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政策
农民朋友一心一意回家创业,但是在遇到融资上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今天读文网小编整理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政策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政策
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兴起我省全民创业新热潮、加速江西崛起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08年10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减免行政收费、增加小额贷款等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对促进我省返乡农民工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目前仍面临创业机会不足、创业能力缺乏、创业环境不佳等问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做大量更细致的实际工作,以进一步促进我省返乡农民工创业。
着力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热情
各级干部要通过大量的宣传鼓动和说服教育,帮助返乡农民工认识当前有利于创业的形势,让返乡农民工了解政府已出台的鼓励创业政策,帮助他们打消对创业的顾虑、克服害怕创业失败的恐惧心理;主动发现返乡创业的好典型,及时表彰优秀创业者,广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创业精神,增强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光荣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引导全社会尊重、关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之,要尊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营造人人想创业、个个敢创业的浓厚氛围。
着力帮助返乡农民工把握创业机会
发现创业机会、捕捉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的第一步。在商品极大丰富、市场趋于饱和的今天,从事什么行业、提供哪种商品和服务,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帮助返乡农民工把握创业机会。各级干部要大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信息,分析市场特点,预测创业前景,评估创业机会;鼓励农民工利用自己在打工时掌握的一技之长和熟悉的行业市场开展创业,通过他们的创业把发达地区的产业“嫁接”、引进过来,形成本地经济优势;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为核心,提供参与机会,有意识地引导返乡农民工创办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扶持其中的优秀者最终成为重点企业。在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普通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极其有限,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走特色化创业之路,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着力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
有了创业机会,还得设计好具体的创业项目,比如,项目的技术选择、投资规模、融资方式、创业团队、组织形式(包括产权结构、内部机构设置等)、场地需要、商业模式、创业计划,等等。返乡农民工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难以完全依靠一己之力做好这些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为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提供专门的服务和帮助,这也是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内容。返乡农民工一旦发现了创业机会、有了创业意愿,各级干部和专业人员就要帮助他们设计创业项目,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资源情况优化项目,包括选择最合适的技术、确定最合适的投资规模与融资方式、组成较理想的创业团队、设计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等。
着力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
缺乏创业能力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如何开办创业项目,如何与客户、银行等打交道,如何搞好经营管理(包括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员工管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上。
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要针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培训不能只讲大道理,要结合实际,让农民工有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动员当地成功的企业家和经营能手参与培训,用他们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农民工创业者,同时让他们组成相关的咨询、培训教导队伍,在正式培训之外为农民工创业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调动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咨询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来参与农民工创业的培训与咨询工作。
着力改善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硬件条件
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等中小城镇,这些地方往往并不完全具备创业所需的各种硬件条件,因此,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十分重要。如果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那就应当提供厂房、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同时解决工业污染的集中排放和处理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工业园的空地新建相应设施,也可以利用园区内已有的闲置设施;另一方面,应以城镇为中心,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事的是商贸服务业,那就应当提供场地、店面,统筹规划城市街面、道路设施,在城市管理方面可以适当放宽管制,在不对市容市貌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尽量为创业的摊贩和个体户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中小城镇建设商品流通、专业批发市场等创业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果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事的是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那就应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土地、山林、水面等生产资料和配套设施。总之,要加速新型城镇化步伐,改善投资硬环境,营造农民工创业乐园。
着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在创办企业中遇到的经营管理问题
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不能仅限于帮助他们把企业创办起来,还必须帮助这些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得保证产品销得出去、货款收得回来、成本降得下去、资金融得进来、员工留得下来。当前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返乡农民工在创办企业中遇到的经营管理问题,即产品销售、低成本融资和引进人才。产品销售问题是创业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市场不旺、江西本地的需求有限等,使产品销售难度更大,这也是许多农民工不敢创业的重要原因。为此,除企业自身要加大产品销售力度、采取各种有效的促销措施外,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政府要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帮助和服务。比如,建立各种机构和平台,为产品销售提供信息、寻找市场;成立专门的促销队伍,推销本地企业产品;引进外地销售组织和人员,帮助推销本地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销售和电子商务,等等。解决创业融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和执行政策的力度。缺少优秀员工是农民工创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为此,创业者要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地方政府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居住生活、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方面的社会综合功能,让人才在小城镇也能享受到城市化服务,缩短他们的心理差距,从而不但留住当地的技能型人才,还能吸引外地的人才来打工。
着力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服务平台
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能仅靠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功创业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农民工创业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更需要周到、细致、长久、有效的服务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应当成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整合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关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策划机构、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多方参与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区可依托现有机构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
着力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
就拿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渠道、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来说,现有的好政策真的不少,我国也成立了不少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但据调查,除劳动部门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得比较好外,很多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都非常谨慎,业务量不是很大,几大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和农民工创业提供信贷服务方面作为不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融资难仍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着力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产生实际效果。首先,明确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相关政策落实上的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建立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有效的奖惩办法,促使已出台的政策能得到真正落实,产生应有的作用。
其次,各级干部要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联系,现场解决问题、现场帮助指导;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执行各种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再次,进一步强化政府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简化投资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克服少数机关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努力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各种高效、便捷的服务。
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创业资源,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提升、扩散、共享为纽带,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快输出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催生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既要保证返乡创业人员平等享受普惠性政策,又要根据其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落实完善差别化的扶持性政策,努力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坚持盘活存量与创造增量并举。要用好用活已有园区、项目、资金等存量资源全面支持返乡创业,同时积极探索公共创业服务新方法、新路径,开发增量资源,加大对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要加强政府引导,按照绿色、集约、实用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支持返乡创业企业与龙头企业、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同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
——坚持输入地与输出地发展联动。要推进创新创业资源跨地区整合,促进输入地与输出地在政策、服务、市场等方面的联动对接,扩大返乡创业市场空间,延长返乡创业产业链条。
二、主要任务
(三)促进产业转移带动返乡创业。鼓励输入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口帮扶输出地建设承接产业园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带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已经成功创业的农民工等人员,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潮流,充分挖掘和利用输出地资源和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发展。
(四)推动输出地产业升级带动返乡创业。鼓励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等人员,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顺应输出地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创业兴业,把小门面、小作坊升级为特色店、连锁店、品牌店。
(五)鼓励输出地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带动返乡创业。鼓励农民工等人员发挥既熟悉输入地市场又熟悉输出地资源的优势,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商业,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9.98% 资金 研报]等输出地特色产品的挖掘、升级、品牌化,实现输出地产品与输入地市场的嫁接。
(六)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返乡创业。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返乡农民工等人员融入区域专业市场、示范带和块状经济,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人员,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创业空间。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带动民族地区创业。
(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返乡创业。鼓励返乡人员共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林下经济、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合作建立营销渠道,合作打造特色品牌,合作分散市场风险。
三、健全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体系
(八)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创业线上线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进一步推进县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其成为加强和优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持电信企业加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互联网服务,加快提速降费,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推动信息入户,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返乡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创业。加大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支持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智能电商物流仓储基地,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下乡体系,提升冷链物流配送能力,畅通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
(九)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各地要在调查分析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总体状况和基本需求基础上,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布局作出安排。依托现有各类合规开发园区、农业产业园,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支持和引导地方整合发展一批重点面向初创期“种子培育”的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引导早中期创业企业集群发展的返乡创业园区,聚集创业要素,降低创业成本。挖掘现有物业设施利用潜力,整合利用零散空地等存量资源,并注意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等统筹结合。属于非农业态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应按照城乡规划要求,结合老城或镇村改造、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或农村宅基地盘整进行开发建设。属于农林牧渔业态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在不改变农地、集体林地、草场、水面权属和用途前提下,允许建设方通过与权属方签订合约的方式整合资源开发建设。
(十)强化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特点、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编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有效开展创业培训,扩大培训覆盖范围,提高培训的可获得性,并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有经验和行业资源的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当中选拔一批创业导师,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提供创业辅导。支持返乡创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动员知名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等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加强输出地与东部地区对口协作,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定期到东部企业实习,为其学习和增强管理经验提供支持。发挥好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开展返乡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好贫困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