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中华武术精神是什么有哪些【通用8篇】

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华武术精神。

中华武术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中华武术精神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和报国杀敌、效命沙场,慷慨赴死的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和精神。 站在历史唯物生义的立场看,中华武术精神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当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中华武术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正统文化影响下,随着中华武术的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华民族血与火的洗礼中成熟起来的,它已溶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所以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德行操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说,中华武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善友爱,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精神”的核心内容。每到四处狼烟、遍地烽火,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武术精神就会大放异彩,指引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战胜一切敌人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没有被分裂,没有被消亡,而是与时俱进,繁衍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这无疑是与我们具有伟大的中华武术精神不可分的,所以说:中华武术和中华武术精神,为奠定祖国的万里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华武术的主要来源

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安国强民武术课程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关于武功

武功,在个人,是制止侵害,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功力;在国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中华武术精神:实质“精忠报国”

武术精神亦称中华武术的人文精神,是练功习武者以中华武术的伦理道德(武德)为基础,通过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操守品格,风貌状态,心智觉悟、气节意志等方面的外在表现,是人性的升华和完善。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报国杀敌,效命沙场,慷慨赴死的英雄主义;以天下苍生为重的爱民护民思想;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侠义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归纳为,讲诚信、重义气、承诺必为;尊师重道、坚忍不拔、刻苦顽强等品格。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中华武术精神的实质,那就是:“精忠报国”。这是中华武术的灵魂。

武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血与火的洗礼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德行操守,所以说,武术精神既是民族的历史传统,又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武术精神同样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今天,我们在理解阐释“精忠报国”时,就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这个“忠” 不是封建社会的忠君、忠于皇上,而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武术人、也是中国人的伟大情怀。

中华武术精神:形成与发展

中华武术精神,萌发于古代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基本形成,后经历代充实完善,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的正统的人文精神之一。武术在古代是主要的军事手段,凡是接受武术训练的人就要受到忠君报国、杀敌立功的教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随着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主流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忠君爱民、杀敌报国、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以及尊师重道,护村保民、除暴安良的武德规范。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尽管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但作为武术伦理道德及践行武德的武术精神一直延续下来,虽然统治阶级与老百姓对武德及武术精神,在认知和理解上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接受的,是有共识的。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为国杀敌,效命沙场,马革裹尸的英雄人物,有为民请命、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他们可能是将相高官,也可能遮民俗子。如抗金名将岳飞、平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甲午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反抗列强的义和团等等。在抗日战争中,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以及中国军民用大刀长矛等原始的冷兵器来弥补武器装备极度落后,29路军的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等凡是有抗日烽火的地方都能看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的悲壮场面,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大刀精神”,这就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时代体现,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武术精神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和内容,花木兰充军、扬家将保国、唐朝的边塞诗,现代影视文学《亮剑》中的李云龙等等,无疑不是“精忠报国”。所以中华武术精神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天下兴立,匹夫有责",岳母刺子“精忠报国”这一千古绝唱,何尝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中华武术的表演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剧(剧),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中华武术精神:时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已不再是军事手段、基本脱离了战争,而是成为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主要社会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然而,武术的灵魂“精忠报国”的思想和情怀,已超出了武术范围,它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沉积在民族的“基因”里。

今天,我国处在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历史时期,但是国际、国内一些仇华反华势力,企图阻止扼杀我们的事业。中国有句古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以,全体中国人民都要秉持“精忠报国”的中华武术精神,做好“亮剑”的准备,随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我国和平发展的丰硕成果贡献力量。这就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时代意义。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华武术的主要来源

#p#副标题#e#

中华武术精神:是武术的灵魂

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拳术、器械的攻防格斗等肢体运动,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这其中就包括武德、武术精神等意识形态内容,两个方面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武术。武术的意识形态为“形而上者,谓之道”, 武术的肢体运动为“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 是“器”的主宰,是“灵魂”;“器”是“道” 的形质,是“型体”。

武术属于暴力行为、战斗力量、杀伐手段,只有在民族正统文化的引领下,在良好的武德规范下,他才能成为正义的力量,否则就会危害社会。古人把武功高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爱国护民的人,称其为“侠”、“义士”,把武功高强,祸国殃民的人称其为“盗”、“匪”“寇”。因而,武术的 “道”决定了武术的社会存在的形态和意义,所以,中华武术精神是武术的“灵魂”,是武术的“道”。武术也正是有了这个“灵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传承发展到今天。

中华武术的竞技来源

二战后,全球用"竞技体育"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新中国为顺应国际形势,以全国之力全民发展竞技体育,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以比赛、竞技等形式进行"发展",至今。但是,以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动的竞技体育,其使用的规则,与中国传统武术"止戈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两者之间难以拟合、厘定,导致当今中国武术形成出以表演为主、以竞技为主和以民间传统功夫为主的不同概念武术并存、的局面。

竞技,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展示体育成果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形式。体育,来自于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出自于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由在湖北开办幼稚园、对幼儿进行全面"保全身体之健旺"的教育方针而来。竞技体育是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框架下解释的运动形式,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涵对修习者除身体外,在精、气、神等综合方面的提升。中国传统武术并无单一的体育形式,中国也没有传统体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育概念为基础创立的"传统体育"新概念,没法提供任何传统文化引证、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上位概念。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武术基础】热点

【武术基础】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