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人造树叶对人类有什么好处相关的共63个结果:
什么样的树叶会发电呢?你想要了解这种高科技吗?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人造的树叶会发电》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对你有用。
1.下列关于“人造树叶”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造价并不昂贵,而且省去了传统太阳能电池板布线的费用,便于商业推广。
B.价格低廉,耗能少,稳定性较强。
C.和普通太阳能电池相比,它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大大提高了。
D.容易捕捉氧气和氢气并储存它们,以备在没有阳光时使用。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利用“不需要付费”的太阳能源。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造的树叶会发电》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11.(3分)D
12.(4分)打比方(1分),形象生动地(1分)说明了“人造树叶”采用叠层的设计,不但保证了所需的能量,而且更具有稳定性。(2分)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的练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练习内容。对此,你掌握了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和技巧吗?让我们来做做这篇阅读理解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对你有用。
1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18. 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19.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示例一:如第⑤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 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燕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看过“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阅读题答案”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师们为了去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在练习中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怎么样的阅读理解呢?相信以下的阅读理解及其正确答案能够帮助到你!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人类未来的居所——太空岛》阅读题目及答案,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
(1)衍 裁
(2)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3)人类将来可以移居到“太空岛”上生活
(4)可利用面积小;没有大气;引力小;昼夜周期长。
(5)作比较;列数字;使论点更鲜明,语言更严谨。
(6)逻辑顺序
(7)一个直径500米的空心巨球。
(8)“之一”说明21世纪人类创造的最辉煌的科学技术不只“太空岛”一种。例如:转基因技术开发、空间站、仿生学、太空育种等等。
看过“人类未来的居所太空岛阅读题答案”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10.在冬眠时,动物呈现出怎样的生理特征?(2分)
11.让人类“冬眠”计划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目前,用来使人进入冬眠状态技术手段取得怎样的进展?(6分)
表现:
进展:
12.人类探索冬眠技术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1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中“苏醒”和“复原”能否对换,为什么?(3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10万个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之谜》、《自然密码》等书好像是把大自然的地图摆在眼前,带领你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世界的精彩以及我们的历史。它们是生活的基石、成功的垫脚石,也是满足好奇心的宝物。
书籍,能陶冶人的情操,修炼人的气质,提升人的素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书中优美的词句映入眼帘,落入心坎,缓缓读起时,那是多美的享受!好像是一滴雨,落在心湖中,平静的水面,悠然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水中飘来莲花的清香,悦人心神。
而当你,在阅读书籍时,嘴角微微上扬,幽幽吐出一首诗,你的气质也已在悄然改变。著名主持人董卿有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和不俗的谈吐,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她博览群书后绽放的知性魅力。
在看书时,那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展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时,你会不会因此产生丰富的情感?当然会。当主角遭遇险境,命悬一线时,我会紧张;当主角获得成功时,我会高兴;当主角失魂落魄时,我会伤心。书籍让我们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同呼吸,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书籍也能铸造人的意志。当我遇到问题,想要放弃时,是夏洛蒂用她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不要放弃;当我遇到困难,遭遇失败,是简爱告诉我,勇于面对它。是书籍,成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毅力!
多多读书吧!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去读书,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成就更好的生活,用文学的养料培养出成功之花。少年正是读书时,“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们从进化论中学习到了我们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那么人类现在还在进化吗?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整理的《人类还在进化吗?》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1.本文是一篇说明 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
2.文章条理清晰,先说的是 ,再说的是 ,采用的是 顺序。
3.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用成语 概括。
4.下面是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请从文章中分别找出一个例句。
(1)举例子: (2)下定义:
(3)列数字: (4)作比较:
5.第⑤段中加点的“或许”表达的意思是“可能但不肯定”,用在这里,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似的例子文章中还有若干,请找出两例并在底下画线。
6. 文章第③段以英国目前婴儿活到成年的几率约为99%为例,说明了 的现象。对此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联系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说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全球气候是指气候要素(气温、气压、风和降水等)的全球分布及其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看为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据此回答1~2题。
1.因CO2浓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
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2.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因蒸发强烈,将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不会变大,但冬季0℃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将北移。第2题,为减少CO2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源。天然气属于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后也要排放CO2。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不会减小CO2浓度。
【答案】1.C2.B
3.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4.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格陵兰冰川融化量增大,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第4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使海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答案】3.D4.A
5.地表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的时期大约距今()
A.17 千年前后 B.11 千年前后
C.5 千年前后 D.2 千年前后
【解析】海平面下降,是因为水分存留在了陆地上。因此海平面越低,地表冰川覆盖面积越大。
【答案】A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里。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6~8题。
6.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7.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8.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个变冷的时期,与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恰好相反。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
【答案】6.B7.D8.C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10.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
【解析】第9题,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厚。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厚,中间薄,可知A为正确选项。第10题,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海水密度增大,海平面下降。
【答案】9.A10.D
(2012•江西吉安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
12.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解析】第11题,从图中中心事象(X)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与各个选项联系加以分析,不难得出中心事象(X)为海平面上升这一结论。第12题,由上题结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应该是通过控制大气中的CO2含量,以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11.A12.D
二、综合题
13.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中、西部碳排放比重
(1)读图分析1952~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CO2的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________季较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此谈谈我国控制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在40%以上,且变化不大。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较大,而水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较小密切相关。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释放大量的CO2。第(3)题,依据原因分析措施即可。
【答案】(1)东部地区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大。
(2)冬 北方冬季燃煤取暖释放大量的CO2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14.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部分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次大冰期,________次大间冰期。
(2)该图所反映的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______,寒冷期________;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期为主。
【解析】冰期是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时期,间冰期是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较温暖时期。
【答案】(1)两两
(2)气候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3)长偏短交替湿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课前预习有哪些好处
导语:在我们求学阶段,无论哪一学科的老师,都会叫我们预习课文。预习真的这么重要吗?百文网小编特意搜集了有关预习的资料,与大家一起探讨预习的重要性和好处,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助到你:
1、防止过粗或过细。防止过粗就是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防止过细就是防止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费时太多,搞得筋疲力尽,这反而会影响听课效果。预习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一下子都看懂了固然很好,看了几遍,费了脑子仍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
2、防止各科一哄而上。实践证明,初次预习一下子科目太多并不好。应先选一两科进行试点,有了经验后再逐渐扩大。当然,也不必每科都预习,如成绩好的学科就可以不预习。
3、防止用预习代替上课。如果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以为了不起,认为听课没有必要了,进而听课精力不集中,这就喧宾夺主了。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只要认识到预习的作用,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就会尝到预习的甜头。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气温全球分布特点是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必修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看为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据此回答1~2题。
1.因CO2浓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
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2.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因蒸发强烈,将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不会变大,但冬季0℃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将北移。第2题,为减少CO2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源。天然气属于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后也要排放CO2。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不会减小CO2浓度。
【答案】1.C2.B
3.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4.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格陵兰冰川融化量增大,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第4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使海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答案】3.D4.A
5.地表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的时期大约距今()
A.17 千年前后 B.11 千年前后
C.5 千年前后 D.2 千年前后
【解析】海平面下降,是因为水分存留在了陆地上。因此海平面越低,地表冰川覆盖面积越大。
【答案】A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里。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6~8题。
6.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7.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8.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个变冷的时期,与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恰好相反。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
【答案】6.B7.D8.C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10.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
【解析】第9题,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厚。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厚,中间薄,可知A为正确选项。第10题,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海水密度增大,海平面下降。
【答案】9.A10.D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
12.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解析】第11题,从图中中心事象(X)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与各个选项联系加以分析,不难得出中心事象(X)为海平面上升这一结论。第12题,由上题结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应该是通过控制大气中的CO2含量,以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11.A12.D
二、综合题
13.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中、西部碳排放比重
(1)读图分析1952~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CO2的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________季较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此谈谈我国控制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在40%以上,且变化不大。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较大,而水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较小密切相关。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释放大量的CO2。第(3)题,依据原因分析措施即可。
【答案】(1)东部地区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大。
(2)冬 北方冬季燃煤取暖释放大量的CO2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14.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部分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次大冰期,________次大间冰期。
(2)该图所反映的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______,寒冷期________;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期为主。
【解析】冰期是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时期,间冰期是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较温暖时期。
【答案】(1)两两
(2)气候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3)长偏短交替湿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活动 | 智能要求 | 预测点拔 |
活动1 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完成: 1、 什么是自然灾害? 2、 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 3、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 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 | 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
活动2 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 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 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 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 |
活动3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 1洪涝灾害包括哪几类?各是一种什么样现象? 2读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 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及特点。 | |
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1这次全流域洪水有什么特点? 2形成洪水的气候因素是什么? 3从河流形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5从图中分析防洪压力特大地区是哪些地方? | 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 |
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 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 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 | 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 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
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分析长江洪水造成哪些危害? | 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
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淮河流域包括哪几个省区? 2淮河水系有什么特点? | 说出淮河流域的省区、水系特点 | 提示水系的类型。 |
读“淮河流域有关资料”,回答: 1从地理位置上看,淮河流域易造成洪灾的原因是什么? 2从气候因素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3从地形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水系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5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6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有什么特征? 治理淮河的措施有哪些? 7一般河流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 | 能从分析中掌握一般分析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措施。 | 提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 |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连树叶都喜爱读书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呢?大声的去朗诵和读书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一年级语文《爱读书的树叶》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用。
一、比一比,再组词。
尖( ) 舌( ) 示( ) 从( ) 些 ( )
尘( ) 古( ) 元( ) 丛( ) 此 ( )
体( ) 味( ) 方 ( ) 在 ( ) 半( )
休( ) 未( ) 万 ( ) 再 ( ) 伴( )
全( ) 爪( ) 双( ) 直( ) 家( )
金( ) 瓜( ) 对( ) 真( ) 定( )
左( ) 过( ) 母( ) 哪( ) 过( )
在( ) 边( ) 每( ) 那( ) 边( )
已( ) 吹( ) 人( ) 玉( ) 么( )
己( ) 欢( ) 入( ) 王( ) 公( )
外( ) 爪( ) 迷( ) 明( ) 步 ( )
处( ) 瓜( ) 咪( ) 朋( ) 布 ( )
近( ) 失( ) 眯( ) 亲( ) 员 ( )
进( ) 关( ) 谜( ) 新( ) 圆 ( )
饱( ) 把( ) 以( ) 问( ) 元 ( )
跑( ) 扎( ) 认( ) 间( ) 园 ( )
紧( ) 孩( ) 起( ) 乱( ) 清 ( )
紫( ) 该( ) 赶( ) 话( ) 青 ( )
看( ) 玩( ) 很( ) 转( ) 木( )
着( ) 顽( ) 跟( ) 传( ) 术( )
阴( ) 穿( ) 饱( ) 舌( ) 今 ( )
阳( ) 牙( ) 跑( ) 乱( ) 令 ( )
困( ) 为( ) 井( ) 玩( ) 亮 ( )
因( ) 办( ) 开( ) 完( ) 高 ( )
甩 ( ) 阳( ) 分( ) 菜( ) 千( )
用 ( ) 旧( ) 份( ) 采( ) 干( )
二、填量词
一( )房子 一( )小河 一( )翅膀 一( )衣裳
一( )电影 一( )园丁 一( )椅子 一( )公园
一( )枯井 一( )青蛙 一( )大象 一( )梳子
一( )蝴蝶结 一( )蝴蝶花 一( )小鸟 一( )木瓜
一( )小桥 一( )好事 一( )石头 一( )铅笔
一( )故事书 几( )金鱼 两( )花 一( )小树
一( )尺子一( )面包 一( )牛奶 一( )菜子
一( )鞋子 一( )小桥 一( )电脑 一( )山羊
一( )雨伞 一( )衣服 一( )飞机 一( )水井
一( )桌子 一( )小山 一( )信 一( )伙伴
一( )云彩 一( )蝌蚪 一( )眼睛 一( )蚂蚁
一( )乌龟 一( )房子 一( )老师一( )镜子
一( )科学家 一( )词一( )话一( )星星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前预习的好处以供大家学习。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对课文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理解与分析。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课前预先,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必要环节。
新课改理念也特别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的伙伴。预习是必要的,也是学生能力可及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预习对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预习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有八个专题。专题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多角度、时代感强、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
面对这样一套教材,在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基础上,学生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如单纯依赖课堂40分钟落实教学目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预习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由粗读、泛读到精读,如果用心,每一遍阅读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在第一遍粗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笔标注出来。读后将它一一解决掉;在第二遍泛读时多少能明白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了;到第三遍精读时,就有可能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有了一定的印象,或产生了一定的感情联结。
2.资料的搜集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内容,由于时间的流逝,年代远久,很多历史上的事件或人物,小学生不了解,如果我们教师不注重对文本背景资料的教学,不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也会阻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影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课前预习中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就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还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教学中恰切地运用。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周瑜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才设计为难他的。在作品中周瑜显然是个妒嫉心很强的一个人物。但在解读文本时,有的学生却提出大胆的质疑,认为周瑜十分忠诚。原来这个学生是根据《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情节描写,了解到周瑜在大军压境,很多人主张投降曹操时,坚定地表明与曹军决战的决心,并为东吴的大业献出了青春。
在教学《李时珍》时,老师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了解《本草纲目》。在筛选出的资料中,同学们知道了这本书中记载的药物种类近二千种,药方有一万多个,药物形态图一千多幅等,而且很多药还是李时珍亲自试验药性后写下的记录,一段段资料的背后,是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结果,为走近人物、解读文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前对学习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这些资料进入课堂,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思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质疑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质疑激思。”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也是语文阅读创新思维最明显的表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边读边思,并记录下发现的问题,整理出带进课堂的疑惑……脑袋不空了,学习就有了主动性,这样才能做学习的主人。这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正是我们新课改所倡导的。
在听一节公开教学课时,有位学生对《荷塘月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头一段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结尾时却说:“妻已睡熟好久了”,为什么不写“闰儿已睡熟好久了”?闰儿到底睡了没有?这个提问把听课的教师都逗笑了,但授课的老师却肯定了他敢于质疑的可贵的学习品质,然后指出这个问题虽不是文章关键所在,但有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阅读思路不断打开,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因此而加深了一层。
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的预习。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个学生就在预习中发现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个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不同,于是提出了:“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呢?的问题。在这样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带着疑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最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学生把“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这样的疑问带到了课堂上,我就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两种不同力量的爱都是需要的,而且发现了这两种力量都源于他们对儿子的爱……。
可见,学生敢于质疑,有利于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创新,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学习习惯是学习方法的自动化的表现。所以,教育先要培养好学习习惯,那么,培养学习习惯有什么好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好处,供大家分享。
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游戏、交往等内容。家长指导孩子订计划,应该包括德、智、体各方面的安排,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每天的计划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早自习可以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做作业和预习,应该有玩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
周六和周日应安排小结性复习、做作业、劳动、文体活动以及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内容不可排得太满,否则影响效果。
寒暑假时间较长,除了完成假期作业之外,要安排较多的课外阅读和较多的文体活动。有的孩子学习吃力,应利用假期补习一两门功课。
订计划要发挥孩子积极性,家长不能代替,应该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计划可以调整,不可放弃。
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事实上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
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家长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有些家长,只要求学习,恨不得能让孩子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这样,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 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育。
教学手段
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 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
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
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
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
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
总结
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做好每一次的复习,会让我们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以供大家学习。
1、乡村和城市
⑴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①景观特征不同。
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⑶聚落差异大:
热带雨林:双层木楼、高架屋
热带沙漠:墙厚、窗小
黄土高原:窑洞
北极地区:冰屋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⑴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
⑵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地理会考知识: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
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
②食——粮食紧缺
③住——住房紧张
④行——交通拥挤
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