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创业>其它创业知识

it创业团队介绍(合集3篇)

创业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团队,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管理理念,从而帮助自己创业团队更好地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

1金融:三个“80后” 成互联网金融创业团队样本

谦虚好学、勤奋努力、善于制度建设等各种创业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群在大平台打基础,在小平台打拼,做过创业懂投资,爱折腾有想法的靠谱青年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在91金融宣布已经完成B轮融资后不久,91金融办公室所在北京普天德胜孵化器园区的写字楼前挂出了“祝贺91金融新一轮融资成功!”的红底白字条幅。

风来了,91金融飞起来了。在风还没来的时候,这家从2011年开始创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从“网络金融超市”起家,积累着足够支撑其飞起来的强健体魄。91金融的创始团队当然梦想着能够飞起来,但他们未曾料到,风来得如此之快。

从2011年91金融创业开始,到2014年6月完成B轮融资,用91金融创始人许泽玮的话来说,“走得很顺利。”除了因为站在互联网金融的风口,91金融创业团队自身的特质,或许正是其能够获得投资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团队

2011年11月,先智创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家最初定位做“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大数据用户营销体系”的公司便是91金融的雏形。许泽玮是这家公司的领头者,负责产品和技术,与他一同创业的“小伙伴”还有两人:负责市场、推广、营销的吴文雄和负责“找钱、找人”的姜志熹。

这三个“80后”的职业交集是新浪,吴文雄回忆,2006年一个下雪的冬天,他与姜志熹站在北京新浪所在理想国际大厦下北四环西路的一个路口,说希望能找一笔钱,做些想做的事情。“姜志熹说靠什么?我说靠着大家一起搞,我们几个之间的信任是历史积累的,最朴素的。”

出生于1983年的许泽玮一米七的个头,戴一副黑色的半框眼镜。在先智创科成立前,许泽玮正式工作履历上先后为新浪和浪淘金两家公司服务过。前者是中国互联网门户巨头,而后者则是一家精准营销广告公司。

2006年,这位北航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凭借上学时在搜狐新闻中心的实习经历,获得了新浪的正式工作机会。北航一篇对许泽玮的校友专访如此描述他在新浪的职业发展历程:“从运营部专题编辑、副主编到互动产品负责人,再到技术接口人、互动社区事业部论坛社区项目经理,3年来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与资源,也使昔日不知‘头条’为何物的职场新手成为了一位愈加成熟的互联网工作达人。”

在新浪工作3年后的2010年,许泽玮短暂加入了以效果广告营销为主营业务的创业公司浪淘金。在这家公司的工作经历使得许泽玮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为投资者所了解。

在接受《融资中国》专访时许泽玮表示,“当我想要创业时,几家投资者问我是否需要投资,我选择了其中一家。”许泽玮所说的“其中一家”便是先智创科的天使轮投资者经纬创投。

在拿到天使投资时,先智创科还是一家大数据精准营销公司,并未转型专注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从事“金融用户数据挖掘和金融产品网络营销”是后来的事情。

分管战略、市场及媒体运营的吴文雄在2014年6月正式加入91金融,在此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吴一直在幕后帮助91金融开展工作。这位1981年出生的湖北黄冈人在武汉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四年的学习后,开始了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业生涯。

吴文雄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太平洋电脑网,“做硬件测评与导购,就是告诉读者什么产品好在哪里。”出于对硬件的喜爱,这位硬件测评员不仅能够出色完成硬件测评工作——“举例来说,买台笔记本电脑,拿过来我先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开,然后再花一个晚上拼起来,做得我很开心。”——“还能做网络社区,组织线下活动,做各种活动和营销。”

“后来,我到了北京,到了新浪。”至于为什么,吴文雄的想法很简单:“我如果要做媒体,就要在最好的媒体做。”吴文雄在新浪科技做编辑,尽管“很多东西要重新开始”,但外号“专题小王子”的吴文雄也承认,他在新浪学到了很多东西:“新浪教会了我如何写作和做采访,教会了我对于细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执行力,迅速参与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拼命去做很多东西。另外是吃苦,任何苦都要吃下去,你必须要坚持,你能做到最好。”在新浪的工作经历让吴文雄感到很有愉悦感,很满足。在吴文雄结婚时,吴曾经的上司,现任新浪网副总编辑邓庆旭作为嘉宾出席婚礼,他用“勤奋”一词来评价吴文雄,“那会儿加完班就拿着睡袋合衣睡在会议室里。”

再往后,吴文雄加入投融资资讯网站“投资中国”,这位总编辑用新浪作为标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跟新浪一样:速度一样快,稿子一样好,专题一样多。”从大平台出来,投资中国网的小平台让吴文雄真正领会到了创业的感觉。“新浪是大公司,有很多资源围着你,你只要认真做就可以了。但投资中国是一家创业公司,你就得想办法解决很多问题:除了媒体,我们要做会议、做产品、做数据,整个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

姜志熹也是91金融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这位蓝驰创投的投资总监从91金融创业伊始就参与其中。无论是2011年成立的先智创科还是2013年成立的九一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姜志熹都是投资人兼高管,主要负责91金融的“找钱”和“找人”工作。

这位80后投资者在新浪做过博客运营,在盛大文学做过副主编,辞职创业后还通过互联网向写字楼的白领们卖过切好的包装水果——这是姜志熹与哥们合作的创业公司“天天果果”的主要业务。如果要再往前翻,这位云南籍的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毕业生在上学时就搞过些有趣的事情:与人联合创建了“云南游子联盟”,和云南本地报纸《都市时报》合作,为云南考上外省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将至少生活四年的城市,并尽快步入正轨。

姜志熹在新浪博客供职时负责锐博客部分(现在称为“草根名博”)的运营,他经历了博客从诞生到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我建立并管理了一支60-80人的网友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让他们帮新浪做产品设计、做页面更新,做专题,我每天管理这支团队就可以了。”如何能够将其调动起来?姜志熹的答案是“利用新浪巨大流量的媒体平台,将其作为利益主线,把希望在新浪上出名、得到推荐的人进行利益捆绑,各司其职。”具体的做法将这些网友团队进行分组,分别赋予稿件筛选、稿件质量监督、客户服务的权力,各小组之间形成权力的制衡。对于自己借力打力的运营策略,姜志熹颇为得意,“我从来没有自己动手过,我应该是新浪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发过一篇稿子的运营人员。”

在91金融的创始团队中,谦虚好学、勤奋努力、善于制度建设等各种创业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群在大平台打基础,在小平台打拼,做过创业懂投资,爱折腾有想法的靠谱青年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IT桔子创始人:一年创业感悟,创业公司如何从0到2

中国有一家知名的创新创业数据媒体——IT桔子。i黑马曾经和金山网络CEO傅盛聊过天,他认为创业公司,最难的就是0到1的过程。看起来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已经跨越了0到1的过程,i黑马十分钦佩IT橘子创始人文飞翔的创业态度,她认为:创业,一方面是充满想象力的蓝图规划,一方面是立足现实的谨慎或敬畏之心。

这是在七千米以上的高空,广州到北京的飞机上,应海春的邀请,和大家分享“IT桔子”2013年的感悟:这是一个创业公司从0到1的历程,是一个4人小团队努力工作的历程,是一段为了理想重新上路、累并快乐着的历程,嗯,也是一个女性创业的故事

为什么要重新开始

很多创业投资圈的朋友,认识我是从17Startup.com 开始的,这是此前在盛大创新院的内部创业项目,我从媒体转行做产品之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希望拿出来作为独立公司运营和创业的项目,但最终因为洽谈不是太顺利,我退出和离开17Startup,需要重新上路。

那时候,心情很低落,调整和休息了1个多月,不知道是创业、做投资、还是去公司里做产品或运营,但保持着每天和3个以上人交流的频率,谈了很多种可能,也想过很多种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在碰到合伙人SS、得到几位天使投资人的支持,决定重新开始、在17Startup的基础上去继续做我们未完成的产品、服务,追随内心的指引、做着我热爱的事情。

那到底如何来确认是内心的指引和热爱呢?

1)在关注国内外创业公司、投资上的累计投入时间已经累计超过1万多个小时,一方面可以证明是真的喜欢,另一方面则说明有了足够的积累;

2)有执念,在一个事情上想了太多太久,发现有很多没有做完、或者特别想去实现和做到的事情。

基于这两个方面,我选择了重新开始,从0开始来做一些事情。

2013年:从0到1的积累和沉淀

我们是在4月份开始做IT桔子的,那时候就2个人、一笔启动资金,在厚德创新谷租了2个工位,抱着2台电脑就开始了。从白纸上的原型设计图开始,第一阶段的工作是花1个月来做产品的beta版本和上线,比较熟悉的一个过程,却因为第一个版本设计的功能太多、延误了工期,到了5月21日IT桔子首个版本才上线,没有做太多宣传,在熟人和朋友圈传播为主。

产品的上线,意味着更多的事情扑面而来,我们想了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公司数量做到8000-10000个、搭建可以开发增值功能的基础,割舍和放弃了一些事情,比如我现在会反思的放慢了微信公共账号的运营、还比如IT桔子内容的传播。对于小团队,优先级、减法是不断在做的事情,可能会有错误或风险,关键是要快速变化和调整执行的能力。

IT桔子的前3个月一直只有2个人,在安静地做着产品和内容,近乎于闭关开发的状态。到了7月份的时候,我们想进入第二个阶段,把过往断开的业内关系逐步联系起来、还有面向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创业者和投资人树立品牌并传播内容,于是开始扩招队伍。

招人是创业公司贯穿始终的关键问题,对于那时候的我们,熟人推荐和朋友介绍是最高效的手段,不过并不容易、毕竟很多事情还不清晰,我们花了快1个月的时间找到了第一批的两个人:文波和大龙,他们都来自QQ上的自荐和交流,能这么顺利的最大原因是志同道合,他们在创业投资服务上有过积累,也想做很多事情,走到一起是缘分了。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程序员与SS搭配,其实有过2个确认的人选,终归因为各种变故没有走到一起。

有了4个人之后,7-9月份的第二阶段开始了,一方面是内部团队的磨合,另一方面是对外启动线下活动。那时候花了很多时间来做内部培训和团队建设,如何搭建信息源、如何收集和收录信息、如何编辑和选取内容、如何更高效和分工来做事情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磨合,这个过程也会伴随始终,团队要一起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进步,哪怕生意不成功,人是进步的也好。

线下活动是我比较熟悉和擅长的,IT桔子要强化的仍旧是细分行业和垂直领域,一方面围绕这些主题去了解更多的创业公司、帮助我们完善数据;另一方面则和该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建立联系,看今后的合作可能。

很幸运的是,活动的操盘手和参与者仍是我们过去的好朋友,因为顾三、小宝、凯哥、bob等一直的帮忙,还有车库咖啡、联合创业办公社一直的支持,线下活动这块是很顺利的开始了。对于我们的挑战就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团队中要有人可以独挡一面、负责整个活动;二是活动要做出特色和价值,毕竟现在业内活动太多太多;三是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要创收,也算我们一笔可能的收入来源。这3个方面伴随着整个下半年,目前看完成度在80%左右。

十一之后,IT桔子进入第三阶段,一方面冲刺我们的内容和数量,另一方面则是新功能的开发,此前我没有做过的、定位为付费增值的产品。这一阶段现在仍在进行中,一方面团队仍要保持高频度的内容更新、而且在如今7000+的基础上增加很有难度,也有疲惫感;另一方面则是全新功能的开发,从构思、原型图,到讨论定稿、开发和打磨,再加上网站的日常维护,10-12月份我们都在经历多重磨砺。

从0到1,IT桔子是在积累和沉淀,无论是产品、业务,还是团队、架构,我们都只踏出了那么一小步,谈不上成就,只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014年:从1开始,期待的提升和飞跃

年末之际,一方面总结,一方面规划来年,现在的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一方面是充满想象力的蓝图规划,一方面是立足现实的谨慎或敬畏之心。IT桔子在达到1之后,如何走到10、20、50……更快速地前进和发展,我感觉到责任和重压,画饼之后做饼的过程,没有那么容易,而且冷暖自知。

不过很幸运的是,现在的团队、以及明年可能加入进来的人员,都让我感觉到我们有着很大的机会、去做一些疯狂的有格局的事情,我很渴望与他们共事、共同经历并一起来做,这会是我们人生中带着热情、责任、价值、自豪的历程,我充满着期待。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路上和攀登的创业者们,我们共同加油!与大家共勉。

3米鲜:一个疯狂创业团队的疯狂创业故事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下,在一米鲜,我主要负责公关品牌方向的工作,我叫郑超。今天给大家准备了12页PPT内容用做分享,第一页PPT讲的是“一个疯狂创业团队的疯狂创业故事”。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座的各位,创业的和未创业的都有所耳闻,一个好的创业公司的创业初始团队一般会有四个重要角色:一是最好有一个懂模式的人;二是最好有一个懂产品的人;三是最好有一个懂服务的人;四是最好有一个懂技术的人。

不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能凑齐这些人,也不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必须凑齐这些人。不过,一米鲜非常幸运,一开始就有了这四个人。他们分别懂模式、懂产品、懂服务、懂技术,值得特别介绍的这位是焦岳,一米鲜的创始人及CEO。在开始一米鲜创业之前,焦岳在阿里巴巴任职,对电商模式颇有研究,

一米鲜的起步缘于北京师范大学,从摆地摊做地推开始,创业路上,一米鲜每天都在增长。还记得,当时的一米鲜是先从北京的新发地进货,花不多的钱租了一辆九几年的面包车,每天晚睡早起去新发地根据前天晚上的订单进货包装配送。创业初期,一米鲜这个疯狂的创业团队,就确立了已有雏形的“C2B+O2O”模式。这个团队更确立了一个创业“要诀”,它不负责就是“专注”。你可能无法想象专注的代价,但能看到专注带来的不错的结果。对于一米鲜而言,专注意味着在将近一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米鲜没有盲目跟风扩品类,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做水果售卖。为此,一米鲜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一个响亮的口号“吃水果,一米鲜”。

专注本身其实就是一件疯狂的事情,有度的疯狂带来的结果也是喜人的。一米鲜成立时间是2014年11月份,到目前为止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500人。一米鲜第一天上线仅有来之不易的50单,而截至到8月底,一米鲜日均已有5万单以上,累计注册用户150万,现在的业务已经覆盖10座城市,前9座城市仅用10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从0到1,一米鲜如何拿下九座城?到现在是10座城,我们拿下9座城是10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一个好的团队当它真正疯狂起来的时候,它带来的超乎想象的爆发力是很难想象的。前几个月的时候,一米鲜只做北京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是模式、产品、运营和技术的积累和铺垫,以及一米鲜强大的供应链团队的磨合升级都有关系。

为什么要用电商思路和方法做生鲜O2O这件事?

必须要用电商做生鲜O2O的事情,这是我来到一米鲜这家有着O2O属性的公司后一直聊的事情,当然我是被不断灌输的,因为初接触这个行业而要一直听他们说,虽然我自己也有自己的观点。

对于水果,多数男生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多数女生很了解这个事情,有些人爱吃水果,甚至每天都要吃水果。这就形成了水果爱好者和发烧友这个群体。所以,一米鲜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开始注重这块文化的建设。文化的建设指的是一米鲜正在为全国的水果爱好者和水果发烧友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平台深挖水果文化。水果发烧友和水果爱好者更愿意通过一个口碑、品牌更切合的平台平台去结识。因为垂直社交在本地生活这块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标签,他可以帮你解决在专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发展的问题。

对于垂直社交这个本地生活O2O身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标签,你可能着重去做,也可能不着重去做,这个跟你的体验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你要认识到垂直社交可能能够帮你解决你在专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发展的问题,这才是关键。

关于电商思路,前面有提到,一米鲜有这电商基因,我们更专注于在电商思路下工夫。电商思路对于一米鲜最大的启发在精细化运营,当一个企业精细化运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外产品售价,另外一个是对于用户的体验。

做鲜食O2O,如何玩转校园、商圈和社区?

一米鲜现在的定位是鲜食O2O,“鲜食”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就是拿到手里直接就能吃。什么地方最需要鲜食呢?答案各有异同,但也有共性在。一米鲜就是根据这个逻辑确定的主要业务范围,分别是:高密商圈、高校校园和年轻社区。

关于高密商圈,这是一米鲜现在做的最好的,商圈重点是指商务办公区域。这块在别人做的过程当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米鲜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了。高密商圈内有些企业没有下午茶,只能自己去解决下午茶的问题,买一些水果犒劳一下自己,这部分市场体量非常大。

关于高校校园,校园市场现在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因为学生住的比较集中,但是宿舍很难进。一米鲜和其他兄弟公司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就是采用自提店的形式。到目前为止,一米鲜自提店的数量正在稳步增加。

关于年轻社区,做过社区的都知道,社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因为它周边布满了大量的本地化、生活化服务设施。比如说我们去买水果,北京方庄地区的水果店就可能接近10家。有一些硬性问题在社区不能解决,看那些做社区先驱们就知道了。不等不说的是,社区这个市场很难做好,但是我们有一个消费习惯,我们在办公室买东西有时是要带回家的,因此一米鲜在通过这种交叉尝试去做社区中的年轻社区。

在此前的一次活动中,有人问我,从生鲜O2O到鲜食O2O,一米鲜是在做升级吗?很多人以为一米鲜是在做降级,其实不然,这和专注有关系的。一米鲜要做到去影响、优化、改变人们的本地生活方式,它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是基础,刚好鲜食O2O这个概念符合一米鲜的品牌诉求。

C2B+O2O模式,开启“产地直采”2.0模式

前段时间,在9月19号的时候一米鲜做了一个以新疆水果和产地直采为主题的节日,叫“新疆水果节”。为什么叫“产地直采”2.0模式呢?1.0是解决安全和品质的问题,但是这个不足以撼动更多人通过线上购买线下可以买到的东西。2.0模式更多的会找一些职业采手,找到1.0拿不到的果品资源。随着大量生鲜企业的介入,我们在2015年这个生鲜O2O窗口期,一米鲜“产地直采2.0模式”追求的果品品质是1.0拿不到的。

C2B+O2O的模式,O2O大家都有所耳闻就不多介绍了,重点说下C2B这个概念叫法,和C2B+O2O模式的组合升级。一米鲜的C2B模式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以销定采”。就是每天确定一个合理时间为订单节点。在这个时间点会汇集用户的订单数据,这个订单数据经过分析处理,然后提交到我们的供应链,在供应链那边进行采购、分装、运输、配送等流转,最终在T+1日送达到客户的手中。

C2B+O2O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把生鲜行业的诟病——损耗,最大限度的压到2%,传统模式下的损耗是20-30%,在这个情况下它会大大的降低产品的价格、提高产品品质,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线上购买的乐趣。

如何做才能把“非标品”变成“标品”?

如何让“非标品”变成标品呢?前面有投资人分享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这是摆在O2O从业者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于一米鲜专注的水果,在O2O这样一个大的消费应用场景下,它其实不适合按斤去销售。所以,我们一米鲜有一种做法是按“个”,但这个“个”其实它其实后面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品规的问题。第二是损耗的问题。

关于品规,一米鲜的品规是一开始调研制定的,会在一米鲜发展中不断优化调整。在一米鲜售卖的水果,每种水果都有自己的相应品规。比如香蕉这种大家都熟悉的水果,它的粗细、色泽,口感、甜度、外形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于香蕉这种很难保存运输储存的水果,一米鲜还会考虑他的包装等问题,最终“生产”出来的SKU都有严格的质检。

关于损耗,在整个生鲜领域损耗都是很大的难题,它直接决定了这个行业的整个发展成本,如果你损耗降不下来,你最后面临的问题就不是传统企业面临的问题那么简单了,因为它可能导致你融资上不去,市场份额拿不到,导致整个团队处于很被动的状态。损耗是可以协调解决的,尤其是通过模式的设计和优化。被大家熟知的产地直采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从源头把控,输出品规,损耗自然就能降低了。损耗降低了,也能更好的降低成本,形成实际的价格优势。深挖行业特点,结合行业特色前置模式设计和优化,你才能更好的把非标品变成标品。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其它创业知识】热点

【其它创业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