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阅读>随笔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三篇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等你邂逅。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初中语文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篇1

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我通常把它作为一节优秀日记展示课,目的首先在于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与兴趣,其次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再者就是希望学生能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有部分学生写出了不少优秀日记,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这样的展示课中收获甚微,愈挫愈弱。看来,我得改变我以往“老师朗读学生日记,学生聆听”’的简单上课模式,否则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再次提高,甚至有学生还会对写日记产生厌恶情绪,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体现不出他们的主体性。

本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和往常一样,我手里拿着二十多本优秀日记走进教室。本子被老师留下来的那部分同学心中充满了期待,精神饱满;另一部分同学则无精打采,神情木讷,就如霜打的茄子。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我立刻用目光扫视了全班学生,多数学生知趣的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待学生静下来后,我说:“同学们,今天的优秀日记由被抽中的同学朗读,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一起聆听和学习。朗读规则是这样的:首先由老师从盒中抽出一名同学(之前给每一个人学生编了号,然后把每个号分别剪下来,放进盒子内),然后由这名同学朗读我指定的一篇日记,念完后该同学还得抽出下一名同学。以此类推。”我之所以定这样的规则,是因为这样做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美好的心里期待:期待自己的日记能被同学大声的朗读出来,期待能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流利的普通话,期待下一个被抽中的就是自己,期待上台之后同学们能对自己刮目相看……既然学生有了心里期待,无形之他们也就自觉的克制了讲小话、玩小动作的不良习惯。

瞧,蔡立法同学朗读完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该学生最近一直表现良好,只是说方言习惯了,连平时的课文朗读都用方言,但是今天他却用了一口不太流畅、纯正的普通话朗读的,所以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

“最近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喜欢为自己找借口,而我认为: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若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成功也就远离了你。……”这是吴梦同学正在朗读邹开同学的一则日记呢!台下的同学一脸惊讶,大家都在静心倾听,个个屏住呼吸:想不到吴梦同学的普通话竟然比语文老师的还要标准啦!

接下来的课堂氛围一直很和谐愉快,因为同学们都洋溢着满脸的笑容,尽情地展示着自己。课后孙邦瑜同学说:“这节语文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还学会了如何写日记。”

朗读完所有日记后,大约还剩五分钟的时间,我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老师感触颇多,可以用五个‘没想到’来概括。没想到万俊豪同学上讲台来如此淡定、从容,没想到吴梦同学的朗读能力这么强,没想到蔡立法同学的进步能引起所有同学关注,没想到同学们的日记内容如此丰富而有内涵,没想到大家眼里的‘差生’也可以表现的这么优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日记产生。俗话说:‘一切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那么,写好日记的前提首先是学会观察,观察生活和自然,从平常琐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美点’,进而感悟生活;写好日记的关健在于勤动笔,提炼生活,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写出人生的哲理,写出自己的反思。”听完我的总结,台下的掌声久久不息。

我觉得,这堂课之所以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氛围活跃,是因为分工明确、科学: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占主体地位,话语权都放给了学生。台上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台下的学生有一份美好的期待。教师轻松地传授语文知识,学生既能轻松地学习语文,又能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初中语文老师随笔相关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篇2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篇3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十几年的时间,我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2、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1、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2、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不能 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p#副标题#e#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随笔】热点

【随笔】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