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翡翠基础知识(通用三篇)

翡翠是玉石中最为珍贵和稀有的品种,被誉为玉石之王,并列于世界七大宝石之一。那么你对翡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读文网小编整理关于翡翠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翡翠的色(共6级)

翡翠常见的颜色有绿色、白色、红色、紫色、黄色等 ,其中以带绿色为最优的品种,如果一件翡翠中既有绿色,又有红色和紫罗兰色,那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翡翠。

对于绿色的翡翠来说(例如戒面),传统上有“浓”、“正”、“阳”、“和”之说。所谓“浓”是指绿色饱满、浓重;“正”是指绿色纯正,不含杂色;“阳”是指绿色鲜艳、明亮;“和”是指绿色均匀、柔和。

在色温为5000K的连续光源照射下观看翡翠的颜色分级为:

级别 纯正程度 均匀程度 深淡程度 色泽

1级 纯正绿、祖母绿、翠绿等 极均匀 不浓、不淡 艳润亮丽;

2级 正绿色、苹果绿、黄秧绿等 均匀的整体上有浓的条带, 斑块、斑点 整体不浓、不淡 艳润亮丽;

3级 正绿色、苹果绿、黄秧绿等 整体不均匀 浓淡不一 艳润明亮;

4级 微偏蓝绿(含黄绿色的鲜艳红色、紫罗兰色) 均匀 不浓、不淡 润亮;

5级 蓝绿色 均匀 不浓、不淡 润亮;

6级 灰蓝色(含淡黄绿色、 淡红色、淡紫罗兰色) 均匀 淡雅 润亮;

(其实,实际应用中还会有很多其它的干扰因素,比如棉之类的!也掺杂在里面,会影响其价值的!)

对于颜色的判断(另一篇关于颜色的介绍,便于大家加深印象)

翡翠的颜色有很多,其中包括绿色、紫色、红色、黄色、灰色、黑色、白色等等。在这些颜色当中,最有价值的是绿色,其次是紫色,然后是红色和黄色,完全没有价值的颜色是灰色。可以说,只要灰色进入到翡翠颜色当中,就会产生“脏”的感觉,减低翡翠的价值,比如绿色、紫色、黄色的翡翠如果带有灰色,翡翠的价值一定会减少。

白色:玻璃种要够白,够纯正在旧有的翡翠体系当中,白色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颜色,但是近年来,随着玻璃种翡翠的兴起,白色玻璃种翡翠的价值获得了新的认可。

对于白色的玻璃种而言,衡量其颜色价值的标准就是够不够纯正,够不够白——越纯正、越白就越有价值,大家经常见到的偏黄色调的,或者偏蓝色调的白色玻璃种翡翠,价值都不如纯白的玻璃种。

如果白色玻璃种当中包含有阳绿色,那么其价值就高于纯白玻璃种。不过,一般来说,好的玻璃种带阳绿通常颜色不会太浓。实践当中对这一点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例如,很多人会把白色冰种或者白色玻璃种当中的“飘蓝花”误认为是绿色——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飘着的颜色是墨绿色,有些商家会把这种情况说成是玻璃种带绿色,实际上是属于“飘蓝花”。“飘蓝花”的玻璃种翡翠其价值要低于干净的纯白玻璃种翡翠。

黑色:非主流品种

黑色的翡翠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墨翠。墨翠以前不被认可,但是,随着台湾地区对于墨翠的喜爱,它的市场价值被发掘出来。在墨翠爱好者看来,墨翠颜色深沉,更有煞气,有强调驱邪避凶等附带寓意,因此有着不少讲究和说法,但是,墨翠目前不是市场主流品种。

黄色:要通透浓艳 黄色表现在翡翠上有时候是优点,有时候是缺点,需要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只有在种分通透、质地细腻、黄色很浓艳、漂亮的情况下,黄色才会成为翡翠的优点。这些黄色常常被利用进行巧雕,为翡翠增色不少。而颜色暗淡、水头不好的黄色则往往是翡翠的缺点,用行里面的话说就是“显脏”。例如,像一只翡翠手镯,如果出现黄点、黄斑,那么对于手镯的价值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对于鉴定却有帮助——收藏者可以凭借黄点与黄斑的特征,断定翡翠为A货。

而如果一个手镯同时带有绿、黄、紫等三种颜色,又被称为“福禄寿”,这要比只有绿色的翡翠要更有价值。在2011年万瑞祥翡翠俱乐部新春翡翠换宝大会及拍卖会上,一件其中一件市场价格在30万人民币的冰种三彩翡翠手镯经过激烈的轮番叫价之后,最终以16.5万的价格成交,现场的翠友纷纷对这件拍品的得主投去羡慕的眼神,无疑他淘到了很棒的“宝贝”。其实,翡翠不是价越高越好,而是要去寻找那些不贵又有收藏价值的翡翠。

红色 :要通透,不要“烧红”

翡翠中的红色要比黄色的价值更高,其产出数量也远远少于黄色。从感官看,红色比黄色更为浓艳,更漂亮,但也不是所有的红色都有很高的价值。只有那些种好通透的红色翡翠比较难得,价值较高,这些红翡做成红的戒面、花件、平安扣等等,都是难得的好东西,也具有较好的升值空间。不过,红翡的收藏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一种“烧红”的翡翠,这样的红翡不值得收藏。红翡的珍贵在于稀有、天然,而“烧红”的红翡不仅不稀有,还与天然翡翠有区别,没有升值的潜力和收藏价值。“烧红”的红翡外表常形成均匀的一层红色,不美,也缺乏灵气,商家也往往不承认是“烧红”的,但行家很容易看出来。

紫色:要细腻,要浓艳 紫色又称“紫罗兰”,或称为“春”。既有绿色,又有紫色的翡翠称之为“春带彩”。有黄、绿、紫、白四色的翡翠,又称之为福禄寿喜。

严格来说,紫色翡翠的出产量并不算特别少,比红翡要多,其块体更大,种份以藕粉地居多,通常结晶颗粒较粗,透明度较低。紫罗兰中真正名贵的还是其中的优质品种。

目前紫色的翡翠两极分化得很厉害,种份很细腻、同时色彩浓艳的紫色翡翠价格上升得很厉害,和一般的颜色浅、暗、质地不细腻的紫色翡翠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原来好的紫罗兰手镯不过几万元的样子,现在已经涨到了40到50万元,而一个满色的紫罗兰手镯,由于颜色较浅,也不过1到2万元。 (公盘后价格又上涨了?)

绿色:饱和、浓艳,不偏不邪绿色是翡翠中最有价值的颜色,这一点为很多收藏者所认识。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种份,即使是满绿,翡翠的价值仍然不高。例如像缅甸公盘的一块满绿的“铁龙生”原料,底价才8万元,但仍无人问津。要明白,即使是绿色,也要细腻、通透,才有灵性,才会美。

关于翡翠的绿色,说法很多,像葱心绿、秧苗绿、菠菜绿等等,其实这些说法并不重要。看绿色,要看其中有没有带有灰色和黑色的色调,如果带了灰色的色调,绿色就会“显脏”,如果带了黑色的色调,颜色就会变暗,灰、黑色调的进入会使得绿色翡翠色偏、色“邪”。还有就是绿色中带有白色调,其结果就是使得翡翠的绿色被冲淡,颜色变浅,饱和度降低了,这样就比不带白色调的绿色翡翠,价值低了不少。

还有两种情况,那就是绿色偏黄或者偏蓝。偏黄就是俗称的黄杨绿之类,偏蓝则是俗称祖母绿一类,两者之间的颜色就是纯正的翠绿色。一般来说,绿色中略有一些偏蓝或者偏黄是可以接受的,不太影响价值。绿色的价值体现在颜色的饱和度和浓艳程度上。

总而言之,对于翡翠所有的颜色来说,越鲜艳、越均匀,其价值就越高,这也是符合大众的基本审美心理的。#p#副标题#e#

翡翠的底

底指的是翡翠絮状物(又称棉),黑斑,其它色斑的多少程度。由于翡翠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其结构多为纤维状结构和粒状结构,杂质的多少程度也必然影响翡翠的价值。

级别 划分标准

1级 10倍放大镜下不见任何绺裂、灰黑丝, 在不显眼处偶有个别白棉、小黑点;

2级 10倍放大镜下不见绺裂,见少量细小白棉、黑点、灰黑丝;

3级 肉眼不见绺裂,10倍放大镜下见少量绺裂、肉眼可见少量白棉、黑点及少量冰渣物;

4级 肉眼见少量绺裂及较多白棉、黑点、灰丝及冰渣物;

翡翠的做工

在这个分级标准中“工”是指一件翡翠成品的形状、做工、以及重量3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翡翠成品在设计师、工艺、文化内涵、制作年代、体量等方面的差异每件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详细的分级是无法做到的。有些网站是这幺分的:

级别 形状 做工 重量

1级 比例适合,饱满大方 名师制作、巧夺天工 5克拉以上;

2级 比例适合,饱满大方 自然流畅、匠心独具 5克拉以上;

3级 比例适合,饱满大方 普通制作、平整光滑 5克拉以上;

4级 比例适合 制作一般 无要求;

(这个真不好按照级别划分,真正的大师用心创造的都是无价之宝!按级别怎么也得俩一级啊!好作品会被无数次的山寨的,山寨的大多只能形似,差距还是有的!)

2、关于种和色的资料

硬玉的分级:

传统老式的玉石分级总是以深色老坑,老坑,金丝种,新坑种,油青种,豆青种来形容,但是对消费者来说,可以说是太过于抽象,为了让消费者能够简单且贴切了解玉石,以下提供新的分级法做参考。

一.质地(种)

1.玻璃地:质地明亮、清澈、细腻。最重要的是具有类似宝石单一结晶体之"硬"的感觉,极少可见之石纹,若有可见之杂质则多为形冻石花、甘蔗渣或片状之黑烟。此种质地镶起后常可见内部之反射光芒,有时会有"猫眼"现象。这个质地是所有种质中的最高等级,可谓千万年不变。

2. 冰地:顾名思义,其结晶如冰块或冰糖感觉,干净度颇高。质地亦颇细致,但其感觉不如玻璃地来的冻、硬,这种质地镶起后水头相当好。

3. 化地:其质地正如"果冻"之半透明状,但可见细微小石花、棉絮等。

4. 冬瓜地:质地亦接近半透明状,感觉如煮熟后之冬瓜。

5. 糯米地:质地要透不透,具有如熟糯米之细腻感,一般所称之芙蓉地与此质地接近。

6. 翻生地:质地类似糯米地,但玉肉中部份结晶如不熟之生米般出现饭渣。

7. 豆地:如豆般不太通透,透度只入表面二分,有非常多可见之棉柳,苍蝇翅、稀饭渣等,此种质地在强光下照射一段时日后易起小白花,"娇度"降低。

8. 白地:一般玉石结晶多呈白色与无色,白色又为最常见之色彩,前述之新厂玉多只到此级,此质地己无通透之意境可言,此质地与常称之"瓷地"接近。

9. 芋头地:白中略带灰,色如芋头般,底属木

10. 灰地:不透明,质地多纤维,色暗如香灰般,具沙性。

11. 乌地:质地呈黑褐色,不透明,底木。

12. 油地:种质冰、硬,感觉有油脂光泽浮于表面。一般颜色较墨绿之玉石较有机会出现上现象。

看了这些种地的介绍,太教条还得现场实践自己上手的好。昨天跟朋友聊起白底青我给大家看看。整理如下:“首先在翡翠里看到白色肯定就是糯化以下了,白底青作为一个品种,如果非要把它归到正常种水定义里去也是勉强可以的.那么白底青可以分为,糯白底,豆白底和干白底,糯白底对应的就是糯种,颗粒粗的对应的就是豆白底,实在干的,就叫干白,属于石头类,没有玉化但是一种特殊的白底青,打灯看不到颗粒,有水头,但是光又比较散这种叫嫩白底,这就是白底青的大概几个种类了.”只是白底青哦,自我感觉还有很多学习的东西!

起胶起荧

翡翠的神秘之处就在于此,即使同一块石头,不同部位它的晶体排列展布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揉面团,有的地方夹生,有的地方比较均匀,这和翡翠成矿时受到的剪切力、挤压力等各种地质力有关,并且随机性非常大,神奇的自然力的结果,鬼斧神工的造化。这也是中国人研究翡翠成矿最透彻,文章最多,观点最多的,市场最复杂的根本原因。加上深厚的中国玉石文化,是外国人无法涉足的一个领域。

硬玉颗粒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变的圆滑,可以拉长变成纤维丝状,可以以不同大小颗粒相互结合,可以纤维与颗粒结合,变化多端,与玛瑙的纯粹由微晶颗粒堆砌而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翡翠的起荧现象是微粒晶体排列异常整齐有序而导致光进入后整体折射率明显,有可能是晶体排列不及起荧的整齐而导致光进后去形成微粒散射而不能成为明亮而具有“刚性”的强烈光芒。

突出了玻璃种起胶的珍贵性,那就是晶体排列无序对透明度是有很大影响的,那么在无序时如还能达到玻璃种,那么想像一下就可以明白,这样的种质需细腻透明到何种程度?那种晶粒间的相互嵌紧要到何种程度?那是一种无序胜有序的极高境界。

部分起荧部分起胶的情况有可能存在,因为毕竟二者都是“种老晶体颗粒很小”只存在晶体排序的些微差别,而晶体在矿物形成过程中,排列则有可能因为天然形成时地质或是气候的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矿床也会有这种现象(事实上已经有这样的挂件出现,存在即是合理)。

起莹、起胶是一种有真实基础且有生命力的概念,是基于一种认识:钻石仅从外观如何与其它无色透明宝石区别?为什么大家不去戴一块玻璃,因为火彩。钻石的火彩对他的商业价值的意义是根本性的,不是虚无的概念。

起胶的感觉,这个"胶"也不一定是指象胶水般凝滞,也可以比喻做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塑胶棒,或是新涂上去比较干净的玻璃胶,看上去是半透明的白色(先以白色举例,较容易说明东西),有柔软的肤触(以视觉产生的效果而言,不专指手感),比较好和纯净的在光下会有微泛蓝(紫)色荧光效果,玉器中抛光后整体能出现类似这种效果的挂件很少,种质特别细腻的才有可能出现。再有,对于玛瑙的东西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和实际成矿有差别的),二氧化硅的颗粒溶于水中,随着水分的蒸发,颗粒汇聚,早期形成蛋白石,就是市场上说得欧泊,进一步蒸发,形成具有层纹状的玛瑙(类似于珍珠的层状生长),进一步生长长成水晶,这种现象在一些水晶晶洞中最为明显,外围是玛瑙,内部是水晶晶簇,所谓的聚宝盆就是这样的。

当晶体颗粒很小即种很老时,如晶体排列较有序,这时会起莹,当晶体颗粒很小即种很老时,如晶体排列较无序这时会起胶,玛瑙是起胶的典型代表---具有微晶无序的特点。

起胶、起莹并不是每一块翡翠都可以出现的,这和翡翠的生长过程中受力有关。即使玻璃种翡翠、高冰翡翠也照样不起胶起莹,起胶起莹可以算作是翡翠中比较少见的现象,所以肯定比没有这种现象的价格要高,勿庸置疑。

无色玻璃种起的“胶”绝不是一般的胶的概念,他把翡翠走向透明极至形成的强玻璃光泽拉回了温润的玉感范畴,有了大隐隐于市的味道,既保持了在玉石类中强透明的特色和优势,又用最佳的方式解消了强光泽晶体宝石的“过度竞争”,意义只能有心人各自体会了。

起莹是晶体有序排列的光学表现,起胶是晶体无序排列的光学表现。

而翡翠的种质取决与晶体颗粒大小,颗粒极细小就是通俗说法的老坑玻璃种。颗粒细到一定程度(翡翠呈半透明以上),都会有起莹、起胶的光学现象。

当晶体颗粒极细小的情况下,晶体无序排列也就是起胶的效果优于晶体有序排列也就是起莹的效果。

从翡翠爱好者的角度来说:

翡翠的鉴赏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本质:在愉快的欣赏的过程中带来有益的精神享受。不过分追求翡翠的市场价值,一件简单便宜的翡翠产品也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体验,不要因为你戴的翡翠不够漂亮,或者价值不高感到沮丧;也不用花太多的金钱或精力在翡翠上面而试图成为鉴定师,除非是翡翠业者,否则沉迷在某个概念或者某个名字上不可自拔似乎并不能给带来愉快.和享受。


看过“翡翠基础知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百科知识】热点

【百科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