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学生管理论文范文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摘要: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目前它已经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普遍认同。但是,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机遇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带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提出了更新观念、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素质、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培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根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发布出来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随着3G/4G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互动交流、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手段,相应地,高校也必须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克服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优势。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通常,我们把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定义成传统媒体。与其相比,新媒体指利用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移动技术和新兴数字技术等方式,以手机、电脑和数字电视等为移动终端设备为媒介,向大众进行多种信息宣传的传播形态以及媒体形态。在此基础之上,还逐渐兴起个人主页、微信公众平台、个人日志以及个人微博等多种多样的自媒体形式,成为广大群众分享个人信息、传播社会新闻的重要媒体平台。与原有的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即时性。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目前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并且即时性也越来越强。通常,只要传播者通过新媒体媒介刚刚发出信息,其他受众便会第一时间在其它终端接收到这些消息。
第二,交互性。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者与其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往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都是单向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只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几乎没有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二者则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进行即时地互动交流与分享。
第三,虚拟性。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同,网络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其所构建的庞大的信息交流框架也具有很大程度的虚拟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通过文字、图像和声波等全新的电子信息载体来进行,几乎不存在实物交流。
第四,海量性。全球的信息受众都各自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是新媒体交流的出现拉近了所有受众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然后会针对消息进行各种评论与再生产,因此,各种社会信息、思想等一经传播,扩大成多种形态的海量信息。第五,共享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受众的言语自由等权利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释放,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个人信息、分享社会资源,使新媒体技术环境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共享性。第六,多样性。新媒体的传播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如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态。
二、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信息技术革命的逐渐深化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各种新媒体,如微信、QQ、微博等软件成本低、使用方便,可以达到众多大学生群体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90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使用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首先,新媒体的使用打破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空隔离。只要是在覆盖有移动信号的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可以向学生群体发布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消息,而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到管理者所发布的信息,由此打破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时间和地域壁垒;其次,新媒体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新媒体客户端之间的沟通,避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新媒体更及时、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新媒体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更好地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发送语音、视频等方式与 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最后,管理者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新媒体构建虚拟校园,进一步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崭新平台。
(二)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以往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里的信息发布需要经过各个层级的转递,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导致信息传递耗时长且容易出现误差,已不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快捷的沟通方式;其次,新媒体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沟通平台,在这种交流中缺少相应的信息监控功能,具有虚拟性地交流平台容易使交流双方放松自觉与自律性,从而在沟通中出现一些不良的信息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同时,新媒体的使用降低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权威性。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高校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各种层次的信息,其思想意识也必然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加选择地接受新媒体传递的消息,容易使其背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最后,高校的校园舆论监控能力降低,学生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新媒体交流是一种多向、开放的平台,目前高校管理还没有能力更好地监控校园舆论发展,由此学生的隐私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泄露,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新媒体的使用怀有很大的偏见,他们更为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学生本身及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关注新媒体使用带来的学生网络成瘾、身体亚健康等方面,而较少看到新媒体的使用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消除时空壁垒、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等方面。因此,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科技发展带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机遇,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念,努力摒弃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扩大到最大程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前提下,还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提高自己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并且积极探索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把新时期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二)大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综合素质
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和过硬的实践管理经验,还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各种新兴新媒体技术,能够非常熟练地进行相关网络操作,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保持一个比较主动的地位。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业的新媒体技术教师,且学校教师的整体新媒体应用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在高校组建相关的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平台与机构,聘用专业的新媒体技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教师的媒体素养是高校新媒体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要定时对相关教师进行媒体素养和技能的培训,科学地引导高校教师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努力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三)优化新媒体管理环境,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做好对校园舆论的监督与管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由不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舆论信息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意识偏差。因此,高校要适时地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净化信息传播路径,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新媒体管理也要适当与传统学生管理相融合,高校管理者不仅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也要以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线下教育指导,从而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学生管理的优势;最后,要重视舆论领袖的权威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打造成学生关注的意见领袖,增强其权威性,通过意见领袖的意见导向作用,来引导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导向,解决一些传统管理难以达到的目标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
(四)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培养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众的媒体素养同知识文化素养以及人格素养一样,成为推动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发展带来崭新机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与社会未来走向密切相关,必须全方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引导其正确使用媒体,能够独立、自觉地甄别网络信息,通过正确地新媒体使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方式,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渗透到课堂以及平时的校园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大力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媒体素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枫,孟彩霞,俞小敏.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5-16.
[2]刘强,韩明臣,李克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38-39.
[3]李晟.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119.
[4]王林.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5]尹晓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9-102.
[6]蔡晓星,娄明阳,崔志锋,石莹.新媒体手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10-11.
学生管理论文范文二:学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融合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提升人的社会认知、文化认知和群体认知,所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广泛地引入人文精神的内容,希望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但是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反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从学生管理层面渗透人文精神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本文从传统理念、文化传承和以人为本制度三个层面就学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生管理;人文精神;渗透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学生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一、学生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原因
教育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教育自身发生的转变。我国最早采取的是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帮助学生完成深度的知识储备,就能够借此帮助学生综合发展,不过这一想法在如今来看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开始“知识+技能”的教育方法,以知识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将技能作为学生生存的工具,该形式在成立之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过信息时代来临后,又衍生了新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种教育形式,虽然并不是一个学科,其知识体系和教育复杂程度却远超过任何一门教育科目,这也让近年来的国内教育实践一直没有达成理想的成果。所以,本文就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但是,并不是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而是选择另辟蹊径,从学生管理层面入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前并没有适合的教育手段,继续采用课堂教育,难以达成成效;二是避免学生反感,如果为学生开设人文精神的课程,会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甚至会出现情绪反弹;三是管理层面上的渗透,相比于课堂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人文精神的教育并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因此采取集中教学的效率并不高。
二、学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借鉴传统文化理念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这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接受过西方教育体系的教师并不采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然是对人类精华的浪费。而在人文精神的渗透上,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注入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这也是人文精神所应重视的内容。鉴于此,笔者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从新生入学加入学生会群体后,便开展了人文精神的渗透。例如,新生加入学生会之前,笔者要求现有的学生会干部必须满足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任人唯贤,在学生会录取新生的考查中,凡是存在道德不健全的学生,一律淘汰;二是适当助人,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工作在于领导学生会成员,并不是帮助成员,当成员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采取一旁指点的方式,但是,绝不可以替代其完成;三是“放任自由”和全方面的监督,干部不可干涉普通成员的行为,应让其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发展,不过要进行适当的监督,避免成员走向错误的方向。这三个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从属关系,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推进校园的互助。而在班级管理方面,学校也在笔者的建议下以学长导员制,替代了聘用导员制。国内的高校中,除了名牌院校之外,所聘请的指导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很多指导教师连自身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职位,同时也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新生而言,由学长作为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加快其适应速度。笔者在学生会和班级管理上采取的制度,主要来自“兼爱非攻”,也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校园管理并不需要商业社会“人吃人”的环境,应更加注重团体和谐的培养,所以,在学生会的设置中要求干部对普通成员不能够过多干预,而在班级制度中培养学生的“兼爱”思想。只有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够彼此间建立信任,进而实现对个体价值的关切和维护。另外,除了制度的建立,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笔者也采取了和谐统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一是体制与效率并行。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以往学校的团委部门并不直接为学生会制订管理制度,仅传达当前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具体事宜则由学生自己进行转化,但是,学生转化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制度不合理之处较多,造成学生会工作效率的下降。对此,笔者采取了制度干预的方法,以现代化管理经验和知识辅助学生进行制度建立,进而实现效率的提升。二是共性和个性兼和。学生会的工作必须有一致性,但是,所指的是行为道德标准的一致性和结果目标的一致性,不能够要求学生采取统一的行为方式,应当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尊重人本位思想和符合和谐需求的表现。
2.通过传承文化创新学生管理
在人文精神中,有一项便是对人类历史精神文明的保护,也就是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国内教育出现了“大把抓”的现象,将所有传统文化都视为珍宝,并将这些内容强制性地传授给学生,这显然是非理性的行为。在文化的传承中,应该选择适合时代发展、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内容,也就是“留其精华、去其糟糠”,传承并不是“复制+粘贴”,学生也需要转化和理解,将不经筛选的文化一次性交给学生,也很难保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而为了有效地实现创新,笔者采用传统文化的实践的方式,例如中国闻名世界的武术。由于武术的种类较多,每种形式都有着特别的功效,其中以太极最为适合当代大学生,虽然其看似动作缓慢,但是在运动上却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使身体中的每一块肌肉都得到锻炼,而且,太极在精神层面上的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对学生的意志、情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太极在校园中的推广,笔者向学校申请了一笔资金,用于定期举办比赛、开设社团和推广,使太极的练习短时间内成为学校的潮流。再来看创新管理方面。现代社会的创新行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很多创新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并认为创新就是要与过去抛离,形成全新而独立的个体。事实上,继承和发展才是创新的基本原则,缺乏传统依据的创新,只能够称之为创造,而且实现难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例如在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提供了理论支持,《孙子兵法》中便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其所指的便是团结,而团结也是现代管理的第一基本要素,如此来看,从人文精神层面进行创新管理,也正是现代管理的基本需求。另外,《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从“以人为本”角度提出的组织管理思想。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精神与管理的关系,而在创新管理中抛弃传统,显然有失妥当。因此,有必要采取“创新不离宗”的主导思维,并结合中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创新管理。3.树立人文主体意识,建立新型协作关系本文的研究主旨并不仅是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会之中,更是希望学生干部能够建立健康的思维和习惯,并在其影响下,实现校园的人文精神渗透。所以,在对学生会或班级干部的管理中,必须考虑到行为有效性和感染性,促使学生干部能够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渗透。而笔者认为,从人文精神某一方面进行渗透的形式,并不如直接传达核心思想简单有效,也就是传达“以人为本”的人生价值观。《孟子•尽心下》中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支持。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三方面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学生便是“本”,任何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存在缺陷,但是,唯独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的权益为目的的行为是绝对正确的行为。二是完善沟通,也就是要求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应该得到学生的尊重,但并不可以仍旧维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错误理念。现代社会是民主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思维将影响与学生的沟通,缺乏理解的情况下,也就无法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三是实现人本管理。除了教学之外,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轮值班长,采取每周更换班长的措施并不会影响班级的管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班长这一位置的理解,加强组织协同性和团结性。而在个人塑造方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更加自由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由观念,但是,这一方面必须有道德教育相辅。简单来理解,就是帮助学生在树立道德基础上,赋予其绝对自由的价值选择。在人文精神之中,并没有价值观的优劣之分,所以,仅采取了道德为基础的模式。不过,虽然尊重人文精神,却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学校有责任避免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相悖,因此需要进行一些指导:一是严格要求教师,实现言传身教,只有教师先正己,才能正人;二是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例如公正、公平价值理念,笔者认为,只要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健康的,就能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并不需要强加于学生;三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性,让学生认识自主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直接传达人文精神的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探讨人文精神的渗透中,主要从传统理念、文化传承和以人为本制度三个层面出发:传统理念也就是依据传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和礼仪;文化传承是从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层面进行剖析,主旨在于帮助教育执行者认识到传承和创新所应秉承的理念;以人为本则是从制度层面阐述人文精神,并希望教育者能够关注学生主体的价值、尊严,减少教育中强加的观念,除了基本指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巍,龚文.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精神下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6).
[2]仲昭慧.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的隐匿、澄明及复归[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9).
[3]王磊.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4,(3).
[4]贾洪鉴,祝莉.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5]刘绿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渗透人文教育的路径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