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阅读>读后感

朝话人生感悟读后感3篇

《朝话》一书是先生在山东乡村建设时,在朝会上讲话的笔录,由学生自行辑录而成。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读文网小编来看看朝话人生感悟读后感吧!

朝话人生感悟读后感篇1:

走入大学,有了更多人际交往渠道去结识更多的朋友,有了更丰富的活动平台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资深的老师引导去学习更加专业的科学知识,然而,确确实实没有静下心来的机会去踏踏实实的吸收那些可以指导我们“认知生活,感悟人生”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工科生来讲,或许我是与众不同的,我喜欢文艺,喜欢读书,因为我一直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带给我们看待生活独特的视角,也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理性地对待生活,更加会通过引导我们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途径,为我们造就一个快乐而成功的人生。

《朝话:人生的醒悟》——是梁漱溟先生集合了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山东乡村建设历届研究部学生们“朝会”时所讲话的笔录著编而成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没有炫彩华丽的词语,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也没有冠冕堂皇的道理,没有空洞虚无的理论,所有的篇章都是每日“朝会”之时,人们一起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的真实记录。而这群相互交流生活,实践人生的年轻人,用他们切切实实的人生体验与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它用最最朴实平常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关于一群民国时期的年轻人是如何通过对人生的不懈思考,获取源源不断地动力,去战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最终成就了自己充满意义,充满快乐的人生。对于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我们这一群年轻人来讲,如果你可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去专心品读这本书,毋庸置疑地,其中的“一字一词一篇章”,都将会是十分宝贵的一课,队中带给我们“一感一悟一人生”。

“书”如其名,《朝话:人生的醒悟》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讲诉“朝会”上的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与醒悟,给类似年纪的年轻人们讲诉着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生活”,“如何合适地确立志向”,“如何正确地认识道德与精神”,“如何不移地坚定信念与目标”,“如何很好地端正态度与观念”,最终“如何成功地造就有意义的人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本书,真的给人的心灵很大的震撼,也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若历“自省”,便可“自醒”,方能“自新”。

记得《三字经》里最为著名的两句是这样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的,当我们身在襁褓中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时候,哪里懂得事物对错,哪里知道何为善恶,我们连固定的思想形态都还没有形成,自然不会为恶他人与社会,所以称之为“善”自然没有错。然而随着我们渐渐地长大,通过学习感知生活,接触社会,我们开始被环境影响着有了不同的思想认识,懂的判断,知道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有可能接触到错误的引导,感染到不良的风气等等,如果对这些不好的影响放之任之,时间一久我们就会深入歧途,难

以自拔,甚至会危害到身边的人,危害社会。

然而怎样可以避免这些危害?这里就需要我们学会“自省”,不是说只是有错误意识形态的人才需要这样,是所有的我们都需要。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是一个人正确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变化,之前做错了的事情没有必要揪着不放,做对了的事情也不要沾沾自喜,我们严看到的是眼前,更是将来。就像文章中作者所说的一样“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关键是要明白现在,从而达到“自醒”——自己更好的认清楚自己,定位好自己。当我们可以以一个正确的姿态与心理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当我们可以坚定勇敢的去接受现实或者是未来的挑战,我们将会发觉一个更加强大地、更加完美的自己,也就是我上文说的“自新”。由“自省”到“自醒”再到“自新”这个过程,将是我们迎来成功人生的基础。

人,先能“明志”,才能“立志”,终能“成志”。

“明志”,就像其字面意思一样“明白志向”,或者说“明确志向”,为什么我首先将“明志”说在前面呢?因为只有正确的志向,才值得人们坚持不懈的去完成,也才能够最终精彩的被完成。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们,大多数都是难以明明白白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因为他们压根没有真正搞懂“什么是志向?”文章中这样提到:志向,不同于“欲望”,脱离现实,虚无缥缈,幻象美好;然而也不同于“现实”,扎根眼前,少有变数。是的,志向是一个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根据个人的兴趣取向以及现实的客观条件去确立的一个奋斗目标。它既要真实合理,又要让人充满希望。

当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志向”,我们就可以“因人制宜”的去确立自己的志向,也就是为自己在生活中不息的奋斗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或者通俗点说给自己一个实际点的“奔头”。最后也是重中之重,就是“成志”,即“成就志向”。这个过程是漫长而且艰辛的,不仅仅需要的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更加需要的我们有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梦想的实现过程是简单轻松而一路顺利的,更多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崎岖坎坷去考验我们,有无限的困难挫折去历练我们,直到最后,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完善,也更加成功。

人,“重己、亲友、敬师长”,定可立足于社会。

在《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中“我自己的长短”、“我的生活实情”以及“三种人生态度”等等部分篇章中,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起,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人了解自己、对待朋友、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要有他可以站得住脚的根基。首先,“重己”——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够客观的重视自己,“不能他过于把自己当根儿葱,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一点是最基础的,只有合理定位好自己的人,才可以适得其所,才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从而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进而有利于社会。其次,“亲友”——要学会亲近自己的朋友。对于和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真诚以待,倾心坦诚,这将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最坚强而有力的后盾,任何时候都应该信任并且坚守;而同样,对于和我们没有相同志向,但是优秀的人,我们也应该以一颗朋友的新来接纳他,把他当做我们的榜样,学习他身上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从而来完善自己。最后,也是最值得

一提的一点“敬师长”。这里的师长,不仅仅包括那些学术专业上可以给予我们指导与帮助的老师,更有生活中真心爱护我们的父母兄长。他们都是我们人生中最最值得尊敬与重视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了牺牲自己的所有,只是去为了我们这些子女,或者是为了我们这些学生有所收获,或者说是过得更好。

是的,不管是我们自己也好,身边的朋友也好,生活中的父母兄长、老师也好,我们都应该用最好的最合适的态度来对待,做到这一点我们定可以立足于社会。

人,“爱学问、有修养、讲道德”,必会成就大作为。

“求知”,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重要切漫长的一个过程,生命长度的三分之一都是在慢慢的求学路上度过的,就像现在我们仍旧在学习中,因为“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若是想要在社会中长久的生存,必定要与时俱进。也像我们学校的校训一样“学而知不足”,是的,学习知识、追求学问这个过程中必定是要很多的坚持与努力,因为自己有不足,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个过程中间,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累积,我们的个人“修养与素质”也会得到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感”也会不断得到提升,我们的人格会更加的全面,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客观的得到确立。紧接着我们在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就会通过客观真实的理论去看清事物的本质,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最终圆满的处理好一切事物。久而久之,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所依赖的所相信的能够成大气的人,毋庸置疑,那个时候的我们将会是一个有作为的成功的人。

文章写到这里,即将接近尾声。但是《朝话——人生的省悟》这一本书在我心中激发而起的感想却是远远没有止境的。它里面所讲述到的内容,真真实实激发起我头脑的思考与内心的共鸣,也是确确切切给予我深刻的思考与无限的收获。

这本书对我而言,真的是“一词一句一篇章,一感一悟一人生”。

朝话人生感悟读后感篇2:

第一次读《朝话:人生的省悟》,第一次领略最后的儒家大师梁漱溟的风采。正如老师所言,此书所阐述并不是这物质横流尘世中的什么专业理论知识,什么升官发财之捷径,其内容包括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多由先生阅历得来,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其每个朝话的话题虽都不长,却能一针见血,精辟透彻,可谓字字发自心腑啊!

古有王国维的三种人生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今有梁漱溟先生的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和郑重。二者皆有着异曲同工之巧妙。逐求的态度为近代西洋人发挥到最高点,如同现代的丁肇中所说的格物致知应有的精神,用外力征服自然,逐求于物质的享受,其将此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哲学理论;厌离为佛家发挥得最通透,最彻底,最完全;而郑重是“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所谓意欲向前如逐求,无所谓意欲向后如厌离,只此一心一意。其更深层次言之,是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是中国之儒家。王国维的三种人生境界固然精炼,但也只是梁漱溟先生中“逐求”的人生态度。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凡人皆为逐求,回头一看便产生了厌离的人生态度;而郑重则是从厌离的层次上再深入一步,可谓难得!

如何才能得到痛苦而合理的生活?梁漱溟认为痛快的合理的生活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师生之间切不要使之落于应付,应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如果落于应付,则此种生活殊无意趣。人生只有尽力,尽力才有坦白之可言。坦白决不是没有羞恶,没有判断,它是要使每个人从坦白真实里面来认识自己,来发挥各自的生命力。 第二个意思:人都是要求过一个痛快的生活。但此痛快生活,果何自而来?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够常常集中,发挥,运用。此意即说,敷衍、懒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企待着去挨磨日子,便没法得到一个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第三个意思是:有的人每每看轻自己的工作,觉得粗浅而不足为,这是一个错误。须知虽然是粗浅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个精力来作,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 以上皆为梁先生深思熟虑,由自身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可谓用心良苦呀!依我拙见,现在一个老师的QQ备注的“认真生活,努力工作”也许能够体现这一点。其中我对第二意思里面先生阐述的两个经验感触最深。头一个经验,仿佛自己越是在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开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不如此,反是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这其中说的就是一种被需求,被关注,人类都是群体生物,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世隔绝,比如狼孩,科学家在底下几百米下体验个人生活等等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是需要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是不能没有被需求的,正如梁漱溟所说,这是合乎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生活更能有力!再一个经验,就是劳动。相信喜欢运动,喜欢跑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等你运动完,遍身出汗,心里反倒觉得异常痛快,异常轻松。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情,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引用梁漱溟先生《朝

话:人生的省悟》中“如何才能得到痛苦而合理的生活”。

梁漱溟在“对异己者的态度”中强调的是信任。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如从不信任的地方对人,就越来越不信任人;转过来从信任人的方面走,就越来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来。其中对异敌不但要原谅,要承认对方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信任;先生在“开诚布公以立信”中,强调的也是信任。无信不足立天下,自身先不使人怀疑,人家才肯相信,人家相信得过,才肯舍死相助,终至万众一心。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整个社会来说更是如此;在“谈合作”中,强调的还是信任。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毫无成就。合作的关键就是:气要稳,心要通。情谊相通,为合作之根本,彼此必须互以对方为重,不容专替自己方面着想。纵观整个历史,纵观整个逐求的尘世,从来就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更没有单独一个人的成功。这其中最重要就是合作,每个英雄的背后总会看到一群默默支持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是他们成就了英雄。是他们之间的合作,是他们中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成就了整个辉煌潮流。

凡人的种种问题都完全暴露在朝话之中,同时也通通能够从中找到合理解答。读此书你会感到很平静,即是你之前是多么的烦躁,不如意。我想也许与这里面的深入浅出,发人深省道理相关。真真是本很不错的书!

朝话人生感悟读后感篇3:

今天静下心细读老师推荐的梁漱溟先生的《朝话》,觉得阔然开朗,对之前许多不懂的人生哲理有略写了解,最近烦躁的心情好了许多。觉得静心读书却是能够修身养性,调理身心!

《朝话》一书是先生在山东乡村建设时,在朝会上讲话的笔录,由学生自行辑录而成。内容都是一些日常的道理,但它讲道理的方式并非像学术那样严肃,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语言或者人生故事来讲述。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性很强,涉及人生修养、治学方法、社会问题、学术文化,发自肺腑,亲切隽。

我相信这本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都将有新的共鸣,如今作为大学生,我读到的是交友,学业态度,也许多年以后再来翻看,会有很大的不同感想!

书中分为多个小章节,我详略看了一遍,下面分享一些我较感兴趣的话题。

第一章的《忏悔——自新》,我印象很深刻。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没人能避免,所以我们不应执着已经犯下的错误而一味懊恼自责,消极处世。相反,我们应该在反省了问题所在之后,重新振作,努力改正,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开始,才能进步,这便是自新。忏悔是为了更好的自新,只有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做到 “吾日三省吾身” 。一个人还要能够思考,是自觉的,独立的,批判的思考。这是一个人进步所必需的, 你必须深深地了解你所缺少的是什么, 你拥有的是什么, 这样才能更好的前进。

梁漱溟先生多次强调自省忏悔的必要性,建议我们在情景无人时,忏悔掉泪,抛开过去,这也是我们所缺少的态度!

《心理的调整》中,梁先生说,心理的调整要注意心思和心情。心思的调整是要做到条理清楚,而心情的调整,要注意懈和乱。懈就是松懈和懒惰。乱,是指心气不能平和,比较激动,激动就容易与别人,与自身冲突,从而不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我自己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往往在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以今天很累或者今天心情不好或者以有其他的事情耽搁时间来为自己寻求解脱,而不愿意去做。而事情往往在这样偶尔的不愿意中最后不了了之。而情绪的起伏就更不用说了,往往情绪低沉的时候,是基本不能做事情的了,而有时候,因为某个原因,情绪一下子高亢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往往沉浸在高亢的状态中,大脑一片空白,对做事情或者提升效率毫无帮助。因此对心理的调整,一方面要使得自己做事情仔细,周到而富有条理。另外一方面,要不断的检讨自己的懈怠和情绪的起伏。

作为学院心理战的干事兼班级心理委员,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读了这一章,感慨颇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调整,以适应这快步伐的时代。

《三种人生态度》一章,提起了梁漱溟先生的这一转变过程。他把人生态度分为逐求、厌离和郑重。逐求的态度为近代西洋人发挥到最高点,厌离为佛家发挥得最通透,而郑重是“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所谓意欲向前如逐求,无所谓意欲向后如厌离,只此一心一意。值得注意的是,郑重与逐求的分野在于郑重经过了回头看这一步。普通人回头一看便产生厌离态度,而郑重的态度是从厌离再转一番。郑重与逐求都会尽力于当下生活,郑重的态度之为郑重在于,它是回归意义上的,它自愿回归;它无欲念,所以能洞察到别人的欲念,并客观看待;它知道生活是技术,并且是同等分量的艺术,它因为了解了更多的限制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它不是追求道德而是呈现出道德,在追求的意义上,未得之时患得,得到之时患失,在呈现的意义上,因为时时处处是呈现,所以时时处处有所得。

《欲望与志气》一章中,描述了两者的含义。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 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这 样地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 也许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 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那个地方搁下哪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 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朋友之道》,先生说朋友彼此帮忙时所应注意的,就是: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我们对朋友如果是爱护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处,而顶要紧的,还是要对于他的毛病短处,须有一种原谅的意思。我们指点他的毛病短处的时候,应当是出于一个好的感情,应当是一个领导他帮助他的意思。是要给他以调理,不是只给他 一个刺激就算完了。自然,有时候一个严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即是说有时候 有给他一个痛责的必要。但大体上说,你不要只给他一个刺激算完,必须给他一 种调治。如果爱惜他的意思不够,说话就不会发生效力。 朋友之道,在中国从来是一听到朋友便说“信”字。但普通之所谓信,多半 是“言而有信”的意思,就是要有信用。这样讲法固不错;但照我的经验,我觉得 与朋友往还,另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信,但讲法却不同,不是信实的意 思;而是说朋友与朋友间要信得及,信得过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 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清楚了这 人以后,心里便有把握,知道他到家。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相知者彼此都 有了解之谓也。片面的关系不是朋友,必须是两面的关系,才能发生好的感情。 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

《对异己者的态度》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 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 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强。这种态

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互相取益。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必须把根本不相信人的态度去掉。把我们说的意思放在前头,才是彼此相往来的 根据;否则就没有往来交涉的余地了。如从不信任的地方对人,就越来越不信任人;转过来从信任人的方面走,就越来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来。

读这本书虽然只是粗略读了一遍,但还是能够感受到梁漱溟先生的深刻用意,他在朝会上同学生讲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一本好书总是能重复品读,而且每次的感悟都会不同,下次读这书,我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看过“朝话人生感悟读后感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读后感】热点

【读后感】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