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历史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试题

随着期末考试的来临,做好试卷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试题,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使用火的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 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 ( )

A.云南省 B.北京市 C.陕西省 D.浙江省

3.世界上发现远古居民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 日本 D.法国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使 用工具 B.使用火 C.保存火种 D.制造工具

5.下列远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 .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6、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 )

A、夏商B、商周C、春秋D、战国

7.假如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

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 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 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

8.图一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

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

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9.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10.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称为( )

A.原始人群 B.氏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11、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 )

A、中国 B、肯尼亚 C、英国 D、法国

1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 )

A、170万年 B、80万年 C、70万年 D、3万年

1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懂得使用B、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群居的生活 D、保留着古猿的一些特征

14、下列远古人类 在同一地点被发现的是( )

A、蓝田人和半坡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C、半坡人和河 姆渡人D丁村人和蓝田人

15、最早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还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16、已经掌握 原始农耕技术的原始居民有( )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7、促使原 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他们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他们掌握了学会挖掘水井的技术

18、与半坡原始居民 的生活不 符的是( )

A、用陶器盛水 B、吃猪肉 C、住草屋 D、穿棉布衣服

19、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

A、汤 B、启 C、尧 D、禹

20、下图突出的反映了( )

A、商朝的风土民情 B、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

C、奴隶地位的极端低下 D、商朝刑罚的残酷殷墟墓中的无头骨架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屠 龙不 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1分)结果如 何?(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材料中的李太守是谁?他是战国时期哪国的太守?(2分)

(2)与李太守相关的是哪一大型工程?(1分)

(3)伯禹是谁?把他和李太守相提并论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3分)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 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这两段文字和图片反映了哪朝的什么制度?图中第四层代表的是什么人物?(3分 )

(2)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5分)

(3)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热点

【七年级历史】最新