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高一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很重要。为大家更够更好地学好高中知识,现读文网小编把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要点以章节来分,希望通过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好高中要求记忆的知识。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 形 态 | 走 向 | |
平 原 | 密度高 | 网状 | 限制少,造价低 |
山 区 | 密度低 |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 多沿河谷延伸 |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 煤炭时期 | 后煤炭时期 | |
能源时代 | 木柴时代 | 煤炭时代 | 石油时代 |
时间 | 18世纪中期以前 |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 20世纪60年代以后 |
主体能源 | 木柴、水力为主 | 以煤为主 |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下面是由读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气候资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观赏游览价值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是可再生资源。
类型:(1)太阳辐射(2)热量(3)降水(4)风能
特点:
普遍性:⑴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物质条件。
⑵开发利用需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特殊性:⑴气候资源普遍存在性(数量和结构差异);
⑵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
⑶气候资源是变化中的资源,较大的变率。(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因时制宜。
技巧1: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原则: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以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⑴气候资源提供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
⑵气候资源的组合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⑶①间作、套种方式②塑料大棚、温室③生态农业④立体农业等农业科学技术,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潜力
技巧2:气候资源与建筑
建筑的原则: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风等),避开或减少不利的。
(1)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
(2)风与城市规划(风对大气污染有稀释作用和输送扩散作用)
(3)降水与建筑风格(南方降水丰富多人字顶,西北干旱多平顶)
技巧3:气候资源与交通
原则:合理利用,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1)公路、铁路的设计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有冻土、积雪的深度。
(2)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3)机场选址:①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潮湿低洼处易出现雾)。
②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城市、工业区易出现烟幕)
技巧4:气候资源与旅游
表现: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形成独特的景观。如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一地理的学习会让我们更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自然资源,这也是我们学习高一地理的其中一个目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 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青海省首府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经过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集装箱运输的好处是什么?
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手续、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货物完全、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劳动条件等
5. 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哪四条
①北大西洋航线;
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③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④北太平洋航线
6. 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业务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邮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达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 传统工业区 | |
生产规模 |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 以大型企业为主 |
主要工业部门 | 轻工业 | 重工业 |
生产过程 | 分散 | 集中 |
资金集中程度 | 低 | 高 |
工业分布 | 分散 | 集中 |
对比项目 | 美国“硅谷” | 意大利新工业区 |
生产结构 | 高技术产品 | 轻工业产品为主 |
生产特点 |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 |
分布特点 | 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 |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
劳动力技术条件 | 从业人员具有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 廉价的劳动力 |
政府因素 | 军事定货 | 政府的大力支持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形 式 项 目 | 自转 | 公转 | |
定义 |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 |
旋转中心 | 地轴 | 太阳 | |
运动方向 | 自西向东 | 自西向东 | |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 地球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 ||
周期 |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 1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 |
速 度 | 角速度 |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 平均1°/日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
线速度 |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 平均约30 km/s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 |
被切断的气压带 | 亚欧大陆 | 太平洋 | 大西洋 | |
1月 | 副极地低压带 | 亚洲低压 | 夏威夷高压 | 亚速尔高压 |
7月 | 副热带高压 | 亚洲高压 | 阿留申低压 | 冰岛低压 |
气候带 | 分布地区 | 成因及特征 | ||
热带] | 热带雨林气候 |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 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全年高温多雨。 | |
热带草原气候 |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 ||
热带季风气候 |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年,分旱雨两季 | ||
热带沙漠气候 |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常年干旱少雨。 | ||
亚热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25--35大陆东岸, | 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
地中海气候 | 30---40大陆西岸, | 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 ||
温带 | 温带季风气候 | 35---55大陆东部, | 冬夏风向明显交替。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30---60大陆内部 |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40---60的大陆西岸 |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 ||
寒带 | 苔原 气候 |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 全年严寒,降水少 | |
冰原 气候 |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 全年酷寒,降水少。 | ||
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 |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
被切断的气压带 | 亚欧大陆 | 太平洋 | 大西洋 | |
1月 | 副极地低压带 | 亚洲低压 | 夏威夷高压 | 亚速尔高压 |
7月 | 副热带高压 | 亚洲高压 | 阿留申低压 | 冰岛低压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导学案促进了学生对章节知识更有效地理解。下面是由读文网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章导学案与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内容主要是大气的知识。下面是由读文网小编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老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热流环流,那么热力环流的过程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老师:对。(简述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最简单的一种形式,那么大气的运动有没有规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
(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老师简述其过程和意义)我们知道不考虑其他因素,全球的气温是从赤道到两极是递减的。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那么我们根据热流环流的原理赤道和两极地区就存在一个环流。
二: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
完成书本36页的活动
2.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而是不停自转——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地球不停公转——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三:三圈环流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大气的运动过程中会形成风带和气压带,而风带和气压带是对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等因素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同一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
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3.气压带的成因
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低压或高压,我们在前面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知道由于近地面的受热不均引起的气流上升或下沉是因为热胀冷缩,那我们现在来看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与热力环流气流的上升和下沉的原理是不是一样啊!
学生:一样
老师:热力原因
老师: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呢??
学生:动力原因
老师:我们知道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低维暖气流和高维冷气流在北纬60°近地面相遇迫使暖气流上升,而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是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在北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都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老师:那么我下面来看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和冷暖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由于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会带来降水,因此比较湿润,但是一个维度高,一个维度低,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气温高,而副极低低气压带气温凉爽。
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干燥。
极低高气压带维度高寒冷,副热带高气压带维度低,气温高。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及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的物理性质怎么样啊。
学生:(回答)
老师:很好。
老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完全正确。太阳直射点从6月22日到12月22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第二年的6月22日向北移动,那么气压带和风带会不会也移动呢!
学生:不会
老师:我们来看书本38页图2.11,看一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没有规律。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实际原因是太阳直射点是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老师归纳: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的梳理一下
老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38页看活动1。我们叫同学们把三圈环流的过程在地球仪上展示一下。
学生活动时间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条件
2、过程
3、气压带的成因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时期 | 人类思想 | 人地关系 |
采猎文明 | 崇拜自然 | 人地基本协调 |
农业社会 | 利用自然 |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
工业革命 | 征服自然 |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
新技术革命 |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国内条件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本文主要的讨论的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
a、风向-—风来的方向;
b、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地理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管理。下面就让读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2、(1)南亚、东南亚。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参考课本P51图3.15)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看了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的人还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同一内容整理出来的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③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5、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
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6、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7、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8、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
①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9、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老师们常在课堂上提到的一慢一快,指的是审题要慢要细,做题要快。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读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试题及答案,欢迎翻阅。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模式 | 形成 | 形状 |
同心圆模式 |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 同心圆 |
扇形模式 |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 扇形或楔形 |
多核心模式 |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
商业用地 | 住宅用地 | 工业用地 | |
用地要求 | 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 |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 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 | 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 | 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 |
城市发展的初期 |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 |
城市的地域范围 | 狭小 | 扩大 |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 分异明显 |
工业发展方向 |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
原因分析 |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历史阶段 | 人口增长特点 | 原因 |
(古代) 产业革命前 | ||
(近代) 产业革命后 | ||
(现代) 第二次大战后 |
人口增长模式 | 历史阶段 | 特征 | 原因 | 地区 分布 | 人口年龄结构 |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平均寿命 | |||||
原始增长阶段 | ||||||||
加速增长阶段 | ||||||||
增长减缓阶段 | ||||||||
低速增长阶段 |
人口问题表现 |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
发展中国家 | ||
发达国家 |
历史阶段 | 增长速度 | 原因 |
古代 | 十分缓慢 | |
近代 | 速度加快 | |
现代 | 迅速增长 |
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四阶段 |
增长状况 | ||||
主要特征 | ||||
原因 | ||||
代表国家或地区 | ||||
人口增长模式 | 高高低 | 高低高 | 过渡 | 低低低 |
增长阶段 | 加速增长阶段 | 增长减缓阶段 | 低速增长阶段 | |
金字塔形状特点[ | 塔底 | 宽 | 较窄 | 最窄 |
塔尖 | 尖 | 较宽 | 宽 | |
寿命 | 较短 | 延长 | 长 | |
举例 | ||||
类型 | 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 |
国家 | 问题 | 影响 | 措施 |
发展中国家 |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 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穷,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 计划生育 |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 造成巨大的人口数量增长尼日利亚,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 ||
发达国家 | 人口增长缓慢 |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
人口老龄化 |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