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方法

高考状元怎样学数学(7篇)

有人说,学好数学的都是聪明人,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状元数学学习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1、角色互换

北京市十三中的高考状元冯平平同学说,她的成绩一直很稳定,但拔不了尖。为了她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打破这一局面。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想到把试卷和教材来个角色互换,具体做法:

试卷和教材“角色互换”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试卷依照教材的顺序清理好,并编上序号。因为试卷基本都是按教材走的,清理起来并不费劲。

第二步,在试卷的开始处写上一段“导语”。主要内容有:一是此试卷考什么,二是与考试有关的只是要点。

第三步,在试卷结尾处,写上一段“小结”,总结自己考试情况,写出自己在知识上的缺陷。

冯平平说,将这些试卷装订起来,反复阅读,实在比看教材过瘾。

再说教材与试卷的“角色互换”。冯平平同学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

第二步,阅读一段,就用若干问题以考题形式总结出来。

第三步,将问题和参考答案写在一个本上,至此,教材试卷化工作即已完成。

冯平平说,教材上每一节或每一章往往也有思考题,但教材试卷化时,要比教材更细,可以一小段就出一道题。

2、背数学

日本学者和田秀书原本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甚至都想放弃数学,去参加不要求数学成绩的院校招生。直至一天他想到“背数学”的学习方法,他写到:

这个技巧是:不懂的问题,直接看解答,先背起来再说。如此一来,一题一般只要5分钟便背下来,从量来看,可以追赶得上成绩好的同学。

各位猜猜看看,从开始背数学后,我的成绩变好了吗?结果是,我的成绩进步神速,高中三年级时,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还进入全国排名,并应届考上东京大学医学院。小我一岁的弟弟采用我的方法,也成为该校创校以来第二位应届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院的学生。

无独有偶,1995年北京市文科状元、北京大学段楠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她在北京四中读书时,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只列上第30名,而且数学还没及格。那么,她是如何把数学成绩提上来的呢?她说:

我学习数学有一个自己的小窍门,不一定对每个人有用,说出来仅供参考:我能学好数学是背例题背出来。我不喜欢题海战术,喜欢从每种类型的题中找出一两道典型题“背”过一两次,理解之后,再看到难题就会拿着例题往里套了。

考好数学的方法推荐:

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再如去年理17题三角函数图像变换,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如去年第21题应用题,此题列出分段函数解析式并不难,但是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二次函数甚至一次函数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如去年理19题就比理20、理21要难,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4、考前突击

以优异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的李琪同学再最后一个月复习的绝招是:

在最后一个月里,我对数学只有一个“看”,看练习,看复习资料。一眼就看得出解题思路的,从此不管它;看不出的,就在草稿纸上演算,演算到理清思路就停止,并在题前作“△”;很难的综合题则比较正规地演算,目的仍在于寻找思路。这种题一直做出结果,并在题前作“★”的标志。三五天后,再回过头来,没有记号的弃之不顾;有“△”的看一看,一般能看出从何处下手;有“★”的,看还看不出思路的,在草稿上演算,知道怎么做了,又停止。

如此突击,原本每次考试数学总比别人少20~30分的李琪取得高考143分的好成绩。

难怪和田秀树要颇有感触地说:“数学好不好,其实与学习方法有关。”

5、先求快再求准

做数学题的两个基本指标是快和准。在1997年贵州文科第二名张正伟同学认为,在解决快和准这一对矛盾时,不妨先求快,再求准。他写道,自己计时做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自我改卷平分。先求“快”,力求做完,再求“准”。很多高考数学做不完,就是平时缺少这种高强度训练的结果。要知道,在高考中,“时间就以为着胜利”。

把“快”列为优先、第一位的因素的理由有:

第一,如上所述,现在的考试,是将熟练程度列入考察因素。要想拿高分,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解题速度。

第二,从学习心理学讲,做完一件事(尽管不完善)会使人有种成就感。先有了这种成就感,再去追求完美感(少错),是符合人的学习心理的。

6、专攻大题

从辽宁省考入北大的蔡珍同学说,高考模考时,数学成绩始终在120~130分之间徘徊,心中很苦恼。她向老师请教该怎么办,老师沉思了一阵,说:“你最近的成绩稳定在120~130分之间,下一步要争取稳定在130分以上。既然你觉得选择题、填空题已游刃有余,那么不妨专门练一下大题,提高解难题的能力。要知道好多同学拿不到高分得原因就是后面压轴题扣分了。”

蔡珍同学听了老师话后,立即买了一本包括16套题的数学书,只做大题,收获很大,如此复习,蔡珍同学的数学成绩一下子提高10~20分。

7、做好课本题

清华大学余林同学对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有个建议:索性先回过头来,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上的题全做一遍。这么做的原因有:

第一:课本上的习题,是编教材的老师费尽心思、反复考虑才挑选出来,是最具代表性的题,是最具代表性的题,是最好的题,值得去做。

第二:一般来讲,课本上的习题,尤其注意与概念、公式、定律的联系,而数学成绩不太稳定的同学的一大通病,就是基础不劳,概念、公式、定律等掌握得不是很好,为此也值得去做课本上的题。

第三:课本上的习题,有的老师讲过,有的教参书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比较容易做对,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的2001级本硕连读班的的洪伟雄同学也有同感。他说:“第一,做题应先做课本上的题。第二,做题还有个“适度”问题。”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数学学习方法】热点

【数学学习方法】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