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创业>其它创业知识

创业商机解读汇总两篇

一次小小的尝试有时就是抓住了创业商机,但是要仿佛锤炼最终才能创业成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

发掘未来需求 传统行业大有创业商机

黄巍俊“我以前不知道今天的我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但是我知道未来的需求点在哪里。”4月10日,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智能裁缝创始人樊友斌做客由羊城晚报主办、越秀集团独家冠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担任战略合作伙伴的财富大讲坛,进行主题为“在传统行业中挖掘创业商机”的演讲。他表示,传统企业如果能在所处的领域找出需要突破的地方,就可能有机会实现二度掘金。

在财富大讲坛现场,他分享了自己眼中创业成功所需的几大“密码”,包括个人的资源和心理素质以及能否深挖所在行业的痛点与是否有瞄准符合人性和满足个性的产品等。不过,樊友斌并不认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头,过于随意地开启创业的步伐。他表示,成为创业者的先决条件,是得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储备。

传统企业转型先看清需求点

虽然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不少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困惑,但在樊友斌看来,这并不代表传统企业就没有在二次创业中实现突围的可能性。他表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机会成功,关键是有没有找到其中需要突破的地方。

樊友斌本人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经历,正好为这一观点提供精准的注脚。十多年前起,他协助所在的国有企业,大力开拓服装外贸销售市场,那时几乎是“闭着眼睛也能赚很多钱”。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之而来的是外国企业撤伙、公司业绩下滑。此时樊友斌不由思索,“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樊友斌想到了走定制服装这个方向。他认定,国内几十年不变的服装制造模式不是长远之道。他还从汽车业准时制的生产模式获得启示,希望快速制造能令服装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服装智能制造和研发企业。2008年,他带领创立的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逐步走向可快速私人定制的“智能裁缝”之路。

樊友斌表示,这只是顺应时代发展对产品进行延伸,但能够挖出这样的创业商机,是因为发现了未来的需求点。他认为要从传统企业过渡到一个现代制造的企业,乃至其他类型的创业公司,都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甚至要能前瞻性地看到用户以后或潜在的需求点。

创业成功的概率是有限的

然而,打破熟悉的业务模式并开始创业的樊友斌,却并不太赞同刚毕业的大学生过于轻率地选择去创业。“我从工作到现在有17年了,但也还真的没弄明白企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樊友斌说,创业其实是需要很多知识储备的。他提到,当年他花了5年为服装的智能制造转型做准备,耗费了很多心思,到了100多个国家看了四五百家企业,才逐渐摸清前进道路的方向。所以他表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想创业,每一步都得走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走弯路,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以爱斯达公司所在的顺德为例,“那里服装制造企业最高峰时有接近5000家,现在大概有2000家,而发生这种变化的时间大概是5年之内。当中消失的,有很多是以往非常风光的企业”。樊友斌表示,事实上创业成功的概率有限,这点是必须认清的。他还提到另一个案例:现阶段行情火爆的机器人领域,率先进入的一家机器人企业的老板却在苦恼,原因正是由于太火爆了,太多行业的公司或创业团队闯入这一热土,产品随时会有被快速复制的危机。

虽然打了这么多“预防针”,樊友斌表示,他接触到一个国外的客户,两兄弟做个性化产品定制,3年内市值增长27倍。“会有这样的企业出现,也不代表在座的没有机会。只是说去创业之前,得具备很多基础的条件”。

或可推出满足个性的产品

樊友斌所说的条件,既包括个人的资源、心理素质,也指向创业产品的价值等。

“第一,你最好得有资源,包括人脉、资金、技术等;第二是你的心理素质,如果你始终想着赚钱,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樊友斌表示,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动机得是出于真正想做成某件事,与此同时要抓住这个时代和行业的痛点并往深里挖,这样成功的几率可能更大些。

“另一方面也是值得考虑的,第一是产品要符合人性,第二能满足个性。”他认为,现在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你如何满足受众?如何使他们愿意跟你联系起来?这是创业者应思考的问题。樊友斌表示,做企业要有利他的心理——先利他再利己。他强调,利他并非指放弃利益,而是指作为一个企业应跳出自身视角,考虑更多外在的需求。“你有这个意识的话,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否则成功通常是昙花一现的。”

“最后一个,就是身体要好、体力要好。”樊友斌说这句时,引得全场笑声连连。“刚创业的时候,我最害怕两件事,怕生病,怕第二天不能回到企业里面去。”

樊友斌坦言,在创业初期,焦虑感始终萦绕着他,但最终他克服了这一切。他表示,作为一个创业者,应先把自己经营好,然后带着能量和爱意去经营自己的事业。

精彩问答

问:许多传统企业面临转型的问题,对于传统企业的二次创业,创业的时机如何把握?

樊友斌:机会永远都是存在的。首先要看你擅长什么,另外还要善于发现机会。我当时做服装发现两个特点:第一,我觉得市场是有机会的;第二,这个行业做了这么久也没人去改变它,这也是个机会。发现了机会还要把握机会,比别人先一步,成功的机会就多了。

当我们发现一个机会时,它可能被很多人都发现了。那头脑里有一万个想法,不如迈出脚步去尝试,只有行动了才会找到机会。创业的人他不是跟别人过不去,他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就是跟自己较真,做着做着可能一件事就做成了。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还要看以往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现在又有什么变化。如果不去加大力度扶持这其中的某些企业,它肯定会有衰退的一天,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会到达一个转折点。我当时也是看到服装行业的制造模式保持不变太多年,认为应该改变了。

问:企业的高管选择创业,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陶媛:说实话在企业里面是很舒服的,可能已经被整个公司惯坏了,你要出差会有人帮你订机票,你要去某个地方会有人帮你安排住宿,其实小日子会过得很舒服。因此企业高管去创业,就需要放弃以前一些优越的东西,有一个心理准备去面对一开始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的状况。我觉得这是在企业里面做过十几年的人,出来创业前需要去思考的。

问:创业往往要建立在雄厚的资金之上,那么年轻人创业的制胜点从哪里突破?

樊友斌:之前有人告诉我,这个世界上不缺钱。但人家愿不愿意把钱花到你这里呢?资本是追逐利益的,哪里的利益最大它就去哪里。年轻人创业要考虑自己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创造利益。还有就是团队的组建。团队组合一定要错开,一个完整的团队,一定是将不同优势的人组合在一起,如果说大家都是同一个专业的来做同一件事情,拆伙的概率会大很多。

问:你原来是做人力资源,现在做运营,是怎样去做转型的?

陶媛:我之前在企业时,因为属于个人职业成长期,一直处于学习状态,现在依然也是。虽然我此前做的是人力资源的相关工作,但是对所有业务都想要了解。自己不会做的,那至少要把这个东西是什么搞清楚。我当时本着这种好奇心,觉得对什么样的工种都很好奇,所以就拉着销售市场的人,跟他们一起出去工作,拜访客户,所以那个时候积累下来关于业务的一些知识,到创业时去做转型,也就不会特别困难。

问:是什么使你坚定地走向创业之路?

陶媛:如果我说是“情怀”的话,大家可能要呵呵一下。我十多年前就想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就算是一家很小很小的咖啡馆都没有问题。2009年时,因为孩子生病,带了他去医院,结果车兜了三圈都没有地方停,把车停在医院门口,后来领了200块罚单回去。我就想可以通过互助停车的方式去改变这种现状,还想到如果有谁能帮我一把的话就好了,后来也幸运地遇到了互助停车的三位创始人。所以一直是本着这样的初心和雄心,想和小伙伴们去颠覆停车行业。

问:怎么才能抓住创业的一些机遇?

樊友斌: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一定得跟这个时代的脉搏同频。像现在大家都在推互联网+的时候,你就不能背道而驰。你还要用传统的方法,不代表你生存不下去,但是你无法变得跟人家不一样。企业能够实现持续迭代,是因为它能在各个时间点,与这个社会的变化联系起来。其次也得到外面去看一下,因为你站的高度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相同的。所以说要把握机会,再结合你自身优势,去做想做的事情。

抓住商机开辟创业路

近几年来,利用微信平台开启创业生涯的人不在少数,“90后”杨阳也不例外。

2012年,还在海口市读大学的杨阳就开始用微信朋友圈发布售卖信息。“当时,我尝试着把一些不用的书籍,一些较新的衣服拍照以后放在微信朋友圈里销售,没想到很快就有人和我联系,希望购买。”他说。发现商机并尝到甜头的杨阳,很快认准了微商这条经商渠道,并积极加以利用,注册成立了一家微店。

4月12日,杨阳告诉记者,他在上大学期间,就曾向父母借了2000元钱,批发了伊犁本地的薰衣草精油带去学校销售,由于学生们对薰衣草精油了解甚少,加之新疆本地精油提炼技术水平不高,他的销售最后以失败告终。

但杨阳收获了不少经验,最终,他选择销售一款上海生产的品牌精油皂。“现在的消费者都比较认可品牌产品,上海生产的化妆品采用的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也有保障,而且包装精美,符合消费者的审美。”他说。

重新定位让杨阳的微商之路走得顺畅了许多。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家乡伊犁找了一份正式工作,上班之余继续经营微店。

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和产品本身的口碑传递,3年来,杨阳的生意越做越好,已经与伊宁市一些商行、化妆品店、孕婴产品店实现了合作。他的微店目前销量有充分保障,营业额最高可达一天1万多元。

在杨阳创业成功的影响下,他的很多朋友也积极加入到微商团队。“我的朋友圈内现在已有100多人在转卖我代理的精油皂,虽然销量不大,但也能为他们增加一些收入。”杨阳说。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推广,杨阳已经辞去了工作,专职做起微商。创业小有成就后,他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已连续3年为伊宁县偏远村级小学捐赠新华字典,目前已捐赠了1200本字典。

“我家在乡下,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没有钱买字典,后来有人送给我一本旧字典,我用了6年。”杨阳说,“现在我有了经济能力,就想帮助那些偏远农牧区的孩子,让他们通过知识去改变命运。”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其它创业知识】热点

【其它创业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