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近代史论文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是目前史学界讨论的问题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范文一: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现代各国关系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尚未形成定论。我们所学习的《新编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是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讲起,将这段历史作为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折,作为世界近代史正式到来前的序幕。

从14、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在经济和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者,开辟新航路,侵占掠夺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在阶级关系上,一方面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更加高涨,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取得政权,16世纪后期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独立后的荷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确立的时期。这一阶段,英国、法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和拉丁美洲各国通过民族独立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这一阶段欧洲和亚非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如俄、普、奥等国的君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的反法同盟和拿破仑的战争即是突出事例。亚洲的封建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等国,日趋腐朽没落,成为西方各国的侵略对象。

在生产领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资本主义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没有明显分开,由金融资产阶级控制着工业生产。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各国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巨烈的变革时代,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国际关系方面,英、法、荷等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殖民扩张,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最后英国取得了霸权地位。

英、法、美、拉丁美洲各国进行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未走向成熟,所以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金融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贵族,在美洲则是“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的资本家”——种植园奴隶主,或封建的大地产者。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反扑,各国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手段,革命经历了反复和曲折的过程,资产阶级充分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人民群众起了革命的主力军作用。这些就构成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9世纪早期至70年代初,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二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发生在这一阶段的1848年欧洲革命,冲垮了反动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俄国、日本通过改革,德国、意大利完成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消灭了黑人奴隶制;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多数国家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轨道,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这些地区,引起这些国家政治、经济上的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德、俄、日、意等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工业革命使各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无产阶级政治上无权,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工人运动的特点表现为暴力斗争为辅,政治斗争为主,并加强了国际团结,由自发性斗争转变为有组织的斗争。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把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在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思潮,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发为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在国际关系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和侵略,使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多数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亚洲出现了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强大革命风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19世纪中期世界的三大进步潮流。

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自由资本主义推向了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也进入到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广泛用于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生产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形式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成型的表现。总之,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后,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那种认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走向腐朽和全面衰落的观点是不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也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现状。各国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如英国的自由主义革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英美等国的两党政治,就连奉行专制制度的日、俄、德等国,也先后颁布宪法,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这些因素导致了工人运动自巴黎公社失败后具有新特点,即以有组织的合法斗争、议会斗争、经济斗争为主,以罢工为主要斗争形式,各国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纷纷建立。这一时期各国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被列宁称为“它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由于一些国家的工人政党在合法的议会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导致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泛滥,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修正主义者展开斗争。这一阶段,亚洲各国除日本外,全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大陆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也受到英国、美国的经济侵略,实际上成为依附英美的半殖民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的加拿大早已成为英国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的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也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再次掀起了新高潮,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解放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进入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资本主义各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美德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各个大国之间矛盾激化,错综复杂,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最终爆发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大战中,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历史发展到新的时期,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和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范文二: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日本经济 科技教育政府调控

一、教育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同样,教育也应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日本的教育制度正好符合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在经济恢复重建时期。正值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大量涌现需要有一批懂得新技术的人员。在机械化向自动化过渡的过程中.熟练工人在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下降了。转而对掌握新技术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此时,为了让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日本政府提出了三个方针:培养和训练大批适应生产技术的初级人才;培养一定数量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以便能应用和开发新技术;对在职职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新的形势。日本的教育适时做出了应对新经济形势的调整,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在1951—1970年期间日本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约45.4%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日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规划.一般用计划的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所谓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未来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就是各级政府对未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设想和安排。日本政府在战后几十年中始终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根据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所侧重地发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二战后的三十年,职业教育以其与13本经济的恢复、高速增长的良好互动关系而被誉为。“日本模式”的一大法宝。

二、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型经济首先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获得成功。随后各国竞相效仿。日本在战后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谋求通过政府于预来实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所谓政府干预经济,是指在特定的时问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和影响。事实证明,日本政府发挥了其别具一格的宏观调控功能。对经济活动实施了广泛而有效的行政指导,从而保证了13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政府强有力的经济计划指导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使整个经济有秩序地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计划,主要包括:中长期计划和“国土开发综合计划”。

中长期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实施的.中央政府的主管机构是经济产业省的中小企业厅.地方的主管机构是相应的经济产业局。为了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每10年制定一次“国土开发综合计划”.并且每年都有相应的具体计划。这些经济政策保证了日本经济计划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它的适应性更强、社会基础更广泛、基本目标更加集中和稳定.从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形成了相对较强的控制力。日本经济计划显示了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环境的总趋势和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条件。

除了政府强有力的经济计划指导外,日本政府运用产业政策调控经济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日本产业政策又称为产业合理化政策.它是针对产业而不是针对某一公司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通产省负责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目标是使资源加速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并使无竞争力的产业平稳淘汰。在支持一个新产业的过程中,一是造成竞争的环境;二是使企业能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使该产业中有足够的新公司加入竞争,并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发展目标。日本政府充分发挥了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指挥个人的有序竞争,但也不是全盘干预,而是“仅在维持竞争状态时才进行干预”网。日本在战后市场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并通过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创造出欧美国家用“看不见的手”创造不出来的经济奇迹.最终实现了赶超欧美国家的战略目标。

三、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是和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分不开的。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了《Z理论》一书,此书分析了美日企业的特点.把美国企业归纳为A型组织,而把日本企业归纳为J型组织。阐述了日本企业较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优越性,他认为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它不仅仅是一项单独的政策.而且还把日本人多方面的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它与其他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实施了情感管理。情感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重视员工的自主性,把员工也当成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来参与管理企业事务。所以,在日本的企业中,你很难说这件事应该由谁来负责.因为所有决议都要通过大家商议来做决定。这样就增强了员工以企业为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致力于培植企业的亲和力。打造和谐的企业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是年功序列制(实际上是一种论资排辈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工作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年龄越大,工资就越高。企业老职工的最高工资大约为新职工工资的3倍,正式职工平均工资大约为临时工工资的1.4倍。如果职工辞职霞新就业。一般情况下都必须从头开始,工资待遇就会大受影响。所以.日本企业的职工一般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轻易裁人。长期以来.日本在用人方面一直采取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在这种用人制度下,员32--旦进入某家企业,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人不严重违反内部规章制度.就没有失业之忧。增加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每一位员工自然而然地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反过来,企业也把层层筛选出来的员工视为自己的财富。这对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日本企业特有的团队精神。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也被世人认为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霞要原因之一。受到了企业管理研究人员以及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此外,日本在崛起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日本人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成果。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Et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明确提出:“以西洋文明为目标,不仅学习西洋的技术、军事与工艺制造。还要学习‘一种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不应单纯仿效文明的外形,而必须首先拥有文明的精神.以与其外形相适应。”151日本企业的经营者充分认识到,要想使企业发展,要有“一种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吸取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P即plan,就是计划;D即do,就是执行;C即check,就是检查;A即action,就是行动或者改善),把它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领域.并获得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巨大成功。

综上所述,日本在二战后的30年里。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日本经济发展首先得益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战后困难时期,还是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为了发展经济,政府能够依据需要制定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各项政策.这些对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外,日本人追求至善。力求最好,精益求精的精神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的开放胸怀。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l】林直道.怎样看日本经济【M】.上海: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宋维明.日本的政府导向型经济体制。疲劳”及其启示【M】.北京:世界经济出版社,2003.

【3】俞新天.日本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和机制,日本政府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4】郭成刚.西方管理学说史【M】.上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近代史论文】热点

【近代史论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