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工商管理>管理理论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实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一:高等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通过此方式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专业知识。但此方法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大学生存在“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状,特别是工商管理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开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目前急需的实践能力。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三年级时进行“大实习”,即在企业实习一年,四年级时再回校继续上课。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回到理论上,使理论和实践接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2.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这一专业,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提高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创新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创新班安排学生三年级的“大实习”课程便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工作经验积累。如今企业要培养一个完全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这导致企业对于这类毕业生望而却步,而工商管理的创新人才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方法和手段与社会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却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提出独到见解、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真正转变;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广东工业大学首次开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班培养模式,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80名学生进行培养。进行改革后的综合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创新班的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1.课程安排合理化,追求知识传授的精益求精

其中,课程分四大模块,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高级专业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践课程模块、学术与科研模块。

(1)基础课程模块

包含科学与人文课程、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模块

包含专业主干课程,结合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和质量工程要求,结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设计本模块。

(3)高级专业课程模块

围绕学生专业实习的问题,结合专业教师学术研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实验、实习课程模块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标,企业(组织)职能管理实践锻炼为基本特色,校内专业课程实验+第二课堂竞赛+参与导师研究课题,校外实战型专业实习锻炼。这种合理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可以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初就将专业实验系统导入进来,以教师的讲授演示为主,同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操作,对企业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从而做到即学即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兼顾学习导向与学习目的的统一。

2.培养模式创新化,追求塑造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一、二年级在校内完成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教育课等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年安排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采取边实习、边授课的形式,把与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部分专业课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移到企业现场去,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的方式,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理论课程,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这一阶段由校内导师负责,确定实习单位,如汽车、电子、家电、IT、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等职能管理领域的实践能力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管理决策等能力。第四年上半学期,结合学生实习过程经历、收集的数据资料和问题,采用案例教学和专业竞赛等形式,开设高级专业课程,对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回炉”,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决策、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强的管理实践技能。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安排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要求按理论和实践、国际化和本土化、管理学科和理工学科结合,体现复合型、创新型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四结束语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了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应用型兼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系统研究、整体推进,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背景

首先,是市场导向性。市场导向性由高职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决定,对于学生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要知道用人单位对于某一类的人才需求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不同且经常变化,这对于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提出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及时调整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等。其次,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要求。高职教育如果想要促使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间的有效对接,必须引导社会资源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因此校企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市场导向也是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下,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及专业团体,针对人才培养内容和过程共同商定,以确保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第三,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分析职业岗位和岗位职责等,以确定技能、知识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结构,并据此设计开发工商管理类课程,合理安排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经济社会中生存能力较强,碰上变幻莫测环境时应变能力较好及遇上困难时可以创新性解决困难的综合人才。最后,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各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能否办出人才培养特色,将取决于行业内相关企业的教学过程参与程度。因此,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不同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结构的体系等,不应当是同一种模式的工学结合途径,还应当将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落实好,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站在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上,同企业间签订好人才培养的协议,由校企共同合作,来制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相关计划,并据此来共同组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共同参与到工商管理类的教学过程,毕业后,学生将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就业,这样一种的合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的专业设置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要求、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等有机协调起来。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上手快、岗位的针对性及适应能力等都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运营成本,如培训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有助于学院的专业建设,并从根本上给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特点。如果高职院校都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则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同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了类似培养协议的签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政府所高度重视和引导的行业或企业,在有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才可以促使行业或企业同高职院校间开展订单培养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的合作教学人才培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合作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同行业或企业间共同签订人才培养相关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交替安排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是一种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践做法通常是:第一种,学生在校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如一学期或者一年、二年以后,再到企业去进行生产与实践。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企业的生产实践。第二种,行业或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的方案、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及实习实训所有环节,企业都全程参与进来,同时负起作为主办者的责任。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学校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场所,将学校学习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高职院校乐于执行,且学生也可以受益的模式。但是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同样遇到了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要知道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主体,缺少参与到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功能与职责。通常来说,只有行业或企业高层管理者和高职院校的领导间存在过同事或师生关系,而企业急需要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且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都可以获得较为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时,工学结合的合作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推行开来。

三、完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完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当前所课程教材,大多停留在学科型理论体系上。虽然现在有些工商管理类教材,已经在试着加强理论和实际间的联系,但是基于职业体系的课程教材,仍处于探索中。所以,应当改革高职院校现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上,各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应当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求与专业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为围绕岗位职业需要的技能型、技术型及应用型等。同时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实际出发,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工学结合式校企合作等,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双证或多证书形式,依据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岗位变动适应能力的需要作为原则,来构建工商管理类的课程体系及内容。既强调同职业能力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创业与拓展能力等适应性知识学习,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创业力。

2.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

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实际情况来看,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一课堂固然很重要,然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协会下所属各专业分会等,在各自的指导老师辅导下,可以开展各种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等,如省际ERP系统大赛、各系组织的物流技能比赛、全国高校联合举办的市场营销比赛及跳蚤市场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创新等,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及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学生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及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为树立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精神理念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及学生会等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且学会竞争、学会包容,更主要的是学会合作以及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3.提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综合职业素质水平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现有教师,一般是由学科型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即使其中有些教师曾经在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已经任职很多年,拥有了丰富的生产建设及管理、服务的一级、管理层经验,但站在总体情况下考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师和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差距仍然很大。因此,需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水平。首先,应当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一线教学的青年教师应当90%以上要拥有讲师职称或说是学位,并且要在条件尽可能满足的情况下,聘请企业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学校任教。其次,应当鼓励并组织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企业见习、兼职、考察及调研等。这样教师才可以深入企业环境中,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业务流程及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品质与技能等,并归纳编写调查总结报告、教材或相关论文等,这样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传授工商管理类理论知识,还可以教授职业技能与操作等。最后,应当和企业家们一块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关于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及学校要如何培养人才等不能只是由教育者们单方面来决定,还要多听取一些企业人士及专家的建议。所以,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师,应当拜访一些企业人士与专家,掌握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与评估意见,并据此修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方案。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管理理论】热点

【管理理论】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