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文章3篇
内容导航
1、爱不是害怕孩子犯错爱孩子的文章 家长应该如何爱孩子3、爱不是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爱孩子的文章 多给孩子一点爱5、爱不是要求孩子完美6、爱不是代替孩子成长爱孩子的文章 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自己1、爱不是害怕孩子犯错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犯错了,孩子做任何事父母都要插手,害怕孩子出错了会受到伤害,殊不知若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受到的伤害将会更大。
“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经历过错误和失败,孩子将永远无法进步。也许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爱孩子的文章 家长应该如何爱孩子
作为一名一对一的老师,我接触了不少的孩子和家长,也深深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孩子深深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孩子是人的本能和天性,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是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如何去爱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现在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谈谈如何爱孩子:
3、爱不是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
有个教育家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分数成了很多家长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其实,分数只是孩子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并不是全部,一次的分数的高低也不能代表孩子学了多少的知识。
了解孩子学习过程远比分数、名次更重要。因为学习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那家长该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呢?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看孩子的课本;第二,看课堂笔记本;第三,看课堂练习本;第四,看课后作业本;第五,看作文本。此外,还可采用比较法,叫孩子把本班的学习委员的“五本”(课本、课堂笔记本、课堂练习本、作业本、作文本)拿过来一比,就能比出了高低。因此,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大爱无痕。真正爱孩子就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不露声色地给予指引和鼓励,让孩子在不断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为孩子长大之后能够展翅高飞锻炼更强壮的羽翼,这样他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最后,也给亲爱的家长们一句提醒:“无论您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
爱孩子的文章 多给孩子一点爱
现在大人们的观点就是:多挣钱,供孩子念书。这些不是孩子想要的,还是是想你们多陪伴。请多陪陪孩子吧!多给孩子一点爱!
有一件事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放学后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这时坐在我旁边的阿姨对她女儿说:“宝贝儿呀!明天就是周末了,你想要什么玩具呀?妈妈明天下班给你买回来。”可那个小女孩却不满意地摇了摇头,阿姨见了忙说:“你想要什么吃得吗?”她还是一再地摇头,我心里暗暗为她着急:说呀!这么好的机会不要错过!那位阿姨又问:“那你想要什么呀?”只见小女孩恳求地说:“妈妈,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和爸爸一起陪我玩一天。一天,就一天!”阿姨听了这话立刻楞住了,是焦虑是为难,还是惊讶、我呢也被这短短的出自一个比我小很多的一年级小孩子的话深深地震撼了,这句话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心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真想对那些家长说:“孩子也是需要关爱的,挣再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只要一家人能快快乐乐,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多陪陪孩子吧!孩子也是需要爱的!
看着幸福饭一家。请多给孩子一点爱!
5、爱不是要求孩子完美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是不完美的,人也是不完美的。既然一切都是不完美的,那请家长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事事都做得十全十美。
有的孩子他学习好,有的孩子体育好,有的孩子琴弹得好……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家长要认清自己孩子的优势,帮助他把优势发挥到极致,那孩子就成功了。
6、爱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萧雨曾说过:“要想孩子成才,家长绝不能越俎代庖,要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父母事事事必躬亲,都为孩子张罗,孩子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都不会做,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完整的。有一天,他们离开了父母将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食其力”的秘诀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的结果由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应付”与“敷衍”,孩子就会缺乏主见。
爱孩子就让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害怕孩子会太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爱孩子的文章 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自己
曾经看过一篇小故事。说的是一个村子里跑来一匹马。善良的村民想把马送到原来的主人那里,可是马儿不会说话,大家想了很多的方法,也没有达到目的,这时一个村民说:让我来试一试。后来马儿回到了主人的身边。村民们很惊奇,问那个人用了什么方法?这个人说:其实很简单。我松开它的缰绳,让它在前面走,我在后面陪着。当马儿饿了的时候,停下来让它吃草,当马儿渴了的时候,让它去喝水,当马儿走到危险的地方时,我轻拉缰绳,把它牵引到大路上来,然后松开缰绳,继续让它自己前行,就这样,马儿自己找到了家。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折射一些道理。我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爸爸妈妈,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把孩子将来的道路全部安排好了。这本身也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可是有的时候,孩子像马儿一样,并不会告诉我们,他们真正的需要父母如何去做,他们能做的就是无条件的接受,不管父母给自己的东西合不合适,时间久了,有的孩子就开始对抗家长,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接触过很多的家长,一开口就是抱怨孩子,如何的不听话,如何的让人操心,如何的不爱学习,如何的气人。教育孩子和种庄稼是一个道理。老百姓说的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他,最后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家长自身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关系就不是很好,那么不要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孝子。如果家长张嘴闭嘴就是抱怨和指责,不要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如果家长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不要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我们的成长都带着父母的烙印。到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会分成几个类型。一是我们会基本上走着父辈的生活轨迹去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会难受,但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是我们的父母给我们造成今天的局面,并理直气壮的对父母指指点点,心怀抱怨,依旧不会改变。二是我们在难受以后,我们会反思,有句话说:人三十岁以后要为自己的长相和思想负责,和他人无关。当我们反思过后,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后,我们慢慢的发生改变,我们不再带着别人的东西生活,我们慢慢成为真正的自己。
如果家长在成长的时候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他会对尊重和公平特别敏感,在他有孩子的时候,他会把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呢?你一定要出人头地,否则会受别人的欺负,带着这个莫名的动力孩子在长大,可是这个动力是不是有点狭隘呢?在孩子的心里认为,人都是坏的,需要防范。当他长大以后走向社会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人际关系会如何。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琢磨人上,如何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和目标呢?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周围的人和事情都会简单和顺利,因为你给别人传达的东西,别人都接受的到,如果你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你会和周围的人斗得不亦乐乎。简单的人,觉察到和你不是一路人之后,会远离你,最后你身边吸引的,全是和你一样的人。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成长的很好的家长,那么你对孩子的控制就会很合理,不会把自己的担心和恐惧,用希望的方式捆绑孩子。 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其实家长在心里就已经认定了,孩子不会学习好的。那么家长的很多方法,语言,引导方向,都是引导孩子往自己最恐惧的结果前进。老百姓的另一句话就是:怕什么来什么。这个结果是如何来的?很多家长至今还没有搞明白,谁是始作俑者。孩子在刚接触学习的时候,都是很有兴趣的。可是时间不久,孩子就会很讨厌学习,为什么呢?很多家长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这些标准并没有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比如家庭作业方面,很多负责任的家长,要求孩子不但要写的快,还要写的字迹工整,还要准确率百分之百。如果孩子达不到这些,家长会很生气。在孩子的心里会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写作业=妈妈生气=我要受惩罚=我不快乐。孩子还小,慢慢的,中间的环节就被孩子忽略了,直接变成写作业=我不快乐。举个直观的例子:在饥饿小狗的上方,吊着一块美味的肉,可是小狗总是咬不到。在小狗努力了很多次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吃到,小狗就放弃了。后来把肉的高度放到小狗可以咬着的地方,小狗还会去吃吗?实验证明,小狗会漠然的看着,无动于衷。这块肉就是我们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小狗就是孩子,每一次孩子的努力都达不到家长的标准时,时间久了,,孩子一定会放弃的。我们在伤害孩子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学习兴趣。即便是大人老是做一件没有成就感的事情,估计这个事情也不会再做下去,更不要谈会出什么成绩的。很多家长会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家长给的。如果咱们孩子的成绩不是很好,咱就表扬孩子的字迹,如果孩子的字迹不好,咱就表扬孩子的成绩,如果两个方面都暂时的差强人意,咱就着重表扬孩子的认真努力。亲爱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你去发现,并欣赏,远比我们去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来得省心,而且效果会很好。其实真心欣赏和赞美别人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
世界上很多的爱都是为了相守,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而准备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爱孩子,就让孩子成长成自己,不带着父母的未完成的心愿,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父母自己的心愿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和孩子无关。如果老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成长,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丧失成为自己的机会呢?盆景抵抗风霜雨雪的能力强,还是那些自由生长的树木强呢?其实心里还有很多的意思无法用文字表达,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