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谈民间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异同(6篇)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华夏土地上延续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华武术源于人类为了生存竞争和安全需要的狩猎、战争等各种社会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谈民间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异同。欢迎阅读!

健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并在实践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使百看不厌。就单个动作而言,讲究的上、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钱翔浅底的雅趣,如“大跃步前穿”,忽地凌跃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长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套路运动变化,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交流技艺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作家滴呐-武术表演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看了“谈民间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异同”文章

谈民间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异同

1960年10月,我出生在西安市一个普通家庭,在家里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当初习武纯属偶然。6岁那年的一天,大姐(当时12岁)上街买东西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可是轮到她买时,有一个人把东西全部买完了,我姐姐没买上感觉很委屈,就和对方理论,结果被人给打了。我是家里面唯一的男孩子,父亲便执意让我练武术,说等我长了,有了功夫,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我的姐姐、保护我的妹妹在社会上不受别人欺负。

父亲后来就把我送到跟我爷爷那一辈结拜的兄弟袁润生老师那里,我叫他四爷,我爷爷是老大,他们都是抗战的时候从河南逃荒来到陕西并扎根落户的。四爷是练传统武术的,主要练查拳,我就跟四爷学习“十路弹腿”、“查拳”等,四爷算是我的武术启蒙老师。

那时候学的东西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打架

四爷教我的时候特别用心,一招一式都讲得很清楚,这一拳打出去要做什么?是攻击还是防守?你的托掌有什么意图(用途)?托掌意在防守......等等,那时候学的东西都很实用,目的性也很强,就是为了打架,为了对付别人。学习过程中,我的动作稍微有点慢或者不到位,师父手里的教鞭就梆梆梆地打过来,所以我一点也不敢马虎。

进了专业队以后,首先从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跟民间老师习武就是为了防身,为了将来打架的时候能用得上,一招一式都讲求实用;进了专业队以后,首先从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老师和体委领导的教育下,我渐渐认识到,练武术不单单是为了打架那么简单,它还是一项体育工作,将来是要走向赛场拿金牌的,是要为陕西人民争光的!从那时候起,我就认识到练武术不光是为了我自己,还肩负着要为陕西争光这样一个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在专业队,从训练内容到训练方法,再到所追求的目标,都跟民间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训练内容是根据国家竞赛的要求,怎么样能拿冠军,怎么样能出成绩就怎么练。像国家一些规定套路,打个比方说,过去要做一个虚步会站得很高,虚步是什么意思呢?是引诱对方来进攻你,你随时要能上去,能进攻对方,所以要求架子站得就比较高一些,架子高了便于你迅速地移动,进攻时你能很快速地出击,防守时也能很快退回来,民间武术就是这样从实用角度来诠释这个虚步的;而专业队就不一样了,老师首先要求你必须要低下去,低下去这是一个标准,低下去是从专业角度要求你腿部必须有力量,如果没有力量,你可能会一屁股坐在那里;再比如说做一个架掌,要求你肩膀必须要打开,动作要舒展,要大方,但民间老师所讲的架掌就是为了防守,是要小心别人攻击你的头部,是从攻防的角度来说的,不讲究动作是否好看,主要讲究实用;而专业队则要求你做的动作要舒展,要大方,要好看,特别像长拳,大开大合的,那你就要按照这个要求去练功;再比如说弹跳,老师会要求你必须跳得很高,跳起来以后你的击响腿也必须要打起来,所以对你的综合能力要求会多一些。

一套长拳打下来是一分半或者是一分二十秒,但是,在整个长拳里面却包含了对习练者各方面的要求,你既要有速度,有爆发力,有弹跳力,还要有精气神,这些东西你都要体现出来。所以,对于专业队员,你既要有力量,又要有速度,而且还要有柔韧性。

要想成为一个全能型的武术运动员,技术必须要全面

我在练习的时候从小有个特点,这可能跟我与民间老师练习有关,我的速度很快,我的爆发力很好,我的弹跳力也不错,这是我的特点,这也是我后来跟李连杰在赛场比赛当中的优势,我比他快,我比他爆发力强,但是他比我动作做得潇洒,比我动作做得漂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的柔韧性差,比如说我的劈叉,劈不下去,就是韧带太硬,后来大家看到我的劈叉挺好,那都是硬上老虎凳练出来的。

白文祥老师对我说:“搞(武术)专业,这是一种职业,你要想拿冠军,要想成为一个全能型的武术运动员,技术必须要全面。你的其他方面都很好,但是你的柔韧性太硬,柔韧性不单说你的胯硬,你的肩也硬。”

练肩就硬搬,若要练胯,说个不好听的,就是上老虎凳。让你把腰靠到墙上,后面再放一个很大的实心球,很硬,顶着你,然后你往那一坐,没有别的,就是硬搬,两个人,一人(抓住)一个脚,就这样把你的脚慢慢搬靠到墙上。哎呀!搬完以后,那个疼真是无法形容,尽管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要哭,但当时年龄小,疼得实在忍不住,受不了那个疼痛,哭了。搬完以后,十几分钟那条腿都收不回来,慢慢、慢慢地才能收回来。

那时候在运动队,像这样一边流汗,一边流泪是常有的事。后来大家看到我在赛场上劈叉能劈下去,那就是这样硬练出来的,因为你是搞职业的,必须要(劈)下去,否则你跟别人比赛就没有那个资本。

再比方说,在刀术演的练中,一个旋风脚,一个转体360度,有时540度,或者720度,接着还要做一个劈叉的动作,那你必须要(劈)下去,因为在套路比赛中实行打分制,裁判会根据你完成套路的精确程度来进行打分。

我不觉得苦,因为我喜欢武术

那时候,无论春夏秋冬,每堂课运动量都很大,但我不觉得苦,因为我喜欢武术。

比方说大冬天做一个击响动作,打手呀、打脚呀,冬天没有暖气,天气很冷,手和脚冻得全是口子,这一击打血就往外溅。脚也是,冻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使劲一脱,会连脚上的皮一块撕下来……尽管这样,但我从来不觉得苦,反倒感觉很快乐,所以我的大师兄、二师兄,就是王发元、郭良他们都很嫉妒我,因为我练完以后躺下马上就睡着了,他们练完以后肌肉恢复有点慢,一堂课运动量非常大,他们总是喊腿也疼,腰也疼,睡不着觉,在过肌肉关。

竞技观赏

丰富生活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比如,作家滴呐也非常热爱崇尚与喜欢观赏武术表演。

锻炼意志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武术基础】热点

【武术基础】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