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1000字左右相关的共201个结果:
安全教育学作为安全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安全生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1引言
消防安全教育既是消防监督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消防安全前置性工作的中心环节。据统计,在全国已发生的火灾事故中,80%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15%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5%是由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而后两者,除极少数是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灾害外,绝大多数又是由前者导致或影响的。客观事实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火灾事故的最主要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由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和安全素质低下导致的。因此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杜绝不安全行为是有效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的根(治)本措施;是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应在着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上下功夫,其基本途径是搞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模式,则是消防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因此,在消防监督工作中,探讨并构建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实有必要。
2当前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消防法》等消防法规颁布实施以来,中国消防安全教育,经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努力,已有了很大进步,取得了可喜成绩,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消防消费需求呈现较快发展趋势,火灾势头被进一步遏制,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较好保证。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础薄弱,起步较晚,还未走向规范有序的正规化轨道,总体来说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整体来说显得比较低,因此,使许多本可避免的火灾事故及其生命财产损失不断发生。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天发生火灾达600余次,大都是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素质低下造成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育主体缺位,教育力量单薄
目前全中国13亿人口的消防安全教育,其主体构成非常单一,基本是由12万现役消防官兵独自兼任。而中国消防部队人员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不足0.01%,以10倍的差距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他们超负荷承担全国防火灭火和社会救援的繁重任务。由于人员紧缺、水平和力量有限,对消防安全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其它如“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虽然《消防法》规定有消防安全教育的义务,但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制约,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尽到责任并成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主体当之无愧的一员;其它又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以及村民委员会”等社会成员,目前也还没有把消防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本单位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抓;其它再如各类大中专院校也没有开设消防安全专业,中小学也没有把消防安全教育当作必修课进行讲授。
2.2教育经费匮乏,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各地、各社会单位和城乡家庭,每年投入的消防安全教育经费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经费匮乏和资金投入不足,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设施、设备、教学力量等得不到有效保证,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
2.3教育内容不系统,形式化严重
教育内容空洞单调,形式化严重,是当前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表现是,各地每年都万变不离其宗地开展几个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但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少数相关人员,绝大多数人并不参与,起不到受教育的效果。如某市开展的消防常识有奖答题活动,虽然规定全市每人一份,但是到了社会单位参与实际答卷的基本上只是安全保卫科的几个人,按拟好的标准答案代替全体人员“雷同”抄答。据调查,此种情况在各地区普遍存在。
2.4教育法规不健全,教育制度未完善
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目前国家虽然在相关法规中进行了规定,但不完善不健全,缺乏实施细则,还没有形成既原则又具体,既有约束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体系,对各地、各社会单位和城乡家庭对消防安全及其教育的投入和消费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全国至今还未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制度和互动机制,这就必然导致教育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落实,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也不可能有效提高。
3适应新形势的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基本要素
客观情况已经表明,当前中国消防安全教育旧模式,在体制和机构、内容和形式、法律地位和制度、经费和组织保证等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和缺陷,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迅猛扩张的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对消防安全的需求,若仍沿用这种旧的教育模式,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不可能尽快有效的提高,由此而引发的火灾事故和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可能尽快有效的降低,只有紧扣国情,与时俱进,摒弃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旧模式,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才能有效地满足这种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经验,构建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新模式,其基本思路可主要从“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体制和机制,教育宗旨和重心,教育纲领和指令,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法规和制度”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本文侧重宏观方面,基本上不涉及微观方面)。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12个方面:
3.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打破仅以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全国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形成公安消防部队,行业主管部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出版等),村民委员会,城乡家庭和居民等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在教育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内容有区别地在不同教育主体施教中得到具体落实。
3.2教育客体的全民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顾名思义其教育客体必然是全民化的。所谓教育客体的全民化或全民化的教育客体,应当理解为,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事何种活动,无论年龄大小、职业不同、工种(级)有别,都应按规定参加消防安全教育。这也就是说,全国公民都是受教育的客体,都有参加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权利,接受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义务,任何人都不可能例外。
3.3教育体制的双轨化
实施专业化教育和全民普及化教育相结合的双轨化的教育体制。专元化教育主要以全国大中专武警消防院校和全国其它院校为骨干,大力培养综合性和专业性、实用型和创新性消防人才,为消防部队、消防科研部门、消防产品企业、社会单位和其它消防教育主体等源源不断地输送适用型人才。普及化教育主要由除承担专业化教育以外的其它消防安全教育主体具体承担,着重对全民实施层次不同的消防安全知识(常识)方面的教育,使全民能够达到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下会防火和检查防火隐患、会报警和疏散、逃生、会扑灭初期火灾、会互教互救的目的。
3.4教育机制的联动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和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形成联动化的教育机制。联动化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合力功效大于个力的简单相加。单打独斗的个力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互相制约而形成内耗和资源浪费。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想要取得高效成果,就必须摒弃各自为战的传统机制,创造条件,健全制度,形成资源优化整合的良性联动机制。如教育主体之间的联动、专业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之间的联动、教育客体之间联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联动、教育组织之间的联动、教育施教人员之间的联动等等。才能够真正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实。
3.5教育宗旨的人本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每个人既是教育主体的一员,又是教育客体的一员。人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中的这种双重身份客观上要求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首先是要根据消防安全与人的密切关系的特点,从关心人爱护人和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质量等角度方面加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要充分认识消防安全教育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其实质就是关心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要根据人的认知不能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部进行灌输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国民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自觉行动,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三是要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素质和不同个性特点,实施“差异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根据人的需要不断增长的特点,结合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内容层次和质量水平,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消防安全的需求。
3.6教育重心的前置化
任何工作都应有重心(这是由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当前中国实际情况,其消防安全教育重心前置应有以下方面:一是前置于各级领导。各级领导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提高了,就能带领本单位群众搞好消防安全工作,否则,就会与此相反。二是前置于岗位。各个岗位既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最基本载体,也是本单位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又是消防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首先提高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三是前置于重点单位、部门和部位。重点单位、部门和部位是消防安全的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消防安全工作搞得不好,就会影响大局。因此,将此列为消防安全教育的前置点,实属必然。四是前置于孩子。孩子占了全国人口的1/4,从小就加强对孩子的消防安全教育,特别是通过从幼儿园就开始学龄期间的集中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本身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而且能够起到影响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效果。五是前置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其他社会单位都是由家庭人员延伸而成的。因此,把家庭作为消防安全教育的重心来抓,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就能在客观效果上起到“好了家庭一个,带动社会一片”的良好效应。六是前置于农民。农民教育是当前消防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故此农村火灾事故的势头有增无减,有些地区甚至50%以上的火灾发生在农村。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打工,其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的低下,极易引发城镇和用工单位火灾的发生。因此,把农民作为消防安全教育的重点尤为重要。搞好农民消防安全教育,不仅能够有效遏制农村火灾发展的势头,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因农民工引起的城镇火灾事故。
3.7教育大纲(纲要)的标准化
针对当前国内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不规范,内容不健全,教材不系统、质量差,存在“一锅蒸”现象,没有针对性、差别性,缺乏制度保证和科学性等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实际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出台和颁布实施标准化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大纲,大纲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进行系统和全民规划,即对教育的指导方针和宗旨,教育内容和教材,教育体制和制度,教育组织、人员和经费保证,教育方式方法和措施,教育责任、达到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和实现途径等等,进行标准化规范,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有纲可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8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必须有系统化的教育内容。遵循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系统化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从大的层面讲,应至少包括以下10个方面:一是武警消防院校和其他开设消防专业的院校的专业性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二是消防执法监督人员消防安全专业知识再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三是各级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四是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岗位和特殊工种(岗位)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五是不同行业和不同社会单位及不同工种(岗位)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六是全日制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大专院校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七是社会单位安全保卫机构和其他从事安全保卫的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八是农村、社区和居委会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九是城乡家庭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十是全民普及性综合性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系统化内容必须有能反应系统化内容的教材。以上10个方面中的前2个方面的教材早已具备,根据形势的发展仍有进一步不断充实、补缺和完善的必要;对后面8个方面,在全国目前虽有不同版本教材,但系统化程度还不够高,质量也还达不到要求,至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系统化教材。编写这种教材是一种非常繁重的工作,仅靠简单的汇编是不可能凑效的,相关部门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抽调精干的专业人员,尽快拿出高质量的系统化教材面市。
3.9教育教材的差异化
打破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的传统做法,根据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系统化以及不同人员、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文化、不同素质、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需求等,编写“差异化”的教育教材,进行有区别的个性化即差异化教育,讲求针对性,追求时效性,避免形式化。
3.10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专业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相结合,学龄教育和学后教育相结合,讲授教育和媒体教育相结合,单位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固定教育和活动教育相结合,分期分批分岗位轮训教育和常规教育相结合,请教和互教相结合等等,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摆脱单调死板的旧形式,创造性运用多样化新形式。
3.11教育指令的法规化
以往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之所以在许多地区“雷声大雨点小”,之所以习惯性的局限于几个宣传教育活动,之所以事实上受到教育的仅仅是少数人,而没有普及到全民,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人员到时间等等进行全民系统的法律性规范。客观事实证明,只有像法治国家那样,颁布法制化的教育指令,即把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法规约束下的必修课,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预期效果。
3.12教育责任的制度化
建立健全并落实以各级领导为核心的全方位逐级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是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逐级责任制,从行政层面上来说应覆盖上至各级政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消防部队),下至乡镇(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和各职能部门在内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副职)的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在社会成员上来说应覆盖上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教育、新闻、广播、电视等所有成员单位,下至上述成员单位的基层包括副职在内的主要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不断层”,横向到边“不缺位”,斜向到头“不空岗”直至每个岗位和个人,毫无例外的都应有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和义务。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可列为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也可以单列。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内容应进行具体的细化和量化,以便于操作,考评和问责。
4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现途径与对策
4.1认识导向
认识源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向导,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能否有效付诸实施,首先是要解决思想认识。一是认清以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弊端,要克服这些问题、不足和弊端,就必须采取适应新形势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二是要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对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运用新模式;三是要全面掌握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基本要素,科学运用新模式;四是要在实践中发现新模式及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准确地进行控制、修正、补充和不断完善,使新模式更加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4.2科学定位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定位科学与否,关系新教育模式实践的成败。科学定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扣国情、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专普结合、重心前置、社会互动、市场拉动、政府主导、主体主动、客体求动、要素联动”等原则。坚持这些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客观情况的既集中统一又灵活多样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纲要及其适用性教材。
4.3法规规范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即用法规进行规范。我国虽早已颁布实施了《教育法》和《消防法》,各地亦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条例。但却基本上没有涉及消防教育的问题,要彻底改变消防教育严重滞后的落后局面,有效推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有必要在《教育法》和《消防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其中增加消防教育条款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在教育类母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子法《消防教育法》;作为应急措施可首先制定颁布实施《消防教育条例》和《消防教育实施办法(细则)》等,用法规的力量全面系统地规范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将其纳入正规化轨道。
4.4制度约束
各地、各部门和各社会单位,应根据消防法规中关于消防教育的相关规定标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带有本地本单位特色的消防安全教育各项标准制度。如消防安全教育投入制度,消防安全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消防安全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消防安全教育岗位责任制度,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建设制度,消防安全教育内容、教材和时间落实制度,消防安全教育联动互助制度,消防安全教育检查验收考核评比奖励制度等等,使其成为约束本地本单位消防安全教育行为的规范。
4.5人才支撑
一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大中专院校尽快向消防学科(专业)延伸教育,加快培养消防安全人才步伐。二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武警消防院校的骨干作用,在适当增加其数量和规模的同时,现有院校要搞好扩招,除放眼未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消防科技人才外,近阶段应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缓解消防市场人才短缺的矛盾。三是要充分发挥消防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尽快向消防教育拓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为培养不同层次消防人才贡献力量。四是要充分发挥各地消防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主动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献计献策;并做好职责内的消防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四是要充分发挥消防科研部门和消防产品企业的科技服务作用,除搞好消防产品服务外,还应向消防产品消费单位和个人提供包含在消防产品中的知识和科技服务。五是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力量在消防人才培养中的补充作用,对社会资本资源在办学培养消防人才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政策性支持。
4.6组织保证
教育组织是确保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及其模式有效实施和落实的依托和纽带。为此,各地和各单位有必要建立健全并搞好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建设。消防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以单列,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将其隶属于各级教育部门或安全保卫部门。消防安全教育组织机构是当地和单位消防安全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赋予权利和职责,保证经费,充实人员,为其发挥职能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4.7落实经费
经费是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血液”,没有“血液”或“血液”流通不畅,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就不可能启动,既使一时启动起来也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维持持久。因此,落实经费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落实经费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政府财政划拨。消防安全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推向市场完全用市场手段解决是不可能凑效的。它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只有政府行使社会职能才能真正解决。各级政府应根据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需求,对消防安全教育经费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大财政支持力度,专项划拨,专款专用,不得挪为它用;对使用情况严格把关审计,发现违规行为,公开曝光,严格处理。②保险公司资助。“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其中各地消防协会、消防俱乐部、志愿消防队伍、消防民团等民间消防组织发动的各类消防教育、竞赛活动,其活动经费都是由因此受益的保险公司进行承担。由于各种民间组织的活动经费得到了保障,所以为增强本协会的凝聚力,各种协会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各个保险公司由于各种消防民间组织的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消防知识水平,从而减少了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同时民间消防组织在发动宣传教育活动时又为保险公司做了大量广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客户数量,所以得到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支持。中国今后也可以以此为模板,通过深化保险公司的改革,逐渐向此方向发展。通过保险公司这一媒介,使消防安全教育的收益方与组织方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增添无穷活力。③市场成员赞助。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主体成员,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消防安全教育,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员捐募赞助消防安全教育的不乏其例,甚至形成了传统,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中国各地也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④民间资本投资。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已先后富起来,其中不乏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且民间人才资源也十分丰富,许多居民还有很密切的海外关系等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资源投资消防安全教育,将会大大推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进程和不断发展。
4.8严格考核和问责
为防止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都必须对教育实施情况按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严格考评和问责。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借鉴文化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当地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按系统(行业)和单位进行定期和随机性考评,即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评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典型;同时还应找出问题和不足,吸取教训,提出整改和指导性意见;对落实不到位,有责不作为,考核不达标的,提出批评教育,对其中因此酿成的火灾事故的,按规定追究责任人责任。从而促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踏踏实实地进行,并不断将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5结束语
构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是适应改革开放,适应现代化建设、适应消防消费和监督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构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系统策划,全面运作,重点推进。有理由相信,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必将大大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并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及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全国消防安全局面亦将大大改观,并在好的形式下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能够较快取得辉煌成果并造福和惠及于国家和人民。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指导,能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健康体育运动理念,从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鉴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皆不成熟,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运动能力,所以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渗透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这样才能避免幼儿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各种运动损伤。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科学规划活动区域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安全性,教师应对幼儿的活动区域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活动器械进行区域划分,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同时也能避免活动器材可能引发的意外事故。比如踩高跷、走平衡木等活动经常受到其他体育活动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为这些项目划分出单独的活动区域。同时还要为幼儿设计合理的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夹包跳、运球走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容易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碰撞现象,保证幼儿的安全。
2.合理引导体育活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切实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包括安全、理论与操作等多方面内容,以此丰富幼儿的活动过程。其一,教师要制订安全规划。毋庸置疑,安全是体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幼儿更需要注意安全。教师要结合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制订详细的安全规划和准则,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幼儿听,使他们掌握体育活动的相关安全准则,将危险因子扼杀在萌芽状态。其二,教师要加强活动方式指导。活动方式不当是导致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主要因素。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及时发现幼儿的不当行为,并加以适当的指导,直到将幼儿的活动状态调整到标准方式为止。其三,教师要控制幼儿的运动强度。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出现疲劳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幼儿的疲劳程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就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鉴于此,教师要在组织体育活动前,了解每个幼儿的身体情况,为他们设置合适的运动量,防止幼儿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教师要特别关注体质弱的幼儿,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就要中断体育活动,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息时间,使他们得到休息。进行体育活动前,如果幼儿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则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导致不同的身体损伤,比如关节扭伤、肌肉拉伤、大脑缺氧等现象。为了从源头上规避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为幼儿安排一定量的热身运动,让幼儿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应对接下来的训练强度。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幼儿活动的场所,要及时清查幼儿的活动场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强化幼儿安全意识
幼儿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部位还没有发展成熟,神经系统中的诸多功能尚未彻底发育。所以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感知能力比较差,反应速度不够快,平衡感也比较欠缺。而每个幼儿又都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在运动活动中总想尝试不同的动作,比如看到荡桥就想走、看到皮球就想踩,这样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所以教师要对幼儿不断渗透安全意识,使他们对危险动作保持警惕心,避免危险活动。同时,鉴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为他们播放生动形象的安全故事片,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掌握安全知识,或者通过讲实例的方式为幼儿灌输相关安全知识。这样的安全教育方式要持续、长期地进行,才能让安全教育走进幼儿的内心,使他们时刻谨慎小心。总之,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安全教育要时刻放在首要地位,教师要始终贯彻安全理念,为幼儿营造可靠安全的活动环境,同时还要对幼儿加强活动指导,使他们采用安全、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安全教育教学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是具体落实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任务,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重要保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0引言
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生产必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不可缺少的福利事业。宪法中也规定,将“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作为劳动职工的福利。因此,在任何生产工作中首先要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机器设备及其他物资财产不受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成生产计划。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同样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防止因为工作机械设备发生事故或油料、农药及其他物质发生火灾、中毒等原因,造成人身伤亡或使机器设备、房屋、设施及其他物质财产遭到损失和破坏。
1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
1.1拖拉机田间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
各种拖拉机组根据所配机具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都规定了安全操作项目。
1.1.1拖拉机与农具的联结要可靠拖拉机与农具的连接方式,分牵引式联结和悬挂式联结两类。无论何种联结方式,都应采用硬性联结,以免相互撞击。拖拉机的牵引杆与农具挂接点之间的插销上,要用开口销等锁定。特别是在地面起伏较大的作业区工作,更应经常检查其可靠程度。目前,除定型的复式机具外,为了提高拖拉机动力的利用系数,还在推广“一机多挂”等经验,此时除要求主要农具与拖拉机间联结可靠外,还应备注所增配的农具的挂接方式和部位。
1.1.2规定联系信号机组中参加操作的人员较多时,如驾驶员与农具手之间,机务人员与辅助人员之间,要根据机具的操作特点分别规定明确而简便的联系信号,通过手势、鸣笛、灯光、彩旗等信号表示机组的转动、起步、停车、过沟变速等操作变化,以防在噪音较大、工作劳累的机械化生产中,动作失调,引起事故。而且规定统一信号,还可收到减少辅助性时间消耗、提高生产率的效果。
1.1.3保证安全保护装置完整可靠较复杂的农具和需农具手操作的农具,通常对传动装置的外露部分设有护罩或挡板等防护装置,有的还专门配有乘坐位置。所有这些装置都应在作业前配全,且固定牢靠,不允许凑合应付。同时也要求机组人员遵守在机具上的活动范围,禁止在运转中调整那些没有专门调整手柄的部位或排除故障,清除工作部件的泥土和杂草,也禁止从机具上跳上跳下或超员乘坐。
1.1.4注意水田作业的特点拖拉机在水田作业时,一般处在地块不大、沟埂较多、泥脚较深等不利的工作条件下,在作业中因前轮的导向性能变差,应注意操作尽量避免转小弯和死弯,以免在转弯处留下大坑,或损坏农具,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倒退(特别是在发生陷车时),否则将愈陷愈深。轮式拖拉机通常需更换水田叶轮或高花纹轮胎进行水田作业,由于水耕时土壤比阻较大(牵引负荷较大)。而拖拉机的附着性能又随行走装置的改变有所提高,此时拖拉机前跃的机会增多,因此在工作中应注意其负荷变化,从安全作业出发不能依靠拖拉机负荷性能,强行通过。
1.2固定作业的安全技术
脱粒、清选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固定作业,其工作条件虽然比牵引作业好些,但也要对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首先,应对参加作业的所有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按照工艺要求明确任务,规定操作分工和行动路线,统一信号,统一指挥。另外,机组在作业点应根据地形、风向和辅助性工序的需要,选择合适位置,可靠固定,所有外部的传动装置都要配合防护装置,并备有必要的防火设备。操作人员要按作业特点配备口罩、风镜、紧身工作服等安全用品。冬季,机组中的动力部分(如拖拉机),需烤车启动时,最好在前一个班次停车熄火前,开离作业点,下一个班次前经过烤车发动后进入作业点挂结,否则需在烤车前将易燃物(如草堆等)移远些,然后派专人看管,烤车后将火彻底熄灭。
2做好安全生产的措施
2.1加强领导,依靠群众
安全生产问题需要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责任制,使安全和生产统一由专人负责。抓紧日常的安全教育,使群众认识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建立健全群众性的安全组织,各级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检查和监理人员。把安全生产列入社会劳动竞赛的项目中去。组织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比,奖罚分明。
2.2经常教育,严格训练
对机务人员进行经常的安全技术教育,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最积极的措施。安全技术教育应当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每个工作人员能从政治责任感来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同时,这项工作还必须贯彻到每个生产环节中去。结合不同作业阶段,不同作业项目,不同类型机具和不同的作业人员(特别是补充的新手和实习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介绍注意事项。在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的同时或者在农闲技术培训期间,也应结合安全技术训练,使之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和安全防护的要领,掌握在发生不同事故时能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懂得一些急救常识。对安全技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应进行登记和检查,并列为技术考核的内容。
2.3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
把安全生产的内容纳入岗位责任制内,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组织保证。首先是实行各级领导的生产责任制。要对安全生产统一负责,即负责生产的领导干部同时负责本单位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机务队长、机车组长负责本队、本车组安全工作的领导、教育与组织责任;技术人员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安全责任。达到逐级有人负责,人人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同时应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1)指导驾驶员、农具手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2)检查安全技术规则在工作人员中执行的情况。
(3)保证机具及工具器材良好的技术状态,注意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
(4)认真调查研究每项事故发生的情况及原因,做好记录报告,并提出预防措施。
(5)规定机组工作规程并注意机组转移工作时的安全技术。
(6)给机务人员安排田间工作时的休息地点,注意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和急救药品的准备,组织消防工作的分工。
(7)安全设施的劳动保护。在生产当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和实行必要的劳动保护,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物质保证,可以预防伤亡事故,消除生产中对职工身体健康和安全有害的因素。
1推行基层单位小班前会,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
以缩小安全教育单元为目标,结合井上大班前会安全重点,推行在井下工作现场对员工状态、现场环境、工作遗留问题“三项确认”,明确本班危险预知内容与处置措施。让员工当主角,围绕现场注意事项、突发事故处理等进行岗前互动,管技人员点评纠错。按照“老带新、强带弱”原则,结合环节、岗位和技能差异,由班队长进行工作布置和工力摆布,做到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下发小班前会管理规定,强化日常督导检查,使运作规范化。该机制以其“短、平、活”的特点,在强化班前教育、推进岗位预警、促进“知行统一”等方面体现了实效性优势,实现了安全教育由井上整体教育向井下班组工作现场教育延伸,由笼统性的泛泛教育灌输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延伸,工作现场的班组自主保安和员工相互保安能力明显增强。
2推行员工亲属话安全视频,提升安全教育的亲情性
为增强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广泛发动员工利用DV或手机等工具,拍摄亲情视频素材,由基层党支部将视频按父母、夫妻、子女篇进行分类剪辑,做成亲情教育短片。组织员工在班前会观看本班组家属亲情视频,给予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按照“主题突出、情感真实,剪辑流畅、编排有序”的标准,积极组织优秀亲情视频季度评比表彰活动,优秀作品在广场LED大屏幕、井口电子屏定期播放。亲情视频将安全教育和管理在时间上拓展到8小时以外,在空间上由厂区拓展到家庭,在形式上由单一说教拓展到见人见情,以亲情感召激起员工安全共鸣,有效激发了员工家属共同参与安全管控的积极性,营造了“在家话安全、上班想安全、工作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3推行违章员工家属到矿山,提升安全教育的人本性
从关爱员工体现和谐的角度出发,建立“三违”员工家属进矿山座谈机制、事故责任者家属参与系统追问机制,组织违章员工家属进矿山,一同参加事故分析、一同找出事故责任者、一同接受教育和吸取教训,在过程中突出心理疏导和思想转化工作。兼顾严峻经营形势和违章员工家庭承受能力,推行“协管-践诺-减免”考核激励机制,对考核罚款500元以上的责任者,组织员工及家属签订《家庭助推安全承诺书》,在两个月考察期内,如本人兑现承诺无违章,返还最高不超过50%的考核款,激励员工积极改正。“三同时”管理将“安全劳动,遵章守纪,家庭受益”的理念植根于员工内心,得到了员工及其家属的拥护和认可,稳定了员工思想,员工自主管控意识明显增强。
4推行不规范人员进讲堂提升安全教育的诚信性
结合各单位违章员工汇总情况,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违章宣讲人员,提前撰写发言稿,走进公司道德讲堂现身说法,真心表态,与其他违章员工共筑诚信墙。设计“鸣警钟、思省心、引警戒、谈感想、寄嘱托、提要求”六个基本环节,根据安全生产形势,每季度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主题,现场敲响安全警钟,组织观看事故案例短片,请管技人员谈管理、讲感悟,听安全主管领导提要求,让与会员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同时,充分利用公司网页和广播等媒体定期宣传,形成全方位舆论影响,勉励不规范行为员工积极整改,传播遵章守纪的正能量。安全教育新阵地的创建,以安全道德文化建设和感化自省为切入点,用道德的力量唤醒了员工践行安全、传播美德、共践诚信的强大合力,促进了“明形势、强规范、讲道德、聚能量”文明矿风的形成。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学生成了网络使用者中的巨大群体。网络的应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使用上的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网络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我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上,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人隐私。针对此,我们通过主题活动,向学生展示如何保护自己的生活和隐私免于公众的关注,建议学生尽量避免在微博和空间上发布个人信息,尤其是个人的住址、行踪、电话等信息,在参加某些网络社交活动时保持敏感,确保自己的信息只能被那些得到自己允许的人看见。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的手机使用率的提升,在没有相关法律严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建议学生安全使用手机,尽量不要把手机借给他人,不要把手机密码告诉别人,要保护个人数据、抵御有害信息等。
(2)与网友在现实中会面。随着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在中学生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通过网络结交朋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用虚假身份与学生恶意交往,甚至在与网友见面时,设下各种陷阱,进行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学校为了避免学生遭受这方面的伤害,通过主题教育、展板宣传、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与网友见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建议学生不要随便与在网络上结识的人见面,如果确实有必要见面,应该事先告知家长并选择在公共场所见面,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3)信息传播。网络在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人肉搜索、不全面甚至虚假的消息,网民通过邮箱、社交网站、网络论坛、QQ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介质上传播涉及他人隐私或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造成公众的错信、误判乃至恐慌。学校在该主题中要求学生在享受国家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应学会区分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鉴别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
二、在对学生进行以上方面的网络安全教育上,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我校依托校园网开放网上图书馆、博客、资源库等校内资源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学校还组建学科主页,设置各种栏目,如心理驿站、网上阅读、专题讨论等,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校园网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中发挥德育的功效。学校充分利用BBS(莆田二中贴吧),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在这里,师生可以毫无拘束地针对文明上网、网络犯罪、人肉搜索、网络谣言、网络水军泛滥等问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今,莆田二中贴吧已然成为舆论强力场,成为学生对社会焦点或学校焦点问题的意见集中发散地。但面对来自不同声音的言论,学校没有放任自流,学校安排科技信息辅导员时刻关注校园网和贴吧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BBS的舆论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使BBS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正能量。学生在BBS的讨论中对网络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充分地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
2.构建绿色网络教室我校与莆田电信部门合作,设有5间“绿色网络教室”,配有350余台电脑,每台学生机都装有蓝眼睛过滤软件,用于过滤一些色情、暴力和反动信息等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在绿色网室的启用上,学校采用亲情卡上网认证体系,这种智能卡具有身份标识及认证功能,学生一人一卡,刷卡上机,上网记录实时生成。同时本系统与莆田市教育主管部门及公安局网络安全科实现联网,数据实时同步,相关部门能及时监管到学生上网的信息及学生过度上网的情况。
3.呼吁多方教育合力开展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因此我们还寻求电信等企业研发网络安全技术,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自控和自护能力;向社会团体求助,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公益活动,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完全也是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不断更新的富有挑战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为学生开辟健康安全的网络净土的同时,更需要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防患于未然,使中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安全、健康地成长。
一、欧盟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加入到学校课程中,并且制订灵活的时间表
2010年,欧盟公布了一份青少年网络安全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30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4个国家将网络安全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在很多教育体系中,网络的使用是教学目标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的考查内容,同时,其他学科也有所涉及,共同配合,以提高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健康方面的竞争力。在一些国家,采用常见的方法是补充网络安全的定义,例如,在比利时,“E-Safety”是为更新后的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特别设计的专业术语,涉及更广泛的能力和态度。这些态度包括严格仔细地操作计算机,爱护设备和软件,警惕有害的或歧视性的内容;能力包括认识网络病毒、垃圾邮件和不安全的弹出窗口,并认识不寻常和不可靠的信息。在捷克共和国,网络安全措施包括在更广泛的教育计划框架范围内,旨在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防止排外情绪和种族主义。[4]
(二)网络安全的多种问题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在欧盟,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广泛,贴近实际生活,多种多样,主要涉及三大类问题。首先,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隐私问题”列入课程,教导学生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地址、学校名称、电话号码等。其次,网络行为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教学主题,这一主题又被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教导学生在和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保护自己;第二类是网络文明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偷用别人的用户名,不要散布谣言,不要对他人进行网络欺凌等。最后,下载及版权问题和如何安全使用手机也是欧盟各国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负责校园网络安全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负责操作校园网络系统的教师,必须有特定的教师资格,并经过特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知识的培训。在希腊,国家教育部通过国家教育程序直接向计算机学科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在法国,培训分两个步骤进行:先由专家对学校校长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校长对本学校负责教学的团队进行培训。在其他许多国家,例如西班牙、卢森堡、瑞典和英国,负责培训的部门会为教师提供特定的自学材料和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在线课程。
二、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启示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灵活地渗入到学校课程中
欧盟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列入学校课程中,并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欧盟的经验可以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首先,我们要将网络安全的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接下来,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当前网络安全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融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全面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将网络安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除此之外,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渗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并配合灵活的时间表,这对提高我国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培训
欧盟国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反观我国目前现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计算机科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的学校也没有对网络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要求。所以,加强网络安全教师的专业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5]各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向欧盟学习,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具有计划性和专业性。
(三)加强手机上网安全教育
根据2011年4月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手机应用较为活跃。有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了62%和58.2%。由数据可见,手机上网已然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对青少年手机上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强制要求中小学生禁止使用手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习欧盟对青少年上网的开放包容和正确引导的态度。与其强制反对,不如将手机上网安全的各种各样问题加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引导青少年正确安全地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让青少年学会安全便捷地利用网络。
(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单靠学校、社会、家庭任何一方都是不够的,欧盟的经验表明,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起到最好的效果。国家教育部门应与网络安全中心进行合作,根据最前沿的资料,制定出最具时效性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门还应和网络相关的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合作,开展各种活动,向公众普及网络安全常识。最后,学校和家长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通过主题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青少年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介绍给家长一些如何监督孩子安全使用网络的科学方法,让家长成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合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公共安全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行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成人教育行之有效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多元化,使得社会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公众对公共安全治理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已成为国家、组织、个人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构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已成为政府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大学校园内部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复杂变化,校园公共安全事件频发[1],这对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防范技能,已成为高校提高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课题。
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鉴于法律条文的严谨性,从刑法的角度对公共安全的定义进行解读更具说服性。刑法界对于公共安全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代表性观点:观点一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2];观点二认为,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包括不特定多数人和特定多数人,或者说不区分特定还是不特定[3];观点三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4];观点四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5]。以上四种观点一致认为,公共安全应包括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安全,只是在是否包括特定人或不特定少数人上存在分歧。从司法实践上看,人们对公共安全的定义和理解,越来越倾向于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从公共安全概念的界定不难看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如何保障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利益不受侵害。由此,可以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定义为:通过专业公共安全知识学习和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保护和防范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和财产利益不受侵害,提高大学生面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应变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之不做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养,强化大学生在公共安全事件中自我保护能力。针对第一层涵义,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通过公共安全知识理论的学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防止大学生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发生。针对第二层涵义,应重点强化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因此,对高校来讲,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内部日常管理,保障校园小环境的公共安全;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培育其社会责任感。毕竟,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能,这也意味着,高校承担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
二、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校园所处的内部、外部公共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并且十分严峻,使得高校迫切需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从国际上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社会并不太平,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局部战争,恐怖袭击,金融危机以及跨国性的重大疫情传播等不时出现,影响我国公共安全的外部因素不断增加,并且复杂多变。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产生了深刻调整,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使得社会公共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水、电、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和信息网络一旦被破坏,轻则导致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重则会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陷入局部或暂时瘫痪,社会秩序失控。在上述大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开放办学,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而开放型校园的发展,致使校园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影响高校公共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加,高校公共安全治理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匮乏、意识淡薄,使得高校加强公共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的一个庞大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影响社会和学校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组以常州大学城6万余名大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56份,回收率95.6%。本次问卷共有45道题,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技能三个方面。问卷调查结果通过EXCELPIVOTABLE统计分析,发现:(1)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比如,75%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重点是预防个人财物和人身的安全,公共安全对个人影响较小”,86%的大学生“在出入宾馆、影院、场馆等公共场所,不注意观察安全通道布局”。(2)大学生掌握公共安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尽人意。比如,31%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学校可以参与宗教活动”,23%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公共安全影响不大”。(3)大学生在发生公共安全时急救技能比较欠缺。比如,86%的大学生认为“火场逃生时,要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65%的大学生认为“食物中毒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催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安全教育,但是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仍然很薄弱,专业性公共安全知识仍然匮乏,突发事件自救自护技能仍然欠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不健全,师资队伍短缺
目前,各高校或多或少制定了公共安全管理条例,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但是相对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也缺乏长效机制。在平时工作中,没有认真研究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没有很好地分析目前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也没有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预警机制。即使有了预案,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模拟演示,导致真正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危机事件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生命财产等损失不能降至最低。这样一来,高校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治理能力大打折扣。据调查,大学生获取防灾减灾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电视、网络、书本和报刊,学校教育排在最后一位。可以看出,高校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7]。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公共安全教育专业教师的匮乏。很多高校为节省教育教学资源,由辅导员或保卫处人员代为公共安全课的授课人员,而这些人员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不够深入,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这些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职工,并没有发挥其在公共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不能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警钟长鸣。所以,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管理人员公共安全素质,只有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才能言传身教,形成全员育人的总体格局。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学生安全教育应根据专业教育及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节假日中适时进行。”然而,受到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制约,大部分高校在大学新生刚入校时,会采取讲座的形式开展公共安全教育。部分学校即便开设了公共安全教育课,但由于教学人员对公共安全研究不够深入,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在教学中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引入生动的案例,不能安排实践实战演习,知识与技能之间得不到转化,这样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公共安全教育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总体上看,目前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过于强调安全理论知识及其重要性,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战能力训练,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技能则很少提及,这样的教学方式犹如纸上谈兵,知行不一,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三)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
根据前文界定的公共安全概念,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进一步讲,应具体到国家安全(政治保卫、国家机密)、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信息(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等八个方面。这些内容应成为公共安全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和核心教学内容。但是,高校在设置公共课程时,有关公共安全课程比重却较低,教学内容也难以得到保证。目前,高校开设公共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三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及公共基础任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高校单独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课,或者结合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开设切合实际的指导性强的安全教育课程。据杨耀、张峰对四川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调查,“安全教育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高校仅占调查对象的50%;安全教育计入学分的高校仅占30%”[8],可见公共安全教育课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措施及保障
针对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高校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系统有序地推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有效提升高校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
(一)强化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高校应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国家有关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将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置于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列入学校安全稳定发展规划之中。成立由主管公共安全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保卫处(部)、学工处(部)、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核心成员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保卫处(部);各学院亦成立公共安全教育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事务办公室[9]。各领导层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最新动态,研究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把握新形势、发现新问题,在规划上要着眼全局,防患于未然。
2.制度保障
为了实现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公共安全教育制度,一切工作的开展以既定的规章制度为准绳,做到有章可循。首先应制定本校《公共安全教育实施办法》,将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明确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监控者;明确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明确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在此工作中的分工与相应的职责。同时,还应制定本校《公共安全教育责任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责任事故,采用不同等级的处理办法。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
3.经费保障
高效公共安全教育费用涉及到研究费用、教学费用、教师培训费、教学演示室布置费、安全演练器材费、专家讲座费、教学器材购置费、宣传费等方面。这些费用可以从教学费用中用于公共安全教育的部分支出,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公共安全教育专项基金,可由保卫处(部)或教务处管理与协调,并做到专款专用。有了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加强安全教育软硬件建设,避免因经费短缺或不到位而影响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正常进行,实现公共安全教育正常化,促进高校长期安全稳定。
(二)整合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教学队伍
公共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是要对高校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教师进行系统的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形成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保障高校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1.建立一支公共安全专职教师队伍
高校应设有从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专职任课教师,并鼓励他们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学素质和教学技能。组织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课程》竞赛,提升教学水平。
2.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辅导员要科学分析社会形势,准确把握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思想行为规律,对常见的大学生公共安全突发与频发事件给予防范教育,并做到在事中与事后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与指导[10]。继续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对公共安全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升高校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3.形成全员育人的总体格局
“全员育人”,即指高校的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到总体布局,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当然,“全员育人”中的“全员”不仅包括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还应包括社会、家庭,甚至学生本人对自我的教育与提升。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保卫处保安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职工,均需要进行安全培训,以掌握基本的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使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11]。此外,邀请消防支队的教官、派出所民警等专业人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强化公共安全意识。
(三)完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
1.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传授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国家安全、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治安安全等八个模块。开展高校公共安全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直接传授公共安全的基础知识、技能。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及法律法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公共安全事故”为要求,以“身心健康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实践中,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12]。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公共安全实践技能训练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不是简单的走过场,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项系统、复杂、需要长期坚持的实践工作,需要真刀实枪地模拟演练。通过对校园可能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模块化教学,与学生探讨应急措施,告诉学生正确的处理办法,让学生知道面对危险该怎么做,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最大程度地避免伤害。要充分利用班、团、年级大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12]。
3.利用信息化平台,强化公共安全意识
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的意识,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防范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遇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该如何去应对;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自己及他人受到伤害。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媒体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通过设立网络安全宣传主页、校园微博、微信、校园安全论坛等方式,及时发布公共安全信息、安全防范小贴士、公共安全案例,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障校园安全。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内涵
危害公共安全罪指的是行为人故意或者是过失的施行危害不特定多人的健康、生命或者是公私财产安全的一种犯罪行为。
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主要包括了两个主要方面: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其中单位也能够成为其中一部分犯罪的的主体。
2.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或者过失。
3.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方面。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指的是危害公共安全。关于公共安全的问题,在下面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特征时,将进行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基本特征
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特征
第一,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安全的观点争议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安全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分别是:①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②公共安全指的是不特定或大多数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③公共安全指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身体安全、健康安全、重大的公司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和生活安全。④公共安全指的是特定或者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第二,公共安全的实质特征公共安全的实质特征是其危害客体不特定性。第三,公共安全的基本范围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保护的权益是不特定的或者是大多数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这里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将公众的健康、生命或者是财产来作为犯罪的主要内容的犯罪,所以应该加强行为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犯;在刑法当中所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目的是将身体、生命和财产等个人的基本法益进一步抽象成是社会利益所保护的对象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起社会性。也可以说是公众和社会性要求必须重视量的多数。公共安全的核心是“多数”而需要将“少数”排斥在外。但是假如是“不特定的”,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不特定的”便时刻都有像“多数”发展的可能性,会给社会上的公众感到危险,很有可能给多数人受到很大的侵害。所以公共安全基本范围为:不特定多数和特定的多数,而不特定的少数和特定的少数则不属于公共安全的范围。
2.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方面的特征
第一,过失和犯罪对象的不确定性过失分为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过失两种。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是不可以进行选择的,这体现出了犯罪对象不特定性质。第二,故意和犯罪对象的不确定性故意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犯罪行为人在故意的情形之下,对将要发生的结果存在希望与放任的态度,在主观上对所要侵害的对象不能够加以选择,不管是谁,都有可能处于侵害之中。
3.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的可选择特征
第一,犯罪手段的不可控制性犯罪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手段也可以对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比如爆炸、放火等本身就对公共安全造成很大危害。第二,行为人本身不可控制性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难以加以控制,再加上对自身所控制的对象也难以控制,在客观上造成的伤害就出现了难以预料性,进而对公共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第三,犯罪行为作用的特定对象不可控制性在某些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一经实施,便不可控制或者是难以控制,进而造成危害。
三、案例分析
第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例分析第二,以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核材料管理的犯罪为例分析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安全工作是高校创建平安工作的重要一环,是高校稳定建设发展的大前提和大保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军训现状
1.1学校在军训机构方面设置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目前进行的军训活动,在机构方面大多数是人武部和军事教研室联合办公,其办公方式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更有一些学校不仅没有人武部和军事教研室,甚至连军训工作小组都没有,学生的军训活动直接由学校的学生工作处负责。从而导致很多学校建设的军事课配套经费不到位,建设“三室一库”(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和武器库)的速度相当迟缓。有的学校没有按照统一要求采用军训服装和教材,或订购的军训服装质量根本达不到要求或者将学生交的军训服装费作为军训的开支。
1.2在心理安全方面,大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校大学生在生理方面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在社会的较大压力下,尤其是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下,使得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都比较明显,而自我保护、社会协调的能力却相对较弱。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心理无法承受,很容易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如抑郁、焦虑、暴躁、冷漠、消沉等。伴随当前高校进行大规模招生,办学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如今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大学生的这种现状,高校在健康咨询和帮助方面的建设都相对比较滞后,使得这些问题在出现之后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发生。
1.3军训方面的理论课程较难实施
在当前的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对军事技能训练重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在很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都没有纳入军事理论课程,36课时的课程都被忽略。对于一些高校,它们虽然也开设相应的军事理论方面的课程,但是也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仅仅通过一两次的讲座或者大课来应付差事,没有真正收到军事理论教育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由于教具、资料以及教学设施十分有限,从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条件很差。第二,很多学校均严重缺乏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甚至很多高校一片空白。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配备专职理论教师,除了聘请少数军事教官担任教学外,往往都是非教师编制的武装部管理人员进行授课。第三,相关的教材质量和使用方面都没有落实到位。如学校选购的教材在结构上面缺乏规范性和科学化;教材的版本没有特殊,所传授的知识相对比较落后等。
二、大学生军训期间安全教育与管理
2.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为了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是有效应对经验管理模式局限性的有效措施。因此,为了能够全面落实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应当对管理者加强业务培训,除了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交通、生活、就业以及网络技术、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外,还应当熟悉全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技巧,同时还应当熟悉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
2.2高校要重视对军训工作的领导
在高校当中,军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领导。军训工作是高校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要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和军事部门进行合作,对彼此的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做好对学生军训的实时指导和检查。另一方面,军事部门要请一些有较高军事理论和技能的教员到学校进行教授,从而保证军训的质量和效率。
2.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合理
在军训方面,军训的质量与军训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因此,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军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采取以下措施选好配强教员队伍,第一,对军训教员的最低任期进行合理的规定;第二,调整军训教员应当把握条件;第三,保留一支骨干队伍;第四,营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提示提高教员的业务素质。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个:一是要对教员的教课质量严格把关,选出优秀的教员;二是要让学校的教员走出去,并引进外面的先进教员,以此来提高本校教员的业务素质;三是教员要实行集体备课方式,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对于军训的内容和方式要进行不断更新
当前,很多高校所采取的以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军训的需求,需要国家教育部尽快出台学生军训操作性较强的法规、条例,从法律上规范学生军训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军训的内容体系,是发展军训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军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很强,因此学校需要按照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军训课程的设置方面将军事教学内容、方式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如此才能达到军训的目的。
三、结语
在当前的大学生军训中,需要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指导,将人文精神贯彻落实,在领导的充分重视之下将学校的军训队伍强化,从而达到对军训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对当前存在的大学生新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解决。
一、现今高校通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
1.实行大学生安全教育学分制。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各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在学生课程教育当中设置0.5-2个学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量化考核。这种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但从客观上看,有一种强迫式教育的感觉,大大消减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出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得到学分而学习,这种结果可想而知。
2.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大多高校选择在迎新大会上穿插一部分时间,以提醒、警示的方式搞一两次安全教育类讲座,要求学生注意人财物的安全就完事。而大学三四年要掌握了解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是仅靠一两次讲座就能学到的,入学教育时发放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往往也被当作“废纸”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这种方式的安全教育,往往被看作“搞形式、走过场”,师生对此的态度是基本一样的,是消极的,其效果自然也就可见一斑。
3.各种演练形同虚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各种演练组织不到位,经费没有保障,应付检查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高校几年来没有组织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技能演练,即使做一次演练也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目的性”较强。另外,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没有专项经费,缺少专任教师。
二、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思考
1.引导式安全教育。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讲,都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是非标准,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知识层面、理解能力上讲,都具备正常人的水平,知识储备达到一定水平,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对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再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的教育。此时的安全教育方式应该是过多的侧重于引导、启发,而不是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
2.开放式安全教育。如今学校本身就和社会有种种直接联系,是社会的学校,为此要变传统的“闭门教育”为“开门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尝试考虑取消门禁,放开手脚,给大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讲堂、大熔炉中汲取安全知识。也就是变“溺爱式”“圈养式”教育为“开放式”、“散养式”教育,把他们从呵护备至的襁褓里勇敢的放出去,路,要让他们自己走,家长、学校的羽翼只能提供暂时的温暖。现实中的许多例子也充分说明,早期真正接触过社会、经历过社会千姿百态的学生,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安全问题。
3.各种安全演练要成为一种制度。制度中要规定每学年演练的次数、每次演练的时间、演练的项目、设有专业的教师,资金保障等。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比如学校的性质、专业设置、就业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演练,让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在演练中真正得到检验,让学生经受历练,掌握安全生产经验,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前站做足准备。
4.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功能,使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矫正完善自己,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消除因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对个人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的不利影响,以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才能在安全问题面前沉着、冷静,以至手不忙脚不乱。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保障大学生安全、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不可谓不重要。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大学生安全教育只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应对,事后又缺乏经验总结,致使在校大学生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2.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国内高校很少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师,大多是由保卫处、学工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偶尔会聘请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士来校开设讲座。由于这些部门人员编制有限,而且要承担大量繁杂的日常工作,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无暇顾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3.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合理。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安全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化;忽视安全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对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没有统一设置安全教育课和其他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就是辅导员在班会上强调注意防火防盗,外出注意交通安全等。其次,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在社会形势变化多端的今天,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而安全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体现不出时代性,像国家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等相关内容尚未被纳入安全教育的视野。再次,很多高校比较注重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期望通过安全知识的灌输,提高学生的自身防御能力。而这种教育方法恰恰缺少了实践环节的讲授与演练,导致在突发安全事故时,学生很难跟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正确方式应急逃生。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明确安全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制,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各院系到各班级逐级签订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教育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从而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设计规划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并监督落实到位,增加投入使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得到满足。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教学管理、效果考核、信息反馈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配备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根据在校生的人数规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首先,充分依靠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卫干部、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等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其次,可以聘请校外公安民警、消防官兵、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培训、考核标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交流、社会调查、实操训练、疏散逃生演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可以把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开展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画展、主题征文、安全知识竞赛、组建大学生安全保卫志愿者等,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让大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载体,丰富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4.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强化为自身的安全意识。为促进安全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要积极塑造健康、文明、安全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自觉树立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
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该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多个方面。当前很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公共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较为规范、系统的教学。尽管如此,部分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设置及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这门课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非常重要,虽然很多高校已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很多高校只在一、二年级学生群体中开设,到了高年级就不再开设。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高年级学生已熟悉了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并且掌握了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要求,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不大。其实,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压力更大,学生活动空间范围也更为广阔,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也更高。因此,高年级学生更需要深入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一课程,以调适心理,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这一课程,也是落实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的重要要求,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自我调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课时较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许多知识点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有些学生认为收效甚微。有些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往往只注重内容的灌输,但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学生无法从实践中掌握一些关键问题。事实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部分教师往往重视讲授某一个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整体教育。只有从整体上关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安全教育,才能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够更加从容面对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狭窄、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不能从整体上关注这一课程内容,会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在每个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内容的教育,而不是零散的、顾此失彼性的教育。
1.3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
当前许多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配备了专、兼职任课教师,但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单一、呆板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特点,没有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受学校重视程度、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相对简单,教师只是简单地讲授或者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许多学生认为,仅仅通过课堂学习,还不能满足他们对安全教育有关知识的了解,希望通过多种途径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拓宽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真正发挥效用。
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相关措施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要想增进此课程的实效性,达到预防为先,教育为主的目的,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规范
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必须仔细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真正内涵,使课程设置更加系统、明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让该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此课程的课时量,而不能让这门课沦为形式,出现“虽入课表,课时不足”的现象。学生课时不够,自然不能系统学完教材的相应内容,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教务处在安排课程时,应该协调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有足够的课时,在这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与现实针对性。
2.2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全面
安全教育课内容广泛,针对性强,但是只重视某一个板块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梳理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来讲授不同内容。例如,刚入校的新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还有一个过程,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需要培养、塑造,课程内容应偏向于养成教育、财产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等;大二年级时,随着学生交流空间的扩大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课程内容应偏向于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网络、交通、消防等问题的重要性;大学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对学习生活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明确,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应偏向于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预防犯罪教育等,这一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大四年级时,学生面临求职、就业等新问题,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增大,课程内容则应偏向于心理安全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具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在实践教学中,只有使课程内容更加全面、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也才能将安全教育课真正落到实处。
2.3教学方法应该更加丰富
好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在网络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3.1实践性教学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学生只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融入到学习、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才能达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设计要和教材的内容保持一致,要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保持一致。例如,在讲授“消防安全”时,可以通过集中讲述、观看视频等教育方式来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更应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安全消防知识竞赛”、“消防安全征文比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安全教育的具体活动中体会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了解在火灾中正确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2.3.2案例教学法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教学把案例分析引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与单纯讲授理论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原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门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运用案例教学便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在知识要点讲授的环节中适当地展示案例,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想上不断交流、碰撞,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此外,恰当的案例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在法制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法制教育中涉及到的法律术语、专用名词非常多,许多知识要点比较枯燥,如果不引入合适的案例,学生在理解上就有一定困难。如果将相关案例引入进去,许多抽象而枯燥的问题就变得比较轻松,而且容易理解,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法制教育的目的,有效预防犯罪,并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在具体操作上,搞好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合理分组、案例的选取等问题,如果这些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2.3.3新媒体教学法
“新媒体”是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创建了一种全新传播环境,即“泛化”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传播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采用新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微电影这一新媒体在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运用。微电影是纯粹的视觉欣赏艺术,是带有时代性和时尚感,并适合时下网络快节奏观看的新生代艺术品。微电影的拍摄不需要专门的工具,像素高的手机、相机均可以使用。微电影也不需要复杂的故事情节,学生生活的某一场景,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某一片段都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构思、编剧、拍摄、分享关于安全教育的微电影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财务安全、网络安全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可以组建团队,通过编写剧本、拍摄、剪辑、配音等方式完成微电影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生活中的骗局及防范措施,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因此,微电影既是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的新型载体。
三、结语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这告诉我们,在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志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门课程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这一教学目的的转变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新的途径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改变传统的“以考代评”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单一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让学生了解安全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也要重视学生的行,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不能将单一的卷面考核成绩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现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学校的安全稳定影响学校的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门课程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尤其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从中探索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规律,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式总体是和平稳定的,我国正面对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好时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国内外依然存在的各种敌对势力。他们对我国和平稳定的破坏、分裂、渗透和颠覆从来没有停止过。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不间断地完善自我,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作为教育机构,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引。
3.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改善校园安全状况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保护,更要切实强调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免疫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维护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为改善校园安全一起努力。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设《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必修课。各学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并且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样,大一新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用最快的效率增强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以致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入学后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选择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目前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参考书非常多,像由赵升文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些参考书有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性读本,也有是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由此可见,不是每一类教材都适合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安全教育教师在挑选教材的时候需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出版年月:通常来说要选择最新出版的读本。举例来说,在财产安全教育中如何预防诈骗和防止抢劫这一部分,新版教材往往会举出当代最新的诈骗和抢劫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新兴的诈骗和抢劫方法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2)教材的层次:不同的书本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举例来说,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可能倾向实践,而理论内容可能偏简单,从而不太适应本科生使用。此外,读本类的安全教育书籍不宜当成大学本科生的教材。(3)教材的内容: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中需要出现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便于吸引学生注意。本文推荐由郭凤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教材。
3.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部分重叠。授课时,为了提高效率,在讲解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部分与社会实践安全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而要着重强调交通安全、财产安全、自护自救与网络安全等内容。举例来说,比如某地的抢劫和盗窃现象很多,很多外来学生是不了解当地的治安现状的,那么财产安全则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4.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1)案例教学法: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在讲课中要随时结合当地或者学校的现状,引用发生在学校内外的典型案例,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来开展安全教育,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评价、总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目的。(2)互动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强调师生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安全案例的看法。而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化被动为主动,作为参与者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到提升。(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黑板板书组成的,虽然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工具观看安全知识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得到更直观的体会。但此时应该主要播放内容不能偏离安全教育的主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迈出课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戒毒所等等。
一、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因素
1.“90后”大学生本身因素影响。“90后”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一直以来,他们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够,抗挫折能力不强,经济、就业、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事件的发生,他们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不稳定因素影响,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问题的受害者。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校区急剧扩大,校园逐步成为较为开放的区域,这种状况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外来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
3.新媒体因素影响。近几年,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复旦大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新媒体在许多不良风气方面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网络虚拟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90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尚不定型,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1.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变走形式的安全教育,真正深人学生当中,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效果显著的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构建宣传阵地。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安全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2.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措施。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学校应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从师资、课时和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安全教育应贯穿学生生活始终,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在校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人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完善安全教育真实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协会,以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为宗旨,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协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端正安全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规范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强化管理育人力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安全管理相应制度落实到学生个人和班级。可以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融人社会保险机制,落实和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人对其人文素质的考核中,可以设立安全单项奖,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可以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实行安全工作考核体系,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与教师评先选优、晋升工资、评定职称、年度考核等挂钩。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用于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经费从学校行政事业费中单列。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管理,进一步规范技防设施和物防器械的管理与使用,积极推进校园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水平。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授课教师的内涵。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学生共成长,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调研其他高校安全教育好的做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措施,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5.抓好新媒体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E一mali、QQ群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加大正面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校内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新媒体素养,让他们能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增强信息处理能力。高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有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视频欣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论坛等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接受。高校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的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要关注积极网络舆情,努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三、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高校要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把安全教育工作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国家安全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否关注国家安全问题,能否在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侵害时主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义务,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认识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1、交通安全
当前,许多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轿车已不算希奇,摩托车更是普遍,学生骑自行车的很多,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了。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滞后于高校的发展,一般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据相关数据统计,湘潭大学每年都有许多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校园内易发生的交通事故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保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现为行人在走路时边走路边看书边听音乐,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2)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甚至有时还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更是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危险。
(3)骑“飞车”。一般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宿舍与教室、图书馆等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许多大学生购买了自行车,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部分学生骑车技术也实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车骑得与汽车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祸根。
2、消防安全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是莘莘学子追求知识的摇篮。但是,由于在大学校园和社会环境里,各类消防不安全因素还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遇险后缺乏必要的自救能力,各种触目惊心的火灾事件时有发生,给广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式下,加强大学生的防火安全教育、将其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来已经迫在眉睫,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到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首都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大局。
高校发生火灾的原因
( 1) 使用明火不慎,引起火灾。如点蜡烛、点蚊香、吸烟、使用液化气和焚烧垃圾等。
( 2 ) 电气火灾。如违章用电、使用电器不当。
( 3 ) 违反实验室操作规程。
3、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带的现金、存折、购物卡、学习及生活用品等不受侵犯。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不善于保管自己的钱物,又是集体生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财产就成了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不法分子侵害的重点对象。目前,校园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侵害大学生财产案占到首位。大学生财产一旦受到侵害,不但给家庭带来一定负担,而且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大学生为保障自己专心致志地学习,愉愉快快地生活,就有必要学会、掌握保障自己财产的安全的常识。
3.1盗窃
高校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器盗窃事件,造成财产损失。主要原因有:(1)大学生的防盗意识不强;
(2)财物乱丢乱放 ;
(3)不注意关门关窗;
(4)轻易留宿校外人员等。
3.2 诈骗
诈骗,是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获得公私财物的行为。是大学生财物遭受侵害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
(2)易于感情用事,社会经验不足;
(3)缺乏防范意识,诈骗分子往往把诈骗的目标瞄准年轻的大学生。。
3.3抢劫
抢劫,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为了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 目 的,抢劫者在实施抢劫过程中,有时往往还伤害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的人身安全。从大学生遭抢劫的地点看,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大学生经常路经或活动的地带,从大学生遭抢劫的时间看,一是午休或夜深人少之时;二是学生上晚自习或上课,绝大多数人员相对集中而校园及其周边 人 员较少时;三是严冬夜长昼短,天气寒冷,室外活动人员较少时;四是新生刚入学报到的一段时间内等。3、从大学生遭抢劫的对象看,一是携物单个返校的学生;二是单独晚归的学生;三是独自游离的学生;四是在学校周边租房居住或打工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人员;五是遭抢劫者多数是女生、个别性格懦弱的男生或 进行 谈恋爱的男女生。高校校园每年都会发生抢劫事件,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范意识。
此外,大学生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例如,校外安全、防溺水心理安全等等。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保障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要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只有教职工具备了安全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否则,难以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
在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化学、物理等实验课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在信息工程课程中讲授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内容。在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各种服务工作中,都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内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以利于安全教育与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管理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等方面常识,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全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安全地渡过大学生活时期。
(二)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满足于形式,更不能只往下灌输,而要讲效果,要能打动人心,让受教育者内心接受,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如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文明礼貌,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
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外出找工作单位,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因此,学校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1、加大对大学生安全危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从认识角度来说,安全危机来源于我们对事件或事态的认识和界定。换言之,安全危机包含了认知解读因素,影响安全认知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人的认知结构、以往经验和自身敏感性等。而当代大学生缺乏的就是对安全危机的认知太少,经验不足,敏感性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安全危机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置专门的安全危机教育课程,将安全危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聘请专家针对可能发生或现实的安全危机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安全危机的敏感度,完善学生的心理防卫机制,提高学生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外在因素是周围人们的观点、媒体大众的态度以及自身与危机相关的程度等。因此,应建立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危机的文化。
2、完善学校安全危机管理的防控机制。学校安全危机管理和控制不仅仅是校领导的事,它是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声誉、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的大事。假如一个大学生不明不白地死在学校里,不要两个小时,互联网就会登出消息,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学校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的重要性。安全危机管理和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开放式的、全员参与的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在安全危机预防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已经发生的安全危机进行总结,分析得失,思考并拟定可能的改进措施,建立安全危机管理信息资料库。要组建一个具有安全危机知识的危机服务机构,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授课老师、学生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安全危机预警系统,定期开展对话、沟通与协调,有效预防安全危机,并制定周密的安全危机防控预案。
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大学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危害性,学校和学生感同身受。因此,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亲自抓,公安、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和学校共同协作,组建专门队伍,开展经常性检查,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建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
4、政府要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高校是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集聚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应当对这样一个地方和这样一个群体提供特殊的保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关于高校安全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议国家制定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安全保护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对高校和大学生安全保护的责任,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安全素质很高,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更稳定。
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不受违法分子的侵害,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是保证大学生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需呀,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最基本的要去。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是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不仅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们洗礼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时期。各种新的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增多,各类不安全隐患也不断出现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我们面对危险因素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那么,我们大学生如今的安全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1.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2. 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 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 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的,很少是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传授的
5. 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安全意识呢?
1. 遵纪守法和文明修身的意识。大学生要树立安全意识,安全观念,首先是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其次是强化文明修身的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避免因自身的素质问题陷入冲突之中,使自身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2. 对安全形势认知的意识。安全隐患早知道,就是要对社会安全形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虽然当前社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校园安全状况要好于社会整体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大学生所处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的安全形势应引起重视,学生自身更应树立对安全形势有正确认知的意识。
3. 自我防范意识。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对安全隐患要早有心理准备,做好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对自身的伤害。
4. 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是没有预兆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帮助自己和别人脱离危险,而不是因害怕,应变能力不够丧失了逃生和减少损失的机会。
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必然性是如何呢?
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对社会安全问题认识不透彻;从大学生自身能力来看,我们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如果我们不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很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重重的苦难,从而最终导致遭受挫折,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遗憾。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高校大学生私欲过度膨胀,甚至道德沦丧,不惜以身试法,这些不仅使自己处于不安因素的笼罩中,随时会陷入欲望的陷阱无法自拔,而且会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胁,这增加了社会不安因素爆发的几率。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于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因触犯刑律儿锒铛入狱,不仅是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安全知识,对社会规范知之甚少,对不安全因斯的防范意识差,这些都给犯罪分子对大学生实施犯罪以可乘之机。
大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安全知识呢?
1. 国家安全知识和校园稳定知识,包括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警惕性,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防破坏,渗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2. 日常生活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防伤害,防性骚扰,放食物中毒,警惕传销诈骗,治安防范等。
3. 交通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外出骑车,乘坐交通工具安全知识,旅行交通安全知识,安全驾驶等。
4. 消防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用电,用火安全知识,以及火灾发生时报警,灭火器使用,保护自身安全,自救和逃生知识。
5. 公共安全和防范自然灾害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预防雷电,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雪,洪水,高温天气的知识等
6. 科学利用网络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预防网络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网络欺诈,交友陷阱以及信息安全等知识
7. 生命教育和心理调节知识,主要包括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了,防自杀,自残,吸毒等。
8. 学习实践实验就业环节中的安全知识,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安全,实验操作安全,防有毒物质接触,户外写生安全,防就业陷阱,外出打工维权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振兴发展。因此,“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忠诚可靠的接班人。大学生是西方国家敌对势力腐蚀拉拢和进行“和平演变”的关键目标。2015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安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者和关键对象。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高校要把国家安全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抓出特色抓好成效,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现状
1.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社会也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处于和平稳定时期。但是,当前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强,西方国家不愿意中国顺利崛起,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同时,国内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国防安全形势严峻。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国家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正确判断,对国家当前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潜藏的危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认识有误区,缺乏对其全面、正确的认识。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化、全球化成为网络的特点。人们更多关注国家综合实力、人力资源和科技的较量,而忽视了意识形态。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降低了对敌势力干扰和破坏的警觉,国家安全意识淡薄。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的安危与大学生自身的安危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他们对于国家的安全认知仅仅停留在军事等方面,还没有延伸到信息以及经济等方面安全领域。
2.高校对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一部分高校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他们不但没有制定专业的计划,也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教材不规范,教学内容和结构都不完善。简单以讲座或以校报、广播等媒体的宣传,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由于教育手段单一、缺乏互动,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思考
1.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拓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途径。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和接触更加紧密,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丰富和便捷,思想倾向更加多元化。大学对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一般都集中在军事方面,这种旧的教学方式,因为它的限制和单调,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安全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意识一定要得到提升,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这是互联网时代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对于这种情况,高等学校一定要对互联网领域进行主动的开发,在大学校园中建立起“喜闻乐见”的主体性的网站,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充分地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进而让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更加多元化,更加生动形象。此外,在大学校园中,一定要建立高校的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在网上散播的知识进行适当的采集,对网络的环境进行相应的净化,对大学生在网络中传播的不好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纠正。
2.改进国家安全的教育方法。高校应重视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他们从事国家安全教育放入教育教学能力。使国家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以此同时,在大学里要编写以德育为基础,以法律为根据的课本,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另外,还要保证必要的授课时间,确保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时候,通常都是老师一味地进行讲解,要对这种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变简单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自觉参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创新教育形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国家安全教育手段的实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随着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的广泛运用,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便捷,微信、微博的多种功能,使得教学过程可以向课堂及校外部拓展。第三加强国家安全思想的熏陶,营造大学生关心国家安全的良好氛围。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组织组织专题讨论,分析热点问题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让学生加深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思考。
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强化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辅助,帮助学生学好政治和相关的学科,还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分析目前国家的形势。把国家安全教育落实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中,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堂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让所有大学生都意识到,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强国梦的前提是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此提高大学生要肩负起保护国家安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其次,加大对大学生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及基本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提高大学生对现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要利用这些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近现代中国面临过的苦难及屈辱,明白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再次,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国家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强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行各业都重视安全问题的今天,安全教育也必将引起各界的足够的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1引言
消防安全教育既是消防监督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消防安全前置性工作的中心环节。据统计,在全国已发生的火灾事故中,80%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15%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5%是由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而后两者,除极少数是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灾害外,绝大多数又是由前者导致或影响的。客观事实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火灾事故的最主要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由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和安全素质低下导致的。因此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杜绝不安全行为是有效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的根(治)本措施;是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应在着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上下功夫,其基本途径是搞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模式,则是消防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因此,在消防监督工作中,探讨并构建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实有必要。
2当前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消防法》等消防法规颁布实施以来,中国消防安全教育,经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努力,已有了很大进步,取得了可喜成绩,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消防消费需求呈现较快发展趋势,火灾势头被进一步遏制,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较好保证。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础薄弱,起步较晚,还未走向规范有序的正规化轨道,总体来说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整体来说显得比较低,因此,使许多本可避免的火灾事故及其生命财产损失不断发生。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天发生火灾达600余次,大都是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素质低下造成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育主体缺位,教育力量单薄
目前全中国13亿人口的消防安全教育,其主体构成非常单一,基本是由12万现役消防官兵独自兼任。而中国消防部队人员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不足0.01%,以10倍的差距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他们超负荷承担全国防火灭火和社会救援的繁重任务。由于人员紧缺、水平和力量有限,对消防安全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其它如“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虽然《消防法》规定有消防安全教育的义务,但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制约,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尽到责任并成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主体当之无愧的一员;其它又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以及村民委员会”等社会成员,目前也还没有把消防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本单位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抓;其它再如各类大中专院校也没有开设消防安全专业,中小学也没有把消防安全教育当作必修课进行讲授。
2.2教育经费匮乏,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各地、各社会单位和城乡家庭,每年投入的消防安全教育经费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经费匮乏和资金投入不足,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设施、设备、教学力量等得不到有效保证,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
2.3教育内容不系统,形式化严重
教育内容空洞单调,形式化严重,是当前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表现是,各地每年都万变不离其宗地开展几个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但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少数相关人员,绝大多数人并不参与,起不到受教育的效果。如某市开展的消防常识有奖答题活动,虽然规定全市每人一份,但是到了社会单位参与实际答卷的基本上只是安全保卫科的几个人,按拟好的标准答案代替全体人员“雷同”抄答。据调查,此种情况在各地区普遍存在。
2.4教育法规不健全,教育制度未完善
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目前国家虽然在相关法规中进行了规定,但不完善不健全,缺乏实施细则,还没有形成既原则又具体,既有约束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体系,对各地、各社会单位和城乡家庭对消防安全及其教育的投入和消费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全国至今还未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制度和互动机制,这就必然导致教育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落实,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也不可能有效提高。
3适应新形势的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基本要素
客观情况已经表明,当前中国消防安全教育旧模式,在体制和机构、内容和形式、法律地位和制度、经费和组织保证等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和缺陷,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迅猛扩张的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对消防安全的需求,若仍沿用这种旧的教育模式,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不可能尽快有效的提高,由此而引发的火灾事故和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可能尽快有效的降低,只有紧扣国情,与时俱进,摒弃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旧模式,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才能有效地满足这种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经验,构建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新模式,其基本思路可主要从“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体制和机制,教育宗旨和重心,教育纲领和指令,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法规和制度”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本文侧重宏观方面,基本上不涉及微观方面)。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12个方面:
3.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打破仅以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全国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形成公安消防部队,行业主管部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出版等),村民委员会,城乡家庭和居民等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在教育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内容有区别地在不同教育主体施教中得到具体落实。
3.2教育客体的全民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顾名思义其教育客体必然是全民化的。所谓教育客体的全民化或全民化的教育客体,应当理解为,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事何种活动,无论年龄大小、职业不同、工种(级)有别,都应按规定参加消防安全教育。这也就是说,全国公民都是受教育的客体,都有参加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权利,接受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义务,任何人都不可能例外。
3.3教育体制的双轨化
实施专业化教育和全民普及化教育相结合的双轨化的教育体制。专元化教育主要以全国大中专武警消防院校和全国其它院校为骨干,大力培养综合性和专业性、实用型和创新性消防人才,为消防部队、消防科研部门、消防产品企业、社会单位和其它消防教育主体等源源不断地输送适用型人才。普及化教育主要由除承担专业化教育以外的其它消防安全教育主体具体承担,着重对全民实施层次不同的消防安全知识(常识)方面的教育,使全民能够达到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下会防火和检查防火隐患、会报警和疏散、逃生、会扑灭初期火灾、会互教互救的目的。
3.4教育机制的联动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和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形成联动化的教育机制。联动化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合力功效大于个力的简单相加。单打独斗的个力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互相制约而形成内耗和资源浪费。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想要取得高效成果,就必须摒弃各自为战的传统机制,创造条件,健全制度,形成资源优化整合的良性联动机制。如教育主体之间的联动、专业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之间的联动、教育客体之间联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联动、教育组织之间的联动、教育施教人员之间的联动等等。才能够真正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实。
3.5教育宗旨的人本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每个人既是教育主体的一员,又是教育客体的一员。人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中的这种双重身份客观上要求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首先是要根据消防安全与人的密切关系的特点,从关心人爱护人和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质量等角度方面加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要充分认识消防安全教育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其实质就是关心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要根据人的认知不能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部进行灌输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国民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自觉行动,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三是要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素质和不同个性特点,实施“差异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根据人的需要不断增长的特点,结合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内容层次和质量水平,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消防安全的需求。
3.6教育重心的前置化
任何工作都应有重心(这是由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当前中国实际情况,其消防安全教育重心前置应有以下方面:一是前置于各级领导。各级领导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提高了,就能带领本单位群众搞好消防安全工作,否则,就会与此相反。二是前置于岗位。各个岗位既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最基本载体,也是本单位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又是消防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首先提高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三是前置于重点单位、部门和部位。重点单位、部门和部位是消防安全的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消防安全工作搞得不好,就会影响大局。因此,将此列为消防安全教育的前置点,实属必然。四是前置于孩子。孩子占了全国人口的1/4,从小就加强对孩子的消防安全教育,特别是通过从幼儿园就开始学龄期间的集中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本身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而且能够起到影响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效果。五是前置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其他社会单位都是由家庭人员延伸而成的。因此,把家庭作为消防安全教育的重心来抓,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就能在客观效果上起到“好了家庭一个,带动社会一片”的良好效应。六是前置于农民。农民教育是当前消防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故此农村火灾事故的势头有增无减,有些地区甚至50%以上的火灾发生在农村。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打工,其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的低下,极易引发城镇和用工单位火灾的发生。因此,把农民作为消防安全教育的重点尤为重要。搞好农民消防安全教育,不仅能够有效遏制农村火灾发展的势头,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因农民工引起的城镇火灾事故。
3.7教育大纲(纲要)的标准化
针对当前国内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不规范,内容不健全,教材不系统、质量差,存在“一锅蒸”现象,没有针对性、差别性,缺乏制度保证和科学性等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实际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出台和颁布实施标准化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大纲,大纲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进行系统和全民规划,即对教育的指导方针和宗旨,教育内容和教材,教育体制和制度,教育组织、人员和经费保证,教育方式方法和措施,教育责任、达到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和实现途径等等,进行标准化规范,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有纲可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8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必须有系统化的教育内容。遵循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系统化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从大的层面讲,应至少包括以下10个方面:一是武警消防院校和其他开设消防专业的院校的专业性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二是消防执法监督人员消防安全专业知识再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三是各级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四是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岗位和特殊工种(岗位)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五是不同行业和不同社会单位及不同工种(岗位)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六是全日制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大专院校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七是社会单位安全保卫机构和其他从事安全保卫的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八是农村、社区和居委会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九是城乡家庭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十是全民普及性综合性消防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系统化内容必须有能反应系统化内容的教材。以上10个方面中的前2个方面的教材早已具备,根据形势的发展仍有进一步不断充实、补缺和完善的必要;对后面8个方面,在全国目前虽有不同版本教材,但系统化程度还不够高,质量也还达不到要求,至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系统化教材。编写这种教材是一种非常繁重的工作,仅靠简单的汇编是不可能凑效的,相关部门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抽调精干的专业人员,尽快拿出高质量的系统化教材面市。
3.9教育教材的差异化
打破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的传统做法,根据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系统化以及不同人员、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文化、不同素质、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需求等,编写“差异化”的教育教材,进行有区别的个性化即差异化教育,讲求针对性,追求时效性,避免形式化。
3.10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专业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相结合,学龄教育和学后教育相结合,讲授教育和媒体教育相结合,单位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固定教育和活动教育相结合,分期分批分岗位轮训教育和常规教育相结合,请教和互教相结合等等,使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摆脱单调死板的旧形式,创造性运用多样化新形式。
3.11教育指令的法规化
以往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之所以在许多地区“雷声大雨点小”,之所以习惯性的局限于几个宣传教育活动,之所以事实上受到教育的仅仅是少数人,而没有普及到全民,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人员到时间等等进行全民系统的法律性规范。客观事实证明,只有像法治国家那样,颁布法制化的教育指令,即把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法规约束下的必修课,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预期效果。
3.12教育责任的制度化
建立健全并落实以各级领导为核心的全方位逐级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是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逐级责任制,从行政层面上来说应覆盖上至各级政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消防部队),下至乡镇(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和各职能部门在内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副职)的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在社会成员上来说应覆盖上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教育、新闻、广播、电视等所有成员单位,下至上述成员单位的基层包括副职在内的主要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不断层”,横向到边“不缺位”,斜向到头“不空岗”直至每个岗位和个人,毫无例外的都应有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和义务。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可列为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也可以单列。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责任制内容应进行具体的细化和量化,以便于操作,考评和问责。
4中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现途径与对策
4.1认识导向
认识源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向导,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能否有效付诸实施,首先是要解决思想认识。一是认清以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弊端,要克服这些问题、不足和弊端,就必须采取适应新形势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二是要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对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运用新模式;三是要全面掌握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基本要素,科学运用新模式;四是要在实践中发现新模式及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准确地进行控制、修正、补充和不断完善,使新模式更加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4.2科学定位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定位科学与否,关系新教育模式实践的成败。科学定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扣国情、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专普结合、重心前置、社会互动、市场拉动、政府主导、主体主动、客体求动、要素联动”等原则。坚持这些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客观情况的既集中统一又灵活多样的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纲要及其适用性教材。
4.3法规规范
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即用法规进行规范。我国虽早已颁布实施了《教育法》和《消防法》,各地亦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条例。但却基本上没有涉及消防教育的问题,要彻底改变消防教育严重滞后的落后局面,有效推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有必要在《教育法》和《消防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其中增加消防教育条款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在教育类母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子法《消防教育法》;作为应急措施可首先制定颁布实施《消防教育条例》和《消防教育实施办法(细则)》等,用法规的力量全面系统地规范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将其纳入正规化轨道。
4.4制度约束
各地、各部门和各社会单位,应根据消防法规中关于消防教育的相关规定标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带有本地本单位特色的消防安全教育各项标准制度。如消防安全教育投入制度,消防安全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消防安全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消防安全教育岗位责任制度,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建设制度,消防安全教育内容、教材和时间落实制度,消防安全教育联动互助制度,消防安全教育检查验收考核评比奖励制度等等,使其成为约束本地本单位消防安全教育行为的规范。
4.5人才支撑
一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大中专院校尽快向消防学科(专业)延伸教育,加快培养消防安全人才步伐。二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武警消防院校的骨干作用,在适当增加其数量和规模的同时,现有院校要搞好扩招,除放眼未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消防科技人才外,近阶段应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缓解消防市场人才短缺的矛盾。三是要充分发挥消防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尽快向消防教育拓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为培养不同层次消防人才贡献力量。四是要充分发挥各地消防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主动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献计献策;并做好职责内的消防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四是要充分发挥消防科研部门和消防产品企业的科技服务作用,除搞好消防产品服务外,还应向消防产品消费单位和个人提供包含在消防产品中的知识和科技服务。五是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力量在消防人才培养中的补充作用,对社会资本资源在办学培养消防人才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政策性支持。
4.6组织保证
教育组织是确保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及其模式有效实施和落实的依托和纽带。为此,各地和各单位有必要建立健全并搞好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建设。消防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以单列,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将其隶属于各级教育部门或安全保卫部门。消防安全教育组织机构是当地和单位消防安全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赋予权利和职责,保证经费,充实人员,为其发挥职能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4.7落实经费
经费是全民消防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血液”,没有“血液”或“血液”流通不畅,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就不可能启动,既使一时启动起来也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维持持久。因此,落实经费对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落实经费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政府财政划拨。消防安全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推向市场完全用市场手段解决是不可能凑效的。它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只有政府行使社会职能才能真正解决。各级政府应根据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需求,对消防安全教育经费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大财政支持力度,专项划拨,专款专用,不得挪为它用;对使用情况严格把关审计,发现违规行为,公开曝光,严格处理。②保险公司资助。“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其中各地消防协会、消防俱乐部、志愿消防队伍、消防民团等民间消防组织发动的各类消防教育、竞赛活动,其活动经费都是由因此受益的保险公司进行承担。由于各种民间组织的活动经费得到了保障,所以为增强本协会的凝聚力,各种协会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各个保险公司由于各种消防民间组织的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消防知识水平,从而减少了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同时民间消防组织在发动宣传教育活动时又为保险公司做了大量广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客户数量,所以得到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支持。中国今后也可以以此为模板,通过深化保险公司的改革,逐渐向此方向发展。通过保险公司这一媒介,使消防安全教育的收益方与组织方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增添无穷活力。③市场成员赞助。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主体成员,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消防安全教育,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员捐募赞助消防安全教育的不乏其例,甚至形成了传统,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中国各地也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④民间资本投资。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已先后富起来,其中不乏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且民间人才资源也十分丰富,许多居民还有很密切的海外关系等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资源投资消防安全教育,将会大大推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进程和不断发展。
4.8严格考核和问责
为防止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都必须对教育实施情况按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严格考评和问责。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借鉴文化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当地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按系统(行业)和单位进行定期和随机性考评,即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评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典型;同时还应找出问题和不足,吸取教训,提出整改和指导性意见;对落实不到位,有责不作为,考核不达标的,提出批评教育,对其中因此酿成的火灾事故的,按规定追究责任人责任。从而促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踏踏实实地进行,并不断将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5结束语
构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是适应改革开放,适应现代化建设、适应消防消费和监督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构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系统策划,全面运作,重点推进。有理由相信,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必将大大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并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及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全国消防安全局面亦将大大改观,并在好的形式下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能够较快取得辉煌成果并造福和惠及于国家和人民。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在校接受安全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对学生终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劳动者整体安全素质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1职业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没有将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课堂、实训、实习之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安全观念较差,常规安全、职业安全的意识严重不足,学生中不安全事件不同程度地时有发生。
(2)认识不够到位。职业学校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起点,在校学生具有学生与准员工的“双重身份”,一些学校对后者缺乏应有的认识。学生在校接受安全教育多与少、安全意识强与弱、安全素质的高与低、安全行为的好与差,不仅对当下产生现实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对其未来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少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先导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上述认识上的差距,显现的是对学生常规安全养成教育与职业安全源头教育的空缺。
(3)教育不够规范。安全教育是学生终生受用的教育。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下安全教育被认为非常规教育或临时性教育,未列入正式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学时与考评都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形式单一,往往是以会议要求代替课堂教学,以领导报告代替教师授课,以专题讲座代替系统培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差。
2职业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
2.1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职业学校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将会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拓宽学生的安全防护视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达到防患于未然,为学生的安全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职业学校强化安全教育,应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来选择教育内容,概括为常规安全教育、职业安全教育两大方面。常规安全教育应包括日常生活安全教育(使用煤气、火、电的安全、电器使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环境、运动场所、器械的安全、运动会项目的安全事项等)、网络安全教育(网上交友安全、网上购物、支付安全等)、交通安全教育(行走、骑车、乘坐交通工具安全等)、大型集会安全教育(防拥挤踩踏安全)、社会治安安全教育(预防盗窃、诈骗、抢劫、挟持、黄、赌、毒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教育(火灾、水灾、暴风雪、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救)和意外事故处理的安全教育(急救演练、报警求助等)。职业安全教育具体包括职业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职业卫生、职业行为方式等)。
2.2开设安全体验教育,形成安全上的思想自觉
“一次体验胜过一打的说教”。安全体验教育是让学生置身于模拟实景的环境之中,面对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和具体化、实物化、形象化的事故类型,学生在亲自看、听、触、碰等直接感知体验中,对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和造成的危害后果有了切身的感受,有的甚至终生难忘。以我院的“安全体验馆”为例,通过跨步电压体验、触电体验、静电体验可提高学生对用电场所或用电设备发生的漏电、过载等各种安全事故的警惕性,养成正确的用电方法。通过“安全三宝”(安全带、安全帽、安全网)的使用,认识到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的重要,“安全带就是生命带”。通过演示正确的吊运,了解钢丝绳捆绑方式不同造成所吊运物体状态的不同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通对数控车床和普通车床操作的安全体验,认识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通过面粉在密闭空间内,遇到明火瞬间燃烧,形成很大爆破力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粉尘爆炸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充分认识到生产车间设置与使用通风、排尘系统的必要性。通过参观拥挤踩踏、火灾、交通、生产事故展,惨不忍睹的现场、无数无辜生命的失去、巨额财产的损失,让学生触目惊心,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们在安全体验教育中,触动心灵,启迪思想,得到感悟,形成安全上的思想自觉,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2.3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规范化
(1)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实施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规定具体的课程、学时和考评办法。将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常规安全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素质。
(2)开发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开发基于以下思路编写课程:①基于法治安全的观念开发课程,内容包括常规安全、行业职业健康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业(岗位)作业规程。②基于常规安全防护的意识开发课程,内容包括常规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与防护措施。③基于工作过程的健康与安全的理念开发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涉及的作业环境,施工工艺、设施设备、电气、机械、容器等安全操作知识及要求。④基于事故催生安全的观点开发课程,内容为行业(岗位)安全生产事故案例。⑤基于安全可控的思想开发体验课程,包括常规安全、行(专)业岗位的安全教育体验的项目、内容及操作要求。⑥基于应急事故的处置开发课程,内容包括应急创伤救护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术。
(3)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从事职业安全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现场工作经验,既要能讲授又要能实际操作。通过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安全教育教学的专业师资队伍。
(4)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把安全教育寓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演练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使职业安全教育知识融汇于心,使安全防护践之于行。
(5)实行安全教育考评制度。安全教育考评可采用理论考试和项目现场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可借用驾驶理论考试的模式,开发涵盖常规安全、职业(岗位)健康安全、专业(岗位)安全知识的考试题库。考试形式为机考,试卷由常规安全、职业健康和安全知识两部分组成,试题按考生专业随机生成,考试实行百分制。项目现场操作考核是学生对设定项目进行操作,考核其是否符合安全操作的程序和要求,考核实行等级制。以常规安全为主设定考核项目,如灭火、溺水救护、创伤包扎、地震逃生等。对考试、考核合格的学生学校发给安全合格证书并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必备条件。
2.4科学指导安全实训,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实训是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构件,更是职业安全行为养成的训练平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岗位)技术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技能。从安全第一的高度来看,后者应先予掌握。在实训过程中,实习教师要运用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安全的训练,指导学生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设备设施及仪器仪表安全操作的程序与要领,维护保养、检查检修中的安全事项。通过示范引领、现场纠错,反复强化,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安全的心理定式,外化成安全行为习惯。使学生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准确地确认专业(岗位)安全工作的流程和安全关键环节或部位,能够集中注意力,正确、熟练、规范地进行实际操作。
2.5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安全文化素养
(1)要牢固树立“合格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安全文化素质”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列为学校基础性建设项目,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文化育人,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观,培养学生按规定行事,遵章程办事,用纪律束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造就较高安全文化素质;
(2)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校园安全保障,制定涵盖学校所有空间、学生所有活动的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教学、校外实习、住宿、饮食、集会、网络、交通、防灾、环保、后勤等方面的安全制度与应急处置的组织保障;
(3)以安全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校刊、橱窗等平台进行安全法规宣传及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化论坛、安全文艺晚会、安全预警演练、安全咨询服务、安全有奖征文、安全游戏、安全漫画、安全演讲、安全检查评比等活动,唱响安全的主旋律,大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安全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等目的;
(4)要引入企业安全文化进校园。企业安全文化进校园是职业院校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把优秀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积累形成的全员安全无事故的经验在学校传播,员工保障岗位安全生产的成功做法在学生中传递,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安全生产提供致用的法宝。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校是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1安全教育培训在煤矿职工培训中的地位
职工教育培训是煤矿日常生产管理必不可缺的环节,安全教育培训是煤矿企业对煤矿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服务中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内容。通过对煤矿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使管理者和煤矿职工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提高遵守劳动纪律的自觉性,提高安全技术知识水平,熟练掌握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要求。从而使管理者和职工掌握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掌握防范工伤事故和职业疾病的知识技能,确保职工的自身健康和安全,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营造健全的劳动条件和环境。
2安全教育培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工业发达国家把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的“催化剂”,认为无知是企业生产中的最大隐患,他们对职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安全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职工强制实行安全培训,并且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使得公款用于培训成为合法的举措。南非是非洲大陆南端的发展中国家,煤炭资源储量排世界第五位,全国有100多个生产煤矿,煤炭年产量达2.5亿t。南非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排在世界前列,这不仅得益于先进的安全装备技术和安全生产理念,还得益于南非政府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政府硬性规定矿主必须拿出矿工薪金的1.5%用作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观念、升华思想、拓展知识、提升技能。但是在观念、思想、知识和技能4个方面之间,观念和思想起主导作用。改变观念、升华思想理所当然成了安全培训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意识中经过人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只有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思想,才有可能改变观念,才能正确了解所从事工作的主要流程,才能为工作创造一个好开端,才能确保最后能有一个好结果。思想认识不够,不但制约着安全教育培训的开展,而且不能满足职工对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需求,这是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必须做到明确目标、责任落实、抓住重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3个方面。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职工充分了解、学习和掌握安全法规等各种法律条例,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能够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生产和安全之间的关系,这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专业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检测控制技术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知识,是前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惨痛代价而积累起来的。安全技术知识存在于生产技术知识当中,因此,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过程中,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必须定时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要把经常性安全教育和集中性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突出重点、不断强化。
3煤矿安全教育培训的手段、类型
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安全教育培训。借鉴这些技术,煤矿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避免了单调空洞的“填鸭式”教育,变得相当生动灵活,形象丰富。煤矿企业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主要有讲座、座谈会、宣传画、板报宣传、与职工谈话、班前班后会、印发手册以及开展日、周、月安全活动等。目前出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安全教育培训的手段,如:短信平台发布安全信息、flash短片、手机安全简报、安全论坛,观看安全影像、事故现场3DMAX还原分析会等。传统安全教育培训与通过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安全培训教育能使被培训者更加印象深刻,能给人以启示,使其久久难忘。安全教育培训中最常使用的事故案例教育培训是指采用幻灯、电脑多媒体等视听媒介,通过录音、文字、录像等教育手段向职工描述客观发生的真实场景。在个案学习过程中,使受培训者接受和本人所从事工作息息相关的安全管理知识、经验,从其他事故中汲取教训。模拟性的安全训练能使人迅速牢固地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如人为模拟制造一些不同类型的生产事故,要求职工能够第一时间正确判断事故类型、事故原因,迅速找到并排除危险源,使职工得到了实际锻炼,使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类似事故也可以迅速冷静地妥善处理。在职工之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能够培养职工的责任感,具有激励作用,而且生动有趣,如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所有职工分成若干班组,每个班组随机挑选人员作为参赛代表参加。由于所有人都有可能被选为参赛代表,集体荣誉感会迫使每个人积极准备,认真参加比赛,从中学习安全知识。对职工进行预测、预防事故方面的教育时,要了解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如节假日前后的教育,不同季节进行季节性易发事故的教育等。安全教育培训还要研究人的心理、个性特点。对个别容易出事的人要从心理上、个性上分析他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例如对喜欢逞强好胜、冒险蛮干的人,要使他明白谨慎小心并不是贪生怕死,冒险蛮干也绝非英雄好汉;对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人要让他明白一时的疏忽能造成终生的痛苦。
4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方案的设计
煤矿职工安全工作培训方案的制定要以培训需求分析为指导方向,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安全培训需求分析要从生产组织模式、本岗位工作和个人素质三方面着手进行。①通过分析生产组织模式,来确定此种生产模式的安全培训需求,确保培训方案符合安全生产目标和企业安全生产战略要求。通过考察职工的安全掌控能力来确定所需要培训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类型,针对不同职工进行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培训,估算此种培训真正见效所要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安全培训期的时间长短。②进行本岗位工作分析,来确定职工在达到理想的安全工作绩效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③进行个人素质分析,来对比确定职工现有的安全掌控能力和未来对职工安全知识和技能要求之间的差距。职工安全工作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安全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针”,能够勾勒出安全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作出详细的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并优化方案。安全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是安全培训方案实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确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可以结合煤矿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各方面的需要,满足职工方面的需要,帮助职工理解为什么需要培训,使职工明白了培训的目的以及可被接受的绩效水平,促使职工向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相反,如果培训目标不明确,很有可能导致职工偏离培训的期望轨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导致培训的失败。只有通过制订、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等一系列过程,才能使得一个安全培训方案臻于完善。安全培训方案的测评从安全培训内容效度、被培训者反应效度和安全学习效度三个维度来考察,①确定培训方案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合理和系统化,分析确认培训方案是否符合安全培训需求分析;②考察被培训职工是否对该安全培训感兴趣,培训方案是否满足被培训职工的需要,并找到原因;③考察培训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能被职工汲取,并通过改变传授方法以及了解被培训职工的个人特点等方面对方案进行改进。
5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效能的提高
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和被培训职工是师生关系,被培训职工没有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更容易和培训者交流沟通,传授和汲取相关知识内容的效果更明显,自觉性更高,更容易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且在培训授课过程中,培训者和被培训职工通过互动,可以使培训体系更完善,使被培训职工易于接受。此外,安全培训还有激励作用,诱导被培训职工主动参与培训教育,在接受安全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产生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感悟,给职工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从而起到激发工作热情的功效,提高职工的个人素养,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人生价值观,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沛的精力,以适应安全生产需要。
6结语
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煤矿企业管理者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努力构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使每名职工都成为一个安全人。持续推进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是实现企业安全发展、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一、微信的概念及特点
(一)微信的概念
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推出,支持多平台,旨在促进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免费即时通信软件。微信朋友圈是微信于2012年4月19日推出的一项功能,通过朋友圈,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引入了微博分享机制的朋友圈被大多数微信用户当做一个私密社交圈,在这个“圈”当中,用户可以与最亲密的好友互动。除此之外,微信还具有“摇一摇”、“漂流瓶”、“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网络红包”等其他服务插件。
(二)微信的特点
1.方便、多样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微信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短信、彩信、QQ等传统的沟通平台,初次认识的朋友之间除了互留电话之外,互加微信也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极大地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需求,这些都源于微信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人们不用再局限于通过“大块头”的电脑,不用再局限于昂贵的电话沟通,而是通过微信随时随地地联系、获取信息。
2.私密、共享
微信不仅可以通过“朋友圈”的功能实现微博、人人等新媒体的功能,而且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一对一、小团体等相对私密的平台,一些公共场合不适宜讲的话语、一些真实的个人想法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解决了短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弊端,既开放又私密。
二、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大学生了解微信犯罪的类型
1.通过“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微信功能侵害人身安全犯罪嫌疑人首先会通过微信的“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了解对方信息,如查看对方的朋友圈或十张照片等安全薄弱区,锁定目标后,会编造虚假身份与被害人取得联系,通过搭讪、聊天取得对方的好感及信任,进而成为朋友。约定见面后,便会伺机实施抢劫、盗窃、强奸、甚至杀害对方等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
2.通过微商代购、微信红包等微信功能侵害财产安全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购买商品的主要途径,随着微信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微商”也逐渐繁衍出来,这些平台建立的成本较低,没有相关的安全体系保障,也缺乏正规的监督管理,交易基本上都是凭借朋友圈之间的信任,完成交易后基本没有售后保障。
(二)教育大学生了解微信犯罪的特点
由于微信的注册没有严格要求一定要实名制,只需绑定手机、QQ、邮箱等信息,因此实施微信犯罪的成本较低,方式简单,甚至连电脑都不需要,只需一部开通WIFI流量的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锁定作案的目标,风险小,成功率高。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作案套路,却让大学生们常常被骗,有的被骗后碍于情面不去报案,有的即使报案,但受到公民隐私权及相关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公安机关无法对微信聊天内容进行监控,一旦被骗基本上无法取证,侦破难度较大。(三)教育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微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患上了微信依赖症,他们不分时间和地点,只要打开手机,一定会打开微信,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玩,熄灯之后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正常的休息。大学生们应合理、科学的使用微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不随意转载、发布谣言信息,一旦涉及金钱等敏感的信息应谨慎对待,养成良好的使用微信的习惯。
三、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的举措
(一)构建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大学生微信使用率高、兴趣浓厚的特点,开辟新的安全教育阵地,搭建与学生之间沟通教育的平台。同时,微信平台是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平台,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互动,他们可以通过平台表达自己对安全教育的观点、意见建议,分享自己身边安全教育的案例,在微信的阅读、点赞、讨论中得到提升,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主动的传播者,从而大大丰富微信安全教育的方式,提升微信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将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融入课堂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微信等新媒体接踵而至,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但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过多地使用和依赖微媒体,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的课堂上要加强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高校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微信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微媒体环境。
(三)培养大学生微信安全的自身防范意识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所言,任何强有力的技术都会被强有力的加以滥用。同时,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应主动开启“添加好友需要验证”的功能,安装相关手机杀毒软件,与陌生人交流时,应保持警惕,特别是女大学生,不要轻信对方的花言巧语,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见面。
(四)丰富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的形式
微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流和传播,除了利用官方的微信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微信安全教育外,还应借助QQ、微博、人人、飞信群等其他新媒体的作用,多方面利用新媒体资源,健全新媒体的整合与利用,通过大学生安全微信教育与其他新媒体的融合渗透,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和安全教育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整合体系,做到安全信息相互转载,相互影响,扩大安全教育的有效覆盖面。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体会,在圈子中找到依靠感,促进共同成长。进而形成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全方位、多渠道的安全教育形式。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教育学作为安全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安全生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高校的安全正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1]。当代大学生受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普遍表现出自我意识强,个性突出,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传统模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不高,尤其对灌输式的安全教育宣传和带有表演色彩的安全演练活动等不少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处于学校“要我安全”状态。因此,改革安全教育模式,拓展有效的教育新途径,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特征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与前辈相比,他们生活于相对富足的家庭,多元环境、多变思潮、信息海量成为这一群体自我意识发展和崛起的最好背景[2],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喜好来判断事物,追逐个性,强调自我。生活中个体化和小群体化并存,在当前多元选择的社会中,出现了更多元的意识形态,聚合成各种生活交际圈子,趋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蕴育出特有的认识与判断标准,表现出张扬的个性特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带来信息海量的生活环境,促使大学生进行思考、判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视角,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去面对真假难判的各种信息。自我意识趋强的特征,让高校安全教育的难度日益提高,表现为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无法激起追求个性与自我的大学生群体的兴趣,会造成自我对外界信息源的质疑,增加了正常途径的知识传播难度。要影响和改变当代大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与判断标准,必须有足够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案例信息,并使之发挥教育作用。此外,自我意识趋强的个体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加大了安全教育的难度。
二、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教育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高校安全教育的出发点是使师生员工在内心深处牢牢树立安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3]。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大多是学校文件、安全标语、管理手册、安全讲座、案例警示、安全演练等,将安全管理的规定、纪律、文化等通过传统的教育途径传播给学生,简单地灌输知识特点明显,要求什么不能做的多,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少,较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身边的案例中挖掘教育点,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各种安全演练也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难以激发追求个性与自我的大学生群体的兴趣,难以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培养“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思维与技能的作用。
㈡教育方法重形式轻效果
安全教育需要全面,形式方法也应具有多样性,要突出全员、全面、全程的特点。目前各高校对安全工作都非常重视,教育活动都是轰轰轰烈地开展,多是通过集中教育掌握安全知识,开设专题讲座强化安全意识,组织应急演练学会逃生技能等。但这些教育活动大都避免不了灌输教育的模式,少有与学生互动的交流沟通、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东西,难以形成学生自己的安全思维与技能体验,对教育活动的效果也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等,导致众多的教育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
三、构建高校安全教育多样化途径方案
㈠教育系统网格化
教育系统网格化是指学校层面,安保部门、思政部门、院系、教师层面和学生群体层面形成网格化的教育体系。学校层面的重点工作是出文件、定制度,组织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工作评估,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等,营造浓厚的安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来指导师生员工的价值理念,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安保部门、思政部门、院系、教师层面的重点工作是组织传播学校的安全文化,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发挥安全文化的凝聚作用,教育学生认识到安全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引导学生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观念转化,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能力。建立安全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结合部门职能性质,突出工作重点。安保部门要突出安保设施的使用和避险能力的培养等;思政工作者要突出安全文化的传播,在院系、班级、宿舍等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安全观念、意识、素养和习惯;院系要保障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的落实,教师可结合工作实际在教学、实验、实训的实践中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学生群体层面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安全信息网络,报告安全信息,传播安全正能量。在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拔组建安全信息员团队,加强对他们的安全管理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安全专业知识,具有工作责任感,及时报告负责区域的安全信息,帮助领导老师第一时间掌握校园安全情况,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安全意见领袖和安全文化个体模范,激励他们建立具有个性特征的安全文化宣传平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帮助自己,保护自己。
㈡教育平台多样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能否全面掌握安全知识,灵活运用安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4]。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群体更是感受资讯发展与信息科技更新的前沿群体,伴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趋强的情况,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愈发不能满足他们接受安全知识、技能的需求,因而优化安全教育方法,拓展贴近师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网络上新兴的媒介已经被师生广泛使用,引入新媒体的教育手段作为高校安全教育途径的补充和拓展已经势在必行,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是较好的选择[5]。微信有深化网络交往、加快传播速度、增强传播效果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是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交流和信息接收的重要工具,借助微信平台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兴趣,提高对安全工作的参与度与关注度。网络交流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校园安全的态度和思维,正确引导对提高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设。
⒈构建微信教育平台
微信已在大学师生中普遍使用,具备作为新媒体教育平台的良好条件。开通校园安全教育官方微信,搭建学校与师生员工的沟通平台,让微信在安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通过开设安全文化主题专场,讨论全国高校发生的案例,配发直击心灵深处的图片,引起师生的警醒与反思;组织安全文化微信社团,讨论不同关注点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正确引导微信讨论的方向,把师生在微信上讨论和关注的话题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增强师生的切身体会。
⒉策划微信话题
微信作为教育平台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大,发布信息方便、快捷,但也存在发布信息随意、零碎、重复、无序等不足。作为安全教育的宣传渠道,微信话题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需要进行细致的策划,不仅要保证其合理性和有序性,还要融入师生的生活,要有创新的内容,从而激发师生的讨论兴趣,形成共识,起到实际效果。
⒊引导微信舆论走向
微信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带来了发表言论的随意化,难免泥沙俱下地出现片面、放大的不安全信息传播。官方微信要及时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提高正能量的影响力,防范谣言的传播给学校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正确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起到凝聚人心化解危机的作用。学校要有舆论危机的应急预案,实时监控微信舆论走向,及时发现潜在危机,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
⒋提高微信关注度
微信关注度是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关注度高的信息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微信关注度重点要抓好校园安全微信与师生的信息互动与沟通,得到师生的点赞、互发、转发。通过组织校园微信与思政安保干部、教师的互动,引导学生参与信息的交流,逐步建立微信互动网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工作局面。通过广泛的互动交流,在参与过程中影响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从而达到安全教育的预期效果。
⒌培养微信管理骨干
对校园微信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是实施微信教育的关键。微信管理骨干团队需要在优秀学生干部群体中通过专门培训选拔产生,培养骨干成员成为安全意见领袖和安全文化个体模范,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对微信平台的有效管理,及时处理微信中潜在的危机,大力宣传学校安全文化,传播正能量,保障校园微信平台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
⒍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有趋众化现象,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习惯,辨别能力也需要提高。在信息海量的时代,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害的信息更是无孔不入,大学生不会辨别危害会很大。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交流、信息接收的重要工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辨别处理微信信息对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也非常重要。生活在信息海洋的当代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兴趣好奇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判断,自我意识趋强的特点也会影响他们安全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在有效运行校园安全微信平台的同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讨论组等,对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信息进行辨别处理,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真假信息的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素养和能力,强化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教育目的。综上所述,高校安全工作是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综合性、日常性工作。随着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变化,安全教育的模式也要主动融入大学生群体生活,融入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生活交流、信息接收的新媒介平台,加强教育的互动性,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对“我要安全、我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实现高校安全稳定发展的目标。
随着高校培养方式不断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应对就业寒流的目标应经迫在眉睫,大学生活已经不仅局限在学校,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交流领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就一定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出现,为减少活动外出的安全风险,谨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安全教育,尤其是普及安全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广泛宣传校园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学生防范意识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安全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火安全、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等。它涉及每个人的学习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现在普遍存在落实不全面、不及时、不奏效等问题,主要围绕在学校内外,包括安全出行、网络交通、社会生活、财产饮食、水电的隐患等。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安全的能力刻不容缓。
一、强化大学生安全出行的宣传教育
强化大学生安全出行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学校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如交通法规知识竞赛、以安全为主题的小品大赛,在寝室内举办安全教育海报大赛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出行安全意识,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并且将曾经发生的事故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警示,呼吁同学对本校以及周边学校发生的相关安全事故进行讨论并采取防范措施,使大学生切实关注自身的安全问题,此外,积极开展各种安全演练,从实际出发,让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各种安全常识,学习安全知识。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
进行心理培训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安全问题来临之际能够更加快速地反应以及迅速作出应变措施,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学生可以马上作出反应,以避免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会公布落实各种安全制度,如宿舍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事实证明,这些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人生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学生权利,保障学生利益。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的培养下进入竞争机制,冲击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中的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也需要引起关注,因此,各高校应加速建立完善的心里咨询体系,如心理咨询室、专职心里咨询师等,使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安全事故的发生。各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减少心里压抑造成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通过心理咨询对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漠视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使学生的安全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加强对大学生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在面对很多来自社会和内部的侵害时,并不能果断理智地采取正确方法来保护自己,导致自己变得很胆怯。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强化,提高大学生在面对危险时的自我防卫能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尤为重要。在对大学生进行如何自我保护的法律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鼓励并教育大学生合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教育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的威胁时,不可惊慌失措,应沉着冷静应对,用智慧脱离危险后应及时向公安保卫部门报警。在遇到抢劫、行凶、杀人等不法侵害时,应大胆采取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努力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安全教育在高等学校应该是常态化的工作,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开始贯穿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学生安全教育强化的过程中,在全面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更要有重点的进行。如对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的同学,要通过抓重点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降低因为违反校规校纪造成安全事发生的可能性。应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应文明礼貌,服从指挥,并观察好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的位置,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想做好高校安全教育常态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仅侧重于宣传口号,而要将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地接受。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是一时问题,学校要做好长期准备,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学生也应该认真深刻地接受安全教育,尽可能避免不理智的行为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未来,为生活与学习营造更好的环境,创建更和谐的校园。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全存在薄弱环节,如何看待校园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成长,已经成为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共同热烈讨论的话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责任感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不能顺利完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要认真开展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教育,转变自身的认识,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工作中去。教师应该建立学生健康的安全档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身体现状,对于不适合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在活动量上给予适当的控制,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患病学生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定期为患病学生检查身体,进而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
在体育教育课程中,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教师要具备责任感之外,学生也要高度的配合,才能杜绝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的隐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杜绝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而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减少学生因为不能够理性分析而带来的冲动,进而减少因为争强好胜引发的生命安全问题。
(三)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在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工作中,工作方式要求防范式教育变为主动式系统式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朱发电,并结合学生思想现状以及身体发育的特点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安全教育,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健康的体格,进而实现终身的生命安全意识,减少生命安全的隐患。
(四)加大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对体育设施不断加大投入,注重高职院校体院场馆的改造与完善,并要加大对体育器材的监督管理,要定期巡视检查体育设施,并在购买体育设施时要把好质量关,从根本上杜绝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发生。
二、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其生命安全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不仅依靠学校,更要全民广泛的关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1.1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淡漠,安全技能掌握不够
当代大学生对基本的安全常识掌握不够,依赖于学校、社会的管理,没有危机感,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轻信陌生人,对自身的财产、人身隐私保密意识不浓,有时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存在抵触心理,违反相关规定,遇事容易惊慌,总体而言,安全意识淡漠。此外,目前的安全教育多停留在“听”与“说”上面,学生对安全设备的使用、急救、自救技能的掌握还远远不够,安全技能培训力度小,学生心理素质抗压力低、勇气不足,导致学生遇险时不能自救,甚至采取错误方法,小灾酿成大祸。
1.2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社会不安定因素侵扰大学生
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不良因素的伤害;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反华势力把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作为颠覆中国的重要手段;加之当代大学生竞争激烈,贫富差距大,多种因素容易激起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进而行差踏错,造成终身悔恨。
1.3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学校、社会保护重重,遇到的挫折少,自我意识浓,一旦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容易产生沮丧、偏激、暴躁、强迫、焦虑、迷茫等情绪,心理压力大,如果不能及时预防此类心理问题的发生或者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就有可能导致发生安全问题,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
2提升安全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2.1提高敏锐性,抓住三个点:不同群体、特殊事件、提前介入
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当提高工作敏锐性,及时甚至提前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这是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所积累的职业敏感。因此,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有困难时的第一知情人和首要求助者,这依赖于平时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然于心、对学生的真诚爱护结下的深厚情谊、学生对老师处理问题的信服与认可。在此基础上,工作中应当抓住关键点。第一抓住不同群体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如针对女大学生失联开展的女生安全教育活动;第二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具备政治敏感性,利用正确的渠道帮助学生化解情绪,如针对钓鱼岛游行事件提前开展学习,给学生提供宣泄爱国热情的平台;第三要讲究时效,针对节假日或事件发展的时间点,提前介入,不要等到事件到无法控制时才介入,反而增加工作难度。提前介入、干预,有助于控制事件,措施得当更有可能化“坏事”为“益事”。
2.2安全教育工作“法制”与“法治”的结合
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以来,“依法治国”深入人心。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要加强宣传国家法律制度,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防止出现大学生法盲。法律知识的宣传有助于给学生敲响警钟,守住底线,在冲动时起到冷静、克制的作用,降低学生犯罪率,是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应当制定符合校园特点、学生特点的学生守则,净化校园环境。此外,学生工作者在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要注意自身工作程序的法治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逐步提升,维权意识浓厚,学生工作者工作中不能仅靠经验、感情办事,要遵循相关程序,符合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严肃性帮助建立教师威信,也避免工作中的漏洞,让学生心服口服。
2.3积极面对网络舆情工作,化“删”为“疏”,培养意见领袖
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集聚的地方,在主张个性发展的今天,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参与公众事务、交流的平台。他们热情、敏感,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欲望,但同时又存在着不理性、从众等特点,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如何把网络平台功用尽量向益处转化,这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想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首先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搜集、分类、分析,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一套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有效性。而目前的引导方式主要集中于“删除”这个手段,运用恰当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面对学生关注度高、学生意见驳杂的事件,一味使用删除容易引起学生情绪激动、对学校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对问题本身的解决毫无益处,甚至可能引发学生走向极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培养“意见领袖”,让学生影响学生,加强对他们在线交流能力的培训;设置一定的讨论区和喜闻乐见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程序讨论,以便于将事件向合法、平和的状态转变,利用得当能够将网络舆情工作转变为安全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
2.4注重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基层学生队伍培训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高校工作不能保证学生突发事件的零机率,那么,就应当努力降低突发事件的机率和后果的严重性,这是有方法可循的。目前各高校都尝试建立了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但最基层仍然集中在辅导员、班主任这个层面上,没有深入学生。如果能够把学生发动起来,比如用好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他们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甚至刚有苗头时的第一接触者,如果学生能够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或者制止,那么就能起到巨大效果。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对突发事件后果严重性缺乏认识,对向学校、老师汇报存在抵触心理,没有基本的安全急救知识,对制止部分突发事件没有掌握基本的说话技巧和程序,有时反而加重了事件发展。因此,如果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将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5尝试探索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课程化和专业性
目前的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多数由安全教育活动组成,对教育时间、内容、方式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这也是导致安全教育效果不能保证的因素之一。目前采取的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生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做,“怎么做”的描述空泛,可操作性低,一旦遭遇危险,学生对“怎么做”的程序不熟悉,加之紧张,那么,学校所进行的安全教育工作很可能在此情境下效果为零。单独设置课程,或者在体育课程中增加基本安全技能学习,针对学生遇险时的心理开展相应的实例介绍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面临相同困境时知道如何处理,这将大大降低学生面临困境时的遇害可能。
2.6“知与会”,安全知识的普及向安全技能掌握转移
如果现在对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安全知识和一些影响力巨大的校园事件都能有所了解,但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一旦遇到安全事件无法自救、他救,不懂得抓住自救的关键时机,缺乏勇气和智慧,对安全技能的掌握存在问题。这个现象的存在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消极作用,对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因此,针对这个情况,学生工作者在实施安全教育工作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知道知识和运用知识之间存在距离,应当增加安全技能培训的力度,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才会落到实处。目前,我校的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力度较大,在技能方面主要集中于防火、防盗、地震自救等公共安全,针对学生个体自救方面可尝试加大力度。
2.7打造品牌,加大校园安全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实施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例如:有安全教育会、签名活动、典型事例宣传、公寓消防演练、主题班会、安全电影播放、女生安全教育等,活动多样,也兼顾到了学生的不同特点。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并没有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较多的乐趣,更多的是应付,活动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如果能够打造安全教育的品牌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活动流程,让学生参与到设计中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竞争趋势,让该品牌活动能够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并具备南工院特色,专业性够强,学生以参加这样的活动为荣,那么,活动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必然能得到保证。
2.8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效果评估
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重数量,要更重质量。部分工作的开展效果如何,很多时候学生工作者并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工作评估方案十分必要,评估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与范围、评估调研工具、参与率、掌握程度、趣味性等方面开展。这对开展的工作既是一个总结,也能在总结中发现存在的漏洞、问题,更能对实际的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进而分析效果不足的原因并改进。以上提出的对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生需要不断转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振兴发展。因此,“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5年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新《食品安全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强调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重视并充分发挥消费者、媒体的作用。保障食品安全不仅仅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消费者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有经验表明,要想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必须强化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同时,强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丰富其食品安全知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
食品生产流通供应链的最终环节是消费,广大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风险的承受者,更是问题食品的直接受害者。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是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对于食品信息的掌握,消费者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相比处于劣势,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为了追逐利润故意制假售假,从中谋取暴利。食品品质同时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消费者需要利用多种质量信息来判断食品品质。但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日益复杂的食品生产和流通体系,人们依靠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已无法对食品是否安全作出全面、正确、科学的判断。当前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缺乏,公众容易陷入一些消费的误区,一方面贪图价格便宜,不注重食品质量,缺乏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又容易出现过度紧张情绪,听信一些不真实、不准确的信息,出现食品恐慌现象。由于消费者粗糙的选择行为,使得一些不法经营者有机可乘,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安全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的养成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使他们成为有鉴别力的消费者,能够在食品这一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不平等的市场上作出明智的选择。新《食品安全法》,强调全社会共同治理食品安全,要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的作用。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的承受者,消费者理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真正主人。但在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由于食品安全教育的缺失,消费者既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去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有的消费者常常把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推到政府和企业头上,出现问题一味地指责政府和企业,自己只是盲目担心食品安全,监管上单纯依赖于政府,习惯于被动接受保护,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不能真正切实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能强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其科学素养,增强识别判断能力,及时发现身边的问题食品,及时向政府职能部门报告,科学理性地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活动。
(二)制约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
众所周知,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同收入有关,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影响食品安全需求的关键就是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了,没有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就不会产生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他们的行为制约着生产者的行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增强会刺激食品供应链上各生产经营主体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行为,能有效抑制不法企业的制假售假行为,使造假企业失去市场和生存空间[1]。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为本身就是对厂商不负责行为最有力的约束。同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一方面自己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是食品的消费者,他们具备着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了掌握他们自身生产经营的食品的有关专业知识外,也在作为消费者接受食品安全教育,这样通过不同角度开展的食品安全教育,使得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得到加强,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规定进行生产的自觉性也会得到提高。
(三)提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减少执法成本
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监管是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最有力的手段,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赔偿数额、强化法律责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农业生产、工业加工、物流仓储、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监管的链条较长,而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据2011年统计,全国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超过80%是员工不足10人的小企业或家庭作坊,小型生产企业如此之多,如果要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保持持续高强度的监管力度,国家监管机关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在当前的条件下,监管部门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监管力度一旦放松就会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导致消费者生命健康受到劣质食品的损害,食品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因而,单纯依靠食品监管部门“堵截式”的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趋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2]。食品安全监管既要强化政府的组织,更需要普通消费者的介入,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别判断能力的提高,可以弥补政府监管中存在的漏洞,减少政府监管部门执法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二、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专门立法缺乏
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立法是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指引,缺乏相应的规范,必然会影响到这一工作的开展。受教育权是消费者的一项法定权利,同时也是消费者实现自我保护、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关于消费者受教育权利的规定都还停留在基本原则和精神号召层面,没有具体从立法上落实这一制度,没有专门的法律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保证,政府文件中仅是零散地直接或间接提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义务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2006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06—2010)”、2011年5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虽然这些文件提到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文件效力级别较低,内容简略,仅是对一段时间内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原则性安排,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并未明确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责任等相关要素,使得工作的开展无法可依,政府、企业、社团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职责和行为得不到规范,不利于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消费鉴别能力以及培养消费者维权和参与意识。
(二)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持,使得我国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机制。新《食品安全法》虽然明确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之责,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行业协会包括食品生产企业也应承担起开展食品宣传教育的责任,但具体开展食品安全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任务、目标、职责等没有明确。消费者协会作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其最重要的一条职责就是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但现实中消协更多的工作是受理消费者投诉,解决有关的消费纠纷。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具体负责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更没有专门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机构。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范,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就事论事”“、亡羊补牢”现象比较严重,常常是在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后,匆匆忙忙开展集中性的、突击性的食品安全检查、宣传,而当问题稍稍平息时,一些不良的食品消费习惯又会抬头,不法生产厂商的问题食品又重新在市场上出现。周而复始,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于2011年确定在每年六月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至今已举办了五届,参加的部委也从最初的9个增加到2015年的18个。但每年一到两周的集中宣传教育,无论是从宣传教育的受众还是实施形式都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零散的媒体节目或是相关部门街头、社区开展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持续的、系统的、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活动。而且,食品安全教育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食品安全宣传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食品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全方位并且教育内容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短期的临时性的宣传活动不能替代食品安全教育。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基础薄弱,教育体系不健全
我国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缺乏,长期忽视食品安全基础教育。众所周知,饮食习惯是在孩童时期养成的,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健康非常重要,因此,各国都把少年儿童作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从娃娃抓起”,使消费者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在中小学校园开展了一些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展了“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健康的食品消费行为。但这些活动多采用不定期在学校举办食品安全教育讲座的形式,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以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中小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还没有统一模式,各地实施形式各异,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差异也很大,只是在与素质教育有关的如劳动课、社会课等课程中涉及少量食品安全的内容,没有专门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当前,互联网和电视是社会公众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广播、报纸杂志次之,最后是食品安全知识手册、宣传画册等,这些都是通过大众媒体或街头宣传等方式进行的全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针对性不强。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消费者接触到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信息真伪难辨,各种虚假、夸大、不准确的信息让消费者无所适从。而广大农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信息闭塞,使得农村成为造假售假的最佳隐蔽地,过期劣质食品也大部分流向了农村。而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统一的、固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城市普遍使用的宣传教育手段又很难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尤为匮乏。
三、完善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立法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治,法治和教育缺一不可,我国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缺乏完备的法律的支撑,体系尚未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颁布实施20余年,《食品安全法》也已实施6年多,作为消费者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教育权不应该还只是停留在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上,更应该尽早出台细化可操作的具体的法律规范,明确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各相关主体在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中的权利、义务、责任作出相应的规范,使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理有据,各主体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在法律法规体系中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二)将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实现正规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食品消费活动贯穿于整个社会及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国民教育,是对全体国民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食品安全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食品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3]。食品安全教育是全民教育,应将大众普及教育和特殊人群的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如针对社会大众,教育的重点是食品的安全选择、健康的饮食习惯、营养膳食知识等;多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街头宣传等方式开展教育。而少年儿童是食源性疾病易感染人群,同时也是观念、行为形成的关键人群,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4],针对他们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增长食品安全知识,从小培养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因此应该积极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将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成为学校教育基本课程的一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与教育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制定全国中小学食品安全教育计划,根据少年儿童的行为特点,共同组织编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相关教学材料,使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一部分,使食品安全教育常态化、体系化。
(三)加强在农村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
农村作为食品原材料的产地,在食品生产供应链中占据源头地位,同时也是食品安全高风险地区。广大农民既是食品原材料的生产经营者,同时也是食品的消费者,针对他们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是我国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城市普遍偏低,在农村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农村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政府更大的财政投入、更强的工作力度,特别是要注意到农村中收入较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消费者的需要,教育培训的方式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完善,如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充分动员农村基层组织,在乡镇、村庄广泛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栏,采用张贴宣传画、举办知识讲座、排演食品安全小剧目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农民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和食品鉴别能力。
(四)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
一些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超过发达国家,部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甚至高于发达国家[5],但同时消费者又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消费的基础知识,在食品消费方面缺乏科学引导,在评价食品安全风险时,往往是主观的,因从众效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媒体对社会认知有着重要影响,媒体的观点对社会公众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互联网、电视、报刊、广播等各类媒体是针对社会公众开展食品安全普及教育的主要平台。现实中部分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考量,为了吸引眼球,满足公众喜欢曝光等心理,会突出报道一些负面信息,甚至违背职业道德,编造发布一些虚假信息;同时由于其自身往往也不具备科学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在新闻报道中又不认真求证,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造成发布传播的食品安全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当前,自媒体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社会公众接受到的食品安全信息更加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由于食品安全信息报道人命关天并且专业性特别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专门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组织一些食品安全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加强对媒体工作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媒体科学认知食品安全风险,科学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客观、公正、科学地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纠正错误理念和观点。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要形成良性互动、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既需要政府监管、市场优胜劣汰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更需要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媒体的素养,只有当每个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全社会食品安全治理的巨大潜能得到激发,社会公众才有能力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与政府、企业一道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
一增强安全意识
1.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
教师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更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同样,“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师首先要有牢固的安全意识。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利用集体晨会、中队主题活动、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2.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
孩子除了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确保家人的安全。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多举实例,少说教,让孩子自己感悟,效果会事半功倍。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我保护,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可见,加强安全工作,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如利用班会、活动课、思品课、红领巾广播等渗透,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利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学校宣传走廊等宣传工具和举行安全征文、知识竞赛、家长会上讲安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每个人都树立了牢固的安全意识时,学校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二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学校各部门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主要负责人定期排查,如严格把关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等,若有漏洞,及时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并追究具体负责人的责任。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除了定期排查外,还要充分利用班队会、家长会等大型集会对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讲解,使其充分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不仅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进行消防演习、地震演练、观看视频等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孩子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总而言之,我们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才能使孩子的安全真正有保障。学校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师生生命、师生家庭幸福、学校生存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安全是第一生产力 有安才有全。小学生安全意识低,安全知识少,人数又较多,如何才能搞好小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安全工作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安全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在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卫能力缺乏,为了更大可能地规避安全风险,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演练。下面我们通过三个角度来分享一下如何落实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1.安全专训
安全防卫也是一门专业课,为了帮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安全风险的把控和应对能力,我们首先就要开设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活动实践,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排查和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和技能。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可以让已经接受安全培训的教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专门抽时间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活动。安全专训时,我们要多发放相关材料,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学校安全防卫发展的信息和动态,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认知和实践方案。比如,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学校火灾、踩踏等事故报道,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慑,引起他们从心理上对安全知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我们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一些安全法规及防卫方式(诸如防火、灭火、火中逃生)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卫操作要领。
2.学科渗透
小学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专门的安全专训以外,我们还要让各位任课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适时渗透安全教育。由于农村环境多柴草、水坑,道路车辆行驶也往往没有约束,对于这些安全隐患,语文教师和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火无情,让学生养成不乱玩火、不乱玩水,不在大街上乱跑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设置,让安全教育常态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起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才能让他们全面掌握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课外活动
小学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初期,剧烈和不当的活动容易出现意外,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来渗透安全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知识交流的课外活动平台,让大家搜集和整理材料,举办一期以“安全防范”为主题的演讲会、剪报、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由公安消防人员参加的安全专题讲座和火灾自救演练活动。此外,每学期我们还要召开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和严密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结语
概括地讲,为了打破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缺失的消极现状,我们必须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然后结合实际学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渗透与指导。只有激发广大师生安全防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驱动他们深入学习安全防卫知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规避安全意外。
一、美国红十字会安全教育课程
美国红十字会主持设计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关注幼儿园至八年级学生的安全,以增长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为主要目标。红十字会的系列安全教育课程灵活多样,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目前主要有四种课程,近200个课程活动可供选择。第一种:“小小熊”个人卫生课程。是专门为3~8岁的孩子设计,强调个人卫生,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网络游戏、卫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的卫生教育课程。以吉祥物小小熊为主角告诉孩子们不分享个人用品如牙刷、梳子的重要性,不用手抠嘴、鼻子、眼睛,打喷嚏和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嘴巴,洗手的重要性、怎样洗手等。为了吸引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还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创立了洗手俱乐部,并建设了内容丰富有趣的网站,促使孩子养成卫生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第二种:青少年急救护理课程计划。这个课程专为8~10岁的儿童设计,主要内容是紧急事件应急训练,如面临突发事件、生命受到威胁等情况下应拨打911报警电话,需要向警察提供哪些有用的信息等。这个计划是保护青少年安全的实用培训,它告诉青少年在遭遇危急情况时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深受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第三种:灾难演习课程计划。灾难演习课程特别为幼儿园至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至八年级的在校生而设计,致力于教给孩子及其家人重要的灾难知识和安全预防,在灾难发生时做出正确反应,灾后重建等知识和提高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灾难演习课程符合国家教育标准,而且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校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将之吸纳融入到日常教学和主题活动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科学等。为了使课程易于推广,红十字会制订了标准化的课程计划,每个主题、每堂课都有丰富的资料(可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免费下载),这些资料包括课程目的、课程长度、对教师的要求、所需材料(文本材料和音像材料、网站)等。第四种:鲸鱼朗费罗的故事(水上安全教育课程)。目的是教给学生在水边、水中的安全知识,通过提高参与者在水边、水中的安全行为来促进水上安全,减少溺亡。
二、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关注危险”课程
1998年,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联合美国儿科协会、美国红十字会等众多专业技术组织和各领域权威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推出“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第一个专门为课堂授课设计的综合性防灾课程,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课程按照同一个模式和程序来实施,非常有利于推广。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得到了美国启蒙计划的资助,从2000年开始在全美纵向推广,并成立“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以支持课程在各地市的实践,短短十年时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效。“关注危险”课程主要针对威胁少年儿童的主要事故,如交通工具安全、远离火灾和烫伤、窒息防范、中毒防范、高处跌落防范、武器伤害防范、自行车和行走安全、溺水防范等八大领域;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课程分为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等五个教学阶段;为使课程易于推广,并为教师提供包含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课堂卡片,在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详细的课程计划、行动目标;为增强课堂活力,还有详细的步骤,比如撰写日志,在学习过程中向家人、社区成员提供咨询建议等的课程资源包。“关注危险”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在玩游戏、看录像、学唱歌、绘画、开办安全集市、创办报纸、表演小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授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轻松,同时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程的成功复制,要重视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我国现有中小学6万多所,在校生3亿人。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青少年正经由幼稚、纯真逐渐向成熟、稳重发展,心智较为简单,自我保护能力差,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加强中小学校的安全教育,减少伤害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密切关注的紧迫任务。安全事故是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所以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国的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教育,目的是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安全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可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引介美国先进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是要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组织参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影响力来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对安全教育的关注,提高安全教育的专业性。我国现在安全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在于就“教育论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第二,提高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威胁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伤亡事故防范为主要内容,比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内容还应体现地方特色,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重点就应有所区别。并充分吸收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智慧与经验。
第三,将安全教育和演习有机结合。通过真实事件模拟,亲身体会,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传统文化作文议论文800字_关于传统文化论证论据议论文800字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关于传统文化作文议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由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议论文800个字,欢迎阅读。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断章取义、曲解传统思想是谬误产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员在阐述执政理念时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号,认为控制民众舆论,堵住民众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绝民众批评意见,粉饰工作失误,大行愚民政策。君不见,某些部门在此种方针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献策,信访局门口成批上访者被黑心执政者以“维稳”为由遣送回家。这句话本出自《国语》,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劝谏执政者要重视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评之声,否则后果严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还重要”。愚昧的执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观点翻转,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小学生作文乃至不少报刊杂志中,这句话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的频繁使用在学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春蚕”一句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传递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一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与原诗最为贴切。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此诗句,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导致妻子不堪重负,情感破裂。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