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外语教学效果论文

外语学习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研究者们似乎更热衷于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分类研究,而对其理论基础及其教育学意义的探索却相对不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以激励教学法为研究视角,以实际教学活动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探讨了激励教学法与外语学习和学习动机之间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全文如下:

摘 要:正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信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激励手段;外语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中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目标激励

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满足人的成就等需要的诱因。一个令学生鼓舞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并结合思想教育、考核评估等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去学。

目标的激励力量主要取决于目标对学生的效用价值和学生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估,以及目标难度适当与否。因此,制定的目标要有挑战性、现实性。同时,有重要价值的目标,才能使学生锲而不舍地去追求。

大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及价值取向,但往往表现出不信任性和思考问题的不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运用目标激励时,应注意目标的有限性、稳定性、顺序性和有效性。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现目标问题结合起来。

二、强化激励

这是指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定向控制,以巩固或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激励措施。它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激励是指在行为发生后立即用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借以增强反应强度,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提高。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良好的表现作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可以激励学生求知、求胜的心理,提高其自信心、积极性。对表现一贯突出的学生,通过评选本次课最佳等方法,使其保持激励刺激的反应,从而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负强化激励主要是指通过批评的方式,使学生认清其行为的不适当而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改过的心理动机。在教学中对有意违反纪律、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运用此种方法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应用时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讽刺、挖苦、侮辱人格,尽量做到使学生心服口服,从而主动改正。

三、非语言行为激励

非语言行为激励是教师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目光来影响学生的一种激励行为。在教学中非语言行为激励的作用包括: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增强信息感染力,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感知效果;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沟通思想,促进情感信息交流。

教学中教师非语言行为,是其心灵的外化形式。因此,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形象,使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受教诲并依照行动。另外,良好的非语言行为也是教师的品性、情趣、素养、才能、性格的外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以利于提高非语言行为激励的效果。

四、教师得当的课堂行为激励

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师课堂行为有四种类;精明而生动的行为,其课堂行为是刺激的、鼓励的;冷酷而严厉的行为,其行为是有序的和过多地直接制约;不安而焦虑的行为,其行为是犹豫不决,组织不良,迟钝呆板,经常处罚学生,持否定态度;过于学究的行为,其行为是强调理论,要求课堂秩序有条不紊,文静有序。

对上述分类分析发现:第一类课堂行为的教学效果好。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对学生多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使课堂“静”在独立思考,“乱”在各抒己见;教师善于用生动、新颖、鲜活的东西诱导学生,给学生以刺激信号,学生往往会更主动、自觉地朝着问题解决的目标努力。第三类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第二类次之;第四类再次。其原因是:教师过多地对课堂行为加以限制,如不许嬉笑、讨论,阻挠自发性活动等。教师的情绪直接感染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容易引起情绪危机,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无法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五、尊重、信任激励

大学生正是追求思想独立的时期,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承认他们的作用和价值。这样,他们才会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而不是讽刺、挖苦、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在教学中,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要求学生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只不过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和掌握这个范围的知识的。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应个别对待。不同能力的学生要分派不同程度的任务或作业,提出不同难易的问题。

用这种方法能使全体学生有所前进,只是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学生从作业的分数或老师的肯定中看到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知识的喜悦。同时,师生间的相互关怀和相互信任也结合起来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教学内容,组织教法激励

大学生求知、求新、求胜心理表现得比较迫切、成熟。他们渴望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来赢得教师、同学的尊重、信任。因此,科学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组织教学,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成功与喜悦的情感体验,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形势与政策论文】热点

【形势与政策论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