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生活的文章阅读(通用3篇)
庆幸我们可以生活在这个年代,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年代,拥有美好的生活,下面就是读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赞美生活的文章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赞美生活的文章阅读:歌颂美好生活
宣恩县文工团原团长李青云觉得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大家能亲热地叫他一声“青云大哥”。原来,“青云大哥”是早些年他参加文工团送戏上山下乡时观众对他的称呼,他不愿自己因为无所作为被乡亲们遗忘。
李青云热衷于文艺事业,希望为群众带去更多的幸福和欢乐。47年的艺术生涯从指间滑过,事实证明,李青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时间定格在30多年前,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清晰如昨,让李青云能时刻点燃奉献文艺事业的激情。
那是1978年初冬,他和县文工团的同事们挑着演戏的行头,前往宣恩县高罗乡麻阳寨村为乡亲们送戏。途中,因暴雨涨水无法过河,最后,在乡里干部的帮助下,文艺队员们终于过了河,到达目的地已是零点,乡亲们竟然还都聚在舞台周围。演完后,乡亲们觉得不过瘾,文艺队决定临时增演两个节目。演出结束时,已是凌晨,乡亲们还要打着火把走着泥泞的山路回家。
为落实党的惠民政策,文艺队专门到地处偏远的“五保户”家中演出,只有一两名观众。当看到以前从没看过的文艺节目时,“五保户”高兴地掉眼泪。
曾有一位农村青年,为了看戏跟随文艺队辗转4个公社。
这样的事情太多,这样的岁月真的不够长。李青云说,在那段平均每年下乡演出超过9个月的岁月里,他和同事们真正感受到了文艺工作的魅力,同时也越发意识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关注脚下这片热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这是怎样的一方山水?这是一个以苗族为主要民族世代居住的灵秀土地,苗家人勤劳智慧,热情好客,他们喜欢以歌传情。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省电视台要拍摄一部以苗寨风情为主的专题片,李青云激情创作了民歌《金嗓唱得彩云开》,一时间在业界引起反响。之后创作的《苗寨把脚歇》、《苗家夜色》被选入《湖北民族歌曲精选》。更多的人关注到了鄂西南的一个偏远小镇,关注到了这里苗族群众的生存生活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青云成了苗族文化忠实的守望者和传播者。与此同时,他经过专业的理论学习培训,在作曲方面的工作状态渐入佳境,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表达出苗族群众生活的真谛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直到退休前,除了担任专业文艺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外,专业作曲发展成为他的主攻专业。
赞美生活的文章阅读:美好生活从赞美开始
人生的快乐在于发掘他人的优点!而在这个发掘快乐的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懂得赞美。快乐让我们的身心放松,身心放松更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带来身体的健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彼此身心放松也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好了,事情进展顺利就会让事业和工作都迈向新的台阶并有更好的发展。
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好习惯成就好命运。
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明天就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受他人的影响,他人也受着我们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他人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会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所带来的习惯也将决定着我们命运的好坏。
就让我们养成赞美别人的习惯吧,并竖立赞美他人的榜样,即使一时的赞美他人可能不会立刻给自己带来名利或如愿以偿,即使无须太多赞美话语,只需对别人来一个淡淡的赞许微笑!只要我们是经常发自内心地去赞美他人,就会养成发现他人闪光点的习惯,那么“礼上往来”,互作榜样,他人也会发现我们的闪光点,获得赞美,会获得更多的力量,任何事情也就能和谐地进展!
我们彼此也会快乐多多!幸福多多!
那么赞美究竟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我们为什么要赞美的习惯呢?
凡受过别人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了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责,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他人夸奖,我想这都是我们经常能体验到的滋味。赞美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巧妙的方法,它是人际交往中最美的语言,它能让说者增光,听者得意。
拥有赞美的习惯,生活变得充满五彩阳光;得到赞美,世界变得更有光彩。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赞美的作用,并且还有许多描述赞美的词语和句子,比如“口吐兰馨,舌绽莲花,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话三冬暖,半句恶语伤人心。”“好话能救人,坏人能杀人。”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一九二一年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一位执行长夏布(Schwab)。许多记者访问卡内基时问:“为什么是他 ”
卡内基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
甚至,卡内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懂得如何让比他聪明的人更开心。
看过“赞美生活的文章阅读”
赞美生活的文章阅读:歌颂美好生活
当这个手持白杖的年轻女子小心翼翼地上车时,车上的乘客都向她投去怜悯的目光。她向司机付了车费之后,双手摸索着座位,然后坐好,把公文包放在膝盖上,手杖靠着腿。 34岁的苏珊失明已有一年了。一起医疗事故夺去了她的视力,她顿时陷入黑暗之中,内心充满愤怒、沮丧,还有顾影自怜,而她可以依靠的只有她的丈夫马克了。 马克是名空军军官,他深爱着苏珊。苏珊失明的头些日子,他眼睁睁地看着妻子陷入绝望,心里打定主意,要尽一切办法帮助她。 苏珊终于愿意重返工作岗位了。可她怎么去上班呢?以前都是乘公交车去的,但是她现在很害怕,自己一个人不敢在城里转。于是马克自告奋勇早晚坐公车接送,直到她可以一个人应付。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整整两周,马克每天都一身戎装,陪着苏珊一起上下班,教她怎么凭借其他感官,尤其是听觉,判断她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他还帮她与司机交好,这样司机能照顾她,并给她留个座位。 每天早上,他们都一起同行,然后马克再乘出租车回去上班。尽管马克得穿过整座城市,而且疲惫不堪,又花费不菲,但是他坚信苏珊一定能独立乘车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苏珊决定自己独自坐车上班。星期一上午,临行前,她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丈夫,眼里蓄满了感激的泪水,感谢他的忠诚,他的耐心,还有他的爱。她向他道了别,他们第一次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周一、周二、周三、周四……每天她的独行之旅都很顺利,苏珊感到一阵狂喜。她成功了!她真的能一个人去上班了! 周五早上,苏珊照常乘公共汽车去上班。就要下车了,司机说:“小姐,我真羡慕你啊。”苏珊感到很奇怪,便问司机为什么。
“是这样的,上星期,每天早上都有一个仪表堂堂穿着军装的男士一直站在拐弯处看着你下车,看着你安全地穿过街道,又看着你走进办公楼,他向你飞一个吻,冲你行个礼,然后才动身离去。你真是个幸运的姑娘啊!” 司机说。 苏珊的脸上流下幸福的泪水。她是幸运的,因为马克给了她比视力更珍贵的礼物,一份她不需要看就能体会到的礼物——这就是爱的礼物,它能给黑暗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