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知识百科>健康养生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问题。那么你对心理健康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关于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指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它年轻,是指心理学最初包含在哲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尽管年轻,但科学的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当前,心理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2、你知道“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来历吗?

-----2000年5月,在北师大心理学院(原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团市委将每年的5月25日确立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3年团中央、全国学联向中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谐音“我爱我”)确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珍爱自我、追求更高生活质量。

3、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4、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心理健康的定义,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特定社会角色和环境特点,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给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较为适合实际情况。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理智地对待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运动变换中达到平衡。

(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纳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能够认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被其他同学所理解和接受;能够与其他同学较好地沟通和交往,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状态。

(3)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且能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4)具有顽强的意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挫折承受能力。在大学生活中,能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也会出现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能很快地让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合理的平衡发展。如果一个同学具备了这种健康的人格特征,那么,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

(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

(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9、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

-----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

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

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

------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

-----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10、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

(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

(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

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

(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

(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

(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11、心理防御有哪些?

心理防御的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

(1)否认,对现实的否认或对自己情绪的否认,掩耳盗铃就属于这一类的防御方式。

(2)固执,不论自己的主意是否正确都坚持,也是一种任性的表现。

(3)转移,把情感、欲望或行为从原本有的发展阶段转移到其它事物上,比如,在外面受了批评,回家来对家长发脾气。

(4)合理化,就是为自己的"不良"动机开脱和找借口,或对失败进行可接受的解释,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典型。

(5)外投射,将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所接受的想法、欲望、情感归咎于他人。比如,一个恨别人的人,确信"他恨我"。

(6)潜抑,就是将不能接受的想法除去。

12、怎样克服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是有能力资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吝啬的人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吝啬心理的形成与环境影响、人格成长不良有关系。吝啬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使人自私、冷漠,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同情之心,破坏了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要想消除吝啬心理,不防作以下尝试:

-----领悟法,即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使自己成为孤独的人,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13、大学生经常咨询什么样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有关个人发展的问题,这类咨询也叫发展性心理咨询。主要涉及: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陌生、焦虑、担心等情绪,如果适应的过程太长,会出现适应障碍。

(2)学习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p#副标题#e#

14、新同学进入大学后一般会面临哪些适应方面的烦恼?

(1)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烦恼。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陌生的生活环境会给新同学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容易使同学产生生活不满意,甚至出现想家的情绪。

(2)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烦恼。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大学的学习是开放的、是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其次,大学的学习涵义是多方面的、多水平的。这些都需要同学自己主动、自觉。部分新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并难以接受事实,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更为严重的可能出现学习上自暴自弃。

(3)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烦恼。新生入学后可能出现不被理解或难以被理解的烦恼。不同个性特征的同学对待同学的长处和缺点有不同的方式,由于同学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容易产生各种误会,产生不被他人理解的错觉。另外,由于受到社会、家长的影响,新生之间可能会出现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这会增加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难度。

(4)适应新的师生关系的烦恼。有些同学会由于不了解老师而出现不理解老师或片面理解老师的烦恼,也可能由于缺乏与老师适度的沟通,而造成自己不能被老师理解的烦恼。

(5)适应独立、集体生活的烦恼。新生中首次寄宿的同学往往出现不能适应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烦恼。同时,独生子女习惯一人一间的“独立自我”空间,集体生活往往让他们产生一种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的烦恼。

15、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

(2)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3)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又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它较为持久,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状态。学习的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16、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17、大学生如何增强学习动机?

(1)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新入校的新生而言,在学习上不要有丝毫的放松心理。大学一年级是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关键一年,如果在这一年间有所荒废,对今后的学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2)面对并接受现实。对于那些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因为学校和专业已经确定,几乎没有更改和调换的余地,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并接受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要因此而影响到学业,以至于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

(3)端正学习态度,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成就要以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来衡量,而不能单单以个人所得回报的大小来衡量。

(4)要纠正错误的归因。有些学生把能考上大学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毕业后的出路归结为“关系和运气”,这种归因显然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出路仍然是以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全面发展的素质为选拔人才的根据,其他因素只能暂时起作用。

(5)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培养的结果,原来没有兴趣的事务,经过培养也可以产生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间接的兴趣可以转换成直接的兴趣,关键是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个人的兴趣服从祖国的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原来没兴趣的需要就变成了有兴趣的活动。

18、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

---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

(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

(2)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3)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4)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

(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19、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20、怎样科学制定学习计划?

----大学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所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制定学习计划要注意几个问题:

(1)自己的学习计划要与教学计划步调一致,不要抛开教学计划孤立地制定学习计划。

(2)学习计划要依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应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各科知识的理论学习。

(3)学习计划要有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休闲的时间也要考虑在内。

(4)计划要有灵活性,不能订得太死。即使有一个小的计划安排没有实现,也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及对整个计划的信心。

21、怎样提高预习的效果?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预习不是一般地阅读教材。而是要围绕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以理解教材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预习中还要记下疑难的问题,以求在听课时解决。在需要与可能时,预习还可以结合参观和对所学内容的直接观察、考察及观看有关音像材料等方式来进行。

----大学生的预习可以以一本教材为主,但不要局限于一本教材的范围,在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博览群书,以一个问题的论述与解决为中心进行比较,以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更深入地领会教材。

22、为什么积极的思维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生通过听课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在听课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融合为知识的体系。机械被动地听课,无法使新旧知识互相衔接和融合,只有开展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融合与构建知识体系的工作。

听课的过程不仅要开展思维,使新旧知识衔接与融合,而且要尽可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发现与探索。这种探究与发现的学习,自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人类原来发现知识的过程,而是要抓住发现过程的主要关键,以利于形成合乎逻辑的科学概念与结论。这种发现学习不仅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3、怎样科学地组织复习?

-----组织复习,不是简单地阅读己学过的材料,而是要达到进一步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1)及时进行复习。按照心理学的规律,遗忘是在学习以后就立即开始,其趋势是先快后慢,记过的材料开始遗忘的多,之后遗忘量逐渐减少。要提高记忆的效率,必须在学习新材料之后立即开始复习,而不要等到遗忘开始之后才进行。

(2)分散复习。对已学材料的复习,不能集中在一个时间内进行,而要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这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如何分散复习的材料,则要根据材料的数量、难度与每个人自身的能力为转移。

(3)复习方式多样化。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是良好的复习方式。上课以后,可以当天及时复习,还可以每天复习与每周的阶段复习相结合,或者把逐步的复习与更长阶段(一个月、一个学期)的复习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巩固记忆的效果。

(4)加强练习。应用知识既是复习知识的形式,也是深入领会知识、培养技能的途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采取书面作业、实际调查、参观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实践和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扩大所学知识,并使自己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5)复习与创新相结合。通过各种练习和实践进行复习,还应有意识地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解题或实际应用时,有意识的设立不同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变式”解决问题,将有利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24、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25、怎样消除学习疲劳?

(1)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

(2)劳逸结合。学习过程要有间隙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同时,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7—10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区与个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的目标而保持坚强的意志,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克服学习意志上的软弱和动摇是保证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

26、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大脑?

(1)努力学习,锻炼脑力。大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也像人的体力一样,是需要锻炼的。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刻苦锻炼脑力不断使用脑力,才能保持心智不会衰退。

(2)合理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在大脑中建立起良好的动力定型,使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协调,有节奏地工作。因此,应当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时间,并自觉地遵守,每天按时学习、工作,按时起床、睡眠,逐渐养成习惯,保持习惯。

(3)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我们连续工作、学习一段时间,感到疲劳之后,就要休息;经过休息,疲劳消除之后,就要工作。这是根据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互相转化、互相诱导规律决定的。疲劳以后仍不休息,大脑会自动罢工,进入保护性抑制;已经睡了八、九个钟头了,还要蒙头大睡,不但不会消除疲劳,还会产生疲劳。只有劳逸结合、张弛有节,兴奋与抑制互相调节,才能保持充沛的脑力。

(4)动静相依,文理相间。由于人脑的神经细胞有专门的分工,不同的工作、学习由不同的细胞去分管,经常地轮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因此,每日、每周的工作、学习内容应有预先的安排,适当加以穿插、轮换,使一部分神经细胞兴奋若干时间后转入抑制,另一部分抑制的细胞兴奋起来。这样,不但使大脑持续地工作不会疲劳,而且使前后学习的内容,在记忆上不会互相干扰。

(5)积极锻炼,增强体质。人的大脑与躯体是个统一体,体内的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系统的新陈代谢旺盛,才能供给大脑更多的氧气和养料。锻炼身体,有很多好处:可以积极作息,调节脑细胞的工作;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睡眠,消除疲劳;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那些不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就常常患神经衰弱、高血压、胃病、消化不良、便秘、痔疮等病,脑力劳动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7、什么是考试焦虑?为什么会考试焦虑?

-----学习焦虑,是指担心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未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与恐惧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的突出表现是考试焦虑,即在临考前或临考时产生紧张与恐惧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表现在临考前神情紧张、忧虑,在临考时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手足发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记忆力力下降,原本熟悉的材料这时也因过度紧张而回忆不起来,严重时还会出现“晕场”的现象。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一是对考试的意义估价过高。认为考试成绩不好,一是影响个人在班级的威信,脸上无光、影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与信任;影响毕业时择业的条件;等等。二是对考试的结果期望值过高,提心吊胆,害怕失败。三是有的学生神经过程较弱,承受不了风险刺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28、怎样克服考试焦虑?

(1)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端正考试的动机。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只是检查教与学的成效,有利于检查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利于调整对自我的认识,进行自我完善。

(2)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要符合个人实际。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于平日学习的努力,而不是决定于考试本身。如果平日努力不够,复习不够,而企图在考试时侥幸地获得高分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克服这种侥幸心理,就可降低考试焦虑。

(3)平日努力学习,加强准备,以平常心应试。克服考试焦虑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平时的努力,彻底吃透教材,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有备无患,信心十足。这样才能以平常心应试,稳操胜券,克服考试焦虑。

(4)有意识地克服“怯场”现象。考试时产生的“怯场”现象,可能是由于对考试信心不足而临场慌乱;可能是缺乏应试的经验与技能,临时碰到问题无力应付;还可能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气质与性格特点不能适应紧张的场面。因此,除了从心理上消除应试的障碍外,还应从应试的技能方面进行加强。如在考试前检查应携带的物品;考试时如何沉着地阅读试题;如何思考答题的步骤与策略;碰到困难时如何应付;如何对自我的情绪状态进行调整等等。29、什么是挫折心理?

-----当我们的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成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方面,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身心发展的人生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30、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原因可划分为两类:

(1)主客观矛盾是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观指大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一旦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如大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的有限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行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

(2)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有的同学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大学生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温床。

看过“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健康养生知识】热点

【健康养生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