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十月围城相关的共8个结果:
现在是2009年,华丽丽的建国六十年,荧屏与荧幕上都充满单方面的回忆与歌颂,按照我老爹的总结就是:全面展示我们如何弄倒国民党。
今年秋天,我陪朋友一起看赫赫有名的献礼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她从小到大是个好孩子,学习好,思想好,行为积极上进,党员,国家机关从业人员,不看毒草,不听靡靡之音,更不会有丝毫反动思想。
我们一起看到影片中的瞿恩就义,孙淳叔叔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倒下。我朋友哄笑起来嗤之以鼻:真假,太假了,你说是不是?!我说不是的,虽然你不相信,但是当时这位瞿恩的原型叫做瞿秋白,他的确是唱着国际歌,喊着共产主义万岁死掉的。DANG今天很操蛋,并不代表所有信仰这种主义的人都很操蛋。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好孩子们也开始什么都不相信。
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
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
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
执政者将自身的理想与主义抬得越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实用主义君临时代,娱乐精神空前风行。
“”时,家乡有青年在街头打闹嬉戏,高喊着:你们敢打革命爷,你们敢打革命姐。至此,“革命”再也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完全沦为一个笑话。
我们还没开始建构,就已经开心地拥抱解构,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最终我们打倒了神圣,最终我们热情地拥抱庸俗,最终未能建筑起自身核心价值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被忽悠太久,产生最大恶果不是我们笨了,而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包括自己。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革命,我恐惧它巨大的破坏力,我厌恶它的血腥后果,我讨厌它可以随时成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我更憎恶它随时变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儿女时比吞噬敌人更加凶狠。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主义,尤其那些认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类终结目的的主义,当他们被压迫的时候他们表演得如此纯洁理想,当他们成为主流,他们所表现出的排外性与空前专制往往比前任统治者更甚。
所以,我看《十月围城》不仅仅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更是因为被它片花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给触到。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的关于革命最好的解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和“革命”这个词握手言和。
我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革命者,对于为主义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义吞噬的人们,我心怀尊重。
我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可以评判他们,同时心怀某种敬畏与感激。
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热情,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
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共和、共产、大同……都是曾经被用以呼唤理性、现代性、个性、人性与新的时代,同时也这些词也被用以唤起多数人的暴力,用以巩固权力,用以践踏权利与扭曲人性、创造同质化。
就在不远的年代里,人们感知国家的衰败与无望,人们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人们为了捍卫思想而厮杀,当思想成为组织,人们卷入其中,最终组织的荣衰代替了思想的成败,最终组织的目的代替了过程的正义,组织代替了理想,成为正义本身。
《十月围城》中,革命者臆想着只要保卫组织,保卫领袖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欺诈义士作为诱饵引开杀手,清廷官员臆想着只要保卫朝廷统治与社会的安稳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自身是正义。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这“正义”的双方,而是那些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天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倒在政党、革命家、政治家、军阀、党魁、知识分子、大商人们叱咤风云的舞台下,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俗世幸福,而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小时,去成就历史。
我总是想起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关于马赛曲的故事,马赛曲的作者一生除了写出这首歌之外乏善可陈。仿佛时代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选择了那个普通的人物,借他的手写出来这伟大的旋律。
或许,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组织;或许,在中国社会的方向抉择中,我们总是抽到下下签;或许,我们任何一个机会都导向失败;或许。我们总是一遍遍重复着历史的错误与悲剧;或许,我们至今还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在衰败、痛苦与危机重重的年代里,青年们“闭上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的我们从未体会过。
去年回家时在飞机上读顾准,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年,他在信件中和自己的弟弟探讨“终极目的”这一命题——
“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社会的进步。”
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值得你去放弃自身的判断力。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替代进步本身。
所以,值得信仰的是进步本身,而不是任何标榜“进步”的组织。
今天的主流,无非也是昨日的异端,今天的异端,也许就是明日的主流。
归根结底,时代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进步,任何人“万万岁”的说梦,任何组织“代表人民”的意淫,任何主义“永远先进”的自欺欺人,最终都会落败于时代的力量,这或许是我们仅存的乐观与希望所在。
前段时间,我还很得瑟地数落过香港影业,演员凋敝,市场缩水,一线花旦均被大陆包揽,香港导演只能来大陆找投资、找演员、找市场。
现在看来,对比刚刚上映的《三枪》,我觉得张艺谋可以找块豆腐撞撞。相比较大陆导演在“大片”中每况愈下的表现,尽管资金缺、市场缺、演员缺,香港电影依旧完胜。内地的投资,内地的演员,却进一步成就了香港这座城市,香港电影人不可撼动的文化地标位置。、
我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不得不服,也不得不承认——
我一直希望中国影坛出现《十月围城》这样的片子。
它触及了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时代与人物,同时它很好看。
在中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晚清以来为中国明天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正义与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他们却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
小时候不喜欢读近代史,憋屈而令人心烦,古代史多好,我们多牛x,我们是世界第一。
现在能慢慢体会到,读懂它,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而来,才能有资格去思索今日之中国向何而去。
可惜,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缺乏空间去探求,媒体议题缺失,社会平台狭小,它沉入戏说、样板戏、娱乐的海洋深处。
找不到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不可怕,可怕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探讨它的兴趣。
革命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党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主义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千千万万人死去,民主不一定会来。
甚至我们知道,民主只是个孩子,它能被不同主义,不同党派抱来抱去,被打扮成不同摸样。
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主的兴趣,我们失去了对进步的相信,我们无法正视在追寻民主与进步中的鲜血、失误、愚蠢、卑劣与其他种种最坏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值得去享受它的光明与幸福。
玛丽莲梦露说的好,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无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
古往今来,所有让人奉献才华、勇气、激情乃至生命的美好事物皆如此。
在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我去查了查瞿秋白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写了最后的文章《多余的话》,他说如果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他宁愿做一个普通的学者与知识分子。那一瞬间,相对于我DANG那些最终走上历史前台的男一号们,这位最终死在历史中的男配角显得更为亲近。他不再是曾经的党魁,他也无非是时代选中的一个普通人。
所以,容我最后再推荐一次《十月围城》,一部关于时代中普通人抉择的影片——
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这部片子节奏紧凑且台词功力非常出色。
这部片子终于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
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贡献了迄今为止最优秀的表演,尤其是王学圻与甄子丹。
这部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了一个宏伟的命题。
这部片子内涵极其丰富,导致于我在观影途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与姓名。
这部片子没有单方面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
这部片子没有我写的这么沉重,相反它很商业,它非常好看。
……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也是我打出的第一个评级。
并非我看的其他影片不足以打动我,而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某种可能性,我看到了“民主、革命、主义、未来……”这些词汇重新以严肃姿态回归主流议题的可能性,即使有人是为了去看偶像,有人是为了去看笑话,有人是为了去看武打,只要有人去看,我还是看到了思考的可能性,看到在这个娱乐时代中,我们愿意再次拥抱沉重的可能性。
鉴于以上珍贵的可能性,我给它五颗星。
值得迷信的不是陈可辛,也不是香港电影,而是终究会到来的进步,更是精神不灭的薪尽火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在是2009年,华丽丽的建国六十年,荧屏与荧幕上都充满单方面的回忆与歌颂,按照我老爹的总结就是:全面展示我们如何弄倒国民党。
今年秋天,我陪朋友一起看赫赫有名的献礼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她从小到大是个好孩子,学习好,思想好,行为积极上进,党员,国家机关从业人员,不看毒草,不听靡靡之音,更不会有丝毫反动思想。
我们一起看到影片中的瞿恩就义,孙淳叔叔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倒下。我朋友哄笑起来嗤之以鼻:真假,太假了,你说是不是?!我说不是的,虽然你不相信,但是当时这位瞿恩的原型叫做瞿秋白,他的确是唱着国际歌,喊着共产主义万岁死掉的。DANG今天很操蛋,并不代表所有信仰这种主义的人都很操蛋。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好孩子们也开始什么都不相信。
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
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
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
执政者将自身的理想与主义抬得越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实用主义君临时代,娱乐精神空前风行。
“”时,家乡有青年在街头打闹嬉戏,高喊着:你们敢打革命爷,你们敢打革命姐。至此,“革命”再也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完全沦为一个笑话。
我们还没开始建构,就已经开心地拥抱解构,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最终我们打倒了神圣,最终我们热情地拥抱庸俗,最终未能建筑起自身核心价值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被忽悠太久,产生最大恶果不是我们笨了,而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包括自己。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革命,我恐惧它巨大的破坏力,我厌恶它的血腥后果,我讨厌它可以随时成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我更憎恶它随时变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儿女时比吞噬敌人更加凶狠。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主义,尤其那些认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类终结目的的主义,当他们被压迫的时候他们表演得如此纯洁理想,当他们成为主流,他们所表现出的排外性与空前专制往往比前任统治者更甚。
所以,我看《十月围城》不仅仅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更是因为被它片花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给触到。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的关于革命最好的解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和“革命”这个词握手言和。
我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革命者,对于为主义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义吞噬的人们,我心怀尊重。
我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可以评判他们,同时心怀某种敬畏与感激。
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热情,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
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共和、共产、大同……都是曾经被用以呼唤理性、现代性、个性、人性与新的时代,同时也这些词也被用以唤起多数人的暴力,用以巩固权力,用以践踏权利与扭曲人性、创造同质化。
就在不远的年代里,人们感知国家的衰败与无望,人们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人们为了捍卫思想而厮杀,当思想成为组织,人们卷入其中,最终组织的荣衰代替了思想的成败,最终组织的目的代替了过程的正义,组织代替了理想,成为正义本身。
《十月围城》中,革命者臆想着只要保卫组织,保卫领袖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欺诈义士作为诱饵引开杀手,清廷官员臆想着只要保卫朝廷统治与社会的安稳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自身是正义。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这“正义”的双方,而是那些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天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倒在政党、革命家、政治家、军阀、党魁、知识分子、大商人们叱咤风云的舞台下,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俗世幸福,而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小时,去成就历史。
我总是想起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关于马赛曲的故事,马赛曲的作者一生除了写出这首歌之外乏善可陈。仿佛时代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选择了那个普通的人物,借他的手写出来这伟大的旋律。
或许,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组织;或许,在中国社会的方向抉择中,我们总是抽到下下签;或许,我们任何一个机会都导向失败;或许。我们总是一遍遍重复着历史的错误与悲剧;或许,我们至今还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在衰败、痛苦与危机重重的年代里,青年们“闭上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的我们从未体会过。
去年回家时在飞机上读顾准,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年,他在信件中和自己的弟弟探讨“终极目的”这一命题——
“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社会的进步。”
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值得你去放弃自身的判断力。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替代进步本身。
所以,值得信仰的是进步本身,而不是任何标榜“进步”的组织。
今天的主流,无非也是昨日的异端,今天的异端,也许就是明日的主流。
归根结底,时代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进步,任何人“万万岁”的说梦,任何组织“代表人民”的意淫,任何主义“永远先进”的自欺欺人,最终都会落败于时代的力量,这或许是我们仅存的乐观与希望所在。
前段时间,我还很得瑟地数落过香港影业,演员凋敝,市场缩水,一线花旦均被大陆包揽,香港导演只能来大陆找投资、找演员、找市场。
现在看来,对比刚刚上映的《三枪》,我觉得张艺谋可以找块豆腐撞撞。相比较大陆导演在“大片”中每况愈下的表现,尽管资金缺、市场缺、演员缺,香港电影依旧完胜。内地的投资,内地的演员,却进一步成就了香港这座城市,香港电影人不可撼动的文化地标位置。、
我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不得不服,也不得不承认——
我一直希望中国影坛出现《十月围城》这样的片子。
它触及了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时代与人物,同时它很好看。
在中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晚清以来为中国明天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正义与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他们却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
小时候不喜欢读近代史,憋屈而令人心烦,古代史多好,我们多牛x,我们是世界第一。
现在能慢慢体会到,读懂它,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而来,才能有资格去思索今日之中国向何而去。
可惜,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缺乏空间去探求,媒体议题缺失,社会平台狭小,它沉入戏说、样板戏、娱乐的海洋深处。
找不到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不可怕,可怕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探讨它的兴趣。
革命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党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主义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千千万万人死去,民主不一定会来。
甚至我们知道,民主只是个孩子,它能被不同主义,不同党派抱来抱去,被打扮成不同摸样。
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主的兴趣,我们失去了对进步的相信,我们无法正视在追寻民主与进步中的鲜血、失误、愚蠢、卑劣与其他种种最坏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值得去享受它的光明与幸福。
玛丽莲梦露说的好,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无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
古往今来,所有让人奉献才华、勇气、激情乃至生命的美好事物皆如此。
在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我去查了查瞿秋白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写了最后的文章《多余的话》,他说如果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他宁愿做一个普通的学者与知识分子。那一瞬间,相对于我DANG那些最终走上历史前台的男一号们,这位最终死在历史中的男配角显得更为亲近。他不再是曾经的党魁,他也无非是时代选中的一个普通人。
所以,容我最后再推荐一次《十月围城》,一部关于时代中普通人抉择的影片——
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这部片子节奏紧凑且台词功力非常出色。
这部片子终于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
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贡献了迄今为止最优秀的表演,尤其是王学圻与甄子丹。
这部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了一个宏伟的命题。
这部片子内涵极其丰富,导致于我在观影途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与姓名。
这部片子没有单方面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
这部片子没有我写的这么沉重,相反它很商业,它非常好看。
……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也是我打出的第一个评级。
并非我看的其他影片不足以打动我,而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某种可能性,我看到了“民主、革命、主义、未来……”这些词汇重新以严肃姿态回归主流议题的可能性,即使有人是为了去看偶像,有人是为了去看笑话,有人是为了去看武打,只要有人去看,我还是看到了思考的可能性,看到在这个娱乐时代中,我们愿意再次拥抱沉重的可能性。
鉴于以上珍贵的可能性,我给它五颗星。
值得迷信的不是陈可辛,也不是香港电影,而是终究会到来的进步,更是精神不灭的薪尽火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其实我们总是需要神话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特别是在我们自以为推倒一个旧神话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塑造了新神话。所以,在我看来,《十月围城》也是一部神话片——当国家消亡的神话被民族国家的神话所取代时,《十月围城》的骨子里无非是又一部《建国大业》,只不过后者囿于具体指向而主要局限在海峡一隅传播,《十月围城》则把落脚点放在了两岸都能接受的“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那里,明后年就是民国建国百周年纪念,想必《十月围城》剑指金马奖,已是司马昭之心。
救亡压倒启蒙,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普罗大众渴望有救星带领他们,精英们便时不时的以救世主自居(按照雷蒙•阿隆的说法,这种心理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罢了)。于是乎,《十月围城》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里,打造了一出关于救世主的神话。不过陈德森很聪明,他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是着力打造了从财主到乞丐,从大亨到流氓的牺牲群像,用断片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风貌。所以,整部《十月围城》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让领导先走”的神话催泪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覆巢之下,谁能独善其身?正如李重光与陈少白争论时所说:“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能不被卷进来么?”有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烈士们也没有教科书上面说得那么光鲜。赌徒舍身护中山,只是因为突然有了作父亲的责任;马戏演员舍身护中山,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乞丐公子舍身护中山,不过是将早已苟延多时的生命来个灿烂的了断;人力车夫舍身护中山——这可能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他只是觉得老板是个好人,而且给他说了媳妇,不能让心肠好的老板遭难——可怜到最后一刻,车夫根本不知道他保护的人是谁。中国人本性善良,甚至有点懦弱,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不想偷生,而是想偷生亦不可能的问题了。莱克星顿的纪念碑上写着:“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句话放在《十月围城》里,倒是对一干保镖们颇为准确的心态描摹。
《十月围城》里人物虽多,但互有勾连,彰显出华语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功力。而且人物设置也很对版,春哥(不含贬义)和巴特尔明显演技欠缺,所以给他们安排了度身定制的角色,所以扎在一干大明星里,倒也不丢份。而且片中武戏虽多,但陈德森还是清醒的将串联全片的重任压在了王学圻和梁家辉两个老戏骨身上,所以剧情走向、节奏俱佳,该煽情的煽情,该插科打诨的插科打诨,绝无突兀之感。而且,在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下,《十月围城》还是尽可能的将人物立体化了——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胡军扮演的清廷刺客阎孝国,曾在陈少白处受教西学,虽做了朝廷鹰犬,但绝不是外界想象那样食古不化的封建冥顽。阎孝国在与陈少白对峙时直斥对方是书生意气,一心想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国;而且,阎孝国在临死前还不忘对老师说一句“学生已报国恩”,委实令人扼腕——护中山者是为了民族国家,刺中山者居然也是为了民族国家——当然,是他们各自心目中的民族国家。
影片的细节设置也蕴涵匠心,巴特尔扮演的少林和尚叫“王复明”,这“反清”之义看过《鹿鼎记》的地球人都知道;同理,大反派名为“阎孝国”,个中深意,正如前文所述。此外,早前就听闻《十月围城》里打满五十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始觉不虚。而且陈德森难得的把文戏、武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场面火爆,情感郁积也充沛,看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沓。
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对政治、历史又有着天生的浪漫主义情结。所以,把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暴力)浪漫化的《十月围城》颇对中国观众的胃口。不过有时候狗血也过了量,譬如乞丐公子刘,一出镜就笑了场——胡军的秃眉毛和谢霆锋的吊眼角加起来还没有黎叔的一头离子烫扎眼,最后黎叔洗了三温暖、拉了直发,陈德森又弄了个电风扇使劲吹,再加上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嘉欣姐——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无话可说。
当然,总的来讲,人物前史的设计,《十月围城》堪称教科书。如此千头万绪,最终汇于一脉,乱中取栗,这才有技术含量。跟嘉欣姐一样,周韵和范冰冰都是花瓶,但难得的有戏——周韵腿有残疾,且刚与谢霆锋扮演的车夫定亲;范冰冰身为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侍妾,却与甄子丹扮演的赌徒英雄有一段孽缘。可见《十月围城》的编剧,在每一根线索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即使是几分钟戏份的吕中,一句“我代表我儿谢谢你”也让孙中山母亲的悲怆尽显大银幕。而剧组给张涵宇的化妆功夫也了得,猛一看还真像马少骅,而最后那双中山泪眼,则给这场内牛满面的大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不过我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片中山先生的那句台词:“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什么是“恒业”?拿今天的标准衡量,主要就是指房地产。
此外,印象真切的还有客串的张学友,歌神一出场就被人爆了头,当时,他正在给人讲解什么是“民主”。
我已经看见,一出杯具正上演。
剧终了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十月围城》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人们拥护孙中山,反抗清政府腐败统治的故事。下面是有十月围城观后感,欢迎参阅。
最近好的电影看了不少,其中,《十月围城》给我的感触很多,我就在我的博客里写一下下——
《十月围城》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人们拥护孙中山,反抗清政府腐败统治的故事。众多我喜欢的明星大腕儿都在其中出演角色,这其中,我最喜欢拉黄包车的伙计阿四。大的时代,大的社会,一个拉黄包车的小伙计显得分外渺小。但是,身为一个黄包车夫,阿四为了保护孙中山,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旧中国的黑暗中,划出来一丝耀眼的光彩。这种小人物身上的大光彩,尤其让人感动。
看完这部片子,我一直在想,拥护孙中山的人中,有许多都是有权有钱的人物,他们已经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似乎没有必要为了“虚幻的理想”抛家舍业。但是,这种看上去虚幻的理想,还是激励着他们抛弃了已经拥有的一切,走上革命的道路。可见,人生终极的追求绝不仅仅是钱和势——人,总是要有点理想的。
这部片子中,我最喜欢孙中山先生说的一句话“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用我们的牺牲去换来下一代的幸福。”一个人,追求的不能是平安度过一生,而是用自己的力量为我们这个国家,为我们这个时代去做出贡献。就好像,人生原本是一杯水,通过自己的努力,总会为让这杯平淡的水加上一块巧克力,变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吧。
我认为,人只要活着能为社会与时代做些事情,即使再苦短,也将变得波澜壮阔,变得充实不虚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十月围城》以孙中山赴香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会谈险遭刺杀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轴线,讲述来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发成为保护孙中山的死士,在实现个人梦想、承诺的不经意间共同完成了关乎民族大义的伟大任务。下面是有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欢迎参阅。
今天观看了《十月围城》,电影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电影看,本人其实亦是电影俗人,一般情况下,先选择由群星大腕加盟的影片,于是,我无意遇到十月围城这部由众内陆、港台明星加盟演出的佳作,看后,感慨颇多,特向党组织汇报。
谈电影,首先要从剧情上着手,本剧前七十分钟都是文戏,其中大部分时间,用在刻画他们参与保卫孙中山的动机上:有的嗜赌成性,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做;有的耽于儿女私情,沦为鸦片烟鬼;其余几位虽无恶癖,然而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而由于各自的原因,他们均心甘情愿的加入了这场“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惨烈战争。而从全剧来看,它的高潮无疑是在它六十分钟的武戏部分。片中的奇人异士个个身怀绝技,每一场打斗都设计得各有特色。孙文初登岸的那一场最有奇趣,影片安排以一人坠楼为先声,清廷刺客动用弓弩、洋枪和炸药狙击孙文,而义士们则将人力车改装成“装甲车”,以米包掩护,以西瓜、花盆等武器还击,巴特尔用大掼篮的手法拔掉沿街二楼的一个个岗哨。可谓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而当一个个义士因寡不敌众而相继抛头颅洒热血之时,更是撼动人心。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却不仅仅是它的感人剧情,更在于此部影片透射出的一丝不苟打造精品的诚意。首先在我们观看电影时,当八位烈士相继死去之时,屏幕上均会显示此角色的真实背景资料,这在众多华语影片中实为不多见。其次,我通过上网了解到,此影片在美工、服装以及道具等细节方面都有上佳表现。此外,据说,占地五个足球场之大的旧香港街区全是实景搭成,导演陈德森从各地搜罗了1000多张旧照片,才复原了上个世纪初的香港市容,其中的一桌一椅,摊贩店铺都真实可信,加上电脑特技做出的全景,为全片营造出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历史氛围。
总之,这部“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影片无论从剧情还是拍摄细节都可谓一流,让我在激烈澎湃的爱国情海中畅游的同时,又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国电影事业在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汇报完毕,望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十月围城,杀机重重。可是欲得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历文明之痛苦。革命于现在就是痛苦。下面是有十月围城观后感1000字,欢迎参阅。
十月围城,杀机重重。可是欲得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历文明之痛苦。革命于现在就是痛苦。
但是在那个生与死的较量中,真正是明明白白为革命去奋战的恐怕也只是那些文人墨客、青年学生。而那些具有关键意义的人物甚至连他们要保护的对象都不知道,不清不楚的去充当革命的炮灰,他们为的是纯粹一个“情”字。
李玉堂作为一位商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算德高望重,儿子也是学业有成,可谓是生活美满。但在好朋友陈少白的影响下,不断的为革命捐钱,不知不觉在历史车轮的滚动中被席卷成为了革命的力量。正如他所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因此他为了革命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但是却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也被卷入其中。当他看到充当孙文替身的就是自己的儿子时,他在拼命的追,但也为时已晚,追上时也只能抱着儿子的尸体无奈的痛哭。在他与黎明的对话中,他说:“李玉堂你是一个大骗子。”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无论那些义士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总应该知道所做事情的 重要性和危险性。可是他们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怀着满腔的热情,结果一个个死的都是那么的凄惨,那么的纠心。
阿四与阿纯虽说只是市井中的小人物,但他们上演的唯美爱情,轻轻一点就撩人心弦,感动就是这战火纷飞中举重若轻的一丝温暖。当李玉堂答应替他提亲时,阿四的喜悦让人顿时感到了难过、可惜、怜悯、同情……可能他还没有意识到第二天自己所要付出的代价吧。在他与阎孝国的搏斗中,完全没有攻击力的他一再的放弃生的机会,为的只是让李重光有多一点时间逃离。刹那间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让大家看到了不平凡的忠诚的力量。
甄子丹原本一个小小的赌徒,他说:“只要有钱,我什么都可以做”。但当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时,他变了。在与女儿相见的场面中,他泪流满面,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这时是在后悔,还是无奈……血浓于水的被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他抱着女儿的布娃娃,浴血奋战,是在发泄,还是得到了安慰,最终是他走得很安详。
影片以历史为背景,穿插亲情、友情、爱情,生生死死,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悲壮。刚开始一直想不通,为了一个孙文值吗?后来理解孙文只是革命的一个象征,那个年代无国何谈家,就算手无寸铁,也要竭尽全力,这种精神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但是对那些不了解大局的小人物来说,他们不懂革命,让他们义无反顾的正是这举手投足间的丝丝真情。革命的先驱是踩着这些无名人士的鲜血发展革命的,所以说没有小人物何来大历史,没有那真诚的感情,何来这些甘心为革命充当炮灰的义士。
最后不由得感叹:“这种感情很真诚” !
看过“十月围城观后感1000字”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下面是有十月围城观后感500字,欢迎参阅。
今天观看了《十月围城》,电影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电影看,本人其实亦是电影俗人,一般情况下,先选择由群星大腕加盟的影片,于是,我无意遇到十月围城这部由众内陆、港台明星加盟演出的佳作,看后,感慨颇多,特向党组织汇报。
,真正令我感动的却不仅仅是它的感人剧情,更在于此部影片透射出的一丝不苟打造精品的诚意。首先在我们观看电影时,当八位烈士相继死去之时,屏幕上均会显示此角色的真实背景资料,这在众多华语影片中实为不多见。其次,我通过上网了解到,此影片在美工、服装以及道具等细节方面都有上佳表现。此外,据说,占地五个足球场之大的旧香港街区全是实景搭成,导演陈德森从各地搜罗了1000多张旧照片,才复原了上个世纪初的香港市容,其中的一桌一椅,摊贩店铺都真实可信,加上电脑特技做出的全景,为全片营造出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历史氛围。
总之,这部“二十四小时八壮士对抗五百杀手”的影片无论从剧情还是拍摄细节都可谓一流,让我在激烈澎湃的爱国情海中畅游的同时,又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国电影事业在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汇报完毕,望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看过“十月围城观后感500字”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十月围城》就是一部将近70分钟的激烈的舍生取义的交锋站。下面是有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欢迎参阅。
如果没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没有以前的鲜血,怎么会换回我们新一代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以前为了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英雄们。《十月围城》就是一部将近70分钟的激烈的舍生取义的交锋站。
《十月围城》刚刚上映。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这部电影。《十月围城》这部电影讲述了孙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举行一次会议,长达一小时的会议。为了保护孙中山不被刺杀,商人李玉堂与一些人士一起投入到了这场战争,牺牲了许许多多的青年,终于安全将孙中山送回了广州。
正是因为残酷,冷血的场面充满了悲剧色彩,正是因为每一位英雄充满了爱国之情,正是因为每一位演员都完全投入到演习中。我为这部电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复明的顽强,方红的勇敢,李重光的坚使我催泪不止。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从赌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仆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动了。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大情怀。这部电影它没有说教式,没有口号式语言,却能把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我认为《十月围城》它已经让每一位观众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受精神洗礼,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爱国情怀。
我敬佩电影当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没有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哪来我们的今天?今天这些没好的日子是无数中国同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变得繁荣富强了,不用我们去打斗。可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啊,要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因为,我们也是中国的一份子。
我谢谢《十月围城》朴素的情感展现,谢谢它展现了英雄最为人性化的一面,谢谢它让我明白了爱国,保护国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看过“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