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考历史方法总结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面对高考,怎样才能把历史学科学好呢?下面和读文网小编具体了解下高考历史学习方法。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第一部分 :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 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 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1.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2.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完整版)
3.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4.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辛亥革命
6.轻松记忆高中历史的方法
7.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8.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第一部分 :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 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 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高中历史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导语:离高考到来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了,同学们都已经进入了复习的冲刺阶段了,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优秀的高考知识点概况和经验大全分享,大家不妨进行学习参考,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哦。更多的读书技巧尽在读文网。
总结各种题型做题规律和方法。做题不一定多,但做题后要进行思考和总结,特别是对做题通性通法的总结和落实更是关键。如对选择题、填空题做法的灵活选择,向量在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的作用,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常见的结合方式,直线和二次曲线关系的几种基本解法套路与变化,数列与函数的灵活变化应用等,达到做一题就要会做一类题的目的。
重点、热点专题复习。高考(课程)的热点问题、高中阶段数学的主干知识及与大学接轨内容是每年必考的重点,因此要把这些问题形成专题进行复习。如函数、不等式、直线和二次曲线、向量、导数、数列、线面关系、三角基本运算都是每年反复重点考查的内容,因此要以这些内容为主向外扩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
解决平时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平时练习和测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回扣课本概念、公式、性质或通过请教教师解决。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定时定量和规范训练,所有的练习要在高效中进行,以适应高考时间短、思考量大的情况。
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复习中要有意识地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并不断对此进行归纳、领会、应用,逐步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现实,把握好复习起点。确立好正确的复习起点,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切不可盲目从众,学会放弃一些自己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目标,树立起只要能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就是成功的思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有很多人说历史难学,其实不难学的。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生智力差异不是很大,所以学习方法相对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小学学习方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预习也叫超前学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的过程。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哪些懂了会了,哪些不懂不会,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文科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呢?这里有一些好的建议,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6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
7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看了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历史科目的内容多、头绪多、线索多、细节多,因此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记忆的牢靠和全面。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而机械地记忆,必须有效率地进行记忆。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看了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应对高考文科,该怎么学好呢?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考文科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则:夯实基础,注重能力
误区:抛开知识搞“能力”
夯实基础,是指要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第一,这是文科的特点决定的。文科的记忆性很强,不背书,搞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第二,这是文科综合高考的实践证明的。2004年的《考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科骨干知识的考查。从今年试卷看,许多人押宝的“热点能力题”都未出现;相反,诸如“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这种典型的知识题,却提到了突出位置。
注重能力,是指要在知识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能力。文科综合考试毕竟不同于单科考试,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疏于考查低能级的背记内容,注重考查分析性、开放性的内容。这就是“能力”的含义。怎样提高能力呢?第一,要着重掌握课本中的分析性、论述性内容(而不是纯记忆内容);第二,注意应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与综合,尤其是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这是高考的能力热点。
关于背记,补充说明几点。第一,绝对要背书。这是基础的基础,不下苦功不行。第二,要有重点地背。一是注重主干知识,反对繁琐哲学;二是注重分析性知识。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反对死记硬背。总之,学文科,背记要刻苦;学文综,背记要动脑。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习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下面大家和读文网小编一起来看看高考学霸英语是怎么学英语的?
高考英语阅读,一方面考察词汇,另一方面考察长句分析。长句分析涉及语法,语法这部分最好还是通过课堂了解,或是专门看语法类资料,因为讲起来实在是太庞杂了......现在先讲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技巧。
具体怎么做呢?做题时候,首先读题,然后带着题目泛读一遍,这时,一些比较明显的信息只需要对照题干,你就可以选答案了,然后把暂时不能一下做出的选项,回到原文,来进行局部精读,这样就能在很短时间内作出选择,并且正确率还很高。当然,这也需要大家多进行英语阅读积累,推荐材料是 TIMES,BBC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应对高考的学习上有什么样可取方法呢?下面读文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考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概念的重要性被忽视,而一些难题,怪题倍受青睐。
2、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冷落了其它科目。
3、平时依赖计算器,一考试就犯计算上的错误,搞的自己手忙脚乱。
4、听老师讲例题觉得会了,自己用参考书时一看题明白了就以为自己会了,不再动手去做。
5、匆忙应付老师作业,搞题海战术,却不认真对待做题时发现的问题。
6、听课时将内容一股脑塞进去,不动脑筋去思考所以然。
7、成绩好一点的同学认为老师上课讲的太简单,开小差。其实忽略了老师对某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
8、将老师讲的例题一字不漏的抄下来,而同时忽略了老师精辟的分析。
9、 晚上开夜车,白天没精打采,形成恶性循环。
看了高考学习方法指导的人还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各科该如何学好呢?下面和读文网小编具体了解下中考学习方法总结。
第一点,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第二点,多看一些例题。
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补充一些课外例、习题,这是大有裨益的,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考生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大忙,复习中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由于老师补充的例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自己找一些来看,看例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记题目不记方法,看例题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每看一道题目,就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了,不过要强调一点,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则不要凭借主观臆断,那样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走进死胡同的。
2、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
看例题,在读了题目以后,可以自己先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对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哪点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也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3、各难度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
看例题要循序渐进,这同后面的“做练习”一样,但看比做有一个显着的好处:例题有现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我们循着它的思路走,就会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技巧性较强、难度较大,自己很难解决,而又不超出所学内容的例题,例如中等难度的竞赛试题。这样可以丰富知识,拓宽思路,这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学好数学,看例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点,多做练习。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后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还要真正掌握方法,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多做练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多做综合题。
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青睐。
做综合题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工具,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多做练习”要长期坚持,每天都要做几道,时间长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较大的收获。
学数学并非为了单纯的考试,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数学素质的好坏的,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功夫用在平时,考前不搞突击,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在平时就掌握好,考试前一天晚上不搞疲劳战,一定要休息好,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还要放下包袱,驱除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认真分析,严密推理。
其次,应试需要技巧,试卷发下来后,应先大致看一下题量,大概分配一下时间,做题时若一道题用时太多还未找到思路,可暂时放过去,将会做的做完,回头再仔细考虑,一道题目做完之后不要急于做下一道,要再看一遍,因为这时脑中思路还比较清晰,检查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有若干问的解答题,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前面问题的结论,即使前面的问题没有解答出来,只要说清这个条件的出处(当然是题目要求证明的),也是可以运用的,另外,对于试题必须考虑周全,特别是填空题,有的要注明取值范围,有的答案不只一个,一定要细心,不要漏掉。
最后,考试时要冷静,有的同学一遇到不会的题目,脑袋立刻热了起来,结果,心里一着急,自己本来会的也做不出来了,这种心理状态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我们在考试时不妨用一用自我安慰的心理:我不会的题目别人也不会,(俗称精神胜利法)或许可以使心情平静,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当然,安慰归安慰,对于那些一下子做不出的题目,还是要努力思考,尽量能做出多少就做多。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下面和读文网小编具体了解下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好的学习方法会对你终身受益,如果你想高考分数能够多提高几分,那么来看看,我相信你一定不会后悔的。下面和读文网小编具体了解下好的高考学习方法。
高考模式分析 现在高考模式已经变成了9选6,也就是语数外各科150分,其总分为450分,这三科中数学 和英语最容易拉开差距,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抓.语文要特别重视阅读和作文,也不能掉以 轻心,很多时候自认为有把握的学科却没有考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过这样的情况.文科 生还有:政史地合卷考试,各科100,其总分300.英语有听说考试,现在就要重视.从高一 起就要树立高考意识.高二要分文理科,现在要逐步确定自己选文科还是理科,至少应该有 一个大概的方向.
清华北大状元们的经验 会学习的人一定要有优势科目,优势科目可以给你带来更大的自信,给你挤出更多的学 习时间.先把一个学科学到顶尖,再把另一个学科学到顶尖.最后把所有的学科学到顶尖, 这就是各个击破的原则.
偏科一定要补. 既要突出优势科目,又要兼顾其它科目,特别要防止出现"木桶效应":木桶的容量并 不由最长的那片木头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片木头决定.也就是说,在高考中,即便有一两 个高分, 但只要出现一个低分, 总分就会被拖下去. 所以一定要下决心补习弱科, 越早越好. 弱科是学习的主要矛盾,毛主席告诉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很容易解决.
4高一高二一定要把抓紧时间,一部分同学的政治,地理,历史,生物以前没学好. 到高三很难补上来.因为高三的时间很紧张.当你补习基础的时候,别人又在研究更深的题 目了.牢记:一步主动,步步主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高中历史必修二呈现给学生们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那么你对历史必修二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关于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p#副标题#e#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 代 黄道婆 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看过“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课程呢?这里有一些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