西安,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传统的讲演式教学是体育心理学目前的主要教学方法。心理学教学应注意联系科学实际 ,联系体育教学实际 ,联系专业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等 4个方面。为提高教学质量 ,应加强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自学辅导、实践操作、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改革考试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中,仅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提高体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综合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等一些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讲解。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实践操作、并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课程 方法 改革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当中,纯粹的理论灌输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后黑板前列出条条框框来讲述,很少有老师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辅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恶、即便有些学生勉强来死记书本知识,也仅仅是将经验停留在答卷上,没有真正的将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思想僵化,无法进行创新开发的思考,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无疑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改革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法是必须的。该文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教法做出思考与总结。
如今,国家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从原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轻视素质培养,渐渐地向着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地实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方针,将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进行的更加彻底。
2.1 注重科学性、前沿性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研究调查结论,及时地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消息,以此来讨论论证该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先进的理论结果。
2.2 注重理论在现实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要与体育的实际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发展体育心理学所应具有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解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中的作用,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出色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联系,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兴趣爱好。
2.3 注重讲解在学生实际当中的运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该学科的学生,又作为未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角色的代换是很有趣的。所以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和实际的情况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强烈,容易理解。
3.1 完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节课如何来生动的导入做一个良好的构思。一个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体育心理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提问法、对比法、演绎法等几种方法。比如在讲解运动损伤与心理影响关联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比赛途中肌肉抽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避免?”这就是提问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的期待,学习目标明确,这不失为一个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将知识重点做一个规划总结,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教科书上大篇幅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不可以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讲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了解,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当今体育心理学最新先进研究成果来丰富当堂课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相对于课本上理论概述这些静态文字,学生更能接受和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就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将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特色是优先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重点着手,发挥出心理学的特点,重点进行体育活动以及竞赛中实践讲解,增加心理学实际应用与体育竞赛训练中所占比重,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以及竞赛的指导和安排有系统的规划总结。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中可以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将来就业中会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训练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建立一套新颖的考核机制,由于单纯的笔试考核很难真正的考量出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将最后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放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可以当作最后的理论考核。当然,对于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所做出的应对反映都可以当作一个评分的参考。
3.3 加强教师的职业水平素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突出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特点,一切以实践为主,培养技术应用的技巧,面对国家对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充分的适应国家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中为主动。此外,授课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如今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呈非常迅猛的势头,只有教师保证始终站在世界科研理论的前沿,才能教育出将来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有科研贡献以及方式革新的学生来。
3.4 增加考核方式的种类
由于体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驳杂,原理多种多样,同时课时有限,内容涵盖面积非常广。若同其他学科的考核模式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在考核试卷中的涵盖不全面,仅仅是填空或者问答等形式。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运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达不到考核的目的,无法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考试方法还会造成教师授课时候的压力,导致教师只能是向着考试大纲靠拢,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培养独立研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在某一方面也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与学生一种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心听讲,无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仅仅地通过考试前夕的强行背诵,硬性记忆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考试。所以在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考核方案,总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知识面的积累,扩大包含知识重点,这就要求试卷里面题目数量要大。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回答每个题目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减少。综合考虑起来,应当加大选择题的题量。因为选择题相对于问答题来讲,具有答题耗时短,对于填空题又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题数量的庞大可以提高涵盖知识点的面积,答案的唯一又能提高学生的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平衡发展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考核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到具体实践起来应变的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于理论研究有一个很深的把握能力,要注意运用体育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出题灵活,范围广阔、具有发散性,同时还要有客观唯一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在体育运动训练以及一些体育竞赛中的问题灵活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注重平时的成绩,因为要了解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像体育心理学这种学科,更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表现上。教师要积极发掘出在课堂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并且还要经常监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以便于学生可以及时地将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进而发展成发散性创新思维。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势必要对平时的表现程度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在课堂的随机提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质量,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以及成果的重要客观资料。
该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如何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方面入手,简单讲述了该如何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与实际心理学在体育竞技以及训练中的应用方面来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仅对于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还要将最终的考核方式做一个调整,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彻底地对体育心理学做出改革。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教育改革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使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机制。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高技术和终身教育等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改革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与提升思路与对策
1.结合办学历史、追溯专业本质
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大都历史较为久远,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某些高校的教育实际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跟世界的距离越拉越远。各艺术类高校在长久的教学实际中均有对专业的侧重以及教学方法、投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时应当首先分析各个艺术类专业的差别,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独立地去进行教育模式发展方向探索。例如,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因此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进行整合,重点要加强两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交流,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究其本质的联系,将两个专业优势互补,消除各自发展的盲目状态,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
2.以人为本,改革旧有教育理念
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通病,这个现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更加明显。因此艺术类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背离艺术精神的本质,更应当强调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注重呵护学生在追求艺术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学生富有个性而对他们存在抵触心理,我们更应当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个性优势。教师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采用打压政策,而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本质,鼓励其加强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运用奖励政策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总之,艺术没有界限,艺术的本质是热爱生活,新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以人为本,充分结合艺术的本质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旧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侧重于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其实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在教学实际中,应当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透过马克思主义来感悟生活、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应当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即相对于专业技术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例如语文、英语、历史等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感悟世界,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结合相关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处世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等等,最终达到受教者不仅仅为了生存学习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艺术的目的。
4.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艺术重在感性的认知,认知水平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思想德行是塑造艺术家灵魂的基石,因此良好的品德行操是艺术展业学生的必需品,所以学校更应当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铸建德、行艺术的双丰碑。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应当重视艺术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进行爱心捐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心。
二、结语
当代教育使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科学化。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也应当不断贴近世界发展形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实际。学校应当反思自身发展情况,革除旧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一、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经济投入与学院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度不够,在经济投入上存在偏差。各地政府在高校经费投入上偏向本科教育,旨在建立重点本科,建立一流高校,对职业教育则投入较少,大部分为学院自筹。同时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仍属于事业单位,受政府调控,在政府经济投入少,企业未介入,社会资本、私人资金注入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张就会出现严重的经费不足,这必然制约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实训设备更新、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及软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又对这些有着较高的要求,经费的短缺只能靠扩大招生来解决,招生规模的扩大就需要更多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毕业生质量,毕业生通不过企业的检验,学院砸的只能是自己的招牌。
2.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身认识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明确,偏离轨道。虽然办的是职业教育,但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办学观念,将高职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或者沿袭以前的中职管理教育模式,致使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学生培养、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存在着盲目性,没有很好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为完成这个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学管理者承担着重要职责。而目前我国的公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着机械执行行政条文,走过场的现象;在教师激励上缺乏有效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往往停留在政策层面上。
(3)“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讲师(以上)教师资格,又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老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原中职院校升格上来的教师,二是近几年毕业的高校生,大多为本科或硕士学历。前者经验陈旧,与高职培养目标不匹配,但由于年龄和家庭的原因,很多不愿意重新到企业去实践;后者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没有到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非师范类毕业的新教师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占高职教师主体的这两类教师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而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受到事业编制的影响,不能从企业直接调入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用人机制受到限制,在职称评定、教师身份待遇等问题上存在困难,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建设。
(4)生源数量、质量下降。
有关数据表明,从2010年—202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是一个急剧下降区,将从一亿两千五百万下降到八千七百万,下降幅度非常大。另有资料表明,自2011年起,我国各级教育的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在未来10年,学龄人口的年均下降量为860万人,每年保持3.23%的下降速度。学龄人口下降的结果就是高校生源的锐减,各高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纷纷开始降低录取分数线,高职高专作为最后一批录取院校,分数更低,如2014年河南某高职院校就将补录的分数线降到了150分。高职院校还面向社会招收满18周岁以上的人读预科,这些学生在进校时理论基础非常薄弱,这必将影响进校后的理论教学,又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使高职理论、实践教学进入两难的境地。
二、面向市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面向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品牌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研究并遵循市场规律,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和良好品牌形象。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向用人单位说自己有优质的教育质量,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代表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合理定位,保证办学质量
各地政府要把发展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制定长远规划,构建合理专业结构体系,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果断退出,建立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高铁服务、高级管家专业;树立良好形象,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办学质量。
3.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要打破常规,根据学院规模、专业和需求选择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师梯队,构成合理的师生比。对于刚从高校直接分配过来的教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深入到企业中,提升实践技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医学、汽车维修、软件开发等专业,可以直接从医院、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来充实队伍。如果为了降低成本,便于随专业而调整师资,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同时要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到科教并重,真正提升教师待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4.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提升毕业生竞争力
市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点就在于实践能力强,因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强化对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培养出能经受住企业考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总结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不能再盲目扩张,应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刚开始走起来虽艰难,会有许多现实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走内涵建设之路才是生存发展之路。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