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安全心理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

安全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每个人的心理都应该有安全意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全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安全心理学在石油领域中的应用》

摘 要 安全心理学在当今社会各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它成为各行业在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必要工具。在石油企业中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的心理管理和人的行为管理,而人的行为与人心理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运用安全心理学,加强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是一个倍受管理层人员重视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安全心理学,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石油企业生产中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因素,就今后从如何从安全心理学方面来提升石油企业安全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安全心理学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 石油生产

引 言 心理学是研究和探索人们心理活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当今社会,心理学已逐步渗透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劳保用品层出不穷且日趋完善,但人们仍无法摆脱事故灾害。而在发生的事故中,89.8%是人为因素造成,由此可见,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行为的管理,而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

1.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达到减少或者消除事故的科学。

2.石油行业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因素:

2.1作业环境:大部分采油生产现场位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甚至高原,比如陕西某油田,作业区域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大沟深,人烟稀少,井站大多分布在孤立的山头,作业方式也较一般的平原等地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影响员工心理的因素较一般的油田要多。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作业条件,特殊的地方文化氛围和人文观念,掺杂了很多不利安全生产的因素。虽然油田在通过不断改善各类软硬件来改变采油员工的生活方式,丰富一线员工的娱乐生活,但总体上看工作方式性质没有大的变化。

2.2基层管理方式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

2.2.1现行的管理方式都以等级、权威、强制和控制为主要手段。这些手段虽然有力宜行,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对安全生产极其不利的因素。它常会使得员工工作质量降低,对工作热情降低。

2.2.2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作风简单,管理方式单一,行为方式粗暴,在员工做错的或者没有做到位时,往往是简单训斥,很容易激起工作人员的逆反心理。

2.2.3一些个性较强的员工抵触情绪,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带着情绪或心存偏见和对抗情绪,极易造成违章操作,从而失去对安全隐患的判断能力,造成情绪化的被伤害或者伤害他人。而且很容易破坏工作中本来协调的氛围,使得工作氛围紧张,员工的精力不能集中或者心理疲劳,工作效率下降等。

2.2.4很容易让员工产生挫折感,在工作中心理不快,产生沮丧感,使得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激情、主动性和积极感,工作效率降低,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对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危险因素识别不当,从而降低预防事故的能力。在有事故征兆出现时也不能及时的辨识出来,贻误了事故初期的控制时机,将本来可以控制的小事故变成了较大事故。

2.2.5由于在安全管理中使用的方式过激或者采用不当的管理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员工对安全管理歪曲的认识,将安全管理所做工作视为一种累赘和负担,这种氛围给安全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阻力,真正“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应该还有更好的方式。

3.环境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

环境有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理环境都可能成为安全管理不利和有力的因素。我们在分析环境对安全管理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具体工作场所环境,也需要从社会背景来分析。

3.1社会背景的影响

某些企业将“奉献”精神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甚至于为了工作或者某种目标,可以舍本逐末,造成众多安全隐患,甚至事故和职业病伤害频发。最终将造成对生命的漠视,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安全的不重视。其次,由于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将安全工作只是当作一部分的工作,使得很多员工甚至管理层都对安全管理多年来的大投入和大动作不理解,对安全的漠视,是安全管理中碰到的最大问题。

3.2工作环境的影响

工作场所的安全措施,通风、照明、噪声及卫生设施等环境不佳,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情绪上会有很大影响。比如某油田一线人员较分散,工作时间长,其工作的性质极为单调、枯燥而又要求职工有相当好的心理状态,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硬件环境的不太理想,职工将面临失衡的心理状态。枯燥的生活、单调的工作环境、长期从事重复性工作,容易使员工焦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对突发情况失去理智的判断,或者对事故的应急处理相应的速度变慢,从而引发或扩大事故后果。

3.3员工自身情绪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影响

一线员工每天都要进行生产活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危险因素。每个员工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只要是社会中正常的人都会受到家庭、同事、婚姻等等烦恼的困扰,都会受到不同价值观和是非曲直的冲击,这些都会成为员工自身影响安全意识的保持,影响员工技术水平的发挥。特别是家庭或者碰到暂时超越个人能力控制范围内的事件,给个人造成重大打击的时候,更增加了当事人在情绪和理智方面的失态而酿成重大的可能性事故。

4.从安全心理学方面,提出加强的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

4.1加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式

4.1.1人性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从管理人员做起,无论是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中级管理人员,都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干部要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必须关心、爱护员工。考核工作有细化、量化的要求,并且部分班组员工直接参与考评打分。

4.1.2作为管理者,应该掌握员工个人特征,对员工性格有所了解,应根据员工性格得多种多样,在处理安全与人的管理上要讲究方式,用合适方式把其引导到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轨道上来。

4.1.3重视当班员工的心理疲劳。对于当班员工,特别是一线井、站在岗员工,管理上要注意,重视安全措施,丰富工作内容,保证在岗人员的休息和合适的情绪调节方式等。

4.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全员安全理念

4.2.1通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通过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来改变员工对安全意识,改变员工对安全认识,达到真正的安全管理和全员参与。

4.2.2安全文化体现的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序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它在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能创造良好的、安全的作业环境和制定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其作业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事故。

4.2.3我们在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同时,应重视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并想方设法改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安全生产。为了创造较好的环境和其他外在条件,使人不受环境和条件不良的影响而产生不安全行为,应对工作条件经常进行检查,并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2.4增加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可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自己的动作,也可提醒工作人员危险品的存在和危险部位。在危险处悬挂安全标志,用文字和色彩来提醒员工注意,增强视觉和知觉的效果,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工作区的安全标志,以此提高员工的安全警惕性。

4.2.5实践证明,心理素质强的员工,在技术素质会有到更好的发挥,在处理险情方面能力也比一般人更胜一筹。因此,我们在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加强员工安全心理培训,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 语 由于石油开采和处理属于高危行业,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而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极易受心理情况影响,因此,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能更好的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的心理,同时可影响人的行为,使安全工作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工作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真正把安全管理接入科学的轨道上,为国家石油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 绍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金瑞珍,应用安全心理学进行HSE管理 2013

[4] 柳转阳,安全心理学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3013

[5] 毛海峰,安全管理心理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 陈明利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 北京交通大学,2006

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浅谈安全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美国著名安全管理学家海因里希的安全管理理论指出:所有的事故隐患均由三个因素决定,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其中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人的个人行为入手,分析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用人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安全管理;全意识;企业中应用

引言:从安全管理心理学的涵义可以知道,安全管理心理学是以安全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的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任何企业生产活动都是由人与物两大因素构成,这两大因素构成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大关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外乎是这三大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出了问题。在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事故的主要因素,其中均含有人的因素。因此,人的因素是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安全管理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它以管理系统中的人为研究对象,探寻采用什么管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

一、个人行为对企业安全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物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即对某些对象物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人的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变化,即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应用心理学于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就是要利用性格的这种稳定性和可塑性,深入发掘和发展劳动者的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谦虚、克己、自觉和自制等良好性格;克服和防止那些易于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不良性格,如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等。

二、重视群体心理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一个人在群体中要比独处时的行为复杂得多。当个体因素影响其在群体中的行为时,就会发生许多变化。比如,一个在价值观上十分注重经济利益的人,可能在群体活动中尽量掩饰自己的这一特点。个体会考虑群体对他的期望、群体的行为标准、群体成员之间有多大的吸引力,以及他在群体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等因素。当一个人了解到上级或群体、组织喜欢或鼓励什么行为,他就有可能更多地表现出这些行为。当我们了解到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结构化、飞结构化的关系,认识到这些关系如何塑造、限制和促进某些行为的发生时,我们就可能更深入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企业的管理者学习一些安全管理心理学知识,运用群体动力原理对企业组织中的职工群体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用团队建设理论对企业建设及管理提出建设性的规划,提成企业职工整体协同的工作能力,有效改变职工整体的态度与行为,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最大效能。

三、加强安全心理素质培训

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对被培训者的企业安全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只能对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技术等方面素质有益,忽视了安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根据企业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的培养共同作为培训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就会激发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信心增强,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证安全生产。职工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职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它的应用在企业的重要性,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不同危险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用安全心理来指导,使其其行为规范化,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科学合理的调整职工岗位

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直接原因所导致,其中包括两方面:企业职工因存侥幸、麻痹心理的违章行为;情绪心理变化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控制不安全的行为是以人作为对象的,因此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从对企业职工的个体性格的研究和掌握入手,配以合理的管理方法,使之达到调控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人本身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企业职工也一样,经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职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企业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减少或消除事故的隐患,而实现我们所制定的安全目标。我们并不是要改变职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因此,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根据企业职工的不同性格,调配其工作岗位。人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内向和外向型;怠滞和冒进型;冷静和急躁型;责任心强和责任心弱型等,通过对每位职工性格的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为其选调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岗位。

2、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由于职工性格的不同,从科学的技术角度而言,在处理安全与职工的关系上,不可一视同仁,经过仔细分析讲究,按照不同的对象,其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员性格中积极方面的作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根据企业职工不同的性格,合理搭配班组成员。在我们安全管理过程中,合理搭配班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将性格、志趣、爱好较为相同的人员组合成一个班组,使大家在生产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互补、互助性,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减少操作失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总之,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人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企业安全生产通过应用安全心理学,使企业安全管理进一步趋向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应从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对易于产生和重复不安全动作的人,给予积极的心理调节,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觉正确性,保护他们的增力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消灭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并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性,诸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动劳动者与伤亡事故作斗争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将心理学应用于安全管理中,必将使安全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参考文献:

[1]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4.

[3]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喻新安/等.安全心里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9.

[5]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姜真.袁博.姜培生.安全工程师基础教程――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安全心学论文范文”

#p#副标题#e#

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三:《浅析矿工安全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多数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而人的行为的产生,是由人的心理所决定的。因此,为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掌握矿工的心理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分析煤矿职工多种安全心理状况,从情绪、动机、能力、人格4个方面分析了引发事故的矿工心理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对矿工的行为加以预见、影响和控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关键词: 煤矿工人 安全心理 影响 对策

1.矿工安全心理的主要表现

1.1需要心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都表明, 人总是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才会谋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据对安徽省30 座煤矿的调查, 有88%的煤矿职工来自穷困地区,对基本生活的保障因素要求较多,挣钱意识强, 物质需要多, 高层次的追求较少。这种由于经济原因, 随着对物质需求心理的加强, 自然会弱化对人的生命安全需要。

1.2侥幸心理

抱有侥幸心理的人总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这实际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违章并不等于事故的概率因素,助长了侥幸心理。如果偶尔违章未发生事故,会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 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 最终酿成大事故。

1.3麻痹心理

我国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 尤其是小煤矿职工对安全工作常常抱着“不会有事吧、应该没事吧、碰碰运气吧”等思想, 平时工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麻痹大意。有的矿工自负心很强, 认为此工作已做过多次,相信自己有能力阻止事故的发生。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 沿用习惯方式进行操作, 凭老经验行事,思想麻痹,贪图方便,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1.4逆反心理

职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职工的违章行为处理偏重或处理不公正,职工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内心不服气,对管理人员产生反感。二是以罚代教,职工违章了,不对职工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只是一罚了事, 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安全教育方式不当。

1.5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可能地减少能量支出,尽可能地省力、凑合了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不少矿工只因怕麻烦而不遵守相关规定;有的管理人员发现习惯性违章睁只眼闭只眼,不去制止有的安全检查人员嫌麻烦,该检查不检查,或者检查的不够彻底,不够仔细,敷衍了事。所有这些表现,都与惰性心理存在有关,事故也常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1.6逃避心理

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不安全感,加上不良社会教化的作用,使大部分矿工在入矿之初,对自身安全的忧虑就进入潜意识。在转化成动机后, 则表现为“想避开某一事”产生强烈的“早上井”潜意识。这种逃避心理现象被矿工团体固化为早上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则追求省力减时,避重就轻,简化安全措施程序,极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1.7厌倦心理

煤矿职工产生厌倦心理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煤矿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重复性生产程度高,矿工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对程序化的安全措施产生厌倦心理。二是对煤矿安全教育产生厌倦心理,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没有新内容,会议形式没有新变化,有的安全会组织者专业知识缺乏,讲话内容粗浅,理论的东西讲得多、实际案例分析得少,职工自然会产生厌倦心理。

2.矿工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2.1矿工的情绪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它影响着人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反应过程,是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内部动因。从性质上来看, 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情绪(恐惧、悲伤、失望、愤怒等) 会使人变得急躁、轻浮,或反应迟钝、态度冷漠, 从而容易出现怠工、脱岗, 工作能力下降,判断失误, 违章操作。积极的情绪(愉快、兴奋等)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则需结合情绪的强度进行考察。从强度上来看,情绪一般存在心境、激情、应激3种状态。心境是指人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增强信心;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下, 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甚至做出一些卤莽的行为或动作。应激是由意外的紧迫情况或长期的压力所引起的高度紧张与焦虑状态。多数情况下,应激会缩小人的认知范围,使人手足无措,陷于混乱之中。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分析,煤矿工人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避免消极的心境、过度的激情与应激。

2.2矿工的动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在同一个体身上,各种动机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其中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被称为主导动机,对个体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在煤矿生产中,矿工的主导动机主要有:

2.21安全动机

矿工的安全动机可能引发两种后果。其一,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努力进行安全生产;其二,出于对自身安全的忧虑,产生强烈的“早上井”潜意识,为了避开不安全环境,作业时追求省力减时,求轻避重,从而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2.22求利动机

矿工下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必须的生产任务。当班生产任务完成多少, 将直接影响矿工的经济收入,而处理不安全因素的报酬并没有明码标价或单列核算。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矿工的安全行为动机会随着工作的进行而逐步向生产方面倾斜, 从而放松了对安全问题的警惕和防备。

2.3矿工的能力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在现代化的采矿生产中,矿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矿山设备运转的好坏和安全事故的多少。在一些人看来, 采矿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有一身力气就行,这样的理解是十分错误的。几乎每起矿难都可找到人才匮乏的原因,大部分小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

2.4 矿工的性格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它影响着人的知觉和判断,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矿工的性格对煤矿安全生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性格方面, 具有事故倾向者与安全操作人员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不成熟、攻击性、沮丧、冲动、犹豫不决等是事故倾向者的特点,而做事尽职、自信沉着、行为现实、力求稳妥是安全操作人员的重要品质。

3.矿工不安全心理的成因

3.1矿工不安全情绪的成因

在导致矿工不安全情绪的因素中, 挫折是一个主因。在挫折情境下, 人会产生烦恼、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矿工的挫折感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

3.11权益受损

矿工有人身、生命健康、劳动等权利, 但实际上,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工会的缺席又使得工人的整体博弈能力十分微弱,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在这种情况下,矿工容易出现焦虑、畏惧、沮丧、愤怒等情绪,情绪的波动又成为安全生产的威胁。

3.12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问题

矿工的家庭一般夫妻两地分居多,家庭负担重,夫妻感情纠葛、住房、经济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使矿工爱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满足,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 工作时心灰意冷,漫不经心,影响安全生产。另外,由于工作特点和个性等方面的原因,一些矿工不善于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这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失去来自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在与人发生冲突时则容易情绪失控,从而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13不被尊重

矿工社会地位较低,他们付出了劳动,有时甚至是生命,仍得不到别人较高的评价。在煤矿企业内部, 组织在制定和实施一些涉及矿工利益的规定或者条款时, 往往忽视矿工的感受和意见, 久而久之就会使矿工产生怨恨和自卑心理。在生产过程中,有些队干、班长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官僚主义严重、重罚轻教等也会伤害矿工的自尊心,引发矿工的委屈、愤怒和报复情绪,一旦郁积迸发,情绪超越理智,就会演变为“三违”行为。

3.2矿工不安全动机的成因

当矿工在人身安全与物质保障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不安全动机。在人身安全方面: 目前我国煤矿存在开采条件复杂、生产设备老化严重、安全设施不完善、超能力生产、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事故隐患没得到根本的消除, 五大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矿工的安全感较低,“早上井”的愿望强烈,选择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在物质保障方面: 矿工从事煤矿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目前, 矿工在全国各行业中收入普遍偏低,下岗失业率也远远高出其他加工制造行业,绝大部分矿工失业后没有丝毫社会保障。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收人,而严格遵守安全规程要消耗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作进度,有些人就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忽视或干脆不采用安全措施,从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3矿工安全生产能力偏低的成因

煤矿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造成矿工安全生产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国煤矿业一线采掘工人由三类人员构成: 一是由院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职工子弟等组成的正式合同工,二是从农村招来的农民协议工,三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外包工程队。第一类人员素质较高, 但由于煤矿生活环境差、工作条件恶劣、收入低、劳动强度大, 因此不愿到煤矿就业, 这便制约了煤矿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后两类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制度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比较薄弱, 但劳动力价格便宜,因此为企业管理者们所青睐。为降低成本费用,有些企业管理者在招来低价劳动力之后,并不加以充分的培训或使培训流于形式,有的企业以精简机构为名,取消原来的自办技校,使工人的在职培训无法开展。结果, 众多矿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致使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3.4矿工不安全性格的成因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周围环境和社会实践有很大的关系。职业的种类、劳动报酬、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对个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矿工来讲,企业文化和工作集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煤矿区队,各种规章制度构成了这个群体的正式规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包括安全意识在内非正式规定。群体在相互作用下,会发生一种类化过程。如果工作集体风气正、团结向上,经常表扬、扶植安全行为, 批评、抵制不安全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使矿工的行为始终在集体的监督之中,矿工的不良性格就会受到约束并潜移默化地得到改造。

4.减少矿工不安全心理的对策

4.1解决矿工的情绪问题

4.11维护矿工合法权益

第一, 国家应完善矿山安全立法,健全煤矿事故处罚、赔偿、监管等方面 的法律法规,提高违规成本。第二, 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并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第三,改变现有政府活动绩效评价和干部任用体系,使政府对煤矿安全想管、敢管且知道如何去管。第四,启动以产权改革为标志的全行业深层次改革,坚决拆散矿主和腐败政府官员的黑暗同盟。第五,在煤矿企业建立垂直管理、独立于企业的工会组织,切实可行地为矿工当家作主,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4.12满足矿工归属与爱的需求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应经常性地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意见沟通,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关心的融洽关系。管理者要关注矿工家庭生活,积极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基层党团和工会组织可建立矿工心理救助体系,吸纳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为矿工提供心理与生活帮助。如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矿工及其家属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矿工出现心理问题时, 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当矿难及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开展危机干预。这些措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减少矿工的情绪波动。

4.2满足矿工的尊重需求

社会、政府以及煤矿经营者要考虑到矿工的心理需求和感受,对矿工多关注、多肯定、多支持,尊重他们的生命、人格与贡献。煤炭企业应建立公平的工作回报制度,通过职业明确化、薪酬市场化和绩效考核科学化等措施来提升矿工的分配公平感,通过完善矿工参与制度、申诉制度和监督制度来提升矿工的程序公平感,这样,矿工就会从心理上感受到组织的认可与尊重,继而以积极的情绪从事煤矿工作。管理者要注重化解各种矛盾,及时消除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定因素,在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时候,要尊重矿工的人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

4.3提高矿工的安全动机

增加矿工的安全感。在人身安全方面, 国家、地方和企业要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加快科技攻关,完善煤矿安全机制, 减少职业危害。在物质保障方面,应根据按劳分配原则,提高矿工收入,改善矿工福利和生活条件,建立和完善矿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减轻其生活压力和后顾之忧。

4.4提高矿工的能力

4.41实行矿工资格证制度

在我国, 煤炭开采依然属于高危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4.42搞好安全技术与安全心理培训

煤矿企业要重视和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工作,使他们熟悉安全规程, 掌握煤矿各类事故的发生规律、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技术。同时,应对矿工开展安全心理培训,运用心理学手段,使矿工形成安全心理定势,学会自觉地调节、控制个人情绪,提高个人安全心理素质。

4.43吸引高素质人才

煤矿要实现本质安全,必须有数量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较高文化素质的 矿工来保证。有关方面可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解决煤矿人才缺失和矿工素质低下问题。如提高井下工人工资定额、提高津贴补贴;争取国家对特殊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给予政策支持;充分挖掘煤炭教育资源,优化煤炭院校为煤炭企业输送人才的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探索和建立行业人才供需新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毛海峰 安全管理心理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孙健 王玉海等 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 [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年6月

【3】张万奎 从三个层次建设煤炭企业安全文化[J] 煤炭企业管理 2005年第二期

【4】陈士俊 安全心理学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5】时勘 徐长江 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 [J] 心理科学进展

【6】朱怀文 汪传真 王文明 煤矿“三违”人员心态及其规律的研讨 [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0 27(4):4.5-47

【7】尹贻勤 煤矿安全问题的心理学分析[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2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论文】热点

【心理健康论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